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发布时间:2019-12-19

幼儿想象力的活动方案。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主题游戏是通过让幼儿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达到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游戏中必须做到:

一、指导幼儿观察,丰富知识印象,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愿望

当幼儿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会兴致勃勃地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如我带幼儿观察西塱地铁站时,先叫幼儿观察西塱地铁站有几层?是怎么样的结构?楼上有什么?楼下有什么?现在没有的,你想出地铁周围还会有些什么?幼儿经过细致的观察,回来后在开展“美丽的芳村”的建筑游戏时他们便能用玩具和各种废旧物料砌出西塱站有两层结构和地铁的公安标志,楼下有各种不同的建筑物,充分表现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稳定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我班王施泽小朋友说要在西塱地铁站中建游泳池,我问他“西塱站有游泳池?”他回答:“许多小朋友觉得热,如果实里有个游泳池,我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游泳了!”现实的西塱地铁站虽然未完全建好,但幼儿在游戏中却设计出此处有各种高楼大厦、娱乐场所、花园式的停车场……。

三、善于观察幼儿游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意运用启发式语言。

有一次游戏中我发现“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都在看电视,但“娃娃家”并没有电灯的装置,我问幼儿,“爸爸”“妈妈”在看电视吗?干吗家里黑漆漆的?我都不敢进来。于是担任“爸爸”的强强便拿起线轴和花片砌了两座台灯,家里在黑夜中立即变得明亮起来。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或“爸爸”,还要想象“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一会儿喂娃娃吃饭,自言自语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抱娃娃上“医院”看病,送娃娃上“托儿所”等等。幼儿要想象力正是在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游戏的内容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因此,成人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活动。

另外,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可以引起幼儿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联想,从而使想象处于极活跃状态。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想象往往都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因此,玩具和游戏材料在想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但不同类型的玩具,对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玩具可以促使幼儿自由想象,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体;而这种幼儿通过自己的设想、创造,构成的形象更符合其想象的需要。因此,他们可以长时间地沉缅于自己创设的玩具形象中。又如,沙箱可以使幼儿在玩沙过程中随意想象和创造,任意构筑各种物体。随着情节的发展,各种形象的物体还可以无限增加,而这许许多多形象的物体又丰富了幼儿的想象。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幼儿的想象在不断发展。在游戏中,他们喜欢各种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游戏材料,而不喜欢那些制作精巧,但不能动手的观赏玩具。记得有一次,在幼儿自由游戏时,一群孩子为争一个废胶卷筒争得哭哭闹闹的。我连忙走过去问明原因,为什么要争这个废胶卷筒。一个幼儿说“我要这个做汽车。”“我要用这个做娃娃”……听了幼儿的想法,我知道这个废胶卷筒对幼儿来讲是多好玩啊。于是我就到照相馆找了几个给他们玩。看着他们做得那样认真,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在废旧物品中,幼儿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学习或生活中,成人应该根据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为幼儿选择和准备适合于他们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促使幼儿想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引起幼儿的兴趣。一个孩子喜欢的好玩具并不在于它的价格是否昂贵,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需要,能否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发现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诗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就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梁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娃娃家进行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环境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的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师和你来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幼儿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警察拿的。”“那你想不想来当警察?”“想。”教师就引导了幼儿利用手里的玩具当警察,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我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心日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在游戏中的适宜指导有利于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师要善于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宽松的游戏氛围

幼儿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征的制约,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他们的主体性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开展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游戏环境,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将活动室分成若干小区,如娃娃家、积木角、食品厂、美工角等,并在相应的小区墙壁上布置与其相吻合的墙饰内容,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幼儿的主体潜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当然,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让幼儿的游戏处于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事实上幼儿的主体潜能往往就是在特定的人际环境中发挥出来的。在这里,教师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是幼儿最崇拜的偶像,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将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动机乃至于现实的主体性活动。我认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给了孩子选择游戏的内容和伙伴的自由,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组合游戏伙伴

小班孩子对扮演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这与他们的群体性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低有关。任何人尤其是幼儿,其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前者的条件之一;否则,幼儿就只能处于无法挣脱的“自我中心状态”(皮亚杰语)。“自我中心状态”对发展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利的。要改变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状态”,我们可采用相互协商的方法帮助儿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一种“民主”的伙伴群体行为中养育其主体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戏中,很多小朋友都乐意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没人当,教师在这时可让幼儿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才开始游戏。当然有时幼儿的意愿与角色之间因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订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均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对作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积极参与游戏,实行间接指导

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们一起做些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够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和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游戏顺利地开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把“姐姐”做的小丸子端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闹,这时,“奶奶(老师扮)来了,请他们说说在家里小孩子应该听谁的话,她俩说:“应该听大人的话。”“那么,妈妈把小丸子端去煮,小孩子该不该大吵大闹?”“奶奶”这么一说,做姐姐的小朋友马上止住了吵闹,并和做“妈妈”的小朋友重归于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间接指导宋解决幼儿间的矛盾;能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四、提供必要替代物,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创造性在不同年龄的个体身上有水平的差异,但在不同个体身上也有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就是说,即使在较低阶段的个体身上,也可能有发达的创造样式。在我们看来,幼儿奇特的幻想力就是这样一种样式。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如果得不到培育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开发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在游戏中,我们除了要为幼儿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想像,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饮料瓶(罐)、白纸、碎绉纸、包装盒等,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

幼儿的想象力与游戏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的想象力与游戏》,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想象是游戏中不可缺少的,游戏又是发展幼儿想象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把一个物体不断变化地代替另一个事物,一个人也可以根据想象不断变化地代替另一个人,同样是一块三角形积木,幼儿一会儿用它当枪一会儿用它当树,一会儿用它当小人。同样是这个幼儿,一会儿做妈妈,一会儿坐到了银行里做了银行职员,一会儿又拿起了听诊器做起了医生。

想象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活跃起来。也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地互相商量,出注意,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幼儿把沙包抛上了树枝,他们就用另一个沙包想把它扔下来,他们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脑中会出现后一个沙包把前一个沙包扔下来的画面,由于这个想象,才会出现相应的动作。有的用脚踢树干,使树摇晃,都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有了想象的存在。

在游戏活动中,我往往见到有的幼儿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对游戏表现出一股不感兴趣的样子,又有的幼儿只会被动的模仿别的幼儿的游戏,好象没有自己的意愿,难道是没有素材让他们想象吗?不是的,其实他们缺乏的就是想象力,一股想象的动力。事实上是,没有大胆的去想。如果幼儿不说话,不活动,他就不能进行想象,为什么各类美术活动和其他创造性活动中,目标上面都有“培养幼儿创造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是呀,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象我班的郁蒙丹小朋友,她对画画很没自信,一有美术活动就眼泪汪汪,经常是“老师,我不会。”当老师走近一看才知她并不是真不会,她能把老师的画模仿的很不错,但是她不会 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延伸出去。这就是缺乏想象力,当我掌握了她的弱点后就及时的鼓励她:“哟,郁梦丹小朋友画的蘑菇真漂亮,鲜红鲜红的,但老师为什么觉得这蘑菇不怎么开心呀。”旁边立即有小朋友接着说:那是因为蘑菇宝宝没有家。蘑菇宝宝没有好朋友。蘑菇宝宝没有爸爸妈妈……于是引申了蘑菇的家在什么地方?(草地上,森林里——添画草地或森林)。蘑菇宝宝没有好朋友怎么办?(给它找好朋友,鲜花呀,小草呀,苹果呀都是蘑菇宝宝的好朋友——添画好朋友。)没有爸爸妈妈怎么办,(给它找爸爸妈妈,添画两个大蘑菇)经过多次的鼓励,我发现今天的区域活动中,郁梦丹小朋友选择了美工区,大胆的拿起了画笔……

因此,教师及时鼓励,给予幼儿指导与启发也是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而想象是游戏中不可缺少的。

在表演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游戏的意愿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以往在每次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对这些道具又不一定喜欢,有的只能被动认同,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试着改变这种旧观念,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让他们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对幼儿自己动手与准备道具材料的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哪一组的替代物最形象?使用得最好?在评价中幼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很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常常是先自己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理解力、思维及创造力的发挥。我就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然后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从而化被动为主动。(1)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利用挂图等直观教具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而启发幼儿设计场景。如教游戏《小羊和狼》,幼儿初听故事内容后,我就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故事场景如何布置。幼儿说:“要搭围墙、门,房子后面要有一棵大树,小羊家要搭一个灶台,因为狼要在灶台上点火。”“小猫也要躲在灶台上”……幼儿理解了故事情节,从而就设计了如此精致的场景。(2)加深体会人物性格。要求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让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灰狼?从哪里看出来?”“后来小羊又变得怎样”等问题,引导幼儿分析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过程,这样,幼儿表演时才能增强自主性,大胆进行想象、创作,使自己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3)组织幼儿参与角色语言和动作设计。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不适合直接表演,从作品到表演必须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即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动作,使之适合表演。过去,这个过程大多由教师包办,幼儿模仿,现在,我改为组织幼儿反复听读作品描述文字后进行讨论,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角色语言和动作,使之成为汇集幼儿集体智慧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

鼓励幼儿合理创新。表演游戏本身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它是以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为依据,借助想象创造性地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表演中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等,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这种萌芽,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例如表演《小羊过桥》,教师发现一组幼儿并没有象原作品结尾那样,两只羊打架,最后掉到河里去,而是两只羊经过商量,决定以“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退回去。对此,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也要有所创新。又如表演《小熊请客》,幼儿改变了用石头砸大灰狼的方法,而是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然后扔出去让大灰狼吃,从而毒死了大灰狼。有的幼儿则准备了一支手枪,打开门把手枪对准了大灰狼……。幼儿大胆地创造、改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到了发挥。

鼓励幼儿独立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以前教师总习惯充当问题的调解者,使幼儿一遇问题就想依赖老师,这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是背道而驰的。为消除幼儿的依赖性,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例如在表演《小兔乖乖》时,一组幼儿发现人数多了一个,怎么办呢?我启发幼儿想办法。多出一个小朋友可以干什么?幼儿立刻想办法。有个幼儿说:“可先让他当观众,等会儿再轮到他表演……”,幼儿想到的办法都不错,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问题解决了,幼儿立刻兴致勃勃地开始表演。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保护好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永恒的又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懈努力,倾注满腔热血去实践、去研究,使表演游戏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偏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因为它易学、易会、易传、及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等特点,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民间游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以后,它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间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同时它也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游戏中也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时时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他们的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

一、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可见也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快乐的情感。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是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心。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很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悬殊不大,从中孩子也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或进行某项比赛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今后面临困难时,都会自觉的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第三个教育目标提出的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各类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皮亚杰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如: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例如:民间游戏“丢手帕”,它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我就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以合作性竞赛形式,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精神。>

同龄孩子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是很生动、广泛的。在游戏中,幼儿经常需要扮演角色,角色中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习惯,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些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有竞争性质的、合作意识强的活动。如我们经常和孩子开展的游戏“抬轿子”竞赛活动,需要两个人用手搭一座轿子,另一个人就坐在轿子上,然后走到终点,孩子们知道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孩子们更加活泼开朗了。再如游戏“炸碉堡”接力赛,做碉堡的孩子知道要与同伴合作游戏外,他还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等待,与他人轮流游戏。而在接力赛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老师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由此可见,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在运动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可以在团体中养成。”

四、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丰富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让幼儿而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游戏中走近孩子


2001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目标:要教会“医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要引导“演员”制作节目单;要提醒个别幼儿不要沉迷在一种游戏中……我曾经就带着这样的计划,每天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梭,毫无空暇。

瞧,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当我要离开时也毫不懈怠,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才觉尘埃落定……

到“医院”看病,我也决不放松,始终念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第一天,我挂号去看感冒,脑子里想着要让幼儿了解“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及时穿脱衣服”;第二天,我假装鼻子出血了,意在指导幼儿知道“危急时刻如何自救”;第三天,我捧着吃坏的肚子来到医生面前,想尽办法诱导幼儿总结出“吃饭前要洗手”的道理;第四天,我告诉幼儿我近视了,以便让幼儿领悟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如此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医院游戏却带给我深深的苦恼:“能想到的疾病我都患过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发展幼儿哪些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与专家、园长、老教师一起研讨,也开始研读《纲要》。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苦恼源于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

从“教师”变成“玩伴”,我开始傻傻地坐在桌前,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我会跟着幼儿的需求去寻找材料,为他们搭建“花车”出份力;我也会悄悄地告诉“医生”身体里的“秘密”……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摸奖、卖手机、开科技馆、造南浦大桥、遨游太空、举办中国博览会、召开南西奥运会……

游戏中的我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和以往带着清晰的目标介入幼儿的游戏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职业乐趣,不再试图统领和掌控幼儿整个游戏过程,使幼儿得以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

不过,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其发展;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

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

以往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焦虑,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是煤气灶,是妈妈用来烧饭的!”“这是电视机,这里有一个开关,还有两个按钮!”“这是冰箱,想想冰箱可以派什么用处呢……”有时,我们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比如,请来医生家长穿着白大褂对幼儿言传身教,希望幼儿能在游戏前记住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学会使用听诊器……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游戏”。

我们开始思量: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

瞧这边,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辛苦传授,幼儿反倒少了许多“应该如何游戏”的束缚,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会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指挥同伴扮演张牙舞爪的恐龙,我总是兴奋异常。放弃“手把手教”,收获的正是我们最期望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游戏与教学从分离到融合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游戏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兴趣脱节、内容脱节的现象。在游戏时段里,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地表达表现,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建博物馆、开轮船、玩“达人秀”、造动物园、搭游乐场等,也会大力支持游戏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依然恢复到“权威”状态,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教学计划,教幼儿认识五官,教幼儿区分蔬菜,全然抛开幼儿几分钟前感兴趣的内容。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习《纲要》之后,我们开始反复思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项关于“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终于感到“柳暗花明”,有了不少收获。

如今,在和幼儿一起搭建飞机时,我们会引导幼儿关注飞机乘务人员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幼儿一起讨论行李安全问题,会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学习如何安全乘坐飞机,还会提供材料将活动自然地延伸到了解和比较各种交通工具上……当幼儿对开花店产生兴趣时,我们不仅会和他们一起收集各种花花草草,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引导幼儿交流、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乃至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并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功用……当个别幼儿发起建“汽车博物馆”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予支持,并悄然将活动推向全体幼儿,让大家共同来收集“老式的车”,畅想“未来的车”……

如今,我们会把握幼儿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有时则会将有价值的内容延伸至教学活动。从游戏中生成的教学活动不仅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当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经常碰到教师问我:“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很重要,但还是不太清楚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该如何去看孩子,尤其是看什么?”而我的回答往往也很明确:“先看孩子如何玩,在看懂孩子玩什么后,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做。因为,在游戏活动中你能看到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我曾经记录过一群大班孩子自由游戏的场景:

九个女孩围在一起协商并很快有了结果:能力强的五个女孩找到了“教师”的岗位,另外四个女孩则“心甘情愿”当“小学生”。小欧今天是体育老师,她始终在踢毽子,说“要教小朋友踢毽子,必须自己先学会”。霏霏当语文老师,可她在拼命地画呀画,说是要“做学校的名片”。她在“名片”上写上地址“万航渡路661弄”(她家的地址)。婷婷上“英语课”教小朋友认识Aa、Bb、Cc,才几分钟,便被姗姗打断。姗姗说“该我上课啦!”便开始让同伴画小花。韵之上数学课,她认真地教着自己会的“7+7=”“8+8=”“9+9=”。最后,小老师们还组织同伴去春游,乘了磁悬浮、去了火锅店……“小学生们”都很愿意配合“老师”,快乐地听从“老师”的各种指令与安排,玩得不亦乐乎……

火锅店热闹非凡。和昨天的游戏不同,店里来了八位工作人员,大家手牵手有了更细致的分工。在游戏中,有五个孩子自始至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在游戏即将结束时,“小学老师”带领小朋友走进了火锅店,引起了火锅店所有工作人员的兴奋,他们激动得忘乎所以,一拥而上……

娇娇、子寅、小何在忙着做一个个“箱子”,原来他们要用这些“送外卖食品的箱子”给客人送货。箱子做完了,他们又找来许多小纸片,在每一张小纸片上写上了“火○(锅)店”,并快乐地将小纸片分发给周围的人。

小野等五个人在继续搭建他们的“观光隧道”。他们大胆地将教室里的四张大桌子竖起来,并找来几块塑料板覆盖在上面造出一个“黑洞”。小野一个人蹲在“隧道”里,用找来的一些小玩意儿装饰“隧道”,说是要让车厢里的人看见各种各样的“风景”。另外四个人在画画,其中有三个人在按照小野的要求画各种各样的“风景”。小野最后将这三人的画都粘贴在“黑洞”里,当做“隧道里的各种风景”。只有昊儿自顾自地画着“名片”,他想告诉大家“我是观光隧道的工作人员”。

留留和文文遗憾地用教室里仅有的椅子造出了一列地铁。留留找来了好几个罐子,说是准备给人装呕吐的污秽物(疑似把地铁当成了飞机)。文文在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画着一幅幅画,估计是介绍地铁停靠的每一站。当“小学老师”带着小朋友来乘地铁时,文文向大家介绍他的“站牌”,并很认真地为他们安排好座位,口中还不停地介绍说:“欢迎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我们的列车从浦东国际机场开往虹桥国际机场……”

小瀚和小旭从观光隧道、到小学、到乘地铁、到吃火锅……谁都以为他们今天是“游客”,没有人想到,当询问他们“是谁”时,两个孩子居然回答“我们是导游!我们在到处玩。”

在新开张的飞机模型店里,华一、中中、小吴聚集在角落里,他们搭建了各式各样的飞机,声称“飞机模型店马上要开门啦”。可直到游戏结束,“模型店”依然大门紧闭。他们把顾客拒之门外,自己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以上记录的是大班孩子某一天自由游戏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孩们热衷“当教师”、上课,上各种各样的课是近期她们的主要兴趣,至于每节课的课时、内容都无关紧要:“火锅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最快乐的是亲力亲为招呼顾客,即便“倾巢而出”服务一名顾客也没有关系:在“观光隧道"里将四张大桌子竖起来绝对是大胆的创意,因此大大满足了孩子的愿望……整场游戏中各个不同场景反复出现的“名片”,让我看到了孩子近期的关注热点。

这,就是孩子的游戏,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小打小闹;有的兴趣正浓,有的已渐行渐远。但不管怎样,只要是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中,孩子们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了各自的兴趣和喜好。

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看到的、看懂的越多,就越能走近孩子;作为教师,在这些繁杂平常的表象中找到适宜的方法去回应孩子,就一定能发现有效的教育策略。其实,当你的脑海里能涌现出一幕又一幕孩子在快乐、尽情、自主地游戏着的片段时,你一定已经成为孩子的游戏玩伴了。

试谈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智慧


孩子是充满智慧的,教师如果能发现孩子的智慧并利用这种智慧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活动,就能实现教育活动的“共同构建、动态发展”,从而促成师幼的共同成长。

五子棋知多少

新学期,我们大班开展了“假期新闻”活动,孩子们有好多新鲜事要告诉大家。“我会在电脑上下五子棋了。可好玩了。”“我知道五子棋,就是谁先放五个棋子,谁就赢。”“放五个棋子就赢了?那我一下子就能放满五个,太简单了吧!”“我在家和爸爸玩过,可爸爸又把五子棋叫作围棋,真奇怪。”

从孩子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的接触过五子棋,略懂游戏规则,有的虽从未接触过但有所耳闻。随着讨论的进行,问题也一一显现出来:五子棋的棋盘是怎么样的?棋子又是怎么样的?棋子怎样摆放?为什么有人把五子棋称为围棋?只要在棋盘上放满五个棋子就胜利了吗……众多的问题困扰着孩子,于是大家决定先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找资料,第二天再来交流。

第二天,孩子们有的带来了五子棋,有的带来了网上查阅到的关于五子棋的图片资料等,有的请来了棋迷爸爸参与活动。大家通过观察、点数等,了解到五子棋棋子有黑白两色,棋盘由一个个小方格组成,与围棋的棋具相同,因此人们常用围棋棋具下五子棋。那位棋迷爸爸则为我们讲解并演示了五子棋的基本规则,孩子们跃跃欲试。但班上现有的五子棋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怎么办?经过商量,大家决定自己做。

孩子们分工合作。他们将五子棋棋盘放在大铅画纸上描绘出轮廓,再画上格子。最初,大家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格子大小不一。“老师,我们画的格子有大有小的,你帮我们画吧。”“没有工具帮忙,我也画不了一样大小的格子。”我提示孩子们,“有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呢?”“尺子。我姐姐做作业时常常会用尺子画很长的线,可直了。”“还可以用这些积木画格子。”有的孩子尝试在纸上沿着积木的外轮廓画出了一些方格。

受到同伴的启发,孩子们想出了更多的方法:有的用硬纸板剪出一张硬纸条,以此为工具画格子又快又方便;有的用书本当尺子画直线,再用简单的测量方法将直线分成同样长短的线段……孩子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制作棋子的孩子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他们用纸剪成小圆片代替棋子,可在试用中发现纸片易皱、易破,很难拿起来操作……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家找找哪些东西像棋子一样又圆又扁,并且比较容易收集。

在之后的几天里,班上“棋子百宝箱”里的宝贝越来越多。有彩色的“瓶盖棋子”,有刷成黑白两色的“石头棋子”,有“开心果棋子”,还有被戏称为“国际五子棋”的“小药瓶棋子”,有趣极了。

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辛勤劳作”,孩子们终于制作出了五子棋棋盘,而且确定各色瓶盖为棋子,大家在下的时候可任选两种。可是这么大的棋盘放哪里合适呢?

“放在阁楼的楼梯上?”几个孩子尝试了一下,发现几张棋盘叠放在一起会滑落下来。“放在区域的地上?”“不行,拖地时会被弄湿的。”“放在空调上。”“太高了!我们拿不到,每次都要老师帮忙,很麻烦的。”棋盘的摆放确实是个难题。我环顾活动室,发现能放下这么大棋盘的只有活动室的桌子了。“如果我们把棋盘摆放在桌子上,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保护棋盘,又不影响我们下棋、画画、吃饭呢?”我问。“我和爸爸妈妈去饭店时看见桌子上有一层透明的桌布。吃完饭,拿掉桌布,桌子还是干净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呀。“

于是,我投放了透明桌布,但效果并不理想。透明桌布又轻又薄,一不小心就会折破或被风吹起。园长在得知我们的烦恼后,提供了一些厚实的透明桌垫。我们把棋盘压在桌垫下面。这样一来,孩子们随时都能玩五子棋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一有空孩子们就会相邀玩五子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对五子棋的兴趣一直不减。

“石头、剪刀、布”给予的灵感

由于五子棋的玩法比较单一,渐渐地,玩五子棋的孩子少了。怎么才能重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呢?是该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呢,还是利用现有材料挖掘新的玩法?

一天晨间活动时,有五六个孩子玩起了游戏“石头、剪刀、布”,他们邀请我一起玩。几次游戏下来,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谁能用五子棋玩‘石头、剪刀、布’?想想看,可以怎么玩?”“一人一种颜色的棋子,谁输了就给赢的人一个棋子,谁的棋子没有了就输了。”“还可以谁赢了就在棋盘上放一个棋子,看最后谁的棋子多谁就胜利。”“把棋子放在第一排的格子里,‘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将棋子前进一格,看谁先到最后一排的格里。”

我引导幼儿巧妙地将原有材料与新游戏进行了“嫁接”,由幼儿自己创造游戏玩法、制定游戏规则,赋予了棋类活动新的意义。抢红旗、比多少、占地盘……“石头、剪刀、布”的新玩法很是流行。

喜欢《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想象力的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导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一、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运报纸”,游戏规则是把报纸从...
    2019-12-19 阅读全文
  • 纸游戏——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暑假里,让孩子玩玩纸游戏,不仅能帮助锻炼动手技能,还能让他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不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逐步感受这一游戏的乐趣。 小宝宝适宜玩撕纸 1~2岁的孩子手部具备了一定的力量,不妨让他参与撕...
    2021-04-06 阅读全文
  • 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孩子多讲故事更能发挥想象力 孩子多讲故事更能发挥想象力 不记得是从最近哪一天开始了,奇奇小盆友迷上了给我们讲故事,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妈妈,你想听什么故事呢,只要告诉我名称就行了,我一定会给你好好讲故事的。”原来一直都是我们给他...
    2020-10-15 阅读全文
  • 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们拿到球时总是想着踢、滚、拍着玩。 由于年龄小的原有的幼儿甚至都不会单手拍球。 那么关于球的许多种玩法在小班幼儿当中是无法开展的!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却使我感触很深!为何不然幼儿自己为自己创编一...
    2020-11-12 阅读全文

导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一、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运报纸”,游戏规则是把报纸从...

2019-12-19 阅读全文

暑假里,让孩子玩玩纸游戏,不仅能帮助锻炼动手技能,还能让他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不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逐步感受这一游戏的乐趣。 小宝宝适宜玩撕纸 1~2岁的孩子手部具备了一定的力量,不妨让他参与撕...

2021-04-06 阅读全文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

2019-12-16 阅读全文

孩子多讲故事更能发挥想象力 不记得是从最近哪一天开始了,奇奇小盆友迷上了给我们讲故事,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妈妈,你想听什么故事呢,只要告诉我名称就行了,我一定会给你好好讲故事的。”原来一直都是我们给他...

2020-10-15 阅读全文

孩子们拿到球时总是想着踢、滚、拍着玩。 由于年龄小的原有的幼儿甚至都不会单手拍球。 那么关于球的许多种玩法在小班幼儿当中是无法开展的!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却使我感触很深!为何不然幼儿自己为自己创编一...

2020-1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