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晃宝宝容易损伤其大脑
发布时间:2022-02-16 宝宝入园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 锻炼宝宝自己吃饭当今许多夫妇只生育一
摇晃出来的脑损伤
春蓉生下小宝宝琨琨后,一家人高兴不已,
经过医生对琨琨全面检查,以及对上辈三代家族病史的详细询问,终于找到了原因,是由于婴儿时期,摇晃震荡过度造成脑损伤,患上了“婴儿摇晃震荡综合征”,影响到智力的发育。
医生点评
在正常情况下,婴儿头部的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远比成人大得多,婴儿头长占身体的20%,而成人约为10%。婴儿大脑蛛网膜下腔的间隙较大,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或是将婴儿一次次地抛起来又接住,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婴儿可能出现拒奶、嗜睡或容易脑怒,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昏迷、呼吸困难、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婴儿摇晃不当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孩子明显的智力下降、严重的运动障碍、失明和大脑实质性的损伤,如脑萎缩、脑软化、脑囊肿等。
小贴士
把婴儿放在摇篮里或者抱在怀里,边哼着甜美小调,一边轻轻地、舒缓地摇一摇,能促进婴儿神经反射和运动器官的健康发育。切莫过度摇晃、高抛或震荡婴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自损妙招来解救
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宝宝会有自损行为,其实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对有自损行为的患儿,家长不应责怪和打骂,也不宜采用强制手段加以制止,需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鼓励孩子参加集体生活,多做有益的游戏,转移其注意力。平时要让孩子少看,最好不看电视中的惊险武打片,对已造成的皮肤伤害,应请医生用药治疗。
尤需提醒患儿家长注意的是,与孩子经常接触的成人,若有拔白发、拔胡须、吸吮手指、啃咬指甲等坏习惯的,往往是诱发孩子出现自损行为的重要因素,故成人应改掉这些坏习惯,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对因缺乏锌、铜等微量元素诱发本病的患儿,经补充纠正后可获得痊愈。
对于较严重的自损行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厌恶行为疗法来矫治。
一是短时隔离法:即当患儿出现自损行为时,将其关在空房内,直到自损行为停止为止。一般约关10分钟左右。这种短时隔离可以成为一种厌恶刺激,引起儿童的不愉快感觉。经过若干次重复,在儿童的大脑里会形成自损行为与不愉快,情绪的条件联系。以后只要一出现自损行为,马上就会出现不愉快的条件反射。通过这种条件反射,可抑制患儿的自损行为。
二是橡皮筋弹击法:即在患儿手腕套上橡皮筋,当患儿出现自损行为时,立即警告他:“不准这样”,同时给予拉橡皮筋弹击,直到患儿的自损行为停止为止。弹击的强度应掌握在能引起患儿疼痛又不损伤他的程度。经过这样多次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儿童的自损行为。
让宝宝的大脑“左右开弓”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存在着无限的潜能,在孩子出生的两年之内,一定要开发灵感、直觉、创造性、感性等右脑的能力。左脑又称“自身脑”、“理性脑”,主要进行以语言和计算为主的抽象思维,有极强的数学概念和逻辑分析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条理化。右脑又称“祖先脑”、“直观脑”、“映像脑”,主要进行形象思维,是想像力、创造力的原动力。如何开发宝宝的右脑功能呢?
首先是右脑映象的认识力,又称类型识别能力。新生儿即能认识母亲的脸,而他的记忆大部分是以映象作为概念被识别出来的。这种概念就是在瞬间能捕捉到的东西,也称为类型识别能力。在婴儿半睡眠时给他讲故事,就是运用他的映象记忆力。
其次是图形的认识力,即形象认识能力。与婴儿说话时,指着对应的物品,则婴儿的右脑就会反映出这个物品的形象来。日常生活中养成用图形记事的习惯,就能刺激右脑,使其逐步活化。
再次是空间识别能力。从小让宝宝拍吊球,开始拍不到,练习了几个月后就能够抓住球了。还可以让孩子在自己家里黑暗中来回走,直到能行走自如,提高空间识别能力。
最后是绘画感觉能力,有人说,中国的自然风景是右脑型的,要活化右脑首先应该经常带孩子欣赏美的工艺品、建筑、塑像、邮票以及自然风景等。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对右脑的刺激更为明显。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与宝宝进行游戏,给他们快乐自由富于想象的空间,使宝宝在轻松中开发了右脑的潜力,训练了左脑的技能,使大脑的综合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我们的宝宝就是21世纪智慧潜能开发的佼佼者。
看广告有助宝宝大脑发育
1岁左右的孩子爱看广告是一个正常现象,也很普遍。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主动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看广告正是他们采用的一种方式。
不少父母发现,孩子长到1岁左右,就开始对电视广告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一看到广告就会显得特别兴奋,又蹦又跳的。如果大人不愿看广告,一换台,孩子就哭闹,这实在让父母有些搞不懂了。让我们来听听儿童心理学专家怎么说。
孩子看广告是正常现象
专家表示,1岁左右的孩子爱看广告是一个正常现象,也很普遍。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主动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看广告正是他们采用的一种方式。广告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就是因为它的颜色比较鲜艳、画面变化的频率比较快,对孩子的感官有着比较强烈的冲击力,而且广告中的语言又都很简单,非常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孩子喜欢任何有新意的东西,而广告会特别吸引他们,是因为广告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想方设法夺取注意力,在创意、色彩、语言方面都会非常新鲜,这与孩子想要的正好一致。
适当看广告有助大脑发育
专家表示,广告本身对孩子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孩子1岁左右时,应该给予丰富的刺激,促进脑细胞的生长发育,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大脑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看广告也是有好处的,它不仅充分调动和训练了孩子的感觉器官,同时还能让孩子认识外部世界。所以,在正常时间段内,让孩子看些广告是没问题的,父母不必要担心。
应该控制看广告的时间
当然,父母担心孩子看广告会损害视力、影响与外界交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孩子需要身心全面发展,长时间看广告,会忽略身体的运动;总是跟着广告学说话也会导致孩子经常自言自语,缺乏沟通。
由于现在并没有研究证明孩子到底应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所以建议父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进行控制,以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参加运动和其他活动。而对那些爱看广告、一换台就会哭闹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少开电视。
优良环境塑造宝宝聪明大脑
当我在门诊见到因早期不良的育儿环境造成的智力发育落后儿童时,感到非常难过,因为这种情况本来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在我向家长解释其中原因后,家长也深感内疚。有一个女孩满3岁送幼儿园时,不会说话,也不和人交往,被怀疑为“孤独症”。但是她出生时很健康,没有任何的先天和分娩异常。她出生4个月后父母均下海经商,就把她托付给农村来的一位老奶奶抚养,住在一个单元房内,很少外出。老奶奶不爱说话,很少和宝宝对话。入托时才发现她存在上述问题。为此她的母亲带她到处求医,并辞职专门照顾她的女儿,教她说话和唱歌。到6岁时,她已经能说话和唱歌了,但还是不如同龄儿。实际上这个女孩不是“孤独症”,完全是因缺乏语言和交流环境造成的。
还有一位2岁半的男孩,因走路不稳,不会跑也不会跳,被怀疑“脑瘫”来就医。他出生时情况也很好,身体检查也没有“脑瘫”的神经症状。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这种状况呢?经调查发现,孩子家中有父母、祖父母和保姆5人,共同照顾这个男孩。他们对他保护过度,经常抱着他,深怕他摔着,很少让他下地自由活动。我想,这就是孩子运动能力落后的原因吧。
您的宝宝是容易爆发的导火索吗?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出现脾气暴躁的不行的人,大人的控制能力比较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但是孩子怎么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呢,这时候您又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整体的了解一下吧。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疲倦
二、三岁的孩子可能已经不睡午觉了,但是体力仍不足以支持过久,如果能提早就寝或者午后让他静处一段时间,也可以避免因为疲倦而哭闹。
挫折感
挫折感也是孩子发脾气、哭闹的主因之一。两岁的孩子成长得很快,但是有些事情想做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及时伸出援手,免得孩子过于沮丧。当然,挫折感是学习的必经过程,孩子“必须”接受挑战,学会处理挫折感。
如何处理孩子无理取闹
前题保持冷静
保持冷静!这的确很难做到,但是父母越生气,孩子可能哭闹得越厉害。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火上加油。面对哭闹不歇的孩子,很难不让自己生气,但是正像有一位母亲说的:“记住,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来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发泄怒气,但是不要针对自己的孩子,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方法一表现你对他的爱
·抱他爱他:如果你发觉气氛很紧张,不妨抱抱孩子,或许可以使气氛缓和下来。
·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哭,就大声哭吧。”他反而可能会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真的想好好大哭一场,不妨试试这个办法;一开始哭闹,就把他紧紧抱在怀里,直到他平静下来。也许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对有些孩子的确很有效。
·如果你怀疑孩子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而哭闹,不妨试着多花点时间和他单独相处,看看是否有效。别忘了,只要孩子有好的表现,就要多分给他一些注意力。
方法二隔离政策
·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抱到另外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不再哭闹时,就可以回来。等他回来之后,和他谈谈刚才的事,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孩子必须学会控制、纾解自己的挫折感,父母有责任教导孩子。万一孩子再度哭闹,仍旧采取隔离政策。
·如果孩子在店铺里大哭大闹,只要平静地把他带出来或带上车。等他哭过之后,再继续把刚才的事做完。不要让孩子觉得发脾气可以阻止你采购。
方法三改变环境/移转注意力
·让孩子和你自己不要承受太多压力。想想看,是不是有某种东西使他始终觉得紧张?有办法消除吗?
·在孩子耳边轻声说些有趣的事,例如:他不哭的时候可以做很多好玩的事。或者开始说故事,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听故事而停止哭泣。
·音乐有镇定的功效,放点音乐,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大发一场脾气给孩子看,他会觉得很可笑,不再胡乱吵闹。
方法四绝不妥协/不予理会
避免让孩子学习到发脾气可以帮他达到目的·如果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一样东西而大发脾气,千万不要为了让他安静而把东西给他。如果一发脾气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后他就会更随心所欲地乱发脾气。
·无动于衷:不要理会孩子的任意哭闹,如果你忍受不了他的叫声,就到别的地方去做声音大的活动,例如吸地板、钉东西。
·不予理会:不要理会孩子哭闹时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要让他明白,叫喊没有用,只有好好说话,你才会注意听。
·有时候孩子会存心想试探你而故意哭闹,你只要站稳立场,他就不会再任意哭闹了。
方法五协助发泄
·买一个游戏拳击套,让孩子有发泄怒气的对象。
孩子被比喻为及其容易被引爆的炸弹,这时候家长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将心理的火气发泄出来后才能让孩子慢慢的回复得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解决问题,希望我们内容可以帮助到各位家长们。
宝宝阅读,从摇篮曲开始
我们满怀欢乐,把孩子们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小衣、小裤、小斗篷,随着他们的成长,还应当给他们准备一些什么呢?“孩子们在吃够奶汁之后,在牙牙学语之后,接着就需要故事了。”这是获得“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殊荣的《365夜故事》序言开头的一段话。孩子需要文学,这是天性。孩子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妈妈朗朗上口的摇篮歌。
它们有的是妈妈在婴儿摇篮边的即兴之作。如《觉觉喽》:“啊哦、啊哦,宝宝哟,觉觉哟,狗不咬哟,猫不叫哟,宝宝、宝宝睡觉觉喽。”这首摇篮歌并没有完整的含义,是生长于民间文学土壤的儿歌,以口耳相授的流传方式,代代相传。它以柔和的声音,连缀几个词语或短句,就可安抚婴儿悄然入睡。
有的则是儿童文学家的创作或加工的歌谣。如下面两首摇篮曲:
《瞌睡来》:“月亮光光照窗台,打个哈欠瞌睡来。
踏板叫我脱花鞋,枕头叫我倒下来,褥子叫我伸长腿,被子叫我不要蒙头睡。”
《小夜曲》:“月亮出来了,星星出来了,宁静的夜晚来临了。花儿睡了,草儿睡了,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睡吧,睡吧,我的宝宝,我的宝宝。”
这两首儿歌内容直白单纯,描述睡觉的情景;描述夜色与安宁,花儿睡了,草儿也睡了,采用比喻手法,吟唱着,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两首催眠曲融入了妈妈的亲昵爱抚。音韵自然和谐,可唱可诵是儿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幼儿诗歌一类的儿歌,即使只有短短几行,也应当是艺术品。儿歌的形象,往往凭借作家丰富的联想、幻想,并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展现。我们来共同欣赏老一辈著名儿童文学家黄庆云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这首幼儿诗歌,以无比优美的想像,勾画出大自然中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画面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烘托出一片宁静安祥、甜美温馨的境界。作者重复使用“宝宝”、“轻轻”两个双声叠韵词,以“摇篮”、“睡着了”每段首尾呼应,全诗循环往复,犹如一首轻柔动听的乐曲,旋律悠扬,余音袅袅,将天地间绵延不绝、至真至纯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既体味到诗的悠远优美的意境,又感受到儿歌谐美的节奏韵律,诗和歌两种艺术融合为一,是儿童诗歌中的精品。文学评论家赞誉《摇篮》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典范,是传世的佳作。”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不单是儿歌的聆听者,而且是诵唱者了。到了两三岁,婴儿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他们可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手脚,爬上可以“摇啊摇”的椅子、秋千、木马、和爸爸的膝盖上。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和妈妈一起又玩又唱的启蒙问答故事:
《什么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椅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木马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秋千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篮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爸爸在摇。”
孩子在运动当中,感受到不同物体摇动的乐趣,把思维存于动作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在问与答、听与说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训练。朗朗上口的《什么在摇》等启蒙问答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告别感知运动时期,步入象征思维阶段。
延伸阅读:儿童阅读也要“营养均衡”
我时常和朋友讲这样一个笑话。我们请一个孩子品尝土豆,周一吃炸薯条,周二还是炸薯条,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条,然后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如果你觉得这个笑话太荒唐,那么我要告诉你,在儿童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大人正在普遍地闹着这样荒唐的笑话。睁大眼睛看看孩子们周围的图书环境:太多的识字读本,太多的快餐读物,太多的教辅读物,太多低俗的盗版动漫,太多劣质的抽筋剥皮的改写本……然后,我们也在问孩子:“你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我认为,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对小孩子,许多大人喜欢他们多认字、快认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识;对上了学的大孩子,大人则普遍强调阅读与课业的紧密关系,希望他们多读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驱使着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读物。我们一方面在通过格式化的方式造就这种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对自己说,“孩子就喜欢”,然后继续炮制所谓“就喜欢”的东西。
大人在培养孩子的饮食营养方面相对聪明一些。从孩子一出世,我们就特别关心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儿童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最必要的营养是什么?哪些东西里包含了这种营养?如何烹饪而使这些营养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种?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营养搭配?如何烹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欢迎?等等。可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可曾有这样想过呢?
精神食粮同样也存在“营养均衡”的问题,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儿童阅读营养学?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古怪的概念呀。不过说具体了,其实就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读一些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最必要的?书中都包含了哪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力的内容?如何为孩子选择、如何引导孩子读,能使这些书中的好东西产生最大的功效?儿童的阅读会有怎样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适合读怎样的书?孩子在阅读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种?如何能引导孩子进行自由的、全面的选择?怎样选择既让孩子着迷又非常有益的书?如何引导孩子爱上书……
这些问题是每个热爱孩子的大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会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太现实、太速成了些吧——当课业和升学成为孩子的生活目的时,谁又会真正去关心他们阅读生活呢?谁又有耐心慢慢滋养他们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为,在阅读的“营养学”方面,孩子的自然选择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动孩子的纯净的心灵的书,肯定是最了不起的书。那些过去和现在能让孩子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值得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反复回味的,更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的营养基。[!--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