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游戏更自主——关于游戏预约机制的利与弊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的自主游戏。

目前游戏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和幼儿学习形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觉及肢体活动。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幼儿园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教学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游戏更自主——关于游戏预约机制的利与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角牌”的案例与类似的现象幼儿园时有发生,这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是“幼儿游戏”还是“教师游戏”?如何让游戏成为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

关于游戏的预约机制的话题,有教师说:“有了牌子,就可以控制人数。”也有教师说:“可以培养幼儿自我计划的能力。”“区角牌”的目的是为了帮幼儿把矛盾隔离,但是活动区的人多人少是非常正常的,预约并没有真正的协商,教师应相信幼儿会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好心“安排”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正如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所说,当游戏预约的最大功能演绎为“控制人数”时,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幼儿的“最爱”以及“最不爱”。

在游戏中,如何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协商分工?我认为首先应尊重幼儿。一是尊重幼儿的“兴趣有别”;二是尊重幼儿“自己学”,应追随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三是尊重幼儿“差异发展”,游戏的难度、内容、情节、规则都由幼儿自己决定;四是尊重幼儿的“相互学”,让幼儿在玩中学,与同伴之间相互学。其次,还幼儿以游戏的自由。当幼儿拥有自由时,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无处不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主题选择的自由,例如:角色选择的自由,情节选择的自由,玩具选择的自由,同伴选择的自由,交流选择的自由,等等。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让孩子更受欢迎的小游戏


为了帮助宝宝跨出家庭的生活圈,在家中妈妈爸爸可以陪伴宝宝一起做些游戏,能磨练宝宝的社会性技能。

猜猜他是谁

1、妈妈爸爸与宝宝坐在一起,先请宝宝猜猜看,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

2、宝宝也可以给妈妈爸爸出题目来猜,一家人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宝宝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专家提示:妈妈爸爸可以经常与3岁以上的宝宝一起玩这个小游戏,这是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巩固对家庭成员以及居住环境的认识,逐步扩充游戏内容,引发宝宝对周围玩伴、他人以及环境的关注,产生与周围人、物交流的兴趣。

三只脚儿一块走

1、妈妈与爸爸一起先向宝宝示范,并排站成一行,把相邻的两条腿绑在一起,然后一起协调行走去取家中的物品。例如:妈妈爸爸一起与宝宝玩扔球游戏,让宝宝有足够时间观察妈妈爸爸怎样进行合作。

2、妈妈或者爸爸可以鼓励宝宝和自己一起试试三脚行走,通过两人一起移动、行走来体会与人合作的感受。

3、可以邀请宝宝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参与游戏,并进行行走比赛,让宝宝尝尝与人合作的快乐。

盒子里的秘密

1、妈妈、爸爸、宝宝和其他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围成一圈,人数4-5人。

2、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传递给下一个人。需要遵守两个规则:第一,在音乐声中传递盒子,音乐声停止时拿着盒子的那个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第二,音乐声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

3、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都能得到一个小盒子,小盒子里的礼物能给遵守规则的人以鼓励。

专家提示:宝宝要很好地与人合作,除了理解合作的意义之外,还需要知道合作的前提必须能与他人共同遵守既定的规则,这正是这个游戏的目的。

关心小宠物

1、妈妈爸爸可以为4-5岁的宝宝养只小兔或者小鸟,或者带宝宝去有小宠物的家庭拜访。

2、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鼓励宝宝关心它们的吃喝拉撒,并和宝宝一起阅读小动物童话故事书,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喜爱,模仿妈妈对自己的关照去照顾小动物。使宝宝知道,对待小动物要仁慈,不要粗鲁。赞扬宝宝温柔的行为。

专家提示:3岁左右的宝宝“自我中心”概念很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通过关注小动物来体会“关心”与“同情”是符合宝宝的兴趣,从而达成情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妈妈爸爸引导宝宝解决与同伴冲突的原则

大多数3-4岁的宝宝,自己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么退缩回避,要么挥拳相加。妈妈爸爸要帮助宝宝认识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有多种,使他们懂得友好相处,彼此合作。

(1)帮助宝宝理解限制行为的各种规则以及制定规则的原因。

(2)帮助宝宝认清冲突的原因,并设想另外的替代行为及其结果。例如:当宝宝想要玩同伴的玩具时,除了使用暴力抢夺的方法外,还可以和同伴协商交换玩具,或者与同伴商量玩玩具的时间。

(3)引导宝宝理解合作的意义。3-4岁的宝宝需要让他们直接地观察两人或多人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给予他们模仿的机会。

(4)鼓励宝宝帮助别人。例如:帮助邻居的叔叔阿姨拿报纸,上电梯的时候鼓励宝宝为别人按电梯楼层键。

(5)当宝宝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尽量让宝宝自己来解决。

(6)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是宝宝人际交往的榜样。为了能更好地和同伴玩耍,妈妈爸爸可以教给宝宝一些善意、有趣的手势,经常微笑着面对宝宝。一个具有幽默感、满面阳光的宝宝会有良好的人缘。

看自主游戏活动


背景:

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新《纲要》后,把《纲要》的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纲要》总则“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们小班的孩子每天都有半个小时走进区域进行自主活动的时间。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了自主游戏蕴涵的价值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孩子们从中得到了能够受益终生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案例描述:

在一天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建构区里的孩子们围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盒子在玩游戏,有的在搭房子,有的在垒高,玩的不亦乐乎。依依小朋友还没有动手,她打量着这些盒子,只见她不断地打开盒子盖,往里面放小的盒子,越往里放,难度越大了,小班孩子的目测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她又拿来一个小盒子要放进盒子里,可是这次的盒子有点大放不进去,她看看其他的盒子换了一个更小的,嘿嘿,这次成功的放进去了,依依显然很开心,使劲的擦了擦双手,然后在小盒子里又放进两个火柴盒大小的盒子,最后一个个的把盒盖盖了起来。依依看到我在笑眯眯的看着她,就捧着大盒子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是吗?你送给我的是什么礼物呀?”我赶紧接过盒子,惊喜的问她。“这里面有很多鱼呢!都是送给你的。”依依很神气的说。“是嘛,那我看看!”我蹲下来把盒子一层一层的打开了,当我打开最后一层的时候,依依笑眯眯的指着最小的两个盒子说:“这些就是送给你的小鱼。”“真的吗?谢谢你,依依!我喜欢你送的小鱼。”我抱着依依使劲的亲了她一下,我们两个抱在一起开心的笑了。

我把依依送我的礼物一层一层的打开,展示给小朋友看。小朋友们看了以后,在依依的带动下,有的孩子负责开盒盖,有的负责找大小不同的盒子,有的在装盒子,最后在我的指引下,把所有的“礼物”——盒子都整齐的叠放在了区角的柜子里了。看他们大家一起动手把盒子整理好了。我高兴的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我收到了比脑白金还要好的礼物呢!”孩子们听到了,都围在了我的身边哈哈大笑起来。

分析与反思

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的接触知识。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产生很多让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游戏活动来,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纲要》说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入手设计活动,选择内容。盒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孩子们对盒子都不会陌生,我们发动了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盒子投放在活动区里供幼儿游戏用。

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幼儿的能力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活动中,就可以看到依依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尽情释放的空间。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是爱模仿他人的行为的,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带动下,也会促进其他孩子能力的提高。

本来我们在建构区里投放的盒子预设的目标只是以垒高为主的,但是依依却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创造性的想出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玩法。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别小看依依是一个三周岁半的孩子,但是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及探索的欲望,她的探究方式是非常符合她现有水平的,她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的。

依依通过目测、观察、比较盒子的大小来依次摆放盒子,对于小班的孩子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并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这一点来说,依依在游戏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点。在把盒子装好了以后,依依又经过了自己对盒身与盒盖的观察,给盒子盖上了相应的盒盖,而且都准确的找对了,盖好了。这又让依依获得了一种一一对应的配对经验。从而说明这样的游戏有助于促使小班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精细动作得到锻炼。

《纲要》中说“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依依对自己作品的介绍、描述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依依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依依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创造的作品当作礼物,把最小的盒子当作小鱼,来送给她最喜欢的老师,所以在自主游戏活动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

皮亚杰曾明确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造的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

三、教师的鼓励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我努力的去营造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任何活动中我都努力的做到和幼儿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时时提示自己要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为有了一个让孩子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当依依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心里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当她发现我在注视她的时候,所以依依就非常主动的与我交往,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来送给我与我分享她的成功,依依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件礼物来送给我,我们之间温馨的对话,亲密的动作,都证明了我们师生之间有了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我的态度使依依得到了被支持感。

当她看到我接受了她送的礼物后还得到了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时,依依显得非常开心,成功的喜悦更展示了自主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也是任何糖果、巧克力都换不来的。

《纲要》中还对我们教师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玩好自主活动后,收拾、整理玩具是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意识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小,所以在收拾整理玩具这方面远远没有中大班的孩子能力强,所以我们也没有规定孩子一定要收拾玩具。

然而依依产生的游戏不就是整理盒子的办法吗?所以当孩子们都争着给我送礼时,我抓住了时机适时介入了孩子们的活动,让依依把自己游戏的方法介绍给了大家,让孩子们帮我整理这么多的礼物,促使了孩子们学习掌握了收拾、整理盒子的方法,当盒子摆放好了以后,所以我说我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四、课程的设置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以往的课程模式中,总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比较高低、大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单独来开设,用灌输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们,导致了孩子们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

从这个自主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课程中所传授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幼儿的数学经验是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所以在以后设置课程时,应该更加灵活一些,把可以操作的,方便幼儿自己探索的活动都放在活动区里。

自从开展自主游戏活动以来,在相互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了自主游戏活动是一种能够很好的促进幼儿成长的教学方法。在《纲要》这盏照明灯的指引下,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会不停的探索,努力的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逐步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念。

5种游戏锻炼手指让孩子更聪明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孩子多锻炼:

撕纸

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的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

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纽扣

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弹子、糖球

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颗颗夹到其他的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圆形豆子。

比划动作

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划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拿筷子吃饭;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玩插塑类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专家指出,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的动作精细化程度。眼、手、脑的配合协调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多动手的机会。

盒子引发的游戏——看自主游戏活动


导读: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背景:

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新《纲要》后,把《纲要》的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纲要》总则“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们小班的孩子每天都有半个小时走进区域进行自主活动的时间。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了自主游戏蕴涵的价值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孩子们从中得到了能够受益终生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案例描述:

在一天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建构区里的孩子们围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盒子在玩游戏,有的在搭房子,有的在垒高,玩的不亦乐乎。依依小朋友还没有动手,她打量着这些盒子,只见她不断地打开盒子盖,往里面放小的盒子,越往里放,难度越大了,小班孩子的目测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她又拿来一个小盒子要放进盒子里,可是这次的盒子有点大放不进去,她看看其他的盒子换了一个更小的,嘿嘿,这次成功的放进去了,依依显然很开心,使劲的擦了擦双手,然后在小盒子里又放进两个火柴盒大小的盒子,最后一个个的把盒盖盖了起来。依依看到我在笑眯眯的看着她,就捧着大盒子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是吗?你送给我的是什么礼物呀?”我赶紧接过盒子,惊喜的问她。“这里面有很多鱼呢!都是送给你的。”依依很神气的说。“是嘛,那我看看!”我蹲下来把盒子一层一层的打开了,当我打开最后一层的时候,依依笑眯眯的指着最小的两个盒子说:“这些就是送给你的小鱼。”“真的吗?谢谢你,依依!我喜欢你送的小鱼。”我抱着依依使劲的亲了她一下,我们两个抱在一起开心的笑了。

我把依依送我的礼物一层一层的打开,展示给小朋友看。小朋友们看了以后,在依依的带动下,有的孩子负责开盒盖,有的负责找大小不同的盒子,有的在装盒子,最后在我的指引下,把所有的“礼物”——盒子都整齐的叠放在了区角的柜子里了。看他们大家一起动手把盒子整理好了。我高兴的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我收到了比脑白金还要好的礼物呢!”孩子们听到了,都围在了我的身边哈哈大笑起来。

分析与反思

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的接触知识。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产生很多让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游戏活动来,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纲要》说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入手设计活动,选择内容。盒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孩子们对盒子都不会陌生,我们发动了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盒子投放在活动区里供幼儿游戏用。

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幼儿的能力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活动中,就可以看到依依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尽情释放的空间。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是爱模仿他人的行为的,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带动下,也会促进其他孩子能力的提高。

本来我们在建构区里投放的盒子预设的目标只是以垒高为主的,但是依依却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创造性的想出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玩法。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别小看依依是一个三周岁半的孩子,但是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及探索的欲望,她的探究方式是非常符合她现有水平的,她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的。

依依通过目测、观察、比较盒子的大小来依次摆放盒子,对于小班的孩子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并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这一点来说,依依在游戏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点。在把盒子装好了以后,依依又经过了自己对盒身与盒盖的观察,给盒子盖上了相应的盒盖,而且都准确的找对了,盖好了。这又让依依获得了一种一一对应的配对经验。从而说明这样的游戏有助于促使小班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精细动作得到锻炼。

《纲要》中说“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依依对自己作品的介绍、描述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依依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依依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创造的作品当作礼物,把最小的盒子当作小鱼,来送给她最喜欢的老师,所以在自主游戏活动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

皮亚杰曾明确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造的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

三、教师的鼓励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我努力的去营造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任何活动中我都努力的做到和幼儿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时时提示自己要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为有了一个让孩子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当依依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心里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当她发现我在注视她的时候,所以依依就非常主动的与我交往,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来送给我与我分享她的成功,依依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件礼物来送给我,我们之间温馨的对话,亲密的动作,都证明了我们师生之间有了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我的态度使依依得到了被支持感。

当她看到我接受了她送的礼物后还得到了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时,依依显得非常开心,成功的喜悦更展示了自主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也是任何糖果、巧克力都换不来的。

《纲要》中还对我们教师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玩好自主活动后,收拾、整理玩具是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意识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小,所以在收拾整理玩具这方面远远没有中大班的孩子能力强,所以我们也没有规定孩子一定要收拾玩具。

然而依依产生的游戏不就是整理盒子的办法吗?所以当孩子们都争着给我送礼时,我抓住了时机适时介入了孩子们的活动,让依依把自己游戏的方法介绍给了大家,让孩子们帮我整理这么多的礼物,促使了孩子们学习掌握了收拾、整理盒子的方法,当盒子摆放好了以后,所以我说我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四、课程的设置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以往的课程模式中,总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比较高低、大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单独来开设,用灌输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们,导致了孩子们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

从这个自主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课程中所传授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幼儿的数学经验是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所以在以后设置课程时,应该更加灵活一些,把可以操作的,方便幼儿自己探索的活动都放在活动区里。

自从开展自主游戏活动以来,在相互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了自主游戏活动是一种能够很好的促进幼儿成长的教学方法。在《纲要》这盏照明灯的指引下,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会不停的探索,努力的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逐步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念。

幼儿游戏到底谁说了算——在记忆游戏中让幼儿尝试自主建立游戏规则


记忆游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是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在相互交往操作中按照规则完成的游戏活动。我们将互动游戏“萝卜蹲”借用到中班幼儿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游戏实录一:“萝卜蹲”,游戏玩不下去了

户外游戏时,我将“萝卜蹲”的游戏告诉孩子们,并和孩子们商讨分组。经过讨论,自由组合为4组(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绿萝卜)。待我交代清楚要求后开始游戏,我率领的“红萝卜”组先说“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白萝卜蹲”,“白萝卜”组接到信号,有3个孩子边蹲边说“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胡萝卜/红萝卜蹲”。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都开始陆续有孩子蹲。至此,游戏开始混乱,孩子们有些茫然,目光全都聚焦到我这儿。

分析:“萝卜蹲”的原始游戏规则在集体活动中不适用。因为每组幼儿人数较多,各自意见不一,邀请下一组“萝卜”蹲时发令信号不一致。另外在游戏中,中班幼儿对“萝卜蹲”的游戏规则还未完全理解,少数幼儿了解玩法及规则,但多数幼儿仍一片茫然,游戏时没有分清自己及他人组别,造成游戏玩不下去了。还有一点是,“胡”和“红”的发音比较接近,如果语速快了,容易混淆。

反思: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看来问题在我这儿,因为分组时没有直观的形象让幼儿观看,幼儿在记忆时易混淆,而且人数较多,怎样帮助他们尽快记忆组别呢?于是,我尝试这样更改:一是分组简化。将幼儿和老师分为三组,即“男孩、女孩、老师”;二是游戏规则简化。和幼儿讨论好每组蹲的顺序,谁先蹲,谁第二,然后记住自己所在的组和下一组要蹲的组名。

游戏实录二:“萝卜蹲”,游戏玩出新花样

游戏重新开始,我先说“老师蹲,老师蹲,老师蹲完男孩蹲。”“男孩”组接到信号后马上一起蹲,“男孩蹲,男孩蹲,男孩蹲完女孩蹲。”“女孩”整齐蹲下,“女孩蹲,女孩蹲,女孩蹲完老师蹲。”进入这样的循环状态后,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游戏规则,也完成了三个组名的记忆。我们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将三个组别更换为“红萝卜、白萝卜、绿萝卜”,幼儿对组名重组记忆,也能较快顺利完成。游戏反复几轮后,开始进入机械状态,幼儿已经对轮到的顺序有较为熟悉的记忆,开始边蹲边闲聊了。

分析:中班幼儿对记忆三种熟悉的组别有基本经验,而且因为顺序在一定的规律,对他们来说缺乏挑战性。

反思:我建议幼儿给下一组增加难度,除了“蹲”,我们还能做什么动作?鼓励他们“出招”,让游戏中“蹲”的动作不断变换。刘卓尔说“跳、跑”,胡卓娅说“笑”等。幼儿一起将说出的各种动作进行筛选,挑出适合游戏中完成的动作,更改为“萝卜跳”(或者跑、转等)。再次游戏时,幼儿就需要认真听信号指令,否则就会被淘汰。

游戏实录三:“萝卜蹲”,游戏玩出真规则

幼儿自主游戏时,他们开始三三两两组合玩。我听到几个女孩一起商讨,余知霖对刘紫灵说:“你穿红衣服,你就是红萝卜。我穿黑衣服,我是黑萝卜。”刘紫灵说:“好,我们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我们就是什么萝卜。”商定好组别后,游戏开始了。他们在自己商定的游戏组别中认真倾听,并明白了蹲错者要淘汰出局的规则。

评论:经过三次记忆游戏“萝卜蹲”的记录分析,清楚地看到孩子们通过理解规则后顺利参与、感受游戏的乐趣,并尝试在游戏中去体验规则,学会遵守规则。作为教师,我们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要做到:一是多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合理引导幼儿尝试自主制定适宜的游戏规则;二是以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游戏规则;三是不断反思调整教育策略,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表现,真正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增强幼儿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尝试和同伴一起制定规则,让记忆游戏更加自主、更加丰富。

自主游戏中孩子带来的灵感


人们常说,灵感来源于生活。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参加游戏就是为了玩,为了获得愉快和满足。幼儿游戏不是在学习生活,而是在过自己的生活。在自主游戏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过程的观察支持者和结果的分享激励者。在自由愉快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智慧和主见,总能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给我们带来灵感,让我们在不断调整中丰富、充实、改善自主游戏。

灵感之一:孩子的兴趣点引发新游戏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他揭示了游戏在于儿童的内部需要和自发活动这一游戏本质。自主游戏充分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充分尊重并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激发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自由地玩游戏,在游戏中经常会玩出新花样,激发出老师灵感的火花。

我们班在活动室中间开设了一个休闲广场,是用五、六、七组的椅子围成的。有一天,小龙在商店里买了一个小红球。他和悠悠坐在广场的椅子上,用手中的钱包在几张小椅子上推着这个红球玩,乐此不疲,快乐在他们脸上绽放。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神移到了旁边空的三张桌子和那一块空的场地上,灵感来了。于是,我走过去把三张桌子拼在了一起。“变成乒乓球台喽!”一旁经过的小波兴奋地说。小龙和悠悠看到了,马上拿着球和钱包各就各位了。你推给我,我推给你,开心极了。球台一搭成,马上吸引了很多来往的小客人。于是我招呼他们坐在旁边广场的小椅子上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了问题,提醒说:“你们用钱包打,好像不太好,会弄坏的。”小波马上说:“我们找个东西来代替吧。”几个孩子马上寻找了起来。有的找来了纸盒,有的找来了积木,小龙找来了两片塑料小手。经过简单比较,最后都同意用塑料小手来打球。游戏结束时大家讨论决定:不再增加新的游戏插牌区,这个只是作为客人休闲的场所。球和小手必须是小客人从商店里买过来的。两个人玩的时候,可以有四个小朋友等待。看着孩子们欣喜的眼神,我知道这个休闲广场以后会更加热闹了。

灵感之二:孩子的关注点激活游戏区

教师要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有些游戏区的创设,孩子可能只是短时间内感兴趣,教师要关注孩子,留意孩子的兴趣。

自由游戏的时间到了,小客人昊昊在自然角里转悠着,东摸摸、西摸摸。我问:“昊昊,你在看什么呀?”他指着鸡蛋壳做成的鸡蛋娃娃说:“我看到了许多鸡蛋娃娃。”我做出惊喜的表情说:“是的,鸡蛋娃娃真多,你最喜欢哪一个?”他听我一问,马上指着一个和尚娃娃说:“我喜欢它。”“昊昊,那你怎么不到娃娃家、茶座去做客呀?”昊昊看看我说:“我喜欢这些娃娃。”听了孩子的话,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自然角变一变呢?在往常,我就发现孩子们对自然角的关注不是很多,琳琅满目的水果娃娃、蔬菜娃娃、工艺品、种植的花草,好像只是一个摆设。游戏讲评时,我表扬了昊昊。我问孩子们:“我们把自然角也放到自主游戏中,好吗?”孩子们顿时觉得很新鲜,都同意了。我想到了我们当地有一个“梁丰生态园”,是集种植、灌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公园。于是,“生态园”这个响亮而熟悉的名字替换了“自然角”,孩子们一下就接受了。每天在游戏的时候,有两个孩子作为管理员进入生态园,观察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下来,老师还可以根据他们的讲述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小客人也可以凭票进入,自由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我们在生态园中还放置了一些帮助幼儿观察的工具,如放大镜等,这样就更吸引孩子了。变“自然角”为“生态园”,使平时利用率不高的自然角成了自主游戏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灵感之三:孩子的需要点增加新材料

在老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宽松游戏氛围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自主地游戏。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现有的材料已不能满足孩子生活中一些经验的再现。这时,他们继续开展游戏就会与材料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他们在选择和运用替代物的过程中,除了满足游戏发展的需要外,很多时候也体现了自主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的孩子会选择不同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组合和再创造,重新制作成新的材料。《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

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游戏区“美味园”的孩子们玩得更加有板有眼了。嘉嘉在享受着美味,突然他小手一扬喊了一声:“服务员!”洋洋马上应声即到。“我想要一个冰激凌。”洋洋到工作台找了一下,向我求助:“老师,嘉嘉想要冰激凌,可是我们没有。”我笑着说:“是呀!怎么办呢?”他来到了茶座,看了看,想了想,拿起一个圆形的芬达饮料瓶倒着塞在了一个茶杯里,自己欣赏了一下,很满意,然后递给了嘉嘉:“给!这是你要的冰激凌。”嘉嘉看看也很满意,就“啊呜啊呜”地吃了起来。别的小朋友看见了,也都纷纷说:“我也要,我也要!”看到嘉嘉这样的表现,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于是为了满足孩子们日益提高的游戏水平,在每一个游戏区,我们都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材料,也提供了一些半成品材料。我们在班级还设立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提供了大量的废旧物品,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这样,孩子们就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宝贝了。

灵感之四:孩子的偏区点调整游戏区

游戏活动是教师、幼儿、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将信息传递给幼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又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游戏活动,如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区域的设置以及划分等等。

新开辟的休闲广场总是吸引着很多小客人。他们打球的打球,等待的等待,看热闹的看热闹,热闹非凡。可是这样一来,旁边的民间乐园就非常萧条了。“怎么办呢?”我思考着。这天,收银员楠楠无聊地在东看西看,期盼着能来一个客人,但是客人们在休闲广场好像乐不思蜀。我和楠楠交谈着:“楠楠,今天生意不好呀!”楠楠说:“是啊,我都想把他们拉到这边来。”是呀,把他们拉过来不就可以了嘛。我眼睛一亮,一下子有了灵感。于是我去休闲广场和玩的孩子商量后马上进行了调整。把休闲广场一边的椅子挪到另一边,把球台圈进了民间乐园,然后请小客人都到门口去买票。这样一来,楠楠那儿马上就忙碌了起来。小客人们买票进入了场地。有个别客人等不及就在乐园里玩起了套圈等游戏,民间乐园里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在讲评时,我们一起商量了一些游戏规则,包括今后如何摆放座位、增加新的角色(球台裁判)等等,这样就解决了偏区的问题。

只要教师在自主游戏过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积极参与、适时帮助,那么,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会激发出教师更多的灵感。

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几点思考


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几点思考

在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精神指导下,我园园本教研定位在“创设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结合园本教研,中班组教研的定位是“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孩子在角色区的游戏主题总变,今天玩自助火锅店,明天玩旅游,后天又玩起了娃娃家。老师能够认同孩子的游戏主题,知道应该让孩子自主自发地开展游戏,但同时也感到困惑与纠结,为什么玩着玩着就变了呢?预设的发展目标怎么完成呢?是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变换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材料,还是引导幼儿围绕现有游戏主题玩预设好的游戏呢?

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我们围绕李洁琨老师组织的《火锅店的游戏》(见本刊P20)进行了区园联动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结合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反思自己困惑与纠结的原因;明确开放的游戏环境对幼儿自主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探讨开放的游戏环境的内涵和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教研,我们澄清了一些认识。

游戏主题从何而来

◆先有游戏主题还是先有游戏?

在以往的工作中,确定游戏主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意愿设置主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二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预设一个游戏主题,征求幼儿的意见;三是以讨论的形式确定游戏主题,以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游戏主题。第三种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的,缺少对幼儿游戏兴趣、游戏水平、游戏经验、游戏需要的观察和了解,缺少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和认知。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出现不可预知的游戏行为,游戏的发展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就如,“火锅店”的主题是老师和幼儿讨论确定的,属于第三种确定主题的方式。该主题下,虽然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丰富着火锅店的游戏,但是,孩子的游戏主题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在火锅店玩起了娃娃家做饭、聚餐、外出旅游等游戏。分析原因,过早确定游戏的主题有可能限定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玩法、游戏行为,幼儿就有可能失去自发、自主的游戏条件,失去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游戏就有可能失去了趣味性、灵活性、丰富性、自主性、开放性。对于孩子来说,先有游戏。主题要依据幼儿的游戏行为、游戏意愿来确定。幼儿经常玩什么游戏?游戏中他们在干什么?喜欢什么材料?发生了那些游戏情节?提出了哪些需要?为什么有这些行为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和幼儿一起协商确定一个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宜开放还是具体明确?

具体明确的游戏主题,目标清晰,达成度高,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也就限定了孩子的活动内容、范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火锅店为例,小朋友在小班区域里一直在玩娃娃家的游戏,有了做饭、吃饭的经验。升入中班后,他们还对做饭吃饭感兴趣,于是老师与幼儿协商开展什么游戏。小朋友们说“想玩小餐厅的游戏”,老师问“在小餐厅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孩子们说“火锅”,于是,老师说:“那咱们班就开一个火锅店吧!”小餐厅就变成了火锅店,游戏主题更为具体明确了。但是细想,孩子来火锅店除了吃火锅,还能玩什么呢?游戏主题的具体、形象反而限制了幼儿游戏的丰富创造。所以,游戏的主题要开放,不宜过窄。

游戏材料如何提供

◆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还是提供开放、丰富的材料?

在投放材料上,以往老师的做法是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这样幼儿就会围绕主题开展游戏。因此,在开展火锅店主题时,先为幼儿提供火锅灶具,再依据吃火锅的经验提供食材,幼儿来到火锅店之后,只需完成点餐、涮、吃等几个动作,就完成了游戏。但这却忽视了幼儿的游戏特点。

幼儿是如何与材料、环境互动的?幼儿到活动区后,首先与材料发生互动,先看活动区有哪些玩具材料,哪些玩过,还能怎么玩;哪些没玩过,试试可以怎么玩;哪个更好玩,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经验利用材料开展游戏。依据幼儿游戏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投放玩具材料?

游戏开展初期,提供游戏材料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材料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及情境的再现反映社会活动,认识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经验。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材料(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引发他们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与再现,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在游戏中支持幼儿以物代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

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结构性是否有利于引发幼儿更多地与材料互动。以火锅店为例,最初,为了游戏的开展,老师利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和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很多火锅食材。低结构材料做成了成品食材后就变成了高结构材料,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替代的机会。当高结构的材料固定了玩法、固定了形象、没有了变化的空间,渐渐地就失去了挑战性,幼儿便不会再产生与之互动的兴趣了。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大班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应注意材料的低结构、可变化、可操作;警惕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为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提供可能。

这里,就要提到教师的观察了。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与哪些材料经常发生互动,为什么?对哪些材料不感兴趣,甚至根本就不动?幼儿还需要哪些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与需要适时对材料进行增减调整。火锅店游戏中,当老师发现高结构材料已经限制了幼儿游戏的开展,幼儿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与空间,就应及时作出调整,增加可操作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幼儿原有游戏经验不可忽视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在游戏过程中,已有经验起着丰富幼儿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情节与游戏行为的作用。幼儿借助已有经验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发现与建议,还原生活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创新,形成新的挑战。可以说,幼儿的原有经验能够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交往,起着支架与桥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前期经验、现有水平。

以火锅店为例,幼儿为什么玩着玩着就不愿意玩了呢?试想,幼儿吃火锅的经验有多少?家长带孩子外出就餐,更多应该是选择一般餐馆,而不是火锅店;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幼儿能参与什么?那滚烫的热锅,家长大多替代孩子去涮,孩子完成的动作只能是吃,吃什么,也大多由家长来决定。那为什么幼儿愿意在火锅店里玩野餐烧烤的游戏呢?据观察,幼儿是在清明节假期后变换游戏主题的。分析原因,假期中很多孩子踏青、野餐、逛公园,他们在活动中有了快乐的体验和直接的经验,因此回到幼儿园之后,愿意重现他们旅游野餐的快乐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经验。正好,火锅店里有一些可以支持自己新游戏的材料,于是就在火锅店里玩起了旅游的游戏,他们拿着火锅店的食材,走出了火锅店,做起了烤串、三明治、汉堡包……

◆如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首先,观察幼儿在干什么,谁发起了游戏,都使用了哪些游戏材料,如何运用游戏材料的,用了多长时间,出现了哪些游戏行为,说了什么话,情绪怎样;其次,思考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当前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呈现的是幼儿什么样的想法;再次,与幼儿沟通交流:你在做什么?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还需要什么材料?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观察,幼儿对这个游戏的持续时间、频次如何?还发生了哪些情节?以全方位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并确定游戏主题。

◆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游戏主题确定之后,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呢?首先,和幼儿一起沟通交流他对这个游戏的已有经验,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游戏的理解,创设游戏环境;其次,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如参观、采访、视频、同伴经验、请家长助教、社区资源、周围环境资源,加深幼儿对游戏的理解;第三,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实况,抓住幼儿自发而富有创造的游戏行为,进行分享、交流,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丰富幼儿经验。

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观察了解幼儿、分析解读幼儿、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支持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主动建构新经验。

自主性游戏开展的研究


导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游戏的确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园长的带领下,围绕园本课程——游戏,以优化“游戏活动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为抓手,成立了园游戏中心组。

各位园长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幼儿园教研组近年来在自主性游戏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园长引领实施“二期课改”理念,探索开展多元化的游戏活动新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在现实生活中,游戏的确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近年来,我们在园长的带领下,围绕园本课程——游戏,以优化“游戏活动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为抓手,成立了园游戏中心组。

在园长的引领下,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观察、实践、根据“二期课改”理念,实施新的游戏课程模式,探索开展多元化的游戏活动新途径。、我们研读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知道幼儿游戏的真正含义;在领略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关于“发展性、奠基性、差异性”的理念。我们发现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开发和组织游戏课程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权利,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保证幼儿每天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让每个孩子在与环境、材料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表现,获得各种有益的经验。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对游戏课程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能力。反思预设游戏中的不足,并适时调整计划,生成相关的新的游戏内容。

二.教研组的研讨过程

1、学习理论,提升素养。

教研组长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新纲要》,组织教师逐条分析解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对幼儿正确的评价行为,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在游戏中“我教你学”的观念,通过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怎样的活动能促使幼儿自主活动呢?近来,我们再次学习“游戏”的相关理论,我们意识到:“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满足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我们的做法。

教研组结合学习《纲要》中“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游戏课程深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落实在以二期课改促三个发展:

其一,促幼儿发展,其二,促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其三,促课程园本化发展。

第一实施:理论研究——我们充分发挥参加区中心教研组成员的作用,及时把好的经验、做法带回来,然后带头实施,起到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对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在学习与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新纲要》、研究教师指导用书《游戏活动》、实施多元化游戏研究。

第二实施:环境研究——我们就进行环境创设,开展了对游戏活动环境的研究。

针对环境现状,我们组织教师在研读《纲要》与《指南》后,进行游戏活动环境开发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纲要》的理念,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积极开发游戏活动的资源。

第三实施:行为研究——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开展行为研究,积极探索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与教师行为。从幼儿行为中,我们首先研究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各种经验与行为表现;其次研究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如:模仿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挑战性学习);从教师行为中,我们研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探索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回应策略(保护性措施、环境创设、介入策略、帮助与协调……)。

第四,教师参与课程运作研究,确立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发中的地位并发挥作用。

第五,实施案例研究——在游戏活动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案例积累,促进教师在游戏活动研究中的专业化发展。我们经常用摄像机把教师的游戏活动录下来,然后进行实例剖析:幼儿的交往行为、各班在分享交流中教师的提问等。通过这样的研究促使我们的教师在过程中——关注幼儿、了解幼儿、优化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这些学习、研究,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提高了教师对游戏活动环境创设能力的进一步认识。并不断促使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指导,同时不断地进行行为反思、与教育调整;提高了教师对游戏活动设计能力与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性。促进了幼儿发展。

分享交流。

游戏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平等沟通。有感受,共分享;有经验,共交流;有问题,共探讨,为每个孩子创设在感觉自我的同时,也感受他人的机会。以往我们的分享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幼儿做听众,缺乏共鸣,更谈不上互动了。二期课改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关注孩子的多元智能表现,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也更注重教师和孩子间的互动。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分享交流部分展开了讨论:在不同的年龄段,分享应有不同的侧重。小班年龄的孩子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来培养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而在中、大班,则应更多地激发其创造性意识、再探索的欲望、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合作上的成功。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还会将孩子正在探讨的经验、过程过早的揭示。这样一来,阻碍了其它幼儿的再思考、再发现的机会,通过一次的学习,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案例剖析,我们终于悟出了道理:如何在分享中挖掘孩子原有经验,教师如何提升孩子的经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分享中能把自己的活动感受表达出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帮助,得到同伴的认可。因此,此时教师更应该是一个欣赏者,旁听者。穿针引线,或简短地提问引导,或夸张地疑惑、鼓励,尽可能让多一些的孩子发表自己的感受。

三、今天游戏活动中的分享交流

下面我把今天小、中、大班的分享交流与大家介绍一下:

小班今天游戏分享的重点围绕了和大班哥哥姐姐的互动、通过“娃娃家吃火锅”的情节引出小班宝宝不怕冷以及用各种办法让自己暖活起来。首先小班老师引出今天“小舞台”怎么那么高兴?让小班的孩子知道和大班哥哥姐姐一起表演节目是多么的开心,也让孩子通过上来表演节目,其他幼儿为他们伴奏、拍手鼓励,让孩子们感受愉快,体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通过“娃娃家吃火锅”的情节让幼儿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提出“除了吃火锅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暖活起来呢?孩子们能想出许多办法,知道冬天要不怕冷,早早来幼儿园。最后老师和幼儿一起跳“健康操”,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游戏。

中班的平行游戏,孩子们打破原有班级的界限,自主的参与另一班的一些游戏,分享交流是围绕孩子们最近感兴趣的迎新年话题展开的。要过年了,我们有许多孩子要回家乡过年,爸爸妈妈在家商谅买车票的事情,孩子听在耳朵里,于是生成出了“上海南站”的游戏主题。在做小小建筑师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上海变得越来越美丽,吸引了祖国各地以及外国朋友来上海游玩。原来的火车站太小了,所以要造一个大的车站,让这些朋友能来去方便些。而且到南站的车子特别方便,有地铁、轻轨、还有许多公交车。昨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出到南站的人很多,可是许多人找不到公共厕所?今天游戏中,孩子们造出了一个漂亮的厕中班的平行游戏,孩子们打破原有班级的界限,自主的参与另一班的一些游戏,分享交流是围绕孩子们最近感兴趣的迎新年话题展开的。要过年了,我们有许多孩子要回家乡过年,爸爸妈妈在家商谅买车票的事情,孩子听在耳朵里,于是生成出了“上海南站”的游戏主题。在做小小建筑师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上海变得越来越美丽,吸引了祖国各地以及外国朋友来上海游玩。原来的火车站太小了,所以要造一个大的车站,让这些朋友能来去方便些。而且到南站的车子特别方便,有地铁、轻跪、还有许多公交车。昨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出到南站的人很多,可是许多人找不到公共厕所?今天游戏中,孩子们造出了一个漂亮的厕所。可是又出现了问题,就是有许多司机找不到停车的地方,孩子们在分享中想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相信在明天的游戏中孩子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游戏又会深入下去的。

大班今天游戏分享的重点围绕了孩子们最近的兴趣点“八宝茶楼”、“超市里的串串烧”展开讨论的,其中孩子们对八宝茶楼里各种各样的茶非常感兴趣,通过之前游戏的分享,孩子们自己去查资料,他们知道了不同茶的用途如枸杞茶有明目的功效、胖大海茶喝了对嗓子有好处、玫瑰花茶有美容的作用等等。今天我将一个新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什么叫八宝茶?八宝茶里有哪八个宝贝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出了许多,我再将孩子们说的进行了总结,让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经验提升,在以后的游戏中孩子们就可以自己创造出不同的八宝茶,还可以自己再去找一些游戏中没有的茶叶,游戏也就此更加丰富了。

另外孩子们对超市里的串串烧很感兴趣,教师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制作,我今天深入其中,然后在分享中提出“天气很冷,这个肉串吃下去冷冰冰的,胃很不舒服,引导孩子们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改装玩具,寻找替代物。

以上就是我们在开展自主性游戏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各位园长、老师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而游戏者对规则的态度本身也体现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游戏者对规则是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自己游戏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规则的遵守是有利于实现自己游戏意愿的。当幼儿能够自觉执行游戏的规则时,也说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自发性走向了自主性。

您提及的案例涉及的正是游戏规则与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关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与游戏中的日常行为规则

规则是用以协调游戏者之间的行为的,游戏中的规则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一种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比如制定游戏中的规则,这是游戏得以开展并决定胜负的重要元素,如棋牌类规则游戏,就有出牌规则和走棋规则,这种规则需要所有游戏者在游戏前获得一致的认同,一旦游戏开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规则具有共识性和外显性。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幼儿对角色行为的认知,如医生会做什么说什么,营业员有哪些行为职责,这类规则全在于游戏者的经验常识,起到装扮行为顺利进行的作用。每个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不同,游戏水平就不同,因此这类规则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另一种规则虽然也用于游戏过程中协调玩伴之间的行为,但它是属于游戏情境之外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规则,比如在分配角色扮演者、协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构思游戏玩法时,涉及的规则有轮流、谦让、共享、按序、归位等。这一类规则常常用来处理角色纠纷、玩具纠纷,或者通过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类规则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常规。本案例中的“插牌”就是一种角色分配中的按序规则,即谁先插到牌谁玩。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的游戏意愿

我们知道,规则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定,这种限定所导致的行为结果有时带来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就涉及一个规则的合理性问题。比如排队,有时体现的是秩序带来的高效行为,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无意义等待的低效行为。因此制定任何一条规则,一定要清楚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再考虑规则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就幼儿的游戏而言,规则应当是用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在许多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仍然有限。因为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有不同理解,尤其是为了防止游戏中产生各类纠纷,或者避免游戏中出现混乱局面,常常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限定幼儿的游戏行为。本案例中,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通过“插牌”的形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充分自选游戏角色,尊重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权,可没有想到的是,“插牌”却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了。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规则是出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出于幼儿游戏的意愿?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否则游戏将不再具有游戏的意义。我们认为,检验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合理,就是看这条规则是限制还是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那么,我们来看看是谁需要这条游戏规则?是老师需要,还是幼儿需要?从表面上看,“插牌”是幼儿用来自行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插牌”是有限的,当几个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时,“插牌”限制了某些幼儿的意愿,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如愿,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幼儿的游戏意愿,那些未能如愿的幼儿就会想方设法在牌子上大做文章。而且,“插牌”还会限制幼儿游戏行为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表现的游戏情节也会不同,因此游戏主题、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是经常变化的。而这里的“插牌”先是规定了每个游戏主题的角色种类,这也就限定了游戏情节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选择而固定了某个幼儿的角色身份,这也就限制了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展开而灵活转换角色的机会。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机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是一种合作性的游戏,大部分是对应性角色,如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对应性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行为,这种合作互动行为只有在协商和了解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展开。角色协商意味着玩伴的自由组合和玩伴之间的合作构思情节,而且到了大班,角色游戏的水平越高角色交往水平就越高,角色行为就越具有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而“插牌”排斥了幼儿之间的角色协商,大家只对那块牌子负责,先下手为强,这就弱化了角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不仅使玩伴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还会降低游戏的行为水平。

那么,是否一概否认“插牌”的价值呢?当然不是。在那些个别化的平行性活动的区域里,“插牌”或许能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用“插牌”、“小脚印”等形式来限定人数是可行的,可以告诉幼儿这里的空间和材料只能容纳几个小朋友。同时,这些区域里的活动相对独立,不需要进行跨主题跨区域的交往行为,且有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个人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出区域进行轮换,暂且没有轮到的幼儿随时有可能发现空位而获得实现意愿的机会。这里的“插牌”可以起到明示与调节的作用,反复按此规则行动,幼儿就能养成根据先来后到进行活动的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认知水平确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从规则他律走向规则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这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也特别指出,“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游戏中的“自由”虽然容易引起纠纷,但纠纷意味着幼儿之间产生了社会认知冲突,这恰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他们会体验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时争抢会两败俱伤,霸道会导致孤立,暂时得益会丧失其他;有时这里吃点小亏那里赢得更多,退让一步反而玩得更开心,给予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给予……因此,自由交往中处理纠纷让幼儿学会了协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让步,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规则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不偏不倚地站在纠纷双方的中间位置上,让幼儿体验公正。

本案例中,尽管按照插牌确定角色是一种事先制定的规则,但由于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的,至少不是所有幼儿自己的需要,则具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所以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旦在权威视线之外,幼儿仍然会违反规则,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他律性。我们知道,角色游戏中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是经常发生的角色纠纷,用“插牌”去限制还不如让幼儿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或者体验协商的积极效应。我们或许会发现,“互不相让”的结果要么大家都玩不成,要么多个角色挤在一起显得不好玩,自然就会有幼儿自动退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就会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甚至会自己产生规则。这样才会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得到成长。

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管理

游戏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反映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但自由常常带来游戏中的混乱,带来各种游戏纠纷,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加强对游戏的管理,一方面用规则限制自由,一方面以权威解决纠纷。最终教师满足于幼儿游戏的外在秩序:不发出过大响声,不随便走动,不跨区使用物品。其结果是无须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强制规则的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内化速度大打折扣;无须协商行为的一致认同,在有条不紊的行为规范中,幼儿游戏的创意也大大减少了。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游戏是自由的,但又是受规则约束的。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游戏的需要而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在幼儿体验到没有这些规则而不利于游戏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中的规则不具有外在的强迫性,即使是成人为幼儿制定,也应当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得到所有幼儿的一致认同,这样的规则不是让成人用来裁判幼儿行为,而是让幼儿用来协调自己行为的。因此游戏的自由,就不仅包括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自主,也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中规则的约束。

在本案例中,不仅规则是老师制定的(尽管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是限制了幼儿自己协商角色扮演者的机会),而且在处理纠纷时老师成为裁判,为幼儿做出决定(“怎么能因为没有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互相争吵呢?你们两个都没有学会谦让的本领。”“今天老师破例同意你们两人一起做贝贝家的爸爸。”“是月月插到的插牌,应该她当点心师。”)。如果幼儿总是在规则的强制和权威的主导下行动,其社会性成熟会受到限制。

总之,我们应思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教师的角色——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对待游戏纠纷的态度——把纠纷看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无须非做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对游戏中混乱局面的判断——弄清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是一种无规则失控;理解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体现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而不追求强制性的外在秩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游戏更自主——关于游戏预约机制的利与弊》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自主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生...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让宝宝更健壮的运动游戏 2-3岁的孩子,每天可做走步练习,开始时走150-200米,3岁时能走250-300米。也可以经常提醒母亲,早上送孩子入园,可早些出门,让孩子走到幼儿园。路上不让孩子过分出汗,可根据气温增减衣服。 园...
    2021-10-30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更受欢迎的小游戏 为了帮助宝宝跨出家庭的生活圈,在家中妈妈爸爸可以陪伴宝宝一起做些游戏,能磨练宝宝的社会性技能。 猜猜他是谁 1、妈妈爸爸与宝宝坐在一起,先请宝宝猜猜看,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
    2019-12-16 阅读全文
  • 看自主游戏活动 背景: 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新《纲要》后,把《纲要》的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纲要》总则“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
    2019-12-19 阅读全文
  • 5种游戏锻炼手指让孩子更聪明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
    2019-12-16 阅读全文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生...

2019-12-19 阅读全文

2-3岁的孩子,每天可做走步练习,开始时走150-200米,3岁时能走250-300米。也可以经常提醒母亲,早上送孩子入园,可早些出门,让孩子走到幼儿园。路上不让孩子过分出汗,可根据气温增减衣服。 园...

2021-10-30 阅读全文

为了帮助宝宝跨出家庭的生活圈,在家中妈妈爸爸可以陪伴宝宝一起做些游戏,能磨练宝宝的社会性技能。 猜猜他是谁 1、妈妈爸爸与宝宝坐在一起,先请宝宝猜猜看,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

2019-12-16 阅读全文

背景: 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新《纲要》后,把《纲要》的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纲要》总则“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

2019-12-19 阅读全文

孩子到了3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