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攀岩区的创设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创设。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游戏成为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园攀岩区的创设”,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我们一直琢磨着给孩子们设计一处玩的场地。考虑到现有的户外器械大部分重点锻炼孩子的下肢,所以我们决定因地制宜,创设户外攀岩区。攀岩运动不仅能够调动全身器官,促进四肢力量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的平衡性、灵敏性、协调性,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勇敢、沉着、顽强、谨慎的心理素质和不惧困难的自信心。

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我们将西墙改建成直角梯形,上窄下宽,铺上厚重而结实的木板,形成与地面有60。倾斜的坡度,而不像成人攀岩墙那样垂直,更便于幼儿攀爬。在攀岩背景墙面上,我们固定上了材质、大小不同的各种岩点,如形状各异的木质岩点、打磨粗糙的卵石岩点、大小不一的废旧轮胎岩点、粗绳编结的网状岩点。另外,攀岩墙上还固定上了几条粗细适合于幼儿的攀绳。攀岩墙的上端搭起了圆形、拱形的塑料门洞。幼儿钻过门洞,可到达一个长长的平台,平台四周装有保护栏杆。孩子们可以在平台上玩耍,然后从平台两侧的滚桶式滑梯滑下来。

在攀岩墙下面,我们铺了厚厚的细沙,不仅可作沙池供幼儿玩耍,还可保护攀岩的幼儿,同时由于玩沙的运动量相对较小,可以作为过渡环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指导,我们在攀岩区材料的投放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攀岩活动最初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孩子们了解了游戏规则后,分别选择不同的岩点自下而上开始攀爬。

有的幼儿选择轮胎岩点、网状岩点,由于比较容易抓牢和蹬踩,能很快到达顶点,钻过小门,到达平台,自滑梯而下。而有的幼儿则选择了较难的岩点,比如木质材料,由于岩点光滑,不太容易踩稳。还有的幼儿选择石头岩点,由于岩点面积小,甚至出现了踩空现象。以上两种现象虽然只是偶尔发生,但也出现过幼儿险些摔落下来的严重情况,造成幼儿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当然,总有少数幼儿生性胆小,对攀岩区的活动一直持观望态度。

攀岩区活动开展初期,大部分幼儿有攀登兴趣,但动作还不是很协调,也缺少手脚配合进行攀爬的经验,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示范。攀岩活动的开展,充分暴露了过去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偏重下肢训练,上肢锻炼不够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另一个丰要问题是攀岩活动时的幼儿安全。因为安全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还谈何活动的开展,所以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在查找与反思攀岩区的安全隐患时,发现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在攀登活动中幼儿有摔落的可能,容易摔伤;攀登结束后从滑梯下来时,幼儿身体直接与水泥地面接触,容易磕伤。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保护性材料,比如手套、护腕、护膝、鞋套、安全帽、安全带等;并且定期翻动攀岩墙下面的细沙,使之保持松软状态;另外,在两侧滑梯的尽头,分别放上厚厚的海绵垫子。提供了保护性材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戏难度。孩子们减少了恐惧心理,即使生性胆小的幼儿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便于教师更好地就攀岩动作及技巧给幼儿示范与指导。

同时,教师在指导幼儿攀岩时注重个别指导,多鼓励攀岩困难的幼儿,多做示范动作,告诉幼儿:“攀岩时不要紧张和害怕,先要用双手握住头顶上方的两块岩点,然后用一只脚尖踩住低处的岩点,最后借助上肢的力量,带动整个身体向上移动,另一只脚顺势踩在较近的一块岩点上。”特别要让幼儿看清,攀岩时要手脚交替,稳步向上,这样才更安全。

攀岩区投放了保护性材料后,几乎所有的幼儿都敢于攀岩,乐意攀岩了,攀岩区由最初的分班级活动发展到向全园幼儿的开放。此时,教师则重在引导幼儿选择和尝试不同的岩点进行攀岩。比如,引导幼儿通过不同途径到达同一门洞,促使幼儿攀岩时改变行进路线,不光可以直行,还可以斜行,从而选择和尝试其他岩点。

经过一段时间,在老师的耐心引导和认真指导下,幼儿的手脚渐渐地协调起来,攀岩的动作也有了极大的进步,随之孩子们的攀岩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却明显地看到在攀岩区,活动开始时幼儿很多,可是活动开始没多久,幼儿便寥寥无几,很多幼儿在攀岩区游戏一会儿后,便奔向其他的户外区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又进行了认真的研讨。

我们认为,攀岩区幼儿逐渐减少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幼儿的攀岩动作已经比较熟练,能够很快完成一次攀岩,单纯的攀岩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没有了难度,也就失去了挑战性,幼儿自然觉得“不好玩”。同时,攀岩活动内容单一,就是爬到顶再下来,周而复始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感到“玩腻了”。怎样才能让幼儿园的环境物尽其用,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提高游戏难度和丰富游戏内容这两方面,我们先选择了改进后者,改变了攀岩区单一的体育活动功能,开始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角色游戏情境,整合了社会领域的目标。

比如,我们在门洞附近挂上小菜筐,给幼儿准备好各种蔬菜、水果模型,提供幼儿各种小动物的头饰、卡通人物的面具、玩具手枪、望远镜、毛绒玩具等。这些材料很快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让很多幼儿携手而来,让游戏多了合作和竞争。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根据攀登游戏的不同内容选择相应的玩具或材料,在攀爬中进行情景游戏,使攀岩活动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光顾攀岩区的幼儿渐渐多了起来。

由此,我们也充分意识到材料的重要性。孩子们攀岩时自主地进行比赛,启发我们投放一些竞赛性游戏材料,比如奖杯、彩旗、响铃、锣鼓等。教师和孩子一起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设计了攀岩比赛项目,规定优胜者可以得到奖杯、拔下彩旗或者按动响铃、敲响锣鼓等。这样,幼儿在攀登时有了一定的目标,自然有了动力,攀登欲望被进一步激发。

出于增加游戏难度的考虑,我们又投放了一些负重材料,比如沙袋、沙包、背包、背篓、书包、挂饰等。孩子们有的将沙袋绑在腿上,有的将背包挎在肩上,有的将挂饰挂在胸前。这些负重材料大大增加了攀岩游戏的难度,使游戏更富挑战性,从而让幼儿更加喜欢留在攀岩区了。

孩子们在攀岩区玩得很投入,并且乐此不疲,很多幼儿玩得气喘吁吁,额头上冒出汗珠来。考虑到幼儿园游戏活动动静结合的组织原则,我们充分利用攀岩墙下面的沙池,及时组织幼儿玩一些挖地道、垒长城等游戏。同时,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一些玩沙土的材料,自制了一些沙铲、花盆、漏斗、塑料花束等,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一些瓶瓶罐罐,用来装沙、倒沙。这样就可以让那些气喘吁吁、额头上冒汗的幼儿暂时从攀岩墙下来,安静一会儿,玩些沙土游戏后,再继续攀岩。

攀岩区游戏的开展与指导,由易而难,材料也不断地由简而繁,由少而多,渐渐丰富起来。我们不断吸取着以往的经验,让攀岩区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意志力、合作品质都得到了发展,老师们也渐渐成长起来,示范、指导、组织游戏的技能不断提高。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幼儿园英语区角环境创设初探


摘要:

近年来英语在幼儿园开展得轰轰烈烈,英语区角也作为一种深化,加强英语学习的方法出现,目前,多数幼儿园都创设了英语区,是否真正起到了加强英语的作用呢?在创设英语区角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区角活动的功能作用,才能有意义地创设出真正符合孩子特征的区角环境。

关键词:

英语区角、区角环境

一、幼儿园英语区角环境的现状分析

在开展了英语教学的幼儿园随处可见各种类型、风格的英文卡通形象(不仅限于区角),并配上丰富的英语单词,有的还以较大篇幅的英文主题创设来渲染幼儿园的英语气氛,让人强烈地感受——这里充满了英语,而在英语区角内,更是有不同版本的英文书籍、单词图片供幼儿阅读,让幼儿浸泡在英语中。可是一些创设者盲目地以展示英文为目标,以为有了大量的英文字母、单词便是英语环境创设,教师的精心制作只起到美化的作用,展示教师美工、英语方面有特长的作用于,而操作性低,失去区角的意义,让幼儿通过环境的教育来学习英语作用未得到发挥。

二、英语区角的功能作用

环境服务与教育,教育在环境中。英语区角的最终目的便是通过创设有趣的、丰富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学习,发挥其教育性、学习性的功能。

1、可作为正式教学的延伸并丰富教学活动,为正式教学服务。

通常我们的英语不能以几节课就让幼儿掌握了内容,而是在非正式的活动中继续渗透。区角便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方式,教师可将课堂上的游戏请进区角中去,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材料,增添内容,加大难度。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旧知识,又习得了新内容。

2、有利于个体充分发展

课堂给予每个幼儿的空间、时间都是有限的,而区角很好地弥补了一点,给予每个幼儿练习、展示的机会,确保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轻松自主。

3、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观察,掌握每个幼儿的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教师即可给予具体个别的指导,又可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培优补差。

4、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效率,规范幼儿行为

区角活动中以幼儿自由活动为主,幼儿有更多的自由进行游戏。在自由游戏的同时,通过规则来提高幼儿对自身的约束能力,还避免在自由活动时无所事事,无聊乏味的情况。

三、英语区角环境创设要点:

1、环境不止美观实用,有趣味性

目前幼儿园英语区角设计是一个个体分割的局面,教师将各个单词配以图片一个一个放在墙上,显得零碎且不美观。幼儿每次认读一次单词或进行相关的对话便完成了“区角活动”练习。如果能将这一相关的单词图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增加一定的情景,就是一个有主题、有情节的区角,而不是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区角。如publicplace中,便可将其中各个场所设计成一个迷宫,小朋友通过游戏到达各场所,练习英语听说,比将这一些场所画成图片,一个一个贴出再配以单词有趣得多。

2、创设英语角“区中区”

目前,我们的英语区角仅是投放了单词图片和英语书籍供幼儿阅读,游戏性,趣味性低。怎样使英语区角变得丰富多彩呢?

1)有效利用空间展开各个活动

有些幼儿园教室空间有限,英语区角小,教师可将墙面、地面结合利用。在一些墙上布置一些平面的、相对操作较易的游戏材料;而在地面上铺上垫子,投放立体材料或实物,一些相对操作较难的游戏材料。如在墙面上布置一些故事插图,将故事的主要角色放在图旁,幼儿可选择角色,操作角色图片在大背景图中讲述,墙面为幼儿展示了一本美丽的故事书。而在设置商店、医院等游戏区时,幼儿可以玩各种实物,就需要在地面进行,才能方便操作。如果交换他们的位置,不仅浪费空间还会降低趣味性。

2)划分多个游戏小区

a)教师设置多个游戏情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区。如:教师展示厨房、洗手间、客厅等,幼儿根据意愿选择房间游戏,掌握不同类的知识。

b)同一目标的内容创设不同形式的平行水平活动区,丰富幼儿的游戏。如衣服这一单元可以有服装店,为娃娃穿衣,绘制时装等不同形式。

c)同一目标的内容创设不同水平的活动区,有利于幼儿个体水平提升,教师在做到巩固、复习知识的同时又可达到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的目的。如学习形状可分为“找出图中对应的情况一一巩固基本单词,找出不同颜色的形状一一加强对形状的认识,加强英语听说,图形组合一一发展想象力,英语句式听说练习”这几种水平。

3、操作材料的投放

1)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是开展好英语区角活动的前提。

目前,英语区角的材料仅是教师课堂上的教具直接搬到区角中放上一些读物,让幼儿共同学习和游戏,显得僧多粥少。教师可发动幼儿一起参与玩具的制作,收集废旧材料再加工、再利用等,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激励幼儿以更浓的兴趣参加活动。

2)材料要有目的性、层次性、操作性。

区角中的材料应当围绕明确的目标进行投放,从而发挥起教育性的功能,有目的地发展幼儿英语水平。其次,材料都应是具体可操作的,才能让幼儿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一目标的操作材料可以以不同形式出现,让幼儿百玩不厌,投放材料时应注意有层次、有顺序地投放,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样化,循序渐进的促使幼儿能力的发展。

3)积极,及时地更换、丰富材料。

在幼儿游戏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想法,那么教师要及时地配以相应的知识内容材料,扩大幼儿知识面。而对于幼儿已经掌握得很好,失去了兴趣的材料应及时更换,以不断新鲜的材料吸引幼儿。

四、英语区角活动的指导

我们创设了好的区角环境,如何让幼儿充分自由地游戏和学习呢?同开展其它区角活动一样,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参与者、指导者与评价者。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去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的需要,观察材料是否合理,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在英语区角活动中,教师应以间接指导为主,以幼儿的自由游戏为主,切忌在游戏中盲目地纠正错误。区角中的游戏都是为发展英语听说而服务的,过分强调语音、句式,反复纠错必然会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自身的反复示范,提问帮助等指导幼儿游戏。另外,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对活动的评价,鼓励幼儿对自己的游戏行为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有利于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分享游戏经验,深化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更大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常瑞芳

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黄琼

以怎样的方式指导区角活动张春华

幼儿为本:谈大班美术区的创设与指导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在游戏化的表现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欣赏、感受、表现、创造,慢慢走向艺术化。美术区是集欣赏、玩色、构图、制作为一体,通过幼儿与美术材料的交互作用,采用撕、贴、剪、画、做等操作方式,以游戏的手段满足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发展需求。那么,在创设大班美术区时,怎样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环境,投放多样化的材料和内容?怎样能即时观察了解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并适时支持引导幼儿的能力发展呢?

一、引——多元化环境引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

(一)多元设置空间布局

创作是美术区的一大特色,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是美术区环境创设的第一要素。因此,我们选择在活动室光线明亮且避开音乐区的一角设置美术区,利用小储物柜围合成半开放的空间。为了创设多功能的美术区,我们把美术区分割成“装饰角”、“绘画角”、“手工角”、“合作角”四个主题区,用月牙形桌椅、半圆形桌椅、方形桌椅、椭圆形桌椅进行分区,满足幼儿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主题区的意愿,教师根据各区参与的人数灵活调整空间,这样幼儿在自己喜欢的主题区里充分探索,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分类有序摆放材料

美术区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较多,为了让大班幼儿学会有序地整理操作工具和材料,我们收集各种大箱子和小盒子,把它们作为分类收纳盒,对材料进行分类。大箱子是“百宝箱”放各类操作材料:“瓶子百宝箱”、“盒子百宝箱”、“旧图书百宝箱”、“彩纸百宝箱”、“毛线彩线百宝箱”等等;小盒子是“工具箱”放工具材料:蜡笔盒、记号笔盒、毛笔盒、彩色铅笔盒、双面胶盒等,并在每个箱子和盒子上,贴上醒目的幼儿自制标签,然后摆放到储物柜中。这样,前来活动的幼儿对材料的摆放一目了然,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就到对应的盒子中寻找,不会造成与其他主题区相干扰、不同类型材料相混淆的现象,更让幼儿懂得用了物品要归还,培养了幼儿有序摆放的习惯。

(三)着力挖掘墙面功能

小小墙面具有展示交流的功能。我们把墙面分划出“智慧树(装饰角)”、“美时美刻(绘画角)”、“巧手慧心(手工角)”、“新品展(合作角)”等板块,把幼儿在美工区里完成的作品按主题展示在墙面上,让大家欣赏交流。在展示中,我们引导幼儿参与到墙面布置中,共同讨论内容及布局。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增强了自信心,强化了参与意识,体验到自豪感和满足感,更积极主动地来美工区参加活动了。

二、投——多样化材料的投放推动幼儿创造美的灵感

(一)多类别的欣赏材料美化幼儿心灵

美的感受可以多样化获得。除了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之外,我们还为幼儿投放欣赏美的材料,创设欣赏美的氛围。装饰角中投放《创意小制作》《金点子》等小制作的书,让有创意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绘画角中有意识地选择儿童画、水彩画、油画、版画、水墨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在欣赏中丰富对美的感受;挑选幼儿喜欢的民间工艺品放置在手工区中,让幼儿在把玩中欣赏;投放《中国剪纸》《泥偶欣赏》等书籍来打开幼儿手工制作的视野,拓宽幼儿思维。在内容上,我们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美丽的城市》摄影作品、《我们的校园》照片书等等,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幼儿体会到画面美、意境美、造型美,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体验美术表达的丰富性。

(二)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投放材料

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幼儿是在摆弄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的,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刺激着幼儿的创作欲望。我们根据大班不同的主题、季节、节日投放相应的材料,在投放材料时,改变以往教师主导投放,幼儿被动操作的状态,变成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材料,丰富美术区的内涵。如:大班主题活动“认识我自己”中,师幼通过讨论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镜子、小时候的旧衣服、人物模型……在幼儿操作时我们观察幼儿运用材料的表现:绘画角里幼儿用镜子来照自己进行自画像;手工角幼儿把小衣服重新裁剪成娃娃的衣裙;装饰角里幼儿在人物模型上用各色彩纸装饰五官,摆出不同的造型。又如:万圣节是大班幼儿喜欢的节日,幼儿分组讨论决定要把教室装扮一下,我们带领幼儿到材料库中选取他们所需的材料:幼儿用彩色即时贴剪出眼睛鼻子牙齿等造型贴在门上创意出“表情丰富的门”;用马克笔在纸盘上创作出“小鬼当家”;废旧纸盒、毛毛棒、彩色卡纸在幼儿手中组合成怪物纸盒……热热闹闹,欢乐无限。在举家欢庆的春节活动中,剪窗花、做灯笼是传统活动,因此,大红纸是必不可少的材料,除此以外,投放到位的辅助材料让小改变成了幼儿的大创意:同样是大红纸,和吸管结合变身成立体的红灯笼;缤纷彩布装饰上彩球制作“年年有余”;普通纸盘上撒上棉花组合成雪花;金丝线和吸管,变成绚烂烟花……展示台上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三)区角互动丰富幼儿的美术表达

随着美术区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创作的作品越来越丰富,这时,我们增加了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幼儿绘画的树、用牙膏盒制作的房子是建构区进行建构时的可用材料;表演区中需要的手环、头饰可以到美工区里来寻找材料制作;幼儿折纸的千纸鹤、小兔子是小商店里收购的畅销物品;创意合作画“重阳节里话重阳”布置在语言区,就是一幅幅连环讲述画……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使美术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使幼儿的作品更深入地表达与运用,使美术区的功能更多样化,幼儿创作的天地更广泛。

三、察——多形式观察记录幼儿创造美的活动

幼儿在美术区中的能力发展与活动状态都离不开教师的观察。如何在观察中了解幼儿,发现问题,如何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找到相对应的对策,这些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为了有效观察,我们可以用这样几种方式记录: 叙事式观察记录:以白描的手段记录故事的形式,记录幼儿在美工区里的行为,包括背景、动机、结果、反馈。这种记录方式详细记录幼儿的行为,能客观地反应幼儿当时的情景,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 表格式观察记录:以表格式记录跟踪个别幼儿的行为表现。表格的呈现方式根据需要设计,如“观察时间”“观察主题”“幼儿表现”“观察反馈”,根据幼儿的个性表现或者是预设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记录。这样的观察具有连续性、个别性,能让我们看到幼儿的发展状态,寻找到幼儿的闪光点。

照片式观察记录:捕捉幼儿的精彩时刻,在照片旁加以说明或旁白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见解。

作品式观察记录:这是美工区里效果最明了的记录方式。用文字将幼儿创作作品时的所思所想口述记录,凸显幼儿的个性。

实录式观察记录:用摄像机全面、客观地记录幼儿游戏的整体状况,真实、直观、方面、信息全面。

这五种观察记录的方式各有优点与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现场的情景进行适宜的选择。如:叙事式记录与照片式记录结合使用,用照片拍摄下幼儿个体活动时的片段,互补缺陷,相得益彰。在拍摄录像时,教师以旁白的形式为幼儿的表现加以叙事式说明,更能在活动过后分析研究幼儿的行为。

在“小小印刷工”装饰角中,我是这样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第一阶段:拿来主义印刷工

叙事式观察孩子们找来各种能拓印的材料:切开的菜椒、有好看花纹的贝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还有塑料瓶的瓶底,他们在这些材料上刷上好看的颜色,拓印在白纸上。

第二阶段:加加减减印刷工

叙事式观察孩子们已不满足于用现成的材料,他们找来粗细不一的绳子、串珠项链、纽扣串绕在积木上,再次拓印。由于材料的加加减减,孩子们不知道拓印出来是怎样的效果,因此,每一次拓印都带给他们惊喜和惊奇。

第三阶段:自我创新印刷工

表格式记录孩子们表示希望能自己动手进行拓印。

我们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在观察中了解不同幼儿的表现,更深入地进行指导。

四、导——多渠道指导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幼儿、区域内容、材料投放、教师四个因素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需求,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怎样才是有效的指导呢?

(一)点拨发问间接指导

1.以材料为媒介间接指导:幼儿用树叶开展活动时,教师发现幼儿对拓印树叶的操作不感兴趣了,便及时投放瓜子壳、花生壳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材料与树叶组合造型拼贴、添画和创设情节,引发幼儿新的兴趣。

2.以问题为媒介间接指导:当幼儿出现兴趣疲软时,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或者任务型提问点拨幼儿,激发幼儿挑战新内容的兴趣,引发幼儿继续创作。如:在大班“豆豆贴画”时,启发幼儿:“蝴蝶的触角能不能用其他豆子?”“试试用不同颜色的豆子,会不会更漂亮?”“小狗的尾巴换个方向是什么效果?”一个个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观察适时介入

教师的观察指导是用教育的眼光来关照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推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我们要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的需要和表现,学会等待,适时干预。如:活动的空间是否合适,幼儿的美术能力有否发展,新内容的增设该丰富哪些经验,幼儿如何使用新投放的材料……在美术区中,教师要给与幼儿不被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只有当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他的行为受到阻碍、产生停顿,探索兴趣即将消失,同伴间矛盾激化等情况时,教师才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指导。

(三)巧用评价获得发展

评价的功能不在于评判,而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流与学习。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判断、鉴赏及评价能力,因此,利用展示台为幼儿创设评价的情境,进行评价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以展示台为媒介,让幼儿把操作成果展示在同伴面前,他要向同伴积极地讲解自己的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演示,也要认真地听同伴对作品的评价。同样,当同伴介绍时,幼儿也要对同伴的作品做出回应。在相互观赏介绍中,激发幼儿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美术的鉴赏力、语言表达力也都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进步。展示台上的作品还隐藏着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教师根据幼儿作品的呈现进行有意识地调整材料,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另外,作品外用评价也能让幼儿享受到创作的乐趣,运用到表演区中的“项链”“花冠”、超市游戏中的花束、建构区中的汽车、房子等作品都能发挥评价的功能,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同伴欣赏、使用、赞扬,更激起了追求美的动力。

在创设大班美术区及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无论是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还是教师的观察指导,都必须以幼儿为本,以发展幼儿感受美的视野,培养幼儿欣赏美的兴趣,拓展幼儿表现美的经验,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这样以创造为乐的美术区才能让幼儿真心地喜欢。

创设情境体验区学科知识游戏化


在我们幼儿园创建幼儿海洋博物馆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海星生活在哪里?”“海龟生活在哪里?”“鲨鱼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吗?”这些问题都指向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区域。于是,我们带着幼儿的问题.联系到自然博物馆的海洋生物专家,收到专家送给我们的一张专业的海洋生物分层图。

看到这张图,我们犯了难,这么专业而复杂的海洋生物知识会适合幼儿吗?我们该怎么呈现给幼儿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专门的教研活动,在反思、提问、讨论中,形成共同计划,并进一步进行实施和调整。

问题1学科知识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吗

当我们抛出这个问题后,老师们针对要不要把海洋生物分层图的知识传递给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部分老师认为,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海洋生物分层图太复杂、抽象,这么抽象的知识根本不适合幼儿,对于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其他老师却提出质疑:判断内容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不是需要老师帮助幼儿解答?

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海洋生物分层图本身就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在前期开展的活动中,幼儿非常关注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问题:“小螃蟹吃什么?”“鲨鱼怎么便便?”“海星怎么睡觉?”“乌龟住在哪里?”“他们会不会打架呢?”可见,幼儿对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老师需要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这种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海洋世界和学科学的兴趣。

因此,判断专业学科知识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应该结合考虑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幼儿的自身兴趣、需要,而不是一味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一概全来做判断。

问题2幼儿如何学习学科知识

在老师们普遍认可海洋分层图对本园幼儿的发展价值后,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究竟如何让幼儿学习海洋生物分层图?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们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老师提出,可以组织一系列的集体教育活动,让幼儿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

但是,很多老师非常不赞同这种方式,认为海洋生物分层图虽然对幼儿发展有价值,但是这些知识对幼儿来说确实非常复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没有直接联系,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并不能帮助幼儿有效提升经验,也不会引发幼儿更多的探索性行为。

部分老师提出,幼儿对海洋生物的兴趣来自于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等外在动作,以及探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内在求知欲。例如,有的幼儿在看到海星模型的时候会摸一摸,然后问“海星怎么摸着扎扎的”;有的幼儿看到海洋标本的时候会惊喜地趴在玻璃瓶前,目不转睛地观察,也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这些鱼是用什么泡着的”“这里面的鱼怎么不动啊”“这些鱼都死了吗”。只有幼儿真正看到、摸到,才会获得真实的体验,才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行为。

因此,学科知识尽量要转化为幼儿乐于参与、互动的趣味游戏。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的方式去学习海洋分层图,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又可以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

问题3如何使学科知识游戏化、操作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而玩具是幼儿游戏的有效载体。究竟如何把专业的海洋分层图转化为幼儿可玩、可操作的玩具,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海洋生物知识、获得经验,成为教师们研讨的新重点。

由于专家提供的海洋生物分层图有7层,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完整呈现这7层,因为很多海洋生物幼儿并没有见过,不熟悉,可以选择性呈现,先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海洋生物,并保留它们生活的区域,如海星生活的浅海层,海龟生活的海洋中层,鲨鱼生活的深海层。

还有的老师提出,海洋分层情境区需要有情境性和互动性,便于幼儿的操作。但是如何体现情境性和互动性呢?

一位老师建议,可以做成立体的三层,模拟成真实的海洋场景,每一层放上相应的海洋动物。

这时,又有老师提问:“那我们做好了这样的分层,幼儿只能看吗?怎样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分层呢?”

经过讨论,老师们决定在情境体验区域设置问题,如“猜猜我在哪一层”。幼儿可以带着问题去操作和摆弄海洋生物,在操作和摆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海洋立体分层的结构以及海洋生物的习性。

之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了海洋情境体验区。在这个区域,幼儿可以通过看、摸、玩等多种方式,去体验海洋生物分层的立体结构,加深对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更多的探究行为。

有的幼儿在体验了海洋情境区后,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鲨鱼能把乌龟吃掉吗?”“那鲨鱼能吃饱吗?”老师们鼓励幼儿回家去跟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看看海洋生物都吃什么,同时在班级中组织“谁能吃掉谁”的集体教育活动,加深了幼儿对海洋生态的认识。

通过研讨和实践,我们在平衡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过程中,找到了开展幼儿园博物教育的核心经验——将博物知识变成幼儿可看、可玩的游戏内容。除了海洋分层图,老师们还把幼儿感兴趣的海星、水母等海洋生物的生存情境,转化成适合幼儿体验的游戏区。例如,在幼儿园的楼道,我们为幼儿做巨型海星,幼儿能看、能摸、能玩;同时还设计了沙滩寻宝游戏,幼儿可以用工具在沙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探索过程充满了惊喜。

总之,在幼儿园博物教育中,我们在尽量保持科学知识的严谨和准确的同时,充分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采取适合幼儿的游戏化、操作化方式,重视激发幼儿的持久兴趣和学习热情。

表现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的幼儿共同使用。很多幼儿园还会根据课程的特色,将某个功能区扩展为专门的功能室,组织各班幼儿轮流活动。有些幼儿园会把功能交叉的活动区合并,有些幼儿园会把某种功能区的材料分散到各个区域。但是,无论如何安排空间,按功能分,活动区不外乎四大类型,即表现性活动区、探索性活动区、运动性活动区、欣赏性活动区。本文阐述的是表现性活动区。

表现性活动区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的,它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幼儿在这类活动区中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这类活动区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装扮区

装扮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主要场所。我们知道,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活动,其主题和情节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该区域应当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幼儿越能充分表现他们对生活的印象,巩固对生活事件的理解,游戏情节的展开水平也就越高。

吸引孩子到装扮区进行角色游戏的两大要素是主题情景和模拟物。装扮区预设的情景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比如所有幼儿都会经历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医院、超市等,布置主题标识并加上与主题相应的模拟物,如餐具、听诊器、收银机等,就能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是有差异的,具体经历的事件和生活印象也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必须投放替代物,以便给幼儿留下自我表现的空间,使幼儿通过“以物代物”,表现更多教师预设以外的主题,展开更加丰富的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对替代物的自发使用频率和使用质量是衡量幼儿角色游戏水平高低的标志,因为它预示着幼儿表征思维的发展和行为目的性的增强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可见,装扮区是幼儿最能自由表达意愿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区域,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教师创设的环境足以使他们自由表现。由此,他们对生活常规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及叙事能力的发展,都将得到实现。

2.表演区

在表演区可以开展两类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类是表现故事情节的,另一类是表现已经学会的歌舞的。

“表演”和“表演游戏”的区别在于:“表演”是幼儿按照导演(教师)的要求,严格按照剧本的台词展开剧情的,每次再现时,台词和动作基本一样: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通过想象自由、创造性地即兴再现作品。作为活动区活动出现的幼儿表演主要还是属于表演游戏。

以故事情节展开的表演游戏虽然也是以扮演角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它与角色游戏是有区别的,它创造性地反映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经验。幼儿熟悉而有趣的作品容易引发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的兴趣。

以歌舞形式展开的表演游戏与舞台上的正式表演不同,它是幼儿对音乐活动中已经学会的歌曲和舞蹈的自发性再现。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即兴创编动作,所以是幼儿的一种自娱自乐。幼儿熟悉的歌曲越多,越容易引发歌舞表演游戏。

由于故事表演游戏和歌舞表演游戏都具有表现的特点,表演的空间条件和物质条件不同,所以这两类游戏往往是分开设置的。就故事表演游戏而言,由幼儿装扮角色时,需要的主要道具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头饰或面具等,或者根本不用道具,仅以角色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幼儿通过手偶、指偶、木偶来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简单的小舞台架。就歌舞表演游戏而言,幼儿只是自娱自乐时除了需要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外,有时需要一些表演服装和装点性的服饰、头饰,还可以有一面立镜。但无论是哪种表演游戏,都必须投放替代物,比如纱巾、飘带、床单、被面及其他废旧物品等,因为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替代物来进行表演游戏,也是体现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两种游戏如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出现,有演员、有观众,那么表演游戏实际上已经与角色游戏合二为一了。

经常开展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熏陶,有助于幼儿充分发挥再造性想象和增强表现力,也有助于幼儿开朗、自信、合作品质的发展。

3.建构区

建构区是幼儿通过各种基本材料进行结构造型游戏的场所。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结构造型活动,如果是小型的材料,则可在桌面进行,如果是较大的材料,则可在地面上展开。然而,无论是进行大件造型还是小件造型,对幼儿的发展都是重要的,但其意义和价值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建构区空间划分的差异性主要是由幼儿园倾向于投放哪一类建构材料所决定的。

室内建构区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积木,一类是插塑,两种材料各有其价值。积木易倒易建,因此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拼搭技能,需要幼儿在垒高、架空的搭建中对平衡点、支撑力等有较好的把控。就插塑而言,幼儿可以通过插塑材料之间的接插来造型,其作品的稳固性主要通过手眼协调的小肌肉操作技能来实现,且成型后不容易毁坏,有利于作品的保留。但也正因为插塑具有接插相扣、不易毁坏的特点,所以要求不如积木那么高。同时,积木游戏中,每个作品的搭建必须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这往往需要较大的空间,也容易引发更多幼儿的联合搭建;而在插塑游戏中,幼儿在接插过程中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作品,且容易引发幼儿之间的平行游戏,所以对空间的要求不像积木游戏那么高。

结构造型游戏对材料投放的要求很高,材料的尺寸、数量、颜色、种类以及摆放的方式,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比如,在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单色比彩色更有利于幼儿搭出造型复杂的作品,但审美规则在彩色搭建中更早出现。对插塑而言,种类多但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少,不如种类少同一种材料的数量多,更容易使幼儿接插出复杂而高水平的作品。无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分类摆放比混合摆放更有助于幼儿搭建,所以提供插塑筐和积木柜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单元积木的尺寸大小一致且构成比例,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搭建经验。可见,建构区的材料投放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较强的专业性。

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数、形、空间方面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搭建和接插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4.美工区

在美工区中,由教师投放材料所诱发的是绘画活动和手工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这两类活动属于艺术范畴的活动。但对幼儿来说艺术的初级形式就是游戏。因此,美工区也应当是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场所。

涂鸦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只要有笔就会涂,只要会涂,就会产生表征,因为在幼儿形象表征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手和手指控制笔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思维和动作的同步发展,成就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当然,能力和机会是相关的,这是在幼儿大量涂鸦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为了支持并推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保证各种涂鸦工具和材料是重要的。只要工具和材料得到保证,幼儿就会自发地在各种纸上用笔和颜料进行探索,幼儿一方面在尝试表征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从而学会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表现;另一方面在掌握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表征水平,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体验和情感。

手工包括了泥工、纸工和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粘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任意变形,特别能引发幼儿创作的欲望。随着幼儿手指日益变得灵巧,搓、揉、捏、压等技能逐渐熟练起来,幼儿可越来越随心所欲地进行多种造型,因此泥工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而纸工对幼儿精细动作的要求更高,幼儿通过折、剪、粘贴等基本动作进行多种创作,从中获得对作品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至于多种材料的综合手工,则是在泥工、纸工的基础上加上更多的手工技巧,比如穿、编,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进行组合性创作,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手工,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有机会在充分练习精细动作的同时,探索不同颜色、形状、材质的材料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

可见,美工区既为幼儿提供了练习精细动作的机会,也为幼儿审美表征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美工区的活动,会从简单创作逐步走向复杂创作,其创造性将日益充分地展现出来。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设计:“春天”主题背景下中班活动区的创设


区角活动它是面向全体的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获得多种经验。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因为区角活动本身是幼儿个别的学习活动,它包含了幼儿的个别学习、探索、表达和创造等丰富的内涵。主题活动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日常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活动“顾名思义”它必定是与主题密切相关,它同样承担了幼儿个别的学习、探索、创造 ,但并不是说每个区角所创设的活动内容都要与主题契合,区角活动的设置除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和材料,也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涉及面更丰富的内容。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以及在不同的主题中,与主题相关的区角活动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下面以《春天》主题活动为例,谈一下活动区创设的主题化。音乐区:音乐区的独特价值是为幼儿提供体验节奏、欣赏乐曲、尽情歌唱、创编舞蹈的机会,主要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音乐区的创设应与静区分开,可设置在走廊里;应提供小型录音机,便于幼儿随时操作;为了让幼儿充分表演,感受动作的美和表演的乐趣,可在音乐区的墙壁上安装一面大镜子;教师还要提供表演用的服装、头饰、彩带等各种道具和铃鼓、碰铃、双响筒、沙锤、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在春天的主题中,教师可提前选择“春天”的歌曲磁带,如《春天在哪里》《篱笆下》《柳树姑娘》等投放在音乐区中,供幼儿欣赏、演唱、演奏和表演。音乐教学活动后,可将学习过的与春天有关的歌曲、舞蹈磁带、节奏乐图谱、打击乐器等放入区中供幼儿练习、欣赏和自主创造性地表演。这样音乐区成为了《春天》主题活动的准备和延伸。幼儿在美工区中用废旧报纸、塑料袋等材料设计制作的“春装”可放置在音乐区中,让幼儿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随着优美的乐曲创造性地进行“春季服装表演”。语言区:语言区的独特价值是让幼儿喜爱看图书、听故事,发展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同时激发幼儿能清楚连贯地将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愿望,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区可设置“图书区”和“表演区”两个小区域。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将教授过的有关春天的故事、散文、诗歌等图书投放到图书区中。如故事《春天的电话》、散文诗《春天来了》、诗歌《春雨》等,让幼儿创造性地讲述。还可收集与春天有关的科学知识类的书籍投放到区中,如涉及到春天的天气特点、植物种植等知识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供幼儿查阅和学习,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和好奇心。表演区中可放置供幼儿进行文学作品表演的布景道具、头饰、指偶等,让幼儿运用语言、动作等创造性地进行表演。搭建区:本区的独特价值是通过幼儿运用积木、插塑和拼图等材料进行构造活动,促进幼儿动作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有关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合作和克服困难等个性品质。搭建区应为幼儿创设宽敞的场地,以供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搭建。搭建区的材料分类摆放便于幼儿取放和学习归类。背景墙要充分利用,可提供教师搭建的范例、幼儿自己搭建作品的照片以及搜集的实景照片、图片等,让幼儿模仿、欣赏,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更好地激励幼儿树立信心进行搭建。在《春天》的主题中,可围绕“春天的花”和“春天的景观”等展开,用雪花片、积塑拼插种类不同、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的“花”;还可用积木、纸盒、易拉罐、小棒、瓶盖等丰富多彩的辅助材料搭建春游的景观,如青岛的栈桥、小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小鱼山等建筑景观,让幼儿将所获得的对春天周围事物的经验用搭建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搭建完后,要为幼儿提供搭建展示台,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以便交流与分享。美工区:本区价值是通过幼儿自由的剪、贴、画、缝等多种技能的锻炼,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同时丰富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能力。美工区要为幼儿准备绘画、泥工、纸工等范例或步骤图,让幼儿欣赏,并教给幼儿具体使用的方法。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在《春天》的主题中,小班可提供印章、棉签、皱纹纸、油画棒等材料,让幼儿用印章作画,用棉签画迎春花,用皱纹纸粘贴发芽的树等;大班可提供橡皮泥、线笔、毛笔、宣纸、电光纸、剪刀等,做平面泥工“春天的景物”和“春天里人们的活动”,以线化形式画“我眼中的春天”,用水墨画描绘“动物”和“花草”,用剪刀和胶水做剪贴粘贴画“春天”,折纸“美丽的花”等;教师还可提供报纸、塑料袋、各种包装袋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春装”。随着幼儿对春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丰富,教师可不断增加创造性的成分。如可运用粘、贴、剪、画、撕、缝等多种美术形式与技法综合表达对春天的感受,还可运用多种感官,听音乐后绘画“春天的音乐”,听故事后绘画“春天的故事”等,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表达。角色区:本区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区域,它对幼儿社会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以及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春天》主题的需要,可增设“鲜花店”“春季服装店”,并丰富“娃娃家”的情节与内容。如:“鲜花店”的墙饰可张贴各种花卉的图片,将搜集的花的标本放在区中,把幼儿在美工区和搭建区中用纸类、泥类和插塑类做成的种类各异的鲜花标上花名和价格标签,幼儿在扮演花店售货员、顾客的过程中,对鲜花品种、插花艺术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丰富幼儿经验,让鲜花店的游戏更进一步地开展下去,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鲜花店,采访卖花和买花的人,了解什么时候送花、送什么花等常识。幼儿将了解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并张贴在鲜花店中。幼儿可表征观看演出、到医院看望病人、过节、结婚、祭奠亡故的亲人等情况下需要送的花的经验。还可设置“春装店”,将幼儿从家里搜集的春装挂在衣架上“出售”,还可让店员将美工区用报纸、塑料袋、各种包装袋等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的“春装”在店里出售。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当幼儿了解了春天里人们的活动后,可丰富区中“娃娃家”的内容,可创设“娃娃家”的生活区、游玩区和野餐区。生活区主要体现“家”的温馨,可将“妈妈”带“孩子”一起用表征符号制订的“春游计划”(去哪里玩、乘何交通工具、带什么东西、具体玩什么内容等)和春游照片张贴在活动区中。“游玩区”可提供玩沙、放风筝等玩具供“孩子”玩,“野餐区”可提供铺在地上的塑料布,野餐时的食物和器皿。要使娃娃家的情节更为丰富,就应加强与其他区域间的联系,如“妈妈”带“孩子”到“超市”为春游、放风筝、野餐等购买食品和携带的物品;在“春游”中可能“娃娃”生病了,妈妈会打120电话或带孩子到医院看病等。科学区:通过本区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求知欲、科学兴趣,培养幼儿观察、探究、表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等科学能力及精神。在《春天》的主题中,科学区可设置“小问号区”“种植区”和“气象观察记录区”等小区域。“小问号区”可让幼儿将平日里对周围事物探究的问题用图画、符号表征出来,张贴在区中,引导幼儿多方搜集资料解答。“种植区”让幼儿将植物的种子种在土里、棉花里、水里和石子里等,观察其发芽过程,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进行记录;还可让幼儿观察种植玉米的稀疏和拥挤的不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气象观察记录区”可为幼儿提供一张大的挂历纸,请幼儿自行设计(如画出纵、横两轴分别代表温度和时间),幼儿把从电视、报纸、手机等途径搜集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在纸上画出每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将其连起来就成为一个月气温的变化走势图。还可让幼儿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天气的阴晴变化等。

阅读区环境创设的“l+l>2”模式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把幼儿早期阅读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早期阅读教育已成为幼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教中,教育环境是一种重要的“隐形课程”,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阅读环境的创设是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前,许多幼儿园都很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甚至将阅读区建设到了班级,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阅读环境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缺乏专门的阅读区。有的幼儿园将阅读区设置在教室、寝室、阳台和或走廊等,导致幼儿的阅读活动容易受到干扰。(2)阅读材料缺乏。有些阅览区的阅读材料偏重于文字,而且比较陈旧,缺少艺术性和观赏性,导致幼儿的阅读兴趣不高。(3)阅读材料不分层次。不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各个年龄班提供一样的阅读材料,导致幼儿的阅读效果受限。(4)忽视发动幼儿的积极性。一些阅读区完全按照教师的主观想法创设,缺乏幼儿的主动参与,导致幼儿的积极性不高。

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幼儿阅读区环境创设的“1+l>2”模式,突出了幼儿参与,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并初步取得良好的效果。

师生携手“1+1>2”模式

幼儿阅读区是为幼儿建设的,让幼儿参与不仅体现了“以幼儿为本”,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在阅读区的创设中,不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阅读区的管理,教师都跟幼儿进行充分地沟通,尊重幼儿的意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人翁地位。例如,某班级的阅读区原先由教师制定了规则,可是幼儿会对教师制定的规则本能地存在一定抵触心理;另一个班级阅读区的规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幼儿自主制定,结果执行效果很好,能够保持安静阅读,书籍阅读后要按标记放回原位等。又如,在阅读区设立“图书医院”,引导幼儿采用粘贴、绘画等形式对破旧的图书进行整理,这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爱书意识,还能够提高幼儿的主人翁精神,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区的建设。

读书制书“1+1>2”模式

自制图书是提供幼儿主动参与阅读的良好途径。我们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制作方式。小班幼儿采用亲子制作,家长参与,幼儿粘贴照片,结合手指点画或印章画的技能让孩子们装饰图书。中班幼儿采用照片与绘画、剪贴相结合的形式制作图书。大班幼儿采用照片加绘画的形式制作。幼儿在制作图书的过程中要选择内容、粘贴照片、装饰画面、组织合适的话语来表达事情的经过、发生的情景,其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本自制书的完成,并在同伴面前展示,能够给幼儿带来许多乐趣,提高幼儿的成就感。此外,一本内容与自己的伙伴相关的书,更难激发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增进了幼儿间的互相了解。此外,还可以将自制图书引人主题教学中。例如,在主题教学《车子叭叭叭》中,让幼儿在报纸上、画报上收集各类车子的照片,或者画出各种各样的车子,制作图书《各种各样的车》,这大大提高了对主题教学的效噪。

读书分享“1+1>2”模式

分享是阅读中的一大乐趣,我们不仅鼓励幼儿阅读,还鼓励幼儿将书籍和知识与他人分享。我们每月开展一次评书活动,把自己一个月以来的阅读收获与同伴分享。“评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讲故事、介绍知识等等。自从幼儿从评书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从此就更加喜欢阅读书,很多幼儿从“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图书漂流活动,幼儿周一将漂流的图书带回家,周五将漂流的图书带回幼儿园,这不仅开拓了幼儿阅读的阵地,还丰富了幼儿的阅读材料。读书与分享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分享知识、传播爱心的精神。

形式内容“1+1>2”模式

阅读区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应该体现出阅读的内容。一些教师认为阅读材料越多、阅读区越丰富,就越能吸引幼儿,于是把阅读区建成图书的集中展示区。实际上,经大量观察发现,在图书种类、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幼儿往往不是对图书的画面和内容感兴趣,而是更喜欢快速地浏览或者频繁地更换图书,导致兴趣泛化,注意力不够持久,不能深入阅读。我们根据与幼儿的讨论结果和活动中观察到的幼儿兴趣点,将阅读材料按主题内容分类摆放。如“新书推荐”,将新投放的书集中摆放在一起。又如,“我爱看画报”,准备了《幼儿画报》《东方娃娃》等刊类画报。再如,“大迷宫”则准备了各种知识类书籍。这样,阅读区的形式得到了完善,阅读材料的内容也得到了合理分类,让幼儿在进入阅读区后,能够根据主题内容,更有目标地选择阅读材料,阅读区也实现了材料的有序、有效投放。

家园合作“1+1>2”模式

家庭是幼儿重要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在家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家庭中存在不利于阅读的环境或氛围,势必给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创设家庭阅读氛围。家庭的阅读氛围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经常和幼儿一起读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和文字,帮助幼儿克服一些语言和文字上的障碍,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另一方面,创设家庭阅读平台。在家庭里也为幼儿设置一个专门的阅读区,提供专门的阅读材料,设置适宜的阅读氛围。家庭阅读区是幼儿阅读区的延伸,其良好环境的创设,既增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又可以让幼儿在家校两边都受到良好的熏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也获得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幼儿阅读环境的创设要仅仅围绕“幼儿发展”为中心开展,积极引导幼儿参与。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幼儿阅读区榭环境创设的“1+1>2”模式,突出了幼儿的参与,实现教师与幼儿、读书与制书、读书与分享、形式与内容、学校与家长的联动,实现幼儿阅读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同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进一步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以内蒙古某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为例


在现行幼儿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区角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此区角环境创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我们通过在幼儿园一个半月的研究发现的区角环境创设现状及分析。

一、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的现状

(一)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创设和利用的时间

1.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开辟的时间久,利用和维护周期长

幼儿园活动室的区角环境是第一学期创设的,用时7天,半年后也没有重新创设。活动室图书角里摆放的图书只有一种,窗台上有几盆绿色植物,积木区有一种样式的积木。

2.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利用的时间少,利用率低

幼儿园各个活动室内区角不仅利用得少,而且使用频率极低。例如某班阅读区从未见幼儿去取书阅读,幼儿教师也不引导幼儿去阅读图书。

(二)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空间

活动室空间是指活动室的实际面积减去家具占地面积所剩下的空地面积。

1.活动室区角的空间密度小

我国1988年颁布的《城市托幼机构建筑面积定额(试行)》规定,每间供30名幼儿使用的活动室面积为90平方米,即每名幼儿占地3平方米(包括设备和材料的占地面积)。被观察幼儿园某小班有32名幼儿,活动室的实际面积为60平方米,每名幼儿则占地1.875平方米(包括活动材料和小床的占地面积),可见与1988年的规定相比,活动室的空间密度小。

2.活动室区角的创设简单,区角设置少

被观察幼儿园活动室的整体空间设置简单,活动区角的数量少,且创设简单,活动室创设的区角只有图书角、积木区。各个区角之间并排在一起,没有任何隔离物,布置简单,目的不明确。可供幼儿活动的区角较少,而且各区角活动材料少,且没有暂时性的活动区角。

3.活动室区角空间缺乏吸引力

幼儿园的区角活动较少,活动材料缺乏,且材料形状相同,颜色简单,缺乏美观、新颖性等特点,吸引不了幼儿的注意力。例如位于墙角的图书角,只放置一种图书,而且图书颜色暗黄,并没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就没有发挥价值。积木区的积木只有一种,形状一样,且只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三)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的主体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在进行区角环境创设过程中,该幼儿园各种区角活动材料都是教师自己准备好的,没有激发幼儿参与环境布置。观察中发现该幼儿园并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出发,各项活动程序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不允许幼儿主动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四)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材料投放

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幼儿园活动室内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们所观察的幼儿园中,材料的投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小班图书角里摆放的是《三字经》(带有拼音),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识字水平有限,而且不能拼读音节,对这类图书不感兴趣。二是材料数量少、种类少,例如,各个班级的游戏角都只摆放着一箱积木,种类单一,积木没有替换过新的样式,材料更换时间长。三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例如,积木没有进行定期清理和消毒,有些积木已经破损,却没有及时更新和修理。四是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积极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所有材料都是幼儿园购买的。

二、幼儿园活动室区角环境的解决策略

(一)活动室区角环境创设和利用的思想要明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区角环境创设过程中,要坚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实施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结合幼儿园周围环境资源的特点、教育发展规律与幼儿实际需要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环境创设。

另外,区角环境创设还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注意色彩、空间、造型等要素之间的和谐,给人以美感,而且更要注重幼儿自身的积极参与。

最后,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幼儿园及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活动室的空间大小,考虑幼儿的人数、年龄阶段、兴趣需要、不同发展水平及日常生活经验,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角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幼儿园的课程结构及主题活动,努力做到统筹规划。

(二)创设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活动室区角活动环境

在进行室内空间布局时,要根据幼儿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来设置活动区角,如小班幼儿教师可以设置娃娃家等,让幼儿感到亲切,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大班幼儿由于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可以为他们设置科学区等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活动室各区角进行创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幼儿的身体特点,活动区中桌椅、柜子的高矮都应依据幼儿的身高配置,让幼儿感到舒适自如。幼儿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活动区角之间要有足够的空间,保证行动时的安全。活动区还应是优美整洁、富有生机的地方,幼儿喜欢鲜艳的色彩,因此在对活动室进行空间布局时宜色调简洁明快,显得宽敞明亮,这种良好的活动室空间环境和氛围,才能使教师和幼儿的心理和情绪进入最佳状态。

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氛围。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曾指出“积极鼓励胜于消极制裁”的原则。因此,幼儿园也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环境的营造,在活动室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与幼儿共同交流,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在活动区角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各个活动区中形成一种欢乐、融洽、友爱、互助的氛围,使幼儿在活动区中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开辟多种游戏区域,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

活动区角的种类能够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幼儿园活动室区角划分要丰富。例如,在美国的幼儿园中,每个班级都设有戏剧区、科学角、操作区、图书角、艺术角、积木角,有的还设有音乐角、泥塑角、木工角、烹饪区和劳动区等。我们也应该为幼儿提供多种活动区角和丰富的材料,并根据本园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选择适宜的材料,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区角。例如,可以重视运动类活动区角的创设,可以在室内多设置一些运动类的活动区角,使幼儿有更多锻炼身体和培养个性品质的机会和时间。

在具体布局活动区角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设置几个班级间共享的活动区角,这样既可以节省室内空间,提高活动区利用率,又可以为幼儿创造与更多人交往的机会。

(四)活动室各区角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适宜

1.材料的选择要围绕活动区的目标

投放活动材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媒介,幼儿园应首先制定出合理的教育目标,然后根据教育目标去选择材料,这样才能避免材料投放的盲目性。

2.材料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决定投放材料的难易程度,另外还要考虑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要选择活动区材料。

3.材料要富有层次性

幼儿是在不断地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相同的内容要顾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材料的层次不同。例如,同为玩磁铁活动,小班幼儿进行“动物逛公园”活动:在小动物底座上插入回形针,置于有背景的桌面上,幼儿用小磁铁动动玩玩,看哪些小动物会走路;中班幼儿则可以玩“走迷宫”活动:小磁铁牵引着“自己” (塑封照片),沿所示路线走,避免掉入“路旁陷阱”;大班幼儿进行“取别针”活动:怎样用磁铁又快又多地将可乐瓶子里的回形针取出。

4.材料选择要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安全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活动室空间布局的过程中也必须首先考虑安全性。在材料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尽量做到一物多用。可以充分利用无污染的废旧材料,如挂历纸、各种包装纸、海报、纸盒、形状特别的塑料瓶等,还可以联系家长,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五)活动室各区角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相联系

环境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整合,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幼儿园各区角环境创设的内容要与幼儿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匹配。幼儿园各区角环境要根据一定的主题活动进行创设。例如,学习“水真有趣”主题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水盆、盛放水的塑料袋等,让幼儿在活动区角中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水,观察水的样子、颜色,倾听水的声音,体会水的用途等。学习“花儿真美丽”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从家自带一种花放在植物区,让幼儿在认识花的过程中对植物区产生兴趣。

(六)给予幼儿区角活动必要的自由和指导,提高区角利用率

我们强调区角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但自由也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培养区角活动中良好的秩序感,可以保证更多幼儿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在进行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要学习必要的规则,例如东西从哪儿拿要放回哪儿去,取放教具要排队等。

另外,幼儿园在进行区角环境创设过程中,要给每个区角留出足够空间,保证幼儿的活动顺利进行。各区角投放的材料尽量丰富,例如积木区可以投放种类不同的积木,游戏角也尽量投放多种游戏材料。

总之,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角活动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区角环境及其创设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广大幼教工作者要在创设区角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小班数学活动区创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叙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表现性评价而言,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区域活动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在数学教育中,为幼儿创设富有情景性的活动区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小班幼儿具有以动作思维为主、爱模仿、注意集中时间短等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依赖于感性经验,而这种感性经验是在操作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与集体数学教育活动相比,在数学活动区中,教师能通过预设的蕴含相关数学元素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选择、摆弄、操作的机会,从而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因此,数学活动区活动也就成为小班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时,教师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能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教师在创设活动区环境时若能注意情景的创设,则更有助于幼儿在感性材料和抽象数学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渐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那么,如何创设情景,如何投放小班数学活动区材料,如何使活动区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呢?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情景性,避免单纯地“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

所谓数学活动区创设的情景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是基于一定情景的,而且幼儿的操作或体验是和情景紧密联系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景有时可以是再现幼儿生活的真实情景。例如,糖果是幼儿熟悉的材料,糖果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为糖果分类的问题。于是,教师将真实的糖果投放到了活动区中,这些好看又好吃的糖果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区分糖果,形成了自然融合糖果分类任务的情景。

有时情景也可以是模拟生活的游戏情景。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创设了一个“我家的鞋柜”的场景(见图),让孩子们在模拟成人生活的游戏情景中给鞋子分类。这样的材料投放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心理需求,使幼儿在游戏性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对“情景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走人误区。例如,在为幼儿提供模式排序的材料时,有的教师设置了“给妈妈串项链”等类似活动情景。虽然教师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妈妈头像让幼儿挂“项链”(见图),但实际上孩子们仅仅是用教师提供的串项链操作材料,按照教师给出的模式底板进行模式排序的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显然与教师设置的情景是分离的,并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幼儿的结构化操作,是幼儿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枯燥练习。因此,这种单纯“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的做法是对“情景性”的误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体现“情景性”。教师应当明白,只有创设将任务要求和幼儿的操作需要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才有助于幼儿体验和感知材料,获取相关数学经验。在上述“为妈妈串项链”的活动中,教师其实不必投放妈妈的头像,也不用提供若干模式排序卡让幼儿反复排列不同的模式,只需启发幼儿为妈妈串漂亮的彩链。幼儿可以串一种颜色的、几种颜色间隔的项链甚至是没有规律的五彩缤纷的项链,教师则通过引导幼儿比较操作结果理解简单模式排序的规律。

二、关注幼儿年龄特点,合理把握材料的适宜度

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提供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分析和预估材料蕴含的认知要求以及这个年龄段幼儿在操作此类材料时的特点,合理地把握材料的适宜度。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分析,有可能导致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无效或低效。例如,有的教师在给小班幼儿创设涉及分类学习内容的活动区环境时,创设了一个“钓鱼”的活动情景,这个活动情景虽然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但受幼儿求新、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的生理特点所限,他们关注的是怎样把“鱼”钓上来。由于几个幼儿可以同时站在“岸边钓鱼”,他们在操作中就很可能产生鱼钩互相搅在一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操作行为就演变成了要么是拥在一起试图把鱼竿分开,要么是因为钓不上鱼而着急地直接用手抓,要么是钓到鱼就直接放进筐里而顾不上分类。可见,在这样的活动区环境中,非认知层面的因素恰恰成了幼儿学习相关数学内容的干扰因素。教师若能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理性分析,就要重新调整和设计材料,如可以将上述“钓鱼”活动改为“给小猫分鱼(或喂鱼)”活动。

三、创设开放、低结构的教学活动区环境

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和投放材料时,要避免仅从数学认知点的学习直接切入的思路,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具游戏性的环境,以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区辟出一块空地,投放积木等建构材料,孩子们在这个开放、低结构的活动环境中,尝试建造自己的房子,如何造得高、造得稳、造得美观(见图)就成为他们的学习需要,对大小、形状、对称、空间位置等的分析和比较也自然融入其中。虽然教师在投放这些活动材料时并没有特别创设情景,但是材料的低结构性和开放性激发了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在操作中自然地运用了数学的相关概念,表现出较高的行为水平。在开放、低结构的游戏活动中,不仅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师也可以更多地在自然状态下获得对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真实、充分而有效的信息。

玩转“宝贝仓库”——幼儿园自主游戏材料库的创设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是丰富幼儿游戏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也是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构思,引发幼儿游戏创想和行动的载体。为此,我们对幼儿园自主游戏材料库的创设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我们坚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亲历创设的过程中开启与这一被孩子们视为“宝贝仓库”的多维互动,并借此促进了幼儿自我表达、自由创造、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一、基于儿童视角的“宝贝仓库”的创设 在“宝贝仓库”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基于儿童视角捕捉幼儿兴趣、追随幼儿需要、支持幼儿参与,让“宝贝仓库”体现幼儿的创想、投射幼儿的情感,散发幼儿特有的浪漫和诗意。

1.形态各异的“宝贝仓库”

我们根据自主游戏的场地设置、材料配置等不同情况,打破货架式、雨棚式惯常设计,利用梯子、PVC管、大纸筒等以及小木屋、风车房、小火车、透明暖房等造型富有童趣的设施,因地制宜地创建形态各异的“宝贝仓库”,并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如在小木屋上自由涂鸦、为小火车绕上好看的彩绳……幼儿的创造让每个“宝贝仓库”都别具风采,充满童趣,吸引幼儿驻足、探寻。

2.名字诗意的“宝贝仓库”

为了促使幼儿与“宝贝仓库”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我们组织开展了“我的宝贝仓库我取名”的活动。我们在幼儿园门厅张贴了大型的征集海报,发动幼儿为自己喜爱的“宝贝仓库”取名,让幼儿学习用绘画、符号、文字等多元形式表征库名,并组织幼儿投票评选出最被大家喜欢的名字。

最后,幼儿将用梯子竖立搭建的高楼状的“宝贝仓库”取名为“爬爬宝贝仓库",将操场上小火车状的“宝贝仓库”取名为“卡卡宝贝仓库”,将楼梯口用PVC管搭建的球类“宝贝仓库”取名为“弯弯宝贝仓库”,将山坡上的风车房“宝贝仓库”取名为“转转宝贝仓库”,将花丛中的小木屋取名为“朵朵宝贝仓库”……幼儿的奇思妙想让“宝贝仓库”绽放出异样的生命活力,也让幼儿真正成了“宝贝仓库”的主人。

二、具有游戏体验性的材料收集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我们“宝贝仓库”的材料收集也具有游戏体验性,这不仅让材料收集更富有乐趣,也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

1.收集小贴士

材料的收集让幼儿与“宝贝仓库”有了更频繁的互动。我们建立、完善材料收集规则,实施“双管齐下”策略。一方面,我们做好日常收集工作,通过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家园栏、家长群等平台向幼儿、家长发放材料收集倡议书,宣传材料收集的价值,发动幼儿、家长全员参与。另一方面,我们开展专项收集活动,在幼儿入园的必经之处创设醒目的“收集小贴士”专栏,教师和幼儿根据自主游戏的开展情况和所需材料,在这些“收集小贴士”中发贴,发动全园幼儿、家长协同收集。有相关材料的幼儿、家长可以回贴,并将材料交到相关班级,由教师和专管材料收集的值日生投放到相应的“宝贝仓库”中。

例如在“卡卡工地”游戏中,幼儿生成了挖建“城市地下管道”的主题,但相关的游戏材料特别缺乏。教师和幼儿交流商量后在“收集小贴士”专栏发贴收集各种管子、瓶罐、棒子。在短短的几天里,幼儿、家长纷纷回贴,“卡卡宝贝仓库”马上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管子、瓶罐、棒子,软的硬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不一而足,好玩的“城市地下管道”游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2.收集储蓄卡

我们以“银行储蓄”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展材料收集,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生活习惯。幼儿园设立“材料收集银行”,由园长兼任“总行行长”,各班设立“分行”。每位幼儿都是“储户”,并拥有一张“安安收集小达人储蓄卡”。每天,各班教师及值日生都会按照幼儿收集材料的种类、数量发放相应的“安安币”作为奖励,每目的最高奖额一般不超过3个“安安币”。幼儿对自己所获的每一个“安安币”都特别珍视,将换得的“安安币”整整齐齐地贴存到自己的“储蓄卡”中。“这周你又存了多少?”“我们班里谁是大富翁?”“我要再去收集一些东西来换‘安安币’。”……这些话题常常在幼儿的日常谈论中听到。他们也会经常点数自己的“安安币”,并相互比较币值的多少。一张小小的“储蓄卡”牵动着所有幼儿的心,激励幼儿争当“收集小达人”,让收集成了一种风尚和习惯。

3.收集换礼物

我们在创设“材料收集银行”的基础上配套建立奖励机制,开展“安安币”换礼物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幼儿收集材料的积极性。例如,在中班“一粒种子”项目活动中,幼儿既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采摘种子,也用“安安币"向幼儿园换取不同的种子。又如,在“元旦跳蚤市场”节日活动中,幼儿以“安安币”换取入场券拉开活动序幕,凸显活动的绿色环保主题。再如,每学期末,幼儿可以用自己积攒的“安安币”向幼儿园兑换各种相应的小礼物。“我有10个安安币,可以换一根跳绳”“我有15个安安币,可以换一本绘本”“我有20个安安币,想换一个彩球”……此时,材料收集已经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场快乐游戏。

三、凸显幼儿自主性的“宝贝仓库”管理 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宝贝仓库”中材料的投放、取用日益频繁。此时,仓库管理工作日益重要。我们将仓库管理权交还给幼儿,以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们将数理认知、前书写等多元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到“宝贝仓库”的管理中,让幼儿体验自主管理的成就感、满足感。

1.管理公约

我们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了以包干管理为主要方式的“宝贝仓库”管理办法。每班认领2~3个“宝贝仓库”,并设立专管值日生轮流管理。各班教师和幼儿通过讨论制订了管理公约,明确专管值日生每天要做好“宝贝仓库管理3件事”:一是每日早晨清点班上幼儿收集的材料并发放相应的“安安币”;二是每天午餐后将当日收集的材料投放到适宜的“宝贝仓库”;三是每次游戏后整理好“宝贝仓库”的材料,并根据材料的使用情况做好补充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共同合作,将“宝贝仓库管理3件事”做成图文并茂的管理公约,张贴在醒目位置,提醒专管值日生对照执行(见图8)。此外,各班幼儿还制订了游戏中如何取用、归放、整理材料的规则,让每位幼儿在游戏结束后都参与到材料的归放、整理活动中来,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提高。

2.图标配对

在“宝贝仓库”的管理工作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了多种图标,并用图标配对方式实现了材料的定位,大大方便了游戏后材料的归放和整理工作。我们在图标配对中巧妙地渗透了图形、点数、序数、按规律排序、10以内的加减、空间方位等数学学习内容,充分挖掘了自主管理的学习。例如,大三班包干的“爬爬宝贝仓库”图标配对中融入了空间方位和序数等学习内容,幼儿凭借材料筐上的“房间号”找到材料架的“第几幢第几层”,从而为材料准确找到存放位置(见图9)。又如,大一班包干的“奇奇宝贝仓库”是让幼儿通过寻找模式规律来实现图标配对的,只有当材料筐上的排列图形和材料架上的排列规律图标相匹配,才能找到材料存放位置。再如,中二班包干的“豆豆宝贝仓库”则让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干扰进行正确点数,只有当材料筐上的点子数和材料架上的数字相吻合时,才算归放到位。当然,不仅是包干班级的幼儿能获得这种学习机会,每一位幼儿在取用、归放材料时同样能获得这种学习机会。

四、问题驱动下的材料使用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捕捉问题、研究问题,并抓住解决问题的契机,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引发幼儿与“宝贝仓库”的积极互动,推进游戏的深入开展。

1.情境“留白”

在自主游戏中,游戏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由教师包办完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游戏空间、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玩法等都可以由幼儿自己来创生。游戏情境中的“留白”可为幼儿创设更多自主规划、自由创造的可能,也让幼儿面临更大的挑战,幼儿可运用“宝贝仓库”中的各种材料去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在“哈哈野营”游戏中,我们没有为幼儿提供现成的帐篷,而是要求幼儿自行搭建。于是,孩子们从“宝贝仓库”找来木棍、麻绳、布块,将三根木棍交叉立在地上,并在顶部用麻绳绑扎。可是麻绳不容易扎紧,稍有碰撞,木棍就东倒西歪,帐篷也随即倒塌。经过反复尝试,幼儿发现了问题所在,意识到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去固定木棍。他们集思广益,先是从“宝贝仓库”里找来大号的夹子来固定木棍的顶端,可帐篷还是摇晃。接着,他们又从“宝贝仓库”里找来几个大矿泉水桶,将三根交叉的木棍分别插入桶内,可是木棍较长,水桶较轻,重心明显不稳,帐篷还是容易倒塌。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有孩子提议可以往水桶里装入重的东西。于是他们分头从“宝贝仓库”找来小石块、小弹珠等材料,还从沙池中舀来沙子,反复尝试。最后,孩子们将沙子灌入水桶中,再把木棍插进沙子里,帐篷终于稳稳地立住了。

2.“私人订制”

我们在自主游戏的多个场馆中推出了“私人订制”服务,这就向幼儿提出了挑战。幼儿不能仅仅使用现成的游戏材料,而是要追随“顾客”的个陛化需要,利用“宝贝仓库”里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使材料的使用更加多元。例如,在“亮亮服装店”游戏中,一位“顾客"想要订制一件心仪的“服装”,于是就在“私人订制单”上画上了自己喜欢的服装款式、颜色、尺寸、图案等,“设计师”根据“顾客”的订制要求,迅速到各个“宝贝仓库”中寻找合适的制作材料,将一次性的大垃圾袋剪出两个洞,然后用彩色的布卷成筒状做衣服的袖子,再按照“顾客”要求从“宝贝仓库”找来纽扣、泡沫粒、彩纸等,将衣服按照订制要求加以装饰,并不断与“顾客”沟通商量作出调整,直至“顾客”满意为止。

3.“游戏分享”

每次自主游戏结束后,我们都会留出“游戏分享”时刻,让幼儿交流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及经验和感受。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是指向游戏材料的使用。教师会捕捉、抓拍幼儿使用材料过程中的相关照片加以播放展示,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幼儿的共同思考,激发幼儿进一步利用材料开展相关游戏的愿望,体验创造的快乐。“你用了什么材料?”“为什么要用它?”“你用它做了什么?”……幼儿围绕游戏材料的使用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游戏体验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在“游戏分享”时刻,教师展示了一位男孩在“泡泡彩球坊”利用各种材料制作“气球章鱼”的几张照片。大家看到,章鱼的头是一个大大的气球,绸带、布条、毛绒棒成了它长长的触手,章鱼的身上还有各种精美的装饰。教师围绕这几张照片开展了“游戏分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入围着这个材料在观赏?”“这个气球章鱼好玩在哪里?”“它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是哪里来的?”……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泡泡彩球坊”总是门庭若市,材料的创意使用让“泡泡彩球坊”充满了魅力(见图15~17)。

小小的“宝贝仓库”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挖掘了自主游戏更丰富的内涵与价值,让幼儿玩出了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智慧。

相信《幼儿园攀岩区的创设》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创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益智区的创设思考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关键经验、兴趣、需要为...
    2021-05-21 阅读全文
  • 幼儿园英语区角环境创设初探 摘要: 近年来英语在幼儿园开展得轰轰烈烈,英语区角也作为一种深化,加强英语学习的方法出现,目前,多数幼儿园都创设了英语区,是否真正起到了加强英语的作用呢?在创设英语区角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区角活动的功...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幼儿为本:谈大班美术区的创设与指导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在游戏化的表现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欣赏、感受、表现、创造,慢慢走向艺术化。美术区是集欣赏、玩色、构图、制作为一体,通过幼儿与美术材料的交互作用,采用撕、贴、剪、画、做...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创设情境体验区学科知识游戏化 在我们幼儿园创建幼儿海洋博物馆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海星生活在哪里?”“海龟生活在哪里?”“鲨鱼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吗?”这些问题都指向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区域。于是,我们带着幼儿...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表现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关键经验、兴趣、需要为...

2021-05-21 阅读全文

摘要: 近年来英语在幼儿园开展得轰轰烈烈,英语区角也作为一种深化,加强英语学习的方法出现,目前,多数幼儿园都创设了英语区,是否真正起到了加强英语的作用呢?在创设英语区角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区角活动的功...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是在游戏化的表现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欣赏、感受、表现、创造,慢慢走向艺术化。美术区是集欣赏、玩色、构图、制作为一体,通过幼儿与美术材料的交互作用,采用撕、贴、剪、画、做...

2019-12-16 阅读全文

在我们幼儿园创建幼儿海洋博物馆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海星生活在哪里?”“海龟生活在哪里?”“鲨鱼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吗?”这些问题都指向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区域。于是,我们带着幼儿...

2019-12-16 阅读全文

幼儿园活动区是根据活动内容的类别对空间进行划分后形成的区域。一般来说,幼儿园可根据空间大小或课程需要将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隔成若干个小型的区角。有时这些区角会延伸到走廊、大厅和户外等公共区域,供多个班级...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