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

发布时间:2019-12-16

大班幼儿阅读区活动方案。

目前各大幼儿教师纷纷在幼儿教学中加强了游戏环节。幼儿园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区角牌是幼儿进入区域活动的“门票”,是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架起了幼儿自主游戏和常规活动之间的桥梁。有了区角牌,区域活动变得井然有序,幼儿们的规则意识提高了,从而缩减了过渡环节幼儿们的等待时间。同时也便于教师全面地观察、指导幼儿,并对各区角材料进行合理管理,可谓“小牌子,大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上述这样的案例,那么如何让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呢?

方法一:淡化情绪

案例中的开心在美食城的门口因没有自己喜欢的区角牌而伤心地哭了,这时老师发现了,牵着开心的小手问:“你怎么哭了?”开心吸了吸鼻子说道:“没有牌子了。”接着又哭了起来,老师请他坐在小椅子上说:“不哭了,我们好好说。”让幼儿知道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幼儿停止哭泣时,老师问清缘由,带幼儿发现事实,解决问题。在老师安抚的过程中,幼儿的不悦情绪逐渐淡化,渐渐学会控制情绪并理智地解决问题。

方法二:原则不变YjS21.Com

开心虽然特别想到美食城做面条,可是没有牌子了,当老师问幼儿没有牌子该怎么办时,幼儿自己已经明白应该去选其他区的牌子,因此,在幼儿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则:没有牌子不能进区角。这一原则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只能在玩的过程中渐渐地习得。我觉得老师的做法很正确,让开心选择了其他区的牌子,作为教师应该坚持原则,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很有帮助——将来幼儿走向社会必须遵守社会公约,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自由。况且幼儿在下一次区角活动时,还是有机会玩美食城游戏的。

方法三:学会协商

当幼儿们玩区角游戏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游戏水平一定会提高,交往能力也必定会得到发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开心与同伴进行交流协商说:“果果,你已经玩过一次了,这次先让我玩玩吧!”或者说:“果果,我们能不能换一下牌子,这是你喜欢的汽车城牌子。”还可能说:“我做的面条可好吃啦,让我做给你看看,你先出来休息一下吧。”这些都可能是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们眼中的小社会里自然也会生成一些他们自己的游戏法则。

方法四:生成游戏

开心没有牌子就不能去美食城游戏,这让我们的“自主”变得有点强人所难,如果同意他去美食城游戏又破坏了我们活动区规则,让其他小朋友不服气。怎样变得两全齐美呢?我觉得老师可以变通游戏,增加游戏的角色,让开心当一名顾客,到美食城里品尝美食,我想这肯定是幼儿喜欢的差事,店员们一定会招待他的,而且还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可让幼儿们招聘服务员、售货员、送外卖等工作,让开心顺其自然地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既不破坏活动区规则,又能让幼儿顺利地进入活动区。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


活动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核式,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学习形式,生活的全貌将在儿童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活动区活动(大多是自选游戏)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这也符合了《幼儿园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创没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因而活动区教学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取得日益显着的结果。然而,在一个集体中幼儿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但各自的个性品质、生活经验和能力却多种多样。活动区游戏由于它特有的较强的自主性,给了幼儿较高的自由度,往往造成幼儿活动随意性大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和便于教师的指导,游戏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

规则在游戏开始时,由全体幼儿共同制定,并以图画或者标志的形式显示出来,规则的数量要限制在4~6条以内,超出这个数目幼儿有可能记不住。

要用积极的方式(“要……”)来描述规则的要求,避免使用消极的方式(不要……)

活动区角可以建立以下几方面规则:

1、建立进入区角的规则

活动开始时,根据活动室面积大小、活动区角数目多少,规定进入区角活动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进入区角的人数,最好把它融入环境设计布置中,如:可以在阅读角铺上地毯,让幼儿席地而坐,翻阅图书。教师可在阅读角的入口处的地面上贴六双脚印并告诉幼儿“进入阅读角脱鞋,鞋子覆盖在脚印上,没有剩余的脚印怎么办?”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他处。在此,所设计的这个规则的内容有三个,一是进入区角要脱鞋;二是将鞋子摆放整齐;三是满员的不能再进。另外,还可以在区角地入口处贴一个挂钩,挂上该区角规定人数的标志牌子,进入区角就要挂上牌子,出区角要将牌子挂回原处。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语言干涉,也可使幼儿处处受暗示,并且把环境中的暗示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2、交换游戏区规则

给每个幼儿做一个牌子,前面贴上幼儿照片,后面贴上游戏记录表。在各区订上5-7个小勾子,每组幼儿轮流选择区域,区内小勾子上挂满了印章、印泥,幼儿玩过游戏后,在各处的记录表上盖上印章。一周下来,看看哪些幼儿玩了哪些区,玩了几次,有哪些区一次没去过或只去一次。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更好地有针对性指导。还可以发给幼儿一个代表自己的一个贴花标志,在每区的入口处贴一个表格,幼儿玩过该区就在该区贴上自己的标志,便于教师及时检查幼儿交换区角的情况。

3、奖惩规则

任何游戏活动都存在奖惩规则,便于幼儿在游戏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最大的自由。这个规则的建立需全体幼儿共同协商,共同建立,共同遵守。

4、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订者,发挥起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

区域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发言、讨论,找到以往游戏活动规则的弊端(游戏中指定的内容、人数或按顺序轮流的原则,会让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满足现状,导致不遵守游戏规则,不愿意玩,活动时秩序混乱),找到了原因,就着手修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规则从场地布置、材料内容、人数等方面进行修改,结合幼儿意愿制订出《活动记录规则》、《活动区选择法》等相应规则。事实证明,这样做(指让幼儿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小朋友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二、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实施

1、规则描述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规则的介绍,必须结合实践活动,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规则,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懂得规则执行的意义。比如:在科学操作角活动,要求幼儿将操作过程记录下来,让幼儿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区角设立一面记录展示墙,教师评价时依据展示墙的记录进行评价。

2、让幼儿知道,违规就要承担后果,负起责任。

在实际生活中,想让孩子能真正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孩子的天性会让他的行为不断反复,这时我们就要让他在违规后承担后果,负起责任。如玩沙区活动,先由全班幼儿提议并通过的“必须穿雨鞋或在脚上套上袋子的孩子才能进入沙池游戏”规则,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提醒幼儿不要忘记带雨鞋或袋子,但每次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会忘记。刚开始我还借袋子给他们,后来我和全班幼儿商量“该怎么对待忘记做准备工作的小朋友?”,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不做好准备工作就停止本次游戏。通过集体讨论,以停玩的方式(或别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制裁,能让每个犯规幼儿记忆深刻,从而不敢再犯。

结合制裁实例,平时还提醒幼儿:在做事前,要想清楚,想到做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帮助幼儿尽量减少违规行为的出现,但类似于停玩这种严厉的制裁方式不应在活动中经常使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消极情绪。

3、规则的实施要保持一贯性。

保持规则的一贯性就是同一规则不能前后有变化。如果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作某些变化,那也必须向幼儿说明变化的原因,并共同从新商讨新规则。此外,坚持规则的一贯性还表现在一个规则必须在所有使用该规则的情境中都得到应用,而不是忽有忽无。不然规则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对每个人也应该一视同仁,避免出现不公或偏颇。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社会中的主宰者,主要归功于其智商与情商并重、齐驱发展的结果。情商、智商并重,说明了人类有修养、有文化、有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规范。正是有了这种亲情、友情、法律、道德、公德的制约,才能让人类发挥聪明才智,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规范教育在人类社会前进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看清楚规范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活动区虽小,但他就是幼儿的一个小社会,在区角活动中建立和实施规则的意义不仅仅是使活动得以开展了,更重要的应该是进行规范教育的启蒙。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提醒与督促。如何让幼儿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自觉遵守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规则不应该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而应是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我们尝试通过区域自主游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并逐步建立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比如,“小餐厅”角色游戏区的建立过程,就是我和幼儿共同探索和建立游戏规则的过程。

“小餐厅开业啦”

今天是小餐厅“开业”的第一天,活动刚刚开始,小餐厅里就挤满了人,除了服务员、厨师外,两个餐桌旁和等餐区都坐满了顾客。服务员有些忙乱,赶紧招待客人,客人点菜后,服务员便自己跑到了厨房拿起铲子炒起了菜,厨师则在操作台上自顾自地摆弄厨具,而顾客也好奇地跑到厨房观看,有的甚至还抢过炒菜铲亲自做菜……

活动区总结时,我问孩子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宣宣说:“人太多太挤了!”章章则说:“服务员不应该自己炒菜!”经过讨论,大家总结出餐厅里应该限制一定的人数,而且每个角色应该有一个明确分工。于是我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一起讨论并规定了每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服务员:招待客人,请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

厨师:要根据客人点的餐配菜、做菜,不应自顾自地随便做菜。

顾客:在餐桌处就餐,或在等餐区等位,不能进入厨房。

讨论后我们将分工内容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墙饰上以支持幼儿接下来的游戏。

第二天的游戏开始了,服务员、厨师分工明确,客人点餐后服务员会把点菜单递给厨师,厨师按照单子上的菜配菜,然后递给服务员,由服务员端给顾客,活动非常有序。

可是过了几天,服务员又发现了新问题:每天服务员和厨师还没有穿戴准备好,顾客就已经冲进餐厅坐在座位上了。为此大家一起商量制作了提示牌,当牌子在“营业中”一面时顾客才能进入,当牌子在“打扫中” 一面时顾客不能进入。再次游戏时,当顾客看到“打扫中”的牌子时,就很自觉地在门口排队,等牌子翻到“营业中”时才进入。

“我总是吃不上”

一天,我听到有顾客抱怨:“老师,我总是吃不上!”原来由于兴趣所致,就餐区的顾客总是会不停地点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直至游戏时间结束才离开餐桌,因此,等餐区的顾客总也“吃不上”。

活动区总结时,俊俊说:“我觉得顾客点的菜太多了,我们都忙不过来了。”霖霖则说:“我总是吃不上饭。”于是大家一起讨论顾客应该点多少菜才合适,保证既够吃又不浪费。最后统一了意见,增加了新规则:1.每桌点4盘菜,不能点太多,避免浪费;2.等餐区有顾客时,吃完便离开不再继续点餐。

限制了点餐数量后,餐厅里的顾客能够流动起来了,等餐区的顾客也能有机会“就餐”了。游戏结束后,霖霖兴奋地说:“今天,我也点餐来着!”

“这不是我点的菜”

一天,一名就餐的顾客突然对服务员说:“服务员!这不是我点的菜!”原来,两桌顾客点完菜后,菜单都交给了厨师配菜,服务员取菜时菜单搞混了,上错了菜。针对怎样避免上错菜的问题,我和孩子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心心说:“服务员上菜时问一问是不是这桌的菜。”宣宣说:“桌子上写上编号,我和爸爸妈妈去的餐厅,桌子上都有数字编号。”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也给了我启发,于是我们将两个餐桌分别编上了1号、2号,菜单也分别标注上1号桌、2号桌,两名服务员也戴上了号码牌。我们又共同建立了一项规则:1号服务员使用1号菜单给1号桌顾客点菜,2号服务员使用2号菜单给2号桌顾客点菜。规则建立后服务员戴上标牌站在自己所负责的桌旁照顾客人,厨师做完菜后会按照菜单上的编号招呼“2号桌的菜”,2号桌服务员便来端菜、上菜,再没有出现上错菜的现象了。

“我是星级服务员”

“服务员,菜怎么还没来呀!”小餐厅里传来了顾客的抱怨声,只见可可忽然站起来说:“这菜上得太慢了!我不吃了!”说着便穿鞋走出了小餐厅,而服务员并没有理会顾客,在餐厅里来回溜达。当我向服务员询问原因时,服务员一脸无辜地说:“厨师没给我们菜。”于是我来到厨房,看见厨师正对着两份点好的菜单一份一份地做,每做好一份就放在一旁。我问:“做好的菜为什么还没上呀?”厨师说:“我还没有都做完呐。”难怪拖延了那么长时间。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上菜慢的原因,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武提出:“厨师可以做好一个菜就上一个菜。”说的真好,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掌声。我接着问:“今天有一个顾客等不及离开了餐厅,当菜还没上时服务员可以怎样招待顾客呢?”孩子们说: “给顾客倒茶水!”“拿点花生、瓜子。”新的服务规则就这样建立了。我们将规则以图画和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上。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服务满意评价表”,由顾客对服务员的服务给与评价,从一星到五星,星数越多,服务评价就越高。这一下服务员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只见上菜前,服务员悦悦主动给顾客端茶、倒水,还会询问:“您想吃点什么小吃?”游戏结束后,悦悦骄傲地拿着自己的评价单说:“今天我是五星服务员。”

“争当文明小顾客”

今天的顾客在餐厅进餐时,很兴奋,到处走,有的孩子总是大叫:“服务员!服务员!”餐厅里一片喧闹声。有的孩子还把菜倒在地上,最后满地都是食物。

活动区总结时,餐厅服务员姗姗不满地说:“今天瑞瑞把菜撒了一地,我们收拾不过来了!”瑞瑞辩解道:“我吃完了,盘子里就不能有菜了。”悦悦说:“今天,顾客老是大声叫我们服务员,太吵了!”又又说:“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我们都吃不下饭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餐厅里应该建立文明顾客守则。我们共同建立了以下规则:1.顾客用完餐后将食物留在盘子里或倒入垃圾桶,保持地面清洁,不撒饭;2.在餐厅用餐时要保持轻声,不大声喧哗;3.在原位就餐,不随意走动。孩子们将顾客文明守则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镶上镜框郑重地挂在墙上。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文明顾客优惠券,凡是在餐厅文明就餐的顾客就能得到服务员回馈的“文明顾客优惠券”。凭此券在下一次用餐时能够赠送一个菜。

规则建立后顾客们真的很少再出现随地倒菜的现象,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天,游戏结束后,霖霖高兴地向我汇报:“老师,我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优惠券。”

在“小餐厅”角色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从成人的角度为孩子们设计和制定规则,而是针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孩子们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规则的建立会使我们的游戏顺利进行,更加富有乐趣,从而真正从内心自主自愿地遵守规则。

语言区的建设与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为多元的语言区环境,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内容,支持幼儿通过阅读、视听、讲述、表演、制作等多样的活动,发展倾听、表达、阅读和前书写能力。下面就我们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环境创设

1.空间布局

阅读是语言区的一项重要活动,需要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安静的氛围,因此我们选择在活动室光线明亮、柔和的一角设置语言区,且避开音乐区等较为嘈杂的区域,利用书橱、矮柜围合成半开放的空间。其中,小班语言区分隔物不宜太高,以便教师观察幼儿,也让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活动的范围扩大了,跨领域的探索活动增多了,因此,教师在设置语言区时也需考虑与其他区域活动的联系。如,我们将语言区设于科学区、美术区附近,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遇到疑问可随时到语言区查阅资料,在语言区自制图书时可以到美术区寻找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在美术区进行艺术创作时可到语言区翻阅艺术欣赏方面的图书寻找灵感。

考虑到语言区除了阅读之外还有视听、讲述、表演、书写、制作等活动,为避免相互干扰,我们在语言区里划分出看、听、说、做等小的功能区,利用桌椅、书橱、沙发等进行分隔或利用地垫分区,使幼儿更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故事表演活动因需要较大场地,且声响较大,我们会在睡房或走廊另辟区域,或与音乐区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以避免对语言区其他活动造成干扰,也保证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可以充分探索、尽情发挥。

2.氛围营造

语言区的氛围应该是静谧、愉快的,这样的氛围可以带给幼儿安全感,有利于幼儿放松地阅读和交流。为此,我们注重色彩的运用。温暖的色彩能带给小年龄幼儿安全感,因此,在小班我们多采用粉色等温暖的色调,营造温馨的氛围;到了中大班则更多采用清新的绿色或静谧的蓝色作为主色调,让幼儿能够舒缓心情、静心阅读。我们在地上铺设泡沫软垫,摆放柔软的沙发和靠枕,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让幼儿可以舒适地阅读、书写;我们在角落设置了小帐篷,形成一定意义上的私密空间,让幼儿可以独自安静地阅读或与同伴交流;我们摆放了一些毛绒玩具、绿色植物,营造出既富有童趣又清新自然的活动氛围。

3.工具材料的摆放

语言区有各种各样的图书以及视听设备、书写工具、表演道具,这些工具材料的摆放需要合理的设计。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还不会有目的地寻找自己想要的图书,因此,我们将图书直观地呈现在他们触手可及的位置。如,将书放置在敞开式的书柜中或透明的收纳袋中,让幼儿一眼就能看到。中大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但仍缺乏目的性,易受眼前事物的影响。我们观察发现,离沙发近的书橱经常被光顾,而离沙发远的书橱却常常被忽略。后来,我们将书橱都移到沙发边,幼儿光顾的频率马上高了起来。

我们引导幼儿自己按标记收放图书。小班幼儿已能感知事物的一一对应,于是我们在书架上贴了各种简单的形状或动物标记,并相应地在每本书封面的一角也贴上标记,引导幼儿寻找对应的标记,把书"送回家"。到了中班,幼儿产生了类别意识,我们就在书橱上每层贴一个标记,摆在这层的所有图书都贴上一样的标记,以引导幼儿学习对应标记分类摆放。随着幼儿类别意识的增强,我们引导幼儿将图书分为故事类、科学类、美术类等不同类别,分别绘制不同的标记贴在封面上,以便大家按标记整理。从小班起就引导幼儿自主收放图书,为我们后续建立班级图书馆、引导幼儿自主借还和管理图书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视听设备、表演道具、书写工具等直接放到相应的功能区中,幼儿在需要时能方便地获得,活动结束时也可即时物归原处,不容易造成各功能区活动相互干扰、不同类型活动材料相混淆的现象。对于同一功能区的不同材料,我们提供分类盒等收纳装置,以便幼儿有序整理。

4.墙面布置

墙面具有展示交流的功能,如,我们在墙上设置了"好书推荐"板块,鼓励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选择图书。又如,在墙面上呈现操作步骤图、活动记录表、温馨提示、活动区公约等,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墙面也可用以呈现故事场景,以引导幼儿讲述、表演。如,根据《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在墙面上呈现散步路径和场景,幼儿就可以拿着玩偶根据图片提示讲述或表演故事。需注意的是,在墙面呈现操作材料要考虑幼儿的身高,以方便幼儿操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引导幼儿参与到墙面布置中,和幼儿共同讨论内容及布局。如,墙上可以呈现什么内容?怎么布置才好看?好书推荐、活动区公约贴在哪里容易让大家都看到?"读书笔记"板块设置在哪里方便大家自主张贴和欣赏交流?给予幼儿参与墙面布置的机会,加强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做主的满足感,增强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二、材料与内容

我们从幼儿听、说、读、写等方面关键经验的发展需要出发,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

1.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从画面、内容等方面考虑,选择多样的图书提供给幼儿。

小年龄幼儿容易注意到画面中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单页单幅画面、形象简单、主体突出、文字较少的图书提供给他们,如《小蓝与小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等。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幼儿能逐渐关注画面细节,感受画面所传递出的情绪色彩。因此,我们会提供画面内容丰富、细节饱满、富有想象空间的图书,逐步增加单页多幅画面的图书。如《糟糕的头发》中,狮子不断变换发型的画面吸引了幼儿一幅幅仔细地观察。此外,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儿童画、油画、版画、水墨画、剪纸、泥偶、摄影等不同画面风格的图书,丰富幼儿的感受。如《昆虫躲猫猫》用真实、生动的摄影画面展现了各种昆虫巧妙隐藏自己的方法,激发了幼儿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在内容上,我们会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也会根据当前的主题活动提供相关的或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小年龄幼儿喜欢重复,我们会选择情节单一易于理解,内容重复性强的图书,如《拔萝卜》《"小玻"系列》等。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增强,情节较为复杂的图书更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求,比如《子儿吐吐》《葡萄》等。此外,除了故事类图书外,儿歌、散文等体裁的图书以及科学类、美术欣赏类图书等多种类型都应有所涉及。

我们还会为幼儿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如,适合小年龄幼儿的布书、洞洞书,以及具有一定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翻翻书、立体书等,类似《好饿的毛毛虫》《汽车的轮子》等图书都深受幼儿的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图书种类并不是越多越好。小年龄幼儿喜欢模仿同伴的行为,和同伴阅读一样的图书,因此,提供的图书种类不宜过多,但同种的数量要充足,以免发生争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图书资源不断丰富,我们可根据现阶段的主题活动和幼儿的兴趣,集中投放同类读物,放在显眼之处。如,我们投放了《我爸爸》《我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和爸爸》《我和妈妈》等同类图书,引导幼儿感受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在大班,我们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精心挑选图书带到幼儿园,经过筛选后投放到语言区,建立"小小图书馆"。我们请家委会负责管理图书并建立了图书借阅制度,鼓励家长经常推荐优秀的图书以不断更新和丰富语言区的图书资源。

2.投放数字化视听材料,让幼儿通过多通道参与阅读

我们提供数码播放器、故事机、点读笔乃至电脑等,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通道参与阅读。

首先是与图书内容相匹配的音频材料。如,将重点投放的图书中的文字录制成音频,与图书同时投放到语言区,并提供播放器、耳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一边听录音一边看图书。

其次是拓展性的视频、音频材料以及电子书等。如,在主题活动"虫虫总动员"中,我们在语言区投放了图书《昆虫躲猫猫》,并在iPad中存放了相应的电子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幼儿的兴趣将有关昆虫的身体结构、生长变化的视频存放在iPad中,以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认知经验。又如,结合"爱祖国"的主题活动,我们提供了有关首都北京、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拓展陛视频资源,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祖国的风貌,增强归属感。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拓展了经验,获得了丰富的体验。

利用iPad等设备播放动画、视频,除了需要让幼儿学习如何操作外,也需要引导幼儿学习自控。因此,我们重视引导幼儿建立使用iPad的规则。我们将小班幼儿观看的视频、动画等时长控制在5分钟内,并让幼儿明确每次看完一遍就不能再看了。随着幼儿自主意识的增强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萌发,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观看时要坐端正""保持一定距离""看一会儿要让眼睛休息一下"等iPad使用规则,我们将这些规则画下来张贴在墙上提醒大家共同遵守。我们还引导幼儿自己利用iPad中的计时程序,到了时间自觉关闭设备。

我们也曾有过顾虑:投放视频、音频等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阅读纸质书的兴趣?实践中我们发现,只要这些数字化视听材料在内容上与纸质书相辅相成,且教师能把握好投放的节奏,再加上规则明确,不仅不会削弱幼儿对纸质书的关注,还会激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相关纸质书的兴趣。事实上,不少幼儿觉得纸质书给了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更喜欢阅读纸质书。可见,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3.提供讲述、表演的材料,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

我们提供指偶、头饰以及可在墙面、桌面上呈现的场景材料等,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讲述、表演。如,根据图书《请进来》中的内容,我们用纸板制作了简单的场景,引导幼儿分配角色边玩游戏边对话,通过游戏深入感知和理解图书内容,丰富语言经验。又如,在幼儿了解了故事《三只蝴蝶》后,我们提供了桌面操作材料,幼儿可以边听故事录音边操作材料,也可以在熟悉了故事内容后边讲述边操作。我们还在表演区提供装扮道具,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这些材料营造了游戏的氛围,增强了幼儿语言表达和身体表现的积极性,提升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讲述、表演的道具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频繁更换,新旧材料的更替要逐步进行。一我们还设计了一些语言游戏的操作材料,如引导幼儿学习成语的"成语棋""成语接龙""成语翻翻乐",支持幼儿开展故事创编的"故事盒""故事台历"等。

此外,我们还尝试在语言区投放录音笔,引导幼儿录下自己和同伴讲的故事、念的儿歌,然后相互欣赏。幼儿都十分乐意反复录制和倾听,并不断改进。

4.提供书写工具和材料,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用写写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书写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开展多样的活动,如,自制图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符号做读书笔记,写"好书推荐"等,以发展幼儿的前书写能力。

三、教师指导要点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但并不代表不用作任何指导。我们认为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策略。

1.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应注重自身行为的良好示范。小年龄幼儿在语言区阅读时,教师要多陪伴他们一起阅读,把书中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幼儿,如,轻柔地拿起一本书,轻声地讲故事,结束后整理好材料,按标记放在指定的位置,等等,使幼儿形成爱惜图书材料的态度。

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具体指导幼儿如何爱护图书。如,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引导幼儿和图书做朋友,拿到书和它问声好;引导幼儿学习轻轻翻书,通过捏耳垂感受何为"轻轻地",然后迁移到翻书的动作中;带领幼儿共同整理书橱里的图书,让幼儿观看如何修补图书。在中大班,我们还引导幼儿尝试自己修补图书,逐步形成爱护图书的意识和习惯。

在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上,对于小班幼儿,我们会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幼儿共读,从阅读封面开始,带领他们一页页地翻书,指导幼儿用"亲一亲"的方式轻轻地指点画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翻书、怎样阅读。遇到动作性强的画面,我们还会和幼儿一起模仿动作,以增进他们的理解。到了中大班,我们会运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并引导他们逐渐养成专心阅读和坚持读完整本书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喜欢与同伴互动和交流,有时也会两人共读。但我们发现两人共读有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就组织幼儿一起讨论"两人共读一本书要注意什么""我在读书时有人想加入该怎么办",从而形成了两人共读公约,比如,想要共读要先询问并征得同意;共读时,书要放在两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两人都读完才能翻页,等等。幼儿通过讨论增强了和他人共享材料的意识,学习了共享材料的方法。此外,我们也会引导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完善活动规则。比如,中大班的幼儿喜欢且需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于是幼儿讨论后将"安静阅读"的规则改为"轻声说话,只能让交流的两个人听见",并明确"不能干扰他人阅读"。

我们还要引导幼儿学习以正确的姿势阅读和书写。我们会观察幼儿是否好好坐着看书,对于斜靠着、躺着、趴着的都给予提醒;观察幼儿书写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并运用示范、提醒的方式纠正不良姿势。除此以外,我们会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让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支持幼儿充分感受和理解

我们尽可能利用区域活动、午饭前后、午睡前等不同时段,与幼儿共读。

我们在指导时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画面,并积极思考。小年龄幼儿阅读时常常只关注到局部,我们便引导幼儿边听故事边指点画面,并适时提问:"这是什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动作,用简短的语句说出自己看到的事物。在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画面细节后,我们会注意观察其阅读情况,如果幼儿在理解上有困难,我们不急于念文字给他听,而是引导他:"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通过画面信息理解图书内容,从而丰富阅读经验。

我们也重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幼儿阅读时可以配合录音或观看与图书相关的视频、动画,不断感知禾口理解。

3.鼓励幼儿的表达表现

语言区的讲述、表演等活动给予幼儿表达表现的机会。我们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幼儿,通过不同的策略方法,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

我们将故事与操作游戏相结合,引导幼儿边玩游戏边讲述。如,我们引导幼儿利用故事盒演绎故事《国王生病了》。起初我们会播放录音,幼儿跟随着依次翻动故事场景图片。待熟悉后,幼儿可以脱离录音提示,自己演绎故事。故事盒等操作游戏使语言学习成为有趣的过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鼓励幼儿大胆通过故事表演活动表达自己对角色和故事的理解。初期,幼儿会在角色分配、空间站位、相互配合、角色动作等方面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困难,通过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丰富表演、合作等方面的经验。

我们还会围绕一本书、一个故事或一个话题开展语言活动,以引导幼儿积累语用经验。如,在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幼儿便开展了制作图书的活动,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图书结构,在前书写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得到了提升。又女口,在排图讲述"小猴买气球"的活动中,幼儿按照不同顺序排列四幅图就可以编出不同的故事;在故事讲述活动"母鸡和苹果树"中,幼儿通过线索图的提示创编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也给了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机会。

4.促进幼儿交流分享

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比如,开展"好书推荐"活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班幼儿刚开始缺乏分享的经验,就先由教师推荐,说出推荐的理由,并将图书展示在墙上。我们也鼓励家长推荐孩子在家喜欢阅读的图书,幼儿可以到班上向大家介绍。待年龄稍大,幼儿就可以自己推荐图书,也可以借助图画、符号等表达推荐理由了。这不但有助于大家了解多样的图书,也是让幼儿学习表征自己对图书的理解。通过"好书推荐"活动,幼儿逐渐能针对同一本书发表不同的想法,形成了共同阅读的氛围,也激发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借助读书笔记、书签等引导幼儿互动交流。阅读后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幼儿从同伴和教师那里习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加深对图书的理解。如,幼儿在阅读《花园里有什么》时,对花园里看得见、看不见的各种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我们引导幼儿反复观察画面,画下自己在书中看到的事物,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丰富读书笔记的内容。在互动交流中,幼儿感受到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是需要自己去发现和体会的。随着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幼儿发现可交流的内容很多,有时是分享对书的不同理解,有时是说说书中有趣的地方,有时是围绕书的主题进行讨论,有时是交流书中美好的词句,等等。幼儿在阅读时可能无法和同伴进行充分交流,为了帮助幼儿在集中交流环节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交流的内容,我们在区域里投放了长条形便利贴,让幼儿当作书签夹在他们感兴趣的那一页。读书交流活动给了幼儿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传递着对阅读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幼儿的深入阅读。

在创设吾言区及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切的认识到,环境的创设、材料和内容的提供以及教师的指导,都必须以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为前提,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为宗旨,这样的语言区才能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

美术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柜间小心穿行。小小的区域空间显得拥挤凌乱,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区域氛围能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吗?因此,如何创设美术区,发挥美术区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下面来谈一谈我们的实践经验。

一、环境创设

有人说,美术区环境最容易创设:摆上桌椅,放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张贴一些大师的艺术作品和现成的幼儿作品就可以了。殊不知,既要体现审美性,又要兼顾幼儿的活动需求,这并非易事,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的。

1.规划区域空间布局,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美术活动有绘画、泥工、纸工等不同类型,不同的幼儿兴趣有异,因此,美术区需要相对宽大的空间来容纳这些活动,供幼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内容,并保证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小班阶段,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动作发展尚不完善,喜欢单一重复的操作,对涂涂画画特别感兴趣,因此,可留出专门空间支持幼儿对颜料的探索,满足幼儿对涂画的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墙面、桌面和地面,铺设大面积的底纸,设置成“绘画墙”“颜料桌”和“涂刷地”,并创设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幼儿可以用印画的方式给墙上的“大树”添上“树叶”,可以在桌上尽情涂画“毛线球”,可以在“马路”上用玩具车玩“车轮滚画”的游戏,也可以涂刷用各种纸盒组合而成的汽车、房子、动物等。在幼儿初学使用剪刀、浆糊、油泥时,我们又将美术区分隔出相对独立的剪纸区、粘贴区和泥工区,配备适合小班幼儿高度的操作桌或用纸盒拼搭而成的操作台,并放置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使幼儿可在相对独立的小区域中专注地进行操作。

中班阶段,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增强,创造性的活动越来越多,考虑到不同类型活动的均衡性,我们将美术区分隔为绘画区、泥工区、折纸区和综合材料创意区,并分别配备操作桌、材料柜及作品陈列架,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

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幼儿常会结伴活动,综合使用多种材料,有时还会合作完成较大型的立体手工作品或大幅绘画作品。因此,在原有小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台面、桌面或到活动室空的场地进行操作,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安排、调整活动空间的机会。

2.提供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

美术区中幼儿的想象、创造需要依托材料,但一次性投放的材料数量、品种并非越多越好,教师不仅要关注材料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目的地筛选,循序渐进地投放。

(1)注重多样性

美术活动追求的是创意,而创意来自生活。教师应意识到生活中的任何一种材料都可成为幼儿创作的资源,要挖掘不同材料的价值,拓宽幼儿创作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利用自然物(如树枝、树叶、豆子、石头等),留心发现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如回形针、纽扣、纸杯、纸碗、纸盘等)、废旧物品(如卷纸筒、碎布料、毛线、纸盒等)的价值。如,各种纸盒可组合成汽车、房子、家具等;瓷砖可作为底板反复使用,既可用于泥贴、颜料画,也可直接在其上喷水进行报纸撕贴活动;纸杯、纸盘、纸碗可用来创作“青花瓷”作品,也可做成陀螺、帽子等玩具或道具。这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的多种用途和多种变化,体会到生活中只要有创意即可“变废为宝”。

随着幼儿绘画经验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幼儿可在区域中利用宣纸、彩砂纸、刮画纸、版画纸、素描纸、牛皮纸、蜡光纸和毛笔、油画棒、竹笔、油墨滚筒、马克笔等,自主学习水墨画、线描刮画、油墨版画、彩色铅笔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感受和体验不同的画面效果。

另外,电视等媒体中可见的一些现代美术表现形式(如“灯光沙画”等)也可适当引进美术区。教师还可利用Ipad下载适合幼儿使用的美术软件,让幼儿体验脸谱彩绘、几何图形拼画、陶泥花瓶制作等活动,利用电子软件中艺术作品即刻成型的创作效果,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

(2)注重层次性

面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材料,如果一次性投放过多,可能会杂乱无序,且易造成浪费;过早投放有难度的材料又可能让幼儿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兴趣。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提供。小班阶段,幼儿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够完善,可选择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提供适合抓握、易于操作、步骤简单、技能要求低的工具和材料,如用瓜果、印章、瓶罐进行印画的系列活动,又如汽车滚画、刷纸箱等大面积的自由涂画。这些材料在初次投放时种类不宜过多,但数量要充足。中班阶段,围绕同一主题的活动,材料的种类可以相对增加,如,拼贴“美丽的花”,可同时提供豆子、瓜子、纸团、吸管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根据喜好自主选择,呈现多元化的作品。大班阶段,幼儿能较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动作,灵活地使用工具,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可适当增添相对精细的辅助材料,如塑料贴片、纽扣、吸管、毛根、回形针、牙签等,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作品更加完整、丰富和精美。

(3)注意材料摆放

美术区的材料摆放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体现秩序感。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摆放方式,会对幼儿的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班阶段,操作便利、收放简便是首要的。我们会根据活动内容将相应的材料就近放置在操作区的桌面、台面或地面上,方便幼儿随时拿取,简化整理和收拾的程序。幼儿一进入美术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分门别类的各个小区域和相对固定的材料,在被吸引的同时就可以开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增强了选择的目的性。中大班阶段,可采取“材料超市”的形式,引导幼儿自主管理。材料可分门别类地用统一的敞开式置物筐或收纳盒盛装,集中摆放于多层开放式的材料柜或置物架上:零碎的材料(如豆子、瓜子、纽扣、吸管、回形针等)在归类后可置于较深的广口多格收纳盒中;各种纸张可根据尺寸、质地,采取卷合、叠放等方式归类,置于大小合适的筐内;剪刀、笔、胶带等常用工具可放入挂篓悬挂于柜边、窗台下;备用的盘子、筐子以及纸篓可置于材料柜上或区域入口处。总之,要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工具和材料所在的位置,便捷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使用。

3.展示作品,体现作品的价值

美术区的活动独有的特点在于只要幼儿参与了就会产生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切莫随意摆放、堆积,教师要整体规划,让作品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感受其中的创意和美感,体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激发更多的参与美术创作的动力。

(1)多样化地展示作品

面对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的方式虽不受限,但要避免因堆满、挂满、贴满和随手放置而造成的凌乱感,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格局,以凸显作品特色,渲染主题情境,营造独特而浓郁的艺术氛围。小班阶段会有大块的操作墙面,如幼儿共同用印画的手法创作的“树”,教师可事先设计适宜的背景,配合画面主题、季节、时令,注意色彩的和谐搭配,将审美情趣的培养渗透其中。对于小班幼儿单个的作品,教师可进行组合设计,使其更具艺术性。如,将幼儿涂刷的纸杯、纸筒、纸碗串联成挂饰,或改造成“果实”结满“大树”。中大班阶段,幼儿有能力自主参与环境创设,教师可留出合适的位置,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幼儿以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如,墙面上铺设网格和夹子,幼儿可将绘画作品夹于其上;敞开式的梯状置物架,幼儿既可展示立体的手工作品,又可用来分隔区域空间;从天花板上用隐形的钓鱼线悬垂夹子,幼儿可随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随着主题活动的转换,这些作品展示会动态更新。如,新年来到时,挂上幼儿自制的灯笼,贴上窗花,营造节日氛围;在“生肖”主题活动中,收集幼儿制作的剪纸、泥塑、布艺等不同形式的生肖手工艺品,通过悬挂、张贴、陈列,凸显“生肖”文化的魅力。在“京剧”主题活动中,将幼儿创作的各式脸谱悬挂起来,或组合成一幅大型脸谱,营造主题氛围。这些作品成了主题环境的一部分,也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

需注意的是,展示的墙面和桌面之间,要留有足够空间供幼儿自如穿行,避免因过道狭窄而挤压、碰落作品。采用悬挂式展览时要注意间距和高度,使之错落有致,还要考虑幼儿的身高和视线,既便于幼儿自行展示和更换,又不影响幼儿日常活动。

(2)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

有些作品在一次活动中无法完成,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已完成的作品,又要关注幼儿未完成的作品的放置。在小班,操作墙上大幅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印画“树”,从初期印出少许浅绿色的树叶到后期呈现茂密的枝叶,每天活动后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到了中大班,教师特意在区域中留出空间供幼儿放置“未完成"的作品。如作品“一瓶花”,幼儿通过剪贴的方式装饰花瓶,然后画上花朵,最后制作画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属于“未完成”作品,但都可以独立呈现。幼儿可以将它们展示出来,不断丰富、完善。

(3)与其他区域的活动相互渗透

美术区的作品有时可成为其他区域的活动材料和游戏道具。小班幼儿喜欢涂涂刷刷,他们在美术区涂刷的大大小小的纸盒,可作为“砖块”组合成娃娃家的大门、围墙;大班幼儿在泥工区制作的“彩陶茶壶”,可陈列在健康区,营造“家”的氛围;纸折成的花朵可放到“花店”的角色游戏中;语言区角色表演所需的头饰和道具可在美术区制作。这样,幼儿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幼儿由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区活动。

二、教师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往往隐含于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在活动现场,教师无需过多介入。在美术区就是如此,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来暗示活动规则,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支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1.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

美术区活动类型多样、材料丰富,在区域活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保障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专注、有序地开展活动。

(1)建立“安全、规范使用工具”的意识

美术区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剪刀、钉书机等工具,因此,对工具的安全使用和规范操作是美术区活动中首先要关注的,以避免引发危险或造成活动的不便。在小班阶段,我们就提供了圆头剪刀,注意刀口不宜过长,手柄不宜过小,让幼儿可以满把手抓握,方便开合。我们教给幼儿顺口溜:“小剪刀,手中拿,刀口不用把嘴闭,刀头不冲你我他,递给别人要当心,紧握刀头把朝前。"并在剪纸区通过照片提示幼儿正确的动作,帮助幼儿明确注意事项,逐步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随着美术活动类型的增多和材料的丰富,我们会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如,为了避免幼儿直接用手蘸取乳胶,并使乳胶能保存更持久,我们用可封口的扁小塑料盒盛放乳胶,并在一旁配备装有棉签的小盘,提示幼儿“用棉签蘸乳胶”。又如,为了避免用剪刀剪胶带或双面胶时刀口粘上胶而不利于剪纸,我们提供专用剪刀并贴上标记,暗示幼儿“用专用剪刀剪胶带”,以减少干扰。

(2)养成“保持清洁、及时收拾”的习惯

美术区活动中会产生碎纸等杂物,颜料等也会弄脏衣服及其他设施,所以清洁卫生自然成了重点之一。如,在小班颜料区,幼儿活动时穿护衣是很必要的。我们提供宽松的套头式防水护衣,将护衣悬挂于颜料区出入口显眼处,或逐个放置在用过的废旧抽纸盒中。幼儿可自行穿脱护衣,尽情绘画,不用担心弄脏衣服。又如,为了避免颜料相混,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引导方式。小班阶段,我们在每个颜料瓶盖上挖一个小洞,插上一支笔,既可防止颜料干裂,又便于幼儿按色取用。中大班阶段,幼儿能力有所增强,用色也趋于丰富,我们已无需给每种颜料配备一支笔,可提供洗笔罐,引导幼儿形成换颜料前先洗笔的意识,并鼓励幼儿活动后自己清洗笔和罐子,为下次活动作好准备。我们还特意将颜料区设置在靠近盥洗室的地方,并提供方便接水的有盖、有把手的塑料洗笔罐,以避免泼洒。再如,我们在手工区桌面放置了便于幼儿在活动中及时盛放碎纸等垃圾的小型纸篓,在桌边配备了专用垃圾桶,在墙角悬挂了小扫帚和小簸箕,引导幼儿及时整理收拾,以保证区域的整洁有序。

(3)形成“按需取用、有序收放”的习惯

材料若随意取用,往往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小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玩过后及时收回原位”的意识,每种活动都有一份单独的材料,并集中放置在一个大盒里,每换一种材料,就要把刚用过的其他材料放回原位,以便其他幼儿后续使用。在中大班,我们引导幼儿建立“按需取用材料”的意识,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先根据自己的计划统筹计算可能用到的材料,再有目的地拿取适量的材料和适合的工具集中盛放于一个小筐中。这样既满足了幼儿个性化创作的需要,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计划性。

2.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等方式支持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表现。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创作

对于小班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赋予活动更多的趣味性。如,幼儿可在画有蓝色池塘背景的纸上印画圆形图案表现“小鱼吐泡泡”,在贴有小猫和毛线球图案的纸上任意涂画线条表现“小猫绕毛线”,在裁剪成衣服样式的纸上用印章“装饰花衣裳”。游戏化的操作场景,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操作材料,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并主动与材料互动。到了中大班,我们更多的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操作和自由创作的欲望。如,怎么用饭勺做一个娃娃?手印的轮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纸盘可不可以用来做一顶遮阳帽?我们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也给了幼儿更为自主、开放的空间,鼓励他们迁移已有的经验、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2)提供参考资料,引导幼儿自主创作

幼儿的创造性表现需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支架。一是呈现实物或图片,以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积累表象经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再创作。如,在关于“葡萄”的美术活动中,我们结合在健康区品尝葡萄的活动,收集各种各样关于葡萄的图画、照片张贴于美术区,供幼儿自由观察、欣赏,利用树叶、葡萄装饰物创设“葡萄园”场景,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进而引导幼儿运用彩泥、颜料、彩色纸等表现葡萄。二是展示成品范例,引导幼儿通过“结果倒推”的方式,自主探索操作方法。如,在大班幼儿探索六面灯笼的制作活动中,将教师做的六面灯笼悬挂在区域中,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拆开和复原了解灯笼的外形特征,思考所需材料的特征及其规格,自主探索制作方法。三是提供相关参考书籍。我们在图书角或直接在美工区投放有关折纸、泥塑、手工等美术资料用书,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学习中的难点,翻阅资料书进行学习。四是借助数字化媒介。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幼儿进行间接指导。如,小班幼儿初次学习折纸时常常不知所措,会依赖于教师的陪伴。鉴于此,教师亲自拍摄了折纸视频制作成微课,幼儿需要时可用电脑播放,跟随视频同步操作。到了中大班,我们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看折纸步骤图,或拆开和还原已有作品,或跟随Ipad中的APP“宝宝学折纸”所播放的折纸步骤动画等方式自主学习。

(3)重视交流分享,促进幼儿积极思考

区域活动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得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环节和时间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需要灵活地将交流与分享渗透于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及时的称赞和鼓励能给幼儿更多的信心,使其产生继续创作的动力。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现场表现随机发起交流与分享,有时简单地问一句“是什么”“喜欢什么”就能很好地了解幼儿对作品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分享意识。中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伴间的交流成为常态。此时,教师无需介入,即使观察到他们遇到了问题,也无需着急,不妨耐心等待,鼓励的微笑、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都是一种无声的交流,相信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4)引进家长资源,拓展幼儿美术经验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适时邀请家长参与美术区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美术经验,有时还能弥补教师某些美术领域专业知识的欠缺。如,小班幼儿表现“梅花”时需吹墨汁画梅枝并用手指点画梅花。其中点画梅花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内容,但吹画梅枝对他们来说力气不够,也难以控制好墨汁的流向。因而我们利用接送时间,邀请家长和幼儿到美术区合作参与活动,家长吹画梅枝,幼儿点画梅花,亲子同乐。平曰里,我们也会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邀请班里对美术感兴趣或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家长作为“客座老师”参与活动指导,引导幼儿尝试写生、画水墨画等,有效地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构建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开展美术区活动时尤其应注重环境的影响,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玩”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又可分为教师组织的游戏和自主游戏。教师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主游戏(即活动区游戏)的作用更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指导,解决游戏中的困难、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会观察幼儿。

 观察幼儿的游戏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分析,才能使教师在指导游戏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

 观察分为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性观察。这两种观察方法在游戏区活动中交互使用。每当投放了新的材料或在近期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处理时,都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种观察的针对性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随时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游戏中的每个环节,才能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敏税的观察力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那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具体应观察些什么呢?

1、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

兴趣,即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只有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游戏水平。

一天,小班幼儿在积木组搭了一座城堡。搭完之后感觉无所事事,便“扔”下城堡玩起了打仗。任我怎样引导,孩子们对辅助材料也没有兴趣。这时我离开积木组站在一旁观察。我发现有的幼儿悄悄地从城堡中抽出几块积木,搭成一辆摩托车开了起来;有的幼儿抽出几块塔起了动物园。……忽听“哗啦”一声,城堡塌了。我问:“城堡怎么会塌了?”“是被坏蛋炸坏的。”孩子们回答。我问:“那城堡坏了,这可怎么办呀?”孩子们都说:“咱们再把它修好吧!”“行,咱们这次修一座比刚才更漂亮的城堡。”我鼓励着大家。于是,孩子们又把各自拿走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认真地搭了起来。看着它们搭得那个高兴劲,我终于明白:孩子们的兴趣点就在搭建上,他们并不想玩什么辅助材料。刚才是我不了解孩子们的兴趣,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引导他们玩辅助材料,他们当然不愿意接受了。

刚入园时,小班孩子的游戏内容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小班末期,孩子们有了区域间的交往意识。一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推着娃娃去参观“动物园”(积木组搭的)。边参观边对娃娃说:“爸爸妈妈带你去买点好吃的。”说完推着娃娃来到动手组,拿了一个珠子给娃娃:“吃吧,这糖可好吃啦!”看到这里我想:最近孩子们总是想买东西,说明他们有了购买的愿望了,是到了开商店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策划起开商店的事儿了:商店开在什么位置,卖什么物品,售货员应负责些什么,买东西的顾客应怎样做……。商店开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玩了起来,可奇怪的事发生了,所有来商店的孩子无一例外的充当顾客的身份,商店始终没有售货员。“顾客”们来选购完商品,有的假装把钱往桌上一放拿起东西走了,有的则抱起商品直接回到家中“享用”起来。经过几天的观察,我终于弄清了事实——孩子们只对选购物品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吃能喝”的食物。对当售货员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与幼儿年龄小,附近超市较多,直接接触售货员的经验少很有关系。

2、通过观察来检验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正确,及时调整目标

从前面的例子来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要与我想象的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做一下自我检查,便会发现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搭积木的例子。我的目标制定的是:搭完积木后能正确地运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积木组只应起一个点缀的作用。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怎样能让孩子玩起来。如搭完一个城堡,就应“组织”小动物们去“参观”;搭出一辆双层汔车就“组织”娃娃们去乘坐,到各地去旅游。这看似没有错误的心中的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轨道。积木组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搭建。是通过搭建的过程,使孩子们学会搭高、围拢、延长、对称等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等。孩子们不愿玩辅助材料是根本没有错误的,他们的兴趣点在搭建上,他们的快乐也是在搭建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孩子们有兴趣,玩得高兴就行呢?不是的。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教师必须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强的、有渐进发展性的目标。俗话说就是跳一跳能摸得着的。这样才会使游戏开展得有意义,才能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游戏质量,最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前面所说的小商店的例子。孩子们不愿当售货员就可以不当。他们可以只选购商品,但尽管这样,也是有目标的——培养责任心,做事有始有终。孩子们选购完商品,在收玩具时还应把玩具放回原处,并且学会分类收放。这样的目标不难被孩子们所接受,游戏开展得有意义。

3、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及时更换材料

(1)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现在我们特别提倡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自制玩具,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只要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便知材料投放的是否合理。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买来的材料并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不喜欢。如小班孩子玩的印章,买来的印章大多是一些复杂的图案,有的上面还刻有“酷”、“帅呆了”之类的字样,孩子们看不懂,经常追问老师是什么意思。每次印完之后教扔在一边,毫无意义。后来我们自己动手制做印章:在土豆和橡皮上刻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大小不同。孩子们用大印章印完后可在里面添画一些东西。(如在圆形里添画成皮球,在三角形里添画成西瓜等)。用小印章的各种图形拼印出人、小树、小草、蘑菇等各种图案,生动有趣,它之所以受孩子们喜欢,原因在于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提供操作性强,玩法多变的玩具材料

教师每投放一种新的材料时,都应观察这种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些游戏材料的玩法单一,日久孩子们难免会产生厌倦。但有一些材料的可变性很强,因此适合为幼儿提供。

l 、有趣的磁铁游戏:

磁铁游戏在小班是比较常见的活动材料。但一般都是用在数学区,做成小猫钓鱼之类的玩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这次,我们将磁铁游戏变换了一种新的方式,使玩法简单,但又不拘泥一种形式。我们先找来许多废旧图书,将里面好看的图片剪下来,再买来许多价格比较便宜的铁夹子,找来一些磁铁。这样看来,材料是不是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材料,却发挥这并不一般的作用。

A、创造性地解决困难:孩子们用铁夹子夹住图片,然后用磁铁吸住夹子,再用手拿着磁铁边比划边玩。洋洋开着小飞机在空中飞,时而向下俯冲,时而绕空盘旋。他发现,无论怎样飞,飞机就是掉不下来。因此他们特别高兴,对瑞瑞说:“瑞瑞快看,我的飞机掉不下来。”可瑞瑞却说,我的飞机也掉不下来。边说,边拿起另一架小飞机,用手捏着开了起来。没用小夹子和磁铁。洋洋皱起了眉,撅起了小嘴。是呀,人家什么都没用,飞机照样掉不下来。这时,我走到洋洋身边说:“你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夹子非常好,问题就是别人看见你的手还在动,所以不新鲜。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用东西挡住手,让别人看不见你的手,就光看见小飞机、小动物或者小汽车自己在开、在跑,那多好玩呀?”洋洋点了点头,和我一起找起了材料。洋洋先拿来一个大盒子,我们发现盒子太厚,磁铁吸不住夹子。他又找来一张纸。这回可以吸住了,可纸太薄、太软,磁铁和夹子坠得纸总是向下沉。这回洋洋又找来一张垫板。这回比较合适。可另一只手总得拿着垫板,一会儿功夫就累了。在我的引导下,我们最终决定就利用放材料的这张桌子来玩。这样既可以让磁铁吸住夹子,又可以腾出另一只手再拿一个玩具。并且桌子的面积比较大,玩的地方大。洋洋拿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公鸡得意地对瑞瑞说:“我有两个小动物是好朋友。你看,他们在一起跑着玩呢。”瑞瑞也兴奋地说:“我也玩!”。洋洋看到瑞瑞模仿起他的样子,更得意了。瑞瑞拿起一只大灰狼,照着洋洋的样子玩。边玩边说:“大灰狼来了,要吃掉小兔子和小公鸡。”可刚说完话,大会狼就倒下了。洋洋大笑:“你的大灰狼摔跟头了,哈哈……”瑞瑞又玩了一次,可是大灰狼还是摔跟头。瑞瑞嘴里小声念叨着:“怎么回事儿?怎么老摔跟头呀?”我对瑞瑞说:“你比比看,大灰狼和小兔子、小鸡谁大呀?”聪明的瑞瑞马上说:“奥,是因为大灰狼太大了,太沉了,所以老摔跟头。”“那怎么让它不摔跟头呢?”我问。洋洋和瑞瑞都摇摇头。我又问:“能不能想办法,让下边沉一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摔跟头了。”瑞瑞说:“再夹一个夹子行不行?”瑞瑞给大灰狼又夹了一个夹子,这回,打灰狼真的不摔跟头了。他们高兴地玩了起来。

B、孩子们利用这些磁铁玩具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想象力。

4、观察发现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

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

当幼儿在活动中即将出现安全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地制止并帮助。如小班幼儿刚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教师及时给予了指导,幼儿学会了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一名幼儿在动手组玩拼图,拼了很久。当教师看他时发现,这名幼儿正在用企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原来他在拼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来到他的身边参与到活动中,拼图完成了,幼儿通过活动获得了满足,也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喜爱。

5、认真观察幼儿表现是正确分析问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活动区游戏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来处理,如果没有观察到事情的过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问题时就不会公正、客观。

游戏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把强强带来的玩具摔坏了,正在他手足无措时,然然对他说:“我爸昨天刚买了一瓶能粘塑料的胶,我把这拿回去,粘好了明天我再拿回来。”于是他把玩具装在了兜里。其他幼儿纷纷告状,说然然拿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教师没有看见,也不了解情况,可能就会冤枉了然然,然而这一幕正被教师看到,不但没有批评然然,反而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然然爱帮助别人的好品质。由此看来,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在幼儿兴趣十分强烈,目标制定合理,材料投放合适,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或帮助)的情况下,幼儿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这是成正比的。反之,如果观察到幼儿的发展不是很顺利,那么肯定是在前面提到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看来,这些细节都是紧密相连,紧紧扣在一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每个细节都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

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把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的那段话深深地刻在心中,提高观察能力,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区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规则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

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自然的进行。

2、教育性

区域活动虽然有其自主性,但它也不是幼儿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活动区域,它有其鲜明的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比较隐蔽,主要体现在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操作上,对区域规则的遵守上,以及在与伙伴们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积极的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得

到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例如: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小餐厅等)最重要的教育性在于它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结

构游戏区的教育性主要在于能够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手部动作的发展,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等等……

3、实践性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区域活动,都要通过幼儿的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它的教育性。区域活动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

料,幼儿在活动中只有身体力行,实际练习才能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二、区域活动创设应遵循的几点规则:

区域活动有三大特点,那老师在创设区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教育作用。结合这些特点,我认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主题一直是老师们十分焦虑的问题,我认为,区域主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本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孩子们

的兴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等,不能照搬,适合自己本园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幼儿园创设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在确定区域主题方面有一

定的心得:

(1)区域活动的主题应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创设游戏区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游戏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他们的兴趣需要

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来进行创设,以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游戏活动的开展。

例如:小班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成型的形象玩具,且对于充当游戏角色感兴趣,但他们的角色意识并不强,因此我们在小

班创设了适合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我们为小班创设了以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群能力为主的操作区,让

孩子在“帮娃娃扣钮扣”、“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体验,更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于扮演角色的意识更强烈,且角色语言也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发展,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在中班创设了“小餐厅”“美发屋”

等角色游戏区。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

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为大班创设了“棋苑”活动区。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

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

(2)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确定区域主题

在每个班级创设区域之前我们都要同幼儿进行谈话,了解幼儿想玩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协调确定好区域的主题。幼儿对这个区域感兴趣,才会愿

意玩,才会在玩中获得更多。另外,我们在每个区都设立了一个幼儿入区记录,以记录幼儿每天进入该区的次数,一段时间后统计出结果,根据结果

再适当调整该区的主题。

(3)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各班除了选择了几个固定的区域外,如大班创设了固定的美工区、结构区、棋区、科学操作区、植物观察区等等,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灵活的随机

区域,这个区域是随我们的教育活动而随机开设的:如我们在进行“恐龙”主题教育活动时,它被建成“恐龙博物馆”科学区,在进行“我健康、我

快乐”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变成“爱心医院”角色区,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区域活动成了

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不仅在该区域活动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还巩固了本主题的知识,一举两得。

(4)注重区域活动主题之间的互动

班级创设不同的区域,还应注重区域间的联系,让区与区之间能够互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增加趣味性。如中班开设了“

小餐厅”角色区,又开设了“贝贝超市”,还在此基础上临时开设了“银行”,孩子们在玩时,就可以在区域间进行互动游戏。“小餐厅”的服务员

可以去“银行”取款,然后去“超市”买“餐厅”需要的用品,然后还可以将“餐厅”的收入重新存入“银行”等等,区域间的互动更大限度地调动

了孩子玩的积极性,也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5)区域活动的主题适当体现地域特色

我们在区域主题的选择时还充分考虑到了本地的特色,如我们威海的烧烤店很多,孩子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非常感受兴趣,我们就开设了“

海滨烧烤店”这一角色区,它有浓烈的威海特色,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幼儿为主的原则

区域是孩子们的区域, 这一点勿庸置疑,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才能更好

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园在创设区域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除了区域主题是以幼儿兴趣为参考设立的之外,我们在整个创设过程中,

都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建,让幼儿真正做区域的主人。

(1)共同商讨区域需用的材料,并一同收集、布区。如:在创建“恐龙博物馆”时,通过与幼儿谈话确定了该区需用的料后,我们分头准备收集。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有关恐龙的图片、书籍、模型等,我们收集了一些树根、树枝、仿真花、草、等。材料收集完后,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商讨摆放

这些物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恐龙博物馆”诞生啦!

(2)幼儿自己制定区域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布区完成后,我们会安排幼儿自己讨论进入该区的规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绕平时玩区时出

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我们共同归纳出该区规则,并让孩子们用图画的形式自己表现出来,贴在活动区内。由于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

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遵守

(三)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安全卫生,有科学性。

区域活动是以各种各样的材料为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投放

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该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1)区域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对于其中投放的材料首要的要求是要安全、卫生。对于游戏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无毒无异味,而且应该定期对其进

行消毒处理。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应该慎重投放,以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卫生。

(2)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如:小班上学期、下学期游戏区里的材料就应随

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同是结构区大、中、小班投放的结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小班的相对容易,而大班的相对应有难度……

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幼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适合本园幼儿的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乐园

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规则蕴含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区域活动活而不乱,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游戏公约,制作了“四色约定卡”,并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来诠释,即在每个区域中用绿、黄、蓝、红四种颜色的色块制作成树叶、花朵、跑道、楼房等不同的物体或造型,将区域内容或人数、玩法或流程、材料取放要求及温馨提示等规则,用简笔画的方式展示在相应的色块上,引导幼儿一进入某区首先学会观看、理解该区的操作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我们还把四种色块及简笔画规则都进行了封塑以便随时更换。全班十几个区域都运用同样醒目而清晰的四色约定,将各个区域的不同规则图文并茂地蕴含在其中,既起到了提示、引导的作用,又满足了幼儿个体情感和行为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绿色约定卡——活动人数或内容诠释

以往,我们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首先是定规矩,明要求,这样做是有效的,甚至效果还相当明显,但是给幼儿有些茫然、限制太多或受到束缚的感觉,不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针对我班角色游戏区、建构区常常爆满,甚至拥挤不堪,而图书区、科学区、数学区则很少有人问津,多次提醒也不奏效,造成区域资源浪费等现象,我们结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把绿色底板当作一个进区卡存放处,让幼儿将进区卡放置在绿色约定卡上的动物、点子或数字上,放满为止。有机会将进区卡放入某个区的绿色底板,就好像获得了本区的特别通行证一样,有优先选择本区的权利,还能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教师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幼儿是否在玩自己选择的区域活动了。有时,我们在绿色底板上张贴最新活动内容调整或游戏升级版简介,引导幼儿在选区的同时关注与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随着合作、等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或自主游戏。吵闹、争抢、游荡、无效的游戏不见了,幼儿更自由、自主、专注:投入了。

黄色约定卡——游戏玩法或流程图示

区域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无序现象主要有:幼儿大声喧哗,干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幼儿对操作材料无所适从,活动存在盲目性;幼儿活动的随意性导致材料摆放位置及种类的混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活动要求和活动方法的隐性提示,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活动目的性。我们在各个区域的黄色底板上张贴了不同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图示以及好玩法或创意推介,可以是幼儿参与制作的简笔画,可以是幼儿一目了然的小标记,可以是幼儿看得懂的图谱,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照片等等。如在小班“竹子的秘密”区域中,我们将活动流程通过生动的照片形式加以展示,帮助幼儿明确各种玩法。在中班“春天里的花”区域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将各种花朵以折叠简图的方式贴在黄色底板上,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参考,并在该区域四周展示上次活动作品及幼儿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大班“快乐餐厅”区域中,我们将图文并茂的游戏程序图谱——“问好一选餐一就餐一付款一再见”置于黄色约定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充分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增强了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同时也使区域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大大增强,赋予了游戏更丰富的内涵。表演区的演员演出前要轻声商量,分配角色;观众应当认真听,仔细看,不说话等。当然,这些操作提示一般不宜太复杂,线索太多反而

不易于幼儿理解和执行。

红色约定卡——注意事项或安全提醒

我们事先组织幼儿讨论各个区域或游戏中需要注意或不可以做的事,画成图画贴在每个区的红色约定卡上,使幼儿知道红色图块上的内容即为禁止、不能或需要特别注意的项目,暗示着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如贴有手指弄破的图案,警示幼儿小心手里的剪刀,以免戳伤自己与同伴;食指置于嘴巴的图案,暗示幼儿说话要轻,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不撕书、不卷书、不抢书,坐下来安静看书等图案;拿着剪刀奔跑的图案上打了个“x”,表示幼儿不能带着剪刀快速走;银行一米红线外的“√”表示幼儿要站在一米红线外等候;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的“NO”;抱着球到处追跑很危险的标志;手心手背、猜拳游戏等示意图,暗示着幼儿在发生人员拥挤时可使用的处理方法;建构区的不争不抢图案,再也不需要老师时时当调解员了……多样化的规则提示蕴涵在环境之中,不仅美化了环境,使区域更充满生机与活力,减少了老师重复提醒幼儿遵守规则的次数,幼儿也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谦让,无形之中也是对幼儿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暗示与渗透。

蓝色约定卡——材料取放或整理要求

为了顺利地开展班级区域活动,教师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放置于玩具橱中。如果每次开展区域活动时,都由教师取放,那势必会造成时间上的隐形流失,同时也剥夺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游戏的权利。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常常会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胶布、纸盒等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收拾和整理,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建立。

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会将操作材料有序地收拾和摆放,增强区域环境的秩序感。蓝色约定卡上师生共同绘制的小标记或简笔画:送玩具回家、废纸入篓、纸盒进筐、取放剪刀的方法、服装一衣架、实物一篮子等一系列隐性规则,提醒幼儿按标签一一对应摆放材料、将材料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等,避免了活动中材料凌乱的现象,使幼儿区域活动的收拾整理环节更为有序。幼儿对每种材料的使用与收拾整理规则心中有数,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育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追随幼儿,关注幼儿个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的进展情况、区域的调整与更新等进行整合与变通,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改进,探索出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更宽的路径和更有效的方法,超越显性的条条框框的“规矩”,让规则更无痕地渗透于区域活动的内容、玩法、材料、环境之中,更好地顺应和推动区域活动的开展。

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游戏规则


以前组织孩子游戏时,我总是把规则讲解得非常清楚,但还是有幼儿会犯规。回忆自己小时候游戏时,更多的规则是在游戏中逐渐产生和自动完善的。为何不给班上孩子这样的机会呢?于是,我尝试在告诉孩子基本玩法和安全要求外,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共同建构游戏规则。有的规则是大家认可的,有的规则可能随玩法、材料、场地等的变化而变化。在师幼共建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组织民间游戏“攻城堡”时,我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的玩法是:场地上画一个圆圈表示城堡,用沙包表示城堡里的宝物。游戏时,一半幼儿在圈内做守城人,另一半幼儿在圈外做攻城人。攻城人要想办法拿到宝物,而守城人要竭力守住宝物。游戏规则有两个:(1)攻城人被守城人拍到后必须停止游戏。(2)守城人不能跑出圈外,不能把四散的沙包聚集到一起。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将游戏名称改成了“夺宝奇兵”,守城人被称为“守护神”,攻城人就是“夺宝奇兵”。

第一次游戏——这样不公平

我带孩子们来到活动场地上,简单地交代了游戏的玩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多数孩子选择当“夺宝奇兵”,只有几个孩子选择当“守护神”。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宝物就被夺光了。夺到宝物的孩子非常兴奋,守城的孩子开始愤愤不平:“这样不公平。”“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于是,我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幼儿讨论:“那怎样才能公平呢?”“怎样才能使人数一样多呢?”

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提出了解决办法:按组分、按男女分,他们还想到了用猜拳的方法。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竞争应该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次游戏——有人赖皮

孩子们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开始玩第二次游戏。这次,“守护神”们很努力,可城堡里的宝物还是越来越少。这时,亮亮小脸涨得通红地拉着浩浩来找教师评理:“老师,他赖皮。他已经被我抓到了两次,还要来夺宝物。”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老师,她是‘守护神’,却跑到城外来抓我们。”

“老师,我们好不容易夺到了宝物,却被涛涛偷回去了。”

“老师,明明我是守城的人,他还抓我。”

混乱中,孩子们已搞不清谁是守城人,谁是攻城人。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告状也越来越多。由于有这么多的纠纷,这次游戏最终没有分出胜负。

于是,我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分清谁是攻城人,谁是守城人呢?”

大家讨论很激烈,也想到了很多办法,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1)给攻城人做个标记。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决定给“夺宝奇兵”的脖子上系一根彩带以区分角色。(2)违反规则的要停止游戏。经过共同约定,大家再次强调规则:“夺宝奇兵”被拍到就不能再来夺宝,“守护神”也不能跑到城外来抓人。“如果还有人违反规则该怎么办呢?”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想到在城堡旁边设一个等待区,大家在游戏时注意观察,如果发现谁犯规了,就请他暂停游戏,到等待区等待。

第三次游戏——他们耍阴谋诡计

规则明确了,游戏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双方的争抢变得更激烈。这时,几个守城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们悄悄地将宝物聚集在一起,几个人围成一团,形成了严密的防线。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争夺,“夺宝奇兵”收获不大。在游戏结束的哨声响起后,“夺宝奇兵”围着教师表示了不满:“老师,他们耍阴谋诡计。你看,他们把宝物都围住了,我们根本攻不进。他们不应该把宝物围住的呀!”这的确是一个新问题。怎么办?我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宝物应该怎么放?能不能把它们都聚拢在一起?”“要是把所有宝物都聚拢在一起,我们怎么夺呀?没意思。”孩子们发现这本来就是游戏中既定的规则。于是,大家很快明确城堡里的宝物是不能乱动的。

第四次游戏——这个游戏真好玩

在经过多次冲突、协商、讨论后,孩子们对游戏的玩法、规则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展开了激烈而公平的竞争。孩子们还不断地总结经验,想出巧妙的应对办法。“夺宝奇兵”们瞄准机会,乘“守护神”不备,巧夺宝物,机警能干的守城人则严阵以待。

游戏结束了,“夺宝奇兵”们兴奋地数着自己的战利品,而“守护神”们则庆幸地数着自己守住了多少宝物。活动场上没有了前几次游戏后的火药味,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地说:“太有意思了,今天的游戏真好玩。”

我欣喜地看到,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冲突、讨论、协商、合作的过程,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自己寻找办法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形成了他们自主建构的规则。这种规则比教师的硬性规定、重复提醒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遵守起来也更容易。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如何处理好游戏规则与幼儿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应在不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活动,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促使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幼儿阅读区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 活动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核式,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学习形式,生活的全貌将在儿童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活动区活动(大多是...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上的是一节大班的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 从本学期开始,新教材里有了多了名画欣赏活动,...
    2020-07-17 阅读全文
  • 语言区的建设与活动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
    2019-12-16 阅读全文
  • 美术区的创建与活动指导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
    2019-12-16 阅读全文

活动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核式,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学习形式,生活的全貌将在儿童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活动区活动(大多是...

2019-12-19 阅读全文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

2019-12-16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上的是一节大班的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 从本学期开始,新教材里有了多了名画欣赏活动,...

2020-07-17 阅读全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鉴于此,语言区的活动应能满足幼儿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创设更...

2019-12-16 阅读全文

美术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深受幼儿喜爱,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班级美术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铺天盖地的作品,各式各样的工具和材料,孩子们挤在摆满物品的桌上操作,在桌椅橱...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