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餐前游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重。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增强小朋友的自律性,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活动,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在游戏中培育出一种在真实和想象中变换自如、随意进出的自由精神,使得他在无意识与有意识交融状态之下将各种相似的因素进行随意的拼接和交换,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苏婉小朋友在参与讨论了各种取暖工具和方法之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我坐一架飞机,飞到太阳旁边,用一根绳子套在太阳上,拉着太阳跑,吹出来的耳边风就可以给大家取暖了。”多么可爱的、大胆的想象!它好象是一个孩子的游戏,但是在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因素呢?首先,是利用太阳能的资源,其次是利用风的能量,将太阳能作为资源,将风能作为动力,那不正是许多科技人员正在攻关的课题吗?

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传统的儿童教育缺乏生动的体验,成人往往以刻板的说教取代儿童的视听和感受。如果没有丰富而生动的体验,再好的说教也不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告诉孩子坐高速列车的感觉和孩子亲身体验它的快速飞驰是多么的不同。只有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孩子才会有游戏的状态和游戏的精神,孩子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并自由地发现世界。感知是体验的一道大门。在儿童那里,感知不仅仅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尺寸的感知,它往往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是感知与想象、理解、情感等因素交织的产物。

6岁的妞妞是这样描述她对汽车的感觉的:“假如我是一个汽车,我的脚会咕嘟咕嘟滚得很快。我这个车子呢,有的时候人坐上去觉得很慢,其实是我在走路。我这辆车子很好玩,长着腿、长着牙齿,什么都长着,像人一样。我呢,是一辆很好的汽车,不管谁来我都载他们。坐车子的人都说我很善良。我这辆车子什么都载,就像火车一样,外国人也载,中国人也载。”妞妞在感知汽车的时候,就好像在做一个思维的游戏,一会儿她变成了汽车,一会儿汽车变成了她。在孩子那里,感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真实与想象之间、你与我之间灵活自如的转换。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于创造。儿童的艺术与科学正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创造性把握。在游戏的状态中,儿童最容易产生创造,因为游戏状态是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而“边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交之处,最容易产生创新。5岁的萌萌在妈妈缝衣服的时候,玩弄一根量衣服的软尺。她先是将卷好的软尺随意松开,在晃来晃去的过程中,萌萌突然发现这根随意松开的软尺有点像刚刚冲洗过的胶卷垂下来的样子。接着,她又将软尺卷成一团,握在手里不经意地抖动,摆弄了一会儿,她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叫起来:“妈妈,别动!喀嚓!”萌萌轻轻地摇动了一下卷成团的软尺,它的中心部分则轻快地甩了出来,就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接着,萌萌又得意地向后一晃,快门又缩回去了。萌萌就这样在游戏中发现了照相机快门的秘密,她也很为自己的“科学发现”而骄傲。

儿童文化天然就是审美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儿童科学是儿童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必然地携带着儿童审美和儿童艺术的特征。在儿童的教育中,不必人为地将教育活动划分为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框定艺术与科学各自的领域目标,而是应该以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需要为中心,促进儿童自由自主地创造和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家庭游戏组,快乐新体验


宝宝来了,妈妈更忙了!

在那些眼中只有宝宝的日子里,作为妈妈,你是否与社会脱节了吗?是否找不回自我了吗?

宝宝稍微长大些后,又不得不重返职场打拼,作为妈妈,你是否感觉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少而又少,母子之间的游戏充满了单调与乏味?为此,你感觉歉疚吗?

加入家庭游戏组吧!这种全新体验一定会带给你和宝宝更多快乐的感受!

家庭游戏组\x{2014}\x{2014}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多个家庭通过商议组成游戏小组,父母之间通力合作,交流与宝宝游戏的经验,并开展有组织的游戏活动,来丰富并活跃家庭育儿生活的一种社交形式。家庭游戏组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以发展友谊,交流育儿经验,丰富育儿生活为终极目的,一般都有比较严密的游戏规则,并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是深受父母欢迎并非常富于诱惑力的一种育儿风尚。

家庭游戏组Sayyousayme

Allan:Catherine的降生,几乎改变了我全部的生活。大约有1年的时间,我被完完全全地圈在家里,远离工作岗位,远离昔日亲如手足的朋友们,一天到晚闻着宝宝的臭臭与尿液掺杂的古怪味道,听着她叽叽嘎嘎的笑声与哼哼唧唧的哭声,睁着睡眼朦胧的双眼像个梦游者似地游走于各个房间,过着几乎一成不变的“哄孩子、购物、做家务”的单调生活。那种严重的脱离社会的感觉让我苦闷异常。自从参与家庭游戏组后,我的社交面变得非常广泛,宝宝接触的人也多了,我们俩都比以前快乐多了,我惊喜地发现,我的生活从此有了色彩。

Lily:John快1岁的时候,我将他送到了Tracy的家庭托儿所,重新找了一份工作。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我天天在公司忙着,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天除了以千篇一律的方式逗逗他,我们之间的游戏活动单调乏味得令人无法想像。我实在没有时间与精力琢磨出更多更好的游戏方法。直到某一次去超市购物,偶然发现了贴在超市公告牌上关于招募“家庭游戏组”成员的通告,我才参加了街区的“家庭游戏组”。从此,我和宝宝基本每天都会按时参加家庭游戏组的活动,我们的游戏活动也因此变得真正有声有色起来。

Mike:参加家庭游戏组的活动之后,我才发现,我的周围居然有那么多睿智的父母。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父亲,因此,每次Chris埋怨我不是个好爸爸,我都会火冒三丈,觉得她简直是污蔑。在家庭游戏组接触了其他爸爸之后,我才发现,跟他们相比我确实差了很远。我尝试向他们学习,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现在,我真的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好爸爸(爸爸食品)了。

参与或组建家庭游戏组的5个途径

途径1:留意各种通告

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一些游戏组在超市、健身俱乐部、图书馆、BBS等发布的招募成员的通告。这些通告多种多样,父母可以通过比较这些通告,选择最适合自己或自己最喜欢的家庭游戏组,直接加入这些游戏组,参与他们的活动。

途径2:与其他父母直接沟通组织家庭游戏组

如果找不到特别适合自己的家庭游戏组,也可以利用去儿科诊所、儿童(儿童食品)游乐场、海滨浴场或其他公共场所的机会,与其他带有孩子的父母沟通,策划出更合自己心意的家庭游戏组。

途径3:利用网络广泛地招募成员

一些育儿网站或者女性网站是发布这类消息的最佳途径。有心的父母在BBS上发一个贴,把自己组织家庭游戏组的构想详细地描述出来,那些感兴趣的父母很快就会回应,并积极参与进来。

途径4:未雨绸缪提前组织家庭游戏组

妈妈在参加孕期培训班、哺乳培训班的课程时,常常可以结识很多准妈妈或新妈妈。利用参加培训班的机会,与一些比较投机的准妈妈、新妈妈商议,预先建立一个家庭游戏组,日后就可以很快地开展游戏活动。

途径5:向过来人寻求帮助

问问周围那些宝宝较大的朋友、同事,他们往往能提供很多有益的建议。也许他们自己就曾经参加过某个甚至多个家庭游戏组的活动。向他们请教,往往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快速地成为家庭游戏组的成员,又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家庭游戏组。

家庭游戏组活动5个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1:确保安全第一

在确定游戏区时,一定要事先进行周密细致的考察,开始游戏前也要仔细检查游戏区是不是存在问题。只有确认不会对宝宝构成任何危险的情况下,才可以启用游戏区。另外,如果宝宝生病,要暂时放弃参与家庭游戏组的活动,以免传染其他宝宝。

注意事项2:每个小组人数要有一定限制

过多的宝宝凑在一起比较混乱,不好管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如果一个家庭游戏组人员比较多,显得过于庞大,最好根据宝宝年龄大小重新分配,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一般一个家庭游戏组以容纳5-6个宝宝为宜。

注意事项3:遵守固定的活动时间

确定固定的活动时间,可以使家庭游戏组的游戏活动开展得更加高效有序。即使个别家庭因某种原因不能参加活动,最好也不要轻易取消活动。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家庭游戏组成员最好都按时参加活动,这样才可以保证游戏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比较合适。时间太长,父母和宝宝都会感觉比较疲乏;时间太短,活动没法展开,父母和宝宝都不能尽兴,也会影响活动的质量。

注意事项4:根据宝宝年龄特征调整活动内容

不同年龄的宝宝对游戏活动的期望都不一样,因此,组织游戏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宝宝的特征进行调整。多组织户外活动,对任何年龄段的宝宝来说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宝宝还很小,可以带他们到户外看看风景,散散步;大一点的宝宝可以带他们去参加各种展览会,逛逛动物园、游乐场等。

注意事项5:不要对活动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由于宝宝性格和能力差异很大,他们一起游戏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与问题。如果想要小家伙们自始至终和平相处,或期望通过这种活动让宝宝的各项能力在短时间里上一个台阶,都是十分不切实际的想法。让宝宝在一个真实的“小社会”里自然成长,这是教会他们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的最佳方式。

注意事项6:父母也要积极地参与宝宝的游戏

家庭游戏组活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彻底解放父母,而是让父母和宝宝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最佳的游戏状态。父母可以轮流看护宝宝,也可以齐心协力参加游戏活动,让游戏活动更加充满激情与快乐。尤其那些3岁以内宝宝之间的活动,父母更需要多花些时间与精力来参与并引导宝宝游戏。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更多的幼儿成为将来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我们把幼儿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视为一项主要研究“玩”的课题——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将既能够寓创新精神个时间能力的培养,又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需要的创新性游戏带给幼儿,让幼儿玩得有文化,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现在幼儿园开展的区角游戏、角色游戏,正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游戏,充分挖掘创新潜能的最好路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教室根据幼儿的人数等活动空间来设置区域,各区域间布置符合现代教育的五大领域,这些区域也必须适合幼儿游戏,如果区域过分封闭,则会影响幼儿相互交往,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如果没有适当的分割,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影响游戏质量。我们围绕主题目标创设各区域,围绕一种内容设置多个区域,如围绕科学领域设置:变色区,恐龙馆,实验区,电脑区还可以按不同内容设置不同区,如:棋类区,猜谜区,编织区等。在游戏的准备材料上,围绕活动内容与幼儿一起共同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收集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这一过程由幼儿和老师,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因此,极具生活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筹措,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材料和信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知识上,能力上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幼儿自身对玩的“过程”比玩的“结果”更感兴趣。玩的“过程”给他们带来地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玩的“结果”,他们的许多创造型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以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为例,我们设置了若干个区域:手工区、汽车制造厂、角色区、交通岗、绘画区、我看到……、建筑区等,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可以用废旧纸盒制造汽车,画汽车,可以扮交警指挥交通,建造主要街道和风景区,公益海报创意设计等,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动起来,开放式的区域设置能解放幼儿的空间、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活动自主权,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因为,模仿不是首创,只有首创才是创造性的标志,在“科学发现区”有幼儿提出“金鱼的嘴巴一张一翕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吸引着全班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金鱼是在喝水”、“不,在呼吸,金鱼一直喝水不要给撑死啊!”细致的观察和激烈的讨论,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孩子寻疑质疑解疑的积极性。

在区角游戏和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不同使得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或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活动的变化对激发犹如台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对区角游戏的安排可以阶段性和丰富性,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兴趣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也非常的重要。

把创新性的游戏设计与幼儿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又要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愿意参与,还要考虑使其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能在游戏中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区角游戏开发新潜能,通过表演游戏获取快乐,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创新性游戏不仅在于游戏主题(教学内容),而且在更大程度是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模式)。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不论对幼儿教育还是对其他教育形式都有时代性和开拓意义,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两者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创设情境体验区学科知识游戏化


在我们幼儿园创建幼儿海洋博物馆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海星生活在哪里?”“海龟生活在哪里?”“鲨鱼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吗?”这些问题都指向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区域。于是,我们带着幼儿的问题.联系到自然博物馆的海洋生物专家,收到专家送给我们的一张专业的海洋生物分层图。

看到这张图,我们犯了难,这么专业而复杂的海洋生物知识会适合幼儿吗?我们该怎么呈现给幼儿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专门的教研活动,在反思、提问、讨论中,形成共同计划,并进一步进行实施和调整。

问题1学科知识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吗

当我们抛出这个问题后,老师们针对要不要把海洋生物分层图的知识传递给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部分老师认为,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海洋生物分层图太复杂、抽象,这么抽象的知识根本不适合幼儿,对于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其他老师却提出质疑:判断内容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不是需要老师帮助幼儿解答?

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海洋生物分层图本身就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在前期开展的活动中,幼儿非常关注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问题:“小螃蟹吃什么?”“鲨鱼怎么便便?”“海星怎么睡觉?”“乌龟住在哪里?”“他们会不会打架呢?”可见,幼儿对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老师需要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这种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海洋世界和学科学的兴趣。

因此,判断专业学科知识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应该结合考虑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幼儿的自身兴趣、需要,而不是一味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一概全来做判断。

问题2幼儿如何学习学科知识

在老师们普遍认可海洋分层图对本园幼儿的发展价值后,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究竟如何让幼儿学习海洋生物分层图?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组织一系列的集体教育活动,让幼儿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

但是,很多老师非常不赞同这种方式,认为海洋生物分层图虽然对幼儿发展有价值,但是这些知识对幼儿来说确实非常复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没有直接联系,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并不能帮助幼儿有效提升经验,也不会引发幼儿更多的探索性行为。

部分老师提出,幼儿对海洋生物的兴趣来自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等外在动作,以及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内在求知欲。例如,有的幼儿在看到海星模型的时候会摸一摸,然后问“海星怎么摸着扎扎的”;有的幼儿看到海洋标本的时候会惊喜地趴在玻璃瓶前,目不转睛地观察,也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这些鱼是用什么泡着的”“这里面的鱼怎么不动啊”“这些鱼都死了吗”。只有幼儿真正看到、摸到,才会获得真实的体验,才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行为。

因此,学科知识尽量要转化为幼儿乐于参与、互动的趣味游戏。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的方式去学习海洋分层图,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可以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

问题3如何使学科知识游戏化、操作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玩具是幼儿游戏的有效载体。究竟如何把专业的海洋分层图转化为幼儿可玩、可操作的玩具,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海洋生物知识、获得经验,成为教师们研讨的新重点。

由于专家提供的海洋生物分层图有7层,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完整呈现这7层,因为很多海洋生物幼儿并没有见过,不熟悉,可以选择性呈现,先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海洋生物,并保留它们生活的区域,如海星生活的浅海层,海龟生活的海洋中层,鲨鱼生活的深海层。

还有的老师提出,海洋分层情境区需要有情境性和互动性,便于幼儿的操作。但是如何体现情境性和互动性呢?

一位老师建议,可以做成立体的三层,模拟成真实的海洋场景,每一层放上相应的海洋动物。

这时,又有老师提问:“那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分层,幼儿只能看吗?怎样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分层呢?”

经过讨论,老师们决定在情境体验区域设置问题,如“猜猜我在哪一层”。幼儿可以带着问题去操作和摆弄海洋生物,在操作和摆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海洋立体分层的结构以及海洋生物的习性。

之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了海洋情境体验区。在这个区域,幼儿可以通过看、摸、玩等多种方式,去体验海洋生物分层的立体结构,加深对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更多的探究行为。

有的幼儿在体验了海洋情境区后,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鲨鱼能把乌龟吃掉吗?”“那鲨鱼能吃饱吗?”老师们鼓励幼儿回家去跟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看看海洋生物都吃什么,同时在班级中组织“谁能吃掉谁”的集体教育活动,加深了幼儿对海洋生态的认识。

通过研讨和实践,我们在平衡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过程中,找到了开展幼儿园博物教育的核心经验——将博物知识变成幼儿可看、可玩的游戏内容。除了海洋分层图,老师们还把幼儿感兴趣的海星、水母等海洋生物的生存情境,转化成适合幼儿体验的游戏区。例如,在幼儿园的楼道,我们为幼儿做巨型海星,幼儿能看、能摸、能玩;同时还设计了沙滩寻宝游戏,幼儿可以用工具在沙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探索过程充满了惊喜。

总之,在幼儿园博物教育中,我们在尽量保持科学知识的严谨和准确的同时,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采取适合幼儿的游戏化、操作化方式,重视激发幼儿的持久兴趣和学习热情。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导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举国上下关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更多的幼儿成为将来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我们把幼儿创新教育研究的课题视为一项主要研究“玩”的课题——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将既能够寓创新精神个时间能力的培养,又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不同层次需要的创新性游戏带给幼儿,让幼儿玩得有文化,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现在幼儿园开展的区角游戏、角色游戏,正是充分体现幼儿自主游戏,充分挖掘创新潜能的最好路径。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开展的区角和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在区角游戏中如何做好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

在教室根据幼儿的人数等活动空间来设置区域,各区域间布置符合现代教育的五大领域,这些区域也必须适合幼儿游戏,如果区域过分封闭,则会影响幼儿相互交往,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如果没有适当的分割,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影响游戏质量。我们围绕主题目标创设各区域,围绕一种内容设置多个区域,如围绕科学领域设置:变色区,恐龙馆,实验区,电脑区还可以按不同内容设置不同区,如:棋类区,猜谜区,编织区等。在游戏的准备材料上,围绕活动内容与幼儿一起共同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收集不同类型的活动材料,这一过程由幼儿和老师,幼儿和家长以及幼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因此,极具生活化,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极筹措,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材料和信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知识上,能力上都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幼儿自身对玩的“过程”比玩的“结果”更感兴趣。玩的“过程”给他们带来地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玩的“结果”,他们的许多创造型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活动过程中。以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为例,我们设置了若干个区域:手工区、汽车制造厂、角色区、交通岗、绘画区、我看到……、建筑区等,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可以用废旧纸盒制造汽车,画汽车,可以扮交警指挥交通,建造主要街道和风景区,公益海报创意设计等,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动起来,开放式的区域设置能解放幼儿的空间、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活动自主权,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因为,模仿不是首创,只有首创才是创造性的标志,在“科学发现区”有幼儿提出“金鱼的嘴巴一张一翕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吸引着全班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金鱼是在喝水”、“不,在呼吸,金鱼一直喝水不要给撑死啊!”细致的观察和激烈的讨论,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提高了孩子寻疑质疑解疑的积极性。

在区角游戏和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不同使得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或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活动的变化对激发犹如台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幼儿,同时还因为变化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同一活动改变一下活动的地点,就可以重新吸引幼儿,因此对区角游戏的安排可以阶段性和丰富性,对诱发和促进幼儿创新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兴趣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也非常的重要。

把创新性的游戏设计与幼儿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又要使幼儿容易理解和愿意参与,还要考虑使其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能在游戏中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区角游戏开发新潜能,通过表演游戏获取快乐,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创新性游戏不仅在于游戏主题(教学内容),而且在更大程度是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模式)。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不论对幼儿教育还是对其他教育形式都有时代性和开拓意义,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两者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的快乐


导读:组织开展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是我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如何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在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进而在快乐中更健康地成长呢?

组织开展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是我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如何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在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进而在快乐中更健康地成长呢?在实践中,我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快乐。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为此,我们将“以集体活动为主”的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了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如分散活动,分散集中相结合,以及家园互动等,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自主锻炼的机会,使幼儿在与环境中的人或物互动的过程中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形成对人、对事、对物的正确态度,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在《跳绳》(古称“跳百索”)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跳绳,让幼儿自由选择后分散玩,教师观察幼儿的玩法,在分散活动中幼儿非常的有创意,想出了许多的玩跳绳的方法,有二人摇绳,一人或多人跳的,有一人跳的,有一人跳前面带一人或前后各带一人的各种跳法。以一人独跳变化最多,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活动是幼儿最为喜欢的运动,民间儿童游戏的玩具,都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自然之中,是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如:水、沙、石、泥、废油漆桶等。这些材料物美价廉,许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由于它们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具体代表某一物体,儿童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地将材料加以创造想象。如:把一小截残缺的木头当小手枪,玩打枪游戏;用破布、铜钱作成“毽子”踢;用块残瓦片“跳瓦房”等。有一些儿童游戏本身不需要玩具,如:“顶腿”、“单腿蹦”、“捉迷藏”、“背人”、“木偶人”等,都是利用儿童的肢体徒手进行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满足不同的需要,并不是指一味地增添运动材料,或一次性地提供多种材料,民间儿童游戏随地可寻的玩具材料,既能节省财力,又能使儿童感到其乐无穷,既满足了儿童娱乐的需求,也促进了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是利用现代成型玩具进行游戏所不能替代的。

三、游戏情境中主动探索,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的快乐。

民间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组织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使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例如在玩夹包跳时,我们采用了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小兔,一边念念儿歌,一边练习夹物并脚跳,幼儿完全的投入其中,积极性很高。再如,“投篮”,“运西瓜”,“月亮和地球”,“赶小猪”等游戏运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篮球。有趣的游戏情景,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化被动为主动,充分体验了玩的乐趣。。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打陀螺”等游戏,充满了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官兵抓贼”等游戏,则使儿童各有分工,充满幻想,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模仿,充分使儿童过了一把表演瘾。儿童能从这些游戏中体验到各种欢乐。在民间游戏中,儿童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中,他们自己选择游戏方式,准备玩具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制定游戏规则,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因此,民间儿童游戏充满着无穷趣味性,成为儿童快乐的源泉。

四、促进幼儿在共同合作互动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的快乐。

民间儿童游戏一般需要2-3名以上儿童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拍手”(2人),“人、枪、老虎”(3人),“踢房子”、“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则需多人参加,满足儿童合群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通过玩具或材料等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儿童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之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机会对那些“处于沮丧或不幸状态”的伙伴给予同情和帮助,这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是尤为重要的。如“官兵打贼”游戏,在游戏中,儿童分担不同的角色,有的当官,有的当兵,有的“了望”,有的“冲锋”。。。。。。这些可充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促进幼儿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愉快的活动中,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大家在一起活动或游戏,会比个人活动、游戏的效果好得多,这种“共同行动看效果”,可促进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从中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的快乐。他们用动作、身体探索着环境,感受着运动,这时的孩子是快乐的。在实践中,我们很尊重孩子的探索,鼓励他们与自然环境充分互动,危险无处不在,关键是要认识它、预防它,降低它,而不应该一味地躲避它。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的走,跑,跳,攀,爬,钻等基本动作得到了发展,运动能力增强了,同时动作更协调,更灵敏,更准确,更有力。环境的丰富、教师的支持给幼儿的运动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那么我想说:只有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形成活泼、向上的性格,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学习,才能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

民间游戏对幼儿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愿我们的一点实践经验带给您一点启发,愿我们的民间体育游戏之花越开越美,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 要]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幼儿教育的最本质把握。只有关注游戏精神,才能回归幼儿教育的本真,才能更深层次认识、理解与培养幼儿。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幼儿园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发展;行为习惯

一、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习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行为习惯”是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相关、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非常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大家一致认为行为习惯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幼儿终身受用,是幼儿成长的根基性平台,幼儿教育应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终生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但现实情况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如教师抱怨,孩子一届不如一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父母苦恼,孩子自理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甚至上了大学不能自主生活。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发现当前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方式上,运用说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戏式8%。在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中,成人由于对儿童的不信任,往往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进而剥夺儿童的主体地位,甚至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因此幼儿主要是被动接受,其习惯养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成人为了培养幼儿某个好习惯会说得苦口婆心,幼儿却听得了无趣味,行为上改变缓慢。可见,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与策略。

二、游戏精神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让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认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理念去观照儿童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加适合儿童。[1]游戏精神不排斥游戏,但重在“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样的游戏”,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摆脱外部压抑与强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机与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2] 具体而言,游戏精神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认识儿童的这种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3]以此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4]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游戏精神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把游戏的特征归纳为“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及秩序性”。[5]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游戏,游戏精神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自主性。自主性肯定了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体;二是愉悦性。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并且是与那种场景相协调的神圣或喜庆。一种兴奋和紧张的感觉伴随着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快乐和轻松”。[6]游戏能够满足生理的愉悦,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种因为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满足;三是创造性。游戏精神蕴含创造的特质,这是因为游戏者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的氛围、多变的形式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游戏的主体自由、专注与情感体验的充分,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四是规则性。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规则的形成应该是来自儿童群体内的一种“契约”,一种彼此的承诺。规则的存在看似一种约束,但恰恰是儿童自由与创造的保障。规则的执行,也是一种互相的监督和矫正。总之,规则的主体是儿童,规则的约定是儿童,规则的执行是儿童,而规则又服务于儿童游戏。

基于以上思考,幼儿的行为习惯不应该是成人对儿童的粗暴干预或强加,教师要摒弃说教式、炼狱式、苦练式的培养方式,代以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模式。这要求教育者必须从认识儿童开始,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终极追求,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寻找儿童教育最优策略,为幼儿创造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儿童享受愉悦的过程,创造性地诞生和深化规则,用游戏精神努力改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促进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三、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关注幼儿园的具体游戏活动,更要强调将游戏精神作为儿童发展的生长点,以游戏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幼儿创设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的课程与活动载体,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发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实现对游戏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过行为习惯养成让游戏精神落到实处。

(一)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游戏精神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基本价值准则。幼儿园可以通过专家引领让教师初步认识到幼儿游戏性的存在方式;通过共读专著和沙龙研讨深化对幼儿的认识,并系统掌握游戏精神下幼儿的存在与成长特点,并据此培养自身的游戏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游戏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并结合儿童的具体表现对理论知识进行反思,不断深化教师对游戏精神的认识,不断校正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认识到儿童的游戏性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体现。只有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才能拥有充分的自主,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如自由游戏一样进入一种自由的忘我境界。

(二)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基本方式,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即是要充分运用幼儿园游戏这种主要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开展“关注幼儿好习惯”的问卷调查、沙龙研讨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素质基础,形成相应的幼儿行为应达成的发展目标;其次,可以组织教师就幼儿行为所要达成的发展目标进行研讨,并据此分门别类开展系列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第三,开发并组织其他延伸活动,强化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站,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这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园地等,重点开展讲座、研讨、体验、学习等活动,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其次,可以针对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幼儿园和家长一起设计多样化的“好习惯伴我成长”的行动,充分调动家长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摘 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存在方式,幼儿园要鼓励游戏、服务游戏、要学会观察游戏,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把游戏精神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因为趣味化、游戏化的活动才能使幼儿积极投入和专注,才能使幼儿面对新的挑战,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今天,如何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专业水平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我园当下必做的功课。

关键词:游戏 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

一、更新课程理念 提升办园品位

课程游戏化不是加一些游戏活动时间,在教案里加几个游戏环节以及减少集体活动时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课程理念的更新,尤其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精神的渗透,课程内容的适宜性选择,课程资源的挖掘,课程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开发,课程评价立场的转变和方式的变革,因此,只有从本园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游戏化。

在实施课程游戏化活动中,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以《纲要》、《指南》为行动方向,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确立了“幼儿是课程游戏的主人,教师是课程游戏的组织者、观察者、参与者”的课程游戏理念。幼儿园的课程教学紧密围绕这一理念来设计幼儿每日课程,充分体现“幼儿为本”的行动纲领,科学安排与合理组织一日活动,注重幼儿的自主游戏,充分开发和挖掘当地优质资源和地方特色,依托五大领域开发生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各类游戏,并将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从而让幼儿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打造体验课程游戏化方案 丰富实施内容

幼儿园在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轴线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开发了园本特色课程——体验课程。因为幼儿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因此,通过体验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欲望,同时,教师们在体验课程游戏化建设中逐步成长起来,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园之路,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丰实,幼儿的活动更加精彩。

三、创设课程游戏化环境 营造物化氛围

环境是课程的一部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适时的动态环境是幼儿发展最需要的。新的教育理念在环境创设内容上已不再像以前只具有观赏性,大多是教师精心布置的场景,精致、漂亮、整齐划一,而是注重幼儿的活动性和参与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精心创设的适宜的游戏环境,这样的环境才能体现教师的游戏精神和教育水平,才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师幼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和谐发展。

1.打造适宜于幼儿发展的空间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活动环境材料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才会习得经验和知识,因此在环境的创设和管理上,倡导环境布置的环保化,空间的合理化,材料的安全化、多样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空间,创设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区域,拓展游戏的空间和容量,利用室内空间、走廊栏格、平台、墙面创设多层次的游戏空间供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究,如:各班因地制宜地打造与本班孩子发展相适宜的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区、生活区等活动区域。在材料投放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季节和主题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换材料。这些材料有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品或半成品,并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认知能力。基于以上理念,家园和师生共同打造了海底世界、森林王国、神秘太空等廊道游戏环境,给孩子们提供了思维畅想的天地。

2.开放自由的心理环境是幼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基石

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开放的、自由的精神环境即隐性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幼儿获得最大化的发展。隐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幼儿与家长乃至幼儿园的园风、班风、教风。良好的隐性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活动与游戏中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自信、有归属感,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让教师理解和认识隐性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性,通过“礼仪知识讲座、人与人沟通的艺术讲座、颂师德演讲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创新的工作环境,达到求真、求美、求善的和谐氛围。

四、一日生活皆课程 教育贯穿游戏精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树立一日生活皆教育,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把一日活动和保教结合起来,关注一日活动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把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来设计,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游戏,让幼儿享受人生唯一的、独特的幼儿期,把幼儿从成人功利主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快乐地游戏,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我园幼儿从早晨入园开始选择今日要玩什么游戏区域?想好在哪玩?和谁玩?怎样玩?于是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而设立的各个游戏区角开始了快乐的旅程。在此期间,教师采取集体、小组、个别、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来引导孩子进行游戏,并且营造和谐氛围,科学有效的开展一日活动使幼儿快乐成长终身受益!

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重塑游戏精神的思考


编者按:“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即来,但又有多少幼儿园真正做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了呢?近几年,针对当前很多幼儿园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小学化”倾向,很多省市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旨在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核心,用游戏精神来改造幼儿园中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目的。项目实施以来,很多幼儿园围绕教师课程游戏化实施能力、课程游戏化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各个幼儿园研究的重点基本集中在户外游戏、室内区域活动开展方面,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较少,关注度不高。如何更好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体现游戏精神呢?本期“特级教师看教学”栏目特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唐海燕带我们一起去探索。

游戏精神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缺失现象扫描

“游戏是儿童的天使。”1840年福禄贝尔把他创办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贝尔之所以把他自己创设的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是因为他坚信幼儿教育场所应该成为幼儿游戏和成长的乐园。然而从游戏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我们看到它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福禄贝尔创立幼儿园之时的初衷,存在着游戏精神遗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高控多、自主少

在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控制者、指挥者甚至“破坏者”的角色,她们操纵着游戏的主题、内容和活动范围,过分维护活动的秩序,“自以为是”地评价着儿童的表现。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游戏过程变成了教师牵引和限制幼儿活动的过程,幼儿成为了服从教师要求的被动性存在,自主性荡然无存。

如在大班音乐活动“捏面人”中,教师扮演捏面人的老爷爷,指定幼儿分别扮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伴随着不同的音乐,教师依次指挥不同的人物出场。这个活动看上去是个音乐游戏,实际上,幼儿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权,沦为了游戏活动中的工具,无法真正体验到游戏的自由与快乐。

游戏的本质就是自由的精神。荷兰著名文化史学家、游戏研究先驱胡伊青加在其名著《人:游戏者》中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在教育的过分控制下,幼儿对自主的渴望遇到了强大的约束力量,这种力量迫使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思考,去行动。长此以往,所谓的游戏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游戏了。

2.认知多、体验少

游戏是身与心灵的释放与活动,它具有深刻的体验性,对幼儿而言,体验不仅是其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其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可在实际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却很少关注幼儿的体验,直接奔着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而去,全然不顾幼儿有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感受,从而使得“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集体教育活动成为与儿童生命意义相疏离的空洞说教,因无法打动人心而显得苍白无力。

如大班数学活动《营救喜羊羊》中,教师创设了喜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的情境:“刚才我接到了喜羊羊的求救电话,它被灰太狼给抓走了,灰太狼说只要小朋友过了三道难关,我们就能救出喜羊羊,你们想不想去救喜羊羊?第一个难关是‘5的组成’,第二个难关是要完成几道数学练习,最后的一关是改正算式中的错误。小朋友们真能干,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喜羊羊,开不开心啊?”

这时候的幼儿应该开心还是不开心呢?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开始还充满热情地准备去营救喜羊羊,但活动过程中的三个难关,使得幼儿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如何去营救喜羊羊,也没有时间来体验营救喜羊羊的心情,更不要说真正进入游戏的境界了。在此活动中,游戏仅仅被作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兴趣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幼儿的情感和需要遭到了漠视。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常常把游戏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如提出“听话的小朋友等会儿老师带你出去游戏”;“作业没有完成的小朋友不可以游戏”等等,游戏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了。无法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游戏只能蜕变为让幼儿烦不胜烦的“附加题”。它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反游戏、反教育、反生命的。

3.封闭多、创造少

创造不仅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特征,也是幼儿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但在很多集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常常不能给幼儿营造宽松的、能够引发幼儿探索与创造的环境,过多地设置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封闭了幼儿通向多种可能性的通道,限制了幼儿的创造与:想象。

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总是要出示范画,因为我们担心幼儿画得不够“像”,这就导致幼儿的画面千人一面,了无生气;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总是要规定好幼儿探究的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从而导致幼儿的探索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总是在幼儿刚刚倾听音乐之时,就用教师自己的身体动作暗示幼儿,从而导致全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千篇一律,毫无创意……

正如瑞吉欧幼儿教育创始人马拉古奇所说的那样,幼儿其实是有“一百”的,但是被教师以及其他成人偷走了九十九种。画画本是幼儿们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活动,是他们喜爱的游戏之一,为何不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与表达?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为何不能让幼儿主动去感受与欣赏?等等。幼儿是天生的创造者,儿童、游戏、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同义词。笔者认为,目前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比所谓的培养“方法技巧”更为重要。

游戏精神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入

“游戏能使课堂时间充满意义和乐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倡导游戏精神,就是要把幼儿游戏的自由性、愉悦性、体验性和创造性渗入到活动的方方面面,让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的本质和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幼儿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一)要为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环境

自由是幼儿的天性,它意味着幼儿能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选择: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环境,在活动内容、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活动方式等方面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

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游戏只有各得其所,才能各得其乐。一个班级中的幼儿,因为其生活背景、环境、智力发展速度等原因,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班级中的每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够得到发展。如在《有规律的排序》活动中,可以提供接着往下排、看标记排、自己创造新规律排的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来操作;在助跑跨跳、立定跳、纵跳触物等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宽度的小河、小路,不同高度的吊饰物品等,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从宽还是窄的河上、路上跳过,触摸高的还是矮的吊饰等,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适合才是最好的,适合才是快乐的。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有的是视觉型,有的是动觉型,有的是听觉型。每个人的特长兴趣还不尽相同,有的画画好,有的歌唱好,有的手工好,等等。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活动内容。如在音乐活动《感知乐句长短》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边听音乐边用撕纸、画线条、身体动作、摆小棒等方式来表达乐句的长或短;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春天》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用绘画、泥塑、创编儿歌、歌唱等方式来感受春天、表达对春天的热爱等等,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追随儿童兴趣需要生成活动。出乎意料的生成能给人带来出人意外的惊喜。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我们精心预设的活动与孩子们的兴趣不一致时,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积极顺应幼儿的需要,努力生成幼儿们喜欢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体育活动中,吴老师正带领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迟来的阳阳大声地喊道:“吴老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我们家种的葫芦,你瞧!”小朋友们立即围到了阳阳的身边,都想瞧个究竟,吴老师看到班上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阳阳手上拿着的一篮子小葫芦吸引过去了,连忙说:“好,那我们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葫芦,找一个垫子坐下来,仔细看看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秘密呢?”幼儿们积极投入到探究葫芦的秘密之中去了。

如果教育的过程中只存在一种可能性,无须个体作出任何选择,那么幼儿也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诚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密尔所言:“人类的官能如知觉能力、判断力、判别感、智力活动、甚至道德取舍等等,只有在进行选择中才会得到运用。”因此,只有为幼儿创设自主选择的环境,让幼儿在可选的环境中进行选择与学习,幼儿的选择能力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二)唤醒幼儿的生命体验

“游戏对于教育教学的贡献不止于其对于学习和发展的价值,而且使得教育教学成为幼儿当下的、享乐性的存在。”体验性是游戏重要和独特的价值,是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标准,是所有游戏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教育应当关注和唤醒幼儿的生命体验。

首先,教师要认识体验的主动性。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袁爱玲认为:“在幼儿那里,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体验到的才是最深刻、最鲜活的。”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体验的机会与情境,通过情境、材料唤醒幼儿独特的体验。如在大班科学《陀螺转起来》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选拔陀螺王的情境,让幼儿在两个厚度不一的圆形陀螺和一个不是圆形的陀螺中层层淘汰转得慢的陀螺,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幼儿逐渐获得了圆形比不是圆形的转得快,同一个圆形,厚的、重的转得快,同一厚度的圆形陀螺面,轴离地面的高度不同,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幼儿自己通过与材料的不断操作,亲身实践而来的,因而体验就更为深刻。

其次,教师要理解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体验。独特性是每个生命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DNA”。大干世界中,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具有独特性,都无法被替代和重复。一方面,幼儿的生命体验与成人存在不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判断幼儿的对错。另一方面,不同幼儿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具有独特性。因此,当教学活动中幼儿们的表现与教师或生活中的常识不一样时,智慧的教师应该选择站在幼儿这一边,因为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理解幼儿的处境,尊重幼儿的感受,倾听幼儿的观点。因为,只有理解着幼儿的理解,感受着幼儿的感受,呼吸着幼儿的呼吸,心跳着幼儿的心跳,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得游戏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三)鼓励幼儿的探索创造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的经验。

首先要营造幼儿提出问题的宽松氛围,使得幼儿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投入活动,从而能够主动地学习与发现问题。其次,从提供的材料层面来讲,集体教学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要能够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如在中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活动中,教师出示磁性纽扣,提问:“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磁铁)“那你们知道磁铁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吸东西的)“磁铁能够把东西吸在哪里呢?”(黑板上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拿一个磁铁,到黑板上来吸一吸,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接下来,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块木头做的黑板。贝贝:“老师,今天这个黑板怎么吸不住磁铁了呢?教师:“贝贝小朋友,你发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磁铁为什么不能吸到黑板上去了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与幼儿已有经验相冲突的情境,并及时肯定了幼儿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重塑游戏精神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具备了游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之中,才能以自己的游戏精神影响儿童、形塑儿童,从而培养出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唯有拥有游戏精神的人才能拥有一生的快乐与幸福!

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教案


大班组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教案

活动一:谈话—妈妈辛苦了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妈妈的工作单位、工种和妈妈工作的意义,感受妈妈工作的认真和劳动的辛苦,教育幼儿尊敬和热爱妈妈,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2、让幼儿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阿姨、奶奶们的节日。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妈妈已向孩子介绍过自己工作单位的名称、工种等,并帮助幼儿能基本描述。

活动过程:

1、在《好妈妈》歌曲中进入教室,由歌词引发谈话,进入课题。

教师用语:小朋友都有一个最关心、最爱你们的好妈妈,早上,妈妈把你们送到幼儿园,那她到哪儿去了呢?她在干些什么呢?

2、介绍妈妈的工作。

3、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妈妈的工作。

4、讲述妈妈在家的劳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妈妈的情感。

5、活动小结。

活动二:谈话---我为妈妈做什么

活动目标:

1、知道妈妈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2、加深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并教育幼儿热爱、尊重妈妈。

3、培养幼儿的感激之情,学会回报和感恩。

活动准备:

1、幼儿各个阶段的照片以及妈妈为孩子做事的照片。

2、让孩子和妈妈沟通,了解妈妈的一些想法。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成长的各个阶段照片,让幼儿知道自己是怎样从婴儿长成现在这个样子。

2、大家一起看看妈妈为孩子做事的照片,让幼儿了解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所付出的艰辛。

3、提问:“从小到大,妈妈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事,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的爱,我们应怎样爱妈妈?”

4、3月8日是妈妈的节日,我们能为妈妈做点什么事,让妈妈开心、让妈妈不会那么辛苦?(教师对幼儿提出的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不太实际的想法给予指导)。

5、教师小结:小朋友已经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妈妈很辛苦,同时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来为妈妈做事,让妈妈开心、减轻妈妈的负担,这都很好,希望小朋友要按照刚才的想法去为妈妈做事,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另外,小朋友要是听妈妈的话,做个乖孩子,少惹妈妈生气,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她会更开心的,你们能做个懂事的孩子吗?

活动三:手工---制作贺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做节日贺卡,祝贺妈妈节日快乐,表达对妈妈的爱。

2、在制作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用美丽图案进行装饰。

3、培养幼儿细心完成和整齐收放作品及文具的习惯。

活动准备:范例贺卡两张(不同方法制作),各种制作贺卡的材料。

活动准备:

1、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师生共同商讨制作贺卡的方法,教师进行示范讲解。

3、向幼儿交待制作活动的要求。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讲评:将幼儿制作的贺卡陈列在教师里,请小朋友说说你喜欢哪一长张贺卡,为什么喜欢它,请制作的较好的小朋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贺卡。教师对布局合理、制作较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鼓励。

活动四:歌曲---《妈妈的歌》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学会唱歌曲边模仿动作。

2、激发孩子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活动前的谈话

2、播放音乐请幼儿欣赏,说说欣赏音乐后的感觉。

3、继续熟悉歌曲。

4、学习手语动作《妈妈之歌》

5、活动小结。

活动五:诗歌---《妈妈的爱》

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2、丰富词汇:广阔、包容、温暖、灿烂、幸福等,帮助幼儿发准下面的音:高、深、阔、福等音节。

活动准备:图片2幅,录音机、录有诗歌的磁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初步熟悉儿歌的饮食。

2、欣赏儿歌《妈妈的爱》

3、理解儿歌内容《妈妈的爱》

4、学习朗诵儿歌《妈妈的爱》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妈妈的爱》,我们和宝宝一样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今天回去以后就把这首诗歌念给妈妈听。

活动六:手工—制作康乃馨

活动目标:

1、学习并掌握制作康乃馨的基本技能,巩固折、贴的技能。

2、通过为妈妈制作康乃馨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这个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妈妈的感恩之心,增进母子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已剪好的皱纹纸若干、双面胶、透明胶、吸管、剪好的心卡若干、范品一个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发幼儿为妈妈送礼物的心愿。

师:马上就要到“三八”妇女节了,妈妈整天为了宝宝们忙忙碌碌,那宝宝们想在妈妈过节的时候送什么礼物给她呢?

2.启发幼儿送一此圾意义的礼物,激发幼儿自制礼物送给妈妈的积极性。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很多,有说送糖、有说送玩具,那些都是要用钱去买,小朋友们现在赚不到钱,要用妈妈的钱去买是不能表达你们的心意的,妈妈肯定更喜欢收到小朋友们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出示范品)这朵花漂亮吗?这种花叫做康乃馨。如果我们自己做一朵送给自己的妈妈,妈妈肯定会很开心的。你们想不想学会做呀?

3、幼儿学习制作康乃馨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师:制作康乃馨其实很简单,只要小朋友们用心学就能学会。我们先将老师已剪好的纸折几次,在吸管的一端粘上双面胶,将折好的纸粘在吸管上,下面再用透明胶固定好。再将纸一点一点地掰开,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再在下面粘上两片叶子。最后我们写一句对妈妈祝福的话到心卡上,将心卡贴在叶子下面就行了。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

活动七:看电影—《宝莲灯》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影片,让幼儿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以及她们的辛苦。

2、感受影片中我对妈妈的爱。

3、看后能大胆连贯的讲述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下载好观看影片的内容。

活动过程:

一、观看前的谈话。

二、组织幼儿观看影片。教师一边组织幼儿观看,一边适当加以讲解。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影片的内容。

三、观看后的谈话

四、小结活动情况。

活动七:布置主题墙《妈妈我爱你》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一起布置主题墙,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2、积极参与,培养和发展幼儿动手的能力。

活动准备:气球、贺卡、彩带等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知道三月八日是三八妇女节,说说自己想给妈妈怎样庆祝。

2、激发孩子想象怎样布置温馨、漂亮的环境。

3、大家一起动手布置《妈妈我爱你》主题墙面。

4、共同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活动八:庆“三八”亲子情感体验活动(详见“情感体验活动流程”)

喜欢《游戏精神的前提在于体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餐前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育随笔:体验游戏的乐趣 在主题活动“宝宝真棒”的社会领域中进行了《好宝宝有礼貌》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去用礼貌用语。知道哪些都是礼貌用语,而且会主动去说,从而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根据活动目...
    2021-05-14 阅读全文
  • 体验游戏的乐趣(学习故事) 环境:空旷的路草地上,小尾巴人手一根 观察目的 让幼儿正确的使用教玩具,能创新出多种玩法。 观察目标 观察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并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观察 记录 (发生了什么?请具体描述在真实情景中...
    2021-04-10 阅读全文
  •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
    2021-03-01 阅读全文
  •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
    2020-12-19 阅读全文
  • 关键在于教育的方式 每天早上一踏进班级门口,总能看到这么一个小男孩,弱小的身体,暗淡的肤质,朴素的着装,他就是我们班的凯凯小朋友。由于父母、奶奶工作的忙碌,因此,家长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又匆匆离去。还记得刚入园时...
    2020-11-28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体验游戏的乐趣 在主题活动“宝宝真棒”的社会领域中进行了《好宝宝有礼貌》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去用礼貌用语。知道哪些都是礼貌用语,而且会主动去说,从而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宝宝。根据活动目...

2021-05-14 阅读全文

环境:空旷的路草地上,小尾巴人手一根 观察目的 让幼儿正确的使用教玩具,能创新出多种玩法。 观察目标 观察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并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观察 记录 (发生了什么?请具体描述在真实情景中...

2021-04-10 阅读全文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

2021-03-01 阅读全文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

2020-12-19 阅读全文

每天早上一踏进班级门口,总能看到这么一个小男孩,弱小的身体,暗淡的肤质,朴素的着装,他就是我们班的凯凯小朋友。由于父母、奶奶工作的忙碌,因此,家长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又匆匆离去。还记得刚入园时...

2020-11-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