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自主游戏中孩子带来的灵感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

幼儿园游戏把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进行融合。游戏就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幼儿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自主游戏中孩子带来的灵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们常说,灵感来源于生活。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参加游戏就是为了玩,为了获得愉快和满足。幼儿游戏不是在学习生活,而是在过自己的生活。在自主游戏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过程的观察支持者和结果的分享激励者。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智慧和主见,总能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给我们带来灵感,让我们在不断调整中丰富、充实、改善自主游戏。

灵感之一:孩子的兴趣点引发新游戏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他揭示了游戏在于儿童的内部需要和自发活动这一游戏本质。自主游戏充分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充分尊重并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自由地玩游戏,在游戏中经常会玩出新花样,激发出老师灵感的火花。

我们班在活动室中间开设了一个休闲广场,是用五、六、七组的椅子围成的。有一天,小龙在商店里买了一个小红球。他和悠悠坐在广场的椅子上,用手中的钱包在几张小椅子上推着这个红球玩,乐此不疲,快乐在他们脸上绽放。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神移到了旁边空的三张桌子和那一块空的场地上,灵感来了。于是,我走过去把三张桌子拼在了一起。“变成乒乓球台喽!”一旁经过的小波兴奋地说。小龙和悠悠看到了,马上拿着球和钱包各就各位了。你推给我,我推给你,开心极了。球台一搭成,马上吸引了很多来往的小客人。于是我招呼他们坐在旁边广场的小椅子上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了问题,提醒说:“你们用钱包打,好像不太好,会弄坏的。”小波马上说:“我们找个东西来代替吧。”几个孩子马上寻找了起来。有的找来了纸盒,有的找来了积木,小龙找来了两片塑料小手。经过简单比较,最后都同意用塑料小手来打球。游戏结束时大家讨论决定:不再增加新的游戏插牌区,这个只是作为客人休闲的场所。球和小手必须是小客人从商店里买过来的。两个人玩的时候,可以有四个小朋友等待。看着孩子们欣喜的眼神,我知道这个休闲广场以后会更加热闹了。

灵感之二:孩子的关注点激活游戏区

教师要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有些游戏区的创设,孩子可能只是短时间内感兴趣,教师要关注孩子,留意孩子的兴趣。

自由游戏的时间到了,小客人昊昊在自然角里转悠着,东摸摸、西摸摸。我问:“昊昊,你在看什么呀?”他指着鸡蛋壳做成的鸡蛋娃娃说:“我看到了许多鸡蛋娃娃。”我做出惊喜的表情说:“是的,鸡蛋娃娃真多,你最喜欢哪一个?”他听我一问,马上指着一个和尚娃娃说:“我喜欢它。”“昊昊,那你怎么不到娃娃家、茶座去做客呀?”昊昊看看我说:“我喜欢这些娃娃。”听了孩子的话,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自然角变一变呢?在往常,我就发现孩子们对自然角的关注不是很多,琳琅满目的水果娃娃、蔬菜娃娃、工艺品、种植的花草,好像只是一个摆设。游戏讲评时,我表扬了昊昊。我问孩子们:“我们把自然角也放到自主游戏中,好吗?”孩子们顿时觉得很新鲜,都同意了。我想到了我们当地有一个“梁丰生态园”,是集种植、灌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公园。于是,“生态园”这个响亮而熟悉的名字替换了“自然角”,孩子们一下就接受了。每天在游戏的时候,有两个孩子作为管理员进入生态园,观察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下来,老师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讲述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小客人也可以凭票进入,自由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我们在生态园中还放置了一些帮助幼儿观察的工具,如放大镜等,这样就更吸引孩子了。变“自然角”为“生态园”,使平时利用率不高的自然角成了自主游戏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灵感之三:孩子的需要点增加新材料Www.yjs21.com

在老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宽松游戏氛围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自主地游戏。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现有的材料已不能满足孩子生活中一些经验的再现。这时,他们继续开展游戏就会与材料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他们在选择和运用替代物的过程中,除了满足游戏发展的需要外,很多时候也体现了自主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的孩子会选择不同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组合和再创造,重新制作成新的材料。《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

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游戏区“美味园”的孩子们玩得更加有板有眼了。嘉嘉在享受着美味,突然他小手一扬喊了一声:“服务员!”洋洋马上应声即到。“我想要一个冰激凌。”洋洋到工作台找了一下,向我求助:“老师,嘉嘉想要冰激凌,可是我们没有。”我笑着说:“是呀!怎么办呢?”他来到了茶座,看了看,想了想,拿起一个圆形的芬达饮料瓶倒着塞在了一个茶杯里,自己欣赏了一下,很满意,然后递给了嘉嘉:“给!这是你要的冰激凌。”嘉嘉看看也很满意,就“啊呜啊呜”地吃了起来。别的小朋友看见了,也都纷纷说:“我也要,我也要!”看到嘉嘉这样的表现,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于是为了满足孩子们日益提高的游戏水平,在每一个游戏区,我们都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材料,也提供了一些半成品材料。我们在班级还设立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提供了大量的废旧物品,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这样,孩子们就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宝贝了。

灵感之四:孩子的偏区点调整游戏区

游戏活动是教师、幼儿、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将信息传递给幼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又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游戏活动,如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区域的设置以及划分等等。

新开辟的休闲广场总是吸引着很多小客人。他们打球的打球,等待的等待,看热闹的看热闹,热闹非凡。可是这样一来,旁边的民间乐园就非常萧条了。“怎么办呢?”我思考着。这天,收银员楠楠无聊地在东看西看,期盼着能来一个客人,但是客人们在休闲广场好像乐不思蜀。我和楠楠交谈着:“楠楠,今天生意不好呀!”楠楠说:“是啊,我都想把他们拉到这边来。”是呀,把他们拉过来不就可以了嘛。我眼睛一亮,一下子有了灵感。于是我去休闲广场和玩的孩子商量后马上进行了调整。把休闲广场一边的椅子挪到另一边,把球台圈进了民间乐园,然后请小客人都到门口去买票。这样一来,楠楠那儿马上就忙碌了起来。小客人们买票进入了场地。有个别客人等不及就在乐园里玩起了套圈等游戏,民间乐园里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在讲评时,我们一起商量了一些游戏规则,包括今后如何摆放座位、增加新的角色(球台裁判)等等,这样就解决了偏区的问题。

只要教师在自主游戏过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积极参与、适时帮助,那么,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会激发出教师更多的灵感。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民间游戏新探索》的研究以来,如何贯彻《纲要》精神,如何发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是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经常思考与着力研究的重点。在市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幼儿对游戏的自主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使孩子们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感体验,引导幼儿成为民间游戏的主人。

关注民间游戏的多样性,引导幼儿自主体验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玩法各式各样,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每一种民间游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都能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体验与感受,获得愉悦。我们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实施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将民间游戏按照五大领域进行分类,如健康类(体育类)有钻山洞、拍山墙、老狼老狼几点了、猎人抓小兔、鱼和虾;语言类有猜蒙、摸箱子、传话、老鼠笼、两只小蜜蜂;社会类有猜头领、小蜘蛛、地雷;科学类有弹球、弄手影、打陀螺、选将军、吹泡泡;艺术类有网小鱼、找朋友、击鼓传花等等。

如小班艺术类民间游戏“找朋友”,我们在游戏中增加了幼儿自选动物头饰的情节,并配上相应的音乐与歌曲,邀请者根据自己所选头饰的角色表演动作邀请朋友,使这个古老的游戏增添了许多乐趣,吸引孩子们自主参与游戏。

又如中班语言类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都能成为主体,并且玩出新花样,教师有意提供了桃花、桂花等胸饰,既拓展了幼儿认识多种花卉的途径,又增添了游戏的情趣。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当“荷花”“桃花”或“桂花”,游戏中的对话也因花卉的变化而变化。“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渐渐演变成“×花×花几月开”。

关注民间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通过前期的家长问卷,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家长们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记忆深刻,如“打瓦片”“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等。为什么家长对这些儿时的游戏会有如此深刻的记忆?其原因就是民间游戏特有的民俗趣味,那些有趣的儿歌与口令,简单易学的游戏规则,使游戏者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和趣味。

针对课题研究目标与重点,我们从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入手,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组织开展游戏,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民间游戏中来。如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我们用KT板和纸盒做成立体的草丛,将整个活动场地布置成一大片草地的游戏环境。游戏一开始,小兔们跟着兔妈妈边念儿歌边做双脚齐跳动作,来到草地上吃草。真实的游戏情境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孩子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都把自己当成是真的小兔子,完全融入到游戏之中。这个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刻,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时刻。就连好动的、调皮的幼儿都能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关注民间游戏的规则性,增强幼儿自我约束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民间游戏大多以体育锻炼活动为主,通过游戏练习走、跑、跳、投、平衡、钻、爬等一些基本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展安全有序的重要保障。只有孩子们在游戏中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才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展。

如大班民间游戏“夹粽子”,游戏目标为:发展幼儿手腕小肌肉群,不断提高其手部力量;发展幼儿的走、平衡等基本动作。为了使游戏更有趣,由老师和孩子们商定后共同在场地上创设了游戏场景:用各种颜料瓶摆成了一条彩色的树林,平衡木当做小桥。最初的游戏规则是:必须要夹住“粽子”从起点回到终点。在游戏中,有的孩子为了能够较快地完成任务,就会不遵守游戏规则,“粽子”夹不住就用手托,孩子们往往会因此而争吵起来,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我们就“如何遵守游戏规则”这一问题引导孩子共同讨论。

师:有的小朋友在游戏中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你们说,怎么办?

幼1:××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不夹也没关系。

幼2:我们的游戏就是夹粽子,不夹怎么玩?

幼3: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小鸡被捉到时,就少玩一次游戏,夹不住掉下来,就让他少玩一次。

讨论的结果,大家形成了新增一条游戏规则的共识:在游戏中,掉下“粽子”的小朋友就停止一次游戏。

“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这是我们一贯秉承的理念。从最初的游戏规则建立、碰到困难集体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都让孩子参与其中,使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游戏规则是孩子们根据游戏需要而制定的,孩子们自我约束的能力明显增强,都愿意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少了,孩子间的争吵也就少了,游戏又能很好地开展下去了。

关注民间游戏的合作性,促进幼儿互动体验

从年级组平行研究的状况来看,不管是小班的民间游戏还是中大班的民间游戏,如拉绳、翻翻乐、推小车、迈十步等,游戏基本都在两三个幼儿或更多的幼儿之间展开,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整个游戏。这自然引发了不同主体间的自主互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的互动体验。

如小班民间游戏“躲猫猫”,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幼儿园的大型木质器械的自身结构,引导小猫们煞有其事地躲藏起来:“今天天气真正好,我们一起躲猫猫,123躲躲好,一会妈妈就来找!”当儿歌念到“123躲躲好”时,“小猫”们开心地躲起来,等待“猫妈妈”来找。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合作方式,我们不断变化游戏角色进行游戏:先由老师做猫妈妈、幼儿做小猫,再由个别幼儿做猫妈妈、其他人做小猫,最后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交流:“你躲在哪里?”“你是在哪儿被妈妈找到的?”“我躲在滑梯后面”,“我躲在大树旁”,“我躲在圆筒里……”在游戏中,能力强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对方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说出一定的方位词,如上下、里外等等;能力弱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乐于与他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民间游戏中,我们积极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大胆在游戏中进行交流,充分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让民间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源。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民间游戏发挥出其更大的教育价值。

小班自主游戏中观察方法的运用


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既要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又要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这是我们在指导幼儿时经常遇到的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幼儿游戏愿望的调整和指导,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教师在不同时期观察的侧。重点也不同。为了使游戏观察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我们把小班一年的自主游戏活动分为“游戏初期”“游戏中期”“游戏后期”三个阶段,并确定每个阶段教师“看什么”“怎么看”“看的价值是什么”。为了方便记录,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设计了不同的记录表格,这样教师就可以带着任务,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

一、时间抽样观察法

时间抽样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每次游戏前先确定1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每隔5分钟,对其观察1分钟,然后在相应的表格内(见表1)记录观察内容。这一观察方法适用于游戏初期。

观察表设计目的

1.了解当前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适宜,能否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2.了解小班幼儿游戏初期,进入、参与游戏有哪几种方式。

3.从幼儿外显的游戏行为中分析他们的活动经验和游戏水平。

观察表使用说明

游离的行为:幼儿没有进入游戏,而是希望看到有趣的事情发生,当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时,他就跟着教师四处走动,或坐在某个地方环顾游戏场地。

由材料引发的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源自并集中于材料的操作,幼儿单独玩游戏,大家玩相同的玩具,却自顾自玩,幼儿之间没有交流。

由角色引发的游戏行为:出现反映角色原型特点的语言和行为,包括幼儿的自言自语和动作。

与同伴互动的游戏行为:幼儿和两三个同伴一起玩,相互之间有言语交流,有动作互动,行为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观察表使用方法

每天固定观察3~4名幼儿,确保每个幼儿每周都能被观察、记录1次。

观察表的价值

1.为教师调整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提供依据:发现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方式,尊重幼儿的个体需要,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可以重新调整游戏环境,将平行游戏与结伴游戏的区域分开,避免幼儿相互干扰。

2.为教师指导游戏提供依据:分析幼儿不愿参与游戏、产生矛盾或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期望的游戏内容和已达到的游戏水平。如可以让一位教师负责把不会玩的幼儿集中在一起,陪幼儿一起玩:另一位教师进入结伴游戏区,观察指导幼儿。

二、事件抽样观察法

事件抽样观察法是预先设定一种游戏行为(如角色扮演、使用替代物、言语交流、角色互动等),教师定向观察这种行为在幼儿的游戏中是否出现,并提供一个合理的观察记录模板。这种观察方法将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特定的游戏内容,从而使观察更加深入、具体,适用于游戏中期。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与同伴交流、结伴的愿望和需要,但往往因为规则不统一、缺乏沟通方法、同伴之间相互不理解等原因产生矛盾。因此,我们从观察幼儿的结伴行为出发,了解他们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要,并制订相应的指导策略,观察表见表2。结伴行为的出现是小班幼儿从平行游戏走向合作游戏的标志。

观察表设计目的

定向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言语交流、结伴倾向,了解幼儿交往的前期经验。

观察表使用说明

观察记录要点:以幼儿游戏中出现的言语交流、结伴倾向为教师的观察目标,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快速记录在表格内。

观察表的价值

事件抽样观察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幼儿产生游戏行为的因果关系,总结出发生在群体中共性的行为及原因,找到最佳切入口。

表1.时间抽样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观察日期: (记录方法:画“正”)

观察内容

时间抽样(每隔5分钟观察1分钟)

统计(分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游离的行为

由材料引发的游戏行为

由角色引发的游戏行为

与同伴互动的游戏行为

表2.幼儿结伴行为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记录时间

事件背景

结伴对象

动作

语言

出现的问题

教师观察记录卡

幼儿姓名:程洋

记录时间:2011.5.19

游戏内容:搭建复兴公园

观察记录:

“老师,我在搭复兴公园里的转动电马,我要用红色雪花片搭上面的马”,洋洋先搭了一个大大的白色圆形底盘,又搭了几根竖起的栏杆。在顶部转弯后,把栏杆聚合在一起,然后在底盘上间隔插上红色雪花片当电马。完成后,洋洋围着自己搭的转动电马,边拍手转圈,边唱“拉个圆圈走走……”非常开心!

教师分析:

洋洋的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因此他搭出的转动电马是立体的,且牢固。洋洋先想好要搭电马,再选择材料动手搭,反映出他行为的有意性。更可贵的是洋洋想到要用红色雪花片突出小马的造型,说明他的直觉经验、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很丰富。

三、轶事记录观察法

轶事记录观察法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将正在发生或不久前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的观察方法。这些记录可用于为游戏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备案,即那些能够反映幼儿游戏水平、社会性发展、认知和身体发展的事件。

当幼儿出现反映和象征其游戏水平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可以用轶事记录观察法及时描述幼儿当时的言行或事件,当然还可以用照片捕捉的方法进行辅助记录。这种观察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游戏中期(附教师观察记录卡一份,见上)。

四、行为评价观察法

行为评价观察法是将要观察的项目和行为表现的等级预先列出表格,然后选择对应的项目把观察到的行为做好标记。行为评价是观察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它使教师的观察更具针对性,适用于游戏后期(见表3)。

观察表使用说明

选择性行为:反映幼儿行为的有意性和主动性。观察幼儿在选择游戏内容、玩伴或材料时的方式,是否主动、有意,是否先想好再选择。

材料的操作:反映幼儿动作发展的水平、社会经验的范围、表征行为的出现等。观察幼儿是否有装扮行为、是否有替代物的出现。

角色装扮行为:反映幼儿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认知和经验,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语言,是否与角色原型相符。

结伴、交流行为:反映幼儿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求,观察幼儿能否与他人结伴游戏,结伴方式是什么,有哪些交往行为。

观察表使用方法

每项观察内容都划分为四种水平,教师可在“幼儿行为表现”一栏快速标明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备注一栏作简要分析。如“选择性行为”分为:①不参与游戏;②在教师的陪伴或分配下游戏;③跟随同伴参与游戏;④主动选择游戏和材料。“材料的操作”分为:①凭兴趣操作材料;②模仿操作材料,手眼协调;③按需要有选择地操作材料;④创造性地操作材料。“角色装扮行为”分为:①不明确角色或需提醒;②能明确角色;③重复个别活动;④有想象、模仿的语言、动作。“结伴、交流行为”分为:①拒绝与同伴一起玩;②等待或被动结伴;③仅限于两两结伴;④与玩伴有言语交流。

观察表的价值

用于分析、评价幼儿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行为评价观察的表格记录方式能帮助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质和量进行判断和评估。

表3.行为评价观察记录表

观察内容

幼儿行为表现

备注(分析)

选择性行为

材料的操作

角色装扮行为

结伴、交流行为

在自选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导读: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但由于老的游戏规则在小朋友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把“自主”或“自由”还给孩子时,他们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深入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学前教育界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对一些涉及基本理论的问题如:游戏与教育、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教与学、管与放、自由与约束等仍存在着认识上的混乱。目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着导演与放任并存的问题,同时还有一种仅重于游戏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而忽视其效果的倾向,对游戏缺乏切实必要的指导。我认为必须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对游戏中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真正落实《规程》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幼教改革的深入。

自选游戏属游戏的一种,以区角形式出现,它注重游戏活动本身,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个活动区(如结构的、主题角色的、科学探索的、美术手工的、玩沙玩水的),提供各种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能激发幼儿主题的内在活动时机,产生积极体验。自选游戏可以说是充分意义上的游戏,它能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身心获益,同时对幼儿的个性、情绪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较大。但自选游戏并非是无目的性的游戏,虽然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通过教师的指定目标、计划及精心投放材料,每一个活动区内部渗透着目的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鉴于自选游戏的这些特点,游戏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一、组织合理的游戏情景,提高自主安排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但由于老的游戏规则在小朋友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把“自主”或“自由”还给孩子时,他们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所以,首先要从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设置各个活动区,考虑材料与活动的搭配。如不仅设益智区、美工区以发展操作能力,还设置玩具区(与娃娃家相结合),以促进社会性发展,积木区则有助于书、形结构能力的增强及社交能力的发展,还有语言区、自然区等。活动区的创设要考虑幼儿实际经验与兴趣,依据其年龄与身心发展水平提供环境材料,并有计划地投放或变换适宜材料。同时注意环境创设、自选游戏的开展与其它环节和活动的相互配合联系,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通过合理组织积木区游戏情景,幼儿开始学着安排自己的活动,从不成功到成功,从独自一人到合作游戏,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和喜悦,他们学会了安排自己的活动。随着活动内容的变化,游戏主题也不断更新。有一次,居至诚用智高乐积木搭了一辆自行车,完成后很得意地拿着自行车在桌边转来转去。突然,发现语言区的小朋友在表演《小熊过桥》的诗歌,于是他停下来,走到他们面前说:“这辆自行车送给小熊吧!省得它害怕,它在电视里(上海野生动物园里有过小熊的表演)不是会骑单车表演吗?让它骑过去不就行了吗?”就这样,一首新的诗歌表演开始了。从他微笑的脸上看出,他正分享着他们的喜悦。这位小朋友由设计师变成驾驶员,又由驾驶员变成了观众,角色转换地那么自然,没有指导教师,没有同伴帮忙,玩得非常开心。在一次次的自选游戏中,幼儿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投放丰富材料,发展自主运用的能力。

游戏中,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平常,我总将游戏材料以区为单位仅仅有条地分类放置一起,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往往只是考虑局部利益,忽视材料之间的联系,因而降低了材料的使用效益。如有一次,幼儿出现了“摇奖”的游戏主题,他们将饮料瓶当作摇奖器,准备用乒乓球代替奖球,可是由于作为体育器具的乒乓球放置在另一个地方,这一主题便一闪而过,是孩子失去了很好的想象、创造的机会。如何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益,发展幼儿自主运用的能力呢?通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1、新旧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比例(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

根据两个同年龄班的游戏中投放不同比例的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1:12:11:2“31:7”101:15“20对新旧材料关注程度很关注非常关注较关注关注一般幼儿游戏表现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高。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利用旧材料。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的配合使用较少。往往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表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率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推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新的意义:放大镜不仅用来看“病人”的五官,还可以用来检查食物的新鲜程度。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采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不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只投不取,不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材料比例失调,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

2、开放性、可转化的材料

想象、创造是幼儿游戏的特征。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任何材料的使用没有过多的约束,这样可以发展一物多物、以物代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角色区的小朋友把操作区的珠子当“汤圆”,把科学区的七巧板块又当成了做点心的“刀”,泥工板当成了“扇子”,胶粒积木当成了“梅花桩”,图书当成了“屏风”。有人说,这样的东西不会让丢失或毁坏吗?自选游戏就是要求幼儿在玩结束后,把物品归放原处。

3、建立班级“材料库”

我在活动室内厕(我们班分前后两个活动室)开辟了“材料库”,将游戏材料按用途、性质等归类,集中放置在一起,目的是方便不同需要的幼儿取用。这样不仅能使幼儿了解材料的相互联系,更好地用于游戏,还能帮助幼儿学习归类,并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三、注重游戏指导,增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自选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提供了丰富的玩具材料和多样化的活动类型。幼儿在活动中与外界客观环境与多种材料、教师及伙伴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使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但随之而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平常幼儿遇到问题总是找老师,以求得到圆满解决,他们意识不到“我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出来了,通过观察,交流,我认为以下几中做法比较有效:

(一)、提示指导,即教师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对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在一次中班的语言阅读区活动中,一个性格内向的王倩在低着头专心地识字,可是玩了很长时间,也没人理会她说的对还是错。同阅读区的小朋友在一旁欢快地交谈、议论时,她也只是看一看,笑一笑,而不参与议论。看到这种情形,我便向小朋友提出:“你们当中有个小朋友非常喜欢识字,她的脑子里装了好多字,要是现在她愿意给大家讲述、表演一下,该有多好啊!”我的目光停留在王倩的身上,孩子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在一旁选图讲述的孙悍夫小朋友说:“王倩,我们先到你那儿去,看你表演,呆会儿你再到我们这儿来看我们表演好吗?”在老师鼓励地微笑中,从同伴信任的请求中得到了勇气。之后,他们互相合作,玩得非常开心。

(二)、设物指导,即教师通过让幼儿摆弄实物的方式进行指导。一次,我在建构区开展了高楼创意活动,我看选择此区的有三位小朋友,就有意识地为幼儿准备了两套插塑物,孩子们发现这一情况后,很自然地分了工。孙伟一人一组,戴馥音跟时露一组。开始拼插了,只见俩人一组的成员小声一嘀咕后,不一会儿,一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一人一组的孙伟高楼还没盖起。这一活动,让幼儿明白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也初步体验到了合作带来得成功。最后,我让两组的幼儿动脑筋想想,楼房、树放在一起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孩子们说了很多地方。突然,另一组的杨帆拿着拼插的小鸭和马走过来说:“张老师,我拼得怎么样?”我灵机一动,把杨帆拉过来和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布局,自己商量,自己添加森林里的物品。最终组合的森林虽然很简单,但这是孩子们自己经过协商、和作的力量。在充分的活动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经验得到了丰富,激发了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兴趣欲望,使幼儿认识了自身的力量,培养了自信,增长了能力才干,同时创造的潜力也不断得到发展。

(三)、情绪指导,即通过情绪感染的途径进行指导。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要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老师说,孩子听;老师指挥,孩子行动。老师应恢复自己的童心,用孩子的眼光重新看待事物,把自己投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情绪感染是教师参与的一种主要形式。如角色区,我有时当妈妈,有时放下架子去扮演孩子;表演区,我和孩子一起承担角色,共同享受表演带来的感受;美工区我可以和幼儿确定主题,分工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师通过自身的情绪状态吸引幼儿,影响了幼儿,使幼儿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本领,游戏活动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重视评价过程,发挥主体取向的评价。

《纲要》中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如果单一、权威性的小结只会让幼儿感到玩时守纪律、有创新是为了取悦老师,获得表扬。要走出这一尴尬境地,就必须采取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评价认为,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它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评价时,我让幼儿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就玩了什么、怎样玩、心情怎样、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打算怎样解决等方面想一想、说一说,在请幼儿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促进他们学习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更多地了解别人玩了哪些物品、如何玩的、玩得怎样等等,并引发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模仿、创新。

自选游戏促进了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幼儿变得有自律精神,自理能力提高了,社交能力也提高了,幼儿创造潜力也在游戏中得到激发。我认为,自选游戏的确能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而游戏者对规则的态度本身也体现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游戏者对规则是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自己游戏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规则的遵守是有利于实现自己游戏意愿的。当幼儿能够自觉执行游戏的规则时,也说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自发性走向了自主性。

您提及的案例涉及的正是游戏规则与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关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与游戏中的日常行为规则

规则是用以协调游戏者之间的行为的,游戏中的规则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一种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比如制定游戏中的规则,这是游戏得以开展并决定胜负的重要元素,如棋牌类规则游戏,就有出牌规则和走棋规则,这种规则需要所有游戏者在游戏前获得一致的认同,一旦游戏开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规则具有共识性和外显性。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幼儿对角色行为的认知,如医生会做什么说什么,营业员有哪些行为职责,这类规则全在于游戏者的经验常识,起到装扮行为顺利进行的作用。每个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不同,游戏水平就不同,因此这类规则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另一种规则虽然也用于游戏过程中协调玩伴之间的行为,但它是属于游戏情境之外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规则,比如在分配角色扮演者、协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构思游戏玩法时,涉及的规则有轮流、谦让、共享、按序、归位等。这一类规则常常用来处理角色纠纷、玩具纠纷,或者通过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类规则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常规。本案例中的“插牌”就是一种角色分配中的按序规则,即谁先插到牌谁玩。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的游戏意愿

我们知道,规则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定,这种限定所导致的行为结果有时带来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就涉及一个规则的合理性问题。比如排队,有时体现的是秩序带来的高效行为,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无意义等待的低效行为。因此制定任何一条规则,一定要清楚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再考虑规则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就幼儿的游戏而言,规则应当是用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在许多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仍然有限。因为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有不同理解,尤其是为了防止游戏中产生各类纠纷,或者避免游戏中出现混乱局面,常常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限定幼儿的游戏行为。本案例中,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通过“插牌”的形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充分自选游戏角色,尊重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权,可没有想到的是,“插牌”却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了。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规则是出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出于幼儿游戏的意愿?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否则游戏将不再具有游戏的意义。我们认为,检验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合理,就是看这条规则是限制还是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那么,我们来看看是谁需要这条游戏规则?是老师需要,还是幼儿需要?从表面上看,“插牌”是幼儿用来自行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插牌”是有限的,当几个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时,“插牌”限制了某些幼儿的意愿,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如愿,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幼儿的游戏意愿,那些未能如愿的幼儿就会想方设法在牌子上大做文章。而且,“插牌”还会限制幼儿游戏行为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表现的游戏情节也会不同,因此游戏主题、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是经常变化的。而这里的“插牌”先是规定了每个游戏主题的角色种类,这也就限定了游戏情节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选择而固定了某个幼儿的角色身份,这也就限制了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展开而灵活转换角色的机会。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机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是一种合作性的游戏,大部分是对应性角色,如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对应性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行为,这种合作互动行为只有在协商和了解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展开。角色协商意味着玩伴的自由组合和玩伴之间的合作构思情节,而且到了大班,角色游戏的水平越高角色交往水平就越高,角色行为就越具有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而“插牌”排斥了幼儿之间的角色协商,大家只对那块牌子负责,先下手为强,这就弱化了角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不仅使玩伴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还会降低游戏的行为水平。

那么,是否一概否认“插牌”的价值呢?当然不是。在那些个别化的平行性活动的区域里,“插牌”或许能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用“插牌”、“小脚印”等形式来限定人数是可行的,可以告诉幼儿这里的空间和材料只能容纳几个小朋友。同时,这些区域里的活动相对独立,不需要进行跨主题跨区域的交往行为,且有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个人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出区域进行轮换,暂且没有轮到的幼儿随时有可能发现空位而获得实现意愿的机会。这里的“插牌”可以起到明示与调节的作用,反复按此规则行动,幼儿就能养成根据先来后到进行活动的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认知水平确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从规则他律走向规则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这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也特别指出,“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游戏中的“自由”虽然容易引起纠纷,但纠纷意味着幼儿之间产生了社会认知冲突,这恰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他们会体验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时争抢会两败俱伤,霸道会导致孤立,暂时得益会丧失其他;有时这里吃点小亏那里赢得更多,退让一步反而玩得更开心,给予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给予……因此,自由交往中处理纠纷让幼儿学会了协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让步,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规则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不偏不倚地站在纠纷双方的中间位置上,让幼儿体验公正。

本案例中,尽管按照插牌确定角色是一种事先制定的规则,但由于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的,至少不是所有幼儿自己的需要,则具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所以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旦在权威视线之外,幼儿仍然会违反规则,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他律性。我们知道,角色游戏中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是经常发生的角色纠纷,用“插牌”去限制还不如让幼儿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或者体验协商的积极效应。我们或许会发现,“互不相让”的结果要么大家都玩不成,要么多个角色挤在一起显得不好玩,自然就会有幼儿自动退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就会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甚至会自己产生规则。这样才会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得到成长。

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管理

游戏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反映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但自由常常带来游戏中的混乱,带来各种游戏纠纷,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加强对游戏的管理,一方面用规则限制自由,一方面以权威解决纠纷。最终教师满足于幼儿游戏的外在秩序:不发出过大响声,不随便走动,不跨区使用物品。其结果是无须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强制规则的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内化速度大打折扣;无须协商行为的一致认同,在有条不紊的行为规范中,幼儿游戏的创意也大大减少了。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游戏是自由的,但又是受规则约束的。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游戏的需要而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在幼儿体验到没有这些规则而不利于游戏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中的规则不具有外在的强迫性,即使是成人为幼儿制定,也应当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得到所有幼儿的一致认同,这样的规则不是让成人用来裁判幼儿行为,而是让幼儿用来协调自己行为的。因此游戏的自由,就不仅包括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自主,也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中规则的约束。

在本案例中,不仅规则是老师制定的(尽管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是限制了幼儿自己协商角色扮演者的机会),而且在处理纠纷时老师成为裁判,为幼儿做出决定(“怎么能因为没有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互相争吵呢?你们两个都没有学会谦让的本领。”“今天老师破例同意你们两人一起做贝贝家的爸爸。”“是月月插到的插牌,应该她当点心师。”)。如果幼儿总是在规则的强制和权威的主导下行动,其社会性成熟会受到限制。

总之,我们应思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教师的角色——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对待游戏纠纷的态度——把纠纷看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无须非做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对游戏中混乱局面的判断——弄清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是一种无规则失控;理解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体现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而不追求强制性的外在秩序。

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现状


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园游戏领域的热议话题,大量研究表明,教师适宜的介入能够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有效性便成为教师指导游戏的核心。教师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介入状况以及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究竟如何呢?研究者以南京市某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该幼儿园共有大中小9个班,每个班都会在上午开展自主游戏,研究者共收集了96个观察案例,结合对教师的访谈等,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自主游戏介入之教师方面

1.教师介入的身份以教育者居多96份观察记录的统计数据发现,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身份可以分为:教育者、游戏者和交叉者。教育者是指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幼儿自主游戏,帮助或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帮助幼儿增进对规则的认识。游戏者的身份是指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间接参与幼儿的角色游戏,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交流、合作来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或者引导幼儿解决出现的问题。交叉者的身份是指教师的指导兼具教育者和游戏者的双重身份,教师运用包含游戏情境的语言对幼儿游戏进行干预与指导。这三种身份在游戏中包含的比例并不相同,据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者身份介入的比例最高,为80%;其次为游戏者,15%;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交叉者,很难把控,类似于“教育者”的替代品,因此在指导游戏时不多见,仅为5%。

2.教师的介入方式以语言(口语)指导为主观察数据显示,教师的介入方式存在语言类指导、动作类指导和语言结合动作类指导等三类。语言类指导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介入幼儿的游戏;动作类指导是指教师以纯动作形式介入;语言结合动作类指导是指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动作和语言相伴而行。教师在介入方式的类型上存在不同:据调查结果显示,语言类是教师在介入游戏时极为常用的方式,占83%。可能因为口头上的指导较为简洁、高效,能将教师的想法直接传达给幼儿。其次是语言结合动作类指导,占15%;纯动作类的介人较少,多出现在整理玩具方面,只占到2%。研究者又进一步对语言类指导方式和语言结合动作的指导方式进行了探究,发现教师使用口语指导时主要采用的是指令性语言,而在动作方面主要采用是阻止性动作。

3.教师介人的内容以“常规要求”居多研究者对搜集到的96个案例进行仔细研读后,发现教师介入游戏后的内容情况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玩具摆放及规则要求、丰富游戏情节、了解游戏情况、评价幼儿行为和关注认知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介入内容主要以玩具摆放及规则要求占据最多,为57%,其次为丰富游戏情节,占据25%,了解游戏情况占到8%,评价幼儿行为和关注认知方面占到5%,可见教师对强调常规方面甚为关注,其次才是关注游戏本身。

如果把幼儿的游戏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话,那么教师的每一次介入都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存在推动和阻碍两方面的可能性。只有探究教师介入行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才能对教师介入的性质给予较为客观的定性,因此,研究者又对角色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对幼儿游戏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二)自主游戏介入之幼儿及游戏反应方面

1.教师的“教育者身份”更多引发幼儿的服从性反应

通过研究观察案例,研究者发现,幼儿反应存在三种类型:积极反应、服从性反应和无反应。积极反应是指幼儿对教师的指导充满兴趣,能够和教师进行对话,讨论。服从性反应是指幼儿只是遵照教师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活动。无反应是指幼儿对教师的介入充耳不闻,不予理睬。

当教师以“教育者”身份介入游戏时,往往采用的是不容商量的口吻和阻止的动作,他给予了幼儿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幼儿往往会默默无闻地按照要求来做,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改写自己的“游戏剧本”,表现出“服从性反应”。而当在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的时候,幼儿往往将教师看成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反馈较多的是以游戏情景为主的行为反应,“积极反应”出现的次数最高。

2.“指令性语言”和“阻止类动作”形成了以“老师的游戏”为主的势头

当教师介入后,幼儿游戏走向可分为以下种类:以“老师的游戏”为主(以老师的要求意愿进行游戏)、以“幼儿的游戏”为主(仍继续自己的游戏)、以“共同建构的游戏”为主(在双方积极互动下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当教师采用指令性语言介入时,幼儿更倾向于服从教师的指导,游戏发展的方向也都顺应教师的意愿。而当教师在介入前充分观察当前的游戏情况,介入时以一位游戏者、形象化的身份介入,运用平等的方式和幼儿交流互动,幼儿就更能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游戏也就在教师的启发和幼儿的呼应下,两个主体的积极交流互动下,建构起更丰富的情节。

3.教师的“规则性要求”导致游戏的中断研究游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会发现不同的介人内容,幼儿的游戏会分为以下几部分:按照要求继续游戏、游戏受到中断、不受干扰,继续游戏和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教师不同的介入内容与游戏的流畅性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当教师的关注内容围绕游戏情节时,游戏也就更易丰富地开展,得到延续。而当教师关注的内容在常规要求时,也极易造成游戏中断。当教师的关注点在于游戏内容时,气氛就相对缓和,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围绕游戏情节进行,教师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去,进而开展了更丰富的游戏;而当教师强调规则要求时,常常以保证安全或是强调规则为由,及时阻止幼儿当前的行为,忽略游戏的情节发展和幼儿的情绪反应,且对介入时机把握的不够恰当以及介人方式的不合理,使教师忽略了当前游戏的情节和幼儿的情绪反应,极容易导致游戏中断。

在现实生活中之中,教师的介入身份、介入方式和介入内容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当教师以教育者身份介人的时候,关注内容更多在于强调玩具摆放及规则要求,且更多地使用指令性语言和阻止类动作,在这类介入内容和介入方式下,幼儿多半是无回应或是消极回应,游戏的流畅性也受到了中断;而当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的时候,关注内容更多在于丰富游戏的情节,且较多地运用游戏化的语言动作来配合自身角色身份,进而更容易促进游戏情节地发展。

基于幼儿游戏中常见问题的介入策略吴彩霞(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幼儿自主游戏发展会有不同水平,发生各种不同的状况,当幼儿游戏进行得比较顺畅、正常时,成人是不需要介入的。那么哪些状况才是“不正常”的,需要教师怎样介入呢?

(一)将“没有进入的游戏”引向深入

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总是处于游离状态,他们不能专注于游戏,总是在教室或户外漫无目的地闲逛或做着其他事情,他的行为还不能称之为游戏。这样的孩子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耐心,按照孩子的水平,给出一些建议,引发游戏,让他们逐渐进入游戏。

1.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进入游戏刚入园的幼儿或能力较弱的孩子,自主游戏时由于自主权完全给了他们,而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与材料互动,更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互动,甚至遇到问题也不会请求帮助。对于这些尚未能进入游戏的孩子,老师应随时准备介入,当他们在这个环境中游刃有余时,老师再往外缘转移。

(1)提供点子引发游戏。对于还不能进入游戏的孩子要多关注,有必要时提供一些点子。当幼儿面对一些材料不知如何下手时,老师也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介人其中,并且与他们分享游戏玩法。老师可以借由自己的行为与存在,强调游戏的诸多可能性并加强互动与角色扮演。这样介入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平行游戏或合作扮演游戏,从而在团体游戏生活中给这些能力弱的孩子一个位置。

(2)及时回应保护萌芽。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往往也是些比较安静的孩子,在老师的眼中容易变成“隐形人”,老师一定要多关注这些孩子,帮助他们将心中的想法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从而进入游戏。

2.帮助“到处闲逛的孩子”专注游戏班上总有一些到处闲逛的孩子,有的是因为没有游戏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是因为没有坚持性,玩一会儿之后就游离于集体之外;有的甚至会搞一些破坏,损坏别人的玩具。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要观察其兴趣点,适时介入,以让其进人游戏,专注于游戏。

(1)帮助计划。有些孩子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游戏时间面对材料不知如何选择、如何游戏,老师在观察发现孩子兴趣点的前提下可以给孩子适当提示,以帮助他们确定游戏计划。比如:老师发现明明最喜欢乐高玩具,游戏时间到了,便走近他,问:“明明,你今天打算用乐高积木拼什么呢?”明明看着玩具不说话,显然他还是不能够明晰自己想要拼什么,老师继续问:“我想拼一个火车,但是不知道怎么拼。你可以帮助我吗?”明明听到老师这样问,眼睛一亮说:“我会拼呀。”“好呀,那我一会来看哦。”于是,明明进入拼火车阶段,老师便退出了。后来,明明不仅拼出了火车,还找来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玩具,邀请他们乘上火车去北京玩。他的游戏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起来,老师及时退出之后,游戏的自主权又还给了他,他便又创作了更多的作品,生发了更多游戏情节。

(2)给其任务。有些孩子是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的,但玩一会儿就随处闲逛,我采取给其任务的方法,引导其专注于游戏。比如:小致是一个不能专注于游戏的孩子,今天照样如此,他玩了一会儿剪纸之后又开始在教室里到处奔跑,影响别的孩子。我叫住他:“小致,我知道你最喜欢剪纸,你能剪一个你最拿手的东西给我看看吗?”他一听说:“行啊,我会剪三角形。”于是,一会儿他真的剪了一个三角形给我。我夸奖他剪得好并且进一步给任务:“你能再剪一个大一些的三角形吗?”“能啊。”在我一次次更高要求的任务提醒下,他剪了各种不一样的三角形。后来,他又剪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就这样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直到游戏时间结束了,他还在乐此不疲地剪着。

3.帮助“霸占玩具的孩子”深入游戏常常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总喜欢霸占玩具,他们喜欢将一些玩具捧在手里,什么也不做,不仅自己不能进人游戏,还惹得其他孩子也因为不能拿到需要的玩具而无法游戏,如何引导这些孩子进入游戏呢?

(1)故作无理。《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一书中讲到两个孩子同抢一张娃娃床,两个都嚷着:“我先拿的!”这时,他们的老师丹尼斯走过来,没有立刻拿走玩具,而是仅仅说了一句:“如果你们不能好好玩,我就把它收走。”老师采取的方法乍看有些不讲理,还有些霸道,但他是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两个孩子,让孩子之间自己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能再次获得娃娃床。当我们发现总是想霸占玩具的孩子时不妨学习丹尼斯老师,通过“故作无理”来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形成解决自己冲突的能力,让这些孩子尽快走出争抢玩具、霸占玩具的误区,真正进入游戏。

(2)故意忽略。儿童遇到问题时常常会报告老师,为了让那些为玩具而争吵的孩子学会自主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常常采取“故意忽略”的方法,将问题完全甩给孩子。比如:雨后带孩子们到操场玩轮胎,孩子们因为干湿轮胎选择产生了争执,而我也只是耸耸肩表示我也没办法。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有的干脆玩湿轮胎,看到水在轮胎里转来转去很是开心;有的用猜拳的办法和同伴轮流玩轮胎;有的两人一起合作玩轮胎;有的跑到远处银杏树下找到了干轮胎……游戏结束分享时,他们不仅分享了好多玩法,还分享了与同伴合作玩轮胎的过程,玩得不亦乐乎!

儿童有一种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以能启发思维的方式帮助其参与游戏、努力解决问题,为儿童获得游戏的成功提供支持、搭建支架。帮助其进行游戏计划、给其挑战性的任务、让其自行解决问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儿童进入游戏之后,教师便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规划。在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儿童会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乐于游戏。

(二)让“混乱失控的游戏”趋向秩序在游戏中,有时儿童的行为处于危险的冒险行为的边缘,可能导致身体伤害或情感伤害。要解决这种混乱失控的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这群儿童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介入的技巧和策略,让儿童平静下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当儿童打闹时巧妙叫停

儿童打闹,使教室变得混乱失控时,老师要及时介入,对打闹行为“叫停”。当然这种“叫停”并不是简单地将儿童分开或将玩具拿走或责令打闹双方坐到那里静一静甚至结束游戏等。而应当采取一些智慧的具有建设性的能促进儿童游戏发展、提升游戏质量的策略,使混乱得到改善。

(1)转移注意法。分类游戏中,儿童忽然想起将分类盒作为投掷目标,比赛谁能将分类用的小兔玩具扔进盒子里,而当一些小兔被反弹出来时,游戏演变成了打闹。此时老师走进来,用“介绍彩色小兔不同玩法”的方式使儿童冷静下来,对他们提出更进一步具有挑战性的分类任务。如果判断此时投掷游戏成了儿童的兴趣所在,则可以提供沙包或者柔软的小球让儿童到户外或者教室的其他地方玩耍。教师的做法成功地转移了儿童的注意,没有中断游戏,而是让儿童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继续他们的游戏。

(2)幽默应对法。一位男老师观察孩子游戏时,发现两个孩子正在打架,而且这种打架并不是游戏角色的模仿,而是发生了肢体冲突,伤害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此时,他走过去大喝一声:“你们有本事,就跟大块头打!”然后就张牙舞爪地扑上去,交战的双方先是一愣,继而掉转枪口,一致对他,然后他就装出惊慌逃跑的样子,两个孩子都哈哈大笑,不再打架,然后手拉手去玩别的游戏了。老师的幽默,使游戏的现状得到改善。

2.当儿童大声说话时智慧减噪

儿童在教室里游戏常常因为一些比较兴奋的动作而笑得很大声或者说话声音很大,此时,这些声音俨然成了噪音,影响到教室里的其他人,此时教师可以介人以使教室保持相对安静。

(1)给出建议。老师可以说:“呀,你们说话的声音太大了,这里不太合适,你们是否可以找个更合适的地方玩呢?”儿童会根据老师的建议到室外或其他地方去玩,那样他们可以既满足自己的兴奋又不影响到他人。

(2)表达感受。老师可以说:“呀,你们声音太大了,我的耳朵已经吃不消了。”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孩子们会体会老师的感受,然后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顾及别人的感受。

(3)动作暗示。此时老师可以什么也不说,只是做一个摇手的动作或者将手指放在嘴边轻声的“嘘——”,孩子们就会马上明白,然后降低分贝。

3.当儿童有危险行为时坚定制止

儿童游戏时偶尔会用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致使游戏可能出现一些危险。教师可以建议儿童更换游戏材料,更好的方法是表达自己对他们游戏的担心,然后让儿童自己想出如何重新选择比较安全的游戏材料。

有时儿童也会因为好奇,想冒险玩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游戏,老师可以观察其行为能力,然后判断是否介入。必要时,教师就要介人向他表达担心,让其判断如何处理“冒险”与“危险”的关系,避免事故发生。

总之,当游戏陷入混乱失控状态时,教师要冷静观察,以有助于提升游戏质量、促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方式介人。此时老师是一个中介斡旋者的角色,不过,这种斡旋应该是支持式力量而不是影响式力量,不能总是采取压制的方式让儿童迫于权威而暂时停止冲突,而应该帮助儿童找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儿童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做到不中断游戏,不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状况是多种多样的,老师介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当时的需要。儿童游戏时,教师需要仔细观察,然后现场做出决策。不断分析游戏情形,并尝试不同的介入方式。有些方法可单独使用,有的可以综合运用。

无论介入与否,无论如何介入,我们都必须牢记:游戏所有权是儿童的,游戏故事线的发展也应由儿童决定,教师介入不能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要保持他们的主动性。我们要做到谨慎介入,及时退出。现场介入还要和后续的干预相结合,以取得长期的效果。

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表达


幼儿搭建的那些洋溢着童真、童趣的结构作品,充分表现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独特理解。在结构游戏中,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自主表达。在表达中,幼儿能自发地学习、自觉地评价,从而获得自主的发展。

所谓“结构游戏的自主表达”,即: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地选择结构材料,通过造型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为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我在结构游戏中通过环境创设、游戏中的介入互动以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这三个途径来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赞赏与支持幼儿的自主表达,从而演绎我园“不教之教”的独特理念。

结构游戏是借助结构材料进行表征的游戏,幼儿的经验、动机必须借助造型方式、表征方式进行表达。造型方式、表征方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建构技能”,通常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总有这样的疑问:要不要教幼儿必要的建构技能?我的回答是:不教。因为“教”就不能称其为自主性游戏,更谈不上自主表达。那么,教师如何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呢?

一、努力解读幼儿的表征

所谓“表征”,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外在征象的主观表达。因此表征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果仅仅按照具体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表达的话,如同数码相机照像一样,那只能说是“发现”。但表征是一个“发明”过程,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根据当前的经验、认知、造型、表征水平,尤其是抽象水平进行发明,其表征方式必然是独特的。

1.读出幼儿的浪漫情结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表达虽然受制于当前的造型水平、表征水平,但幼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作品有那么一点像,又不是很像;既源于生活经验,又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完全对应的事物。如:“太阳能扫地车”,幼儿不仅仅表现了“车”有车轮这一特征,还迁移了花的造型,并组合到车上,浪漫地想象着车项部有一个花一般的太阳能接收器,再添上两个喇叭状的吸尘器,就“发明”出了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太阳能扫地车”。在作品的“像”与“不像”之间,散发着幼儿的浪漫情结。

2.读懂幼儿的表征方式

幼儿的表征往往是“印象派”的。尽管造型能力受到局限,但幼儿还是非常乐于表达。他们运用零星的经验、片面的知识,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感受。而不像成人用数码相机照像那样表现事物的精确性、完整性。幼儿的作品中常常突出某些方面的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特征。我把幼儿这种独特的表征方式比喻为“印象派画法”。如小班幼儿搭的电影院,前面有银幕,后面有一排排的座位和众多面向银幕的观众,银幕和观众这两个元素构成了电影院的最大特征。至于电影院围墙的高度、有没有屋顶都被幼儿忽略了。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常常会感叹幼儿把握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所以,教师就没必要太过于“吹毛求疵”了。

幼儿的表征往往是策略性的。幼儿在表征时,常常遇到认知方式与造型方式等方面的困扰。但面对困扰,他们有时会积极地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如当幼儿没有能力来构建立体的事物时,他们就巧妙地选用平面的方式来表现立体的事物,从而避免了造型方面的难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如幼儿常常用平面造型的方式来表达立体的汽车。面对这样的策略,我们应该鼓励、欣赏幼儿的自信与智慧,而不要揠苗助长,等待时机给予指导。

幼儿的表征方式是多样化的。当幼儿尚不能很好地用造型的方式表现事物外形的细节特征时,幼儿常常会借助色彩以及大小、高矮、长短等方式来表征事物的轮廓特征。如幼儿用红色的积木表征中国馆,虽然造型与中国馆的实际造型相去甚远,但红色就是中国馆特征中的一大元素。幼儿还用高低不同的三个圆柱体积木来表征班级中的三位身高不同的教师。这种只对轮廓进行表征的方式如同中国的“写意画”,是幼儿的又一“发明”。

3.巧解表征中的游戏动机

“好玩”是幼儿做游戏的根本动机,也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探索的原动力。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发现幼儿表征过程中的独特创意,同时积极揭示幼儿独创背后的游戏动机。从七歪八斜的围墙→把围墙“缝”得牢牢的,从只有枪管和扳机→装上了准星和子弹的枪,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在表征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好玩”作为解读幼儿“独创”的出发点和归宿。“缝起来的围墙”的游戏动机是.笼子很结实,大灰狼也推不倒,里面的动物就安全了;有准星和子弹的枪的游戏动机是:“不仅能打得准,还能一下子连发许多子弹,真是一把又准又狠的枪”。教师以揭示幼儿的游戏动机的方式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及自主发展。

二、积极与幼儿进行对话

在解读幼儿的结构作品后,教师还需与幼儿积极地对话,对话不仅能增强幼儿的游戏动机,更能挖掘幼儿表达中所蕴涵的价值。

1.描绘作品蕴涵的生动场景

幼儿的作品中常常蕴涵着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生动的场景,教师在了解作品名称后,为进一步解读幼儿的表征方式,教师还可追问蕴藏在作品中的故事或场景,并引导幼儿说出赋予作品的语言,与幼儿形成生动的对话。如当教师发现幼儿搭了一辆只有一个轮子、且轮子向上的车时,教师追问:是什么车呀?在哪里开的?幼儿说:是挂在绳子上开的,开到山上去的。哦,原来这是一辆缆车!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不仅引导幼儿描绘了缆车在山间开动的生动场景,更增强了幼儿游戏时的内在动机。此时,幼儿不是机械地拼搭作品,而是幻想着自己正坐在缆车上欣赏山间美丽的风景,游戏的情结更浓。

2.传递作品中包含的情感

令我们不敢相信的是,幼儿的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常常发现幼儿在描绘作品时营造出家庭、朋友间的亲密关系。“长颈鹿的一家”不仅体现小班幼儿能;隹确地把握长颈鹿脖子长的最大特征,还能用色彩、高矮来表征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同时,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亲亲热热在一起的那份幸福感,这正是幼儿对于游戏情感满足的真实写照。“小长颈鹿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全家人在一起感觉怎么样?”“很开心的,就像我们家一样的。”教师与幼儿间的这种对话,及时传递着幼儿的情感,感染着幼儿的心灵,启迪着幼儿的心智。

三、有效地与幼儿进行互动

1.真诚赞赏幼儿的表达

教师努力地解读幼儿的心声,就毹不时地捕捉到幼儿表征的亮点,从而发自内心地赞赏幼儿。幼儿能从教师的眼神、脸部表 情、肢体动作中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态度。教师真诚的赞赏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而教师随意的否定、一厢情愿的建议、不屑一顾的眼神、吹毛求疵的要求,都是源于对幼儿独特表征方式的不解。这份“不解”,极易损伤幼儿的自信心、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削弱幼儿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2.耐心等待幼儿的觉醒

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游戏反映的是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幼儿的经验、水平、能力是逐步完善和提高的,建构水平、表征水平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因而,教师不必对幼儿看似不完美的表征过于着急,而应耐心地等待,等待幼儿内在的觉醒与发展。等待就是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权的表现。教师的等待,教师的“有所不为”,为幼儿创造了自主表达、自主发展的空间。

3.采取有效支持策略

教师能够读懂幼儿的自主表达,为教师判断幼儿发展水平并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奠定了基础,从而避免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的盲目与随意,促进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提高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环境的能力;促使教师在分享交流中能抓住核心价值,有效推进幼儿的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应抱着淡定的心态,俯下身来,带着一颗童心去解读幼儿的作品,欣赏幼儿的自主表达。这样,幼儿是快乐的,教师也是快乐的。教师在读懂幼儿表征方式的基础上捕捉亮点,真诚赞赏,进行有效的互动,就必定能看到幼儿向我们展现的精彩世界,就一定能够领略到幼儿自主表达的美妙境界。

浅谈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随着新《纲要》的深入学习,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游戏逐渐成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而理论与实践也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由展开、自发交流游戏的情节、内容等;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自由、随便地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伤害身心健康就行了,教师应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

在目前的游戏中,有些教师常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每一次游戏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违反游戏规则。于是把自己所认识的现实情况一味地灌输给孩子,告诉孩子该怎样怎样玩,游戏成为老师导演的一场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就此被教师剥夺了,从而使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大受挫伤。

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幼儿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及游戏的进行都应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解读者、支持者,实际指导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㈠进行有效的观察

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以有计划的观察作为指导游戏的前提,这样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地知道幼儿的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幼儿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戏中遇到了什么样困难,解决了没有,如何解决的,幼儿通常和谁一起玩等,针对不同的游戏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观察后教师应对游戏情况加以分析:为孩子提供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材料投放怎样,儿童兴趣是什么,认识经社会性有没有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教师只有在有效的观察分析后才能决定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游戏,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帮助等。也只有在分析总结后才能及时调整游戏的目标。

㈡进行适宜的指导

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适宜,要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帮助,使得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有效促进自身富有个性的发展。

⒈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幼儿往往能玩得更有兴致。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应以平等的身份当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教师的童心会使幼儿备亲切、自然,从而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及时施加影响,协调游戏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比如,游戏“乐乐服装城”中,教师以一个顾客身份参与其中,向营业员打听各种衣服与自己是否相称,并试衣请营业员参考等等,有效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提高游戏水平。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参与的目的,要把握好时机与分寸,以不干预幼儿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比如,在刚才的活动中,又来顾客了,教师要及时撤退,让幼儿继续游戏,可以说:“又来顾客了,你先招呼他们吧!”营业员感到为难,这时老师说:“没关系,你这会儿生意忙,我们是老熟人了,等会儿我再来。”如此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指导,不但孩子学会如何招呼顾客,又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

⒉直接给幼儿以建议和帮助

游戏的内容大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有关。在游戏时,幼儿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给予帮助,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在游戏“鲜花店”中,一些孩子对于鲜花的制作与包扎成束感到困难,式样比较单一。这时教师可以直接给予帮助,指导他们怎样使花束让顾客满意;有时也可以直接教给孩子新的制作方法,激发孩子继续游戏的兴趣。

⒊鼓励幼儿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现。游戏前尽管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游戏材料,但实际游戏时,还是会发生材料不足的现象。常常有孩子来问我:“老师,没有XX怎么办?”我就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或者为他们提供某些半成品,或引导他们可以用什么替代。孩子们利用这些半成品可以创造性地玩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在游戏“娃娃超市”时,孩子们边走边逛,从超市中买了许多的物品,并结伴同行。逛了一会儿后,竟然用买来的物品自主办成了一个家庭,而且在家里极其兴致地忙碌着,还热情地邀请朋友到他们家中做客。这是孩子们自主玩出的新游戏,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没有干涉孩子们的游戏,不久老师也被邀去做客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总之,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使游戏得以继续延伸,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充分战线游戏的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与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各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这些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一物代一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主要内容和特点:

1、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超市”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商店里售货员和也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的。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2、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较小年龄的孩子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则大年龄的孩子更多地会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

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自主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要运用创造性设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们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用材,如纸、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吸管、各种碎布、花片等分放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动手寻找、制作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新。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比如:开设的“形象设计屋”缺少服装。于是,我便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首先出谋划策想出了服装店需要些什么类型的服装。例如:背带裤、短裙等;组织每个幼儿都自己设计了各种漂亮的款式和美丽的图案。因为服装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们对这次活动都很投入;接着,我们一起分工合作,从画、折、剪、贴等幼儿都积极参与并达到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最后,当一套套形象各异、色彩鲜艳的服装挂进“形象设计屋”之后深深受到了广大“顾客”的喜爱。另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2、注重游戏的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纲要》中还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杜威强调:“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游戏过程里,教师应是游戏伙伴,不是“自上”的指导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产生互动。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帮助幼儿巧妙使用替代物。教师应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能以物代物,使一种替代物有多种用法,替代物的巧妙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效措施。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首先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在教育的范畴里,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意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角色游戏中无疑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不应该让“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介入,就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其次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游戏的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如:给“娃娃家”打电话,告知“妈妈”请全家人外出吃“肯德基”或去游乐场。但切记:教师在幼儿游戏前应尽量少讲,“讲”的时间多了,“动”的时间就少了,讲的规则多了,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少了,客观上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再次应持多样的指导方式。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需要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可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游戏中出现危险情景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问题时、游戏中幼适时地加以指导。如:在“医院”游戏中,教师发现有的“病人”没有挂号就去看“医生”,就告诉他们“看病应先挂号”。又如: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将“娃娃”将头朝下抱着,或拖着“娃娃”的脚走路,就装作听到了“娃娃”的哭声,启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行纠正。这些介入都能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帮助。但这指导容易产生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幼儿意愿的现象,抑制幼儿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当游戏遇到阻碍时,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调动友好商讨的气氛,尽量避免同伴间的相互埋怨和不和。另外,教师可以以指导的形式,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例如:“大家来想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马上再玩下去。”“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在无人发言时,教师可以引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我们下次游戏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添置些什么材料呢?”等等。当幼儿主动提出新的游戏内容时,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问题,能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启发他们妥善解决问题。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谦让协调解决外,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创新,可以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玩:“乐乐超市”的游戏时,服务员大声喊着:“快来买啊,新鲜的蔬菜!”但是也见没几个“顾客”去买,我便服务员去问问“顾客”为什么不来买。原来是“超市”里的蔬菜品种不够多。于是服务员便把橡皮泥制成了水果,又叫卖起来:“快来尝呀,有苹果,又有梨,西瓜呢。”果然,“顾客”纷纷抢购了他的新产品。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3、积极的评价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之所以受幼儿的喜爱,取决于它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和精神上能够得到放松。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蒙台梭利认为:“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创造的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对儿童而言,游戏是真实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统一。生活的真实为幼儿的游戏表现提供了条件,虚构的童话想象使幼儿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为此,自发游戏要重视引导幼儿对生活的体验,放任幼儿在游戏中的不真实和幼稚的行为,把儿童当儿童看,重要的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儿童的游戏。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所被评价的幼儿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从而影响其行为和以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正确使用评价语言。例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把“娃娃家”的床和桌子搬来搬去,弄得整个“娃娃家”都乱七八糟时,作为教师是否该批评他的作法呢?我的作法是:首先去问清他是想干什么。当我得知他是想重新设计“家”的样子时,便鼓励他并帮助他设计了一个“新家”。看着他满意的笑容,我想我的作法是对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创新性人才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既要敢于冒险、竞争,又要善于与人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实践与操作能力。

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多变的各种挑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幼儿成长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黄金时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自主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模仿成人,扮演各种角色,乐在其中。而小班幼儿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规则意识差,在自主游戏中往往随心所欲,随时可能偏离主题,甚至忘记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想方设法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幼儿乐于参与、善于参与,促使幼儿想象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在游戏中得到良好发展。

一、以材料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维果羡基认为教育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这对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同样是有必要的。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可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此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改变游戏材料,改善游戏秩序

为了丰富游戏内容,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会投放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材料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时的需要,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材料来替代原来的材料。

案例1:

游戏时间开始了,小顾客们冲到小吃店,挤在营业窗口,嘴里说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弄得收银员无从下手,直接喊来了服务员,服务员手忙脚乱地拿着各种食物给小顾客,小顾客们叽叽喳喳地拿着食物坐到餐桌边吃起来,吃完钱一扔就离开了,小吃都留在了桌子上,弄得服务员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分析与措施:

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小吃店材料的投放不全面,应为小吃店准备一份菜单拿在服务员的手里,这样小客人一来,请服务员有意识地去招呼客人请客人点餐,避免了小客人直接去收银员那里拿菜。这样也弥补了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差的特点。以菜单为媒介进行介入,帮助幼儿有秩序、有意识地点餐、进餐、付钱的过程,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经验。

(二)拓宽幼儿视野,拓展游戏情节

在幼儿有了多次的游戏经验后,他们会说出一些提议来满足对游戏的喜爱。从而激发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促进游戏的开展。

案例2:

几个幼儿一起来到宠物店,各自认领了—只宠物来玩耍,他们畅谈着自己带宠物的“经验”:幼儿A说在我们家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巧克力,我妈妈还给它买了新衣服呢,它穿了太可爱了!”

幼儿B说:“我们家也有一只小狗,它最喜欢吃肉,我上次还帮它洗澡呢!”两个幼儿说说笑笑,然后带着各自认领的宠物去其他地方玩了,玩了一会儿,就把宠物送回了宠物店,接着又去其他的游戏区玩了。在游戏讲评时,我问幼儿:“宠物店好玩吗?”幼儿回答:“好玩!”我又问:“怎么让宠物店变得越来越好玩呢?”幼儿们想了一会,一幼儿说:“可以给宠物梳头!”“嗯!给宠物化妆!”我连忙接住他的话。“可以给宠物穿衣服!”“可以给宠物买吃的!”幼儿们你一句我一句,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这时我趁热打铁,找了一段宠物比赛的视频,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分析与措施:

宠物店贴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单一地玩玩宠物显得枯燥,不能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为宠物店准备了一些化妆用品,如:梳子、蝴蝶结、头箍、皮筋、玩具、镜子等;和幼儿一起画了骨头、萝卜、小鱼等贴在牛奶盒子上,剪下来放在宠物食盆里;请幼儿回家收集了小时候的小衣服和宠物衣服带来;我们用废旧的盒子做了两个房子作为宠物们的家。这样宠物店焕然一新,许多幼儿都去宠物店为宠物梳妆、喂食、穿衣,乐趣无穷!

(三)加工游戏材料,加深合作意识

幼儿在玩的时候会打开想象的空间,想到游戏中缺乏的材料,从而使游戏终止,最后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案例3:

娃娃家的幼儿A和幼儿B分别扮演着“爸爸”和“妈妈”,他们看到小客人来了,热情地招呼着,礼貌地请小客人坐下,给客人倒了杯茶水。幼儿B抱着“宝宝”,边给“宝宝”喂饭边说,今天是“宝宝”的生日,我们要给她过生日。这时小客人激动地说:“‘宝宝’过生日啦,要吃面条!”这时,“妈妈”放下宝宝,就去厨房找些面条和蛋糕,把厨房翻了一遍也没找到面条,这下“爸爸”也急了,怎么办呢?娃娃家就出现了“宝宝”过生日没有面条的现象。游戏讲评时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对啊,蛋糕可以去小吃店请厨师做一个,面条可以在娃娃家‘爸爸妈妈’自己做!”下次游戏前,我为厨师准备了彩色橡皮泥,为娃娃家准备了撕纸,让“爸爸妈妈”制作“面条”。这样就不会因游戏缺乏材料而使游戏停滞,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游戏加工的兴趣。

分析与措施:

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娃娃家为宝宝过生日吃蛋糕的游戏,提供了橡皮泥、撕纸等来帮助幼儿解决“宝宝过生日没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的问题,通过与小吃店的串联及自己的加工,满足了幼儿在娃娃家“生活”的乐趣,促进游戏的继续开展。

二、以语言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提供一个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让语言在交流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增强游戏指导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鼓励式语言:蜻蜒点水、以点盖面

幼儿需要赞美,喜欢赞美,而且期望得到表扬,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幼儿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比如之前当幼儿将小吃店的游戏材料撤得满地都是的时候,往往我生气地批评他们:“为什么把材料弄得这么乱,快点整理好!”虽然幼儿们整理了材料,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将材料弄得满地都是。因此在下一次游戏中遇到以上情况后,我换了一种方式,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谁最有礼貌,将材料整理好?”这时,材料瞬间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且将材料分类放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时,我又赶紧鼓励幼儿:“哇,你们把餐架整理得太整齐了,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客人,祝你们生意越来越好!”幼儿都开心地笑了。

(二)建议式语言:点拨发问、和谐对话

幼儿游戏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小班幼儿的游戏能力还不够高,在幼儿对游戏认识模糊的情况下,教师应用谨慎的语言引导幼儿。

比如上面一个案例,娃娃家的宝宝过生日没有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在他们伤脑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而是组织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去小吃店请厨师做蛋糕,在家里可以做现成的面条!还有在理发店,理发师把所有理发用具放在了一个篮子上,我以建议式口吻说:“我觉得理发工具分类放的话看上去会很整齐!”宠物店中,服务员将宠物和食物放在了一起,我说“如果将宠物和食物分开放的话,是不是会更卫生?”实验下来,我觉得这样的语言方式幼儿更能够接受,同时也让幼儿感觉到了平等和尊重,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三)指令性语言:因人施教、设疑解惑

幼儿有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熟练地驾驭游戏,有的幼儿就缺乏这样的能力,对于一些严重不守纪律的幼儿,就应该用到指令性语言。在我们班就有一名幼儿,年龄比大多数幼儿小一岁,但规则意识不强,喜欢在教室里闯,游戏一开始,她就直接冲进娃娃家摆弄各种材料。这就导致“爸爸”“妈妈”经常无奈地来告状。这时教师先告诉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可以没礼貌地去娃娃家,要先敲门!可是这样的方法对这名幼儿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就要用到指令式语言制止“请你不要在娃娃家做客了!没有礼貌的客人‘爸爸’‘妈妈’是不欢迎的!”

综上所述,在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灵活的策略,施以适时、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介入,改善游戏材料,游戏秩序,拓展游戏情节等,并使用恰当的指导语言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幼儿就能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不断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相信《自主游戏中孩子带来的灵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自选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导读: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小班自主游戏中观察方法的运用 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既要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又要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这是我们在指导幼儿时经常遇到的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角...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
    2019-12-16 阅读全文
  • 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现状 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园游戏领域的热议话题,大量研究表明,教师适宜的介入能够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有效性便成为教师指导游戏的核心。教师在...
    2019-12-16 阅读全文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园的活动室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特定的教育环境。我们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信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

2019-12-19 阅读全文

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既要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又要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这是我们在指导幼儿时经常遇到的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角...

2019-12-16 阅读全文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

2019-12-16 阅读全文

自主游戏一直是幼儿园游戏领域的热议话题,大量研究表明,教师适宜的介入能够推动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游戏中介入的有效性便成为教师指导游戏的核心。教师在...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