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国情能留住西方的教育方式吗?(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发布时间:2019-12-13

教育笔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国国情能留住西方的教育方式吗?(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引言: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 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学, 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一致。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 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又如, 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 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

近年来教育界兴起了一阵改革风,不论称之为“素质教育”或是“减负”,其目的都是让孩子能在一个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养成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培养主动求知欲望,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近代众多的教育理念被引进中国。

其实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10年前就已进入中国,引发了许多的专家、学者们的探讨与研究。我园也在1999年成立,专致于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式在幼儿园阶段的探讨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5年来,我们对于教学成果及实施方式,针对中国的国情,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蒙台梭利教学究竟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呢?以下我们做一些探讨。

一、 什么是蒙台梭利的教学法

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对幼儿全面研究(包含所谓的智障儿童)后,写下了一本书,这本书名称《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也被翻译成《儿童世界的大发现》),在书中她发现人的思维发展中,最早接触的是具体的感知觉,后期才是抽象的图形、文字、语言,而前者—感知觉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后者—抽象思维是经由外界的刺激、学习、吸收才能建立的能力。而当前的教学的方式,是依照儿童的平均发展水平来制定的。但是,不是每个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都是一成不变。根据统计,女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的速度平均比男孩子高!就可以证明每个孩子的抽象思维的成长曲线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如何来帮助孩子建立抽象思维,就成了3-6岁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论点下,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了教具、教师、环境三要素,通过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方法来按部就班地建立起孩子的抽象思维。

更重要的是,她提出了从感知觉的发展入手,提高感知觉的灵敏度、分辨力,再建立起分类、配对、序列的三项基本逻辑,而后进一步提升为半具体的思维,最后进展到抽象的思维。她设计了一套可行的步骤、方法、教具,让教师不再需要去摸索,就能引导孩子建立他自己的思维!

二、中国的国情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所面对的是全球的竞争,也包括教育领域,只要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发展有益的新的教学理念,都是应该被接受、引进,并去伪存真,使之中国化。

蒙台梭利教学的三个要素中的“教具”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品种及数量皆可满足教学上的需要。有些园所也能自行创设一些符合蒙台梭利教学理念的教具。因此“教具”这个因素不是制约蒙台梭利教学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而另外两项因素“环境”,“老师”才是目前蒙台梭利教学在中国发展的瓶颈。“环境”是由合格的教师所创设的,”教师“是由园所的培训加上自身的努力而来的。这两项因素的成功与否,只决定在于“人”的因素。

因此,蒙台梭利教学法至今在中国的发展,未能形成火爆的气候,不是因为蒙台梭利教学不合适中国的国情,而是缺乏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能给中国的孩子带来哪些“质的飞跃”

1、提高感知觉的敏感度与分辨力:

蒙台梭利提供孩子一系列的感知觉教具,通过孩子重复的操作去分辨。一方面提高五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刺激量,使大脑内的感知觉神经细胞得到发展(神经元的增加)。这样就能提高孩子对感知的敏锐度,外界的信息能有更多的进入大脑,丰富了思维的素材。其中又以视觉及触觉两项对抽象思维的形成最为重要。通过多重感知的信息同时进入大脑,形成记忆,再透过配对的训练,让原本在大脑内的单元记忆,逐渐形成网状的关系。也就是把记忆从浅层记忆变成深层记忆,被永久的记下来。序列的操作,能让孩子去仔细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什么,重复的练习中,孩子逐渐掌握了观察的技巧与心得,内心中滋长了比较大小的基本逻辑。等到一定的练习量后,孩子可以脱离教具,只凭借视觉的分辨力就可以区分物体的大小了。这就是蒙台梭利主张—“由教具开始,到脱离教具”。

2、自我错误的更正能力:

如果每个孩子都必须在老师的协助下才能知道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那么就会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对独立性的发展及自信心的养成都是不利的。而蒙氏教具的设计中,要求教具必须具备错误的更正能力,孩子在摆弄教具的过程中,会去不断的尝试新的方法,去探索对与不对。(比如:插座圆柱体的圆穴就是用来给孩子核对是否按照大小,依序把圆柱排好。如果序列不正确就会发生无法把所有的圆柱放入圆穴内。孩子会重新将圆柱取出,再思考,再判断,将其重新排列!直到正确为止。)在这过程中,不仅刺激小手肌肉的发展,也刺激触觉及视觉对大小的感知觉,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勇于尝试的信心,不怕困难的决心,及独立发展的个性。

3、环境造就人的性格:

蒙氏教学强调人文环境,也就是孩子与老师、孩子与环境、孩子与孩子的互动关系。在孩子与老师的互动中,蒙氏从老师与孩子的平等关系着手,建立起孩子感恩的心。让孩子去体会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努力,一句孩子发自内心的“老师辛苦了”,代表孩子能读懂的老师辛勤的奉献,进而产生感恩的想法。

在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中,蒙氏刻意去创造一个“有秩序性”、“单一性”、“自由性”的操作环境。秩序性是想教会孩子懂得“纪律”,学会尊重他人;单一性是想教会孩子懂得“等待”与“忍耐”;自由性是想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中,蒙氏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要求。与他人的相处,能考虑到他人的权利。资源是共享不是独占的。改变孩子间从“独占”的心理特质转变成“与人分享”,“学会等待”。培养彼此之间不是竞争者,而是合作的双赢伙伴。

4.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

在蒙台梭利博士研究中,发现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大学习特质。一个是“敏感期”,另一个是“吸收性的心智”(A orptive Brain and Mind)。前者—敏感期,也称为关键期。所有的生物(包含人在内)都会存在敏感期,掌握基本的求生技能。可是人类能成为高等生物,就是因为大脑的皮质细胞能进一步的细化,分为感知觉神经元,记忆神经元,思考神经元等。运用敏感期的特性,在神经元快速分裂增加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合理的刺激量,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此,蒙氏教育无论是早期教育(0-3岁)幼儿教育(3-6岁)都在敏感期的掌握与运用下,做最大的努力。因为不同的能力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未必相同,但是都出现在12周岁之前,其中的85%出现在6周岁之前。

吸收性的心智是蒙台梭利博士研究的最重要发现之一。所谓的吸收性心智就是孩子能在不理解意义之前,记住许多东西。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孩子的知识是可以被灌输的。但是在做法上是必须注意使用的“度”及运用的“技巧”。巧妙的运用吸收性的心智,能够帮助孩子短时间内记忆很多的东西,这些记忆的素材,是孩子用来建立想象,思维的重要素材。没有一定量的素材,是无法让孩子去分析,比较,归纳出逻辑来的。

这两项特质,以前没有被特意的强调,但是我们多少都有做到一些。蒙台梭利博士的研究提供我们如何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的帮助孩子运用敏感期及吸收性心智的两大法宝!

四、结论: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确为幼儿教育带来了一盏明灯。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中是独特的、杰出的。是中国现阶段幼教事业发展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鉴蒙台梭利的想法,创出对“孩子有益”,对“教学有效”,对“家长有心”的教学新思维,是我们从事幼教工作的时代使命及责任!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你会对孩子蒙台梭利教育吗?(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引言: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不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据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自由---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在教育上公认的贡献之一就是为自由下了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其教育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本质的前提。

1. 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 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这种人是在被"消灭"。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一般学校给每个儿童都指定一个位置,把他们限制在自己的板凳上,不能活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纪律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为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她认为儿童的活动应当是自愿的,是一种自然的潜在趋势,不能强加给他们。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她多次强调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她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地,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蒙台梭利走进中国家庭(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引言: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当今世界学前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

20世纪的幼儿教育以重重的一笔记下了蒙台梭利(Maria Monte ori.1870"1952)这个名字。她创办的“儿童之家”成了幼教工作者朝拜的“圣地”,她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引起了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极大热情。20世纪被认为是“儿童的世纪”,她则被誉为“儿童世纪的代表”。

现在,蒙台梭利绝不仅仅是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学前教育密切相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蒙台梭利学校,而且蒙台梭利学校至今仍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蒙台梭利研究团体;在世界学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蒙台梭利教育法成为许多国家中重要的学前教育模式或渗入到其它各种各样的模式之中……美国著名幼儿教育家莫尔(Shirley Moore)与基尔默(Sally Kilmer)在《当代学前教育——一项学前教育计划》一书中明确指出:“当代讨论学前教育的文章,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作完全。”凯汀·麦克尼克尔斯(Chattin McNichols)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勿庸置疑,蒙台梭利模式像一块性能优越的磁铁,它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儿童的成就测验中的优秀成绩吸收了众多的儿童进入。”相良敦子则认为蒙台梭利教育在日本的传播为日本1989年以业的幼儿教育改革注入了“原动力”,她说:“1989年日本公布的新幼儿教育基本法是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其功臣当属‘日本蒙台梭利学会’……国际蒙台梭利学会(AMI)带给日本蒙台梭利学会(JAM)的蒙氏教育观成为教育的原动力。”

一言以蔽之,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当今学前教育体系中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今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如何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进入中国的问题。根据几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目前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中国的问题有两个思路:其一,如何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长处;其二,如何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两个思路当中,前者主要解决以我为主、他为我用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以他为主、他我结合的问题。两个思路的观点充分考虑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中国的实际可能性。

思路一强调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长处为我所用,可以说是我们在现阶段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引入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实际来看,80年代以来,幼教工作者研究和实践了多种学前教育模式,期望从中找出或由此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学前教育的模式。十几年过去了,伴随着多种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成果问世,大多数人在如何选择和建立学前教育模式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不存在一种适合所有儿童、所有学习领域的最佳学前教育模式,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一些优秀教育模式的优点和长处,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由于以往我国普遍使用的早期教育模式是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蒙台梭利关于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得到发展的观点;我们也完全有必要借鉴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的具体的“有准备的环境”——适宜儿童的各种设施、作为导师的教师和精心设计的活动材料(蒙台梭利对此有具体的要求),让我们的孩子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发展。同时,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模式,对于面临观念转变到行为困难的幼教工作者来说也相对容易。蒙台梭利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实践家,或者说,她主要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作为“儿童之家”的一切都有具体的要求,如她对教室中环境的设备有具体的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和每日工作有具体的要求。对儿童的活动材料更是有匠心独具的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更接近于处在幼儿教育第一线的幼教管理者和教师,由此,蒙台梭利的理论和实践更容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与我们以前所研究的一些幼儿教育思想和理论如皮亚杰的思想不同,皮亚杰的理论更多的是在观念层次上,而蒙台梭利则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处在观念与行为的结合层次上。

思路二强调在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引入中国时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些调整,当然,这是一种保持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基本框架不变的非本质调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可以进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该让在世界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人口的大国占有一定的位置。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西方国家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它凭借自己多方面令人确信不疑的优势,将众多中产阶段以上家庭的孩子尽收“麾下”。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东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而且比美国更进一步的是,日本在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当中广泛吸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华,把蒙台梭利的不少重要教育思想融入国家于1989年颁布的新幼儿教育大纲之中,日本的不少人士都认为日本90年代的幼儿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影子;在与我们同宗同祖的台湾地区,蒙台梭利教育也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而且,台湾地区出现了大批受到专门训练的蒙台梭利学校教师,出现了协调、沟通各个蒙台梭利学校的蒙台梭利协会……蒙台梭利模式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拒绝”蒙台梭利,我们应该让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占有它应有的地位——当然,我们应先从小面积的实验开始。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进入中国需要以“中国化”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进入中国需要结合中国的经济、文化特点进行“中国化”。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是意大利人的创造,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国家都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本土化的处理。美国蒙台梭利运动经历了一个兴——衰——兴的过程,“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兴”的时期盲目地、没有消化地崇拜,没有经过认真地本土化。六七十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美国复兴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许多方面都与美国复兴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许多方面都与美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结合。比如,美国人以蒙台梭利文化科学教育的框架为蓝本,设计了富有现代文化气息、融合现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文化科学教育的方案和教具;再比如,美国人对相对稳定且极具特色的一些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也进行了充实、高速和完善。可以说,本土化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室,而且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室的数量在近年将会有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我国的问题。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中国将以国人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某些长处和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两种面目出现。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某些长处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因为这只涉及蒙台梭利的某一观点,使用蒙台梭利的某些教具的问题,而引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使其中国化、操作起来则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目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今天要做的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工作的目的,人仅仅是使现在已经在中国出现和将要出现的那些蒙台梭利幼儿园能够适应中国这块土地的“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保证在蒙台梭利模式下受教育的中国幼儿也能像其他国家的幼儿一样受益,更重要的是使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更应该广纳百家的优点,吸纳什么,如何吸纳,单凭对外国的教育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是不够的,因为对于纷繁复杂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在理论分析时如有些许不慎或失误,就可能导致具体吸纳时的偏差。只有在对外国教育模式进行充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尽可能移植到我国并进行本土化的工作,将其与我国现有的一些教育模式相比较,尽可能地把要借鉴的教育模式放在与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相同的条件下,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使得我们在具体的借鉴中做到有理有据。

第二,教育内容问题。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是有体系的,可以根据是否以配合使用专门教具为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配合使用专门教具为主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第二类是不以配合使用教具为主的内容,包括动作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等。在第一类教育内容中的语言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方面,设计出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语言教育体系和相应的教具,设计出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与当前科技发展特点的文化科学教育体系和相应教具,应该是我们将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国化的重要工作;在第二类教育内容中的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方面,剔除蒙台梭利和道德教育中的那宗教成分以及受社会、历史局限不适合我国的东西,设计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道德教育内容,应该是我们将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国化的另一重要工作。

第三,班级组织形式问题。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班级组织应该是“垂直式”的混龄班级。混龄编班也可以说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理论上说适用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混龄编班,也应该适用于我国,而且在我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孩子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的情况下,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应该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社会上人们普遍认同并接受了同龄班的今天,在人们的脑子里对混龄编班还没有明确概念的今天,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的班级组织形式,在进入中国时可能会面临挑战。挑战之一,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同龄班上水平相对齐整的孩子,而是有着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差异的很大的孩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面对班上水平适中的孩子来讲授和管理,她需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挑战之二,幼儿家长对混龄编班这一有别于我国多年来传统班级的新形式,难以很快认同。年长幼儿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发展上会吃亏;而年幼幼儿的家长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年长的孩子在一起,交往上要受气。蒙台梭利班级组织形式面对的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时充分考虑班级组织形式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三种可能的班级来实验,即完全混龄编班、部分混龄编班和同龄编班三种班级组织形式,通过实验研究科学地选择出一种适宜的班级组织形式;也可以考虑由部分时间混龄编班开始逐步过渡到完全混龄编班。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中国的问题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只有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携起手来,我们才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从而为把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推向深入尽一份力量。

“蒙台梭利”可以复制克隆吗?(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引言:美术在幼儿的活动中意义非同一般,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美术对幼儿的活动是一种实践,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从外界事物的感知、到情感的孕育。创造动机、意象的生成,到最后动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出具有某种意味的形象。这是一个内外相互作用的过程。其间,幼儿要运用并发挥他的全部心理能力,并倾注他的全部热情,由此幼儿会得到全面的锻炼。幼儿在亲身经历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一方面通过动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动手塑造所见所想的形象中发展了自己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最重要的是在这种实践性的表达美的美术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发展了自己性格中情趣情感诸如专注,爱美等。下面我们就全面探讨一下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如何进行美术教育。

鲁迅曾有一篇题为《拿来主义》的文章,品来味道颇深,谓之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针对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鲁先生赞同拿来,认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然而首先要求拿来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同样,对教育而言,我们也同意“拿来”,关键在于什么人来“拿”,如何“拿来”。 20世纪的幼儿教育以重重的一笔记下了蒙台梭利(Maria Monte ori.1870~1952)这个名字。她被誉为“儿童世纪的代表”。现在,蒙台梭利绝不仅仅是幼儿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学前教育密切相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蒙台梭利学校,而且至今仍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蒙台梭利研究团体……总而言之,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同时,中国和世界各国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面对“蒙台梭利”模式,谁来“拿”,如何“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开始借鉴蒙台梭利模式。但客观的讲,在这个借鉴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盲目地、没有消化地崇拜,走形式主义,认为学习“蒙台梭利”就是把“蒙台梭利”的东西照抄照搬过来。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幼儿园的宣传资料中,标注了“全面引进蒙台梭利教具”、“真正的蒙台梭利教室”字样,或者在具体教育中目的、内容无所变化等等。一位以设计中式服装而闻名的华裔法国设计师曾这样说过“很多人以为中式服装就是盘扣、斜襟。在我的设计汇总,几乎看不到这些花式,但所有的人都称之为中式服装。因为我用了旗袍的立体剪裁,用足了旗袍保守与开放的神韵。”神韵,就是一种灵魂性的、本质的东西,而非表面的琐碎的细节。同样,我们不禁要问“蒙台梭利”模式的神韵在哪里,灵魂在哪里,本质在哪里?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将“蒙台梭利”模式引进中国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中国有两个思路:其一,如何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长处,强调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长处为我所用,可以说是我们在现阶段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引入中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显然,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而言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我们暂不讨论;其二,如何使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强调在将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引入中国时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做一些调整,当然,这是一种保持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基本框架不变的非本质调整。在这个思路指导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可以进入中国。其次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进入中国,需要结合中国的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本土化”。

显然,不论以何种方式来借鉴蒙台梭利模式,最终都要落实到幼稚园,实施到孩子身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幼儿园来讲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第一,目的问题。首先要问问:我们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还是为了幼儿园的名气?是图有虚名还是踏踏实实的研究?最起码的应该是保证在蒙台梭利模式下受教育的中国幼儿也能像其他国家的幼儿一样受益,更重要的是为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进入中国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第二,教育内容问题。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是有体系的,可以根据是否以配合使用专门教具为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配合使用专门教具为主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第二类是不以配合使用教具为主的内容,包括动作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等。在第一类教育内容中的语言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方面,设计出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特点和本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语言教育体系和相应的教具,设计出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与当前科技发展特点的文化科学教育体系和相应教具,这些应该是我们将蒙台梭利教育内容本土化、园本化的重要工作;在第二类教育内容中的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方面,剔除蒙台梭利和道德教育中的那宗教成分以及受社会、历史局限不适合我国的东西,设计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道德教育内容,这应该是我们将蒙台梭利教育内容本土化的另一重要工作。

第三,班级组织形式问题。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班级组织应该是“垂直式”的混龄班级。混龄编班也可以说是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理论上说适用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混龄编班,也应该适用于我国,而且在我国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孩子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的情况下,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应该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三种可能的班级来实验,即完全混龄编班、部分混龄编班和同龄编班三种班级组织形式,幼儿园则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科学地选择出一种适宜的班级组织形式;也可以考虑由部分时间混龄编班开始逐步过渡到完全混龄编班。

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我国、对幼儿园来讲都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明确蒙台梭利教育不可以照搬照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走入中国需要本土化、实际化。

传统教育对抗蒙台梭利教育(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


引言: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的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活动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楷模。通过对其教育理念的学习,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我获得了一些体会:

1、教育儿童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儿童

2、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

3、机警、稳重、耐心、爱心、谦虚

4、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

5、对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无止境的耐心

6、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充满乐趣执着地观察儿童

蒙氏教师的特质:

1、谦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4、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5、是家长的沟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活泼的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8、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心

9、机警、思维敏捷

10、动作优雅迷人,外表整洁,品质高贵

11、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中国国情能留住西方的教育方式吗?(2010继续蒙台梭利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引言: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她巧妙的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对...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美术在幼儿的活动中意义非同一般,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美术对幼儿的活动是一种实践,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从外界事物的感知、到情感的孕育。创造动机、意象的生成,到最后动手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出...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的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活动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楷模。通过对其教育理念的学习,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我获得了一些体会: 1、教育儿...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在西方的传统意识中,一个人的道德被认为应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它与头上的星空是并存的。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已经把对一个人的道德教育视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原则,那么中国人...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