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常识——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究竟是谁“绊”了宝宝的脚?

发布时间:2020-06-28

幼儿园脚的游戏。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育儿常识——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究竟是谁“绊”了宝宝的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有的宝宝已经已经陆续开始送到幼儿园了。但是,有家长反应,把孩子送幼儿园真是太难了,每次不是哄骗就是许诺。其实,正是这种行为,反而成了羁绊住了孩子快乐入园的脚步。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No.1、一提上幼儿园孩子就哭闹

应对:家长放轻松孩子适应快 "对孩子来说上幼儿园就是'二次断奶',每个孩子都艰难地迈出了人生的一大步。刚上幼儿园的宝贝们都会出现哭闹现象,这种现象很正常,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哭闹、经常生病和胃口变差都是孩子内心焦虑情绪的体现。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出现分离性焦虑,特别是一些刚入园的小班和小小班的幼儿,'入园不适应症'甚至可持续长达两个月以上,一提幼儿园孩子就会哭闹、害怕。原因主要是孩子已适应了家庭环境,对家人有了强烈依赖性。面对陌生环境和新面孔会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但兴趣消失后,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失落和不安全感。"

首先,教师要担当起一个妈妈的角色、一个朋友的角色,努力让孩子们觉得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他们最好的玩伴,安全的守护者。循序渐进地让每个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孩子们慢慢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终爱上幼儿园。其次,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有些家长送孩子入园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看孩子,家长的这种依恋情绪也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孩子容易把与家人的短暂分别认为是很痛苦的事。"再次,家长可在最初时,让孩子带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入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伙伴初期得到熟悉、温暖的情感安抚。

No.2孩子没安全意识,总被欺负

有网友说她觉得现在的老师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自己的女儿刚上学没几天就被班里的一个男孩子咬了。"那孩子一口咬在我女儿的脸上,现在还有个疤!虽然医药费都是那个家长出的,但校方却说没他们的责任!"网友"青青"则说自己的儿子3岁半了,自己也一直在求教这种事。"我儿子是那种很善良很友好的,从来不主动打人。上次孩子玩滑滑梯,有个年龄比我们大一岁的小女孩要跟儿子一起玩,谁知我儿子刚上了滑梯,那女孩就两只手抓住我儿子的脖子,现在鼻子下面还有伤疤!可那女孩的父母在旁边竟都没吭一声!小班里的孩子有的攻击性比较强,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发生意外就是一眨眼工夫,根本防不胜防!"

应对:早建规则意识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教研究的汤慧丽老师幼儿园的孩子具有攻击性一般是个例,这些孩子往往在0到3岁的关键期内没有安全度过,家长未与这些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幼儿发生冲突多半在争抢玩具和图书时,这些孩子的攻击多无恶意,调查显示,这些孩子给其他小朋友带来的伤害行为,有些甚至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向别人'示好'的一种表示,而有些过激行为则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在家长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心里肯定不好受,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幼儿在被他人欺负时的一些应对之策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智成长与性格培养。首先,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后,家长要问问孩子冲突是如何发生的,是否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其次,家长可将情况向老师反映,家园共育永远是幼儿成长的中心点,老师也要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再次,在家教育孩子应对此类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注重灌输"我不能随意被人欺负,但也不仗势欺负别的孩子"的理念。"'能让我玩儿吗?''等你玩完了,能借我玩会儿吗?'让孩子学会用此类友好的话与其他小朋友协商很重要。"汤老师也可教育孩子,对于班中个别具有攻击性的小朋友要学会避让。"家长也不能一味强调忍让,这会让孩子产生怯懦心理,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适当情况下可教育孩子如何'强硬反击'无理的欺负,但要注意适度适量。"

No.3、孩子不合群,不愿甚至怕与老师沟通

上小班才一个月的欣欣很让妈妈白女士苦恼,因为近日妈妈发现,欣欣在家上厕所越来越少。"我问了学校的生活老师,老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有时一上午才去厕所小便一次,这太奇怪了!我回家后问了孩子,孩子告诉我,在幼儿园里上课时想上厕所,她不敢报告老师,担心这样老师、小朋友会讨厌,就憋着不上厕所!"

刘女士的儿子仔仔每天都会乖乖地随妈妈去幼儿园,在家活泼的仔仔在幼儿园里却不愿和小朋友说话,也不愿和老师进行沟通,只是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游戏活动也不参加。"整日跟个小可怜儿似的,也不知道小脑袋里想的啥。"

应对:多多锻炼交往能力

"对于很多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80后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总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幼儿觉得父母才是他们的依靠。所以,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后适应能力很差,与他人有交流障碍。"侯炳轩说。在老师试图打开孩子心扉的同时,家长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时多跟老师交流,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亲切场面,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起感情。也可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平时给孩子一些机会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专家孩子在家时家长要和孩子经常谈论幼儿园,父母可将自己小时候在幼儿园的快乐、和小朋友玩耍时的趣事与孩子分享。进入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次重大的生活转折,孩子们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和鼓励。"父母可多带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多和孩子讲有关独立、勇敢的故事,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名字,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要求大小便、感觉口渴、需要食品等。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小客人来家做客,教会孩子简单的人际交往。"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宝宝爱咬人究竟是何故(1)


宝宝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带回来一个特殊的纪念,脸上有两个深深的牙齿印——他被别的小朋友咬了。妈妈问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宝宝委屈地回答。妈妈又问他:“为什么有人会咬你的脸呢?”他半天也没有开口,可能他还太小,说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会说。妈妈猜测或许是宝宝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执,就被人咬了,于是也就没有深究下去。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老师告诉妈妈,宝宝在幼儿园里一天之内居然咬了三个人。妈妈非常担忧,怎么自己的孩子有这么野蛮的攻击性行为,不知该怎么教育才好……

2到3岁的宝宝发生咬人事件相当频繁,你的宝宝或许也被人咬过,或者你的宝宝也张口咬过别人。那么,宝宝是真的想攻击别人吗?他们真的野蛮吗?怎样的教育才能适当制止宝宝的咬人行为呢?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共卫生系的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认为:2岁宝宝习惯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美国圣地亚哥市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奥本·史达姆博士认为:“这个年龄的宝宝咬人并无恶意。”“这是刚刚学步的孩子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欢通过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激动。”

原因分析:

生理性原因

1. 长牙发痒而引起的咬人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如关节痛、肌肉酸等。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痒而咬人,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而无法得到满足。

对策: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类的软物。还可以采用让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兰花豆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孩子们的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 语言贫乏所致。

2岁的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后,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言语贫乏,又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家园共育:孩子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豆豆两岁多以后,开始喜欢不断地问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为什么今天没有太阳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红灯完了为什么就是绿灯呢?”

“这个井盖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为什么要拉屎?”

……

几乎是只要醒着,他就会不断地问问题,为了让自己变得博学一点,我硬着头皮去看《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去网上查资料,试图把自己变成全能解说员。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为他从来不是只问一个问题,他问问题几乎都是连珠炮式的:“妈妈,地上这个黑黑的是什么?”

我说:“那是你的影子。”

豆豆:“为什么影子会动?”

我:“因为你在动呀。”

豆豆:“为什么我动他就动?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过去,就形成了影子。”

豆豆:“为什么……”

天啊,这个孩子的问题有完没完?这才两岁多,就这样多的问题要问,这个妈妈我做不了,我迟早是下岗的命!这些问题还是能翻书查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根本不是看书就能解决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有五花八门的问题要问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经常被问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肠刮肚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回答不出来的,赶紧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四处去请教各个专家,好不容易解决了眼下的问题,他们又有了新的问题在等着我们。真是答案有尽,问题无穷。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尽心竭力当一个全能解说员、问题回答机,还是转变方法呢?关键是,我们这样无休止地给孩子回答问题,真的就能让孩子学习到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知识吗?我们张开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说,孩子听进去了吗?会不会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啰唆、很烦,觉得自己很无助、很无知呢?

更关键的是,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个科学家一样解说吗?不!绝对不是!

其实,孩子在问我们问题之前,自己已经在心里把这个问题思考过了,正如阿戴尔·费伯所说,“他们需要大人做的是充当一个回音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索他们的思想。”

说到底,他们需要的是听见,我问的问题你听见了,需要的是回应,我说的话,你要理解性地回应了。所谓理解性地回应,不是指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远比告诉他答案来得重要。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问问题是学习的好机会,所以市面上到处都是教人怎么回答孩子问题的书,仿佛每一个父母都得是三头六臂的科普达人一样,他们认为虽然答案很深奥、很难懂,但如果总是对孩子重复的话,孩子一定能变得知识丰富。

当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会很容易地吸收到环境中的一切。当父母对他讲大道理、大理论的时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芦画瓢给你说出来,看起来就好像记住了一样,这让很多父母无比欣喜,以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个百年难遇的天才。但实际上,只要父母敢于灌输,每一个孩子都能显得知识渊博。然而,这些知识对孩子而言,也仅仅限于他能说出来而已,与孩子长大后啥样,没有一点关系,否则,天才早就满天飞了。而且这种借回答问题灌输知识的方式对孩子心理还有很大伤害。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七岁之前,他们是生活在梦幻的世界中的,他们需要的是梦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会损伤孩子的心灵,会提早唤醒孩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现实世界,这与揠苗助长是一个意思,对于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这是非常大的伤害。

孩子为什么问我们问题?要么他是好奇,确实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确证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绪,想对我们说点什么,他的问题只是一个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倾听。有人可能不理解,这么小的孩子,还会打幌子呀?

他们确实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不信,你看下面发生在我家和我任教的幼儿园的真实例子。

有天,豆豆问我:“妈妈,影子怎么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还真是挺黑的。”

豆豆:“你的影子黑吗?”

我:“你说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个黑影子。”

我:“对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

豆豆:“妈妈,爸爸为什么说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欢被爸爸说成黑黑的孩子。”

豆豆:“我以后不许爸爸说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

说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来说了这么半天,核心问题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开玩笑地说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对我说出来了,这个情绪也就释放出来了。可如果我也是抱着科普的思想,告诉他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吗?孩子的情绪还能释放出来吗?孩子能有一种被看见、被听到、被理解的感觉吗?

有一天,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问我:“老师,人为什么是从小往大长,而不是从大往小长呢?”

这个孩子的问题一出口,看着她难过的表情,我马上就知道她其实不是在问问题,而是在倾诉,于是理解性地回应她:“你希望自己现在就很大了。”

她:“是啊,我希望我现在就跟大人一样大,我妈妈整天管着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让!”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妈妈不同意,这让你很难过。”

她:“嗯,爸爸要坐地铁坐火车才能到,那很危险!”

我:“哦?”

她:“可危险啦,我妈妈昨天给我看了一张图片,是一个女人掉到地铁里被轧死的照片,到处都是血呢!”

说着,她紧紧地靠在我身上,一脸的惊恐。我抱着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妈妈给孩子看这种暴力血腥的图片,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过了一会儿她又问:“爸爸坐地铁会不会死?我好害怕啊!”

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爸爸不会死,因为她的担心还在心里,我需要进一步让她发泄情绪。所以,我只是抱着她亲了亲她的额头,继续理解她:“你担心爸爸坐地铁出事,你想保护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声,边哭边喊:“我真的好害怕啊!”

后来我和家长沟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妈妈给孩子看过一张有关地铁事故的图片,孩子就记住了。由于记忆深刻,她认为这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结果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铁,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着爸爸一起出差,保护爸爸,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实际情况,还以为这个孩子贪玩使性子呢!

所以,当孩子带着情绪问我们问题时,做家长的切忌直接回答问题或者不耐烦地打发孩子,要知道,这是他们向你敞开心扉倾诉自我的时刻,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理解性地聆听,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得到理解后倾吐自己真正的心声,让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

那么,面对孩子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们的问题。

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没有任何作用,而且会剥夺孩子自己思考的权利,那是我们在替他们做智力练习。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机会给他提供所谓的“正确的”答案。有人担心会错过机会,没办法向孩子灌输这种正确的答案,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再说,和孩子在一起是开放性的,孩子成长的时间这么长,他一定会再问你这个问题,你也绝不会没有机会告诉他答案。可是,事实上,如果你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他则很有可能给你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问爸爸:“爸爸,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弯的,有时候是圆的呢?”

豆爸非常激动,儿子终于给他机会来讲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我一会儿告诉你。”

说完赶紧整理思路,想要从天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解说。

整理完后,他自信满满地去找豆豆:“你知道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吗?要不要爸爸告诉你啊?”

豆豆:“因为她的圆衣服脏了,洗了还没干,只能穿弯衣服了啊!”

看,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

其次,让问题回到提问者本身。

可以把问题拿过来反问孩子,让他们自己思考、回答:“对呀,为什么人会走路,小猫却会爬呢?”“你说呢?”你可能会担心孩子太小,答不上来,其实你放心好了,他问的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虽然这个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学答案,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充满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确答案。

而对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来,起码你问了他,就是给了他思考的时间,所以即便他一时答不上来,你们一起去查书,去询问其他人,不也体现了你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吗?这种启发他自己寻找答案的效果要远远好于你给他灌输答案。

再次,鼓励他向其他地方寻求帮助。

如,豆豆问:“这个车为什么不开呢?”我也问:“嗯,为什么这个车不开呢?如果我们能问问司机就好了。”结果豆豆马上走到司机那儿问:“叔叔,你的车为什么不开呢?”司机没见过这样勇敢好问的孩子,高兴得不得了,不光热情地回答问题,还把他抱到车上摸方向盘,玩反光镜。

事情虽然很小,但起码给了孩子一个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这个社会也是可以信赖的,这个社会有很多很丰富的资源,家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上其他人有可能帮助他解决,同样,如果他需要帮助,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

最后,不要打击孩子,更不要嘲笑他们的问题。

不管孩子问的问题有多么让你恼火,都不要打击他、嘲笑他,比如,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问他:“看来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励他向外人寻找答案:“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问问牙医哦。”

孩子问这类问题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会去吃很多的糖,我们尊重他们的问题就是尊重他们的情感,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家长帮孩子造假,究竟是爱,还是害?


新学期马上来到,有多少背着书包准备上学堂的“小儿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阅读名著、看新闻联播”之类的素质作业?又有多少家长真的监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质作业?采访中,半数家长表示,曾视情况而定,帮孩子造过假。那么,帮孩子造假,究竟是爱,还是害?

造假:是爱还是害?

说起帮孩子造假,晓晓爸爸觉得委屈。他说,女儿假期作业中有一项是让听写这学期学过的英语单词。而自己和孩子妈妈文化水平不高,单词还真看不懂几个,更别说听写了。对这事,家长感到无能为力,只好让孩子自己背背写写,家长给签个字。

假期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至少读三本世界名著、做五件好人好事”等,晓晓说,她自己说完成了,父母就会帮她签字。“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根本没时间管我。”晓晓说,她有好多同学都有这样遭遇,家长觉得,只要书面作业完成,这种素质作业无非是个形式,帮着造个假,也不算啥大错。

家长张女士介绍,儿子小学、初中期间,假期作业都会涉及读名著、帮家长做家务此类素质作业。学校让家长签字,自己工作忙,没时间每天盯着孩子。儿子读初二时,曾因背不出课文,被老师罚抄课文十遍。痛定思痛,事发后,张女士跟儿子班上几个“拖沓”生的家长,结成同盟,让孩子们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在一起做作业。“互相监督之后,儿子不管是做作业还是背书,都开始变自觉了。”她说。

声音:父母造假不利于孩子成长

103位来自各年龄层的网友参与了调查问卷。选择不会替孩子造假的58人,会的30人,视情况而定的15人。

“有人曾批评说,中国的父母,功利心太重。这让他们变成天底下活得最辛苦的人,从孩子呱呱坠地起,便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时候,还会将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和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会率先帮他们分清利益轻重。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当下,在一些家长眼里,素质教育远比不上多做几道习题、上奥数班重要。所以,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替孩子造假的根源。”

教龄13年的王老师,是某中学班主任,也是一名初二女生的父亲。对于造假一事,他说:“这只会滋生孩子诸如惰性、依赖性、不诚实等不良情绪。”身为父亲,他也曾有过为孩子的“素质作业”造假的经历。造假后,他和女儿做了一次长谈,帮孩子分析其中利弊,顺利帮助孩子度过了这一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利用闲暇时间完成读背等任务。当把这个过程作为享受而不是负担时,学习效率会高很多。”他说。

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究竟是怎么被贴上的?


负面标签,让孩子挣扎一辈子。

有时候,父母或许因为生气,或许一时情急,有心或者无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点无限放大,说出了负面的话语。

比如“你简直就是一个笨蛋!你就是爱挑食!你性格太内向了!”等等,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面标签。

这些负面标签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真的就会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里,往这些负面标签的方向去成长。

怎样才能帮孩子撕去这些负面标签,帮孩子从这些负面角色里面走出来呢?

下边一组漫画也许会告诉我们最实用的技巧:

寻找机会

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

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以身作则

记住孩子的那些特别时刻,

择机鼓励他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方式行事时,

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旧改不了他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也许会有点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坏的情绪里头。不要去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因为我们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负面标签吗?

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确实不容易,但是,这也是身为父母最艰巨最必要的任务之一,因为如果连我们都做不到,还能指望谁呢?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对孩子来讲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关键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宝宝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


宝宝不爱上幼儿园怎么办?

在1-5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并且,具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会受阻,这不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

哪些孩子容易分离焦虑?

1.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比较在意环境的变化,有时很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像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这样的生活变化,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强的刺激,他们往往会难以接受,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2.受到过度关注的孩子。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从来都是有亲近的人伴随左右,而且,帮他的人又非常细心,能够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及时帮他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他就不会知道,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该怎么办,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该怎么办。

3.身体状态不好的孩子。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表现得比他健康的时候更缠人。因为他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只有细心的妈妈才能体会得到。此时此刻,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中,重新找回那种舒适的感觉。

此时,孩子的哭声在诉说些什么?孩子在说:妈妈,我还没有准备好,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害怕。很少有孩子2-3岁就准备好要进入一个集体环境中去生活的。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温柔乡中的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亲情是他们的最大滋养,也给了他们最大的安全感。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但是孩子要融入社会和其他同伴,又是必须面临分离的。掌握一些分离准备的原则,可以把这个和孩子分离的过程做得更缓和平稳些。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能减缓分离焦虑的6个原则是:

1.分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爸爸妈妈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但要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以后,这个时间可以加长,让孩子形成信任:现在爸爸妈妈不在,但不久会回来。直到较长时间的离开,但是这个时候要跟孩子约定好,“爸爸妈妈会在……以后回来,你就在这里……我们会到时候准时过来的”。说完之后离开,要准时回来,巩固孩子的安全感;

2.“少”一些理解,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太多,比如孩子一声“哼”或一个眼神,家长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这除了表明你理解孩子以外,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别人替他完成某事,同时丧失了表达需求的能力;

3.改变关注方式,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有时候,也许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快速反应习惯,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应付困境,让他们自己面临问题的解决;

4.要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多同伴情境,让孩子在实际情境的互动与交往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同时观察学习其他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能;

5.多一些照顾孩子和孩子互动的人,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关系;

6.适当训练,让孩子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手吃饭、自己穿衣服等等;

7.多给孩子安排一些机会熟悉不同的环境和人,减少陌生感因素。

分离焦虑相关的家长因素:

如果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读到了同样的焦虑,那么,他自己的焦虑也会被进一步放大。要帮孩子走出焦虑状态,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放松些。

如何让孩子早些走出焦虑状态?

1.承认。当孩子哭的时候,你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幼儿园多好呀”一点儿也没用,只能让孩子觉得,你一点儿不理解他的难处。还不如告诉他,你知道他很难过,好多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但你相信,孩子是会找到办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设计告别仪式。无论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从实际中学习因果关系的能力是很强的。第二次,他就会放弃他喜欢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这更加阻碍了他的发展,同时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设计一个和孩子独特的告别方式,比如,到窗口和妈妈再见,和妈妈拥抱一会儿再再见等等,都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3.依恋物。和幼儿园老师协商,让孩子带上一件平时在家最喜欢的玩具上幼儿园,一件孩子所依恋的玩具,能减缓孩子的焦虑;

4.和伙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在户外玩。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之间容易建立比较好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帮助孩子去有意识地适应一个新环境。

5.聊聊幼儿园的开心事。这不是讲道理式地说幼儿园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儿园的生活,强化其中快乐的体验,这时可以多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并进行适时引导;

6.及时发现生活难题。有时候,不会上厕所、不会系扣子、不知道如何给小朋友说话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的原因,因为这让他们体会到压力。及时发现,及时训练,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缓解孩子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刚刚入幼儿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晚饭的时候“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上幼儿园可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英国北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小学中人缘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强。

从事这项研究的菲利普·欧文和约翰·莱奇福特博士对沃里克郡一所小学的187名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先将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分为4种类型。第一是幼儿园,老师既授课又安排大量游戏;第二是游戏小组,通过特意安排的游戏,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与合作;第三是托儿所;第四是呆在家中由家人照顾。

研究证明,学前教育可为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础。有较为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活动指导的幼儿园和游戏小组,可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托儿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儿则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面对陌生环境的忧虑

每次到了幼儿园开学时间,许多新的宝宝就会被家长送到这个集体中来,几乎每个幼儿园开学的前几天,很远的距离之外就能听到幼儿园内满天的哭闹声。宝宝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宝宝一哭,看在家长的眼里,就好像揪他们的心一样,手足无措。

宝宝会什么一到了幼儿园就哭?这种行为的出现,追根究底当然是宝宝在心理上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心里产生担心、焦虑、害怕,转化为行为,就成了哭。小宝宝面对新环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时,本来就会因为害怕而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出现哭泣、撒娇、害羞等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内在情绪反应所表现的行为。许多宝宝上幼儿园都会经历一开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泼好动,这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适应的过程。

宝宝哭了,要回家吗?

有些家长看见宝宝出现抗拒或哭泣的行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会先哄宝宝停止哭泣的行为,如果宝宝在这个时候有什么要求,家长更是不忍心不答应,想着先让宝宝不哭了再说,但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慢慢地,宝宝就会知道,只要“哭”,家长就会满足他的某种要求,久而久之,宝宝就容易养成坏习惯。

“哭泣”好像是宝宝出生后不用学习就会的一种能力,只要身体上不舒服,如腹痛、肚子饿;或者心理上有不适,如心情不好、想撒娇、要求没有被满足等,宝宝就会用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向周围的照顾者提出一些要求。

在幼儿园期间,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宝宝不适应,甚至一直陪伴着宝宝。家长担心宝宝初入园会有不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宝宝使用这个新环境时,家长只是辅助角色,如何从心态及情绪上去克服,最主要的还是宝宝自身,他需要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因此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支持和安抚,但是千万不要过度介入,这样反而会让宝宝过分依赖家长。

妈妈,我是这样才哭的

在宝宝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时,家长会发现宝宝早晨去上学时要哭,放学接他时他的眼睛也红红的,让家长心疼万分。这个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主动了解宝宝为什么哭泣,是哪些问题导致了宝宝一直哭?

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究其生理、心理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生理上的问题

和一般所认为的单纯的情绪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宝宝出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烧、肠胃不舒服时,宝宝会因为疼痛、难过而哭泣。

2生活习惯被打乱

2~3岁的宝宝很敏感,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会哭闹。

3不适应陌生环境

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宝宝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自己害怕的情绪。

4产生挫折感

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家里的大人都围着他转,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要同时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应出来。

5精神不好,想睡觉了

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原因之一,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基本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但是在幼儿园不一样,也许正在上课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意识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会开始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家长要保证宝宝晚上的休息时间和休息环境。

6个性原因

除了这些原因,有时候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或是不喜欢与他人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

7逃避处罚

宝宝做错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老师的“处罚”,只好先用哭来对付。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家长或老师提一些要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父母的不良做法让宝宝不爱上幼儿园


父母的不良做法让宝宝不爱上幼儿园

其实,宝宝入学,宝宝自己可能还不太紧张,最紧张的是爸爸妈妈。其实,爸爸妈妈要对宝宝放心,要信任幼儿园老师,要和幼儿园老师达成良好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宝宝的长期发展,也能让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干园长就特别有感触,“有很多宝宝不适应幼儿园,不爱上幼儿园,都是家长的不良做法所导致的,其实只要家长注意,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以下几件事情,爸爸妈妈一定不能做:

一、不信任老师。

这在宝宝初次入园的时候,是不少爸爸妈妈容易犯的错误。干园长说,“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妈妈,很不放心宝宝,总觉得老师会对宝宝不好,第一天来接孩子,她就当着老师的面问孩子,今天老师有没有打你?”这种做法在干园长看来是非常不可取的,一方面让宝宝觉得幼儿园是个不好的地方,另外一方面让老师心里也觉得非常不舒服。

二、别把幼儿园老师当“恶人”。

没上幼儿园的时候,宝宝不好好吃饭,可能父母会说,再不吃,大灰狼要来了。而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后,这样的“恐吓”常常会变成,再不吃饭,把你送到幼儿园;再不怎么怎么,老师要打了,诸如此类。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反感幼儿园,会恐惧幼儿园,所以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特约老师指导:

1.宝宝总会适应幼儿园

问:我女儿22个月大了,我已经把她送到幼儿园了,但她每天在家表现得好像是很不喜欢去幼儿园,经常跟我说:“不去(幼儿园)。”而且我们带她去别的地方出门前她也一定要确认不是去幼儿园。但没办法,我家里没人帮我看她,所以她还是得去,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她表现得很焦虑,老说不去,但等最后吃好饭,我说一定要去的时候,她也就没办法了,开始说自己也上班了,送到学校后,她哭着和我说再见,然后自己骑摇摇马,而且不要老师哄,谁要靠近她,她就说不要,但好像我走了一会她就会好。然后直到下午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接的时候她开始要老师给她找妈妈,也不是大哭,反正就是哭腔。我不知道她这样到底算不算适应了,我应该继续让她上幼儿园么?(麦草西边)

答:其实,这个月龄段的宝宝内心依赖父母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爱上幼儿园也是正常的。爸爸妈妈不需要过于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好起来的。当然,爸爸妈妈也该做些必要的事情,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之后,要记得鼓励她,比如宝宝真厉害,今天又学到这么多东西,等等,让她慢慢觉得幼儿园好。另外一方面要记得和老师多沟通,多掌握孩子的情况。当然,宝宝到幼儿园自己骑摇摇马,不要老师哄的情况,妈妈也不必担心,相信老师是专业的,会根据宝宝的情况做处理。

2.辫子要简洁一点

问:宝宝是扎辫子的,送幼儿园的话需要把小辫子剪掉吗?一天玩下来辫子肯定很乱了,老师会梳吗?(格格妈咪)

答:放心,幼儿园老师一般都会给宝宝梳头发扎辫子的,宝宝头发乱糟糟的,老师看了心里也不好受啊。但是,要提醒各位妈妈,不要给宝宝梳太复杂的辫子,也不要扎太紧,一切以宝宝的舒适为主。另外,现在宝宝用的发夹非常漂亮,不过最好不要用太多。有些宝宝在午睡的时候喜欢乱抓,把头上的发夹拿下来玩,可能不太安全,妈妈们要权衡利弊哦。

3.老师不会偏心

问:在幼儿园里总有老师特别喜欢或不太喜欢的孩子,当然在我们家长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可爱的,肯定见不得自己的孩子不受到重视,我想问一下,作为老师会怎么做呢?(袁袁MaMa)

答: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妈妈担心的,的确在家里,都是四五个人围着宝宝转的,可是到了幼儿园,一个班级少说也有20个孩子,得到的重视肯定不如家里来得多。但是,不用担心,幼儿园的老师都是专业的,不会特别喜欢哪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哪个孩子。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尽量沟通,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幼儿园生活。当然,爸爸妈妈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在自己眼里,孩子是最好的,最聪明的,但是要知道,别人的孩子也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聪明可爱。

4.给宝宝一个缓冲

问:宝宝到9月份就27个月了。因为怕她一下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先上离家最近的幼儿园的亲子班,也就是每天上半天,家长先陪着上,然后可以逐步脱手的那种班,打算等宝宝基本适应后再考虑上托班(托班是否上这家幼儿园倒还没定呢)。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好主意?对于宝宝哪种更好,是有个缓冲过程好还是直接送入正规托班好?(杰西爱妞妞)

答:对于宝宝来说,有个缓冲的过程比较好,这样她会比较容易接受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对幼儿园的生活也不会过于抗拒。当然啦,如果对于那些平时就不太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一下子送幼儿园可能问题也不大。

育儿心得:宝宝爱上幼儿园


育儿心得:宝宝爱上幼儿园

宝宝上幼儿园,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精心呵护的小鸟要离开妈妈、离开家了,她才刚满三岁,宝宝行吗?她连自己填饱肚子都有问题,更何况要去适应一个新环境,要认识那么多陌生的小朋友,要独立吃饭,独立睡觉,这可是在家里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还要配合老师一起做游戏,听懂老师的指令……所以很多小朋友一上幼儿园就开始生病,相信每个小班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小孩子上学不适应,容易生病。

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家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免不了害怕和焦虑。从医学的角度讲,心理上的焦虑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功能,导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帮助孩子解除心理压力,为孩子做好学前准备是我们做父母应尽的职责。

首先要宝宝了解新的环境很重要,所以在上学前,我抓住一切机会要宝宝了解幼儿园,比如说,看到比她大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我就会和她说:“宝宝,看哥哥姐姐上学了,幼儿园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还有你最喜欢的滑滑梯呢!还有很多小朋友,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可开心了!”“妈妈,老师是谁呀?”“老师就是所有小朋友的妈妈,这个妈妈可有本事了,她会变魔术的,她会变很多很多小朋友喜欢的玩具,她会教小朋友们唱歌、画画、做游戏……”。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内心有点向往,这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会经常带她到幼儿园周围玩,让她在园外多听听里边的笑声、欢呼声。和她一起隔着幼儿园的铁栏杆看着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看着小朋友玩她最喜欢的滑滑梯。这个作用可大了,她真的想钻过栏杆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宝宝天生胆子小,一定要拉着妈妈一起进去。这个时候我会不失时机的和她说:“幼儿园妈妈是不让进的,这里是小朋友的游乐园,大人不能进,你看,哥哥姐姐的妈妈也不能进去的,只有老师妈妈才可以。你也不能进,因为你还小,等到九月份你才能去。”宝宝这些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呢!

正当八月份幼儿园装修,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带她到幼儿园去参观,进了幼儿园,最能吸引她的就是滑滑梯了,好,就让她玩,爸爸建议。由于学生放暑假,滑滑梯有些脏,玩了一会,小手脏兮兮的,好,正好一起去学生的卫生间。经过值班老师的允许,我们走进了这个让孩子既向往又恐惧的小“天堂”。“哇,幼儿园的小厕所太好了,这么漂亮的小马桶,我们家都没有;哎呀!这个小洗手盆也和我们家的不一样,比我们家的漂亮多了,而且不用站板凳就可以够得着洗手,宝宝,妈妈都想来这里上学了!”趁这个机会,对女儿进行正面的引导,我想还是有作用的。我们也参观了一下学生的教室和午睡的房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教室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女儿,有她喜欢的钢琴,有学生可以模拟“做饭”的火锅店,有娃娃之家,有孩子们吃中午饭用的小桌子椅子,桌子上还贴有漂亮的贴纸。再往里一间就是摆满小床的休息室,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床,虽然没有被褥,看到的只是裸露的木板,但足以给她想象的空间。幼儿园的老师们真的很有智慧,在楼梯上贴上小“脚丫”既有提醒之用,又给孩子小小的乐趣,走廊里有的贴着卡通画,有的画着花花草草,这些温馨的布置,足以让孩子充满向往。这些还只是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个初步的了解,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抓住一切机会带着女儿回忆幼儿园里的一切,比如,上厕所时,我会说:“哎呀,我们家的大马桶太大了,要是有幼儿园里的小马桶该多好呀!”睡觉的时候,我会提醒他,我们家的床太大了,以后上学了,你就会睡你学校里那个小小床,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有老师妈妈和你们一起。这样经常性的正面引导,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对学校的硬件了解还远远不够,毕竟人是有感情的,孩子上学的害怕和焦虑我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压力,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家人,离开了依恋的妈妈。到了学校能够依恋的就是老师妈妈,所以我还特别期待开学前老师的家访。离开学近半个月的时间,两位班主任终于要来家访了,为了让宝宝和老师有更亲近的第一次接触,我提前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我们特意练熟了一首儿歌,让她唱给老师听,让她自我介绍,让她给老师发水果……其目的不仅让她表现,而更重要的是锻炼她的胆子,和在老师面前的自信。(当然为了让她做到这些,有必要的物质奖励)两位老师特别有亲和力,让胆小的女儿没有产生陌生感,而是很放得开,我想这就已经成功一半了。我还特意和老师要了几个同小区的同学住址,我还能做的就是,给她创造一个条件,提前找到玩伴。我首先和家长说明原因,然后约好一起出来玩。因为都是一个小区的,所以我们吃完晚饭,有空就会出来一起玩,踢球啊,骑自行车啊,老鹰捉小鸡呀,大人也一起玩,消除了孩子的陌生感,也让大人认识了新朋友,一举两得。我还利用周末请家长带孩子来我们家里亲手烤蛋糕,烤饼干,包饺子……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确实很奏效,几个小伙伴确实是班级里哭的最少的孩子,到了学校她们几个马上一起玩起来,家长放心的走。直到现在,几个小伙伴还是最要好的朋友。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是的,幼儿园,我们做家长的不求学到更多的知识,毕竟孩子还小,但求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过集体生活,养成一些这个年龄应该养成好习惯,但我认为更多的是让他们玩的开心,健康成长,毕竟以后的学习道路还长着呢。十几年的求学之路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不能包办代替,那就让我们做好引路人。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不爱叫人了


礼貌是很多家长注重培养的一个好习惯,但是很多家长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场景一:“小甜嘴”不见了

明明今年3岁多了,以前可是小区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们让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会把好吃的、好玩的给他,摸摸脸蛋、亲亲他,明明很开心,我们也觉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明明变得不爱叫人了,爸爸妈妈要不住提醒,有时候勉强叫一声,有时候做个鬼脸。对别人摸他脸很不喜欢,会生气或不理别人。大家都纳闷,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见了?甚至别人给吃的、玩具时,也不说谢谢。我有时挺生气的,就批评他,说这样做不是好孩子,大家会不喜欢他的。

场景二:不喜欢,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岁了,一向活泼开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电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时,她都会回应说“阿姨好”。但最近她有点奇怪,别人打招呼时她躲妈妈身后不吭气,事后妈妈说,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欢你,你怎么不跟阿姨问好呢?她说我躲起来不让她看我衣服,或者说我不喜欢她,她穿皮草,小动物多疼啊。上次去妈妈办公室,因为半年没来了,一个原来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见了她,走过来想揽她,她一下子躲开了,同事觉得有些尴尬。后来孩子告诉妈妈,她不喜欢阿姨的发型和眼镜。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儿园接送的时候碰到别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欢的也不回应。

对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车会跟售票员打招呼,在小区见到陌生的奶奶提沉东西时会主动说:奶奶我帮你。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为变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有礼貌”,但是长大之后有些孩子变得不爱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原因一: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孩子长大,观察能力更强,注意力范围更广,他们会注意到原来没有关注的细节,对于一些成人的着装、说话的方式、对自己的态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感知和判断,如果有些作法让孩子不欢喜,像场景一中,明明对别人摸自己的脸感觉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兴,因此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不再热情地回应别人。

原因二: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别人的评价

一般孩子到了2岁多,开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渐能够分清楚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时对别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对自己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感觉,因此别人一些无意的语言或行为就会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场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对自己穿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还不确定,所以出现回避的行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体验分化,对熟人的评价更在意

孩子3、4岁情感体验迅速发展,体验到更加复杂的情绪,如喜欢、愉快、生气、厌恶、悲伤等,一些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有更加复杂的感受。比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觉得阿姨穿皮草就是伤害小动物,所以会体验到强烈的厌恶感。同时,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触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传递给家长,家长又会把这些话反馈给孩子。因此,孩子对熟人的态度会比较谨慎,而对于陌生人,孩子还是想给别人留下积极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们面前更容易出现打招呼的行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长某些不当作法的影响

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愿意跟别人打招呼,但有时候成人只顾自己说话,忽视了孩子,还有的家长总批评孩子说,看看别人,嘴巴多甜呀!还有些家长觉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拥抱、挥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对孩子打招呼行为的变化,家长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不要: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跟别人打招呼,能给自己挣面子,别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好家长,所以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成为家长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要觉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长不要当众批评或者强迫孩子,否则只会使孩子觉得没面子,反而变现得更逆反。

二不要:强求孩子“表面顺从”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长的压力表面顺从,但是内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长往往见到熟人后,都会首先让孩子跟对方打招呼,而没有给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样,特别是有很多人的时候,孩子不知道跟谁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还是一次就好了?因而会感觉很茫然。

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跟别人打招呼,这样孩子面临的压力降低,感觉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二要:积极及时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如果跟别人打了招呼,内心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和认可。因此,家长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只要孩子表现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为,如叫人、身体靠近对方、微笑等,家长要马上给予表扬或强化,不必局限于口头肯定,也可以拥抱一下孩子,对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过游戏扮演角色,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对人的态度会受某些细节的影响,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人的感受,体验不被别人理睬的尴尬,让孩子能够换个角度体验。同时,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动物,看看可以怎样打招呼。游戏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较放松,有利于孩子将这些方法迁移到生活中。

喜欢《育儿常识——孩子不爱上幼儿园,究竟是谁“绊”了宝宝的脚?》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脚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究竟是谁的饼故事 1、究竟是谁的饼的故事 小笨熊觉得老呆在家里很闷,决定出去旅游散散心。他整理好行装,带着旅行包出发了。他走到一处饼店,老远闻着那饼的香味真有点陶醉了,想象着吃着这饼肯定滋味很美,于是他就买了些饼放在包...
    2021-02-26 阅读全文
  • 睡前故事:究竟是谁的饼 小笨熊觉得老呆在家里很闷,决定出去旅游散散心。他整理好行装,带着旅行包出发了。他走到一处饼店,老远闻着那饼的香味真有点陶醉了,想象着吃着这饼肯定滋味很美,于是他就买了些饼放在包里。他拖着行李箱来到车站...
    2021-11-29 阅读全文
  • 宝宝爱咬人究竟是何故(2) 对策:应让宝宝学会使用语言。 当你的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你的宝宝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你求助。比如...
    2022-01-11 阅读全文
  • 宝宝爱咬人究竟是何故(1) 宝宝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带回来一个特殊的纪念,脸上有两个深深的牙齿印——他被别的小朋友咬了。妈妈问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宝宝委屈地回答。妈妈又问他:“为什么有人会咬你的脸呢?”他半天也没有...
    2022-01-11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孩子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2020-06-04 阅读全文

1、究竟是谁的饼的故事 小笨熊觉得老呆在家里很闷,决定出去旅游散散心。他整理好行装,带着旅行包出发了。他走到一处饼店,老远闻着那饼的香味真有点陶醉了,想象着吃着这饼肯定滋味很美,于是他就买了些饼放在包...

2021-02-26 阅读全文

小笨熊觉得老呆在家里很闷,决定出去旅游散散心。他整理好行装,带着旅行包出发了。他走到一处饼店,老远闻着那饼的香味真有点陶醉了,想象着吃着这饼肯定滋味很美,于是他就买了些饼放在包里。他拖着行李箱来到车站...

2021-11-29 阅读全文

对策:应让宝宝学会使用语言。 当你的宝宝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你的宝宝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你求助。比如...

2022-01-11 阅读全文

宝宝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带回来一个特殊的纪念,脸上有两个深深的牙齿印——他被别的小朋友咬了。妈妈问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宝宝委屈地回答。妈妈又问他:“为什么有人会咬你的脸呢?”他半天也没有...

2022-01-11 阅读全文

我们尊重孩子的问题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这表达的是一种接纳的态度。不管你问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什么样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顺从你的愿望,我都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我的态度表明,你的问题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2020-06-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