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为何“想当外国人”?

发布时间:2022-01-20

教育孩子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为何“想当外国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问大班的孩子:“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运动健将,有的说要当歌星,也有的说要当科学家……老师听了很高兴,鼓励孩子们说你们都很有志气。忽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当外国人!”

嗯?那孩子语出惊人,老师不禁愣住了,一时不知该怎么表态才好。

不过,老师还算是机智,没有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话表什么态。她冷静了一下,进一步问道:“小朋友,你说说,为什么要当外国人呀?”小朋友天真地说:“外国人有洋房,有汽车,有……”老师并没有批评那个孩子,而是巧妙地循循善诱说:“外国人有的,我们中国人也会有的。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增长本领,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小孩子的话,难免有随意性,不能贸然给孩子“上纲上线”。但是,孩子的这种想法,想必并非偶然,恐怕和身边成年人平时的言行、社会舆论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些人,一谈起自己的国家,就透着那么一股自卑的味道:什么我们国家思想观念陈旧,科学技术落后,服装用品土气……好像我们国家事事不行,样样落后,简直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而谈起了外国,那情绪就来了,便“如数家珍”似地滔滔不绝,说外国处处完美,事事先进,情不自禁,赞不绝口,推崇至极。

应当承认,外国是有不少比我们先进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但是,我们的国家,也并非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更不要妄自菲薄。正是看到了我们的不足,才需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成年人无意的言行往往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打上了“烙印”。因为孩子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大人的言行和思想情绪的影响来实现的;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大人的感情和态度影响和制约的。

人们常说:“孩子是成年人的影子。”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希望家长朋友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慎之又慎,让孩子有个好“影子”可以效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外国人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羊城晚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国人怎样爱孩子》中这样说:美国人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一天邻居萨丽兴奋地跑过来告诉该文的作者:“哎,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卡瑞是她两岁的儿子。作者过去一看,卡瑞的床单、枕头满是窟窿,他的头发也被胶水粘在了一起,面对这些,萨丽首先兴奋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东西的损坏而责备孩子,然后才是细心地告诉卡瑞应该去剪纸和粘纸。

中国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疼爱也是无以复加的。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贵族式”溺爱,无形中不知塑造了多么“缺钙”的中国“小皇帝”、“小皇后”,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书包的重量,学习的压力,而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受训练的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

当然外国人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比我们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化和内化成的。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且不说萨丽的养子之道,就是那两家登天池的外国人父母也叫人称颂:虽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却没有“惯”孩子,而是从小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意识和品质,而且身先士卒,和孩子一同体验艰辛,一同克服困难,一道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实践之中体悟到: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都是要有付出的,自然之山,自然之小山,尚不愿攀登,不敢愈越,那么生活之山,人生之山更是崎岖不平,险象环生,又怎么去面对、去攀爬,去登上成功之巅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决定百年之后把自己的几乎全部遗产都捐给社会,而给子女极少的一部分,就是要断了孩子们的想念,让他们不要成为“坐吃山空”的“啃老族”、“月光族”,而是做自强自立的人。比尔·盖茨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更爱他们,不仅想着他们的现在,更憧憬着他们未来。这几天又爆出了温州富商不满18岁的“千金”光天化日抢劫的闹剧,这不是很大的反讽吗?我们的父母到底都对孩子做了些什么?

我们的教育又怎么啦?对孩子来讲,成人要比成才更重要,我们培养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上大学的能力,而是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和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才是真正地爱他们。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初为父母时脸上掩饰不住的微笑;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母亲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亲与子女嬉戏时的场景———这些都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尽管如此,我在中国的生活也告诉我,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二个不同。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朋友的GRE分数都比我高)。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不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家长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

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历史上来说———即使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国的家长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在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我父亲和3个姐姐住在美国3个州的4个不同城市,我呢,现住在中国(来中国以前,还在俄罗斯住过4年)。我妈妈过去常常说:“如果你们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会纳闷:‘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爸妈都探望过我两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一个月。此外,我每周还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提供经济帮助。原因之一是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来讲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多数的美国父母都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的财富应该朝一个方向流动,即留给下一代。在这点上,我还是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父母一样,负担了我大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几年后的一天,我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结果我父母对我说:“你报答我们的惟一方式就是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机会。”在美国的家庭里,钱是留给下一代的,而不是给长辈的。美国父母都不想依赖子女,也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在中国人听来,无疑会感到相当奇怪。但这确实是中美两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异。

看来,虽然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确实有很多不同。我在这里还想说明一点,我上面阐述的普遍的文化差异只能一概而论,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抚养子女的方式上,肯定与宁夏和江西的农民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上述比较都是以北京为标准的,而不是宁夏。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学学外国人哄孩子的方法之圣诞节篇


在欧美人眼里的圣诞节,就像我国的春节一样重要。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圣诞节,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孩子们都期盼着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在大多数国家,圣诞老人是在12月24日前夜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在德国,圣诞老人来的日子是12月6日,他的名字叫尼古拉斯,他可不是悄悄来去。孩子们可以知道他将在这一天何时到来,可以一边唱歌一边等候他。尼古拉斯也不是放下礼物就走,他还要一本正经地给每个人上一课。通常先传唤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们做榜样。然后一一赞扬和批评家中的每一位成员,使孩子们在得到礼物的同时也受到教育。扮演圣诞老人的都是幼儿园的老师,他们很了解孩子的情况。

在英国,许多家庭都喜欢用真的松树做圣诞树,爸爸们在圣诞节前到郊外砍松枝,然后把它装扮成美丽的圣诞树。英国式的圣诞老人从天而降,给孩子们送来礼物,为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信心,鼓励人们相信美好愿望都能够实现。所以,爸爸装扮成圣诞老人爬到房顶上,把圣诞礼物从烟囱里扔下来,使孩子们觉得圣诞礼物是从天而降的。

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


当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近日,网络热传一篇名为《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的文章,文中,美国籍父亲和中国籍母亲,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由此引发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思考。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国教育的外国“粉丝”。

网络热帖:《美国家长,为孩子选择中国教育》

《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说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国籍妈妈,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Kay的爸爸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专业;妈妈毕业于北大英语言文学专业,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两人对比了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认可中国的教育。

美好的校园回忆、更为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Kay的妈妈列出了她的三个理由。

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的他们表示,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其实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年级越高,学生压力越大。

还有媒体报道,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在最近达成了共识,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他们冀望孩子拥有“中国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办小学读书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课间随便走走,就能看到长得很萌的“洋娃娃”,说着很溜的中国话。校长李子贵说,目前在校的外籍学生有50多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韩国。李子贵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和中国孩子整合在一起,学校也把他们分散在各个班级插班。

来自境外的学生(中小幼):3300多人

据悉,现在在南京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境外学生有3300多人,2007年的一次统计,只有2000人出头。现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外,其余境外学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七成多选择进入普通学校,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至少来自40多个国家,这些学校的教学语言一般以中文为主,执行本市中小学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

澳洲教师爸爸眼里的中国教育:有挑战,学到更多知识

“howoldareyou?”当现代快报记者尝试用英文跟来自澳大利亚的小朋友瓦拉西聊天时,小伙子轻松地用中文脱口而出,“8岁。”“你喜欢在中国读书吗?”“喜欢,这里的老师对我很有帮助。”金发碧眼的瓦拉西忽闪着眼睛,跟身边的小伙伴们手握呼啦圈,追逐打闹着。瓦拉西说,每天放学后,会在学校再跟小朋友玩一个小时。除了上课,瓦拉西在学校选修了十字绣、轮滑等课程。

瓦拉西的父亲James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人,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班的一位外教。去年8月,他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中国,“我想让孩子学习中文,让他来读书,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国课程的难度让James觉得,儿子在这里的收获将更大。

“作业多吗?”记者问,“不多,就是难一点。”小瓦拉西说,但在James看来,这不是坏事。“例如数学稍微难一点,这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开发孩子的潜力。”

埃及爸爸眼里的中国教育:艺体兴趣班多,语言能力提升快

来自埃及的欧玛现在是南理工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表示,在这里读书不会感觉累。课余时间,欧玛参加了跆拳道培训班。除了培训班,他有时还会跟中国的同学们一起踢足球。

欧玛的同学阿贝多也来自埃及,阿贝多的父亲Hossam在2011年来南理工读导博士,随后也把儿子带到中国上学。Hossam说,这里学校的基础设施比埃及完善,有很多兴趣班,孩子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音乐、艺术、体育等课程,“如果在埃及,孩子们就很难学到跆拳道了。”由于工作原因,Hossam今年10月份就要回国,不过他表示,自己在回国之后会把孩子送到埃及的中文学校继续学习汉语。Hossam说:“中文很难学,在中文的环境下学习,语言能力提升得很快,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拓展,现在他已经会说阿拉伯语、英语、汉语3种语言了。”

韩国爸爸推崇中国教育:一个家族,有五个孩子在南京学习

近10年间,来自韩国的洪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5个孩子在南京读中小学。一个是洪先生自己的女儿,其他4个孩子是洪先生亲戚家的孩子。他们都由在南京定居的韩国人洪先生照顾。

洪先生的太太是南京人。当年回太太娘家探亲时,发现南京的巨大变化,全家萌生了在这里定居的念头。随后,5个孩子先后来到南京读书,其中4个孩子先后就读于南昌路小学。现在孩子们仍在中国读书,最大的已经进了大学。洪先生说,尽管在中国读书也辛苦,但是相比韩国教育,压力还是小了很多。花钱少,不太用上补习班,成绩就不错。而且,他们看重中国的工作机会多,孩子们将来就业有优势。

引发深刻思考:东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借鉴融合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负担相对重,愿意去一个轻松些的教育环境。事实上,东西方的教育正在相互学习。融合、借鉴才是关键词。

中国基础教育扎实

南京南昌路小学校长华萍表示,这些年学校前后接收过十多个外国孩子。除了一些是因为父母都在南京工作外,大部分是因为看中中国基础教育扎实,加上父母一方是中国人,希望子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染而来。华萍也跟这些孩子的家长有过深入交流。她表示,“家长们普遍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很扎实。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很大帮助。”

东西方教育开始互学

对于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带到或送到中国来学习,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说,以前东西方教育是两极化的,现在则变成了东方向西方学,西方向东方学。这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现在美国加强对学生成绩的测试和质量管理,而中国的学校增加更多的活动。一些国外的家长,认同中国的教育,认为学知识很有必要,所以选择中国。同时,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让更多外国人愿望把孩子带到中国,交中国朋友,学汉语。在对孩子培养的目标上,大多数美国家庭首先要孩子幸福,在幸福快乐的基础上能成功就成功。而很多中国人第一要成功,要优秀,再是快乐。

外国孩子上小学


在德国上小学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同伴。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德国小学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课,孩子6岁起上学,课程主要有语文(即德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宗教和生活常识课,三年级以后有外语课,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会穿插进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知识、性常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星期五放学后没有家庭作业,假期也没有家庭作业,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大考小考。学校重视的是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每一次当堂作业、当堂测试的水平总和。班里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舒适而又“艰苦”的日本小学

日本小学生的学习条件是优越舒适的。在校门外,任何车辆遇到上学的孩子,都会立刻在十米之外停下来,让小学生先行。校门外的马路在百米之遥就画满彩色标志,任何车辆一进入彩色区就要缓缓而行。

在学校里,学生每天的午饭和点心都丰富可口,而且每个星期的开始,家长都会收到一份社区统一印制的本周小学生午餐食谱,上面详细地列出了每餐的内容和营养成分含量。

但日本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家离学校有多远,都是由自己走着去的。路上有什么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当寒冬来临的时候,小学就要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每个学生在晨跑时都只能穿单衫短裤,学校会给每位家长发一份表格,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好孩子的体温,填在表格上,并盖章表示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参加晨跑。

美国老师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尽量表扬孩子,让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学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等,尽到他的责任。

6.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范,并自始至终严格执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息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缺课。

孩子为何开始隐瞒秘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青春期:守卫秘密。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迅速提升,孩子心灵的空间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似的,秘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他们要更广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生,于是开始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隐藏属于个人的秘密。比如不少孩子开始转向记日记,在日记中倾吐自己的“秘密”。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这表明他已经逐渐具备责任感。

孩子隐瞒秘密的原因

孩子有了“秘密”,却总是瞒着家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且听他们道来——

1.暂时保密,给大人惊喜

安安(5岁,男):每次我用在故事或电视里学来的方法,故意不把“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等到过一阵子才说,有时看到他们开心和惊讶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好玩。

点评:孩子的这类行为其实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并且想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具有良好动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可烦躁恼怒。

2.不顾阻挠,暗地行事

娜娜(7岁,女):父母总对我说很多事情不要做,可是我觉得自己是真的喜欢做那些事情的。所以,我只好偷偷地尝试,不想让他们知道。

点评: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发现后,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她一定的活动自由。

3.害怕批评和嘲笑

凯凯(6岁,男):放学回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练习体操动作。因为我想顺利通过筛选,成为六一儿童节体操比赛的队员。不过,爸爸妈妈对我很没信心,所以我不想让他们知道。虽然他们很好奇我每天在搞什么名堂,但我总说:“什么都没干。”

点评:这说明孩子不愿暴露缺点,而在维护“自尊”。家长应多肯定孩子的进步,耐心帮助他,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更不要讽刺挖苦他。

4.隐瞒过错,保护自我

肖啸(5岁,男):昨天我玩爸爸的牙刷,不小心掉到马桶里了,我不敢告诉爸爸,用水把牙刷冲了一下后放好了。哈哈,他没有发现。

点评:为了逃避惩罚,孩子通常会隐瞒一些事实。原因多是家长过分严厉。家长平时对孩子应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耐心说服,教育孩子勇于认错。

5.性格内向,少言寡语

覃芹(8岁,女):尽管我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有时老师或父母怪我“不坦诚”。这样我就更加不知道如何说了,只好把那些话藏在心里当作我的秘密。

点评:内向的孩子往往少言寡语,似乎“心事重重”,这主要与腼腆、羞怯、被动的个性有关。家长应耐心疏导,培养其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良好性格。

6.我的秘密我做主

闵亮(12岁,男):我已经3天没有和妈妈说话。因为她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很生气。虽然她说那是为我好,可是日记里面有我的秘密,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

点评:父母负有监护孩子的责任,但应以尊重为前提,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并且通过科学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秘密是成长的养料

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家长偷看过。有些家长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看看他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这表明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并不希望孩子有秘密,而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很多家长忽视了秘密就是孩子成长的养料。

一、秘密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说,秘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成长。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拥有一份独自担承的内心秘密。

二、秘密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的局面,但是成人世界的强大力量又令他们心生忌惮,于是秘密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三、秘密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秘密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与教师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外国孩子的好习惯


看到别人需要帮忙你会不会立刻“挺身而出”?电梯里遇见不认识的邻居会不会对他微笑?家里的垃圾每天都是你去倒的吗?有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孩子们在父母、老师、社会的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下而养成的好习惯。

好习惯1 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如果看到别人陷入困境,而你又力所能及,千万不要犹豫去帮助他。”这是一个人最好的习惯。

上课铃马上就要响了,而我正捧着整整一堆会计课要用的案例资料往教室赶,这时一个飞奔的男孩从我身边跑过,居然把我的书和文件夹都打翻在地,纸片满天飞,恰巧上课铃声刺耳地响了起来。

“are you ok?(你没事儿吧?)”这个声音听起来这么铿锵有力,这下有救了。谁知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手里拿着许多物理实验器具的男孩,他有那么多东西,怎么帮我?我只好对他说我自己行的,一边蹲下来捡材料。只见他把东西放在一旁的草地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已经躬着腰帮我一起捡材料,并仔细地按照页码的顺序整理好资料。

我有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儿,他迅速地把文件夹交到我手上。后来我知道了他的名字――艾瑞克。

我们熟悉了之后,我忍不住问起这件事,自己捧着那么大堆东西居然还要停下来帮别人。他听到我问反而觉得很惊讶,“要不是那天已经迟到了,我还应该把你送到教室呢?我的妈妈常常对我们几个孩子说,如果看到别人陷入困境,而你又力所能及,千万不要犹豫去帮助他;如果你实在无能为力,那也要帮他一起向别人求助,不是吗?”

好习惯2 主动承担家务活儿

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以便长大后承担起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简称布市)的父母从小就有意培养孩子们的勤劳习惯。

布市是阿穆尔州的首府,环境优美整洁,然而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社区里只设有一个垃圾站,居民是不允许在生活小区里扔垃圾的,他们必须穿过十几条街道把垃圾送到垃圾站去。于是最小的孩子通常会承担起这项任务。

每天吃完晚饭,孩子们会约好一起去倒垃圾,牵着小拖车三五成群地去送垃圾已经成布拉戈维申斯克特有的风景。父亲会为这些孩子们亲手做一辆小拖车:小拖车有4个轮子,上面架上木板,木板的正前方钉上一个用木头雕刻的小马或小狗的头像用来连接牵引小拖车的绳子。

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选择为家人取饮用水。虽然布市市民家里都有自来水,但大家更喜欢喝水站的湖水。布市一共有16个饮用水站,饮水站向全体市民免费提供从丘克恰吉尔湖引来的水,只要交106卢布(相当于30元人民币)领一个不锈钢水桶(大概可以装20公斤水),就可以喝到清澈的湖水。我每次取水的时候都能看到孩子们排着队,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大孩子还要帮父亲修车库和地窖。

“要想成为集体的一员就得为集体做点什么。”俄罗斯父母总是这样教导孩子,而家庭就是第一个集体。

好习惯3 向陌生邻居问好

很多人说加拿大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国家,我来到这里之后发现了讲这句话的原因,这里人人都是朋友,社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我住的公寓有部电梯,每次进出都会碰到不同的人,他们或是夹着公文包要去上班的样子,或是打扮时髦要去赴约,不管年轻年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会朝我这个陌生邻居微笑,并说声“嗨!”或者用法语问早安。最后离开电梯的时候还要说一声“have a nice day!(祝你快乐一整天!)”之类的祝福。

渐渐地我也被他们感染,主动和邻居们打起了招呼,跨出去的步伐也因此而轻松。

加拿大人还常常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在餐厅吃饭,服务生为我们端上菜以后一定能看见我的加拿大同学把头转向服务生认真地说谢谢,即使是家里吃饭,他们也毫不吝啬地向父母表达谢意;付完出租车钱,司机和乘客会互相祝“一路顺风”;在商店购物结帐后,店员会连连道谢并欢迎你再次光临;当你和别人擦肩而过时,也能听见一声因为侵犯了你的“领地”而说的“对不起”。

好习惯4 打完喷嚏说“抱歉”

马来人有一个可爱的习惯,就是不管什么时候打喷嚏,都会脱口而出“excuse me!(原谅我!)”,为影响了大家打招呼。

一次我发现班上的一个女孩儿在厕所里打了个喷嚏后,居然也条件反射地嘀咕了一句。后来我问她,你旁边没人怎么也要说抱歉?原来马来西亚的小孩儿从小就听父母说,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精灵,有给你带来好运的,也有给你带来厄运的,它们时时刻刻伴随在你的身旁,当你突然打喷嚏的时候,很有可能吓到它们或把口水喷到它们,所以要请求他们的原谅,否则它们一直都会捉弄你。这些故事虽然是父母们编出来的,却能让孩子记住,慢慢养成习惯。

在大马搭车的经历也很让我感动,马来人都非常友好,只要看到有人在路边伸出手搭车,都会把车停下来。这个习惯可能和此地犯罪率不高有关,大家都不担心会有什么危险,倒是我第一次搭车时显出很高的警惕性。我们三个好朋友事先讲好,一定要搭上同一辆车,决不分开,上车后手里还紧握着手机,随时准备打电话报警。后来搭车的次数多了也不再害怕,还因为搭车认识了不少朋友,一直保持联系到现在。

孩子屁股为何打不得?


一般父母体罚孩子都是“打屁股”,认为“小孩屁股打不坏”。但是专家提醒,打屁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孩子的健康并影响智商。

“打屁股”导致孩子高烧

王先生早早赶回家,想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进行考试前的功课辅导。但他赶回家时,儿子不在家,打听了一圈才得知儿子躲在一个同学家不愿回家。王先生将儿子强行带回家,冲着孩子屁股一阵猛拍。“当天晚上,孩子臀部红肿,高烧38.8℃,就连忙去了医院。”王先生很后悔,“医生说孩子发烧与打屁股有直接关系。”

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智商低

最近,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差距是28分。“有些父母动不动就用‘打屁股’来教育孩子,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另外,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出现出血和心脑肝肾等器官的损伤。”

为何孩子的屁股打不得?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父母在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可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打男孩子屁股时更需注意

父母一般都把孩子按在床上再打,由于孩子挣扎、摆动,有可能被床沿或其他依靠物损伤睾丸,导致睾丸血肿或破损。还有些父母一时气不过,用皮带、鸡毛掸子等其他硬物打孩子,这样会引起臀肌局部血肿,血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打孩子屁股不但令他们皮肉受苦,还会给他们心灵留下阴影。父母在打孩子时一般会考虑别打坏了要害,却很少考虑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父母的教训也有个心理承受的度。孩子天生脆弱、敏感,极易受到伤害。父母一时的怒声训斥和粗暴行为,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还会在自己与孩子之间产生永久性的隔阂。

专家提醒:暴力有伤孩子心理健康

儿童保健专家介绍,“打屁股”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受损外,对孩子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朱晓华说,用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对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孩子采用打屁股等暴力手段进行教育,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还会让孩子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对于胆小的孩子采用暴力教育手段,会使孩子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一些父母除了打屁股,还会用揪耳朵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惩罚方式虽然不会造成耳膜损伤,但在冬季,外露的耳朵容易有轻微的冻伤,这时揪孩子的耳朵就容易造成其耳软骨损伤,出现感染或血肿,父母应尽量避免。

让孩子保护牙齿外国牙医的妙招


让孩子保护牙齿外国牙医的妙招

一名美国牙医打算发起出钱向儿童买糖的活动,以协助儿童的牙齿保健。

俄亥俄州的卡伦医生邀集同行,准备今年以一磅糖果一美元的方式,向儿童买糖,他并且鼓励儿童带糖果到他的诊所,他还会附赠一支牙刷。卡伦医生表示,他与同事今年准备了一千美元,进行这项买糖果活动,他并且还借此机会教育儿童,提醒他们最好每半年看一次牙医,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才能让牙齿健康洁白又美丽。

小知识:含糖食品是牙齿的大敌

不可否认,在龋齿的发病过程中,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细菌都是诱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碳水化合物可以作为细菌的底物,也就是说,细菌可以通过细菌酶的作用,代谢分解碳水化合物,然后产生酸性产物,这些酸性物质会使牙齿脱矿,逐渐发生缺损成洞,形成龋齿,对牙齿造成损伤。

另一方面,碳水化合物也可为细菌的生存提供营养,就像我们人类生长离不开碳水化合物这种营养物质,细菌同样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营养,这样它就会不断增生繁殖,造成更大的破坏。

所以说,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对牙齿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从口腔保健的角度考虑,值得提醒的是大家要少吃,尤其要控制孩子们尽量少吃致龋食品,如:奶糖、巧克力、甜点心、蛋糕、冰激凌以及含糖饮料等。

含糖食品最好和正餐一起吃

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一样,都是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且糖也参与机体多种复杂的生理功能,糖的存在又是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必要条件,缺少了也不行。如何做到既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又不致影响口腔健康,就有一定的讲究。

首先,要尽量减少进糖次数,并尽量与正餐同步,缩短糖在口腔里的停留时间,减少糖与细菌的见面时间,这样就可以减少两者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危害牙齿健康的可能。许多含糖食品,特别是黏性大的糖类食品,能长时间黏附在牙齿表面,致使细菌聚集,因此餐间零食应选择不含糖的食品,如瓜果、奶等。

其次,需控制食糖总量。过量食糖会产生较多热量而导致肥胖,而且大量的糖摄入体内,不仅抑制食欲,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造成人体营养不平衡,糖尿病人更需节制。

再次,要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富有纤维质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摩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最后,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吃过甜食后,更要及时清洁口腔。而且,睡前刷牙尤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

喜欢《孩子为何“想当外国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外国人如何教育独生子女 《羊城晚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国人怎样爱孩子》中这样说:美国人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一天邻居萨丽兴奋地跑过来告诉该文的作者:“哎,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卡瑞...
    2021-04-21 阅读全文
  •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阅读全文
  • 学学外国人哄孩子的方法之圣诞节篇 在欧美人眼里的圣诞节,就像我国的春节一样重要。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圣诞节,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孩子们都期盼着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在...
    2021-10-09 阅读全文
  • 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 当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近日,网络热传一篇名为《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的文章,文中,美国籍父亲...
    2021-04-24 阅读全文
  • 外国孩子上小学 在德国上小学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
    2021-04-24 阅读全文

《羊城晚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国人怎样爱孩子》中这样说:美国人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一天邻居萨丽兴奋地跑过来告诉该文的作者:“哎,你想不到,卡瑞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卡瑞...

2021-04-21 阅读全文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阅读全文

在欧美人眼里的圣诞节,就像我国的春节一样重要。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圣诞节,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 孩子们都期盼着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在...

2021-10-09 阅读全文

当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近日,网络热传一篇名为《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的文章,文中,美国籍父亲...

2021-04-24 阅读全文

在德国上小学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

2021-04-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