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体游游戏。

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对教学游戏化的实施影响巨大。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增强小朋友的自律性,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你知道哪些关于幼儿园游戏的积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或“爸爸”,还要想象“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一会儿喂娃娃吃饭,自言自语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抱娃娃上“医院”看病,送娃娃上“托儿所”等等。幼儿要想象力正是在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游戏的内容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因此,成人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活动。

另外,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可以引起幼儿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联想,从而使想象处于极活跃状态。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想象往往都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因此,玩具和游戏材料在想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但不同类型的玩具,对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玩具可以促使幼儿自由想象,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体;而这种幼儿通过自己的设想、创造,构成的形象更符合其想象的需要。因此,他们可以长时间地沉缅于自己创设的玩具形象中。又如,沙箱可以使幼儿在玩沙过程中随意想象和创造,任意构筑各种物体。随着情节的发展,各种形象的物体还可以无限增加,而这许许多多形象的物体又丰富了幼儿的想象。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幼儿的想象在不断发展。在游戏中,他们喜欢各种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游戏材料,而不喜欢那些制作精巧,但不能动手的观赏玩具。记得有一次,在幼儿自由游戏时,一群孩子为争一个废胶卷筒争得哭哭闹闹的。我连忙走过去问明原因,为什么要争这个废胶卷筒。一个幼儿说“我要这个做汽车。”“我要用这个做娃娃”……听了幼儿的想法,我知道这个废胶卷筒对幼儿来讲是多好玩啊。于是我就到照相馆找了几个给他们玩。看着他们做得那样认真,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在废旧物品中,幼儿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学习或生活中,成人应该根据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为幼儿选择和准备适合于他们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促使幼儿想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引起幼儿的兴趣。一个孩子喜欢的好玩具并不在于它的价格是否昂贵,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需要,能否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发现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诗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就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梁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娃娃家进行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环境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的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师和你来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幼儿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警察拿的。”“那你想不想来当警察?”“想。”教师就引导了幼儿利用手里的玩具当警察,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我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在表演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游戏的意愿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以往在每次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对这些道具又不一定喜欢,有的只能被动认同,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试着改变这种旧观念,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让他们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对幼儿自己动手与准备道具材料的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哪一组的替代物最形象?使用得最好?在评价中幼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很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常常是先自己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理解力、思维及创造力的发挥。我就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然后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从而化被动为主动。(1)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利用挂图等直观教具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而启发幼儿设计场景。如教游戏《小羊和狼》,幼儿初听故事内容后,我就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故事场景如何布置。幼儿说:“要搭围墙、门,房子后面要有一棵大树,小羊家要搭一个灶台,因为狼要在灶台上点火。”“小猫也要躲在灶台上”……幼儿理解了故事情节,从而就设计了如此精致的场景。(2)加深体会人物性格。要求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让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灰狼?从哪里看出来?”“后来小羊又变得怎样”等问题,引导幼儿分析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过程,这样,幼儿表演时才能增强自主性,大胆进行想象、创作,使自己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3)组织幼儿参与角色语言和动作设计。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不适合直接表演,从作品到表演必须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即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动作,使之适合表演。过去,这个过程大多由教师包办,幼儿模仿,现在,我改为组织幼儿反复听读作品描述文字后进行讨论,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角色语言和动作,使之成为汇集幼儿集体智慧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

鼓励幼儿合理创新。表演游戏本身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它是以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为依据,借助想象创造性地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表演中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等,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这种萌芽,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例如表演《小羊过桥》,教师发现一组幼儿并没有象原作品结尾那样,两只羊打架,最后掉到河里去,而是两只羊经过商量,决定以“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退回去。对此,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也要有所创新。又如表演《小熊请客》,幼儿改变了用石头砸大灰狼的方法,而是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然后扔出去让大灰狼吃,从而毒死了大灰狼。有的幼儿则准备了一支手枪,打开门把手枪对准了大灰狼……。幼儿大胆地创造、改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到了发挥。

鼓励幼儿独立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以前教师总习惯充当问题的调解者,使幼儿一遇问题就想依赖老师,这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是背道而驰的。为消除幼儿的依赖性,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例如在表演《小兔乖乖》时,一组幼儿发现人数多了一个,怎么办呢?我启发幼儿想办法。多出一个小朋友可以干什么?幼儿立刻想办法。有个幼儿说:“可先让他当观众,等会儿再轮到他表演……”,幼儿想到的办法都不错,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问题解决了,幼儿立刻兴致勃勃地开始表演。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保护好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永恒的又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懈努力,倾注满腔热血去实践、去研究,使表演游戏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偏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因为它易学、易会、易传、及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等特点,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民间游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以后,它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间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同时它也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游戏中也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时时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他们的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

一、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可见也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快乐的情感。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是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心。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很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悬殊不大,从中孩子也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或进行某项比赛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今后面临困难时,都会自觉的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第三个教育目标提出的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各类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皮亚杰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如: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例如:民间游戏“丢手帕”,它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我就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以合作性竞赛形式,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精神。>

同龄孩子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是很生动、广泛的。在游戏中,幼儿经常需要扮演角色,角色中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习惯,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些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有竞争性质的、合作意识强的活动。如我们经常和孩子开展的游戏“抬轿子”竞赛活动,需要两个人用手搭一座轿子,另一个人就坐在轿子上,然后走到终点,孩子们知道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孩子们更加活泼开朗了。再如游戏“炸碉堡”接力赛,做碉堡的孩子知道要与同伴合作游戏外,他还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等待,与他人轮流游戏。而在接力赛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老师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由此可见,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在运动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可以在团体中养成。”

四、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丰富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让幼儿而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导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一、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运报纸”,游戏规则是把报纸从起点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不能碰报纸。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一、利用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游戏规则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起到规定、限制的作用,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想象空间,让幼儿在玩中展开想象。如:大班游戏“运报纸”,游戏规则是把报纸从起点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不能碰报纸。幼儿根据规则,大胆想象,最后想出了许多办法,如用双腿夹住报纸,像小兔跳一样将报纸运到终点;把报纸夹在两个幼儿中间、像小螃蟹横着走将报纸运到终点;将报纸放在胸前,快速跑将报纸运到终点……此外,我们不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逐步了解游戏规则的作用及特点后,我们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制定出合适、恰当的游戏规则,并有意义的遵守这些规则。二、利用游戏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我们根据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组织安排了一些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游戏。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中的读编故事、看图讲述等内容,在班里的“图书城”区域中创办了图书加工厂,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编出自己的故事,并利用废旧图书、报纸等做出自己的图书。此类游戏积极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利用玩具和幼儿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孩子们往往在玩中产生联想,幼儿手中的玩具和幼儿游戏材料,就像变魔术一样,不时地随着幼儿的想象变换着,因此,在投放玩具和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到该物品是否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能力等,如在开展工艺品加工厂游戏后,考虑到我班是大班,男孩较多及幼儿的能力差异等,我多投放细铁丝、一次性纸杯、筷子、各种纸盒、易拉罐等一些操作性强,想象空间大的材料,也准备了一些半成品和辅助材料。幼儿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材料,大胆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试谈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智慧


孩子是充满智慧的,教师如果能发现孩子的智慧并利用这种智慧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活动,就能实现教育活动的“共同构建、动态发展”,从而促成师幼的共同成长。

五子棋知多少

新学期,我们大班开展了“假期新闻”活动,孩子们有好多新鲜事要告诉大家。“我会在电脑上下五子棋了。可好玩了。”“我知道五子棋,就是谁先放五个棋子,谁就赢。”“放五个棋子就赢了?那我一下子就能放满五个,太简单了吧!”“我在家和爸爸玩过,可爸爸又把五子棋叫作围棋,真奇怪。”

从孩子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的接触过五子棋,略懂游戏规则,有的虽从未接触过但有所耳闻。随着讨论的进行,问题也一一显现出来:五子棋的棋盘是怎么样的?棋子又是怎么样的?棋子怎样摆放?为什么有人把五子棋称为围棋?只要在棋盘上放满五个棋子就胜利了吗……众多的问题困扰着孩子,于是大家决定先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找资料,第二天再来交流。

第二天,孩子们有的带来了五子棋,有的带来了网上查阅到的关于五子棋的图片资料等,有的请来了棋迷爸爸参与活动。大家通过观察、点数等,了解到五子棋棋子有黑白两色,棋盘由一个个小方格组成,与围棋的棋具相同,因此人们常用围棋棋具下五子棋。那位棋迷爸爸则为我们讲解并演示了五子棋的基本规则,孩子们跃跃欲试。但班上现有的五子棋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怎么办?经过商量,大家决定自己做。

孩子们分工合作。他们将五子棋棋盘放在大铅画纸上描绘出轮廓,再画上格子。最初,大家画出的线条歪歪扭扭,格子大小不一。“老师,我们画的格子有大有小的,你帮我们画吧。”“没有工具帮忙,我也画不了一样大小的格子。”我提示孩子们,“有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呢?”“尺子。我姐姐做作业时常常会用尺子画很长的线,可直了。”“还可以用这些积木画格子。”有的孩子尝试在纸上沿着积木的外轮廓画出了一些方格。

受到同伴的启发,孩子们想出了更多的方法:有的用硬纸板剪出一张硬纸条,以此为工具画格子又快又方便;有的用书本当尺子画直线,再用简单的测量方法将直线分成同样长短的线段……孩子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制作棋子的孩子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他们用纸剪成小圆片代替棋子,可在试用中发现纸片易皱、易破,很难拿起来操作……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家找找哪些东西像棋子一样又圆又扁,并且比较容易收集。

在之后的几天里,班上“棋子百宝箱”里的宝贝越来越多。有彩色的“瓶盖棋子”,有刷成黑白两色的“石头棋子”,有“开心果棋子”,还有被戏称为“国际五子棋”的“小药瓶棋子”,有趣极了。

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辛勤劳作”,孩子们终于制作出了五子棋棋盘,而且确定各色瓶盖为棋子,大家在下的时候可任选两种。可是这么大的棋盘放哪里合适呢?

“放在阁楼的楼梯上?”几个孩子尝试了一下,发现几张棋盘叠放在一起会滑落下来。“放在区域的地上?”“不行,拖地时会被弄湿的。”“放在空调上。”“太高了!我们拿不到,每次都要老师帮忙,很麻烦的。”棋盘的摆放确实是个难题。我环顾活动室,发现能放下这么大棋盘的只有活动室的桌子了。“如果我们把棋盘摆放在桌子上,有什么办法可以既保护棋盘,又不影响我们下棋、画画、吃饭呢?”我问。“我和爸爸妈妈去饭店时看见桌子上有一层透明的桌布。吃完饭,拿掉桌布,桌子还是干净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呀。“

于是,我投放了透明桌布,但效果并不理想。透明桌布又轻又薄,一不小心就会折破或被风吹起。园长在得知我们的烦恼后,提供了一些厚实的透明桌垫。我们把棋盘压在桌垫下面。这样一来,孩子们随时都能玩五子棋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一有空孩子们就会相邀玩五子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对五子棋的兴趣一直不减。

“石头、剪刀、布”给予的灵感

由于五子棋的玩法比较单一,渐渐地,玩五子棋的孩子少了。怎么才能重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呢?是该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呢,还是利用现有材料挖掘新的玩法?

一天晨间活动时,有五六个孩子玩起了游戏“石头、剪刀、布”,他们邀请我一起玩。几次游戏下来,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谁能用五子棋玩‘石头、剪刀、布’?想想看,可以怎么玩?”“一人一种颜色的棋子,谁输了就给赢的人一个棋子,谁的棋子没有了就输了。”“还可以谁赢了就在棋盘上放一个棋子,看最后谁的棋子多谁就胜利。”“把棋子放在第一排的格子里,‘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将棋子前进一格,看谁先到最后一排的格里。”

我引导幼儿巧妙地将原有材料与新游戏进行了“嫁接”,由幼儿自己创造游戏玩法、制定游戏规则,赋予了棋类活动新的意义。抢红旗、比多少、占地盘……“石头、剪刀、布”的新玩法很是流行。

适宜指导,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也是他们心日中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在游戏中的适宜指导有利于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一、教师要善于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宽松的游戏氛围

幼儿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征的制约,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为小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他们的主体性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开展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游戏环境,利用玩具柜、桌子、椅子等,将活动室分成若干小区,如娃娃家、积木角、食品厂、美工角等,并在相应的小区墙壁上布置与其相吻合的墙饰内容,在这样的游戏环境里,幼儿的主体潜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当然,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让幼儿的游戏处于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事实上幼儿的主体潜能往往就是在特定的人际环境中发挥出来的。在这里,教师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师是幼儿最崇拜的偶像,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自己充沛的精力、愉快的情绪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将幼儿主体的内在潜能诱发出来,转化为动机乃至于现实的主体性活动。我认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给了孩子选择游戏的内容和伙伴的自由,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组合游戏伙伴

小班孩子对扮演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当什么角色,却不善于分配角色。这与他们的群体性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低有关。任何人尤其是幼儿,其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其群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后者甚至可以说是前者的条件之一;否则,幼儿就只能处于无法挣脱的“自我中心状态”(皮亚杰语)。“自我中心状态”对发展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利的。要改变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状态”,我们可采用相互协商的方法帮助儿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一种“民主”的伙伴群体行为中养育其主体品格。例如:在每一次角色游戏中,很多小朋友都乐意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往往弄得有些角色没人当,教师在这时可让幼儿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协商后没有争议了,才开始游戏。当然有时幼儿的意愿与角色之间因相距太远而无法协商,这时,教师应酌情协调,启发幼儿制订轮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均有机会担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对作出谦让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满足同伴的需要,同时初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积极参与游戏,实行间接指导

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们一起做些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够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是一种最有效、最自然的指导方法。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利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和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游戏顺利地开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把“姐姐”做的小丸子端去煮,做姐姐的小朋友大哭大闹,这时,“奶奶(老师扮)来了,请他们说说在家里小孩子应该听谁的话,她俩说:“应该听大人的话。”“那么,妈妈把小丸子端去煮,小孩子该不该大吵大闹?”“奶奶”这么一说,做姐姐的小朋友马上止住了吵闹,并和做“妈妈”的小朋友重归于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间接指导宋解决幼儿间的矛盾;能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四、提供必要替代物,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创造性在不同年龄的个体身上有水平的差异,但在不同个体身上也有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就是说,即使在较低阶段的个体身上,也可能有发达的创造样式。在我们看来,幼儿奇特的幻想力就是这样一种样式。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如果得不到培育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开发幼儿的这种幻想力。在游戏中,我们除了要为幼儿提供部分主要玩具外,还应提供大量可“以物代物”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更能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想像,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根据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和游戏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半成品,诸如棒冰棍、洗衣粉桶、饮料瓶(罐)、白纸、碎绉纸、包装盒等,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力。

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近几年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课程”课题的研究。通过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我园幼儿在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成为我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在幼儿思维游戏活动实施中,我们将“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将幼儿思维教育与其他能力的发展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探索和建立我园幼儿的思维教育方法,并为我园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及调节能力

我们在预设幼儿思维游戏活动目标中,增加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并组织实施,最终实现目标。幼儿在使用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整理物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如在托班思维活动“老鼠吱吱”中,幼儿在动脑筋找寻吃饭、睡觉、洗澡等生活情景和所需物品,并模仿相关动作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经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在思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组织思维游戏时,以语言发展为切入点,将观察、理解、说话融入到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我们还为孩子提供了创编故事的情景,请幼儿根据立体背景图及不同表情的动物卡片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幼儿在创编故事中非常投入,每个幼儿都能按要求自己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给老师讲述、同伴之间讲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与合作意识

幼儿因为年龄的特点,交往、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较难与同伴进行沟通与合作。而交往与合作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是在思维游戏时我们尽量多给孩子一些与社会、与环境、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双人游戏、多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为幼儿提供交流、学习的氛围。

四、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及判断力

幼儿思维游戏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材料操作和快乐的游戏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中班思维游戏活动“动物园的新成员”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点数、数的守恒、比较多少、排序等内容,在开展活动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个红色的箭头,为幼儿按规定的方向排列,按一定方向找出排列的动物卡片提供帮助。先请幼儿目测总数、学习数的守恒和排序,再带领幼儿理解箭头的含义,按箭头所指的方向排列卡片。幼儿在操作中理解了箭头,感知了方位,知道了序数,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还较好地完成了中班数学领域目标。

五、在思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幼儿思维游戏是幼儿快乐游戏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渗透艺术领域的内容,能充分激发幼儿创造和表现的热情。如在“图形娃娃”游戏中,幼儿利用游戏图多次分类后,对游戏已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引导幼儿找出纸盒、瓶盖等多种材料,自己制作小船来延伸此活动。活动中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船,去发现、去探索,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根据图案特征,从多角度将卡片多次分组,幼儿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表演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表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游戏的材料和道具单一,表演的内容仅局限在故事本身,不能灵活拓展游戏的内容,幼儿表现角色的动作模式化,缺乏对角色情感和特征的深度挖掘等,我与几位组织表演游戏的老师一起跟踪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对表演游戏的价值和指导策略,一起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拓展表演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

我们发现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不仅在再现故事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语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依据故事的内容参与到道具、材料、场景的准备过程,学习处理角色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同伴协商延展表演的情节发展,从而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正如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倡导者贝特森所说,儿童学到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创造和再创造角色的过程,他们学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而是关于角色的概念。

有了对表演游戏价值的再认识,在道具的提供方面,中班的王媛老师改变了“为幼儿准备”表演道具的做法,而是“让幼儿准备”,引领幼儿参与建议,并亲自参与制作、提供。如与幼儿一起讨论《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中,除了用头饰和手势动作表现角色之外,还可以怎样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有的幼儿认为可以制作动物的尾巴和翅膀,并与家长一起制作了小猴子、小羊、小狗等的尾巴以及小鸟的翅膀,丰富了表演的道具之后吸引了更多幼儿特别是新来幼儿的参与。而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新道具也引发了幼儿新游戏内容的产生。如小班表演《羊妈妈生病了》,高伟老师提供了温度计、药瓶、毛巾、水杯等道具之后,引发了幼儿拓展照顾生病的羊妈妈的情节。

再如,当幼儿不会说对话,或者不知道应该侍么时候出场,应该儆些什么时,教师不要急着一个劲地督促孩子,要学会等待一会儿,给予孩子学着独立或者同伴间商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千万不要教师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那样幼儿表演时就会一直眼睛看老师,询问:“老师,这样对吗?”“老师,应该怎样说?”如果让幼儿产生这样的依赖感,那么,幼儿已经从游戏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啦。其实,这都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参与角色扮演、集体平价等方式来解决,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二、使表演游戏与主题经验有机结合

表演游戏不同于表演剧,不要把游戏排练成幼儿的演出。“游戏是教不出来的”,教师一旦教给幼儿该演些什么,那么幼儿只会进行等道具的再现,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进入“游戏的情境”中。这种游戏虽然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假想活动。但这假想却来自于现实,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并有创造性的反映。游戏的情节源自儿童的生活经历,其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儿童对现实的体验越深刻,其游戏的行为就越逼真。

因此,我们让表演游戏与幼儿的主题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主题中获得的知识、体验、感受在游戏中得到应用和拓展,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捕捉表演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将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拓展的切入点。

例如小班《羊妈妈生病了》的表演游戏中,高伟教师发现“小羊”不会照顾生病的“羊妈妈”。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开展了集体教育活动“关爱妈妈”,以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如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妈妈。之后,制定“关爱妈妈”计划,引导幼儿回家落实到行动中。经过一系列的经验丰富之后,幼儿的表演游戏内容逐步拓展,如“小羊”能给“羊妈妈”喝水、喂药、揉肚子、讲故事等,还能通过“妈妈,你好点了吗”“妈妈,你还疼吗”等安慰、关心的语言进行表达。

再如在中班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期间,正在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幼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持续的“到好朋友家做客”活动,幼儿有着丰富的做客体验、因此在表演游戏的结尾部分,幼儿将到好朋友家做客的体验迁移到“小动物到小姑娘家做客”的游戏情节中,“小姑娘”为了表达自己刚才拒绝好朋友来家里玩的歉意,准备了好看的图书、各种食物和玩具招待“小动物”,小动物也为小姑娘带来了礼物与其分享。

三、为游戏中的角色、材料、情节发展创设生成空间

幼儿在真正的游戏中,才能自然地表达出角色情感。因此不能用“故事”紧紧束缚住幼儿的表演,要把材料理解成玩具,在空间环境的创设方面留有生成的空间,角色之间的互动要增加对话的自由空间,角色的选择也要有发挥的余地,这样幼儿就能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发展游戏情节。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拓展表演游戏的情节,需要在对教材进行深入、整体性的分析基础上作出适宜的价值判断。例如《金色的房子》中,小姑娘从不愿意让小动物到家里玩,到愿意邀请之间的心理变化是故事的要点之一,也是本故事产生教育意义的重要转折点。日常生活中,幼儿从自我中心到关注他人的转变也比较困难的,而表演游戏中恰恰“小姑娘”在这个点上的表情表现不鲜明,可以引导幼儿将内隐语言转化为外显的独白:“他们一起玩可真快乐,一个人没意思。”“我剐才不让他们到家里来,只想着自己。大家在一起多有趣呀,我还是去找他们一起玩吧。”

《羊妈妈生病了》中兔医生开始只是将药箱中的药——取出,处在操作材料水平,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随着家长大夫(牙医、药剂师)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经验也随之丰富,因此拓展“兔医生怎样为羊妈妈看病”的情节也成为可能。引导小动物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与主题息息相关,拓展这一情节也非常有价值。而引导小马在等待出场的时候可以吃草,小猪在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等情节却没有多大教育价值,相反角色从事与故事不相关韵内容,容易导致表演过程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表演时而中断,也不容易让幼儿在观察同伴表演过程中相互学习。

四、倡导表演游戏中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我们选择的表演故事结构中大多都有重复,如《金色的房子》故事中有两轮重复,一是小动物轮流夸奖小姑娘的房子的对话,二是在小动物进入小姑娘的房子前后两次的对话。重复能够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支架,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但是在表演时,仍然要重复吗?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倡导幼儿的个性化表现。之所以幼儿出现了重复的动作和表现,是因为幼儿表现的经验比较单调,需要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不是规定某种特定的动作、表情、对话,而是要引发幼儿对表演内容的深刻理解,允许、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敏锐发现幼儿表现同一个角色时的不同特点,通过分享提升幼儿表现经验的能力。

当幼儿的经验贫乏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丰富新的表演经验。但教师的表演不是幼儿模仿的唯一标准,只是可供幼儿分享的一种。

比如唱重复的儿歌“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时,幼儿的动作不应该是相同的,应该以不同的姿态表现他们对儿歌的不同理解。小动物们的对话虽然多处出现重复,但是幼儿通过语气语调、动作姿态的创造性表现塑造了个性不同的角色。如有的幼儿用挠头、挠耳朵扮演俏皮的“小猴子”,有的幼儿用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来扮演好动的“小猴子”,有的幼儿用嘹望的动态扮演很聪明的小猴子。

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当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经常碰到教师问我:“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很重要,但还是不太清楚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该如何去看孩子,尤其是看什么?”而我的回答往往也很明确:“先看孩子如何玩,在看懂孩子玩什么后,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做。因为,在游戏活动中你能看到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我曾经记录过一群大班孩子自由游戏的场景:

九个女孩围在一起协商并很快有了结果:能力强的五个女孩找到了“教师”的岗位,另外四个女孩则“心甘情愿”当“小学生”。小欧今天是体育老师,她始终在踢毽子,说“要教小朋友踢毽子,必须自己先学会”。霏霏当语文老师,可她在拼命地画呀画,说是要“做学校的名片”。她在“名片”上写上地址“万航渡路661弄”(她家的地址)。婷婷上“英语课”教小朋友认识Aa、Bb、Cc,才几分钟,便被姗姗打断。姗姗说“该我上课啦!”便开始让同伴画小花。韵之上数学课,她认真地教着自己会的“7+7=”“8+8=”“9+9=”。最后,小老师们还组织同伴去春游,乘了磁悬浮、去了火锅店……“小学生们”都很愿意配合“老师”,快乐地听从“老师”的各种指令与安排,玩得不亦乐乎……

火锅店热闹非凡。和昨天的游戏不同,店里来了八位工作人员,大家手牵手有了更细致的分工。在游戏中,有五个孩子自始至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在游戏即将结束时,“小学老师”带领小朋友走进了火锅店,引起了火锅店所有工作人员的兴奋,他们激动得忘乎所以,一拥而上……

娇娇、子寅、小何在忙着做一个个“箱子”,原来他们要用这些“送外卖食品的箱子”给客人送货。箱子做完了,他们又找来许多小纸片,在每一张小纸片上写上了“火○(锅)店”,并快乐地将小纸片分发给周围的人。

小野等五个人在继续搭建他们的“观光隧道”。他们大胆地将教室里的四张大桌子竖起来,并找来几块塑料板覆盖在上面造出一个“黑洞”。小野一个人蹲在“隧道”里,用找来的一些小玩意儿装饰“隧道”,说是要让车厢里的人看见各种各样的“风景”。另外四个人在画画,其中有三个人在按照小野的要求画各种各样的“风景”。小野最后将这三人的画都粘贴在“黑洞”里,当做“隧道里的各种风景”。只有昊儿自顾自地画着“名片”,他想告诉大家“我是观光隧道的工作人员”。

留留和文文遗憾地用教室里仅有的椅子造出了一列地铁。留留找来了好几个罐子,说是准备给人装呕吐的污秽物(疑似把地铁当成了飞机)。文文在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画着一幅幅画,估计是介绍地铁停靠的每一站。当“小学老师”带着小朋友来乘地铁时,文文向大家介绍他的“站牌”,并很认真地为他们安排好座位,口中还不停地介绍说:“欢迎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我们的列车从浦东国际机场开往虹桥国际机场……”

小瀚和小旭从观光隧道、到小学、到乘地铁、到吃火锅……谁都以为他们今天是“游客”,没有人想到,当询问他们“是谁”时,两个孩子居然回答“我们是导游!我们在到处玩。”

在新开张的飞机模型店里,华一、中中、小吴聚集在角落里,他们搭建了各式各样的飞机,声称“飞机模型店马上要开门啦”。可直到游戏结束,“模型店”依然大门紧闭。他们把顾客拒之门外,自己却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以上记录的是大班孩子某一天自由游戏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孩们热衷“当教师”、上课,上各种各样的课是近期她们的主要兴趣,至于每节课的课时、内容都无关紧要:“火锅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最快乐的是亲力亲为招呼顾客,即便“倾巢而出”服务一名顾客也没有关系:在“观光隧道"里将四张大桌子竖起来绝对是大胆的创意,因此大大满足了孩子的愿望……整场游戏中各个不同场景反复出现的“名片”,让我看到了孩子近期的关注热点。

这,就是孩子的游戏,有的热火朝天,有的小打小闹;有的兴趣正浓,有的已渐行渐远。但不管怎样,只要是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中,孩子们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了各自的兴趣和喜好。

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看到的、看懂的越多,就越能走近孩子;作为教师,在这些繁杂平常的表象中找到适宜的方法去回应孩子,就一定能发现有效的教育策略。其实,当你的脑海里能涌现出一幕又一幕孩子在快乐、尽情、自主地游戏着的片段时,你一定已经成为孩子的游戏玩伴了。

喜欢《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体游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针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年龄特点,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1.填画游戏。在纸上画许多圆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让孩子把这些...
    2021-05-02 阅读全文
  • 在表演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针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年龄特点,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1.填画游戏。在纸上画许多圆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让孩子把这些图形变形为各种各样的东西。例...
    2020-09-19 阅读全文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

2019-12-19 阅读全文

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针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年龄特点,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1.填画游戏。在纸上画许多圆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让孩子把这些...

2021-05-02 阅读全文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

2019-12-19 阅读全文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

2019-12-19 阅读全文

针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年龄特点,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1.填画游戏。在纸上画许多圆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让孩子把这些图形变形为各种各样的东西。例...

2020-09-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