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发布时间:2022-02-06 幼儿园吸水现象说课稿 幼儿园游戏化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奶油了,扭扭捏捏,甚至行为举止都有女性化的倾向,活脱脱一个“贾宝玉”。这些颠覆传统男子汉的形象对一个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为此,徐峰老师专门就性别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发文呼吁:拯救男孩!
现状调查——
男孩女性化现象日益普遍
徐峰老师在研究时发现,男孩子女性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中越来越普遍,比例在逐年增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和考核标准有缺陷,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乖乖的遵守纪律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男生,这是对孩子性别认识的一个误导。另外,目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其明显。
现象解读——
性别弄不清,后果很严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周振基指出,性角色错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诊治,最后有可能发展为同性恋。这样的男孩,长大了也不能承担“风雨一肩挑”的男人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英语中,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分别表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它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
出谋划策——
让“贾宝玉”坚强起来
根据调查结果,徐峰认为,要给学生送上“明性片”,开展小学生的性别健康教育,这应该是个整体工程,必须注意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形成良好的统一的教育氛围,才能奏效。
A.家长可以这么做
1.给予承认和赞赏。家长首先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或者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
2.树立榜样引导。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3.适当奖励和惩罚。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对孩子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
对已经有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能简单地训斥,使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帮助孩子矫正这种不适宜的行为,甚至要做出示范行为引导孩子矫偏,循循善诱对孩子进行引导。
B.学校可以这么做
1.创设有利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性别态度和认知观念。培养男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的性别角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强化。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如把“勇敢”、“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又如通过音乐学科的唱歌教学,区分男女同学的音乐表演的动作,让男生在音乐表现方面有小男子汉的气质。
3.关注教师的自身心理健康。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参加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性别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感受男女差异淡化性教育
感受男女差异淡化性教育
你知道小朋友眼中的爱情是怎样的吗?梅岭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们给出了回答:“爱情是生命;爱情是夜晚最闪耀的星星;爱情是百米赛跑的奖牌;爱情是太阳和月亮,是唯一。”梅岭小学特色课程“儿童哲学”和“男孩女孩课”首度公开,而主题就是爱情。这也成为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给小学生讲爱情,会不会太早了?
初衷
学生了解爱情才会珍视
“爱情是最不能亵渎的东西,因为爱情是伟大而永恒的。今天在课堂上,我也发现有些孩子会去考虑金钱,或者门当户对,这样是不好的。”昨日,著名教育家、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成为这堂“哲学课”的主讲老师。
如今,青少年儿童早恋的情况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李庆明认为,原因就在于学校缺乏爱情教育。“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小就看一些爱情绘本和爱情童话,了解什么是爱情,才会珍视它,反而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梅岭小学教师庞舒勤则向记者介绍,现在一些高年级的同学之间会存在相互吸引的情况,这是青春期爱情的萌芽。“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去回避。
课程
认识尊重感受男女差异
“我们把这方面的教育融入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男孩女孩课’中,我们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不一样的内容。”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介绍,该校的一二年级男孩女孩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差异”,三四年级是“尊重差异”,五六年级是“感受差异”,“五六年级就有课程是‘同桌的他/她,我想试着了解你’。爱情教育也会穿插其间。”
“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很避讳谈‘性’,然而现在很多女孩对于自己的性别认识是不完整的,男孩的女性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陈文艳对此很担心,她希望男孩女孩课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观点
校园性教育该淡化吗?
李庆明说,性教育带有隐私性,是一种家庭教育,不应该在学校公开传授。他认为,学校应当重视爱情教育,淡化性教育。
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孩子必问的问题,应该如何解答呢?李庆明说:“我们大可以告诉他们他是从妈妈肚脐眼里,或胳肢窝里出来的。之前也有小学课堂播放母亲分娩的纪录片,母亲痛苦的神情反而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
在这一点上,扬州大学朱教授持保留意见:“在西方,父母遇到这种问题时往往并不隐瞒,但如何回答要讲究方法,可以考虑通过卡通绘画的形式,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雄性激素刺激男孩攻击性
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因为体内的这种激素,男孩非常富有攻击性,他们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因为体内的这种激素,男孩非常富有攻击性,他们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我们已经了解到,“Y”染色体有其固定的程序来塑造一个成年男性的身体,它主要通过睾丸素来展现这一蓝图。首先将胚胎变为男性,然后使其发育成男孩并赋予其第二性征,最后使这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性。睾丸素对男性的行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然每个男孩的成长方式不一,但都表现出三种倾向:
第一,攻击性与控制欲;
有些行为在我们眼里并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如解决一个电脑问题。但实际上,攻击性行为也可通过摆弄一些物品表现出来,例如,搭积木、开汽车、玩滑板等。就像卡米拉·本勃所说的,“让我们面对这个事实吧,那就是男性喜欢摆弄东西,小到玩具机器,大到宇宙。”
第二,强烈的冒险欲;
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到你儿子这种喜欢冒险的特性,那么,你不妨回忆一下: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是否用桌子和积木搭建一个5英尺高的宝塔,或者将大毛巾披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下跳,看看自己是否能像超人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睾丸素使男性喜欢冒险、寻找刺激,他们花大量的精力试图战胜现存的体系、考验自己的能力,向极限挑战。
第三,渴望反复体验短期的紧张─释放的循环。
这种紧张─释放周期在男性性行为中最容易见到。但直到青春期,这种紧张─释放周期才显示它的威力。这种生物力量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以下行为,如沉迷于手淫行为而不能自拔、为了给他的梦中女孩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做一些有生命危险的动作。
避免男宝宝女性化,这些事,做父母的应该做到
做事不够男子汉,凡事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呢?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权威数据:
调查发现,67%的男生在胆小、自卑、依赖、内向程度上比较严重。男孩胆小、自卑、依赖性强、内向等,跟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性格弱的男生的教养方式,主要集中在溺爱型(50%),专制型(33%)。溺爱型家庭中的男孩,33%是自卑的,86%依赖性强,67%性格内向;专制型家庭中男孩,90%性格内向,70%依赖性强。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男孩越来越“娘”
父母娇生惯养、百般呵护,父亲角色的缺失;
幼儿园教师多为女性以及缺乏适合男孩玩耍的器材和游戏;
社会大环境要求遵规守纪、人们更加喜欢“乖宝宝”等等。
这一系列因素促使现在一些小男孩的气质偏向于女性化,也就是“太娘”。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往往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家长保护得太多,孩子做事情会畏首畏尾,独立性就差。
那么,父母们如果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培养“阳刚男孩”呢?
1.从小进行性别教育
孩子从3岁开始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从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是培养阳刚男孩的第一步,父母们要让从小让男孩了解健康男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差异,爱好有何不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并不需要父母专门指出,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赞许孩子和他性别相匹配的行为。
2.父亲承担更多教育责任
在男孩“女性化”倾向日趋严重的现代社会,父亲必须马上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特别是孩子3-5岁时,是父亲进驻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父亲加入更有利于男孩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孩子男子汉气概的培养。因为,父亲知识面宽广,常常会灌输给男孩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总是以朋友和“大孩子”的姿态,与男孩一起无拘无束地玩耍。
3.树立榜样的力量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面对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时,父母需要把握尺度,既不能完全排斥,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4.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担当、责任是一个男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所以,父母们要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让男孩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角色。并且还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对事情分析、判断、安排的统筹能力的锻炼,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
5.妈妈学会放手、示弱
对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来说,从3岁开始,妈妈就应该自觉“退位”。当妈妈过于对男孩精心照顾和保护时,男孩往往会因为对母亲的过度依恋,其“阳刚之气”渐渐消失。如果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妈妈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会使孩子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有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6.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让男孩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运动和对抗中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抗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久而久之男孩会变得越来越勇敢,面对挫折也不会退缩。
7.给男孩心理暗示
比如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爸爸出差或者出门时,可以对宝宝说“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帮忙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等话语。这些其实用言语对儿子的肯定和暗示——男孩自己是强大的,这样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但我们的男孩表现出阳刚的一面时,父母也一定要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他们比如:“真是个男子汉”之类的话。时间久了男孩们就会变得越来越阳刚和有责任感。
培养阳刚气质,爸爸和男孩必须做的15件事情
1.保护妈妈——“男子汉”的责任感
2.看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动漫——培养正义感、责任心
3.实现一个诺言——一诺千金重
4.一起谈论自己犯过的错误——敢作敢当
5.野外探险——培养冒险精神
6.拆装旧玩具或收音机——发扬探索精神
7.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发扬创新精神
8.旅行——眼界在旅行中开阔
9.和孩子一起运动——男孩要有力量
10.一起做家务——男孩有有独立能力
11.讨论理想——男孩要志存高远
12.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开动脑筋去思考
13.研究模型的另一种玩法——发散思维的习惯
14.打工赚钱——一切从自食其力开始,每一件事都是修身的好机会
15.参加集体比赛——我们与合作者共生
独生子女缠人的心理现象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其实,孩子缠人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骂挨打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
首先,要使孩子不缠人,自己先不要撩孩子。这一点很重要,有的父母忙的时候恨孩子缠住自己不放。但仔细想想,当你和孩子一样闲得没事的时候,你是否主动先撩孩子呢?许多家长正是这样干的,这反映出你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够强的。这就形成了高兴起来撩孩子磨你,不高兴起来又恨孩子磨你。如果有这种情况,孩子缠人的情况就说不上改了,因为你们彼此都需要对方关注,都缺乏感情独立。
如果孩子是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因孤独而缠人的,需要父母从两方面去做,一是注意安排出时间与子女讲话,增加感情交流;另一方面教导孩子学会自己学习、游戏,逐步使孩子感情独立。因为要得到好处而缠人,要分清情况,应该满足,或者认为孩子磨了之后可能同意的事,要干脆利落地早答应;如果是不能同意的事,从头到尾态度要坚决,不给孩子有可趁之机。
4.学业任务的增多,使孩子用眼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延长,要注意保护好孩子视力。
家庭教育必须强化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防止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有些父亲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爱人,让爱人管孩子,自己则躲个清闲,其实这样做不好。若孩子心里感到父亲对他不负责任,有事时也不向父亲征询意见,父亲的威信就会越来越低。夫妻两人有分工可以,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一致,不能把责任推给对方。夫妻双方都主动教育孩子,孩子才会感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很上心,不敢钻空子。我在做家庭教育咨询时发现一种现象,来访者基本都是母亲,应邀给家长做报告时发现台下又是一片女士。这使我想到,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是否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为此我做了个调查,果然,家庭教育中以母亲为主的占50%,以父亲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当我问及一些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时,有的答: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有的说:脾气不好,没法跟孩子生那个气……看来好像都有理由,其实他们忘记了古训"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的孩子现在受到母性教育已经够多了,婴儿时多是母亲喂养、照料;上幼儿园全是女老师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师教育为主;如果在家里父亲再放弃教育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都受到一系列女性教育,哪还会有阳刚之气?能不"阴盛阳衰"吗?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个男孩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也像蚊子似的,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老师调查后发现,原来在家里孩子总是跟着母亲,母亲胆子很小,总怕孩子碰伤,因此对孩子"包着抱着",孩子也就变得内向、胆小。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建议让父亲多和孩子接触,在家里以父亲的教育为主。于是父亲便常常带着孩子一起爬山、划船,他那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陶冶了孩子的性格。结果,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因此,我主张家庭教育中必须强化男性的教育。男女之间的性格有所不同,从总体上来说,母亲比较温柔,父亲则具有阳刚之气。母亲的温柔、细致、耐心、体贴和父亲的豁达胸怀、豪爽性格在教育孩子上必须做到阴阳平衡。要改变男性教育不足,女性教育过剩这种状况,必须加强男性教育。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