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每个人都噗》课件
发布时间:2022-01-10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活动目标:
1、放屁是正常生理现象,了解其秘密。
2、激发对科学探索及阅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画书《每个人都“噗》;自制PPT;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对“噗"的看法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二、知道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1、介绍主人公,知道“噗"是憋不住的。
(1)边讲故事边提问:小强想忍住,能行吗?
(2)PPT、播放,知道噗是憋不住的。
2、讲述故事,知道“噗”的形成。
(1)观看图片,提问:噗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呢?
(2)说说还有哪些人也会噗呢?
3、进一步体会“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知道“噗"是一;.教.案来自:;…一种正常的身体反应。
小结:当我们知道了解了以后就会变得很正常了。
4、PPT‘播放,引出故事名称《每个人都噗》。
三、探寻屁的秘密
1、引发思考,进一步了解噗的兴趣。
提问:每天都要放屁吗?放屁和我们吃的东西又什么关系?
放屁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
2、自由观看、探索“噗移的秘密。
3、师幼共同交流,解读“噗"的秘密。
4、教师疏理小结
四、出示故事书,激发孩子喜欢阅读科学故事书的兴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抓住幼儿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了充分准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大班科学每个人都噗
这是大班科学每个人都噗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放屁是正常生理现象,了解其秘密。
2、激发对科学探索及阅读的兴趣。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图画书《每个人都“噗》;自制PPT;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对“噗"的看法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二、知道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1、介绍主人公,知道“噗"是憋不住的。
(1)边讲故事边提问:小强想忍住,能行吗?
(2)PPT、播放,知道噗是憋不住的。
2、讲述故事,知道“噗”的形成。
(1)观看图片,提问:噗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呢?
(2)说说还有哪些人也会噗呢?
3、进一步体会“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1)知道“噗"是一…一种正常的身体反应。
小结:当我们知道了解了以后就会变得很正常了。
4、PPT‘播放,引出故事名称《每个人都噗》。
三、探寻屁的秘密
1、引发思考,进一步了解噗的兴趣。
提问:每天都要放屁吗?放屁和我们吃的东西又什么关系?
放屁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
2、自由观看、探索“噗移的秘密。
3、师幼共同交流,解读“噗"的秘密。
4、教师疏理小结
四、出示故事书,激发孩子喜欢阅读科学故事书的兴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抓住幼儿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了充分准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相关文章《大班科学活动:树叶找家》:大班科学活动树叶找家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延伸,活动过程等内容,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进一步加深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能通过树叶的不同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活动树叶找家教案吧。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的翅膀》: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翅膀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动物的翅膀教案吧。
《大班科学教案:袋子为什么会“爆炸”》:大班科学活动袋子为什么会“爆炸”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袋子为什么会“爆炸”教案吧。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机器人》课件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机器人是由头、身躯、四肢及天线组成的。
2、学习机器人的基本建构技能,培养幼儿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若干插塑、纸盒、易拉罐、花片、机器人、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机器人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让幼儿知道机器人是由头、身躯、四肢及天线组成的。注意机器人头、身、四肢的大小比例关系。
2、教师示范:选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盒拼出机器人的头、身躯、腿部,再选四个较小的长方形的纸盒拼机器人的手和脚,连接处用橡皮泥粘合,最后粘上纸棒做机器人的天线。可用橡皮泥做机器人的五官。
3、幼儿分组拼插机器人,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粘合机器人的四肢和天线,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各种造型的机器人。
4、幼儿再次建构,加强幼儿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引导幼儿协商共同完成一个《超级机器人》群组,提高一定的难度。
5、游戏结束后,布置一个机器人展览馆,评选出设计良好、形象美观、与众不同的机器人。"来;自.屈;老师;教.案;对个别机器人进行点评,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给予表扬,特别是个别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让其他幼儿以他为榜样,同时促进幼儿的团体协作的精神。
6、游戏结束前,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归类摆放整齐。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幼儿的常规有所进步。《机器人》这个活动幼儿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男孩子。因此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搭建出自己的喜欢的机器人,幼儿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其中有几个小朋友共同搭建出了各种不同造型的机器人,幼儿在每次的活动中积极性都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小朋友,如女生的玩机器人的经验较少,所以她们所搭建出来的机器人较单调。这还有待于在平时的活动中,让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引导她们。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表》课件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学习看整点与半点,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自制表、连线练习图,幼儿经验准备:认识数字1——12
活动过程:
一、倾听表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声音,吸引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二、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直观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1、了解表与钟的不同。
师:你们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见过表?
小结:大的厚的叫钟,(挂钟,座钟)小的,薄的叫表(怀表,手表)
2、认识时钟,分清时针与分针。
(1)播放课件,认识时钟。
师;钟与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数字1-12 ,都有表针,都有表盘,它能告诉人们时间。
(2)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观察、比较及语音的提示,分清时针与分针】
师:这两个表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3)幼儿操作,理解顺时针转。【难点的突破】
师:时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它现在在数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诉我它在哪里吗?
师:时针想旅游去,它的路线是从1依次到12,你能拨出它走过的路线吗? 分针同上。
小结:时针与分针都是从1-12的顺序旋转的,我们叫顺时针转。【通过操作游戏理解顺时针的方向】
三、认识整点与半点
1、认识整点【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三幅图的相同点。
师:第一幅图的分针指着数字几?"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时针指着数字几?(依次类推第二幅第三幅)。
师:它们的时间不一样,但分针指着同一个数字,那是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2)幼儿操作练习。【幼儿动手实践】
2、认识半点,同上。
四、幼儿操作,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巩固对整点与半点的掌握。【动手实践、验证、表达的机会】
师:几点吃早饭?几点第一节活动?几点做操?几点吃中午饭?几点入睡?几点下午的户外活动,几点妈妈来接?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了,也都会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五、发连线练习图,幼儿连线。【验证学习过程】。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离不开时间,因为时间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而时间又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非直观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对认识时间的感知主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使摸不着,看不见得东西,变成很直观,使幼儿能感受的到,从而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人。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一切都在变》课件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