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玩了又没玩的孩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9月的一次晨间活动,最受欢迎的是保龄球。几次练习后,孩子们投掷的准确性越来越好。可是,东东却一直在旁边帮助大家扶正击倒的瓶子。每次别人击中了瓶子,他就快跑过去,赶在别人前面,把瓶子扶起来。

老师好奇地问他:“你怎么不去玩呀?”他却回答:“我帮他们把打倒的瓶子放好。”老师肯定:“原来你是在为大家服务呀.谢谢你。”东东笑得更开心了,继续这份“工作”。当有小朋友将“保龄球”全部打倒后,他会开心地为他们鼓掌,当小朋友打倒保龄球不扶起来的时候,他偶尔也会说:“哼!也不把它们扶好。”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其他孩子,还是捡保龄球的东东,他们都非常投入、开心。看到东东这么热心地跑来跑去为大家服务,我觉得应该给东东点赞。但在肯定之余,作为老师,我也不禁困惑了。东东这样的孩子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们好像玩了,又好像没玩,类似情况晨间锻炼的时候尤其明显。别人在跨栏,他愿意一直帮人扶着跨栏;别人在投掷,他愿意一直帮别人捡球。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本希望通过展间锻炼项目,来锻炼孩子们某一方面的运动能力,但如果孩子一直帮别人扶保龄球,好像就没有完成“预想”的体育锻炼目标。

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打倒的球要能够自己扶起来。跨栏的时候,如果有人一直帮他们扶着跨栏,跨栏就不会倒,对其他孩子来说,也不能很好地检验自己是不是跨过某个高度。

如果你是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是让东东不要扶瓶子,加入锻炼,还是顺应他的喜好,就让他用这样“不玩”的方式参与?或者,还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呢?

壹鼓励引导拓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肖莹

案例中,东东投入地帮助大家,也说明他的兴趣暂时不在“投保龄球”的游戏上。面对东东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制止他的行为,避免孩子产生误解——“我帮助了别人,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让我以后别这样做了”,积极性被打击。相反,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同时,老师不妨尝试改变玩法和规则,让游戏不再单调。比如,在我们班类似的“保龄球”游戏中,我会充分挖掘保龄球的各种玩法。尤其在幼儿的投球技能基本都达到一定水平后,我就鼓励幼儿想想“球还可以怎么玩”,及时引导幼儿分享、创编新玩法。幼儿有了玩球的新兴趣,很快创编出多种玩法:双脚夹球跳、抛接球、接龙比赛等等。幼儿每创编出一个新玩法,我都会与幼儿一起分享,既推广了新玩法,又大大提高了幼儿创编的兴趣,使“一物多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还可以请班级家长为每位幼儿用报纸制作一根“纸棒”或者一个“纸球”,玩赶小猪、打野兔等丰富多彩的游戏,也能达到和保龄球游戏类似的体育锻炼目的。有了更加丰富的户外体育游戏,相信东东也会感兴趣,并且玩得不亦乐乎。

贰正效介入支持发展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王翠萍yjs21.com

华东师范大学的华爱华教授在《解读》一书中撰文指出:“如果你的介入是通过观察,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就是‘正效介入’。如果你的介入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游戏,将教师的意图强加给孩子,不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负效’介入。”

案例中谈到,“几次练习后,孩子们投掷的准确性越来越好”。这个现象说明原先的投掷游戏对班里的一些孩子已缺乏挑战性,自然参与兴趣也随之下降。站在孩子的角度,是否反复投掷保龄球的游戏行为让孩子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样的游戏是否已经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了呢?

如果是这样,老师不妨把问题抛给孩子们,一起就“保龄球还可以怎么玩”作为话题来进行商讨。比如,距离能否加长,不仅要“投准”还要“投远”,对投掷动作和力量控制的水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游戏难度的增加,一方面会吸引东东的注意力,让东东自然回归到游戏中来进行挑战与尝试;另一方面,老师和其他幼儿分享“东东为同伴捡保龄球”的经验,也会让更多的同伴加入到日常服务之中,即别人在游戏时,愿意帮助别人来让游戏更快、更好地进行,实际起到了“双赢”的教育效果。

日常的游戏活动中,当遇到“两难境地”,需要教师介入时,不妨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立场上,通过提示和建议启发幼儿自主思考,让幼儿自己决定怎么做。只有这样,教师的帮助和介入才能真正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叁因势利导,挖掘健康活动的多元价值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江晨

在组织活动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就健康领域的发展来说,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锻炼,更有适应性、意志力、公平性、主动性、集体意识、体育道德等等多方面的发展因素需要考虑。案例中,我们可以透过教师对孩子活动情况的关切,看到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幼儿在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方面获得了哪些机会,缺乏对幼儿发展的整体考量。

案例中东东的反应——以帮助伙伴为乐、希望小朋友也能扶好被打倒的瓶子——也帮助我们以更宽广的视角反思晨间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借助幼儿的需要,使晨间活动等健康活动的多元价值被挖掘出来。

设计有多重发展可能性的体育游戏

从东东的活动来看,其实他也是在运动着:他跑来跑去,扶瓶子,发展了跑的动作,锻炼了手的协调和平衡感;同时,他总是第一个抢着去扶瓶子,体验到帮助别人后获得的成就感;另外,他虽然对别的孩子“不把瓶子扶起来”有所不满,但仍然坚持帮别人,体现了很强的意志力和责任心。那么,从这一个活动项目来看,有的孩子锻炼的是抛球、击打的动作,有的孩子锻炼的是跑动、平衡,以及意志品质。在一个有趣的游戏里面,孩子们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教师要从这一点出发设计游戏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摆脱枯燥的反复练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活动。比如,在树林间挂上大丝巾,像屋顶一样张开,再提供很多海洋球放在旁边的篮子里。有的孩子会尝试着把海洋球扔到丝巾“屋顶”上,从下面看起来很美;有的孩子则站在丝巾下面跳起来拍打,试着把海洋球打到草地上;还有的孩子则在草地上四处追逐滚下来的海洋球,把它们丢进篮中。这样的游戏可能会发展孩子几个方面的动作,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自己的活动。

创设多种选择的规则和玩法

案例中,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扶瓶子”和“打瓶子”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两种备选的活动。就像《汤姆·素亚历险记》里面的汤姆一样,他把原先是“惩罚”的刷墙行为,通过规则的变化,变成了各个孩子争抢要体验的有趣活动。如果我们把游戏分成两个部分,想要扶瓶子的,在瓶子后面排成一排,想要击打瓶子的,在起点线后面排队,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选择。看起来不受欢迎的“扶瓶子”,很有可能会变成大家抢着做的事情,还有可能会发展成两方的挑战和对决。

有一些游戏规则比较明显的活动,教师都可以利用游戏的需要,设置多种角色,并通过玩法和规则的调整,让孩子们都有机会进行尝试。

比如,我班的冬季锻炼中,不少孩子都学会了单人跳绳。于是,我们准备了长绳,两人甩,一人或多人跳。因为绳子比较重,一开始都是老师甩绳子,要跳的孩子在老师身后排队。过了几天,就有孩子提出也要试着甩绳子。这时,我们的规则就变成了一个老师和一个小朋友一起甩绳子,想要甩绳子的人到小朋友那边排队,想要跳绳子的人到老师身后排队。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跳绳,但跳累了,也会去甩绳子;有些孩子甩绳子感觉累了,就来排队跳绳。这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孩子们的相互帮助和协调的能力以及集体感也更强了。

鼓励幼儿从参与者变为组织者、策划者

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户外健康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从活动内容的策划,到规则的制定,再到材料的准备,甚至活动过程中的组织,都是教师一手操办。实际上这还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幼儿只是被动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常常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换一下位置,让幼儿变身为组织者和策划者,又会怎样呢?

比如,我们每天午餐后都会组织孩子们散步,从操场边、草坪旁、花园里逛几圈。每次老师组织的时候都很费事,总有几个孩子在队伍中“捣蛋”,还有孩子边走边说“无聊,真无聊”。一次,我提出让小朋友做队长,带大家散步。队长对散步的路线和方式有绝对的决定权。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的散步活动成为大家最为期盼的活动了。你看,有的孩子带着小伙伴从大型玩具上面下面钻来钻去;有的孩子边走边把经过的地方定义为游戏中有趣的场景,一会儿要“绕过小河”,一会儿要“跳过火山石”,一会儿假装身边有条大鳄鱼;有的孩子带着队伍“走迷宫”,从这里穿进,又从那里穿出,还知道停下来等一等后面的孩子。散步从此趣味盎然,每个孩子都积极参加。

当幼儿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之后,他们会更多地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设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也会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改进。不仅能力强的大班孩子会如此,小班的孩子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进行一定的策划。例如,在“青蛙跳”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从教室里选择“池塘里可能会有哪些样子的叶子”,然后让孩子们把选来的材料摆放到操场上。有的孩子选择了垫子,有的孩子选择了盒子,也有的选择硬纸片。“小青蛙们”在“叶子”之间游一游,在“叶子”上跳一跳,他们会根据自己跳的能力调整“叶子”的位置和高度,忙来忙去,不亦乐乎。

在孩子们的健康游戏活动中,采用多种策略,挖掘活动中的多重价值,让每个孩子都主动地“玩起来”,并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人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肆观察一次怎么够

江苏省无锡市蔡墅巷幼儿园惠纯

看了案例中的东东,我不禁莞尔一笑,这样的孩子平时经常会遇到。也许在若干年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自以为是地打着引导孩子达到活动目标的旗号而委婉地要求孩子加入活动。但随着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理念,我也不断地反思: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现在认为,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比知识技能来得重要!

案例中的东东,他用他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也许这一次我们老师看到的是他在不断地帮助别人捡球,说不定在他的眼里这是在观察别人投掷的方式呢。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全身心投入的东东,他始终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体!每个孩子都具有个体差异,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孩子,而作为老师,我只想静静地做一个观察者,做这真实活动的记录者。

我会坚持在一天中观察东东3次,每次观察3分钟,看每一次东东的成长与变化。我想,只有真正尊重幼儿的选择,真实记录、完整理解孩子的发展,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说东东的“不玩”也是一种“玩”,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玩”,是承载了良好学习品质的“玩”,我支持幼儿的这种“玩”!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游戏——孩子的生命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游戏——孩子的生命》,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于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于是,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游戏可满足孩子生理发展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

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孩子们在生理上要求不断地变换姿势。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疲劳和厌烦,通过游戏可改善孩子的心态,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变换姿势,开心地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在自由、开心的游戏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了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使躯体感到舒适和愉快。通过“猫咪睡觉我不吵”、“老鹰抓小鸡”、“捞鱼”等游戏,发展了孩子们爬、慢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肌肉的活动能力,促进了四肢的协调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游戏可满足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这种兴趣与好奇是理解环境、接纳环境、影响环境的表现,游戏可满足孩子们这种认知发展上的需要,在游戏中孩子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中扩展和加深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通过“玩滑梯”、“搭积木”等游戏,在嘻笑中体验着高低变换,在摆弄中感受着球体与圆的区别。再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医生的耐心、病人的痛苦、老人的苍老,在稚童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生动具体的游戏行为,感知和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发展了智力。

三、游戏可满足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母子游戏”是成人与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式,在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过家家”则完全是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角色游戏,在当妈妈、当爸爸、当孩子的感觉中形成了一个小集体的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发展了同伴之间团结友好的关系。通过游戏使孩子们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逐渐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促进了互相谦让、协调、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游戏可满足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促进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发展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孩子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如孩子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产生自豪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在游戏中也不会产生任何负担,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玩。因此,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可以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又使各种需要 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带又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使孩子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与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去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热爱拍照的孩子


小孩子特别喜欢摆弄智能手机或者相机,但大人并不放心孩子用这些昂贵的东西玩耍。那么,一次性相机则是个不错的选择。下面将给大家说一说相机给孩子生活带来的好处,如何利用制作家庭相册记录孩子的生活等等。

一起DIY家庭相册?

在家的时候,你应该尽快将照片洗出来,这样才不会耽误下一步的进行。有些洗印机可将照片保存在CD里以便于复印,这意味着孩子还可以做多重备份。

买一本相册,按顺序放好照片。用胶水将照片仔细地固定在相册页上,留出标题的空位,每张照片一个标题。如果孩子不会写字,可以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可以为自己的相册设计封面,同时不要忘了在相册内外突出拍照的日期。

让孩子快乐的相机

一次性相机是孩子的玩具,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同时还可以获得各种知识。

通常情况下,每部相机只能曝光12次,所以爸爸妈妈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在最佳的时刻照相,并注意观察最后还剩多少张照片。鼓励孩子拍多种照片,这会对他的生活有个很好的记录。

用有自己的相机

有时候你不想让孩子玩你的智能手机或者昂贵的相机,但孩子又非常想要玩的话,你可以给孩子买一个一次性相机。带孩子去公园拍摄喜欢的东西,完成拍照后,可以合孩子一起制作一个相册,标上日期和地点。

还给孩子自由的蓝天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幼儿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幼儿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幼儿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幼儿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幼儿;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幼儿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幼儿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幼儿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幼儿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幼儿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幼儿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幼儿的创新举动,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幼儿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幼儿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幼儿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幼儿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第一个发现是:幼儿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幼儿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幼儿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注重幼儿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幼儿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幼儿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而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这个游戏世界得以实现和日趋完善。在一次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展评中,我有幸作为评委,换了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幼儿游戏中呈现的情境,游戏组织者对创造性游戏的独特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精彩纷呈的游戏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让我在学习之余对创造性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本次游戏展评所透出的游戏信息的思考。

有创意的教师才能带出有创意的孩子——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一直提倡在游戏中进行退位指导和隐性指导,但这也使得有的教师因误解而游离于孩子的游戏之外。而一个游戏是否玩得开来,能否将游戏的价值进行提升,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1.开始部分的引导

游戏的开始是否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否体现出游戏的主旨,能否引发孩子游戏的愿望,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甚至会影响整个游戏的进程。

有创意的教师有很多种方式来开启整个游戏:用游戏的方式直接将孩子带人角色情境,如直接带孩子开着车进入“停车场”游戏;用角色身份开门见山地进入游戏情境,如教师以导游身份展开混龄游戏“娃娃游北京”;用问题情境引导孩子进入游戏,如把猫妈妈的来信作为“贝贝秀”游戏的一个引子……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引导语简短精练,直接切入重点,把大部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自由发挥。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观察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及时“发现”。

游戏中,教师大都采用拍照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戏观察,过后再展示照片并调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适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引导幼儿调整,点燃游戏创造的火花。如表演游戏“白雪公主”中,负责场景的孩子因搭建物体色彩搭配的问题而出现争抢现象,教师敏锐地用建筑师的身份介入游戏,及时引导孩子们解决,引发了孩子们对搭建城堡更深层次的探索。

(2)协助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协助孩子提升游戏价值。

游戏“贝贝秀”中,教师一直是孩子服装创意的协助者,从孩子们随意地剪、贴,到有目的地剪和有序地粘贴,孩子们的服装成品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建构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把孩子随意搭建的小花、恐龙、建筑物,规划成了错落有致、富有建筑美感的恐龙园。

幼儿游戏不是教师计划中的演出,孩子们随时都会有新的内容增加或兴趣点的转移,有创意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协助幼儿推动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在游戏“娃娃游北京”中,教师最初只提供了故宫、长城等几个经典景点的游戏场景,随着孩子在“游玩”过程中假想拍照等情节的出现,教师及时提供了照相机、野餐垫子、篮子等物品,引导孩子们开始“景点摄影”“野餐”等新的游戏。游戏“停车场”,从搭建平面的停车场,发现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停车需要,转而引领孩子们自发地讨论,用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引向搭建立体停车场的更高游戏层次。

3.游戏评价中的指导

有创意的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照片记录、过程录像、评选、作品(服装)展示等等。这种基于幼儿游戏真实记录的评价,能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同伴游戏的真实状态,也更能激起孩子们对游戏深入开展的再讨论,便于大家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游戏增长点。

材料是游戏的支撑——多元化、合理化的材料投放是游戏的基础

开展创造性游戏,材料提供是整个游戏开展的支撑,材料提供得恰当,幼儿游戏的质量相对就高,成就感就强。如建构游戏“家乡的路”,教师提供的彩色插塑、塑料屋顶、轨道等辅料,无论在色彩还是构建方式上都非常适合搭建建筑物,使得游戏虽然偏离了“路”的主题,但是幼儿搭建的成品质量较高。那么,怎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孩子的?或者说,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合的材料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当的材料

如中班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提供多种小型插塑;大班游戏“白雪公主”,提供大型插塑和多种几何形木块;中小班混龄游戏“家乡的路”,既提供大型屋顶、轨道等辅料,又提供色彩鲜艳的小型插塑。这样,不管从手部肌肉发育还是认知、能力等方面,都照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2.了解孩子的能力,提供有挑战性可操作性的材料

游戏“王府井美食一条街”是在该园幼儿平时区域活动中制作过饺子、面条、糖葫芦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师在材料柜中投放了所有的制作原料,幼儿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适当的选择。这个游戏如果放到其他没有基础的幼儿园进行就比较难开展。游戏“开汽车”对于各年龄段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在车厢设计上动脑筋,设计成4节游览车,必须4人合作,还要兼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的位置,富有挑战性,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3.巧妙设计材料,解决游戏难点

剧场游戏“快乐游常州”,教师投放了做成盒子形状的活动大书,幼儿可以参照图片进行讲述,观众可以边看画面边听,甚至可以自己上去讲。教师的设计将比较难开展的环节变成孩子平时的看图讲述,非常适合幼儿的能力。不同难度的大书,孩子们几乎都能够上去讲一段,获得了很多幼儿的喜爱,改变了平时剧场比较冷清的局面。

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创设游戏平台——游戏的主动性掌握在孩子的手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真正地将游戏还给孩子,但也始终摆脱不了对幼儿游戏的高操控。我们希望游戏是有序的,于是游戏环节被固定;我们希望游戏是热闹的,于是游戏场景被排练……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我们应该认识到,游戏中的教师就如同是仆人,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游戏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孩子手中。

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的玩法和评价,而所有的设置与选择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我们认为有趣的游戏,幼儿无动于衷;我们创设的高雅情境,幼儿无所适从;我们提供的丰富材料,幼儿无从下手……以下是老师们对于表演游戏“小红帽”的点滴感悟。

感悟一

这次游戏,从成人的角度看也许不那么成功,甚至有点“乱糟糟”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没有“乱”的过程,怎么会有成功的教育?

感悟二

其实这次表演游戏,我完全可以让其看起来井井有条,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宗旨。在新《纲要》实施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用十几年前的游戏模式来展现孩子们的活动吗?

感悟三

游戏不是“表演”,不是为了让观看的人满意,而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演”的乐趣。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表演能力弱,协调能力差,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表演的热情,还是顺利地表演完了故事,这就足够了。

感悟四

游戏“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们“乱”了之后,老师也“乱”了。孩子们的“乱”在若干次游戏后肯定会有改观,但教师“怕乱”的观念却将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的确,让游戏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游戏,游戏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孩子自己,游戏表面上的“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怕乱”的观念。

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会体验到不一样的教育心态,会感受到游戏“乱”中蕴含的成长,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发起游戏,发掘游戏的过程,体验游戏的成功,我们会感受到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价值。我想,展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等奖、二等奖,而更多是对游戏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层面的价值提升。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


不少家长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认为游戏和玩耍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无利的,并把这种观点带到早期教育中。因此,有的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对孩子进行早期知识技能的训练。

其实,多年的早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已经证明,提前开始的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并不能给予孩子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挑战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而其所造成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儿过度紧张、厌食、头晕及耳鸣等症状,长期危害是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究其原因,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发育和认知的规律。

许多研究证明,由婴幼儿自定前进步伐,自我控制的游戏是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是幼年时期重要的任务,缺少游戏的机会和经验,将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游戏还是婴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游戏对于成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娱乐,但游戏对于婴幼儿来说,却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生活中的正经事。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我们做家长的应该保障婴幼儿游戏的权利。

游戏对孩子的力量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游戏、游戏,再游戏!日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心理专家、早教专家玛思博士为上海家长解读了一次“游戏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们工作都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为了照顾孩子,是不是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职妈妈’?三年的‘全职妈妈’界限是否科学?”不少家长抱怨时间少,又担心照顾孩子不够。

但玛思博士对年轻家长强调: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越来越忙,美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这并不是家长的错,但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价的游戏道具。”玛思博士表示,廉价的纸盒并不比昂贵的玩具差,评价玩具好坏的并不是价格,而是用处。锅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乐道具。孩子通过敲击可以了解声音的大小、节奏,甚至为自己创作出一段不错的音乐,充满成就感。

此外,把宝宝整个身体放在卷起来的毛巾上,就可以训练他的平衡感;一面镜子和一支口红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比如:把口红涂在宝宝的鼻尖上,当宝宝在镜中看见自己,并试图抹去口红时,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镜子中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镜子也是孩子的好玩具


可能不少妈妈已经发现,自己的宝宝对镜子很感兴趣。当宝宝第一次看到镜子时可能会有些紧张,但慢慢地宝宝就会对镜子里那个“小伙伴”感兴趣了。如果给宝宝一个小镜子看,他的视线会追随着镜子的移动而移动;每当把宝宝抱到镜子跟前时,他也许会很兴奋,也许会有些害羞;等宝宝再大些时,他就会伸出手去触摸对面镜子中的人,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做个怪样,吐吐舌头,开心地笑起来。

宝宝对镜中“小伙伴”的亲昵、友爱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宝宝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体现,这些正是社会性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说,镜子是培养宝宝社会亲和性的有益玩具,而且对丰富宝宝视觉体验也很有好处,是宝宝的好朋友。

专家建议,6个月以前的宝宝可以利用镜子来进行其社会性培养。但是,妈妈在给宝宝玩镜子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用镜子培养宝宝社会性的最佳时间是在宝宝出生后第8-9周,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机。

这时多数宝宝还不能完全独立地竖直头颈,而且也不会自己拿东西,此时最好把镜子挂在宝宝床边,让宝宝躺着看。但应注意经常变换方向,避免宝宝头部总偏向一侧,把头睡偏。

2.要掌握宝宝与镜子的最佳视距

一般认为镜子应挂在距宝宝眼睛15厘米的地方,不能太远也不宜太近,不能太高也不能低,以宝宝可以平视为宜。等宝宝头颈能够竖直起来以后,可以经常把宝宝抱到穿衣镜或梳妆台前照镜子,逗宝宝与镜子中的自己碰碰头、拉拉手,告诉宝宝镜子里的“小朋友”就是宝宝自己,向镜子里呼唤宝宝的名字。宝宝会觉得非常有趣,慢慢地他就会主动与镜中的“小朋友”交流。

3.要注意安全

镜子是玻璃制品,易碎,在给宝宝玩时,一定要有大人在旁边看护。特别是要注意镜子边缘是否光滑,最好用胶布把镜子边缘多包两层,以防划伤宝宝。最好用不具危险性且不易碎的不锈钢制品,但要注意镜面平整,影像没有扭曲变形。大小以10-12厘米为宜。

你给宝宝提供的镜子,实际上是给宝宝提供了一个“小朋友”,在宝宝与“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宝宝的社会性也随之得到发展。

训练孩子感觉的亲子游戏


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还小,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有办法预防吗?这里,我向各位家长推荐一组亲子游戏,既能起到预防作用,也能让你和你的孩子玩得很高兴。

(一)泥土游戏

玩法:

1.将泥土或沙土放置在大盆子或大塑胶布上面,孩子必须能整个身体进入其中,并且全身各部分能接触泥土和沙土,尤其是手。让孩子用手做泥球或捏成各种形状,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接触时的反应。

2.如果孩子还可以接受,不妨增加泥土及沙土的数量,使孩子的身体接触面更大些。

3.可以改用其他接触物,如纸、树叶、涂料、米、豆等,强化孩子触觉识别力,以促进其感觉。

延伸活动:父母也可以在户外游戏时,让孩子在沙地、泥浆、草地、碎石子地上做游戏。

(二)用身体作画

玩法:

1.将大画布或塑胶布铺在地上,涂料散在旁边,孩子可以用跪坐、俯卧或者躺的方式,把这些涂料用手或身体在画布上自由涂画。

2.也可以将画布挂在墙上,孩子可以将涂料抹在身体或手上,再用手涂抹,或用身体撞擦在画廊上。

3.触觉敏感的孩子开始时会有些紧张,可以鼓励他们从手指开始,逐渐扩大至手腕、手臂、脚掌再到臀部和身体。

4.自闭儿常对某种颜色特别排斥或喜爱,不用紧张,让他们自发地进行调节,慢慢地,他们也会逐渐适应的。

提示:这种游戏不但可以训练触觉,对增强手脚的协调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塑胶粒游戏

目的:可强化孩子手指末梢的触觉刺激,强化触觉的辨识力。

玩法:

1.盆中放进塑胶粒、木屑或纸片,也可以用混杂的方式,让幼儿用手在其中翻动、抓推,要避免盒内的刺激硬物造成孩子手指的疼痛,以免产生排斥情绪。可以让孩子双手伸入其中搅动,或用脚踏、臀部坐进去,家长要详细观察他身体各部位的反应。

2.混合越多的东西,在游戏时会产生更多的声音,也能增强孩子游玩的兴趣。

3.注意强化手指灵活性的引导。

延伸活动:也可以用面粉、纸屑、豆类等不同质感的东西,以增强孩子对不同物品的适应能力。

(四)抓痒痒

玩法:

1.让孩子躺在软垫上,家长在他的腋下、胸口搔痒,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控制用力的大小及刺激的强度。

2.了解孩子敏感的部位,如果是一些他人常接触的部位,也需要很强刺激的话,则需改变和适应。

3.可以边做游戏边跟孩子说话或听音乐,安抚他的情绪,以调整触觉对他身体的影响。

提示:抓痒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增加他的词汇量和活动兴趣。

(五)麻布刷身

玩法:

1.家长用干麻布以中度力量刷孩子的手臂、足部、胸部和背部。

2.对反应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帮助他慢慢适应;对反应迟钝的孩子则可用力些,以活化其神经的触觉接受。

3.可以边做过讲故事或听音乐,使孩子不至于太紧张,并保持轻松快乐的气氛。

延伸活动: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例如扇子、羽毛、电动按摩器等。

(六)冰袋游戏

玩法:

1.用冰袋来“测试”一下孩子的表面肌肤,看看他的反应如何。孩子有时由于冰袋刺激太强,不愿别人碰他,宁可自己来做,这时,你不妨让他自己先试试看。

2.可以换成热水或冷水,看看他的反应。

延伸活动:可以用小石头或细石袋,或各种软硬东西来做“接触”游戏,训练孩子正常的适应能力。

(七)梳头游戏

玩法:

1.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头皮,并且顺其势梳头。

2.可以在示范一次后,让孩子自己动手,这对手的精细动作发展和对自身形象的了解都有帮助。

3.可以“发现”孩子特别敏感的部位。

延伸活动:可以尝试用木梳子、羽毛、毛巾等代替,或进行洗头、刷手掌及脚掌的游戏,以强化孩子的触觉。

(八)吹风机游戏

玩法:

1.先告诉孩子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再用凉风吹这些部位,问问他有什么感觉。

2.换成热风,但注意不要灼痛孩子,让孩子讲讲各部位的感受。

3.敏感的孩子通常在脸部和头颈肌肉上会有强烈的反应,不要直吹这些部位。

4.可以和孩子边做游戏边听音乐,化解他的紧张感。

提示:热风、凉风可以随时切换,并观察孩子的感觉,也可以在皮肤上加上一张薄纸,以减轻风的强度。

(九)戏水

玩法:

1.让孩子在浴盆中戏水。触觉敏感过强的孩子,一般都有怕水的倾向,但水的温度、力量强度变化大,如运用恰当,能较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障碍。

2.可用莲蓬头喷射孩子身体各部位,也可以让孩子浸泡在浴池中。

3.水的温度可用冷、温、热三种,让孩子分别试一试。

延伸玩法:可以让孩子边戏水边刷身体,效果更佳。戏水游戏也可以作为学习游戏前的准备。

(十)与毛巾共舞

玩法:

1.将孩子包在大毛巾里,采取俯卧姿态,由父母两人各拉毛巾一边,前后甩动。

2.孩子也可以采用仰卧姿态,增加不同的感觉和趣味性。

3.注意孩子觉得不舒服或害怕时,应立刻中止。

延伸活动:可以在前后摆动之际,引导孩子向固定目标投球或将东西投入指定的箱子内。

(十一)空中飞行

玩法:

1.由父母两人,一人抓住孩子的脚,一人抓住孩子的手,将孩子的身体抬高后进行左右和上下的摇摇和晃动。

2.孩子可以分别用仰卧或俯卧的姿势进行游戏。

3.注意孩子肌肉紧张的情况,不宜勉强进行;如果孩子感到不适,应立刻停止。

延伸活动:可以改成父母各握孩子的同侧手和脚,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的摇动。摇动时可以配合音乐的节奏或一、二、三的口令来增加趣味性。

(十二)直线运动

玩法:

1.在地上用胶布贴成一直线,让孩子双脚前后相接,先用左脚跟接右脚尖,右脚跟再接左脚尖交互前进。双手摊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2.也可以用脚尖着地前进。前进的路线可以直用转弯、斜角前进或圆弧形前进。

延伸活动:作直线运动时,孩子手上可拿各种东西,例如捧住八分满的水杯,练习如何保持平衡。

如何训练孩子的时空能力


时间和空间是比较抽象的,我们在生活中是无法看到和摸到的。3岁以前的宝宝因为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几乎没有跟外界接触,所以说孩子很少能够掌握时空能力。

3岁以后,多接触外面的世界,生活内容变得丰富了,经验也变得多了,孩子就逐渐开始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在时间观念方面,3岁的宝宝知道了早、晚.今天、明天,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概念。

比方说,在早上的时候要起床:晚上的时候妈妈就回家了;天亮了,就可以看到外面的环境,这就是白天;而天黑了,就一定要打开家里面的灯,人们大部分已进入梦乡的就是黑夜。在这个时候,对于一些比较有层次的词语,比方说“前天”、“后天”等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楚。

在空间知觉方面,孩子有了很多的生活经验,3岁的宝宝也开始知道了一些空间表象,比方说会辨别上、下,里、外,前、后等方位。孩子会记得自己的玩具和生活用品放在哪里,哪里放着什么东西,还能够一个人去邻居家玩耍,然后再自己回来。

孩子还能够准确地完成大人的一些吩咐,比方说妈妈让他拿个碗过来,他都可以做到。不过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辨别左右方位。

时间能力训练游戏

(1)把时间单位同计数联系起来,爸爸妈妈用手表来记录时间,按秒针的走动说:“1秒,2秒,3秒”,这种计数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时间在过去。

(2)要孩子知道做每件事情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比较做两件事情,看看做每件事情的时间,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训练,例如:“叠手绢和穿衣服哪个花的时间要多?”

(3)孩子的时间感训练,最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的事件相联系开始,比方说”午饭后”,“晚饭后”,“睡觉前”。孩子年纪再大一点,才会明白昨天、今天和明天之类更抽象的概念。

(4)设置时间期限,“你再玩5分钟,好了之后我们就回家。”早上起床是一个训练好机会,用表或数数,先说好时间,然后观察孩子在特定的时间内是不是能够完成任务。一开始孩子并不明白分秒等时间量度是什么意思,慢慢地,孩子就能够自己了解了。

空间能力训练游戏

(1)多看图案

面对一幅图画,走出迷宫;找不同;画出和画中不一样的图案……孩子会很开心。这些练习能够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能够辨识很多相同与不同的形状、图案。

(2)拼图是个好东西

拼图游戏能够提高孩子逻辑推理和视觉判断的能力。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利用旧的月历、海报来制作自己的拼图游戏,这样就可以随时更换了。

拼图的难度要合适,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最好是5~10片,等到孩子大了,以及能力强了以后就可以慢慢地增加难度。太过简单的,孩子会没有什么兴趣,也无法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太难的又容易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所以难度一定要把握好。

(3)让孩子随意发挥

孩子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在孩子画画的时候,不要管他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要让孩子独立完成。用不同的绘图工具,让孩子知道不同工具的不同功能,让孩子学习借色彩、线条、图案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以上就是训练孩子时空能力的方法了,爸爸妈妈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这样孩子以后才更容易成才。

幼儿园游戏《玩了又没玩的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叙事:老师.我再也不和你玩了 今天上午活动课上,我正组织小朋友唱歌,他们都很高兴地唱着,只有洋洋小朋友静不下来,只见他左顾右盼。突然一下子趴在了地上学青蛙跳,当时我很生气,连忙走过去把他拉了起来,并且随口批评了他几句,只见他看了看...
    2021-01-29 阅读全文
  • 李智浩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今年,我教的是小班,孩子们刚入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孩子们免不了一些哭闹,通过我这几天的努力,孩子们基本上都不怎么哭闹了。 我发现只有李智浩小朋友独自躲在角落里,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像很害怕的...
    2021-09-16 阅读全文
  • 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绝交的伤感句子简短【精】(60条) 友情是宝贵的,但也同样需要付出很多。在友谊逐渐流逝与朋友决裂时,此时心中肯定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你觉得朋友决裂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哪些好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绝交的伤感句子简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05-23 阅读全文
  • 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绝交的霸气句子简短 (通用40句) 友谊就像音符,一起谱写出美妙的乐曲。在选择决裂友谊破碎的那一刻,此时心中肯定有万千感慨想要说出来。你知道哪些朋友决裂的句子适合你自己吗?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绝交的霸气句子简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05-17 阅读全文
  • 我们去儿童公园玩了(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我们去儿童公园玩了(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活动前言:我已经是一名托班的小朋友了,来幼儿园上学快两个月了,我给小朋友玩的都很高兴,当过星期的时候,我们还常常约好一起玩耍,幼儿园的老师还组织我们...
    2019-12-13 阅读全文

今天上午活动课上,我正组织小朋友唱歌,他们都很高兴地唱着,只有洋洋小朋友静不下来,只见他左顾右盼。突然一下子趴在了地上学青蛙跳,当时我很生气,连忙走过去把他拉了起来,并且随口批评了他几句,只见他看了看...

2021-01-29 阅读全文

今年,我教的是小班,孩子们刚入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孩子们免不了一些哭闹,通过我这几天的努力,孩子们基本上都不怎么哭闹了。 我发现只有李智浩小朋友独自躲在角落里,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像很害怕的...

2021-09-16 阅读全文

友情是宝贵的,但也同样需要付出很多。在友谊逐渐流逝与朋友决裂时,此时心中肯定有很多不吐不快的话。你觉得朋友决裂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哪些好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绝交的伤感句子简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05-23 阅读全文

友谊就像音符,一起谱写出美妙的乐曲。在选择决裂友谊破碎的那一刻,此时心中肯定有万千感慨想要说出来。你知道哪些朋友决裂的句子适合你自己吗?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和玩了好几年的好朋友绝交的霸气句子简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2-05-17 阅读全文

活动名称:我们去儿童公园玩了(秋季幼儿园活动教案) 活动前言:我已经是一名托班的小朋友了,来幼儿园上学快两个月了,我给小朋友玩的都很高兴,当过星期的时候,我们还常常约好一起玩耍,幼儿园的老师还组织我们...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