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29 幼儿园的课堂小游戏 幼儿园的课堂游戏大全 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陶行知先生提倡“民主”,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课堂中唱主角,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让每节课的效果都能事半功倍。在上每次的音乐活动中我喜欢和孩子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唱”,而大多数时间我更爱做“伴唱”,让更多的孩子有上台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独唱、领唱、指挥、节奏伴奏等等。在进行歌曲的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或歌词迫不及待的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自编动作、自创歌词,这样我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次音乐创编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创编形式。当我说“请谁到前面来当小老师
,组织小朋友表演歌曲”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尤其是站在前面的孩子,因为他们首先要主动编配演出形式,才能更好的组织别人练习。在孩子中有的基础好的他们可以完成整首乐曲的指挥甚至更多;有的基础差一些只能指挥一部分。即使这样,我也鼓励他们,我在表扬的话语中做了一些改革,棒的孩子我就鼓励他说“你真棒,我们一起握握手。”简单的一个握手使孩子的兴趣骤然提高,并使我融合在孩子中,孩子充当着特殊的角色,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也不那么拘谨,师幼空间的改变增进了我们角色的融合,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气氛,相信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也能更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想“蹲下来和孩子做朋友”,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体现课堂上的民主性,让孩子唱主角,让孩子感受宽容理解。是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不断尝试的。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个性世界。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信任,多一点宽容,相信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解孩子,宽容孩子,爱护关心孩子,引导帮助孩子,把每个孩子都看作是有价值的,独特的人,并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那么你就真的拥有了一颗赏识之心!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我的陶泥小故事(陶泥课堂)
我们的陶泥活动开展起来了,孩子们第一次玩的时候,不熟悉泥性,不停地揉搓,好多的孩子摁来摁去没有捏出造型,却让泥块干了起来,但活动时间却要到了,我只能匆匆收起陶泥。怎样才能让孩子很快熟悉泥性,又不让泥块干掉呢。我想出了一个主意。
第二次陶泥活动时,我把公用的泥块放在中间,又用一块湿毛巾盖住,我告诉孩子们:这是大家一起用的泥,你需要多少就取多少,取完就把毛巾盖住。我又示范捏泥,放在桌上拍打几次之后,马上翻过来再拍打,不能长时间拍打,以免泥黏住桌子。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按照我的方法去操作了,有几个粗心的男孩子忘记了盖毛巾,但会有细心的女孩子提醒他。周墨小朋友第一次拍打泥块时间长了,拿不起来,我提醒了他,他自己尝试几次后,就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简单的陶泥常规建立起来之后,我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技巧,先是盘条,一圈一圈,有粗有细,然后是粘接的技巧。盘条掌握还是比较快的,就是遇到了细条会断的问题,我就提醒孩子注意观察泥条,搓的时候尽量用力均匀,发现有裂痕的时候可以直接在裂痕处把泥块分开,如果已经出来造型,泥盘断了,就要用粘接的方法,孩子们很喜欢拿着小汤勺拌泥浆,但是经常会抹得过多会过少,怎么会这样呢?我反思了自己提供的材料,小汤勺的面比较大,很容易在取泥浆时取得多了,所以我后来改用了棉签,这个现象就很快解决了。
以上这些基础性的活动过后,我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这个是最难的,捏茶杯的时候,整堂活动中成型的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创意了。课后反思,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法有问题,泥块成型是比较难的,而且给孩子操作的泥块又很少,先应该有盘条杯子的活动打基础,让孩子有这个型的概念,再进行泥块成型,泥块成型的过程中,要重点示范泥块的粘接,还要再提供可以切分的刀具,可以用塑料片或者竹片代替,演示的时候最好是分班教学,让每个孩子能近距离的看清楚过程,要开展第二次活动,是上次活动的巩固。
陶泥课堂是一步步走的,只有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了,才会有精彩的作品出现,我要进行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个有心人,多收集一些必备的小工具,让孩子们在我的陶泥活动中尽情玩,玩得有收获。
我的课堂故事之适当的“惩罚”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我的课堂故事之适当的“惩罚””!
我们班的徐喆浩小朋友很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容不得老师批评他。
老师一批评他,他就会呜呜地大哭起来。
可是每次当他做错事情了,老师说她几句,他还不肯认错还要狡辩,最后就自己哭起来。
一次,上区域活动时我发现区角里的套圈怎么越来越少了,而且有好几个已经被扯破了。
我当时生气地在小朋友们面前大声说:“谁把这些套圈弄破的,还仍得满地都是?”他们都被我的样子有点吓到,看着我不说话.我看见徐喆浩手里还拿着扯破的套圈,就问他:“徐喆浩,是不是你弄的。
”他看着我连忙把一只手里扯破的套圈扔在地上说:“不是。
”我马上揭穿他让她把另一只手摊开来很生气的说:“这是什么?还说不是你弄的,做错事情还不承认,老师一点也不喜欢你了。
你以后区域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可以玩套圈,你就不用玩了。
”他听了,马上呜呜大哭起来,拉着我的手说:“张老师,我要玩的,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扯了好吗?”我说:“你看这些都被你弄破了,你说怎么办?”他低着头不说话.我说:“以后做错事就要承认错误,要做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那样老师才喜欢你。
知道了吗?不过你今天是不能玩套圈了。
”他委屈地点了点头。
那天下午我没有让他玩套圈,我想让他意识到,做错事情必须受到惩罚,惩罚就是不能玩套圈。
其他小朋友也知道了破坏东西的后果,所以都不敢去破坏。
经过这次事情后,欣怡就没有再去动那些套圈了。
我看他这一星期来表现都很好,星期五的区域活动时我再让小朋友自由选择区角,再说道玩套圈时,其他小朋友都把手举的高高的,只有他没有举手,看来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所以不能玩了。
我在叫举手的小朋友时,我故意把他也叫上了,他惊讶的看着我,又不敢过去玩套圈。
我微笑着对他说:“徐喆浩你是不是知道,自己破坏东西是不对的啊。
”他的两只小眼睛盯着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我说:“那以后徐喆浩要是做错事情了,要主动承认错误。
以后不要再做错好吗?”他还是使劲地点头。
后来,徐喆浩很少再去破坏东西,而且当他做错事情,老师批评她几句时,她不会马上呜呜大哭,他会意识到自己的错,然后去改正。
其实我们老师在小朋友破坏东西不承认时可以采用暂停享用物品的“惩罚”,让他充分体验自己的做错事不承认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事实也证明,徐喆浩这种受惩罚的经历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确实有助于其纠正不良的行为。
不知道本文“我的课堂故事之适当的“惩罚””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一堂故事课引起的感想
今天上午第一节活动是语言:邱比的巧克力和他的朋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内容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邱比的阿姨给他一盒巧克力,由于他的好朋友都进入冬眠的状态中,而使邱比无法暂时将自己喜欢的巧克力送给好朋友吃。但是邱比不灰心,最后他想我可以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将巧克力拿出来分给好朋友吃。我班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纷纷举手谈论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是如何与自己的好朋友相处的。他们有的说:“好朋友和我一起玩时,我把喜欢的饼干拿出来分给他吃。”有的说:“我将心爱的玩具拿给好朋友玩。”还有地说:“我和好朋友一起看我们喜欢的动画片。”•••••••大家踊跃发言,我很受感动,就连平时内向的袁楚瑜也大胆地举手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小朋友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主动地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的点点滴滴。平时我们大人总是认为小孩子只知道玩,其他的什么都不懂,其实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去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更没有去启发引导他们与同伴的分享与合作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抓住教育的契机很重要,针对不同的孩子因人施教比枯燥的说教效果更好,很多故事都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故事,发挥其最大教育价值,这就是通过这堂故事课我得到的收获。
我的幸福、课堂风波
曾几何时,被不争气的孩子们气得眼泪汪汪,也曾因他们的种种“劣迹”恨得咬牙切齿。而今,或许老天关注到了我这个可怜人,终于将阳光撒向了被冷落多时的角落里,我的心情也变得阳光灿烂了,因为孩子们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着实让我高兴: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一个个约好了似的都能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默写情况不好的孩子也像是暗地里较上了劲一样一次次打破自己的记录。我想是赏识教育起到了作用:每次默写成绩出来以后,我总会对那些取得些许成绩(哪怕再微不足道):“行啊,表现不错,保持住了自己的记录,老师希望你下次能够打破自己现在的记录,争取更好!”对于不能经常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开始我总会亲自检查,检查后还不忘给他们戴个高帽:“不错,字写得有进步,希望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棒!”而孩子们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总会激动得小脸红扑扑,那样子真让我感动。孩子啊,从你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信心,读出了希望。你们总是会给老师一个又一个惊喜,班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学习英语的有心人,一匹匹黑马也逐渐展露头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到高兴的吗?
孩子们,我因有你们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课堂风波
今天下午那一幕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英语课上,找同学到黑板上板演时,其中一个英语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畅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四个填空竟然错了两个。因为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所以我想她们组的孩子一定要责怪她的。还没听到责怪声,却传来了她的哭声,这下孩子们的目光全集中到畅的身上。她哭得那样伤心,她一定以为是自己给整组同学抹了黑,她一定恨自己是那么没用,可是我该怎么安慰她呢?这时,听到小欣在位上压低声音说:“哭吧哭吧,哭死活该!”尽管他已压低了声音,可仍然被我听到了。我狠狠瞪了他一眼。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课代表小丽举手了:“就是活该,那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出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尖酸刻薄的话怎么会出自她的嘴里?孩子们也不解地转头看她。畅哭得更凶了。我刚要去安慰,优优站起来,对着畅说:“别难过,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下次你一定会成功的。”“就是就是,别哭了,失败一次没什么的。”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看到这儿,我开口说:“孩子们,从今天畅的表现,你们看出了什么?”“我看出畅是个要求上进的同学”“我看出畅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那我们是不是该向畅学习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欣和小丽也因为自己的“出言不逊”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的教育故事——体育课上的活宝
前几日发生的事情其实有点无奈,倒不是太棘手,而是对于事情的本质来说我是存在疑惑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在大人还是小孩子的相处中也是经常发生,那一日,体育课按照往常一样进行中,突然两个孩子的打闹越演越热,学生A抹着眼泪拉着我说B打他,而当时我正在上课,根本就没有看到学生打闹的起因,我看过去的时候也的确看到了B打A了,于是我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问清缘由,原来当时是B先不小心碰了A一下,A就觉得B打了他,要打回来,于是这一场打闹就开始了,作为教师,我自然就站在了教师的立场上教育他们,“人家不是有意要打你的,他只是碰了你一下,痛吗?为什么要打回去,你可以来跟老师说,不可以这样的,知道了吗?”,而孩子们也说了知道了,原想着就是这么件小事,过了不久,却又发生了这样的事,而这一次是因为一个孩子的跳绳不小心甩到了他,而我的再次教育也被孩子的一句话雷到了,我说上次老师说过别人打了你,你不应该打回去是不是,应该要高诉老师的吗?那个孩子却说,我知道啊,可是他不是打我,是用绳甩我……(甩我....甩我???,当时就感觉头顶有一只乌鸦飞过,顺带着一连串的点点点点。)
事后我也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正确,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我觉得遇到这样的事应该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关心之余要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一方面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的坏心情得以疏导,另一方面避免学生用暴力解决。然而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往往是不希望孩子吃亏,受到欺负,而父母的处世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认为被打了就要打回来,这样才是正确的,非要以暴力争取胜利才是对的。
其实作为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意识,在小学,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我们不要只看到行为的结果是什么,同时还要清楚孩子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而作为老师,问题发生了也应该问清缘由,避免因为不小心碰撞,发生暴力行为,引导孩子都应持原谅对方的态度,如果事情起因是因为自己而起,那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缘由以及自身行为的不当,然后让孩子得以启示。
我说我做我成长——我的课堂我做主
镜头一:活动《装扮我的好朋友》进行中,当孩子们看到我事先准备好的大卡纸时,都不由的尖叫起来,这是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纸张,是孩子们以往作画时从未用过的。安抚好孩子们的情绪,我们决定开始活动。因为纸张和空间有限,所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决定从中选出两位小代表,首先是上课时表现要好,包括精力集中、积极回答问题,其次是在平时能够与小伙伴们和平相处、乐于助人的代表,定好标准之后,我们开始投票选举,最终,孩子们选出刘亦辰和李若嫡为他们的代表。随后,两人的身体轮廓被印画在纸张上,每个孩子都翘着头饶有兴趣的看着,像是在欣赏,是幸福、快乐的欣赏。两张大大的身体轮廓纸张挂到墙上,两个大家公平选出的代表站在一旁,准备涂色添彩喽!男孩组要求给刘亦辰涂色,女孩组要求给李若嫡添彩。看!孩子们忙活的不亦乐乎:有负责选色的、有负责画的、还有在代表旁边转悠着看小代表身上的独特地方、甚至有人还做指挥工作······看着孩子们忙着、乐着,心里那股高兴劲儿没法说!大作完成!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课堂,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快乐地度过,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镜头二:每次的音乐活动,或是因为好听的音乐,或是因为同伴间交流合作的快乐,或是因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乐器给他们带来的趣味,孩子们总是那样的投入与痴迷。活动《山谷回声》进行中,孩子们依然表现出往日的那种积极与激情,在节奏问好之后,进入语词节奏模仿环节,在运用歌曲内容让孩子们模仿时,竟有孩子边说边加上相应动作,我不禁为孩子们感到高兴,突快、突慢、渐快、渐慢,我和孩子们在节奏的变化中享受着别样的快乐;接下来的分组游戏中,孩子们更是不分你我的踊跃表现着,每组四小节、两小节、一小节甚至一拍,在老师不断加大难度的同时,孩子们迎难而上,依旧兴趣浓厚地跳着、舞着;乐器宝宝的出现又让活动进入高潮阶段,依据所好选择乐器、演奏乐器,一切都是那么秩序井然,欣赏着孩子们的大作,我满心欢喜。一堂有趣的音乐活动马上就要结束,又发现孩子们还是那样的陶醉于其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面前的桌椅,于是,又一次质朴的演奏开始啦!在桌椅间的敲敲打打中,我看得见:孩子们笑的是那样真诚、欢心和满足。音乐,带给我的孩子们许多许多,孩子们享受和收获了许多许多。音乐,会在孩子们的耳边永远回响,会在孩子们的身边永远驻留!镜头三:故事总能让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这天饭前时刻,我又让孩子们回到了故事王国中,《皮皮鼠吃跳跳糖》的故事中,一双双小眼睛聚集我,眨都不眨的样子,让我丝毫不敢怠慢,有感情又比划的讲着说着。四只皮皮鼠的小调皮样、每次出现小小“事故”去医院,都会引来孩子们一阵阵大笑,看着孩子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也满心欢喜。因为听的认真,因此问题回答的完美无缺,我也当然很是欣慰。其实,故事也因此应该告一段落,忽然一下想起,前一阵教给孩子们的手指游戏《三只猴子》,每次孩子们都玩得乐此不疲。这个故事的情节跟它有些相像,何不把故事改编成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孩子们在闲暇时刻玩玩乐乐呢?我和孩子们开始改编,大家一起“出谋划策”。“老师,皮皮鼠在床上跳的可以和小猴子的一样。”“掉下床来的时候可以说是有一只皮皮鼠掉下床。”“第二次的时候不是床啦。”“不是床改成柜子不就行啦!”“然后再是衣橱和厕所。”“最后还得有从医院回来的呢!”在孩子们的商商量量中,我们改编成功:四只皮皮鼠在床上跳,有一只掉下床磕破头,爸爸穿好衣服送它去医院,没有皮皮鼠在床上跳;三只皮皮鼠在柜子上跳,有一只掉下柜子可破头,爸爸穿好衣服送它去医院,没有皮皮鼠在柜子上跳;两只皮皮鼠在衣橱上跳,有一只掉下衣橱磕破头,爸爸穿好衣服送它去医院,没有皮皮鼠在衣橱上跳;一只皮皮鼠在厕所里跳,掉进了马桶磕破了头,爸爸穿好衣服送它去医院,没有皮皮鼠在厕所里跳;四只皮皮鼠回到了家,从此不再吃跳跳糖,不再乱蹦和乱跳,终于安静的睡着啦!孩子们说着、做着、笑着、乐着,而我在一边看着、听着、欣慰着、骄傲着······
我和孩子的故事
记得有一天放学时,我在楼梯上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奶奶问:“佳怡,老师喜欢你吗?”佳怡不说话,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
奶奶问:“那是你在幼儿园不乖了吗?”
佳怡还是摇了摇头。
奶奶问:“那,老师怎么会不喜欢你?”
佳怡还是不说话。
奶奶问:“那你说说看,老师喜欢谁?”
佳怡马上回答:“是馨怡还有思涵,但是他们一点儿也不乖:每天早晨来了都要哭的。老师还去抱他们!中午还喂她们吃饭,还帮她们穿衣服和鞋子……”
奶奶听了笑了。又问:“那你想要老师抱吗?”
佳怡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想啊。”
奶奶故意说:“那,明天早上你来了也哭吧!”
佳怡想了想还是摇摇头,说:“不行的!老师说
,好孩子不能哭的!”孩子一脸严肃的表情。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让我忍不住想笑。
虽然是无意间听到的这样一段对话,但让我陷入了沉思:首先我很感激这位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没有听到孩子说老师不喜欢她而产生误会。同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为什么佳怡会觉得老师不喜欢她呢?难道,“乖孩子”就不该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吗?或许在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确实忽视了这些孩子,让她们误以为老师不喜欢她,而把更多的关爱给了那些自理能力差或者调皮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佳怡一来园,我就拉着她的小手,说:“佳怡可棒了,每天都自己走进教师,真是个乖宝宝”。她的脸上立刻浮现出甜甜的笑容,后来,当我去帮别的孩子穿鞋、喂饭时她不会再投来羡慕的目光了。千万不能让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这样也许会让孩子自暴自弃,他会误以为自己不如别人而自卑。于是,我发现: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赞许的话,甚至一个微笑,都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佳怡是个特别懂事乖巧的孩子,经常会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也知道班里有的孩子需要老师或者小朋友的帮助,也经常会帮助别人,成了我们班的“大姐姐”。
我的陶泥小故事
下面是“我的陶泥小故事”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们的陶泥活动开展起来了,孩子们第一次玩的时候,不熟悉泥性,不停地揉搓,好多的孩子摁来摁去没有捏出造型,却让泥块干了起来,但活动时间却要到了,我只能匆匆收起陶泥。
怎样才能让孩子很快熟悉泥性,又不让泥块干掉呢。
我想出了一个主意。
第二次陶泥活动时,我把公用的泥块放在中间,又用一块湿毛巾盖住,我告诉孩子们:这是大家一起用的泥,你需要多少就取多少,取完就把毛巾盖住。
我又示范捏泥,放在桌上拍打几次之后,马上翻过来再拍打,不能长时间拍打,以免泥黏住桌子。
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按照我的方法去操作了,有几个粗心的男孩子忘记了盖毛巾,但会有细心的女孩子提醒他。
周墨小朋友第一次拍打泥块时间长了,拿不起来,我提醒了他,他自己尝试几次后,就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简单的陶泥常规建立起来之后,我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技巧,先是盘条,一圈一圈,有粗有细,然后是粘接的技巧。
盘条掌握还是比较快的,就是遇到了细条会断的问题,我就提醒孩子注意观察泥条,搓的时候尽量用力均匀,发现有裂痕的时候可以直接在裂痕处把泥块分开,如果已经出来造型,泥盘断了,就要用粘接的方法,孩子们很喜欢拿着小汤勺拌泥浆,但是经常会抹得过多会过少,怎么会这样呢?我反思了自己提供的材料,小汤勺的面比较大,很容易在取泥浆时取得多了,所以我后来改用了棉签,这个现象就很快解决了。
以上这些基础性的活动过后,我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
这个是最难的,捏茶杯的时候,整堂活动中成型的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创意了。
课后反思,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法有问题,泥块成型是比较难的,而且给孩子操作的泥块又很少,先应该有盘条杯子的活动打基础,让孩子有这个型的概念,再进行泥块成型,泥块成型的过程中,要重点示范泥块的粘接,还要再提供可以切分的刀具,可以用塑料片或者竹片代替,演示的时候最好是分班教学,让每个孩子能近距离的看清楚过程,要开展第二次活动,是上次活动的巩固。
陶泥课堂是一步步走的,只有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了,才会有精彩的作品出现,我要进行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个有心人,多收集一些必备的小工具,让孩子们在我的陶泥活动中尽情玩,玩得有收获。
关于“我的陶泥小故事”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