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在积木游戏中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的互动游戏。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师格外重视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主动权应转向幼儿。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在积木游戏中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玩具”,也是幼儿的基本学习材料之一,因其使用方法灵活多样,深受不同年龄幼儿的喜爱。本案例中,我们就完整看到了幼儿自主学习、创造的过程。但也因为这一“灵活多变”的特性,积木区的组织与指导困扰着许多教师。宋老师提供的案例向我们展现了教师如何通过观察儿童在积木区的搭建行为,介入幼儿的游戏,实现积木游戏的教学价值。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大家一些思考和启示。

通过“计划”支持幼儿的行动

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游戏之前制订一份“行动计划”尤为重要。本案例中,教师“为了能让幼儿产生合作搭建的愿望”,参与了幼儿制订计划的过程,以提问为支持,引发幼儿之间的讨论和协商。讨论中,当幼儿第一次有了“想搭一个不一样的”想法时,教师及时抓住时机,首先为幼儿呈现了真实的高架桥图片,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高架桥,及时为幼儿补充了经验。然后,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将计划表征出来,为促进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当游戏快结束时,幼儿认为任务已经完成的时候,教师又一次提醒幼儿对照计划。此时,教师“发现幼儿基本还是两两或独自完成搭建”,从而推断“幼儿大体上是倾向于和对同样事情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的”。因此,教师就为他们创造合作探索、学习和支持的氛围,比如请幼儿“想办法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就为幼儿提供一个思考建筑物之间的关联、彼此合作的契机,也为接下来的主题建构活动奠定了基础。

制订一个行动计划,并将其付诸实践,这一过程不仅让幼儿学习讨论与协商,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还能帮助幼儿理解计划的意义,明白计划与接下来的行动之间的关联,促使幼儿不仅会“动手”,还要会“动脑”,养成行动之前要想一想的学习习惯。

通过“发现”帮助幼儿拓展经验、解决问题

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找到了搭建斜坡的规律——搭建上坡时支撑的积木越来越高,下坡时支撑的积木越来越矮。幼儿能顺利完成坡道的建设,也和教师之前在班级里开展的集体探究活动“斜坡”有关系。这说明,区域游戏与集体教学活动之间可以形成循环与互补。有效整合集体教学和区域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整体性经验,实现经验的扩展与改造的有机统一。

本案例中,幼儿遇到的困难并不在“斜坡”,而在于“缝隙”。当幼儿多次尝试失败后向教师求助,教师并没有给幼儿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注意细节、发现问题,并通过进一步追问,促使幼儿开始思考是什么导致“缝隙”出现。最后,幼儿决定从高架桥的下坡处开始一边检查一边弥合缝隙,终于自己解决了问题。

幼儿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注意到“问题”,会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线索。幼儿如果能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学到的东西就会更有意义。

另外,当发现幼儿此次搭建的这个房子确实“和之前的房子不一样”,最大的特点是“圆角”代替了“直角”,教师马上意识到幼儿开始关注建构作品的艺术美,尝试结构的多种可能性来表征出不同造型的房子,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创造。在充分认识到幼儿的这一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扩展经验,为幼儿提供观察、欣赏“天坛”“故宫”“教堂”等风格和造型各异的建筑物,帮助幼儿建构更为丰富的造型结构经验,还可以引发幼儿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进行讨论,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人类生活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在建构活动中,大班幼儿往往更多关注建构作品的高度、造型,容易忽略连接处的细节。引导幼儿注意问题、关注细节,有助于幼儿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认识到各积木连接处的紧密直接影响到建构物整体的稳定和平衡,可以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物体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方法,认识和体会系统中力的相互作用。

通过“描述”帮助幼儿反思

大班幼儿热衷于讨论自己的建构物,教师如果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分享讨论的开放机会,鼓励幼儿描述和解释幼儿自己的行为,除了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元认知”能力。

本案例中,在幼儿分享回顾时,一名幼儿说:“高架桥的斜坡连不上,我们从最高的地方开始检查,发现每一个斜坡连接都不能有缝,最后一个大的缝,我找到一块积木把它正好填上,这个桥面就变平了!”他不仅说清楚了问题,还讲明了自己用了什么方法,是怎么解决的问题,说明这名幼儿有着非常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并不是每名幼儿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于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问幼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你用了什么好办法?”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幼儿建立一个表述的逻辑顺序,逐步学会有逻辑地表达。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认真倾听幼儿的陈述,适时帮助幼儿补充不完整的描述。对于不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或者胆怯的幼儿,教师可以允许幼儿说不出来,画出来。当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再借助绘画表达时,描述往往会变得顺畅。或者也可以像本案例中的教师,鼓励幼儿到现场,边操作边描述,也会降低幼儿的紧张感。

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建构作品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让幼儿互相欣赏引发评议,以促进幼儿之间的经验交流、反思和相互学习。总之,当幼儿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并能描述和解释自己的行动时,说明幼儿理解了他们遇到的问题或现象。只有幼儿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对他们未来的经验建构具有意义和价值。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搭建情况,观察幼儿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进而,才是幼儿游戏中的参与者、支持者,适时帮助幼儿注意细节、发现问题、不断向困难发起挑战;通过进一步回顾幼儿已经做过的事情,帮助幼儿理解操作的“意义”;鼓励幼儿相互学习,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正如布鲁斯所说:“丰富的积木游戏并不会自然发生,只有在成人的努力下,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强有力的催化作用,丰富的积木游戏才会发生。”只要教师能认清、重视积木的教育价值,读懂和理解幼儿的游戏,积木便不再只是简单的玩具,而会成为促进幼儿学习、引导幼儿心灵与思想的高质量媒介。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浅谈游戏中师幼互动的节奏把握


导读: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实行游戏性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子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顶小孩子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步速,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儿童立即给出“正确”回答,一次活动“立竿见影”,马上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学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儿童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教师总想按照自己心目中“好游戏”的标准来指导幼儿游戏。通过在活动中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经验充分证明了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可以幼儿使游戏教育活动更科学。

一、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活动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一次在我班的户外游戏活动中,我班开展冬季锻炼活动,如扔沙包、跑步等。我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把幼儿带到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橡胶砖铺成的。我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幼儿:“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幼儿回答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的方法。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却变得索然无味,也未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但是,问题在于我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我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幼儿说出所有可能性的测量方法。于是,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我把这个游戏活动的师幼互动节奏稍稍进行了变动,在另一次户外活动课时,当我把幼儿带到户外去扔沙包时,幼儿最初的兴趣是在扔沙包本身。在扔的过程中,幼儿产生了“谁扔得远”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有多远”的问题。由于场地关系,幼儿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面的砖。由于大班幼儿能把他们的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1周或2周)以后,我通过更换游戏地点的办法,把幼儿带到平坦的操场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砖,此时幼儿就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这时我又“很自然”地把标准测量工具介绍给幼儿。经过以上实践证明,这个活动以渐进式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

二、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增强活动的趣味,使幼儿在心理上更积极地参与游戏过程。

如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用一种“开商店”的游戏来让幼儿记忆教师先前教过的知识,如说出一样物品(例如香皂)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教师刚刚教过的知识),但不许说出这件物品的名称。通常是一个幼儿被请到前面来当“顾客”,教师当“售货员”,其他幼儿在后面静坐傍观。这种游戏只要求幼儿记忆背诵,幼儿自己不用主动思考与探索;而且这种游戏只是发生在教师与单个幼儿之间的一问一答,绝大部分幼儿不会耐心坐着安静在听。对于大多数作为旁观者的幼儿来说,这种游戏是没有趣味的,他们不可能在心理上参与游戏过程。

以上理论和事实证明,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幼儿游戏教育更科学的关键。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二、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儿童“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

三、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渐进过程。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掌握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然而,儿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样做的。他们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四、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走路和说话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走路、说话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儿童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地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总之,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很多方式方法来“教”。教育实践的游戏中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儿童教与玩的互动。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游戏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

小班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助


师幼互动做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其不仅成为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本文以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为例,探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明确关系,关注幼儿,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应该同为主体,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如何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关注幼儿、倾听幼儿是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和建议,观察他们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找出他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并给予适时、积极的反馈。教师必须把从幼儿那里听到的信息或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教育幼儿的资料。

以一个有趣的案例为证。一天早晨,豆豆和圆圆两位小姑娘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她们都很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且两人为了争做“妈妈”的角色,开始“斗智思辨”!圆圆抢先表示要做妈妈的角色,豆豆当然不愿意,就说:“你做姐姐,我做妈妈!”豆豆说:“因为姐姐都长得很高的,真的!相信我,姐姐都长得比妈妈高!所以,我来当妈妈,你当姐姐!”我在一旁听了,忍俊不禁,心想,豆豆真会说服小伙伴。其实孩子的这段童言趣语中蕴含了一个教育元素:小班孩子如何明确自己的游戏角色身份,如何进行角色分配。随后,我们组织幼儿展开了系列的互动讨论,话题有:“娃娃家可以有两个妈妈吗?”“娃娃家好几个小朋友都想做妈妈或爸爸,怎么解决?”“娃娃家除了爸爸妈妈,还会有谁?”根据游戏的推进,又延伸出和好朋友约定轮流做爸爸妈妈,或以猜拳的方法解决游戏角色扮演的先后顺序,然后展开对其他角色,比如爷爷、奶奶、哥哥、妹妹、舅舅、姨妈等的探究,“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宁可以玩些什么?”“爷爷是爸爸的什么人?”“奶奶是爸爸的什么人”等等。

这个案例正是通过关注幼儿,在幼儿游戏时经常保持“认真倾听”的状态,才捕捉到了互动的教育契机,挖掘出有价值的教育元素,创造了师幼互动的条件,达到了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目标。

情境感染,材料多样,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

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游戏发展条件之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并着力于为幼儿建构和创设合适的环境,在游戏的互动中让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以及在环境中自主地游戏。

这学期,我们更注重幼儿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和调整,大量新奇的游戏材料给幼儿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给予启发、点拨;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最适宜的指导策略,能够非常有效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师幼互动。

小班孩子很喜欢涂色游戏,但是我们发现,在多次涂色游戏后,他们开始慢慢减少对这个游戏区域的关注度。为此,我结合主题“我爱我家”,将这个区域的背景换成了“大海”,投放了白色的玲珑球、三原色颜料、棉签、海绵滚筒、笔刷等。我给幼儿讲述了自编故事:小鱼给妈妈送美丽的珍珠做礼物,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暖暖的亲情。在后面的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用工具给玲珑球变颜色,他们发现不同的工具、不同颜色的配置会让手中的“珍珠”颜色变化多端,十分美丽。当幼儿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时,我适时地将他们的目光引向“彩泥”。幼儿发现彩泥混合、团圆后也可以变成美丽的“珍珠”。幼儿将“珍珠”送给好朋友、家人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人的幸福和喜悦。

这个案例让我感悟到,幼儿能否主动与环境和材料产生交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权利和条件。孩子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耐心等待,语言引导,发挥师幼互动的实质

在游戏中,成人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同伴互动、协调的时间。从而造成教师在前面带路,幼儿在后面拼命追的现象。教师应静下心来,耐心等待,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成长,积累各种生活、学习经验,达到发展的目的。在追随幼儿、引导幼儿主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适度的等待也是很重要的策略。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活动目标和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地置于心中,随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能够及时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行为的水平和能力。

例如“小花园”主题中有一个“钓鱼”游戏,要求幼儿用磁铁鱼竿吊起不同质地的小鱼,然后根据小鱼身上的点数花纹或各种图形花纹的数量,把小鱼送到相应的点数鱼篓或数字鱼筐中。孩子们对这个情景性、认知性和操作性融为一体的游戏活动充满了兴趣,都在鱼池边钓得不亦乐乎。但是有的孩子只是对钓的动作感兴趣,没有按小鱼身上的点数花纹、图形花纹把小鱼送到相应的鱼筐或鱼篓中去。在一旁观察的我说道:“小鱼好委屈哦,有小朋友把我从鱼池里钓起来。就不管我了,这样我会缺水死掉的。”这时钓鱼的小朋友都停下了钓的动作,捡起刚才钓起的小鱼,仔细看了看鱼身上的花纹,然后分别把它们送到相应的鱼篓中去了。“谢谢孩子们,这是我的新家,小鱼这下又快活啦!”我笑眯眯地说着。于是孩子们兴致更加高昂地继续钓鱼和分送小鱼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认识到,要实现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就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一旦过了“度”,就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适时的介入时机、恰当的指导要求、恰如其分的指导用语,是把握这个“度”的三大要素。幼儿是以他们年龄所特有的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所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分理解幼儿,使游戏任务与幼儿的意愿和谐共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才能达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总之,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治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这些身份的扮演,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解读幼儿心灵的密码,挖掘、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条件,最终完成幼儿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积木游戏中的教学


搭积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既可玩得愉快,又可获得知识,还能发展创造力,收益是多方面的,积木所展现的几何形状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利用积木让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十分合适。特别是我班幼儿年龄小可以让他们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幼儿可增加认识几何体,如正方体、圆柱体等等。具体做法如下:

1、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形体物征、触觉感、知形体物征,如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和角,从而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2、在许多积木中,辨别不同的形体,如让幼儿按指示取积木,用三角形的积木搭房顶等。

3、给积木分类:让幼儿把同一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并用语言说出每一积木的形体。

4、给积木排队:如按大小顺序给方块积木排队,按粗细顺序给圆柱积木排队等。

5、摸积木,将积木放在箱子里,让幼儿将手伸进箱子,按指示摸积木,如摸一块长方体的积木,通过触觉辩别几何形体的不同特征。

6、数积木在幼儿用积木搭好一样东西以后,可以让他们计算每个形体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幼儿还可以要求他们用纸笔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辩别形体,又可以进行点数活动和练习写字。

积木和玩具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组织和开展高质量游戏的条件


[摘 要]高质量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能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发展。组织和开展高质量游戏,有效发挥其教育作用,不仅需要具备适当的时空条件,而且需要教师的有效参与,需要高质量的环境支撑与教师观察的支持。

[关键词]游戏;高质量游戏;游戏的组织

高质量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并能从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经验的活动,它能够为幼儿提供愉快、充实、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机会,促使幼儿健康顺利发展。高质量游戏需要幼儿行为和思维的参与,并且能够促使儿童前后经验之间形成联系,得到多方面的经验,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高质量游戏还具有自发性、新异性、娱乐性、创造性、主体参与性等特征。高质量的“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火种”,[1]是幼儿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适应世界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2]也是幼儿主动学习、实践探索与自主发展的最佳途径。对幼儿来说,高质量游戏的价值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并非所有的游戏都是高质量的游戏。幼儿园组织和开展的游戏要成为高质量游戏,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适当的时空条件

高质量游戏需要的时空条件指教师要确保游戏能带给幼儿适度的挑战,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持续探索的游戏时间和空间。[3]这也就意味着留足时间和空间是高质量游戏的必备条件。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需要通过游戏去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需要通过多次的探索与试验才能习得一定的内容和技巧。这种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而必须由幼儿亲历的成长过程。如幼儿在玩一些挑战性的游戏时往往很难一次性达到让幼儿满意的效果,幼儿通常有着强烈的重复玩下去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和教师就需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时间来延续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在充分的自我体验中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其接受事物的节奏必然会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幼儿期是幼儿迅速发展的时期,其对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提供适度的认知空间和认知经验,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质量的游戏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配以适当的时空条件。

二、教师的合理指导

高质量的游戏需要激发幼儿参与的自主性,但限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的合理参与是提高游戏质量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住教育时机,适时介入

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期待教师参与之时,即是教师介入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幼儿常常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开展游戏的,这样的游戏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巩固和强化,但若想提升和拓展幼儿经验,丰富其游戏内容和深化其游戏内涵,使幼儿的游戏更有价值,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推动。教师在指导与推动时需要考虑策略和时机,同时教师自己要喜欢游戏、了解游戏、欣赏游戏,并能以“境”中人的身份参与游戏。例如,当幼儿游戏流于浅层需要提升时,或出现障碍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如在幼儿玩积木时,“以问介入”:“你摆的什么呀?这么长!”在幼儿过家家时,“以尝介入”:“这做的什么呀?这么香!”在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时,“以角色介入”:“我头有点痛,请你帮我看看好吗?”“我是医生,需要我帮忙吗?”对于游戏中违规的幼儿,则可“以关心介入”。如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时,一名男孩头顶“汤锅”乱跑,教师可故意“大惊失色”,急忙招呼小朋友说:“不好了,XX被油烫伤了,快送他到医院,躺在病床上不要动,看住他!”这种“关心”可马上制止男孩的违规行为,使他受到“住院”带来的禁止行动的惩罚,也可使其他小朋友看到违规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游戏的规则。一般来说,对这种因违规而带来的后果,幼儿会自觉承担,教师以情境角色的身份适时介入游戏的指导也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二)了解游戏内容,主动跟进

这是指教师在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和幼儿游戏现状的基础上对幼儿游戏过程采取支持行为及态度,并通过跟进策略,帮助幼儿深化主题,丰富幼儿探索经验,促使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发现幼儿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顺应支持、步步跟进、积极引导,采取一系列符合游戏“角色”需要的支持行为,通过闻、尝、赏、拿、求、问等策略,以巧妙的交流与无痕的指导,引领幼儿完成任务,这样既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又能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幼儿,使孩子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接受新信息,完善答案,从而使散漫的游戏变得有方向、有目的、有趣味和有意义,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机智。

(三)创造游戏条件,促成合作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并加以指导”。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社会行为和培养幼儿优良品德是游戏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不愿交流、不善于交流或不敢交流的幼儿而言,教师的牵桥搭线、呼朋引伴尤显重要与必要。教师应善于通过支持、指导、帮助等策略,创设幼儿相互模仿学习、友好交往的情境,并想方设法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一起游戏。

(四)点拨参与,推动游戏发展

高质量的游戏需要高质量的点拨与推动。对幼儿活动不深入、理解不正确或活动不完善的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及错误所在,进行设疑、补充、点拨,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悟自得。如在一些关于做饭的游戏中,教师问幼儿:“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种汤的配料,我想回去也做做看”,即是问中有“拨”;教师问幼儿:“你是否加了胡椒粉?”这种问中就有“点”;教师问幼儿:“怎么不把它立起来呀?可以请别的小朋友帮忙”,这种问中即有“导”。教师如此巧拨妙点,目的是推波助澜,将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将游戏的内涵逐步拓展,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丰富幼儿游戏经验,增加幼儿交往机会,使简单的游戏过程成为孩子们交往合作、学习探索的过程,最终让幼儿在高质量的游戏中获得发展和提升。

三、环境支撑与教师观察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高质量的游戏需要高质量的环境支撑。所谓高质量的环境指安全温馨、氛围宽松、自由自在、充满趣味且适合幼儿,并能引发幼儿持续探索和发展的环境。这种高质量环境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高质量的环境由此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支点,必须具有未知性,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期待性,能引发幼儿自觉参与,呼唤幼儿主动到来;具有可操作性,能实现幼儿与之对话,吸引幼儿与之互动;具有持续性,能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带动幼儿研究学习。

此外,高质量的游戏还需要教师高质量的观察。“有质量,幼儿的发展才有保障;有质量,才有幼儿教育的话语权;”[4]有质量,也才有教师的指导权。高质量游戏伴随着教师高质量的观察与高质量的指导。高质量观察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幼儿游戏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能够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最终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可见,高质量的观察是教师反思和调整其指导行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观察,教师高质量的参与及幼儿高质量的游戏都将难以得到保证。

总之,适当的时空条件、高质量的环境创设和适度的指导既是高质量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必备条件。

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游戏本身所具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就在日常游戏中注重改善氛围、利用玩具、现代游戏、民间游戏等为特点的策略体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完善。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和游戏。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一个人玩游戏,到了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谦让、合作、分享;以及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同伴间矛盾不统一的问题,这种不统一来自幼儿家庭环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个别差异,那么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型发展。

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小鱼游”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鱼网”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蔽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游戏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游戏中的儿歌更是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斗。”又如游戏“开火车”一个人当火车头,发出鸣·········拉着说:“嘿嘿我的火车马上开”,大家问“哪里开”?领头的小朋友说:“天津开········。”幼儿唱着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环境创设是主体性游戏的一个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包括游戏空间组织,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氛围的形成,把教育氛围具体化、物质化,是幼儿在教师创设游戏环节中更愉快地开展游戏。

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环境即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并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使他们真正的从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二是物质环境的创设。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玩具的投放是很富教育性的教练要研究玩具,材料投放的数量与时间,根据各班幼儿的不同特点;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就会对幼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身心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四、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例如:游戏“老狼几点了”有的幼儿不原做“老狼”,他们知道“老狼”是专门吃小动物的。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你们是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教师的语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动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而且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是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为中心,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在游戏中成长


导读:我们的区域游戏具有开放性且内容丰富,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主自愿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互相协商、合作,并主动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使得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纲要》也直接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实,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大班组合作创设了以“新民路”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的素质全面发展。

一、班级之间的合作、互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一个班的资源是有限的,能提供给幼儿的游戏形式、材料、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大班组利用走廊相连的优势合作设计了“新民路”的主题。我们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在“新民路”上根据幼儿需要创设了“肯德基”(大1)、“邮局(大1)”、“丹阳书城(图书室)”、“影楼(大2)”、“儿童医院(大2)”“大统华超市(大3)”“儿童银行”(大3)等区域,游戏中三个班的幼儿可在“新民路”上任意选择、游戏。这样使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多,交往、发展空间的更大。

二、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得到更大发挥。

我们的区域游戏具有开放性且内容丰富,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主自愿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互相协商、合作,并主动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使得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合作,建立正确的交往方式。儿童医院里:你当了外科医生我就当内科医生吧,我来当病人,我当药剂师吧……就这样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也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一位“化妆师”正在为他的顾客打扮,围巾一会儿扎脖子上扣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会儿扎在腰上作腰带、一会儿披头上作新娘的头纱,积极动脑筋想把他的顾客打扮的最美。就这样常常在操作中、交往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游戏中我们通过“买”、“卖”自然的引导幼儿主动的去学习对10以内加减法的正确运算,学习兑换钱币、找赎等,巩固对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同时也使幼儿认识了人民币,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三、角色的扮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游戏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交流,通过角色间的对话锻炼幼儿的思维反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游戏《儿童医院》中,“医生”关切地询问:“你哪里不舒服呀?”

“病人”详细的描述自己的“症状”:“我头疼、肚子很难过像要吐……。”

《大统华》超市中营业员:“欢迎光临,请问你需要什么?”

顾客:“我想买汽车,多少钱。”

营业员:“五元。”

顾客:“太贵了,便宜点。”

营业员:“不贵,我们这是最低价,照本钱买给你的,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们就要亏本了。”

在游戏中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礼貌的、适当的语言交往,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废旧材料的运用,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

在我们的周围,瓶子、盒子、包装袋等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随处可见,利用这些废物作为游戏资源,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效果显着:布的边角料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装饰在肯德基的墙上;娃哈哈奶瓶制成了热水瓶,摆在了超市的生活用品柜上;牙膏盒做成的汽车、机器人摆在了玩具柜上;吸管穿成项链,做成相框;海绵制作成了薯条、面包。在游戏中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操作,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还使幼儿懂得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道理。在游戏中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也在慢慢养成。

五、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程》中要求: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工作者”“消费者”这两种主要角色。幼儿通过“工作”(扮演医生、经理、清洁工、设计师、服务员等)获得“工资”,有了“钱”才能去“消费”。游戏中工作者只有认真工作才能拿到工资,假如不好好工作,擅离岗位,经理就要扣工资。通过这样的游戏规则逐渐培养了幼儿爱劳动、做事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我们还创设了“儿童银行”,游戏中幼儿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工资”)存入“银行”,当想消费时再从“银行”取出。在游戏中幼儿会比比谁的“存款”最多,在消费时他们也常常因东西价钱太贵而舍不得买。在潜移默化中幼儿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意识不知不觉形成。

总之,随着幼儿教育科研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以成长。

在游戏中学习


轩轩比较调皮,自控能力较差,经常与其他孩子玩不到一起,因此很少有孩子愿意跟他一起玩。

这天,孩子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轩轩一个人在娃娃家前转来转去。我走过去问:“轩轩,你在干什么?”他看了看我,低着头不说话。我蹲下身又问了他一遍,他这才低声说道:“我想去娃娃家和他们一起玩。”我想,轩轩有这样的愿望是一个好兆头,我应该鼓励他,并让他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于是,我对他说:“那你就去吧!”说完我就走开了,退到一个角落里悄悄地观察他。

轩轩站在娃娃家的门口,一次又一次地往里面探着头,可是在娃娃家游戏的小朋友都没理他。他见没效果,又走到娃娃家窗口,嘴里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娃娃家里的小朋友还是没理他。只听见娃娃家的辰辰对其他孩子说:“我们不能让他进来,他会弄乱我们的东西。”听了辰辰的话,我发现轩轩的情绪明显低落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看到这一隋形,我灵机一动,拉着轩轩的手去敲娃娃家的门。“谁呀?”我说:“我是邻居施阿姨,我现在要出去办点事,你们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孩子吗?"欣欣说:“行,进来吧。”我转身叮嘱轩轩:“孩子,你在邻居家可不要随便动人家的东西,要有礼貌,要和大家好好地商量,好好地玩,知道吗?”轩轩乐得直点头,立即走进娃娃家乖乖地坐在椅子上。我对主人说:“那就谢谢你们了,等我办完事就来接他。再见!”说完我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去娃娃家观察,发现他们玩得很融洽,我就没有去打扰他们。活动结束后,轩轩一脸灿烂的笑容。我问他:“轩轩,你们玩得开心吗?”“开心,我们一起做了好多点心,辰辰还讲故事给我们听。”“是呀,今天你很有礼貌,很守规则,小朋友们就愿意跟你一起玩了,以后还想玩吗?”“想。”轩轩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第二天的区域活动时间,我看到轩轩和辰辰相邀来到娃娃家,看来他们要继续昨天的游戏。

以前我也曾鼓励轩轩主动找小朋友玩,并且对他不守规则的行为多次进行批评和教育,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次当轩轩表现出与同伴一起玩的强烈愿望时,我创设游戏情境,帮助他参与游戏,不仅让他体会到与同伴游戏的快乐,还让他明白,只有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才能快乐游戏。相信轩轩以后会做得越来越好。

在游戏中走近孩子


2001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目标:要教会“医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要引导“演员”制作节目单;要提醒个别幼儿不要沉迷在一种游戏中……我曾经就带着这样的计划,每天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梭,毫无空暇。

瞧,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当我要离开时也毫不懈怠,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才觉尘埃落定……

到“医院”看病,我也决不放松,始终念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第一天,我挂号去看感冒,脑子里想着要让幼儿了解“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及时穿脱衣服”;第二天,我假装鼻子出血了,意在指导幼儿知道“危急时刻如何自救”;第三天,我捧着吃坏的肚子来到医生面前,想尽办法诱导幼儿总结出“吃饭前要洗手”的道理;第四天,我告诉幼儿我近视了,以便让幼儿领悟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如此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医院游戏却带给我深深的苦恼:“能想到的疾病我都患过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发展幼儿哪些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与专家、园长、老教师一起研讨,也开始研读《纲要》。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苦恼源于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

从“教师”变成“玩伴”,我开始傻傻地坐在桌前,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我会跟着幼儿的需求去寻找材料,为他们搭建“花车”出份力;我也会悄悄地告诉“医生”身体里的“秘密”……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摸奖、卖手机、开科技馆、造南浦大桥、遨游太空、举办中国博览会、召开南西奥运会……

游戏中的我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和以往带着清晰的目标介入幼儿的游戏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职业乐趣,不再试图统领和掌控幼儿整个游戏过程,使幼儿得以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

不过,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其发展;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

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

以往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焦虑,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是煤气灶,是妈妈用来烧饭的!”“这是电视机,这里有一个开关,还有两个按钮!”“这是冰箱,想想冰箱可以派什么用处呢……”有时,我们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比如,请来医生家长穿着白大褂对幼儿言传身教,希望幼儿能在游戏前记住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学会使用听诊器……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游戏”。

我们开始思量: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

瞧这边,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辛苦传授,幼儿反倒少了许多“应该如何游戏”的束缚,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会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指挥同伴扮演张牙舞爪的恐龙,我总是兴奋异常。放弃“手把手教”,收获的正是我们最期望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游戏与教学从分离到融合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游戏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兴趣脱节、内容脱节的现象。在游戏时段里,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地表达表现,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建博物馆、开轮船、玩“达人秀”、造动物园、搭游乐场等,也会大力支持游戏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依然恢复到“权威”状态,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教学计划,教幼儿认识五官,教幼儿区分蔬菜,全然抛开幼儿几分钟前感兴趣的内容。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习《纲要》之后,我们开始反复思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项关于“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终于感到“柳暗花明”,有了不少收获。

如今,在和幼儿一起搭建飞机时,我们会引导幼儿关注飞机乘务人员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幼儿一起讨论行李安全问题,会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学习如何安全乘坐飞机,还会提供材料将活动自然地延伸到了解和比较各种交通工具上……当幼儿对开花店产生兴趣时,我们不仅会和他们一起收集各种花花草草,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引导幼儿交流、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乃至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并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功用……当个别幼儿发起建“汽车博物馆”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予支持,并悄然将活动推向全体幼儿,让大家共同来收集“老式的车”,畅想“未来的车”……

如今,我们会把握幼儿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有时则会将有价值的内容延伸至教学活动。从游戏中生成的教学活动不仅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


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王晶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于开莲

积木游戏是幼儿园常见区域游戏之一,游戏材料主要以原木色积木为主。积木本身具有较高的操作性、较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探索空间。一方面,幼儿在游戏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尝试不同的搭建方法;另一方面,幼儿在这种高度自主的游戏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搭建问题。那么,幼儿在积木游戏中会遇到什么类型的问题,他们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又是如何解决的?本文基于笔者对北京市一所幼儿园中的96名中班幼儿在自然情景下进行积木游戏的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了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问题解决。

支撑问题

积木的功能是搭建,而搭建的过程就是积木与积木之间相互支撑并保持整个建筑物稳定的过程。积木之间能否稳定支撑取决于积木的重心是否平衡、积木之间的接触面积比例是否合适、建筑物是否搭建在水平面上等。在积木游戏中,幼儿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把房子搭得更高?”“再放一块积木后,房子会不会倒?”同样,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行为:

“小心翼翼地进行堆高”、“试探性地把积木放上去又拿走”、“当建筑物快倒的时候,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等。这些疑问和行为都说明幼儿在努力探究着积木之间稳定支撑应具备的条件。一个典型的支撑问题就是如何搭出一阶一阶的楼梯。

某幼儿搭了一个两层的房子。“我要给我的房子做一个楼梯” ,于是,他开始搭楼梯。他将两块单元积木垂直叠放在一起,但是发现没有出现“一阶一阶”的效果;之后他改变两块积木之间的接触面积,将两块积木“错位叠放”,出现了预想的效果;但是在继续叠放第三块积木的时候,整个楼梯就倒了。

搭楼梯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堆高,它涉及平面和水平的概念、积木之间支撑接触面积的比例问题、积木的重心问题等。所以搭楼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堆高的时候总是倒塌;目标状态是搭出一阶一阶的楼梯。

形状组合问题

形状组合是指一个图形可以由几个相同的其他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其他图形组合而成。比如,一个长方形可以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也可以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在积木游戏中,当建筑物还没有搭完但是某些形状的积木已经用完时,幼儿就会尝试寻找其他形状的积木进行形状组合来代替需要的积木。

某幼儿在搭建菜地的栅栏时,单元积木用完了。他先后用了柱形积木、大半圆形积木来搭建栅栏,但是发现效果都不好。于是又尝试用三角形积木,他先放一个三角形积木,然后又试着在上面叠放一个三角形,这时他发现,两个三角形正好能组合成一个长方形。随后他又按照这个模式组合出很多单元积木来完成搭建。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用已有的积木形状组合出单元积木的形状,以此来完成搭建。问题的初始状态是柱形积木、半圆形积木都不能很好地组合成单元积木;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重新组合出单元积木。

匹配问题

积木的匹配问题是指在搭建过程中如何选择大小、形状适宜的积木来完成合理的搭建。它包括积木与积木之间的匹配、积木与配件之间的匹配,也包括个别积木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匹配。能否选择一个大小、形状都适宜的积木影响着搭建的质量和整体效果。

某幼儿搭好房子之后想为房子装一个门。他拿了一个双倍单元积木,这时旁边的一个幼儿说:“你不能用这个,因为房子只有这么高,门不能用这个(双单元积木),得用小的。”该幼儿拿着双倍单元积木在房子周围比划来比划去,发现真的不合适,于是就去寻找小一点的积木。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就是个别积木与整体建筑之间的匹配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双倍单元积木太高,而房子的门太矮,二者不搭配;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选择与房子的门大小、宽窄合适的积木来完成搭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中班幼儿开始倾向于选择适宜的积木来使他们的建筑物看起来更符合现实的比例。

连接问题

积木游戏中的连接问题是指如何连接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当幼儿初步有了空间概念,知道“上面、下面,里面、外面,高处、低处”,并且有整体意识,或者对“斜面”感兴趣的时候,就会乐于给房子加一个滑梯,就会考虑到小汽车如何从较高的车库里开到较低的公路上。而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幼儿就会遇到如何连接两个高度不同的平面的问题。

由于单元积木有厚度,所以修出来的高速公路总是与地面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每次小汽车从高速公路上开下来的时候都容易翻车,于是幼儿开始想办法连接这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之前他用过斜坡式积木,不过他是把两个斜坡式积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来使用的,这一次经过尝试他发现了斜坡式积木的新用途。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是连接两个高低不同的平面的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公路与地面高低不同,如何连接以避免小汽车翻车;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顺利连接这两个平面。

围合问题

积木的围合是指至少用四块积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一块空间完全地包围在里面。如何进行围合也是在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对“里面、外面”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最常见的“围合问题”就是如何搭出“有四面墙的房子”。初步搭房子的时候,幼儿总是仅仅运用架空的技能把一个双倍单元积木用两个圆柱架起,或者用多个双倍单元积木进行堆高搭出一面墙,而不能搭出至少拥有四个面的三围空间。

某幼儿在搭建房子的时候遇到了如何进行“围合”形成房子的基本结构的问题。起初,他用四个双倍单元积木和八个圆柱体通过架空和排列搭建了“一面墙”。但是他发现,仅有一面墙,小动物是没法居住的,他需要再搭建一个有“里面”和“外面”之分的空间结构。于是他开始探索如何将现有的“一面墙”变成“一个空间”。他想了一会儿后便开始进行操作。他在已有的那面墙对面用一样的材料搭了一面一样的墙。之后,又找来两个四倍单元积木再次运用架空的方法将两面墙进行连接。这样一个空间结构就出现了。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的初始状态是小动物的家只有“一面墙”,小动物没地方住;问题的目标状态是为小动物搭出有“里面”“外面”之分的房子。

改变空间大小问题

积木游戏为幼儿感知空间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机会。积木本身就是一种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占据一定空间的物体,一块积木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取决于摆放它的方式方法。所以幼儿搭建的建筑物的空间大小不仅取决于积木的摆放方式,也取决于积木的大小或首尾连接后积木的大小。

中班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往往会因为某空间内不够容纳他想要放的物品去扩大空间;或是用长板为房子加盖房顶时由于长板不够长而去缩小房子的空间。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狭隘性,所以无论是去扩大空间还是缩小空间,他往往都不能意识到决定空间大小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因此如何改变建筑物的空间大小成为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一个问题。

某幼儿用圆柱和四倍单元积木为小恐龙搭了一个家,但是由于圆柱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导致围合后形成的空间太小,小恐龙不能住进来。老师提示说:“我刚才去小恐龙的家了,小恐龙跟我说,你给它搭的家它不是很喜欢,因为太小了,不够它住的。”幼儿看了看恐龙的模型发现恐龙真的很大,于是他开始把四倍单元积木从中间往外推,试图扩大里面的空间。但是还没推几下,建筑就倒了。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扩大空间。问题的初始状态是房子的空间太小,小恐龙住不进去;问题的目标状态是扩大房子里面的空间。

研究中,以上六种类型按照出现次数的多少依次为支撑的问题、形状组合的问题、匹配的问题、连接的问题、围合的问题和改变空间大小的问题。支撑问题是中班幼儿积木游戏中的主要问题。

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理解和表征问题,只有当问题解决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一个心理上的表征时,问题解决才真正开始。纽厄尔·西蒙认为对问题的表征就是构成一个“问题空间”,而这个问题空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的信息或是令人不满意的状况;二是问题的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状态;三是操作——为了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可能采取的步骤。总之,能否对问题情境建构起一个准确的心理表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中班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对问题的表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

有问题,无意识水平

“有问题,无意识”是指出现问题,但是幼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由于受到自身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搭建过程出现的问题,更不能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采取任何问题解决的策略。

有意识,回避解决水平

“有意识,回避解决”是指出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回避解决问题。处在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看到游戏中的问题,有时甚至能主动提出问题,但是不去解决问题。这一水平的幼儿在面对问题时通常有三种表现:其一,是把出现问题的建筑拆掉,重新搭建;其二,是改变最初的游戏情景来回避解决问题,例如,某幼儿搭了一个赛车跑道,设置了爬坡的障碍,这时另一名幼儿说:“小汽车不能跳,过不去这个楼梯的。”搭跑道的幼儿想了想说:“我这个不是汽车走的公路,是人的跑道,人能跳。”其三,是放弃搭建,不再进行游戏。

无效表征和解决水平

“无效表征和解决”是指出现问题,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能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或采取的策略不能解决问题。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只是不能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也不能顺利使问题从初始状态迈向目标状态。

有效表征和解决水平

“有效表征和解决”是指出现问题,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能够有效地表征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处于这一水平的幼儿能够发现积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好地分析问题,找到关键性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对应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幼儿们用四倍薄板积木围起一个正方形作为恐龙的家。幼儿甲说:“这个围墙太矮了,恐龙太高了,它们会跑出来的。”“是的是的,我们得搭一个让恐龙进得去出不来的家。”乙说。“那我们就在这个围墙上面再搭一层。”丙说。说着孩子们开始用单元积木和双单元积木加高围墙。(单元积木和双单元积木比四倍薄板积木相对较厚、较重)但是在加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刚要把单元积木或者双单元积木搭在四倍薄板积木上时,它就倒了,一点也不稳。“这个老倒,怎么办?”甲说。(看到了问题的初始状态,即围墙不稳)“你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容易倒呢?”老师追问道。甲看着倒了的围墙说:“因为上面的积木太大太沉了。”“因为上面的积木比下面的积木宽。”乙说。(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性信息,并且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于是幼儿甲就把上下积木的位置进行调换。(进行有效的操作,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经过调整以后,围墙稳固多了,不倒了。(实现了问题的目标状态,围墙站稳了)

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是寻求解答,即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包括三个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对这三个成分的识别和理解。问题解决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寻找一种方法,来克服“障碍”,实现从“给定信息”向“目标”的转化,完成问题解决。本研究发现,对于积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中班幼儿的解决策略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回避问题策略

回避问题策略是研究者在进行观察时发现的一个相对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它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初步表征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之后就会想办法回避直接面对这个问题。一般的回避方式有三种:其一是改变积木游戏情景以使问题自然解决;其二是放弃目前的搭建,重新开始游戏;其三是放弃搭建,不再进行游戏。

尝试错误

“试误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它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景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幼儿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试一试”。通过一系列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从而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最终解决问题。

顿悟

顿悟说认为,人遇到困难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顿悟的特点就是在一筹莫展时恍然大悟,突然意识到该怎么做,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例如,幼儿在搭建桌椅的时候,把一个单元积木平放当作桌子,把二分之一柱形积木立着放当作椅子。但是他发现椅子比桌子还高,于是他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拿着充当椅子的二分之一柱形积木一会摆在这儿,一会摆在那儿,发现都不行;后来他又拿来半单元积木放在桌子旁边,发现也不是很合适。偶然间他把二分之一柱形积木放倒,这时他发现这个积木放倒以后的高度很合适做椅子,就这样,这个问题解决了。

手段-目标策略

手段-目标是指将问题解决的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从而将问题也划分成许多子问题,然后通过解决每一个子问题来完成每一个子目标,从而达到终极目标。这种策略要求幼儿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并且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

三个幼儿在给房子加盖房顶时,长木板不够了。(问题出现:长板数量不够)女孩甲说:“没有这么长的木板可以放在这儿了,怎么办?”旁边的一个男孩子说:“你们可以用两个短木板代替一个长木板。”(出现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用短板代替长板)女孩甲追问道:“短木板中间有缝儿会掉下来的。”(出现第二个子问题:如何解决短板会掉下来)这时女孩乙说:“可以找个东西托着它点。”“用什么托着呢,圆柱已经用完了。”女孩甲问道。(出现第三个子问题:用什么托着短板)过了一会,女孩乙说:“用这个摞起来托着吧。”她拿着单元积木说。

观察模仿同伴

模仿是学前幼儿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知。在积木游戏中,每当幼儿遇到问题或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环顾四周。甚至在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些幼儿也乐于关注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幼儿所搭的建筑,并进行模仿。模仿的过程会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表征,准确地认识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其原因,并帮助他们尽快解决问题。

研究中,以上六种策略中幼儿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尝试错误策略,占到策略总数的40.5%;其次是回避问题策略,占到策略总数的21.4%。试误和回避问题是中班幼儿积木游戏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在积木游戏中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互动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浅谈游戏中师幼互动的节奏把握 导读: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小班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助 师幼互动做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培养高质量的倾听能力 -->培养高质量的倾听能力 人们常说,“听”是说的前提,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没有听的能力就没有语言表达的可能。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讲,“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的听觉器官(也就是我们的双耳)将外界声音信息...
    2021-08-23 阅读全文
  •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简单 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
    2021-03-01 阅读全文
  • 高质量的文艺浪漫诗句文案 很多优秀的诗词被传承下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大家有所感触,所以有些优秀的作品才值得我们收藏,什么样的作品值得你去收录呢?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质量的文艺浪漫诗句文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05-13 阅读全文

导读: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

2019-12-19 阅读全文

师幼互动做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

2019-12-16 阅读全文

-->培养高质量的倾听能力 人们常说,“听”是说的前提,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没有听的能力就没有语言表达的可能。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讲,“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的听觉器官(也就是我们的双耳)将外界声音信息...

2021-08-23 阅读全文

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

2021-03-01 阅读全文

很多优秀的诗词被传承下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大家有所感触,所以有些优秀的作品才值得我们收藏,什么样的作品值得你去收录呢?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质量的文艺浪漫诗句文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05-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