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现代的儿童到底怕什么?

发布时间:2022-03-26

现代幼儿故事。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现代的儿童到底怕什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种类型:

自然恐惧。例如: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影子、怕黑;怕动物。

社会恐惧。例如: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和亲人分离;怕坏人、怕走丢、怕警察。

社交恐惧。例如: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对策:

1-2岁

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尝试逐步分离。

对策:

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宝宝的不安全感。

2-6岁

对想像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像力也发育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策:

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和面对,给予心理上支持。

对于孩子恐惧的来源这个问题,专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孩子的“怕”来自其他事物的刺激、父母的不当言辞、经验的不恰当积累……然而,更多的却是来自父母的“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内心之中获得了勤奋感,学龄期儿童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强迫手段,引导儿童成功获得勤奋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长与老师们的热议,说的是学龄儿童的很多作业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觉得学习不堪重负之外,连一个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各抒己见:

老师认为学校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但家长配合实施也非常重要;

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责任,这些部分不需要家长的参与。

两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到底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危机,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心理任务,我们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岁,在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属于学龄期,此时的儿童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

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社会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儿童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2

勤奋感和自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勤奋感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

所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在此阶段通过关注与鼓励的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学校和家长互相推卸责任,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学习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和家长在此时视学习为衡量儿童的唯一价值标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将来会认为只有工作才有价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阶段里,应该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绝不能以牺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比如学会帮助他人、怎样和同伴一起游戏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他以后就能不断地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埃里克森还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3

所以,学校与家长在本阶段应该互相配合,彼此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获得勤奋感。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让儿童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学习、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这一切不应该是互相应付与推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布置适合本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免任务难度太高,儿童不能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受。

4

纵观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可以说,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

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这也是我们带着觉醒做家长要努力的方向。

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吗?


孩子是简单而又单纯的,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在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1、父母吵架 ★★★★★★★★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

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

《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

「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7、忽视孩子的优点 ★★★★★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

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8、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忌妒”到底长得什么样儿?


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六岁的女儿,在小表妹面前,俨然一派姐姐风范。无论自己多心爱的东西,也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会大大方方,悉数捧出。两个孩子欢天喜地,家中似有阳光融融。但若一旦有谁犯了禁忌,不小心夸妹妹一句,女儿的脸就会立刻黑屏。瞬间,温柔姐姐变身刁蛮公主,不由分说将妹妹手里的东西,疾风骤雨般通通收回。一时间,大的怒,小的哭,仿佛寒流忽至,室温降到零度以下。到幼儿园开家长会时,老师也提醒我们,说女儿忌妒心很强。如果同桌得了小红花,或受到老师表扬,她就会很久不理同桌。有许多小朋友都怕女儿这种性格,她在班上显得孤单。我们多次指责女儿,要她改掉忌妒的毛病。每次她都委屈地反问:“ 忌妒长得什么样儿?你们干吗不把它从我心里拿出来呢?”弄得我们啼笑皆非。她的表现越来越让人担忧,上周参加公司的亲子活动时,她在游戏中被淘汰了,竟忽然推倒获胜的小选手。其他小朋友纷纷说她不该打人,她当场大哭起来。我们终于意识到,忌妒不是个简单的小问题,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失,必须找到一个解决的良方。我们认真研读了有关儿童心理的文章,也请教了一些幼教专家,商讨了很多法子,想把女儿的忌妒,从她心里头“ 拿”出来。周末,又因奶奶夸了妹妹乖,女儿忽然变脸,预料中的场面开始上演。老公叹道:“ 好厉害的忌妒心,快比得上黄风怪掀起的沙尘暴了!”我也咂舌:“ 比木马病毒威力还强!”噘嘴瞪眼的女儿,听到我们又提“忌妒”二字,顿时眼泪汪汪。老公笑:“你不是想知道忌妒长什么样吗?快跟妈妈去看吧!”女儿抬起头,眼里满是好奇。妹妹抽泣着说:“忌妒是不是长得像黄风怪和牛魔王?”我带她们来到计算机前,打开了一幅图片─那是一株紫色的风信子,正在月夜里开放,花瓣重重叠叠,异常柔美。妹妹叫道:“ 忌妒长得好漂亮啊,一点也不像怪兽!”女儿不解:“ 爸爸不是说忌妒不好吗?”我要她们别着急,先来听一个神话─在古希腊,有三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分别是植物神、太阳神和西风神。植物神比较喜欢跟太阳神玩,西风神就非常忌妒。有一天,植物神和太阳神一起玩掷铁饼,太阳神掷的时候,西风神趁机改变了铁饼的方向,将它吹向植物神并打破了他的前额。太阳神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挽救好朋友的生命。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长出了一株紫色的花,太阳神把它命名为风信子,用来纪念好友。因为植物神是被忌妒所伤,因此,紫色的风信子就代表着悲伤和忌妒。姐妹俩变得难过起来。妹妹说:“ 忌妒是个大坏蛋!”女儿喃喃说:“ 要是没有忌妒就好了,他们三个可以一起扔沙包玩,或者跳绳。”老公笑了:“ 孩子们,来尝尝忌妒的味道吧!”听说有吃的,两个孩子顿时一扫愁容,开心起来。妹妹早就跑进厨房,女儿在后面悄悄问我:“ 风信子花可以做色拉吗?”我附在她耳边轻声地说:“ 忌妒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新的样子!”老公榨了两杯鲜橙汁,然后递给姐妹俩一人一个小瓶,示意她们将小瓶中的汁液兑一点进去,然后搅匀。孩子们兴致勃勃,做得很带劲。搅拌后,两个人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结果,妹妹直吐舌头,而姐姐因为将瓶中的汁液多挤了两滴,已经开始流泪、咳嗽。我边让孩子们漱口,边温和地告诉她们:“ 刚才那个瓶子里,装的就是忌妒。无论多鲜美的果汁,如果掺了忌妒进去,就会让人难受。”女儿微微点头,她是不是想起了在幼儿园里的孤单?那种滋味,一定很不好受。孩子们将小瓶还给我,妹妹嚷道:“ 我不要再见到它了!”我笑着,将“ 忌妒”收到柜子里。其实,那只是一瓶芥末油,它做了孩子们最好的教具。老公又笑嘻嘻地说:“ 想听听忌妒的声音吗?”两个孩子又兴奋起来:“ 忌妒还会说话呀!它是不是像外星人那样?”姐妹两个开始学着机器人,怪声怪气地讲话。我把她们带进卧室,床上有两个刚刚充好气的玩具气球。一个是姐姐喜欢的花仙子,一个是妹妹喜欢的叮当猫。两人欢天喜地,扑上去就要拿,被我阻止了。我和老公各拿一只,模仿着花仙子和叮当猫的声音,争吵起来:“ 我比你漂亮!我比你能干!所有人都应该喜欢我!你走开!”最后,我与老公干脆拿着气球打起架来。两个孩子着急了,劝了这个劝那个,我们就是不听,越打越凶,只听“ 啪”的一声,两个漂亮的气球破掉了。姐妹俩吃了一惊,呆呆地望着地上。妹妹惋惜地说:“ 为什么要打架呢?你们都很好啊!”女儿把花仙子的碎片捡起,一片片拼着,她大哭起来,就像那次亲子活动里那样伤心。面对所有小朋友的不满时,她的心也会锐利地痛吧?老公轻声说:“ 花仙子有花钥匙,叮当猫有百宝袋,如果他们不互相忌妒,能做好朋友,一定会玩得非常开心。”我温和地问女儿:“ 告诉妈妈,为什么会忌妒妹妹和其他小朋友呢?”女儿低头:“ 你们老说别人比我好,我以为你们不喜欢我了。”我抱紧她:“ 你一定要相信,你是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喜欢你。”

女儿讷讷地说:“ 可是,爸爸妈妈也会忌妒啊!”我们吃了一惊。女儿模仿着爸爸的声音:“ 那个小李,年纪轻轻,居然一来就当了主管……”老公的脸,蓦地红了。女儿又学着我的表情,唉声叹气:“ 我们办公室的那个小王,凭什么奖金比我高……”我的脸也变得火辣辣的。我与老公尴尬相视,我们万万没想到,是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孩子的性格。老公干咳一声,郑重地说:“ 你说得对,我和妈妈都错了,不过我们保证,从现在开始,会和同事好好相处,再也不忌妒别人。”我诚恳地点头:“ 我们一起改正吧,以后大家互相监督,如果十天之内没人犯错,我们就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女儿惊喜地问:“ 真的?”我们伸手与她打钩钩,妹妹也挤进来。我们笑起来,四个手指勾在一起。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不再拿女儿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也不会再说:“ 看,妹妹比你小,拼图比你反应快多了。”包括奶奶,也不再逗她:“ 奶奶不要你了,要对门那个胖嘟嘟的小妹妹!”这种言辞,对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是一件痛彻心扉的事情。我和老公变得时常夸奖办公室同事的能干,并表示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自己也变得出色。另外,只要有空,我们就带女儿去参加竞赛型活动,让她体验更多的成功和失败,借此磨炼出一颗坚强的心。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她的自信。女儿向我们展示她的手工、绘画或者其他作业时,我们都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再自作主张,拿起她的作品就修改。孩子眼里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他们。大人们往往太心急,想让孩子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在不断的指责中,孩子变得自卑和忧郁。现在,听着我们的赞赏,女儿眼睛里闪着快乐的光彩,自信已在她心里萌芽。 渐渐地,她会告诉我们,某个小朋友唱歌很好听,某个小朋友体操做得最好,同桌的新裙子好漂亮。她跟妹妹相处也很好,甚至,她还会表扬妹妹:“ 你真聪明,猜谜语好快;你笑起来真好看!”我们知道,女儿已经从忌妒的阴影里走出来,有了她自己的阳光。那天,幼儿园的老师特地告诉我们,女儿现在变化可大了,小朋友们都喜欢跟她在一起,做游戏时,大家争着让她加入自己一方呢!看着快乐的女儿,我轻轻地拥住她。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害怕什么?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 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 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 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 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中国式家长的主要的特征:要求孩子多才多艺,遇到兴趣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个字“报”!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巴不得各种比赛拿第一。这些疯狂的中国式家长让中国早教氛围变得功利化,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满足了这些家长期盼孩子多才多艺的愿望。

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一些中国家长就是看到年幼的孩子专注于某些事,就意味孩子对那件事感兴趣,然后就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比如,孩子能够很专注的看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们跳舞,就想到跳舞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就立马给孩子报了舞蹈班。中国式家长容易受到影响,看到邻居家的小孩报了钢琴培训班,于是也给自己孩子报名了。

抓不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胡乱给孩子报兴趣班,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仅耽误孩子的时间,也让孩子养成见见异思迁的不良习惯。

作为家长,应该留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看准了宝宝的兴趣爱好,再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孩子对公园里的爷爷奶奶跳舞感兴趣,作为妈妈可以经常播放一些舞蹈视频给孩子看,如果孩子也很喜欢再给孩子报舞蹈培训班,从基本的舞蹈动作学起。

根据孩子的年龄 做相应的学习要求

3岁的孩子就去上绘画班,但是孩子似乎没有多大进步。而其他4岁的孩子也学习绘画,已经能够达到了第二个阶段了。作为家长就很着急,埋怨孩子没有努力学习,难道是孩子对绘画方面没有天分?

其实别小看了一岁的差距,3岁的孩子和4岁的孩子接受能力不一样,各方面没有达到4岁的程度。所以并不是孩子没有绘画的天分。等到孩子大一些,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够学会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根据孩子的年龄做相应的学习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作为父母不能光靠培训班来培养孩子,在家里也可以用儿童教学机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语文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循循渐进让孩子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中国式家长不要给孩子报太多的兴趣班了,过多的培训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会有厌倦的心理。孩子年龄还小,需要和父母多交流,父母的关爱才能让孩子安心。一味的报兴趣班,收获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可是功利化的早教环境下,兴趣班依然发展蓬勃。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给孩子加压。可是我们跳出小升初、高考等压力,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我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普通人;

在合适的时候生一个像她一样可爱的孩子;

在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处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所以:

我没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时候没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没上清华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说话。

我让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给她建议,但决不帮她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着她,或者盯着她做作业。

我和孩子一起看书,比看电视好。

时常带她逛书店,让她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挑选喜欢的书,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书。

让她帮我做家务,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作贡献。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鱼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宝宝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欢。

我不关注她成绩如何,我每天问她在学校高兴或者不高兴,有固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经常和孩子爸爸有适度的亲密动作,拉手、拥抱、亲吻,爸爸妈妈相爱,她也会去找一个相爱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园门口亲吻她再说“再见”,她以后也会这样爱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赏的目光看她,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这样的童真。看她成长,看她烦恼,看她动心眼,看她淘气,看她犯错误。一直比较相信“红颜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给人压力,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有亲和力。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当然,如果孩子是生俱来的天才,那就让他尽情登攀。

“说话算数”是有效的魔咒,从小到大都坚持,约好的事情没有例外,事先未约定,爸爸妈妈适度妥协吧,到底她还是个孩子。

奖惩分明,惩罚不是动手,以大欺小是可耻的。

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请将行为错误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开吧。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间的尘埃才让他有出错的机会。爸爸妈妈要时刻记住“我爱你,但不爱你的小毛病。”不要翻旧帐,不要说:“你就是不认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从来就BLABLA”,请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说:“抓紧时间,上课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他们都听不懂。

不轻易动怒,控制好情绪,才能教出有礼有节的孩子。

不轻易把奖励和她应该完成的责任划等号。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奖励,就象工作中绩效A+才能拿到额外奖金。经过努力得来的东西,她才会珍惜。

坚决不上奥数,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训目的来折腾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不适用)

带她打牌、游泳、骑车、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娱乐早点教她。

选一样她终生受益的爱好,做到比一般人强,比专业差。我们现在弹钢琴,也许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坚持体育锻炼,带她和小朋友玩团队游戏。

幼儿教育,到底该学点什么?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龄前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成长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为幼儿成长设置标准,旨在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健康方面

需成人呵护,但别包办代替

3到6岁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确保孩子具有健康的体态,能保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要让孩子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记住自己家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

◎语言方面

鼓励孩子与成人和同伴交流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接触社会

做好榜样,要避免生硬地说教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地说教。

◎科学学习

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艺术领域

理解并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学钢琴到底培养了孩子什么


1、音乐感的培养

有人说:“音乐感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是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要看到,要承认,但是后天的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

从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天赋,应该说这些学生都具备被培养、造就的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中有天赋特别突出的,也有特别不愿意和不适宜学习音乐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的,是极少数。我认识一个男孩子,脑子很清楚,很聪明,手的条件也非常好。耳朵的听力更是突出,别人在钢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个个音名说出来(当然是在眼睛不看、全凭听觉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初学阶段,他一星期要弹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乐表现。他不仅平时的练琴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多。他还能随时有选择地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乐伴随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长也努力给他创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每天早上都用音乐叫醒他,放他喜欢的乐曲伴随他进人新的一天。有了这样的努力,又有这样的环境,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突出。可见,即使才能、条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须超过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奋”,这话说得太对了。

实践证明,那些学习钢琴半途而废的学生,往往都是平时不肯好好练琴的。每次上课错音连篇,经常谱子也不认识。键盘也找不到,往往上了许多次课.连一个曲子也连贯不下来,错音、毛病总也不改。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学生学不下去并不是因天赋不行,他们的问题在于不肯下功夫。其实只要下点功夫,他们马上会好一些的。往往这类学生在学校的功课也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些很聪明的孩子,被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耽误了,真让人惋惜。

也有一些很没有条件和“才能”的学生,经过努力,有了良好的表现。有一个女孩子,父母都是工人,且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所以在家中孩子可说没有任何音乐环境。这样的孩子学习起来的确很苦,往往在弹奏方法上、节拍上都对了,而音乐的感觉就是出不来。后来经过老师正确启发和指导和她自己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有了一定的音乐感觉,并在考级中被评为优秀。这个成绩,老师和家长都深知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说是天才,但他们大都有正常的智力,且有学习钢琴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把这些学生带入音乐之门,引上音乐之路。

在这里,先谈谈从感性人手的培养。我想,多听、多看、多给人表演都是必须的。

学钢琴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音乐的环境。钢琴是一种外来乐器,大多数传统的优秀教材、乐曲来自欧洲,因此它的音乐语言也是外来的。这就跟学外语一样,要有语感,光靠音标、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必须多听,多感受,潜移默化。

现在电台里经常有好的音乐节目,家长可以多留意、到时候录下来,并不限于钢琴,可广泛一些,其它乐器的、交响曲的、声乐的,都可以,经常积累一些资料。学生眼下功课都很多,不一定有专门的时间来欣赏音乐,家长不妨在进餐时、起床后、就寝前放上音乐,学生有意无意地便接受了音乐的熏陶。逐步对音乐语言、形象、气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逐步地能从量变到质变,大凡音乐感好的学生,都得益过这种熏陶。

上述的做法,我想对任何家庭都不难,因为收音、录音的件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买一些录音带和激光唱片,选择一些重要的经典曲目。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音乐欣赏可更有目的地进行,让其比较专题化。如学生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变奏曲,平时就可以集中听莫扎特的各种类型作品,让其对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有专门的感受。亦可把音乐分为大的时期来欣赏,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等等。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属于古典时期,就可以有意识地放在一起听听,感受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初学的学生来讲,除了广泛的听和感觉外,更应着重对自己所学教材的熟悉和模仿。这方面,教师的要求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明确音乐形象、情绪,并明确通过哪些弹奏方法来达到动听鲜明的弹奏。全国学习钢琴非常普及,而好的教师又不是到处都有,这时候则应借助于音像制品来促进教学。现在一些基本的主要钢琴教材都有示范的录音带甚至带讲解的录像带,这些音像带对教学能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熟悉、模仿,逐步到有自己的独立音乐见解,具有主动的音乐感、表现欲,这就需要不断的听和熏陶。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有条件的要争取多听各种音乐会,因为钢琴是表演艺术,必须多看,多听现场的演奏。要是没有听现场音乐会的条件,也可注意收看电视中的音乐会转播。现在,这种机会还是经常有的。只要有心,是不会错过的。

再进一步,就是多给学生提供给别人表演的机会。练了那么长时间,给人表演能否把自己的音乐感发挥、表现出来,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人人迟早都要面对的。在学生中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性格放得开,不在乎,甚至越有人看越得意,越来劲。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喜欢上台表演,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因过分兴奋、激动而失控,弹得过快,在演奏时既要保持投入、兴奋的优点,但又要从容不迫,头脑清楚。对于一些性格较内向、胆子比较小而又容易紧张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在演奏前多弹给人听,家里有客来,就让学生为客人表演,也可以带学生去别人家给人表演,也可组织几个学生一起开小演奏会,互相观摩比较,这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钢琴作为表演艺术,难在表演时就这一遍。平时练百遍、千遍,也许自己在家里弹得很不错,但是要别人承认你弹得不错,就必须在演奏这一遍时发挥好。有时我们很羡慕搞美术的,画一幅画,可以在家里一点点地去琢磨,去修改。一旦画好了,这幅画就永远不会再变化,除非作者想对其再加工。而我们的演奏,每次都要重新开始,在家弹好了,不一定上台演奏就能一样好。有的学生弹错了,会说“我在家弹得挺好的”,这样解释没有用,因为你在家弹好的那一遍,并无法弥补你这一遍的错误。也有学生说“我第二遍就能弹好”,那也不行,因为无论是表演,还是考级、考试所承认的永远是那个第一遍,为了弹好这一遍,我们要做很多努力,除了练习充分外,很主要地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除了给别人弹,也可借助录音、摄像,录下来自己听,看看优、缺点,因为在有录音或摄像的情况下,比较接近演奏的感觉,与一个人无拘无束地弹心理上大不一样。经过这一些锻炼,学生在演奏或考级中,就能有充分的思想

准备,以保证临场时把自己的音乐感觉比较自如地不打折扣的表现出来。

育儿观念:现代的动画带给了孩子什么


一部好的动画片可以给予幼儿好的学习典范,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也会在语言、词语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动画片的色彩鲜艳,人物及内容符合幼儿的特点所以幼儿在看动画片时会拥有高度的专注力,在看卡通片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工具好很多。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都在观察着孩子们的变化,但是在这段时间我通过观察发现了孩子们被动画片所产生的影响似乎越来越大,孩子们讨论最热衷的就是动画片,模仿着动漫里的人物的动作,技能互相打闹,模仿者动漫里人物的口气说话,好听点这叫cosplay,但我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中二气息。

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的家长都没有时间来看管孩子,阻止孩子哭闹的法子最好使的是什么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何转移注意力呢?很多家长以及带孩子的老人们非常苦恼,于是他们就打开电视或者网络找个动画片往孩子跟前一放,注意力以转移,孩子不哭不闹就万事大吉。

在美日动漫的强大压力下,中国动漫想要崛起不得不开始走捷径,简单说就是山寨路线,模仿美日画风,再顺便安上简易的剧情,甚至连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敌人的残酷这种台词都说的出来,传统的中国动漫这种拥有优美的画风,富有教育意义的情节的动画片慢慢的开始不满足这个急功近利的动漫行业了。于是各种多动症一样的漫画像某某三千问,某某下天山开始频频出炉。在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漫画的轰炸中,孩子们怎会懂的去辨别?

幼儿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说话,模仿大人的走路,大人将孩子这个喜欢模仿的阶段交给了动漫,真是令我担忧不已,天真烂漫的孩子频频模仿动画人物,说着与年龄严重不符的台词,或许长大了他们并不会再有这样,但是在人生萌芽阶段,谁又敢说这种动漫会不会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不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不可逆转的烙印。

这篇文章写出来并不是对动漫业的抨击,我只是希望孩子们并不是往教师身前一扔,世界观就是靠我们教师来养成,家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的关键,我们只能起到纠正的作用,我希望家长们能够多挤出一些时间,来陪陪自己的孩子,多出去运动运动,孩子喜欢动弹的年龄段就是要他们动起来,窝在家里看电视看动漫并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益处。孩子的成长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希望家长都抽出一点点时间,让一些漫画远离他们,祝福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现代的儿童到底怕什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现代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
    2021-11-04 阅读全文
  • 儿童思维训练的可行性方法到底是什么? 最近一直被“思维训练”这个字眼苦恼着,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真的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我觉得和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的大环境有关。广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所以,一系列...
    2021-04-23 阅读全文
  • 你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害怕什么吗? 孩子是简单而又单纯的,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在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忌妒”到底长得什么样儿? 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六岁的女儿,在小表妹面前,俨然一派姐姐风范。无论自己多心爱的东西,也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会大大方方,悉数捧出。两个孩...
    2021-11-27 阅读全文
  • 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我就深...
    2020-09-15 阅读全文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

2021-11-04 阅读全文

最近一直被“思维训练”这个字眼苦恼着,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真的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我觉得和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的大环境有关。广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所以,一系列...

2021-04-23 阅读全文

孩子是简单而又单纯的,而我们大多数父母在焦头烂额的生活中,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理解孩子精神世界,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

2020-12-31 阅读全文

孩子的心,应该是一座最美的花园,只有把心里的荆棘拔出来,才有地方种芬芳的玫瑰。六岁的女儿,在小表妹面前,俨然一派姐姐风范。无论自己多心爱的东西,也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会大大方方,悉数捧出。两个孩...

2021-11-27 阅读全文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我就深...

2020-09-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