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发布时间:2020-09-29

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Www.yJS21.COm

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01

不当着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

“你爸爸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真是懒死了!”

“这辈子跟你爸没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你妈妈又蠢又笨,人的头,猪的脑子!”

“你妈妈整天跟个机关枪一样,唠唠叨叨的。”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地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对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而且,当一方或双方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击对方,不仅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他轻易就认可了父母的“负面评价”,对父亲或母亲带有偏见,还会让孩子感到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

如果父母因为互相攻击而关系失和,甚至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02

不当着孩子的面破坏规则

现在好多人都说,现在的熊孩子真是被人宠坏了,一点儿规矩都没有。其实仔细想想,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大多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影子。

同事王姐,从来都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过马路很少看红绿灯,没有车或是车流量少的时候,干脆直接冲过去。现在又出了“礼让行人”的政策,王姐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前几天,我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王姐却是破天荒地等绿灯。她说,有一次和儿子一起过马路时,儿子看着附近没有行车,便打算一路小跑到马路对面。结果刚走到半路,突然一辆出租车飞奔而来。她当时吓得真是七魂没了六魂,还好司机及时刹车。当然,也免不了一顿谩骂。

王姐反思道,正是因为在儿子面前没有做好榜样,所以才会让孩子受到了错误的引诱。

不仅仅是过马路,还有家长与孩子逛超市时,本来约定只买一样玩具一样零食,但在孩子的哭闹下,父母就妥协让步了,把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全部买下。这样成功了几次后,孩子内在感知的“规则”就变了:哭闹,或发脾气,就能得手。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一到了集体生活中或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外部强调的规则感和他已经形成的规则感,是相悖的。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无所适从,却不知道怎么处理。

所以父母要马上停止破坏规则的行为,不要害了你最爱的孩子!

03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刘继荣说,曾经听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聊天:“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打了个寒颤,不晓得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消极悲观。

于是,她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到她。老公却笑着说,儿子的这些坏情绪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刘继荣这才反应过来:儿子说的那些话,正是她的口头禅啊!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家。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儿子。没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它会悄然无息地潜入你的生活,吞没你的好心情,毁掉你的人生。偶尔抱怨,是一种情绪发泄;但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消极。

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抱怨。牢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是怨天尤人。

04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很多年前,作家谢可慧在医院排队看病,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母亲一直在斥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把眼睛搞近视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亲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视了,我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你还让我给你配眼镜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钱呐!一边说,还一边推自己的女儿。

小姑娘被自己的母亲说着,哭着跑了。

谢可慧说,她不知道她们家是不是过得很辛苦,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自己的女儿,诉说自己的辛苦,认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女儿,实在不是那么体面。

睿妈曾经听到一个母亲这样说: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意间的诉苦,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诉苦。

05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这么一个心理案例。

一个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强,抓匪徒从来不会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为匪徒爬上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建筑物,而这个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来了心理医生为他做心理辅导,沟通之后,心理医生发现警察恐高是因为,当他还是个婴儿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就老站在摇篮旁边吵架。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阴影。

这个心理案例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都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学着观察身边的人,观察所处的世界了。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她的爸爸妈妈吵架时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说一些狠话,面目狰狞,在她看来一点儿都不亚于恐怖片。可见,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和冲击力。

其实婚姻就像钟摆,时好时坏是常态,难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会手拉着手吵架,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最怕看到父母做这四件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做的不周全。但是,对于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让我们带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应自己

一个小男孩,很喜欢一个叔叔。大人猜测:“那么喜欢,是因为他长得帅吗?”男孩摇头。大人再问:“是因为他给你买好玩的好吃的吗?”男孩答道:“因为他会听我说话。”

一个小女孩,很喜欢一个好朋友。她常会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讲给过很多人。可是,只有她的那个好朋友,每次听到后都笑得满地打滚,就像她自己一样。

被看见,并得到回应,是一个孩子在这个世上最大的期待。而父母的回应,则是孩子世界里的阳光。只有这阳光照射过来了,孩子的内在生命,才获得了光合作用的机会。

孩子能够从母亲的眼睛里照见自己。母亲微笑着回应孩子,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好的,值得爱的;母亲忧郁地回应孩子,孩子就觉得自己也许是不可爱的,糟糕的。

当孩子饿了,没有吃的;难过了没人拥抱;当孩子哭到歇斯底里也没人理解,那么孩子的世界就好似空无一物,孤独无望。时间久了,他们也就对外部世界不抱信任了,同时也难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多少的期待。

父母的不回应让孩子感到恐惧、无助。

2、父母过得不快乐

有一回,我和一个朋友打电话。因为有些争执,说话声音大了一些,情绪也有些激动。

小家伙原本独自专注地在玩拼图,可是听到我的高分贝说话声后,几次跑到了我身边,一会儿说,妈妈这个我不会;一会儿说,妈妈我口渴;一会儿贴在我身上,摸摸我,蹭蹭我。

他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表达:妈妈,你不开心,我也是不安的。

中国有个古老的说法,叫做“母子连心”。

母亲过得不快乐,孩子如何敢快乐?

母亲过得不好,孩子如何敢让自己过得舒服自在?

当然父母过得不好,又分不同情况。

有的是夫妻不和,关系不睦。他们的孩子最容易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或愤怒,因而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

也有的是父母勤勤恳恳,为了孩子不惜委屈自己、做出太高的牺牲。比如那些倾家荡产也要送孩子出国的,拼尽了家底也要攒够学区房的,缩衣节食供孩子学习各种高消费才艺的,等等。

这些家庭的孩子其实也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背上背负了太重的负担,内心有太多的负疚感,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形同牵线木偶,会逐渐失去鲜活的创造力和真正的自我。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很难快乐。

3、父母总替自己做决定

我经常听见父母这样跟孩子说话:“听话,你还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了?”直接要求孩子乖巧,懂事。

也总会听见一些父母温柔地要挟孩子:“你再这样,妈妈就伤心了,妈妈不爱你了。”凭空给孩子制造内疚和恐惧。

还经常听见有父母训斥孩子:“你不懂,你不行,你听我的才好。”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

正因为如此,我们但凡遇到“孩子不听话,孩子不懂事,孩子闹脾气……”之类的问题,背后多半有一个强势的、不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看不到孩子自主需求和内心情绪的父母。

也许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的“权威”还能管用。但孩子越大,亲子冲突就会越激烈。这也是为何,到孩子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询师们接到的家庭求助案例就越多。

何必呢?

孩子不是为了听我们的话,不是为了乖,懂事,不是为了完成我们的意愿,才来到这个世上。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有做决定和犯错的权利,有过他们自己日子的自由。

如果一个小孩,他人生中的每一次决定都是由父母来做的,那么总有一天,他会用非常极端的折腾方式,把父母欠下的一切都找补回来。

4、父母要自己的面子,不给孩子面子

中国父母最爱面子,也最不爱给自己的孩子面子。

我小时候学习好。那几乎是作为书呆子的我,硕果仅存的荣耀。然而每次遇到旁人夸我,我妈都会碍于情面,谦虚地回别人:没有啦!凑合啦!

独留下我在风中凌乱。

夸一下我,有那么难吗?或者是我还不够好吗?

总难以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内心有巨大的挫败感,并且随时头上会冒出一行字:你不够好。

这样的小孩长大后,面对自己应得的权利,往往也会过于“谦虚”,认为自己不配。

我也见过很多父母,由于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碍于面子会直接打圆场,或者干脆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自家孩子。

哪怕孩子委屈了,也只是非常大度地来一句:“别哭了,这么大不害臊!”

这样的小孩,再次遇到冲突,无法学会恰当的解决办法。他们只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一个信息:我不该去争,我不该去抢,我应该多忍让。

父母不给孩子面子的情形,还有太多种。但每一种,其实都是对孩子内心的一场荼毒。

孩子与面子,你究竟会选哪一个?

爸爸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的6件事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爸爸们在有了小孩后,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出妥协。

虽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只有爸爸或妈妈才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但基于两性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有些事情,爸爸的确会比妈妈完成得更加轻松,比如下面这六件事。

一起运动

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

放松

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停就停,同时也更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

勇于冒险

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地焦虑。但小孩三岁以后,其实特别需要爸爸,因为爸爸有更强的探索欲和尝试欲,能带他们出去探险,体验生活。

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以目标为导向、讲究效率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孩子,增加孩子的一技之长,在亲子互动的时间里,爸爸和孩子也会更加快乐。

爱妈妈

有句很流行的话,叫“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爸爸要支持妈妈,在孩子面前勇敢地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对男孩子来说,这会影响他们日后与异性的相处。

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爸爸是孩子生活中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和孩子建立几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小约定吧,比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饭后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即使跟孩子有过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些约定。孩子会从这些小约定中感到持续不变的父爱和温暖,这对孩子的成长助力很大。

孩子7岁前爸妈一定要做的5件事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女儿进入名校幼儿园而发生的各种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话引发热议:

这个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却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用49年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的确,7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培养良好习惯、塑造性格的黄金期,这期间孩子所接受的抚养和教育,将影响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弗洛伊德曾说,孩子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我们也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

于是多少父母忐忑着,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给孩子带去不好的影响。

其实不至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提供一个「差不多好」的成长环境就够了。这个差不多好,是怎么个好法?

如果可以,在孩子7岁以前,请为他做到这5件事。

1、爱不能缺席,更不能迟到

这个爱,要通过你的陪伴,你的在场,你的拥抱,或者你直接言语上的「我爱你」去表达。

没有做的,或者没有说出来的,但凡闷在心里的都不作数。

前不久,一位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因网贷走上绝路,最终在一家小旅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日记中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渴望亲情,渴望成功,却没有父母的指引,他似乎对活着这件事早已无望了。

可他不知道,在他眼中「严重缺席」的父母,却一直在默默关心他,甚至爷爷奶奶仍然还在工作,只为给他攒钱买房结婚。

然而,他们的孩子,再也不会知道了。

没有表达过的爱等同于不存在。

孩子7岁以前,是接收爱、感受爱、学习表达爱的最佳窗口期。

这期间,一定要用语言告诉他:孩子,我真的很爱你;我爱你不是因为你乖,学习好,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

带着爱和欣赏去抚摸他,触碰他,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将是他未来珍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基础。

2、允许孩子经历自然而然的挫败

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是不吝于爱孩子的。有时候,甚至会爱过了头。

前些天,朋友向我抱怨,她女儿5岁了,仍然抵触上幼儿园,焦躁,无法独处。

为什么?孩子有个100分妈妈,倾尽全力避免女儿遭受任何痛苦和压力,孩子完全没有学会独处和自我安抚的能力。

然而孩子总会「摔倒」的,如果此前不曾练习过,反倒可能会摔得更惨。

一个从小备受父母呵护的女孩,恋爱后,也要求男友对她千依百顺。俩人仅因为小口角,女孩竟然在车行进时直接跳车。很不幸,她被后面的车辆撞到,当场身亡。

这个惨剧是怎么发生的?女孩的父母忘了教会她,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转的。

为人父母,不必随时陪伴,亦不必刻意制造挫败。

单是出了月子以后,母亲逐渐找回自我的过程,就足以带给孩子大量的挫折体验。

妈妈哄睡孩子后去做家务,孩子哭了妈妈才回来;后来妈妈去上班,再后来是断奶、分床睡、入园分离、无理要求被拒绝……这些小挫败都是孩子能够容忍的。

通过去体验,去修复,孩子逐渐会明白,自己并非那么脆弱与不堪一击。

3、「忍受」孩子的叛逆

《奇葩大会》上,作家蒋方舟说: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所谓「任性」,其实是指遵从个人意志行事的态度。

孩子1岁半左右,逐渐有了自主意识,随着成长,他开始践行「任性」二字,但往往被大人称为「叛逆」。

「叛逆」这个词对孩子而言其实不公平。

孩子渴望探索外界,期待自己做决定,可是父母却常常对他说「不」。

所以,孩子的很多行为或者情绪问题,是为了排解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应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唯一的,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忍」。

这个忍不是「纵容和默许」。当孩子触碰到你的底线,让你不舒服,或者某个需求你无法接受,你当然需要坚定地说「不」。

这个忍受指的是,冲突发生时,你最好能够忍住不去打孩子,骂孩子,忍住不要情绪激动地和孩子讲道理。

你可以不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请给孩子发脾气的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机会。

很多父母对乖孩子情有独钟。殊不知,后来走进心理医院求助的,多半是早年非常乖巧的孩子。

因服从父母意志的缘故,乖孩子们不得不一点点放弃真实自我,发展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然而,在那个虚假自我背后全都是空洞。他长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掏空的、枯竭的过程。

这类孩子最易遭遇抑郁和焦虑的困扰。

所以,你该明白,一个敢在你面前发脾气的孩子是多么可贵,多么有活力!

4、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孩子网上买了个玩具,可快递一直没到。于是他一再抱着妈妈的腿闹。

妈妈后来问:快递叔叔没来,你失望了对吗?

孩子当即哭了。他还跑到爸爸、爷爷、奶奶面前挨个儿说:快递叔叔没来,我失望了!

这位妈妈使用的方法,就是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孩子一开始并不能清晰表达出「失望」,只是心中充满了莫名的焦虑、无奈,所以才闹个不停。

若妈妈嫌他烦,喝止他安静,那么这个情绪就会被压抑下去。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形,孩子同样会陷入无法自控的焦躁中。

但是这个妈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并给它命了名,一切就不一样了。

孩子是喜极而泣的,他的眼泪中满是被妈妈理解的喜悦。

他反复去对其他家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在练习情绪识别的能力。正是在这样言语化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掌控感和成就感。

高情商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当孩子有情绪,哭闹,不要说「没事,别哭,有什么好哭的」,或者干脆粗暴制止。

而是帮他说出当下的感受:你是不是因为xxx有些伤心/生气/难过?爸爸妈妈陪着你。

你可曾见过那些被情绪填满,无法言语表达,只会通过抱头蹲坐、大喊大叫、打砸东西等方式,让别人明白他内心感受的人?或者遇到问题时只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人?

这些其实都是早年情绪不被父母看见的结果,只能通过近乎悲壮的方式,企图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存在。

5、保有定力

如今,我们活在一个励志时代。

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失败是不被接纳的,跟成功无关的事情最好靠边站。

哪怕哭着喊着,生拉硬拽,也要把孩子往那条名叫成功的独木桥上挤。

好像如果不成功,不优秀,此生就一定会完蛋一样。

想起看过的一本书《此生未完成》,是海归博士于娟在自己癌症晚期写下的。

在生病之前,她读研、读博、出国留学、名校任教,人生眼看着就要一路开挂走高,却突然戛然而止。

那时,她的儿子才刚1岁多,刚会叫妈妈。

她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一字一句,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离开人世前,这位母亲发现,所有的功名利禄,都不及跟家人温暖蜗居来得美好。一切都会过去,唯有快乐相伴的每一个当下,最实在。

也许,父母有必要带着一种「时日无多」的心态去生活,去看待养孩子这件事。

我知道,要做到前述4点,也许还算简单。最后这一点,特别难,但也特别特别重要。

很多时候,父母不是做得太少了,而是太多。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把这个家变得尽可能温暖,让它成为孩子真正的庇护所和港湾。

然后一日日地目送孩子远去的背影,

克制住自己指点孩子人生的冲动,

并假装淡然和洒脱地叮嘱一句:

任何时候,只要需要,记得回家来。

做这三件事,让孩子爱上英文绘本!


美国的孩子每年入学都会拿到一张书单,上边罗列了孩子们需要在一年内完成的至少300本儿童绘本,合计150万字。如此大的阅读量,只想帮助孩子做一件事情——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是目前国内教育体制无法帮助孩子达成的,也是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的部分。(更多少儿英语学习信息,请访问)

相反,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如何帮助孩子英语启蒙,让孩子爱上英文阅读”这件事。

你只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1、测评

很多妈妈表示,给孩子拿起英文绘本,他就跑开了。当然,大多数妈妈会自责自己英语没学好,没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英文绘本阅读环境。但是,你想过没有,也许是因为你选的绘本,既不符合孩子现阶段的认知,也不符合孩子的兴趣?

通过专业英语阅读水平测评——蓝思阅读评测体系,能够精准判定孩子英文水平、阅读兴趣,根据测评结果,妈妈就再也不用为“买书”这件事发愁了!

2、选绘本

Raz-kids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分级阅读平台,系统存书2000多册,并提供在线原音阅读,27个级别,孩子可以听、可以读、还可以玩。

根据蓝思阅读评测结果,Raz-kids为孩子推荐了几十本世界经典绘本。每完成一个级别后,系统会对孩子的阅读效果进行再评估,并根据阅读表现自动升级到下一级。

Raz-kids设置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对“阅读”这件事废寝忘食,爱不释手!

3、“读”绘本

开篇也提到,“阅读”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思考”,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开篇还提到,爸妈英语不好,不敢开口带孩子读英文绘本。缺乏了家庭语言环境的支持,仅靠英语课外班一个小时的输入,自然是无法达到持续点燃孩子学习英语,爱上英文绘本的热情。

这三件事,幼师不该做;这三件事家长不该做!


幼师和家长之间难相处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又不是那么轻松。其实,只要幼师办事说话,稍稍注意些,构建简单的家园关系就不会难!

幼师和家长相处

最不该做的三件事

和家长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幼师要做到和家长没有除本职工作以外的“经济联系”、“人情往来”,之后再来谈沟通交流。

经济联系

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都希望可以和老师拉近距离,面对老师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哪怕是很隐晦的要求,家长也很少推脱,但是,一旦这种经济联系产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影响,使得幼师很难证明自己对待孩子的公平。

人情往来

世界上最难还的东西就是人情,面对家长的热情,接受了人情的幼师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担心其他家长的看法。若是家长有能力、有想法,幼师可以引导家长帮助幼儿园做一些事情,促进园所发展。家长们,千万不要通过私下里的示好的方式让老师难做。

沟通交流不当

沟通,是维系幼师和家长之间关系的桥梁,不管是老师对家长、还是家长对老师,在关于孩子方面的问题,都要不厌其烦的进行沟通,因为少说一句话而出现的意外,真的是太多了。有话提前说,孩子受伤,你第一时间和家长说明,与家长发现情况之后你再说明,那结果绝对不同;重要的事情反复说,话不怕多,就怕说不到,产生不必要的问题。

家长和幼师相处

最不该做的三件事

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使用不当的方法,比方说到处炫耀自己孩子的成绩,对别人的教育私事刨根问底等等。

炫耀

幼儿园家长群,是用来沟通的,而不是展现自己家庭条件的地方,不要总是在群里晒孩子能力,晒家庭旅游,晒奢侈品,这样做无非是在进行攀比,它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到了成人的社会,让孩子单纯幸福的童年染上了功利色彩。

过问隐私

俗话说的好,好奇心害死猫,切勿过多干涉他人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愿被别人涉足的角落,尊重他私密的空间就是尊重彼此的情谊。不论是家长之间,还是老师与家长之间,都要注意,说话做事,点到为止,不要关心过头,变成干涉他人隐私。

传播负能量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感知的,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被孩子吸呐,影响他们的感知和判断。来自家长的满腹牢骚,直接就能培养出爱推脱责任的孩子。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传播负能量。

在家园沟通中,不管家长和幼师、幼师和家长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的成长,不过,有一个简单一些的家园关系,就是给孩子一个最和谐的成长环境,相信大家都在共同努力!

家园共育:这七件事爸爸来做,孩子更优秀!


有了孩子,妈妈们突然间就变得无所不能,似乎爸爸不管事,也能带好孩子。其实不然,爸爸虽然比不上妈妈的温柔细腻,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些事爸爸来做,能让孩子的成长更完美哦!下面这7件事,一定要由爸爸们来做,妈妈们们千万不要代劳!

1、陪孩子做动手的游戏

爸爸们动手能力比妈妈更强,应该多陪孩子玩一些动手的游戏,比如搭积木、玩拼图等。带着孩子一起修理家里坏掉的家具、孩子的玩具等,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

2、陪孩子去户外运动

爸爸们天生具有冒险精神,多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比如骑车、跑步、爬山等。途中还可以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不仅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培养孩子探索和冒险的勇气。

3、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

可能在孩子的眼中,爸爸永远是无所不能的英雄。如果爸爸能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曾经的失败经历,给孩子上一课有关失败的教育课,不仅能拉近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懂得,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失败和挫折要勇敢面对。

4、一起为妻子挑选礼物

对孩子最好的家教就是爸爸爱妈妈,爸爸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ta形成正确的婚姻和爱情观。母亲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为妻子挑选礼物,一起动手制作的礼物更有意义哦!

5、和孩子聊聊性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妈妈的形象代表的是家庭温暖,而爸爸的形象的则是规则和秩序,性别这件事由爸爸和孩子聊更具有说服力。如果是男孩子,就要告诉ta,我们都是男子汗,要勇于照顾家庭,保护弱小。如果是女孩,就要告诉ta,做一个温暖的、出色的,能够保护自己的女子。

6、让孩子赢一次

不论是跑步、游戏还是别的,爸爸都应该让孩子有赢一次的机会。爸爸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如果能赢爸爸一次,ta们会特别骄傲,能给ta们树立打败一切的信心,孩子也就乐意尝试更多的事情,形成积极的影响,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7、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

一般来说,妈妈通常显得家庭化,爸爸则更社会化,孩子踏入社会时,爸爸的优势要大于妈妈。爸爸需要多为孩子提供积极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ta们的职业梦想,选择合适的人生道路。

爸爸们,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你们不要再做一个旁观者,有了你们的加入,孩子的成长才会更完美!

家园共育:请不要阻止孩子反复做同一件事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重复”,如要求父母反复讲同一个故事、做早已熟悉的游戏、猜早已知道答案的谜语等。时间长了,有的家长对孩子这种执着的精神抓狂不已:总重复相同的事情,枯燥乏味。为什么孩子老是要求讲同一个故事、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个动画片?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反复做同一件事对孩子有多重要。

重复让孩子获得新的经验

案例:月月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妈妈给她买了很多书,可她最喜欢的只有几本,总是翻来覆去地看,每天不断地重复看前一天看过的内容。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肯换其他的书看。

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孩子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心智成长过程。比如,对于一个喜欢的故事,他会在听妈妈讲第一遍时产生好感,第二遍开始听情节,第三遍听细节,第四遍听语言,第五遍体会人物角色心理…… 每反复听一次,孩子都会有新的精神体验。等孩子对一个故事充分熟悉了,智能才会在此基础上稳定并发展起来。

重复强化孩子的生活技能

案例:3岁的双双活泼好动,对家里阳台的推拉门特别感兴趣,一次次推过来、拉回去。奶奶担心夹到手,总是制止双双的行为,但双双一逮到有机会,就要去玩这个游戏。后来,家人发现,起初双双把门推得摇摇晃晃,还时不时夹到手,但次数多了,就掌握了要领,用力均匀,推拉平稳……原来双双是在重复中体验到推拉的力道。

孩子重复在做一件事,其实是在努力地学习一件事。成人在学习新的东西或者比较难的东西,也同样需要重复练习,而心智尚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对孩子的重复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理解的保护,切忌粗暴呵斥或横加干涉。允许孩子在重复练习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重复让孩子更有创造力

案例:儿子一岁多开始涂鸦,起初画直线,后来画圆圈。快两岁时,我想教他画其他的形状,儿子每次都拒绝,执着地画着他的直线和圆圈。直到有一天,儿子画着画着突然兴奋地叫我:“妈妈你看,我画了一些小蝌蚪!”真的,圆圈像荷叶,线条像水波,圆圈和线条中有一些黑点,后面拖着细细的线,真像一群小蝌蚪!

孩子要对一件事充分熟悉,才会在此基础上去联想、去创造。他们做的事情看似简单无用,其实是在一次次重复操作中,对那些我们视而不见的美好建立起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重复让孩子更加自信

案例:毛毛每天晚上一定要妈妈讲同一个故事,回答同样的问题才肯睡觉。妈妈觉得无趣,有时候想“蒙骗过关”,故意漏掉某些情节。毛毛立刻说:“讲错了。”要求妈妈一字不漏地重新开始,令人哭笑不得……

在孩子的婴幼儿期(3岁之前),很难有成人所谓的“成就感”,他们的“成就感”大多来自每次完成那种“简简单单”的行为(听早已熟悉的故事、做早已熟悉的游戏)之后,心中因为感觉像完成一项重大任务而产生自豪和满意之情。当他们重复进行一项活动时,往往能实现自主控制和自由选择。在不断重复的过程,孩子感觉到独立和力量,内心获得满足,进而获取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重复是孩子快乐的心灵旅程,父母是这个旅程的导游。在陪孩子重复做事的过程中,不妨多一点耐心,尊重“游客”的需求,让他们在“旅程”中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汲取更多成长的养分。亿童父母学院为您提供最为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用最温暖的陪伴奠定孩子坚实的人生基石。科学育儿,给孩子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幸福美丽的人生。

相信《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最怕看到父母做这四件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做的不周全。但是,对于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让我们带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应自己 一个小男孩,很喜欢一个叔叔。大人猜测:“那么喜欢,...
    2021-01-20 阅读全文
  • 爸爸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的6件事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爸爸们在有了小孩后,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
    2021-08-27 阅读全文
  • 孩子7岁前爸妈一定要做的5件事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女儿进入名校幼儿园而发生的各种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话引发热议: 这个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却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
    2021-01-18 阅读全文
  • 做这三件事,让孩子爱上英文绘本! 美国的孩子每年入学都会拿到一张书单,上边罗列了孩子们需要在一年内完成的至少300本儿童绘本,合计150万字。如此大的阅读量,只想帮助孩子做一件事情——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是...
    2021-06-01 阅读全文
  • 这三件事,幼师不该做;这三件事家长不该做! 幼师和家长之间难相处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又不是那么轻松。其实,只要幼师办事说话,稍稍注意些,构建简单的家园关系就不会难! 幼师和家长相处 最不该做的三件事 和家长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幼师要做到和家...
    2020-06-28 阅读全文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做的不周全。但是,对于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让我们带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应自己 一个小男孩,很喜欢一个叔叔。大人猜测:“那么喜欢,...

2021-01-20 阅读全文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爸爸们在有了小孩后,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

2021-08-27 阅读全文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女儿进入名校幼儿园而发生的各种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话引发热议: 这个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却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

2021-01-18 阅读全文

美国的孩子每年入学都会拿到一张书单,上边罗列了孩子们需要在一年内完成的至少300本儿童绘本,合计150万字。如此大的阅读量,只想帮助孩子做一件事情——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是...

2021-06-01 阅读全文

幼师和家长之间难相处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又不是那么轻松。其实,只要幼师办事说话,稍稍注意些,构建简单的家园关系就不会难! 幼师和家长相处 最不该做的三件事 和家长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幼师要做到和家...

2020-06-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