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同挖掘出快乐来
发布时间:2020-06-02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生活的味道是一道一罐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生活的声音是一支锅碗盆勺的交响曲。那么,幼儿园的颜色呢?它一幅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图画。幼儿园生活的绿色的,它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充满着无限生机,绿是生命的活力,绿是蓬勃的希望,绿是美好的象征。一张张天真的天望着你笑着,外面的操场一个一个水坑,今天中午就决定集中孩子们让孩子们看会电视,我为孩子们放着电视,忽然身旁听到一声伴着哭声的叫喊:“老师,爷爷什么时候来啊,在路上了吗?”我转过脸,看见原来是新来的小班的一个孩子我连名字都还不太熟悉,只听见过其她老师叫她“彤彤”,我也就随着问:“彤彤想爷爷了啊,下午上完课爷爷就来了,老师抱你一会儿好不好,别哭?”彤彤点了点头。我抱着彤彤和她说了会话,她说:“我最喜欢吃田螺了,里面放肉,很好吃的。”我笑着说:“原来彤彤喜欢田螺啊,那家里谁做的田螺最好吃啊?”“爷爷”她答道。“哦,你们家的菜是不是都是爷爷烧的对不对啊?”彤彤一下瞪大了眼睛说:“是的,老师你怎么知道?”“嘿嘿,这是秘密,想知道啊,彤彤你就不哭,开心的等下上课,上完一节课后我就告诉你为什么好不好?”“恩!”彤彤带着微笑说:“我等会就会来问你的。”我也笑了笑说:“恩!”
下午一节课好了,彤彤的记性真好,过来拖着我的手说:“老师,你可以告诉我了吗,我没有哭?”我说:“是彤彤你告诉老师的啊,彤彤真聪明,谢谢彤彤哦,老师知道你喜欢吃田螺了!”彤彤还是很疑问的看着,带着她玩了一会下课。
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让你快乐不断!幼儿园就是一个调色盆,可以随时调出我们的合意色彩,只要你握紧手中的开拓之笔,勾勒绚丽的每一天!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特长
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经常埋怨、批评孩子,但他们往往不知道真正应该受埋怨的是他们自己。我常说。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很多的天才,但在“刽子手”的队伍中,真正开始传接力棒的人恰恰是孩子的父母。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已开始扼杀儿童特有的天赋与潜能。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最重要的一条是要鼓励孩子的表现,善于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展露出来的风采。父母强迫孩子沿着自己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往往造成“有心栽花花不开”。父母为孩子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还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间想不到的奇迹。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发展急于求成,一旦不如愿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其实,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例子很多。如少年时代的黑格尔就很笨,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嘲弄,得了一个“老头儿”的绰号,他的同学谢林23岁就担任了耶拿大学的副教授,黑格尔35岁才当上副教授。可是黑格尔并不急躁,只是默默地把精力倾注在思索上。后来,当59岁的黑格尔当上柏林大学的校长时,谢林只是新办的慕尼黑大学的教授。父母对孩子要有耐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当前对教育上的韩寒现象,持宽容态度的人不多,他写了两本书,但六门功课“亮红灯”,好在他的父母并没有伤害他,还鼓励他,给他信心与动力。我想,这也是韩寒不断努力、继续前进的重要支撑点。当然,在生活中诱惑不断增多,社会一对韩寒毁誉不一的背景下,他能否好好把握自己,健康成长,也要取决于他的父母头脑是否清醒,教育是否得当。父母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天赋与潜能,必须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人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语言学习最好在12岁以前进行,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学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语言能力要强一些,因为城市是一个多元语言环境,它随时将各种语言进行环境转换;而农村封闭、单一的语言环境则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许多行为和能力的获得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如果具有良好的环境刺激和适当的练习机会,某方面的行为和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语言能力是如此,艺术、体育也是如此。50岁以后搞体育怎么也不可能获得奥林匹克金牌。父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要求父母必须尊重子女的兴趣与自身的选择,鼓励子女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这种发现只能在孩子产生兴趣的过程中,否则效果适得其反。现实生活中父母强迫孩子练琴,最后导致孩子自切手指的惨剧不得不令我们的家长深思。
与孩子共舞
跳广场的的大妈大爷越来越多了,在公园里散步总会看见很多散步的小孩跟着舞动的人群,活泼的音乐律动。没错,很小的孩子就对音乐,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我们可以观察到,通常未满周岁的孩子在听到温和的或者动感的音乐时都会有跃跃欲试、手舞足蹈的表现。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发育良好,对音乐,对节奏有很强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就要保护并促进孩子的这种感觉了,因为这是孩子释放的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接受,在学习音乐和舞蹈。对于能站立起来或者能独立的孩子,首先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孩子旋律的刺激,让孩子能跟着音乐律动。多带孩子外出走走,让孩子听听外界的声音。也可经常给孩子看看舞蹈小视频,让孩子产生共鸣。第二,家长除了给孩子这些外界上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表现产生认可和鼓励。如何对孩子鼓励?当然要在看到的孩子之后及时给出表扬,更重要的是家长如果能与孩子一起舞蹈,一起律动,那就是一种最高的肯定,那孩子肯定就会维持很久的兴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这种舞蹈根本没有章法,也没有优美性可言,其实因为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且大动作和小肌肉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的舞蹈不重在动作优美正取,而是一种兴趣和表现自己。所以今后孩子如果在广场上与大妈跳广场舞,家长们请不要害羞,一起与孩子共舞吧!
笑容与表扬,让孩子快乐
美术活动画“儿童乐园”,一听这次绘画的内容,孩子们都很兴奋:“儿童乐园我最喜欢了。”“我去玩过,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有过山车,有摩天轮~~~”孩子们各抒己见。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沉浸在这“儿童乐园”的快乐世界。这次,孩子们的作品效果的确不错。瞧,权泽源小朋友平时画画不是很好,构图不是很理想,这次也能将整个“儿童乐园”的场所描绘得淋漓尽致。
“嗯,今天权泽源小朋友画得很不错哦。”边说着边拿起他的作品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展示了一下。“权泽源,等下颜色涂得好一点,搭配得漂亮一点,这幅画就更好看了。”我再次鼓励了一番。这时,孩子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边画画,边和旁边的小朋友在嘀咕着:“老师表扬我了~~~。”作品完成后,孩子将自己的作品放到门口展示栏中,期盼着得着欣赏和肯定。今天正好周五,家长陆陆续续来接孩子,权泽源看到爸爸,连忙跑过去,对爸爸说:“爸爸,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画画画得很好。”边说着,拉着爸爸去看自己的作品。爸爸和孩子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带着这灿烂的笑容离开了教室。
是啊,老师对孩子一句表扬和赞赏,就给孩子这么大的快乐,孩子其实是很容易满足的,一句表扬的话,甚至一个宽容的笑容,就可以满足他们。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绝不能吝啬自己的赞赏与鼓励,笑容与表扬,让孩子快乐,我们也快乐!
教育随笔:老师要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宝贝们入园三周了,整体都很不错。但是班级还是有个比较特别的宝宝李俊豪小朋友,三岁多了,从不开口说话。日常的一些行为更是让我们老师有点无法理解,不吃小朋友的饭菜、不睡午觉、不肯上厕所。。。。不说话不沟通是我们最头痛的事情。每天到幼儿园,他给了自己一个界限,虽然不愿意进教室的门,但是他会找到一个标记,每次走到他自己的标记为止就不会往前面再迈出一步了。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有这些举动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个星期,为了不让豪豪一个人孤立,我们几个老师花了更多的心思去引导他。每次活动,总是一个老师抱着他坐在旁边与小朋友一起开展活动,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豪豪有很多的进步了,老师教手指游戏时,他也会摆摆自己的小手,听到有的比较吸引人的声音也会听到他兴奋的学念,虽然发音不是很出来,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宝宝的进步。组织孩子们喝水上厕所的时候,我们也总会把豪豪带着跟小朋友一起,平常他都是用自己的水壶喝水,所以没有动过幼儿园给他准备的口杯。我第一次教他认识了自己的口杯15号,并指给他让他自己去取,后来我们惊奇的发现,他居然一次就记得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好的伯乐去发现,我们相信豪豪是个很聪明的宝宝,我们小一班以后将更加细心的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快乐是学会与孩子一起玩
在区域活动时.三个孩子在玩“小医院”的游戏。晔晔扮演医生,琳琳扮演护士,小朱扮演病人,大家分工合作,玩得很愉快。但是,过了一会儿,小朱觉得扮演病人经常耍躺在床上“打吊针”,不好玩,于是,他提出要做护士,可琳琳和晔晔也不愿意当“病人”。没“病人”来看病,“医生”“护士”只能闲着,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这时,我走进“小医院”,对他们说:“我也来和大家一起玩吧!”孩子们个个欢呼起来:“唐老师,你真好。…唐老师,你耍做医生还是护士呀?”我和孩子商量如何分配角色,当大家都不愿当病人时怎么办。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每人都当一次“病人”,这样既公平。又能体验多种角色。轮到我当“病人”了.我先到“小朱护士”那里挂号。然后到“晔晔医生”那里看病。“晔晔医生”还真是有点“专业水平”,摸了摸我的头,看了看我的喉咙.然后用听诊器听了听我的心肺部位,说我既感冒又发烧,得打两支针。于是由“琳琳护士”和“小朱护士”各帮我打了一针。我假装怕打针,“小朱护士”不停地安慰我:“不要怕,打了针、吃了药,病很快就会好的。”琳琳还像大人似的说:“你看我的针头很小,打针的时候就像蚂蚁咬你一下,很快就不痛了。”等打完针以后,小医生和小护士还表扬我:“你真棒!”游戏结束后,三个孩子还不停地对我说:“下次我们再到小医院来玩吧。”孩子年龄小,当游戏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以至于游戏无法继续。这时教师就要及时介入.有时还得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游戏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而且能引导孩子通过制订规则解决矛盾。
快乐着孩子的快乐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意外......
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细细留意,我们会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当我和幼儿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从一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幼儿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那位小朋友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幼儿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
在幼儿的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
秀出孩子自信来
区域活动时,仝佳伟站起来对我说:“我看到赛龙舟,还有比赛,彩色的龙船赢了。”“是吗?”我说:“谁来告诉我赛龙舟是什么样的?”“我来!”“我来!”顿时孩子们激动了起来。梁亮迫不及待的站起来,他们一边这样用手做出划桨的动作,一边还喊:“嗨哟、嗨哟”。“船上还有人在敲锣打鼓呢!”,朱敏佳边说边用手指敲起了“鼓”。我们就在旁边喊:“加油!加油!”仝佳伟也边说边卷着袖子。这下小朋友按耐不住了,有的加入了梁亮“划龙舟”的行列,有的跑到仝佳伟的身边也喊起了“加油!”班上顿时像是炸开了锅,看着小朋友们兴奋的脸,我决定取消原定的计划,来一场“赛龙舟”吧……
首先我发现孩子们自发的谈论有关赛龙舟的经验,这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其中活跃的情绪是教师任何的预设活动也调动不起来的。通过这次的“赛龙舟”活动,我深切的感受到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可能是个别孩子不久前跟奶奶逛过庙会,看到庙会上有舞龙、舞狮、划龙船等民间活动,还有的孩子在电视中看到赛龙舟的缘故吧!而老师又提供了这样宽松、亲身经历活动的情景,既让幼儿以喜欢的方式宣泄他的情绪,又促进了他们自主的探索学习,使主题活动与课题活动相结合达到了最优效果。
深入挖掘教材,提升幼儿能力
本月围绕“神奇一线”展开各种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今天的活动也很精彩呢。
教学先从故事“我和外婆”开始,这个故事是在星期一学的,孩子们已经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他们被故事中浓浓的祖孙情而深深感动着。
当飞翔在问孩子们学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时,琨琨说:“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
齐翔程说:“听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妈妈,妈妈对我很好。”
滢滢说:“听了这个故事感觉心里很温暖。”
轩轩说:“听了这个故事,感觉很感动,外婆爱孩子,孩子爱外婆。”
瞧,这就是故事中蕴涵的积极的教育意义。这些道理,不是老师灌输给孩子的,而是孩子们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
今天,飞翔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再加工。先让孩子复述这个故事,然后组织孩子进行故事表演。
分配角色时,飞翔有意识地讲了一些电影表演中的专用术语,比如:演员、台词、旁白、表演、道具、角色等,是想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对电影电视也有些了解。
说完后,就邀请孩子分角色进行表演。第一遍表演飞翔先邀请了自告奋勇者,在同伴们的掌声中小演员开始表演。其他的孩子和老师一起说旁白(复述故事)。第一遍故事表演的效果并不理想。飞翔也没有直接判断演员表演得好还是坏,而是叫孩子们给演员提建议,该怎样表演更好一点,这样做不仅保护了表演者的自尊心,还让其他的孩子明白该怎样更好地表演。结果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朋友们提出了建议。
这样,我们又邀请了第二组幼儿进行了表演,果然第二组演员的表演好了许多,飞翔也为表演者提供了道具。就这样,孩子们的表演热情增强了,表演的积极性也大多了。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的是孩子的表现与表演能力,以后这样的活动还应该在区域活动或其他的教学中继续开展。
表演完故事,我们制作了传话筒,是用两个一次性纸杯,加一条棉线做成。这个传话筒需要两个孩子合作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合作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现在他们会协商共同完成任务,这是个令人开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