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讲故事更能发挥想象力
发布时间:2020-10-15 幼儿想象力的活动方案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讲故事孩子多讲故事更能发挥想象力
不记得是从最近哪一天开始了,奇奇小盆友迷上了给我们讲故事,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妈妈,你想听什么故事呢,只要告诉我名称就行了,我一定会给你好好讲故事的。”原来一直都是我们给他讲故事多,现在人家自告奋勇的要给我们讲还真是求之不得呢,于是我便每天都“欢天喜地”的等着晚上点故事听他给讲了。注意,是我出题目让他来讲哟!
每天晚上入睡前,他都会说妈妈,你想听什么故事呢,快告诉我吧!于是,我便起个故事名称,有时他会出口就编个故事讲出来,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且语句不是百分百的通顺,但也是有情节的有头有尾的。有时他会对我起的名称说他还没有想好呢,要等想好了过几天再讲给我听,我便说好,呵呵。
下面的三个小故事就是我创意的名称然后奇奇花几秒钟创意的内容,哈。。。
《小蟋蟀唱歌》有一天呢,一只小蟋蟀特别想学唱歌,于是它仔细找教唱歌的学校,后来终于找到了,在它学会唱歌了后一天晚上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正唱歌时,突然听到“呯”的一声响,把小蟋蟀吓了一大跳,抬头一看原来是家里的小灯泡被烧坏了。小蟋蟀就再也不敢唱歌了。
《小猪喝水》有一天一只小猪到沙漠里玩,走着走着它觉得非常渴,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个湖,于是他一头就扎了下去,结果弄了一身的沙子。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猪看到的是海市蜃楼。
《蚂蚁搬豆》有一只蚂蚁在外面玩,他看到了一个豆子可是呢自己又搬不动。于是他赶紧跑回家找他的小伙伴来帮忙,可是等他们回来后却发现豆子不见了。于是他们就往家走,结果走着走着忽然飞过来一个豆子,他们惊喜坏了,赶紧抬着这个豆子回家。可是等抬回家后,发现没办法吃它,因为它太硬了。于是又一起把豆子抬到外面扔掉了。
我在享受这听故事的快乐的同时也不停的琢磨奇奇讲的故事内容能反映出他的什么心理。同时也知道他清楚了什么是海市蜃楼,豆子是硬的,喜欢和小伙伴合作。。。所以听孩子编故事真的是好处多多呀。
培养孩子每天给你讲个故事吧,让孩子的想象力带着你飞翔的同时还能尽享愉快的亲子时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让孩子发挥想象玩游戏
跟孩子玩“联想”游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问孩子:“看到太阳,你会想到什么?”当孩子说出答案是“爸爸”时,再问孩子:“为什么?”也许孩子会说:“因为妈妈(妈妈食品)像月亮,爸爸就像太阳啊!”或“爸爸像太阳那么会流汗。”不管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先倾听接纳再引导出更好的答案。
1、做数字的联想:如“1”想到竹竿、筷子、电线杆……“2”联想到白鹅、鸭子……“3”想到山、麦当劳……等。
联想的结合,从“甜甜圈”想到“小甜甜”……结合“甜甜圈”和“小甜甜”变成“小甜甜最喜欢吃甜甜圈”,从“甜甜圈”想到许多圆的东西。
2、数列的接力:从1数到20,用奇数接:1→3→5→7……用偶数接:2→4→6→8……用5个一数:5→10→15→20……
3、动物排排看:四只脚的动物有牛→狗→羊→狮子……会飞的动物有鸟→蚊子→雁→鸽子……
4、记人名、称谓:爸爸叫陈龙安→妈妈叫钱秀梅→外公叫钱聚怀→外婆叫杨杏雅→阿姨叫钱剑秋→老师叫吴心若→……让孩子记人名、称谓,可以增强记忆力。
5、一笔接一笔:在地上摊开画纸,亲子共同用彩笔、颜料,一笔接一笔,合力创作。
6、一句接一句:串成一篇故事,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全家共同分享。
以上介绍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简单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表达流畅能力,父母还可以根据“思路流畅”的原则,自创更多的亲子游戏。
孩子多听故事促进智力发展
日本最新一项研究显示:父母长为孩子说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交流,还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
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内侧边缘系统相当活跃,这个边缘系统主要掌管人类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父母在说故事的同时,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因此跟着生成发展,同时在父母的陪伴下,对于儿童的情绪控管及脑部智商发育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多接触言语沟通,有助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发展,除表现在能正确发音,掌握一定的词汇外,还表现在学会组词或成句的一些规律上。如果我们能够配上合适的音乐讲述故事,会有助于培养幼儿听读的习惯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萌发幼儿初步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有助于挖掘幼儿学习的潜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班中,我们每天都有美文诵读时间,孩子们在这时能够集中较多的注意力。如果忙于生活的您没有太多时间,那也希望能在睡前为他们说上一个小故事,因为睡前静听故事,有助于幼儿很快入眠和矫正他们某些不良的睡眠习惯;可以让幼儿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请家长们注意:给孩子听故事时选择的听读材料,除了考虑到其科学性、教育性和适当的趣味性外,还必须注意其效果不得和诱导幼儿入睡这一目的相抵触。
给孩子讲故事能改善注意力
给孩子讲故事能改善注意力
妈妈们也许都发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比如1~2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如何改善宝宝的这种现状呢?
专家分析,这类孩子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气质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症状。对于这类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提高注意力。讲故事前,先与孩子面对着面手拉着手坐好,然后再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天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收听广播里的故事。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在训练孩子注意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刚开始训练时,可能孩子并不合作,这时切忌打骂孩子,否则他们会对训练产生厌恶情绪,导致训练无法深入进行。
2。训练内容一定要围绕着“玩”字,切忌认字、写字或课堂式教育。
3。训练时间长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特征决定,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与要求孩子。
发挥模仿天份,孩子更聪明
“哇,孩子跟着我做出一样的表情与动作耶!”父母是否常会为感到惊喜不已呢?孩子的模仿力一出生就有了,但其背后的含意可不只是单纯的“仿效”而已。
模仿是孩子认知能力的基础,爸爸妈妈若能加以引导、发挥他的模仿天份,将能使孩子更为聪明!
模仿力的概念
一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甚至是还在妈咪的肚子里时,就已准备好和你做互动,此即为模仿的基本基本概念。
一般所说的模仿都是强调动作,这是因为宝宝在出生前都是用听的,然而并没有研究方式可从听力来判断有无模仿力,仅能从动作表现来得知。
孩子的模仿力出生便已具备
宝宝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具备模仿的能力。以目前来说,大概可以证明的是,模仿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
专家表示,从婴儿观察来看,满月的宝宝,当爸爸对他吐舌头,定宝延迟个两、三秒,敢跟着做出张开嘴巴、吐出舌头的动作,这样的过程与主动的吐舌头自我刺激是不一样的。满月宝宝的模仿并非立即的神经反应,神经反应与思考毫无关连,模仿能力基本上是需要透过思考的,当宝宝看到、思考再跟着做出来,此动作即为模仿而不是反射,且约莫一两个月大的宝宝就可以做得到。
基本上,模仿力大半会考量到孩子的视觉因素,小小孩眼睛的协调不是很好,一般误以为新生儿不具模仿能力,事实上只要靠近宝宝(在20公分以内的距离)、动作大一点,宝宝就能看得到你的行为举止,进而发挥与生俱来的模仿力。孩子从一出生起,大脑的配备已经具有对人模仿的能力了,只是用什么方式模仿,要靠父母后天的引导与训练。
如何证明孩子具有模仿力?
想知道孩子是否有模仿能力,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为从大脑脑影像所对应的区域证明,另一方面也可由孩子的行为来断定。
专家表示,从婴儿观察的文献中可得知,宝宝大概在出生一、两天后,看到妈妈时所呈现在大脑中的影像,与看到别时的大脑影像位置是不一样的,这也显示同宝宝很早就能区分出重要与不重要的人;若从婴幼儿的行为来谈,当妈咪抓着宝宝的手动来动去,宝主不久后也会自己跟着动来动去,此即行为上的模仿。
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
觉得好玩
模仿是孩子主动选择和你互动的过程,但当孩子模仿你的动作后,父母却未主时给回应,孩子就只是玩一下而已;相反地,如果爸爸张开嘴巴,孩子也跟着模仿,此时爸爸若能立即给与在向的情绪回馈,对着孩子说:“啊,嘴巴张开了!”孩子就会觉得十分有趣,也才能再引发他下一个动作。
学着生存
专家说,就物种发展学与动物学家演化的观点来看,人要生存就会学着观察环境、学着变动,环境与人是相互影响的。当孩子还没开始和环境互动之前,第一个所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小时候看到爸爸常打妈妈,待孩子大了之后,就容易模仿爸爸的行为,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事情,但假若早期亲子间的依附关系建立得够好,即使日后出现不好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会那么的大。
分清自我与他人
模仿必须是面对面的,才能看清楚对方,小小孩还无法清楚分辨“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但透过模仿,可让孩子了解到,你和我是不一样的。早期的孩子会较以自我为中为,但到了一个阶段时,自恋感就会慢慢放掉,这是因为他开始知道对方也是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