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7-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WWW.YJs21.cOm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百科: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我们的蜗牛朋友》课件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 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百科: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蜗牛》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教案来自:.)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探索、发现生活中蜗牛的特征。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百科: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022-02-17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

2020-09-29 阅读全文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

2021-12-02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探索、发现生活中蜗牛的特征。 5...

2020-09-27 阅读全文

小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菠萝朋友》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快来看看幼儿园小...

2021-04-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