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2-01-01

家庭教育。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

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我见过很多00后的小孩,都这么高了,楼梯都不敢下。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迹的教育。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


颜之推何许人也?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他在这部著作中,共写有20篇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之推的教育观念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的学习:

一是固须早教。他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因为在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另外在幼年时期,人的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甚至是整个社会,都要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

,使之形成良好的品行。

二是威严有慈。就是要处理好“爱”和“严”之间的关系: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威严有慈,慈严结合。但他对棍棒教育推崇备至,则是不可取的。

三是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不论孩子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他结合历史事例得出结论,偏宠儿童的父母,虽本意是要厚待之,但实际却是为其找来祸害。意愿与效果相反,这是值得家庭教育深思的。

四是应世经务。他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是重视风化陶然。也就是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也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除了父母的影响外,孩子的同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我们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环境中。

总之,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史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虽然他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原则和方法的论述,是基于使后代“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宗旨而发出的一家之训,但由于他涉及了古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在本世纪初,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听话和总的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在其他民族将王侯、贵族、军人或商人的地位放在学者之上的时期,犹太人却认为学者比国王大。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他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要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孩子就会决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向市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就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每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因此,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他们还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5种正确的家庭教育语气


5种正确的家庭教育语气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语气,这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中国家长的9种错误家庭教育观念


许多家长成材心切,恨不得从受精卵开始就进行教育,理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把唐诗六百首出生第二天就倒背如流,各种兴趣班不惜血本,个个都是宋祖英、朗朗、陈丹青、刘翔的结合体方才能显出你教育的成功。完全不会也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死记硬背,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我也奇怪了,中国式考试题目也变态翻倍,非要让记住成吉思汗生于哪年死于哪年,有什么卵用?更可笑的是,我亲自遇到一个题目,你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划上横线,结果却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不成了老师喜欢的一句话了吗?变态考题无疑在培养孩子察言观色猜人心思的技能。

含辛茹苦苦肉计式

中国式父母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悲情和忍辱负重再能现身说教,一切为孩子的学习让道,从孩子入学开始美名曰陪着孩子成长,实则是用GPS的监控定位的功能完成一次自我失去的抛物线。失去自己的生活空间,方才标榜为中国好父母。

隔壁小王式

他还有个另外的好名字叫:激将法。用隔壁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来打击你一辈子,稍有疏忽就是:你看人家隔壁小王?稍有落后就指出:你看人家隔壁小王?永远有个隔壁小王的高标杆挡在你的面前,自信在中国小孩身上很难持久的存在,要么自信到自负,要么自卑到失去自我。

什么吃亏是福,沉默是金等等屁话

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忍受,退让,明哲保身,每个人都是聪明之人,所以才会出现南京大屠杀三个日本兵能干掉3000老百姓的荒诞剧,云南几个持刀歹徒能杀掉几十个路人的奇迹。因为人人都是聪明人,都在信奉吃亏是福、沉默是金的人生信条,所以都等着一个二愣子出现力挽狂澜,这个世界不怕坏人有多嚣张,就怕好人有多沉默。

变相拜金主义式

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的中国父母,刻骨铭心的话就是:我受过的罪可是不想让儿女再受。所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绩好了物质奖励,我们的口头禅就是你给妈妈考上多少多少分数,我就给你什么什么承诺。你给?学习是给父母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谈何动力和兴趣?!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思考和人格。

棍棒之下出孝子式

热衷于虎爸狼妈的推崇,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等等,我们传统的打子秘籍就这样传了下来,一部经典武侠连续剧才刚刚开头,接下来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式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于是很多人用美好的年华和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死磕,呕心沥血了都。结果只能一生遗憾。另外这种极致的推崇,让人没有敬畏,没有禁忌,开山挡海,战天斗地无所不能,结果就没有结果了,请看祖国的大屏幕。更主要这种思想教育出来的人,更贪婪,欲望更大。

父母是职称式

好像任何一个不成熟、不完美的人,只要晋升成为父母,就可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在和孩子的平等交流上,永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给这段空档期美名曰一个新名词叛逆期。结果就有两种可能,一种逆来顺受,一种装洋蒜。尤其在性教育上,掩耳盗铃,州官放火,打马虎眼,事实上,互相掩饰,互相逃避,肚子大了还以为是电视剧上女主脚对着镜子恶心两次就过去了。父母这个称呼只是你婚姻生活交话费送的意外惊喜,你不是道德和才智的制高点和标杆,你甚至不如你的孩子更完美更成熟,降降身段,或许才能触摸到真实和实际。

中国式家长需要一次集体反思,不管年轻还是年老,这是一次救赎,为了自己也为了儿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坐下来听听他们的声音,给他们成长的时间。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笔记:《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教育笔记:《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早晨点名时,发现璐璐没有来上学,家长也没有跟老师请假。于是,我给她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结果妈妈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是因为孩子自己偷懒说不想来幼儿园,孩子一哭闹...
    2021-05-17 阅读全文
  •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
    2020-09-30 阅读全文
  •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
    2020-09-30 阅读全文
  •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 颜之推何许人也?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他在这部著作中,共写有20篇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之推的教育观念概括地说有以...
    2020-07-13 阅读全文
  •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
    2021-04-28 阅读全文

教育笔记:《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早晨点名时,发现璐璐没有来上学,家长也没有跟老师请假。于是,我给她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结果妈妈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是因为孩子自己偷懒说不想来幼儿园,孩子一哭闹...

2021-05-17 阅读全文

最不正确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

2020-09-30 阅读全文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确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

2020-09-30 阅读全文

颜之推何许人也?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的传世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他在这部著作中,共写有20篇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之推的教育观念概括地说有以...

2020-07-13 阅读全文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

2021-04-28 阅读全文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