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感恩教育也是一次可贵的情商课
发布时间:2020-09-01 教育知识幼儿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 幼儿教育知识好多年前带孩子去嘟嘟城,曾见到一位女士用哽咽的语气苦苦劝阻一个想要离开的大女孩:“你妈妈把你托付给我,我就要为你的安全负责,你现在说走就要走,有没有想过我怎么办?我两个孩子都还这么小,我不能把他们扔在这里送你回去的。你再等一等,我让叔叔过来接你好不好?”大女孩则一脸冷漠,坚持要离开。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女孩这样的一意孤行,我只知道,从此以后,她父母的朋友们大概再没有人敢主动带她出来游玩。
我们常以孩子年幼来原宥他们的无知,可是,长大了的“熊孩子”就一定不是“熊孩子”吗?今后步入社会,谁会愿意和如此情商的人共事?谁又会像家人一样,无偿包容她的任性、自我和刁蛮?
有位朋友向我转述了一件事情,有一名读幼儿园的小男孩告诉大人:“我们家只有三个人,我,爸爸和妈妈。”大人问她:“爷爷奶奶难道不是你的家人吗?”男孩回答:“奶奶是做饭的,爷爷是接送我上学的,所以他们不是家人。”
对为自己付出最多,最爱自己的家人尚且不能心怀感恩之心,我们又怎能奢望这些孩子用感恩之心来对待他人?
所谓“家教”,就是用无数细节垒起成长的阶梯。感恩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会体贴他人的付出,因而能体验更多的幸福,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遇……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也正是“情商”的提高?
而在家庭教育中,方法(手段)又往往比内容更重要。
小唐一二年级的时候,仗着宠爱,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很有些轻慢。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把奶奶直接气哭。
回家后,小唐发现我和他爸爸都板着脸,没有一丝笑影。(步骤一:营造谈话氛围,表明立场和态度)
我先问他:今天你是不是说了……这样的话,做了……这样的事情,把奶奶气哭了?(步骤二:核实情况,给他申辩的机会)
小唐点点头,大概是也知道自己过分了,并没有申辩。
我再问他:爷爷奶奶平时对你好不好?爷爷特意把你接回家,还带你去吃冰淇淋。奶奶忙了半天,烧了一桌子你最爱吃的菜,准备了你最喜欢的水果。(步骤三:让孩子知道爱的具体表现)你一不说谢谢,二不关心他们的身体,(步骤四:告诉感恩的正确方法)反而这样对待他们,还把奶奶气哭了,你有没有良心?你以后还想不想让爷爷奶奶喜欢你了?(步骤五:明白后果)
爸爸则痛斥:奶奶是我的妈妈,我都舍不得说一句重话,你竟然敢把她气哭。爷爷奶奶家以后你不用去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完全一致,任何一方的妥协,都会给孩子一个逃避的借口,最终导致教育契机的错失。)
小唐不服气,回嘴说:“为什么不让我去爷爷奶奶家?”(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回嘴”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会透露出孩子的心声,也说明我们讲的道理并没有说服他,那么下一次,就要调整说理的内容和方法。小唐的反应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还是在乎爷爷奶奶,愿意去他们家的;二是爸爸最后说的那种惩罚有点不合情理。)
于是我赶紧补充:“不是以后都不让你去爷爷奶奶家,而是在你真正认识到错误,好好向爷爷奶奶道歉之前,你不能去爷爷奶奶家了。”(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是一味的情绪宣泄或说理缺少逻辑性。当然不是说一定不能宣泄,而是最后一定要回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上来。)
我追问:“你现在知道自己的错误了吗?”“知道了。我不该不听爷爷奶奶的话,还把奶奶气哭。”(因为有台阶可以下,也知道了补救的方法,小唐态度变得很和软。)
“那你马上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分别向他们道歉。尤其是奶奶,要说到她高兴为止。”
于是,小唐给爷爷奶奶打了电话,我们则在一旁提示他道歉该说的话。打那以后,小唐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再不敢轻慢。
当然,只有“言传”是不够的,日日“言传”,不如时时“身教”。
在我们家,和长辈一起用餐,饭桌上有鸡,鸡腿总会最先夹给长辈;出门遇到友善的邻居,我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聊天;收到别人给小唐的礼物,会提醒他第一时间打电话表示感谢;谁做错了,就向对方清楚地道歉,无论父母,还是孩子……
到小唐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还约定:回家要大声通报自己回家的消息,听得的人都要出声回应;无论谁在厨房忙碌,用餐前大家都会向他(她)道一声,“辛苦了”;说“谢谢”要大声……
不知不觉中,小唐长成了我期待的模样:他会因为调皮被老师罚站,可他依旧喜欢几乎所有的老师,从无怨怼之心;他会在同学家感谢做饭的长辈,并称赞饭菜做得好吃;他会远远地和小区保安打招呼,还会耐耐心心陪一位老奶奶聊天……(《我要养一个乐观体贴、幸福感爆棚的小暖男》)
我们还得到了许多意外的奖励:家庭氛围变好,亲子关系和谐,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小唐心态平稳,学习耐心和自信心增加,字也越写越端正……
小唐不是那种从小乖到大的孩子,小毛病不断才给了我们更多纠偏的机会。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可以看作感恩教育的至言:感恩长辈,感恩那些对自己付出的人,你会收获他人的喜爱与尊重。一个拥有自爱与他爱的孩子,能获得许多的生活满足感,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自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让孩子受点气是可贵的教育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那种完全赏识而不打不骂没有惩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实为误人之言——慈母多败儿!
镜头一一辆出租车在大桥中段停了下来,一名年轻的男子下车后,一言不发,越过栏杆,跳进江中。紧接着,一个年轻的女子也跟着跳了下去。一对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双方的老人和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镜头二某男子拿刀捅伤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时候,那人欺负过他……
镜头三某学校禁止男生留长发,某男生剪了两次发还不合格,第三次哭着剪了头发,然后跳河自尽……
镜头四某女生主动将自已的钱借给丢钱的同学,反被怀疑是她偷的,从楼上跳下,以死证明清白……
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冲动、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人的气量!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这些话还真有道理!
就说克林顿吧,克林顿是什么人?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是什么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拉链门事件暴光后,全世界的闪光灯天天对着他。私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掀了个底朝天,各种议论铺天盖地,不是几天,不是十几天,而是将近一年,神经稍微脆弱一点的人,早崩溃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点不好的事,见到邻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头,哪经得起如此巨大的压力?
假如克林顿为此自杀了,那么,他就定格为一个失败而窝囊的总统,以后的历史,只要提到他,就会跟拉链门连在一起。但他活了下来,他依然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总统之一,而所谓的拉链门事件,只不过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寻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如果都象现代人这么脆弱,勾践早上吊了,韩信早跳河了。
气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气量小的人,为小事所拘,故难成大事。
小俩口吵架。男人说:“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无论送的是什么,你都应该笑嘻嘻地接着,怎么挑肥嫌瘦,你这么不懂事啊?”然后,越吵越激烈。过了一会儿,就听女的哭着说:“从小我妈都没大声吼过我一句,你凭什么对我这么凶?”
唉!问题就出在“从小你妈都没大声吼过你一句”。你妈宠您如公主,于是,你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今虽已身为人妻,却还生活在公主的童话中。该醒醒了!
生活条件越好,受到的呵护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虚荣,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狭隘。
有个小女孩,每次买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会跑到邻居家挨个地问:“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吗?”,“我有新玩具,你有吗?”如果别人说没有,她就特别高兴;如果别人说:“我有啊,比你的还漂亮呢,我的这个玩具你没有吧?没见过吧?”
小女孩马上就跑回家,哭着吵着要买,家长则说:“宝贝,别哭,别哭,咱们去买个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为笑了!——看到没?虚荣与脆弱就是这么养成的!
古人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轻易如愿,通过这逆境的磨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而现在的家长,正好相反。他们对待孩子:悦其心志,只求孩子开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着;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宠而娇,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种冲动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个中学生在贴吧里说:“他们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
盯着这句话,我琢磨了半天:原来,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爱,他就是你的软肋、你的命门,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毁给你看!
原来,跳楼是报复父母的一种方式,一种让他们伤痛得最彻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时之痛,生者此恨绵绵无绝期。
因为我的要求一惯都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次你也必须满足我的要求。
别人一直将我当宝,你凭什么当我当草?
别人一直夸我,你凭什么损我?
——这就是心理惯性!惯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拐不过弯来了。顺境中待久了,就适应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责罚?长期的责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长期的”。即长年累月的批评、指责、打骂,才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偶尔的责罚,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国外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发表文章:过度赞扬孩子也有负面影响!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
十之七八的鼓励,十之二三的责罚,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小气,受点小委曲,其实是一种心里上抗挫折的段炼。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长,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唉,我不够冷静,太不应该了,下次一定忍住!
有的家长说:我都忍出内伤了!
何苦呢?该发的脾气不妨发点,只要不过份就行了。如此,家长不会憋出病来,孩子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发完脾气后,把道理及时讲清楚,再做点开心的事,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炼。
那种完全赏识而不打不骂没有惩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实为误人之言——慈母多败儿!
育儿知识: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育儿知识: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在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全家都以他为中心,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应得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由此,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就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自利的恶习,只知道受恩不知道感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家长的您,是否也经常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平日里,能够以身示范做孩子的榜样?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教育孩子感恩父母
作为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是父母给予了他的生命,让他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让他得以健康的成长,作为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在节假日时,带着孩子一起买上礼物回到自己的父母家看望父母,孝敬父母,通过家长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感恩自己的家人。
二,教育孩子学会说感恩的话
教育孩子,当别人给予了你方便或者你得到别人的帮助的时候,要学会用感激的语言答谢对方,比如:“谢谢叔叔”、“阿姨辛苦了”、“给你添麻烦了”等等,所谓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教育孩子学会时时言感谢,事事言感恩,例如母亲节时给母亲送上祝福的话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教师节时送给老师自己亲手做的贺卡,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等。
三,教育孩子学会做感恩的事
家长可利用身边一些常见的事,引导孩子用实际行动去感恩,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孕妇,残疾人让座,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当妈妈肚子里怀着你的时候,乘坐公交车时,也经常有人主动给妈妈让座,又如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学习用具去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你可以告诉他,爸爸小的时候家里也很穷,正因为有好心的叔叔阿姨资助爸爸,才得以完成学业。让孩子在耳闻目染中把感恩当做一种习惯。
四,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这个社会
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自己的国度里享受了许多免费的资源,我们是不是也该为我们的国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感恩这个社会呢?告诉孩子我们天天生活在舒适、卫生的社区里,我们是不是该为社区义务做点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区义务打扫卫生,体验劳动的快乐,看望社区的孤寡老人,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告诉孩子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是不是该为这个城市尽点力?我们清除墙上的牛皮癣,捡起路边的垃圾,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孩子如果能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小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和成绩,孩子的美德包括很多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懂得感恩的表现,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会孩子感恩,让孩子知道回报家长、回报社会。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从感恩父母做起。
如果孩子在性格方面还没有完全独立,那么,我们可以从培养他们先感恩父母开始,也就是说,经常可以让他们帮父母做一些事情,父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应该感觉理所应当。
多创造机会给孩子。
孩子有时候想要表现一些事情,但是家长会不同意,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表达他们对亲人、朋友、同学的爱,这样的事情家长不应该阻止,而是应该多创造机会给他们。
尊敬长辈非常重要。
对于小孩子来说,一定要多尊敬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于年纪大的长辈,更应该多关心,多帮助,帮助他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孝心。
养成独立的性格。
孩子如果整天缠着父母,那么就会长不大,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养成独立的性格,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包括应该独立入睡,独立学习,独立玩耍,等等,不要总是缠着大人。
家长要学会放手。
家长要学会放手,越是溺爱孩子,孩子越长不大,如果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我们无法奢望他们能够做出一些独立的事情,感恩的事情,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性格更加坚毅勇敢。
从点滴之处做起。
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去做,家长不用代替孩子去做这做那,而且,应该让孩子表现的更加独立,家长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示弱,不能包办一切事情。
家长以身作则做表率。
以身作则也是必须的事情,父母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直接决定着孩子能否做到感恩,所以,家长不能忽视自己榜样的力量。
怎样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
我们自己都是为人父母,那么,怎么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进而善待父母善待他人,成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好知识、考试考得好就足够了,“只要你考好,天下什么事都不要你做”,这是天下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只要考试考好了其他什么事都不用管了。有一位家长,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这位家长英语很好,所以一直帮孩子辅导英语,学习成绩很好。妈妈每天在家里为孩子做这做那、做牛做马,孩子自己则坐在沙发上说:“妈妈,你帮我倒杯水吧。”即使妈妈不顺手,也还是会给他倒,直到发生这样一件事情让他妈妈警觉起来。平时妈妈每天早上都帮孩子倒好水,并且带到学校的水壶也装好水,全部书包、物品都为孩子准备好,侍候孩子去上学。有一天早上起来他妈妈忘记给他装水了,结果这个孩子走出门了发现水壶没装水,又退回来,狠狠地对他妈妈讲:“都是你害的,害的我要迟到了!”
你们看,为孩子什么能做的都做了,可是一旦有什么没做到,孩子就心生怨恨,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家长。这件事让这位母亲很警觉,她说虽然孩子学习好,虽然为孩子做了很多,但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母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她感到以前都抓错了!没有从根本上抓,教育孩子花很大精力却教错了。
教育孩子根本是教什么?这是现在我们做家长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当一个孩子怀着一份感恩心去学习,怀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报答父母的时候,他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你每天拿着鞭子催逼着,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有个门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的高中生,由母亲陪着学习书法,有一次母亲在一边睡着了,看到身旁母亲疲惫的身影,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说:“我所以会努力学习,都是因为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太多!”一个孩子带着这样的心境去学习时,她能学习不好吗?绝对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若抓住最根本的就没那么辛苦,而根本要从孝道抓起,所以教孩子懂得感恩特别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现在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更不会体会到他自己能够享受生活是因为父母甚至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为他付出了金钱、精力、健康甚至是生命力换来的。他缺什么了只会向我们要,并不知道这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高档的名牌服装等等都是买来的,钱是家长的脑力、体力工作挣来的,挣钱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我们对孩子的照顾付出的是心血而不是金钱,因此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那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恩情视而不见,这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遗憾。由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亲自去做,在孩子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因此他们也就不懂得感激父母。
所以感恩的心也需要经过教导才会产生。爱孩子,就应该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父母,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导孩子懂得感恩的生活态度是从小就要养成的,因为习惯会成为性格,而性格又可能决定命运。在这里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或是即将为人父母,都会面临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都曾给孩子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人生蓝图,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种种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努力上进、懂礼貌等等,父母反而做不到,父母应该给孩子做表率,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行为影响者,父母的人格素养是孩子成长的钙质支撑,内在的是心灵源泉所在的蓄养,外在的是为人处事的状态。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只有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她才会学会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对祖国的感恩等等。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善待的人会去善待别人吗?会感恩社会、热爱祖国吗?这就要求我们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告诉孩子这件衣服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你要感谢爸爸妈妈;这本书是爷爷奶奶送你的,你要谢谢爷爷奶奶。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例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生日,让孩子送一件小礼物给老人们表示祝寿,告诉孩子我们的父母生养了我们,才会有他“她”这个小生命,时刻要有感恩的心。
感恩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基础,如果一个人用怀疑、敌意的态度来对待他人遭遇的一切,我想这个人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多数的孩子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这是父母们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感恩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上司的栽培之恩。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种感恩是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的。其实,对于新一代的孩子们来说,感恩更应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格调,而不应该只局限于道德教育中的感恩。
另外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并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孩子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首先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应充满于日常生活。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事,要对孩子说谢谢。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父母之间、也应经常说“谢谢”“对不起”“不客气”“你请”等等。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父母要成为尊重别人的榜样,处处尊重别人。父母的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当孩子有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时,可能他并不是不尊重别人而是他还不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会伤害别人,这时我们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问孩子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这样做的坏处。告诉孩子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真正做到了这些,我想孩子就真正学会了善待他人。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也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家族的传统往往是一辈留—辈,代代相传,自己对父母如何,自己的子女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上,自己不孝敬父母,那么也甭想指望自己的子女孝敬自已。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所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首先要从我们家长自身做起。总而言之要给孩子做最好的学习榜样。我白白费那么多的苦心哦;希望家长能好好看看。
感恩教育是幼儿的必修课
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所享受的快乐生活,是别人用劳动和爱心创造的,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爱与关心时,第一反应常常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报答别人、帮助别人。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感恩教育的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诲,还是朋友给予他的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知恩”之后,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一声简单的道谢。
让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和家长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教育幼儿感恩可采用移情法。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孩子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它多难受啊!”孩子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再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的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使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
教育幼儿感恩还可采用实践法,即让孩子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如教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的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
育儿知识:除了打骂,还有更高情商的教育方式
在带娃的过程中,相信不少妈妈有过这样的困惑。
“我一直都不主张以打骂的形式教育孩子,每次在他不听话,我都有好好和他沟通、讲道理。可是很多时候,讲道理好像不管用,反而是老公打一下,吼两声管用。我是不是做错了呢?”
这里首先呢是想想告诉各位困惑妈妈,你们的坚持没错。
打骂孩子,除了短时间能吓住孩子外,长期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首先,孩子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怎么改正。父母的打骂,恶劣的态度,只会抵消孩子心中的内疚感,让他们知错也不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学习如何跟孩子平等相处,不再像之前那样粗暴,什么都以父母的话为准则,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
其次,家长的暴力示范,会让孩子学会用拳头说话。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疑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你的言行举止、喜恶、好善就转到了孩子身上。比如说:做父母的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类型,将来你的孩子也是那种“温柔”型的。而父母是那种雷厉风行的人,无疑孩子大多是那种嗓音大、脾气大的类型。等他们进入学校、社会后,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不仅交不到好朋友,不被老师喜欢,还很容易走上歧路,发生危险。因此,我认为做父母的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处处给孩子做表率,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模版”。
其实想让孩子听话,除了讲道理和打骂,还有很多其他有用的办法,有一些妈妈就会和孩子建立一些规则,或者建立一些奖励和惩罚的方案,但今天我再来和家长分享一个对两岁到6岁之间孩子非常适合的方法,那就是玩游戏。
很多家长一听玩游戏就会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家长们并不知道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魔力的。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再坐火车或者飞机的时候,孩子突然开始吵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比如说和孩子玩一个不能动的游戏,谁动谁就输了,这样坚持几个回合下来,孩子慢慢就会安静下来,并且很快孩子就会累了,慢慢的就会变得听话了。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详细说一下怎样巧妙利用游戏的方法来让孩子听话吧。
不仅能帮助孩子发展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他们生活中和吃喝拉撒睡一样不可缺少的存在。
心理学家指出,游戏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更听话,更配合呢?
下面,小样妈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们家的例子,让你更了解怎么用游戏来制服孩子。
第一:让孩子喜欢的人物来说出你想说的话。比如说我孩子在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黑猫警长,并且特别崇拜黑猫警长,觉得黑猫警长特别厉害,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我就会说黑猫警长要是知道你这样肯定会很生气。于是孩子就会乖乖的听话了。但是各位家长要注意这样的方法,不能用太多遍,哪怕是再管用的方法如果同一句话,你对孩子说的多了,孩子就知道是假的了。
第二个方法: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角色扮演的游戏也就是孩子经常说的过家家,是孩子在小的时候都非常爱玩的游戏,因为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幻想自己是什么角色,所以陪孩子玩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更有兴趣。
比如说孩子不肯刷牙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看牙医的游戏,家长来扮演牙医,孩子来扮演病人,然后家长在表演的时候尽量要逼真一点,让孩子躺下来,然后检查孩子的牙齿,并且对孩子说你的牙齿上面有一颗细菌,它正在吃你牙齿上面的糖,我们要赶紧把它抓掉,并且一边演一边让孩子刷牙,这样不一会儿孩子就把牙刷完了,然后等到游戏结束了,就可以让孩子到前台去付钱,这样情节越逼真,孩子就会越有兴趣。
第三个方法:请孩子帮忙。比如在以前我们家孩子每次都喜欢坐在副驾驶座,但是却不想扣上安全带,每次这样我都觉得特别危险,于是我就和孩子说,我们现在来玩消防员的游戏,让孩子扣上安全带,然后我们就可以出发去救人了,每当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个英雄,然后就会非常听话的扣上安全带。所以各位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好好掌握这些游戏的小技巧,每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要打骂孩子,而是用这种小游戏来和孩子互动,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配合了。
6点育儿知识是你必知的
6点育儿知识是你必知的第一是对孩子要尊重。
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荒凉山坳。在那里经常会看到大丛大丛的野花,因为是野花,所以从来无人修剪,总是纵情绽放。一直觉得,野花要比“家花”美,就因为有个性。有个性是因为它们自由,一枝一蔓,都有足够的空间来伸展。也就是说,它们的成长需求(空间)得到了尊重。
第二是就算母女或者母子之间,也要有各自的空间。
作为母亲或者父亲,确实有关爱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但这种爱如何给予,是否是对方需要的那一种爱,需要认真考量。事实一次次证明,人其实最讨厌自己不需要却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哪怕是所谓的“爱”。比如一个孩子,他实在吃不下一个大鸡腿,但母亲说得加强身体素质,强逼他啃下去。这个孩子一点也不会觉得母亲在爱他。又比如一株花,它自然有它开放后的姿态,护花的人最好是任由其枝蔓,给它空间,而不是一味地去修剪让它符合你要的那个空间。只要这枝花吸收了充分的养料和水份,就可任其盛放与妖娆。
第三就是关于“爱”的定义的重新思考。
有一句情侣之间的情话是:我爱你,所以你的缺点我也一起爱。对孩子也应该一样。把孩子的缺点也“养起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有缺点。缺点只要不会上升到道德层面上,我觉得就应该包容而不是一味地想着要去修剪掉为快。毕竟,要将性格这种东西进行“重塑”,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没必要。面对孩子的缺点,大可像水碰到了礁石或者水草一样,绕过去便是了。何必非要停下来搬走这块石头或者拔掉这棵水草?
第四就是要平等。
我确信,孩子有一个他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未必比我们成人的世界更少烦恼。对他们来说,“大灰狼晚上到底会不会来”这样愚蠢的问题,却可能导致他们好多夜晚无法安眠。老是用自己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来衡量孩子,你会发现,你的眼睛会欺骗你自己。蹲下来,与孩子目光平视吧。不要总以为自己比孩子强过多少。
第五就是与孩子交流。
交流确实有技巧这个东西的存在。而最大的技巧,就是理解原则。理解就像一把钥匙,能让孩子打开心扉。
最后,身为父母,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不仅能让亲子关系良好发展,也能将自己修炼得更加完满。
让孩子受点气,是多么可贵的教育!
下面的情况,每年都有一定的概率发生。
行为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从小对孩子太包办,太迁就的结果。为了爱孩子,可以爱的无原则,可以爱的无标准,最后让孩子失去了行为的原则和标准。
我们可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论他优秀与否,在父母心中,都是最值得爱的孩子,但是千万不能无条件地溺爱孩子。小的时候,为了孩子开心,什么都行,什么都答应,那样会害了孩子一生。
爱要有度。
镜头一:
一辆出租车在大桥中段停了下来,一名年轻的男子下车后,一言不发,越过栏杆,跳进江中。紧接着,一个年轻的女子也跟着跳了下去。一对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双方的老人和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镜头二:
某男子拿刀捅伤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时候,那人欺负过他……
镜头三:
某学校禁止男生留长发,某男生剪了两次发还不合格,第三次哭着剪了头发,然后跳河自尽……
镜头四:
某女生主动将自已的钱借给丢钱的同学,反被怀疑是她偷的,然后从楼上跳下,以死证明清白……
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冲动、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人的气量!
气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气量小的人,为小事所拘,故难成大事。
故事一
有一对小夫妻吵架。男人说:“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无论送的是什么,你都应该高兴地接着,而不是挑三拣四、万分嫌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然后,越吵越激烈。过了一会儿,就听女的哭着说:“从小到大,我妈都没这么对我,你凭什么对我这么对我?”
唉!问题就出在“从小你妈都没这么对我”。
你妈宠您如公主,于是,你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今虽已身为人妻,却还生活在公主的童话中。该醒醒了!
生活条件越好,受到的呵护越多,人就越容易变得自我、虚荣,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狭隘。
故事二
有个小女孩,每次买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会跑到邻居家挨个地问:“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吗?”,“我有新玩具,你有吗?”如果别人说没有,她就特别高兴。如果别人说:“我有啊,比你的还漂亮呢,我的这个玩具你没有吧?没见过吧?”小女孩马上就跑回家,哭着吵着要买,家长则说:“宝贝,别哭,别哭,咱们去买个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
于是,小女孩破涕为笑了!——看到没?虚荣与脆弱就是这么养成的!
古人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轻易如愿,通过这逆境的磨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而现在的很多家长,正好相反。
他们对待孩子:悦其心志,只求孩子开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着;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宠而娇,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种冲动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故事三
有个中学生在贴吧里说:“爸妈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
看着这句话,我不寒而栗,想了半天:原来,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爱,他就是你的软肋、你的命门,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毁给你看!
原来,跳楼是报复父母的一种方式,一种让他们伤痛得最彻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时之痛,生者此恨绵绵无绝期。
因为我的要求一惯都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次你也必须满足我的要求。
别人一直将我当宝,你凭什么当我当草?
别人一直夸我,你凭什么损我?
——这就是心理惯性!惯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拐不过弯来了。顺境中待久了,就适应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责罚?长期的责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长期的”。长年累月的批评、指责、打骂,会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偶尔的责罚,还是有必要的!
十之七八的鼓励,十之二三的责罚,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小气,受点小委曲,其实是一种锻炼孩子心理抗挫折能力的方式。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父母过度溺爱、迁就孩子,舍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这种“爱”其实会害了孩子。
正如古话所说的——慈母多败儿!
育儿知识: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
1.孩子回家跟没吃饭似的,是他自我安抚的方式,尽量少给吃,吃清淡,以免孩子积食,增加生病几率。
2.不知怎么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干脆别问,以免误导孩子。
3.允许孩子发脾气,但要引导他以安全的方式发泄。
4.孩子变得粘人,要多陪伴他,并注重陪伴质量。
5.保持家里生活如常,不要有太大变动。稳定如常的生活会带给孩子安全感
6.不管孩子如何苦恼,千万别答应孩子可以不去幼儿园,但可以跟孩子共情,并视时机通过别的游戏,或者利用环境中的事物转移孩子注意力,避免孩子总纠结在这种激烈的情绪之中
7.选择好幼儿园就相信老师相信幼儿园,这种信任无论对老师还是孩子,都是一种正面的暗示,可以向孩子传递正能量
8.调整自身心态,淡定面对孩子入园这事。家长淡定,孩子才会从家长身上感受到安全感才不会把入园的事看得过于严重。家长的这种心态相当于给孩子正面暗示。
孩子们的茁壮成长与家长和老师们都密切相关,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一定会尽心尽责,也身作则教导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同时也希望家长引导孩子,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安全感,与孩子多多沟通相处。通过家校的相互配合沟通,共同创造孩子和谐幸福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