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00字通用
发布时间:2022-12-2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00字通用”,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活动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小朋友,还记得小熊维尼的请求吗?(课件出示:二年级二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能帮我一个忙吗?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那一天,我想请大家吃果子串。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帮帮忙,按照我的要求?(每串请串4颗果子,每桌小朋友串9串)
你完成了吗?
帮助了小熊维尼,你感到开心吗?(适机进行情感教育)
请仔细观察你们串的果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先请3名同学进行示范提问。
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请四人小组试一试!需要帮助的小组请举手。(四人小组活动)
请2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师:谁来评一评,他俩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送给自己一些掌声!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课本第39页。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
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
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
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
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交代写法,帮助学生认识余数。交代读法。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时、分的认识,97页
教学重点:钟面的认识,并认识钟面上的时刻,熟记1时=60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读写
教 具:实物钟、游戏卡片、多媒体课件、纸条、纸钟、口算纸
学 具: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 小朋友们,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如果我们珍惜它,好好地利用它,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珍惜它,让它从身边悄悄地溜走,那么,什么事都干不成,请猜一猜,这是什么?(生:是时间)
师:很好,答案就是时间,他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但是,要掌握好时间,和时间交朋友,首先要认识它的单位,你们知道时间的单位有哪些吗?
(生:时、分、秒)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兄弟,哥哥叫时,弟弟叫分(板:时分的认识,齐读)
二、 新授
A、认识钟面
1、 师:在生活中有一位好朋友,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时间,猜一猜,它是谁?(钟表)
(出示纸钟)
师:你能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吗?(12个大格,小格,时针、分针、12个数字)
2、 数大格和小格
师:这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几个大格?(12个)
请跟着老师一起数,数的时候从12开始,1、2..12
师:每个大格里面都有几个小格?(5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60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5个、10个、.60个。
3、 认识时针与分针
B 认识1分、1时
1、认识1分
师:这又细又长的分针是怎样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想一想,分针走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长?
(多媒体演示分针走动的动画)
师:能做出手势表示分针走的方向吗?
(让学生做出手势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符号 )
这样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齐读。
师: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长?(1分,贴出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
现在老师让大家听1分钟优美的音乐,感受1分钟到底有多长,请闭上眼睛。
(放音乐)
师:刚才,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了1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动动脑筋,在日常生活中,1分钟的时间除了可以听一段音乐,还可以干些什么事情呢?
(生举例:看一段文字、画画、写字)
师: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原来在短短的1分钟里面,我们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1分钟的时间,从现在做起。
2、认识1时
师:分针是这样走的,时针又是怎样走的呢?请看
(多媒体演示)
师:时针走的方向和分针一样吗?(一样,也是顺时针方向)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长?(1时,板,读)
C、时分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分和1时,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请猜一猜,在钟面上,时针走的时候,分针会不会跟着走?(会)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多远?请你猜,请你.(2-3个)
师:要想知道正确的答案,请看:(教师出示实物钟)
现在时针和分针都从12出发,请仔细观察,时针从12走到1,分针走了多远?(教师演示)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同时停止了,请告诉老师,刚才时针从12到1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多远?(1圈,也就是60小格。)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小闹钟,先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12,然后再拨动时针,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跟着走多远。)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时针走1大格,分针跟着走60小格,想一想,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几时?(1时)分针走60小格的时间是几分?(60分)
刚才,时针和分针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虽然他们走的路程不同,但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1时和60分的关系怎么样?(相同)
(板:1时=60分)齐读后阅书。
师:小朋友们通过仔细看,想和猜,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认识了时间单位时与分,还知道了时与分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带大家来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D、认识时刻
1、认识整时
(师拨动时针和分针,让时针指着1,分针指着12。)
师: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时针指着1,分针指着12)
我们说这时的时刻是1时。(齐读:1时)
(师拨动时针和分针,让时针指着2,分针指着12)
你知道这时的时刻是几时吗?(2时)
(1)请你们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拨出4时、8时.)
(2)请你拨出钟面上的整时。7时、5时
(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拨出,其余同学拿出小闹钟试拨)
(3)教学整时的写法:1:00、 2:00
学生练写。
2、认识几时几分
(师拨动时针和分针,让时针指着2,分针指着6)
师:现在时针指着几?(2)是几时?(2时)分针从12开始,走过了几小格?(30小格),是多少分?(30分)所以这时的时刻是多少?(2时30分,齐读 )
(师拨出4时40分,让学生说出。,再拨出几个时刻,让学生抢答)
(1)请学生用自己的小闹钟拨出几个时刻让同桌说出;然后老师在电脑出示几个钟面,让学生说出时刻;质疑;
(2)请学生拨出同桌所说的时刻;然后老师说出几个时刻让学生拨出;质疑;
(3)教学几时几分的写法,强调左边表示时,右边表示分,不够10分用0补写,让学生写出几个时刻;质疑。
三、 练习
1、提高性练习
(1)什么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重合在一起?(让学生先试拨,再回答)
(2)什么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成一直线?(让学生试拨,四人小组讨论再回答。)
2、游戏:找朋友
规则:5个学生手拿纸钟站讲台,轮流说:我的朋友在哪里?
其余学生如果手上的卡片时间和他相同的,便站起来说:在这里,( )时( )分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新知识,你能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让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希望学习了这课以后,我们都能遵守时间,掌握好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了解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化聚。
3.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并渗透实践第一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重量单位的化聚。
2.难点:建立1克的具体观念。
3.关键:让学生亲自感知1克的重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苹果、梨、天平、洗衣粉(1千克)、幻灯片、硬币、鸡蛋、台秤。
2.学具:洗衣粉、学生每人带10个2分硬币、一支粉笔、数粒黄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趣
1.师:今天小兔和小象要到小猫家做客,看看它们都带了些什么呢?(出示:苹果、梨)
小兔:我的苹果又大又圆,一定比你的梨重。
小象:我的梨比你的苹果高,一定比你的苹果重。
师:小朋友,你们说,苹果和梨哪个重呢?(议论)
怎么办?(用手掂一掂,学生意见不一)
2.到底谁重谁轻?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叫天平。
(二)指导探索
1.认识天平。
(1)师:它很像一个机器人,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叫秤盘,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就指向哪儿?(中间的刻度线)
(2)下面我们就来称一称,(把苹果和梨同时放到天平的两个盘子里),观察指针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针向左偏,说明左边苹果的重量比右边的梨重)这跟小朋友玩过的什么差不多?(跷跷板)通过天平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2.认识重量单位克。
(1)天平除了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物体的重量。这时就要用到重量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重量单位是什么?(千克)老师这里有1袋洗衣粉,大家看看它的重量是多少呢?(1千克)请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板书:1千克)
(2)再请一些小朋友掂一掂苹果或梨的重量,有没有1千克那么重?师:不到1千克的物体重量,我们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克)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克。(板书:克的认识)
(3)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出示)这是砝码,它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它们大小不一,标的刻度也是不一样的。有100克、50克、20克、10克、5克。再看横在这儿的叫游标,也可以帮助我们称物品的重量。老师把它移到1,就是(1克)。(板书)(克的单位符号g)(齐读)这是一个2分硬币,(轻轻地放到左边),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重,一个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1个2分硬币)
3.体会1克的实际重量。
(1)掂一掂: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很轻,有一丁点儿重,几乎没有感觉)
(2)称一称:在我们的桌上还有许多黄豆。大家拿出一个2分硬币和一粒黄豆,掂一掂,一粒黄豆有1克吗?(不到1克)那几粒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呢?(小组合作试着称一称)
(巡视)师:大概几粒?(3粒、4粒、5粒)这样吧!老师请1位同学上来,轻轻地往里面放黄豆,看看放几粒的时候差不多1克重,好吗?(学生尝试放黄豆)指针在中间,看来,大概几粒黄豆是1克?(板书:5粒黄豆)把5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记住它的重量是多少?
4.感受几克、几十克等重量。
(1)师:老师还想称一下物体。把游标拨回0(出示鸡蛋)先猜猜看,鸡蛋大约有多重?可以拿起来掂一掂。
(2)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称一称。一般把物品放到这一边,(放好)砝码放到那一边。各小组商量一下,先放哪个砝码比较合适。这个砝码是多少呢?(50g)也就是说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每个小朋友轮流掂一掂。
(3)其实,我们身边很多物品都有把它的重量标出来。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物品的重量介绍给大家。
(4)刚才我们知道了很多物体的重量。现在我们用手去掂一掂,按次序轮过来,每人把每件物品都掂一遍。感觉到了吗?
(5)应用:估计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梨盐啤酒排球
150()1()300()250()
5.克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两件500克重的物品)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两件物品的重量都是500克,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呢?怎么算?500克+500克=1000克。我们用台秤来称一称,看看一共有多重呢?(1千克)所以1千克和1000克,怎么样?(板书:1千克=1000克)(注意读法)
(2)那2千克等于多少克呢?(出示)为什么?
(生: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2千克就等于2000克。)(师:2千克里面有几个1000克?2个1000克就是2000克。)
(3)巩固:那么3千克=()克,1千克200克=()克呢?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再来看看这瓶油,重3500克,相当于几千克几克?
A.想一想:3500克=()千克()克
B.你是怎样想的?
1000克=1千克,3500克里面有3个1000克还多500克,所以3500克=3千克500克。
(5)试一试:8000克=()千克(读准确),4208克=()千克()克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
第1课时数数(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1~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具:主题图、小棒、方格、木块(课件或挂图)、计数器。
学具:小棒、学生用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调查感知、情景引入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成果
组织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比100大的数有哪些?举出几个例子说一说。对于比100大的数,还知道些什么?
2、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汇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哪些发现?引入新课:既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比100大的数,那就肯定会有比“个”、“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小朋友想知道吗?板书:计数单位。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顾旧知
出示小棒,单独1根,1捆10根,1捆100根,让学生猜一猜各是多少根,并说一说10根1捆里有多少个一,100根1捆里有多少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师:“一”、“十”、“百”是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了这些计数单位,才能帮助大家数数和读数。
2、探索新知
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一猜比一、十、百还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
(1)认识一千。
①数一数。
课件(或实物、挂图)出示一千,先让学生猜一猜一千里有几个一百,然后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提问:一百一百地数,几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说明:“千”是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200、300、1000。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是怎样拨的,然后抽学生汇报。
③填一填。
说一说线段上的括号里该填什么,为什么?填好以后,一起数一数。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00、500、1000、2000,让学生快速的看出是多少,并说出前两个数里有几个一百,后两个数里有几个一千。
(2)认识一万。
①数一数。
教师:你会一千一千地数吗?谁来数数看?然后出示课件(或实物、挂图)演示,师生一起数一数。教师介绍计数单位“万”。
出示例2示意图。一摞纸是1000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示意图上独立一千一千地数一数,并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②拨一拨。
学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1000、2000、3000??10000。
3、整体认知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1)看一看、读一读。
教师出示计数单位对比图(第3页例3),让学生看着图,读一读:一、十、一百、一千、一万。
(2)拨一拨、说一说。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次体验一、十、一百、一千、一万产生的过程。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互相说一说。
()张1角是1元,()张1元是10元,()张10元是100元,10张100元是()元,10个一千元是()元。
(2)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试做。然后小组交流,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集体反馈,评价课堂活动。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3)挑战题:看图思考。
10箱里面有多少个乒乓球?
四、课堂小结
教师: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对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螃蟹赛跑。
(课件展示),看!螃蟹选手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要开始赛跑比赛。小朋友猜猜看,你认为哪一只螃蟹跑得比较快?(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2.引入课题。
师:现在你们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肯定的,它们一定会发生,或者不可能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能肯定的,它们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深入探究
过渡:那么哪些事件一定会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会发生,哪些事件可能会发生呢?这里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找一找其中的规律。首先,我们一起来做摸球游戏。
一摸球游戏
1、任意摸一个,全是红球。
(1)小朋友,袋子里面是什么颜色的球?(出示装有六个红球的透明塑料袋)
大家看到了,袋子里装的全是红球。现在老师把它装进一个布袋里,如果请小朋友从这个袋子里任意地摸一个球,注意:任意摸一个,就是不看口袋里,用手在口袋里把球搅拌一下,然后随便摸出一个。那么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
指名学生来摸球(要求摸出后说说摸到的球是什么颜色),摸出后再放进口袋。
(2)(几人摸后)师:如果继续任意摸一个,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呢?能确定吗?为什么?
(3)小结:因为袋子里全是红球,(贴画)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红球。(贴上一定是○)
2、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1)小朋友再来看这袋球,(出示装有3个黄球,3个绿球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有什么颜色的球呀?
老师也把它装在布袋子里,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师指着布袋说)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能不能摸到红球呢?
(2)交流:谁来说一说,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能不能摸出红球?(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不能摸出红球。)你能肯定摸不出红球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在没有红球的袋里,(贴图)任意一个,不可能是红球。(贴上不可能是○)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小组活动)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给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发展学习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策略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中创设了1路车站台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1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起点说出1路车所经过的地点,使学生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以教材中的路线图为例,将往返路线、回家路线这一系列的认识路线和方向的教学活动融于春游这一大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大情境中学会知识、认识路线,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授课日期__年__月__日__星期__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个卡通形象,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男同学的人数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同学的人数是女同学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教案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00字通用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你也许需要"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00字通用"这样的内容,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编码》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
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1、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最小公倍数)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倍数)
2、师:(出示课件)谁会求这俩个数的倍数?有了这个知识做铺垫,相信我们这节课一定会学的很轻松。
3、(出示目标)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并牢牢的记住它。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师:过几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外出旅游,高兴吗?小兰也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可从7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妈全部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选那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小组商量。
提示:每4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3天休息一天,每6天休息一天就是工作5天休息一天
二、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学习情况
三、展示交流
1、师:他们可选那几日外出?(12、24)
你是怎样选出来的?根据回答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 8 12 16 20 24 28 ---- 4的倍数
爸爸的休息日:6 12 18 24 30 -----6的倍数。
共同的休息日:12 24 -----4和6的公倍数
最近的一天:12------4和6的最小公倍数
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2、仔细观察两组数据有什么特征?
3、再次强调 4 的公倍数就是妈妈的休息日
6 的公倍数就是爸爸的休息日
4 和6的公倍数就是爸爸和妈妈的共同休息日
4、最近是哪一天? 12
12也是这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5、集合图还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课件
问:和前面的图有什么不同?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重合的、公共的)
你会填吗?把刚才的数据填在这个表里,中间填?两旁呢?
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4 和6的公倍数是12、24.
6、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7、89页做一做
二、那如何求最小公倍数呢?
任务二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一、任务呈现
1、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想一想
1.你还能想出几种求法?
2.公倍数有多少个?你能找出的公倍数吗?
3.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
1、把不同求法板书
2、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求5分钟)
2和7 4和8
3和5 6和15
2、结果反馈
一次正确5分,自己改正4分,帮助改正3分,
3、反思总结 谈谈收获和不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xx页例x及第xx页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 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眼中的猪八戒是什么样的?请用词语来表述一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猪八戒的小故事,你们猜猜猪八戒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唐僧把一张饼分给三个徒弟,三份分得有点不一样,一份是一块,一份是两块,还有一份是三块,你们认为猪八戒会挑选哪一份?猪八戒是否真的会得如所愿?(PPT进行展示)
二、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1、出示PPT,学生说出分数,(用PPT展示:首先重合,然后进行对比。)再让学生用三个图片进行重合并质疑: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这些数的大小怎么会一样?
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
(1)从左往右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从右往左看,三个分数得分子和分母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进行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质疑:可以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0吗?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殊途同归利用商不变验证分数基本性质
从商不变规律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那么商不变。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它们也同时除以一个非0的数,大家想一下:分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刚才我们是从实际的例子中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现在我们是用逻辑推理的形式证明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殊途同归。
只不过不同的是,在除法中,叫做商不变规律;在分数中,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运用提升
1、奇效的红方块,能用几分之几表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计
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
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21303539240121560187285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12340540050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为什么相等?)
(2)小组交流: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汇报: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习题
第1题:按要求涂色,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比较每组中的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第3题:同位合作完成。
2.作业:练习十四4、5题,选作1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教育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对于教师来说,教案在授课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案是在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写好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80079500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五千零四七千零六十八千零五十四
(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00字精选6篇
如果我们是船,那老师就是帆,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向前。教学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教案就是老师浓缩的知识,您是否在想该如何写教案呢?有请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为你编辑的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1949年10月1日)
(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19xx年7月1日)
(3)你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
2.导入:这些都是时间单位中的一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时间单位中的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年、月、日.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说一说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个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教师补充说明:(如:从去年春节到今年的春节就是一年,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也是一年.从这个月妈妈发工资的日子到下个月再发工资的日子就是一个月.从今天早晨8点到明天早晨8点就是1日.)
(2)教师提问:我们要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应该看什么?(钟表)
要想知道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应该查看什么?(年历)
教师指出: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
(3)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900年、1999年、2000年和今年的年历卡.
分组观察并讨论:①一年有几个月?
②哪几个月是31天?
③哪几个月是30天?
④二月份有多少天?
⑤这几张年历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相同点:一年都有12个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都是31天;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都是30天.
教师指出: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教师提问:这几张年历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2000年的二月有29天,而20xx、1999年和1900年的二月都只有28天.
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年份二月有29天,有的年份二月有28天呢?
学生汇报:请知道有关平年、闰年知识的学生简单介绍.
教师补充介绍:讲述扩展资料为什么平年二月只有28天.或播放音频年、月、日计算方法的传说.
(4)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全年天数.
学生计算:当二月份是28天时,全年共有多少大?当二月份是29天时,全年又是多少天?
教师订正:当二月份是28天时,一年的天数为:
317+304+28=365(天)
当二月份是29天时,一年的天数为:
317+304+29=366(天)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长度单位间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2、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通过解答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三十的第11题。让学生做在书上。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2题。
这题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对比练习,做题前,让学生分清面积单位还是长度单位。
㈠500厘米=()分米是怎样推想的?
㈡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是怎样推想的?
㈢为什么500厘米=50分米,500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做练习三十的第1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计算面积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粉刷这面墙壁,实际上粉刷的是哪一部分?
②这部分的面积怎样计算?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的第15题。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画,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不同画法板书出来。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直观图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准备:圆形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去郊游,好吗?先来看他们都带了哪些食品?(两瓶水、四个苹果、一个蛋糕)
2、师: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呢
4个苹果怎样来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2瓶矿泉水呢?(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瓶。)
1个蛋糕呢?(把1个蛋糕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张圆形纸代替这块蛋糕,师随手拿出一张圆形纸,任意撕开,让学生体会这样不公平,必须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师演示分蛋糕,(让学生明确,用把一张圆形纸对折,也就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展开来数一数,分成了2份,给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表示取其中的1份)每人分得半个,板书半个。半个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不能)半个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在半个旁边板书?生随意猜,最后得出半个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板书: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王国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在黑板上板书1/2。
2、师:同学们,怎样来读写这个分数呢?谁能试着读一下?全班齐读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讲解,出示:
1┄┄分子
┄┄分数线
2┄┄分母
师: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这个蛋糕被平均分开了。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叫做分母。1表示其中的?(1份),叫做分子。同学们,1/2该怎样写呢?书空。(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全班学生齐说1/2是怎样得出的?
(把一个圆对折)对折还可以说成(平均分)分成几份(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圆的1/2。其中的1份可以说成每份是它的1/2。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丁丁分得了这个蛋糕的1/2,冬冬也分得了这个蛋糕的1/2。
3、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涂上颜色,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得出1/2的,你的1/2表示什么意思。
展示不同形状的1/2,说说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
4、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自己折出其他的分数。
同学们已经折出了一张长方形的1/2,老师有一项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出一张你喜欢的图形,创造出一个其它的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把其中的几分之一涂上阴影部分,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展示不同的分数。选择部分分数进行交流。全班齐读创造出的分数。
5、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2题。
师:刚才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a.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同桌之间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
b.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用手势表示出来,选择哪个答案就出示几。
师:为什么其他的三个图形也都分成了4份,它们的涂色部分不能用1/4表示?(因为他们都不是平均分)
看来要用1/4来表示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必须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6、老师也创造了几个分数,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用三个同样大小的圆折出的1/2、1/4、1/8,同学们已经与分数交上了朋友,那你们能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吗?从这三个分数中选择两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各组的比较方法。
7、想想做做5,说说怎样比的?
五、课堂总结、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王国中几分之一;找一找身边能用分数表示的例子,与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回家继续寻找生活中的分数,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到83页内容,练习十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师生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答:(课件出示)
2时=()分60秒=()分60分=()时
1星期=()天4星期=()天3分=()秒
二、引导探索,认识年、月、日
1、让学生妄自尊大说自己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还有认识哪些呢?引出年、月、日后,揭示课题:年、月、日。
2、让学生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电脑出示三球(太阳、地球、月亮)并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
3、认识年历
(1)师生一起拿出课前收集到的20xx年的年历,电脑出示20xx年的年历,引导学生带着下面问题分组学习
A、一年有几个月?
B、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C、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4、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30天:四、六、九、十一各月
28天:二月
引导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并让学生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星期几。
5、认识平年、闰年
引导思考:是不是每年的二月份都是28天?课件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并让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中间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6、学会记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引导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引导学生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小月(30天)有:四、六、九、十一月,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并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电脑出示)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平年2月28、闰年再把一日加
说明:腊,就是腊月,这里指十二月。冬,这里指十一月。
7、计算全年的天数
激趣计算?1997年我们国家有什么大事?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
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算法:
(1)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217天(7个大月)
304=120天(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5(天)
(3)平年:3012+7-2=365(天)
闰年:3012+7-1=366(天)
让学生观察3种算法,哪种算简便,并引导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全课小结
1、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质疑
四、深化练习(电脑出示)
1、填空:
(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2、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
1990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xx年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应用。
2、感受数据的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初步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大象奇奇也要过生日了,他还想跟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一起过生日呢,你们愿意吗?看,奇奇来了。(大象: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过生日。待会儿还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小动物们戴着头饰唱生日歌边依次入场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现在容易数得清吗?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二、展开新课:
1、初步认识统计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怎样排队比较整齐又容易看出每种动物有几只?
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排不同的队形。
师:小动物们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你们也能像刚才一样给他们分组排列吗?
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动手理一理,贴一贴。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可能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整齐、漂亮作为评价标准,恰当地评价同学的作品。适时引出课本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
2、尝试统计鲜花
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带来了好多客人的情况。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还给大象准备了生日礼物呢!你们准备了什么呢?生答。原来是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你能告诉大象有哪些颜色的鲜花吗?生出示鲜花图片并介绍。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整理,粘贴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并统计出鲜花的数量,然后相互交流,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哪种贴法最清楚,最容易看出花的多少。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举书本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三、巩固拓展:
1、统计水果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看,大象奇奇跑来感谢你们了
大象:谢谢你们的帮助。我想买些水果给你们吃,你们爱吃什么水果呀?学生交流。
师:水果店里只有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大象不知道哪些水果多买一些?哪些少买一些?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小组统计的方法。
师提出活动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选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交流,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一起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师:小朋友,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大象,你现在知道买哪些水果了吗?
师:小朋友还为大象准备了一首动听的歌,现在就表演给大象听好吗?
生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你就拍拍手
师:大象,你下次还愿意来我们一(3)班过生日吗?
2、统计各小组得的智慧星的数量。
谈话: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很多同学得到了老师颁发的智慧星,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荣誉,那么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小组是冠军呢?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生:统计每组有几颗智慧星。)
教师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两名学生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星情况。评出冠军小组。
3、课堂小结: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生自由交流。
你们想得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统计的情况,好吗?
最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第二册
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式的积。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乘法的概念,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一张桌子坐2人,3张桌子坐几人?你怎么知道的?
2、5张桌子坐几人?数了几个2?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
3、30张桌子坐几人?要数几个2?列加法算式有什么感觉?
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便的方法。(板书课题)
三、认识几个几
(一)出示例1(课件)
1、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所特殊的学校,这是一所动物学校。
2、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3、我们先来研究小白兔,看看小白兔是怎样来的?用小圆片摆摆看,来了几个2?列成加法算式怎样?
4、再看看小鸡在干吗?几只几只在一起呢?有几个几呢?你猜它们是几个几呢?你也用小圆片摆摆呢?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
5、操作感知:动物学校还来了8只小鸭,你猜它们几只几只在一起玩,用学具摆出来。
(二)练习试一试(课件)
横着看图上有几行每行几个一共有几个?怎么算
还可以怎么看每行几个,一共有几行用加法怎么算
四、学习乘法
1、小组讨论: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像这些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2、讲述乘式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3、改写乘法算式。
(1)2+2+2=6怎么写试一试。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23=6或32=
(2)学生把3+3+3+3=12改成乘法算式34=12或43=12
(4)设疑3+3+4=10能改吗小组讨论,加数怎么改就能写成乘法算式
五、巩固练习
做练习纸上第2题
六、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以后要求几个几相加,你打算怎样列式呢为什么
七、游戏
1、动物学校来了一位不受欢迎的大灰狼,它要和小朋友做游戏才不吃小动物,你们愿意和大灰狼一起做游戏吗?
2、宣布游戏规则:老狼老狼几点了,小朋友就几个几个抱在一起。
3、游戏;12人上台,老狼分别说出2、点、3点、4点、6点,学生活动列式。
4、大灰狼鼓励小朋友。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00字通用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教案就是教师的生命的体现。如何写出独特而简洁的教案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准备工作,请你们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样品,不知道你们的收获怎么样?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各种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
(学生把从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比较研究)
〔让学生用各种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对土壤进行捏团、颜色、颗粒大小、气味、加水搅拌后沉淀等比较,〕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学生汇报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课件出示)
活动二:我们给土壤分类
师:刚才,各小组同学通过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类吗?
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给土壤分类:按颜色、数量等
小组交流分类的结果,师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学生汇报结论时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得出鈥溔嗣窍肮呱习凑胀寥乐泻沉康亩嗌伲淹寥婪治啵汉沉拷隙嗟耐寥澜猩持释粒缓ね两隙嗟耐寥澜叙ぶ释粒簧澈宛ね梁渴手械耐寥澜腥劳痢#渭鍪荆┌迨?/p>
活动三:探究各类土壤的保水性
师:根据含沙量的不同,人们把土壤分为了三类,你猜一猜这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猜测,试着说出理由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种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其它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实验方案。(在三个漏斗中按顺序装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缓缓的倒入土壤中)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流出来的水多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来的水少证明这种土壤的保水性好)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要给你们几点提示(出示课件):
1.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做到四个同样。同样多的三份土壤,同样多的水,同样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时间同时开始。
2.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土壤:
保水性(强、弱)
砂质土:
黏质土:
壤土: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强,砂质土的保水性最弱。)
师: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每种他们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师总结:由于砂质土的含砂量多,颗粒大,所以它的渗水性就强,而渗水性强的土壤它的透气性也强。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透气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课件)
(三)展示交流活动:玩一玩我们自己带来的各种土壤。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观察一下你自己带来的土壤,根据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类的?
学生活动。
(四)拓展创新
1.土壤分为哪几类?
2.谈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3)
开从百花后,占断群芳色。更作琴轸房,轻盈琐窗则。石榴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因而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石榴的果实为圆形,顶端隆起果嘴,果皮通常为橙色或金黄色,也有深红的,质地很坚硬。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深著红蓝染暑裳,啄成纺玳敌秋霜。果皮下是蜂窝状的果窠,每窠生一子,开头极像人齿。秋后经霜,果皮绽开,露出了石榴子,晶宝透亮,宛如张开的笑口。石榴子之间有淡黄色的薄膜,整个果实看起来就像金盒子中镶嵌着无数晶莹的珍珠,恰似杨万里所赞:半含笑里清水齿,忽绽吟边古锦囊,雾谷作房珠作骨,水晶为粒玉为浆。。
石榴的果实属浆果类。我们吃的所谓果肉,事实上是种子外包的外种皮。它酸甜多汁,十分可口,一度用来酿酒。在新疆地区,人们还将石榴榨出汁饮用,称石榴血。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写到:商秋受气,收华敛实,十房同膜,千子如一。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可见石榴的妙处。
石榴含有机酸、维生素C和B、蛋白质、脂肪及钙、磷、钾等矿物质。以酸石榴入药,有涩肠止血,收敛、抑菌的效用。果皮中的石榴碱有驱虫、治肾结石、糖尿病的功能。
石榴的用处很多,自古以来就是水果中的上品,随着栽培技术的提高,石榴必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韩愈在《题榴花》中所感叹的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4)
鱼鳞鱼皮的一部分,鱼的身体很柔软,十分容易受伤,需要有坚硬的鱼鳞来保护。如果没有鱼鳞,水会不断地渗入淡水鱼的体内,而海水鱼身体的水分又会跑出来,鱼就活不下去了。所以鱼是有鳞的。
鱼是用鳃(si)呼吸的,同时,鱼鳃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不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如果鱼离开了水,鱼的身体就无法补充进氧气,所以,鱼离开水就会死亡。
所有的动物都需要睡眠和休息,否则就会变得很虚弱,甚至死亡。鱼也不例外,只是因为它没有眼睑(jiǎn),所以,当我们看见鱼停在鱼缸底下睁着眼睛一动不动时,它很有一些保护自己及求生的办法,海里有很多特别小的鱼,它们没什么武器能抵抗敌人的袭击,如果零星活动,随时都会被吃掉;如果成群结队地游在一起,就是遇到敌人袭击,其中一部分小鱼仍然可以逃脱。
鱼是利用身上的鳍(q)在水中沿着曲线游动的。它的身体是十分标准的流线型,全身有黏(nin)液,再加上水中的引力小,鱼只要把尾巴一摆,就会很快地向前游动。
因为鱼肚里有鱼鳔(bio),而鱼通过收缩和放松肌肉,使鱼鳔变小或变大,吸入空气出随着变化,又由于空气比水轻,所以鱼用鱼鳔来控制沉浮。
鱼跳出水面是因为:一是鱼儿喜欢戏水;二是为了躲避敌害;三是为了呼吸到更多的空气。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需要说明物体位置的问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确定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为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编写了本课。教科书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语言和图画等方式,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学目标:
1.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2.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
3.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学准备:纸张.水彩笔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难点: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图画)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做什么游戏?
二、学习新课:
1.进行蒙眼游戏。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蒙眼游戏。
布置场景:把课桌根据教室大小围成一个四边形或圆形,供学生游戏使用。
老师站在桌子中央,谁愿意到这里和老师共同做这个游戏?
你现在开始摸你周围的同学,看能不能摸到?
2.描述人的位置。
其他同学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吗?
同学们描述自己的位置。
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几张写有同学姓名的纸条,请一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
描述一下纸条上这位同学的位置,其他同学猜一猜他描述的是谁的位置。
同学参与游戏。
同学们真棒。现在,你们能说出老师的具体位置吗?并说出理由。
教师小结。
同学们描述得都很好,看来,描述一个人位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学们能确定自己.同学和老师的位置了,你能描述校园里某个物体的位置吗?请同学们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选定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体,描述它在哪里。
学生走出教室,选定物体,描述位置。
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
我是参照周围的物体来描述的。
为什么我们描述自己或物体的位置时,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描述物体位置时,由于参照物体不同,所以描述方法就不同。要说清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课前大家已经对学校周围的一些景物做了调查,现在请你以学校为参照物,描述学校周围一些景物的位置。
4.自由活动。
同学们能用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你能用画笔描述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用画笔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描述的是什么物体。
学生踊跃描述所画物体的位置。
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我这里也有一张图,你们能确定图上物体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社区景物图)
学生回答。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确定方向的吗?
我看到图上标出了方向。上边是北,下边是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
在生活中,我们常需要说明物体的位置,通过游戏,我们知道了: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通过周围其它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5.展示交流: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
6.拓展活动:
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1)怎样确定轮船在大海中的位置?(2)如何确定人在沙漠中的位置?(3)在夜晚,怎样确定天上星星的位置?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6)
宋朝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在指挥人们打捞铁牛前曾说过: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他所说的这后一个水宇,实际指的是水的浮力。
什么是水的浮力:凡曾在水中游泳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水对身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量,这就是水的浮力。任何物体浸入水中,都会受到水的一个向上的浮力作用。这个浮力有多大?它等于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
大铁牛掉入河水中,同样也会受到河水的浮力作用。这个浮力的大小恰巧与大铁牛自身体积相同的水的重量相等(当铁牛完全浸入水中时,它所排开水的多少就是它本身在水中所占据的空间量)。铁牛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可却沉入了河底,这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大于它所受到的河水的浮力,浮力已经托不住它的重量。
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里的铁牛打捞上来的呢?
他首先用了两只大木船,把船舱里装满了泥沙。这样做就增加了木船的重量,使船身向水中沉了一大截,排开的水增多了,受到的水的浮力也就增大了。两只船拴在一起,又使水的浮力增加了一倍。用绳子把船和铁牛牢牢地拴住,就使它们成为一体了。这是,它们的重量与它们共同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相等。当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向河里铲时,船和铁牛这一共同体的重量就会减轻些,浮力就比它们的重量大,船和铁牛就会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浮一点。水手们不断地把泥沙铲到河里,船和铁牛就会不断地向上浮人们便将大铁牛一个个地从河底的淤泥中打捞上来了。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上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于地球引力。
难点:旋转装水的瓶子游戏中掌握身体平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激情激趣导入新课
新知探究
课后延伸
苹果熟了,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会飞向天空吗?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一)1、观看苹果落地,大科学家牛顿在思考的挂图
你能试着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
2、课件出示牛顿的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
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他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
3、是不是只有在地面上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呢?拿在我手里的直尺受重力吗?
4、做游戏:飞纸飞机
抓尺子
5、小结:直尺竖直往下落,说明它受到的重力方向就是竖直向下的。
(二)讨论:如果物体没有重力会怎么样?
1、谈话:由于重力的原因,苹果会落地,可为什么月亮不掉下来呢?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是什么?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2、游戏:紧紧握住系着一瓶水的绳子,然后使劲地旋转瓶子,水会洒出来吗?
3、牛顿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了启示,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猜一猜: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是什么?
4、播放神六上天场景
5、讨论回答: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1、查阅并阅读有关牛顿的故事。
2、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认真观看,同学间相互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重力的认识。
做好实验,积极探索
学生活动,交流发现。
了解科学家,从小热爱科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让学生在玩中真实的感知,认识重力。让学习变得极富趣味性!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环节让学生通过预测、假设、模拟实验、记录、交流等途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外延伸不但是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好途径。而课上课下的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重力离心力
勇于探索热爱科学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8)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最新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科学知识方面: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表示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根据教师的提前要求,搜集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高山、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沙漠、河流、湖泊、海洋的资料等搜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2.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教师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学生观察,发表意见。
例如:发现有颜色上的差别,分别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
活动五:总结
1.总结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展示。
2.教师出示观察星、思考星和合作星,你认为自己能得哪颗星?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三)展示交流:(任选其两项完成)
1.展示自己做的小小地球仪。
2.利用已有的资料,展示自己办的手抄报。
(四)拓展创新:继续搜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并将所获得的资料做成剪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