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主题探讨: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发布时间:2020-07-20 幼儿行为故事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的格式和写法育儿主题探讨: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一、开场语
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分享的同时希望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谢谢!
二、主题名称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
三、参与人员
(斗鱼)主播:奇迹糖糖乐乐可可
互动的朋友:
一位:孩子说谎不要正面揭穿,要分析孩子说谎是为了什么然后慢慢开导。家长要树立榜样,如果大人经常说谎小孩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没关系的。
一直1314:孩子犯错,不要动不动就打,慢慢引导
奶糖:对对对。不开导,以后只会觉得说谎会上瘾。不及时开导,我看孩子会觉得说谎会得到好处。
四、分享[66职场网 dM566.CoM]
幼儿说谎不一定就是品质有问题,研究表明,幼儿说谎的动机和种类很多,引起很多,因而其性质也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研究发现,幼儿的说谎行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共五种类型。第一大类是“有意性地说谎行为”,又可分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三种类型。第二大类是“无意性地说谎行为”,又可分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知不足或理解错误”两种类型。显然,这第一大类的说谎使幼儿为达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为之的,与其品行有关,多少反映了其品德发展中存在地问题。但具体到其中三种类型地错误,其性格又各不相同,还应具体分析。而第二大类的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喝不自觉地行为,与品德毫无关系。
幼儿期最常见的说谎类型是“否认错误“。一般地,幼儿在损坏或弄丢东西、偷吃食物或拿东西、打骂别人等错误行为被发现后,因为害怕或为了逃避教师、家长的惩罚而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的行为,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谎。其具体方式有:(1)全盘否认自己的错误,极力表白此事与己无关。这种错误的性质较为严重。(2)“嫁祸于人”,不但否认是自己所为,还编造谎言将错误转嫁他人。这种错误的性质最为重要,表明幼儿品行已经开始恶化,是说话行为发展到晚期的必然产物。(3)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分量。如只承认打碎了一只玻璃杯,而否认偷吃了柜上的一包饼干等。这表明幼儿还没有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于鼓励和诱导而不是责罚喝打骂。由于这三种类型的说谎是在本来就已经犯错的基础上“错上加错”,所以教师和家长常常大为恼火,并认定“其性质非常严重”,“反映了品德问题”云云。但我们认为,这种错误应更多地归咎于成人而不是幼儿。试想,如果最初幼儿老实地把自己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全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的说服教育;如果幼儿最初偶尔的说谎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者对比之后,被迫选择“说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说谎实质上是幼儿自卫的一种措施,其责任更多在于成人。成人处理这类错误的要领在于首先反省自己,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幼儿知道,根本无须撒谎,教师是从来不责罚诚实的孩子的。对于那种“嫁祸于人”的谎言则应进行批评。
“虚夸成绩”类型的说谎是幼儿为得到成人表扬和奖励或满足其虚荣心而有意犯的一种错误。如,幼儿为得到家长诱人的物质奖励而谎称在幼儿园评到了小红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谎称自己也拥有某种令人向往和羡慕的东西(漂亮的玩具、新奇的玩具等)。
“有意欺骗”是幼儿说谎行为中错误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幼儿为了达到某种非正当的目的或满足自己过多的欲望而有意的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行为都属于这类错误。如有的幼儿早晨不想起床做早操,就谎称自己“头痛”“肚子疼”等。这些行为大多发生在5岁小朋友身上,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私自利行为。一旦发现,应当立即批评和耐心矫正,决不姑息,更不能赞许。
幼儿说谎的种类如此繁多,性质又各不相同,怎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和鉴别呢?首先,我们得认真分析当时的背景。就是说幼儿的年龄、一贯表现、能力水平、说话动机和当时情景等方面的情况。还得检查家教措施本身是否存在问题等。其次,我们可以观察幼儿的面部表情。幼儿说谎时脸上很容易流露出惴惴不安、左顾右盼的神色来。另外i,其谈话还可能吞吞吐吐甚至相互矛盾。而因想象或无知而说谎时则没有这种表情。最后,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去实践他说自己能干某种事情,则不妨让他做做看。
作为幼儿的家长或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的诚实的品质和心灵,实际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在教育孩子时常采用哄骗的手段,这是不应该的,应予以禁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幼儿“说谎”行为
育儿观念:幼儿“说谎”行为
幼儿园里总是会有说谎的不良习惯,教师面对幼儿说谎的教育,一般都是提醒幼儿说谎是不好的习惯,不是好孩子的表现。或者告诉家长,提醒家长与幼儿园配合教育纠正幼儿的行为。但是没有人去探究幼儿为什么会说谎。结合实际,我粗浅的概括了以下原因:
(1)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处于直觉思维阶段,对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模糊,总是会把自己的想象认为成现实,并且把这个“现实”当成是事实告诉成人,成人就把这当成是“说谎”。但是这只是幼儿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2)家长的诱导询问方式
最近,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导致家长对幼儿园教师和阿姨的信任度降到很低,家长总是对幼儿的在园生活充满了忧虑,这样的忧虑,使得家长每天都会详细询问幼儿一天的生活,事无巨细,询问幼儿是否有被老师骂、老师打,有没有被阿姨粗鲁对待,有没有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检查身上有没有伤口、红痕等,这样的忧虑,老师可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家长在询问的方式上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得代入自己的忧虑,家长会这样询问“是不是被老师打的/是不是被小朋友打的”这样的封闭式问法,导致有些幼儿没有说谎的想法,也会诱导他们往这个趋势走,这样最后就变成了说谎,家长会兴冲冲地来“问罪”,但是最后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说谎呢”,但是这真的是孩子说的吗?难道不是家长自己这么想的嘛?为减少这样的误会,家长询问幼儿时多用开放式提问,比如“是谁弄伤你的/哪个老师骂你了”。这样的就不会诱导幼儿了。
如何看待孩子间的打架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间的打架行为孩子打架了,父母会怎么做呢?先来看看以下几个父母常用的处理方式吧:
1、不管什么原因,先把自己的孩子批评一顿,并且教育孩子动手就是不对,面壁思过。
2、大声制止孩子的哭声,批评孩子的软弱,记得下次怎么样也要打回去。
3、拉着孩子去找另一个孩子,当面恐吓另一个孩子不要再“欺负”自己的孩子,不然让他好看。
4、直接去质问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孩子间的打架最后升级为大人间的矛盾。
当孩子间产生矛盾时,很多家长都会出现以上四个做法,这样的处理方式要么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么就只是一味地护短,决不让孩子受气,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孩子培养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更会激化矛盾,产生更加激烈的冲突。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贝”,发现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往往要亲自出马,插手干预,并且都是护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的亏。严格一些的家长则可能会先批评教育孩子,粗暴一些的家长就会让孩子“以牙还牙”或直接出面去帮孩子讨回“公道”。
孩子间的打架行为一般都出现在玩耍时,孩子们在一起难免会有些斗嘴吵架的,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大都是娇生惯养,不懂得宽容和理解,再加上他们的竞争意识会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发生矛盾也是在所难免。这时,家长如果能保持理智,不直接去干预孩子间的打架,不多去理论,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没准过不了一会,他们就会“偃旗息鼓”,和好如初了。
当孩子在情绪上时,父母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孩子安慰和安全感,抚平孩子的情绪。父母不要着急去询问事情的来由,等孩子情绪平稳了,孩子就会主动地、比较客观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不管是对还是错,孩子都会欣然地去接受。如果孩子不愿说,也不要勉强他,也许是孩子的情绪还不够稳定,等过一两天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再找机会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分析。父母稳定的心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一种误导,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而家长如果在其中推波助澜,错误地教育孩子,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解决方式。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忍让,在协调中学会与人合作,在磕碰中明白一些道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打架,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方向。让孩子自己化解冲突,父母不要参与其中,如果能很好地解决,那对孩子的交往能力会有所提升。
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
妈妈们在和宝宝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宝宝或者宝宝的小伙伴们到了一定年龄特别爱告状。经常喜欢跑到幼儿园老师或者家长那里说其他小伙伴的“坏话”,我们的小孩为什么会喜欢告状呢?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宝宝爱告状的行为呢?
孩子告状幼儿园场景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刚刚结束了数学课准备上美术课,花花小朋友和小杰坐在一排画画,两个小朋友决定共用水彩笔,花花在用小杰的橙色笔画彩虹,此时小杰的也想用橙色笔,于是两个小朋友产生了争执,花花哭了起来,幼儿园老师赶忙过去问发生了什么,小朋友小杰说到“老师,花花偷拿了我的水彩笔,还抄了明明的数学作业!”
孩子告状家庭实例
家有两个小公主,相差3岁,妹妹一天天的长大了,但却特别爱跟我讲姐姐的“坏话”,“妈妈,姐姐吃了我的蛋糕。”“妈妈,姐姐刚刚打我”“姐姐今天没有按时上学”,没,面对这一现象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孩子为什么爱告状
原因一:心理学上的“正常现象”
福建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林贤浩指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幼儿时期的告状是孩子逐渐开始与人交往,开始沟通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原因二:吸引注意力
小孩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二胎时代,当新宝宝出生,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因为家长精力有限而被冷落。当孩子在学校被发现爱告状的时候,二胎家庭的妈妈们尤其要注意下了,您是否足够尽力关注大宝宝呢?
原因三:孩子们纯真世界的体现
孩子的世界就是那样的纯净。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不太会像成人一样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告状也并不想要去伤害谁,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想要去解决问题而已。
原因四:逃避责罚
有的家庭家教很严,当孩子做错事后会受到家长的责备。每当孩子受到责备时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尊心受挫的内心反应。孩子有时候希望通过先人一步“告状”的方法来逃避家长的责罚。
如何处理孩子爱告状的现象?
一、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
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偶遇争执时,他们会本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当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之后,家长得知有感到安慰并要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
二、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
大城市节奏快、工作繁忙、很多年轻爸妈把孩子交给上一代父母养育。孩子很多时候没有得到爸妈的陪伴和注意。二胎时代,也存在父母精力有限,宝宝情绪被忽略的情况。爸爸妈妈要尽量的协调好大胎和二胎的时间,协调好工作和照料孩子的时间。另外,也要尽可能的老人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给予足够的关注股。
三、搞清状况,耐心对待
当告状的现象发生之后,家长即使面对争执也要保持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全面、细致的调查事情发生的原因。并且用不偏不倚的去判断、解决矛盾和冲突。不能用“你好烦”“不要告状”等类话来敷衍孩子。
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如何处理
当天晚上,我和老公对他的行为做了分析,觉得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偷偷拿的同学的玩具;另一种是自己偷偷拿他存钱罐里的钱买的。经过询问班主任和同学,排除了第一种可能,那么无疑是后一种了.于是,我们决定找一个适合的机会和他好好谈谈。
第二天晚上,老师没留什么作业,我先是给他讲了几个小故事,又让他猜了几条谜语,然后才巧妙地把话头引入正题。我漫不经心地说,宝贝,你最近是不是看中了好玩的玩具,又怕爸爸妈妈不给你买,就偷偷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了啊?
一般孩子第一次说谎,只要家长心平气和地不打不骂,竭力回避“骗人”“撒谎”之类刺激性的字眼,他都会坦诚相告承认错误。如果这时家长大发雷霆,既容易使孩子害怕遭到更大的惩罚而顽固到底,又容易让他从中吸取教训,把以后的谎言编得更圆些。这是很多心理学家,经过无数次验证得出的结论。
我的询问方式和说话的语气,显然出乎儿子的预料,看得出他悬了几天的心一下子落了地,脸上也露出了几天不见的笑容。天真地反问我:“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我说:“连你这点儿小心眼儿都猜不出来,还能当你妈妈啊!”
他说:“上个星期,我看到同学拿了一个爆丸小子玩,羡慕的不得了,又怕你和爸爸不让买,就自己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了,还骗你说是小勇的!”
儿子用很小的声音保证: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我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就怕犯了错误不改。你现在能承认错误,又有改过的决心,妈妈就原谅你这一次了,以后你还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接着,我又给他讲了很多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次日,为了奖励他说了实话,我们特意到超市给他买了另一款他喜爱的爆丸小子。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儿子接过玩具,扑到我怀里,呜咽地说,妈妈,谢谢你们,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果然,直到现在,我们没发现他再说谎话了。
通过这件事,我自己常常想,世界上很多可恶的骗子,可能都是第一次说谎时家长没处理好造成的。就拿开头的那篇童话故事说吧。假如,放羊的孩子第一次说谎的时候,人群中有个大人能心平气和地给他讲讲说谎的害处,也许最后就不是那个悲惨的结局了。
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和幼儿园质量
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和幼儿园质量
一般孩子两岁左右了,家人就想让他上婴幼园,但人们都说,上早了不好,影响亲子关系,您以为如何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婴幼园质量。
第一,我们强调环境质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上婴幼园好不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对婴幼儿园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成长需要群体、需要同伴、需要教育,但进一个质量不高的托儿所还不如不去。
第二,在亲子关系问题上,人们也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亲子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亲子接触时间长短关系,更重要的是质量关系。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许多完全由父母或家人带大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有的随着成长最后和父母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况且,上婴幼园根本无法剥夺孩子与家长交往与接触的有效时间,即使全托,每周还有三个晚上两整白天可以与孩子高质量接触。“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准确地说应当是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在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里与所有养育者建立起来的关系都可视为“亲子”关系。因此,早期送孩子来婴幼园,对一个孩子建立信任感、认同感、适应能力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调查:如何看待“幼儿外语”
关于“幼儿如何学外语”这一焦点问题,听听幼教专家的评述!
1.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有91.8%的家长选择了“很重要”和“较重要”。
评述
父母普遍认为外语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甚至将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在家长心目中,英语学习被置于母语学习一样的地位。
2.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
认为最佳时间是“1岁~3岁”和“3岁~6岁”。
评述
调查发现,尽管家长对孩子外语学习投入较大,但是孩子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和父母能否注意把握好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应人施教,量龄施教,关系密切。
孩子外语学习虽然重要,但是不一定越早越好,而是越适合孩子个体情况越好。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都有其个性特点,家长要善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他的母语学得怎样,与同龄人相比,他的语言发展是快还是慢?对于母语学习以及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晚些学习外语比较合适,否则欲速则不达,非但外语学不好,对母语的学习可能还会造成妨碍。
3.影响幼儿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教师和教学方法”被选中的比率最高,为29.5%,其次为“家庭语言环境”。
评述
父母需要密切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幼儿接受外语启蒙学习,除了家庭需要有良好的氛围以外,教师的选择特别重要。从事幼儿外语教育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纯正的发音,还要求她能够选择适当的教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课时的安排,尤其是她对幼儿心理的了解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一定要理解性选择学校和教师,不能以为收费高的,就一定是好的,或者是适合自己孩子的。一般而言,幼儿园的级别越高,在选择外语教师和安排幼儿课程等方面会比较慎重和可靠。
4.家长的投入——
人力和时间:85%的家长“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与孩子在家里用外语交流。
财力:有54.3%的家长“愿意尽最大可能地为孩子学习外语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实际投入绝大多数在每学期100~300元之间。
评述
投入应该恰当合理,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财力。但是。投入多不等于收效大,投入少也不等于收效小。明智的家长应该追求投入少、效果好的目标。从调查问卷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的投入比较盲目,对孩子外语学习的投入与产出也不太满意,所以,父母应该及时进行综合的调整。
特别提示——
1.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幼儿年龄小,在母语发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短期效果不明显是在情理之中的。过早学习,会使儿童对母语和外语的发音产生混淆。
2.缺乏外语交流和应用的环境会影响幼儿的外语学习。要使幼儿学好外语,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给父母的建议
1.关注幼儿园和幼儿外语学校的教学评估,了解幼儿园外语教学的资格和质量;
2.了解外语教师是否持证上岗,其外语水平是否达到市民通用英语中级水平或大专英语水平。
3.注意幼儿园和外语学校是否选择使用正规的外语教材;
4.幼儿园和幼儿外语学校是否使用外语教学的多媒体设施。因为这可以适当弥补缺少专业师资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