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胆怯的孩子变勇敢
发布时间:2021-12-14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关小孩子坚强勇敢故事 勇敢的故事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坐立难安,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说起话来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连贯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接受。
这就是孩子的胆怯表现。
胆怯,其实质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特定对象的胆小、害怕、畏缩,伴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甚或出现逃避行为表现。胆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 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不同而已。过于胆怯者,往往防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胆怯的孩子,应该注重并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独立购物,自行选取适当的物品等)。
鼓励并带引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鼓励并带引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团体等)。
借助家庭、学校、伙伴、亲朋好友 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面队胆怯的孩子,切忌顺其自然、与同龄孩子比对甚或辱骂,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关系帮助并 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教出勇敢独立的孩子
“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性格”与“独立的行为能力”,勇敢是独立的性格的一部分。
但如果孩子具备了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缺少独立的性格,也是无法展现出独立的行为。教出具备独立性格的宝宝,比重视孩子表现独立的行为能力来得更重要。
独立的性格包含几个部分:有良好的安全感、具有责任心、勇于尝试新事物、乐于分享、具备自我管理的态度。独立的性格,可能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表现能力的不完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是父母可以努力的范围,天生气质因素是父母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因应孩子的不同气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怕黑、怕鬼的宝宝
案例现象: 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天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帮小立点上小夜灯,房间绝不能漆黑一片,否则小立总说房间里好像有人看着他,不肯一个人睡觉。即使是点上小夜灯,有时小立也会做噩梦惊醒大哭,一定要大人陪着他才肯继续入睡。不仅是在睡觉时胆小怕黑,连上下楼梯间时若光线昏暗,也会造成小立的恐惧,紧紧抓住大人的手不放。
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会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大人所恐惧的事物,而联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恐惧这个东西。或者是电视里的人物害怕什么事,孩子也跟着怕。或是动漫节目中提到某些怪兽、鬼、坏人之类的,让孩子害怕自己也会遇上这些虚构的人物,而没有节目中的正义使者可以保护他。有些孩子其实不是真正怕黑,而是怕跟大人分开的焦虑感,怕被大人遗忘、失去爱的感觉。
解决方法: 父母不要光用口头上说没有什么好怕的,可事先跟孩子商量,可采取紧紧抱着孩子在孩子的房间中经历短时间的黑暗,让孩子感觉房间里根本没有其它的东西存在。会极端恐惧的孩子就保持灯光明亮,不要勉强孩子去面对他不能处理的事情。或是给孩子一个守护娃娃代替父母保护他,陪他一起睡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怎么这么胆小?”或是“怎么这么黏人?”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护,会更恐惧与父母分离。
挑嘴的宝宝
案例现象: 只要是过去乐乐没有吃过的食物,不管大人好说歹说的,乐乐就是一口也不肯尝试。妈妈说:“乐乐,这是很有营养的,对你的身体好,你看妈妈很喜欢吃耶,这很好吃喔!吃一口看看!”但是乐乐依然不肯把嘴打开来。奶奶说:“乐乐,奶奶也很爱吃,你吃一口就好,等一下奶奶就带你去公园玩。”乐乐依然无动于衷。最后妈妈跟奶奶都只好放弃,让乐乐自己挑选想吃的食物。
分析原因: 乐乐有可能是因为曾吃过某种由大人给的东西,但是一点也不好吃,所以就不愿意再尝试新的食物。每个孩子反应强度与坚持度不同,有的孩子在父母软硬兼施的要求下还愿意吃一口,有的孩子怎样也不愿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曾看过大人吃到不好吃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时的样子,不愿意自己也一样。
有些孩子是吃惯了零食甜食,知道吃了正餐后就没有胃口可以吃零食,宁愿少吃正餐。有些孩子是因为食物外观看起来好像是某种令他感到害怕的样子或颜色,所以不肯吃,就像小鸟看到鲜艳色彩的毛毛虫,就不会吃下去一样。少数有可能是因为牙齿发育的关系,有些食物吃起来并不舒服。
解决方法: 记录孩子的饮食模式,跟孩子聊聊试着找出原因。有些孩子有了玩乐的乐趣,就愿意试吃看看。上述的乐乐,最后因为爸爸跟他玩飞机运送食物到嘴巴的游戏,就愿意尝试一口看看。
上述例子,都是孩子不能展现出勇敢独立的行为表现,看起来是同样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有时孩子因为年龄过小,能力还不够所以不能表现出独立的行为;有时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是因为天生气质的关系。
天生气质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活动量、生活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阀、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可能让人感觉比较莽撞,不要常常责备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后不敢尝试的心理,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时大力称赞他的行为。活动量小的孩子,多带领着他从事动态的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同形态的活动方式。
生活规律性: 作息不规律的孩子常让父母伤脑筋,试着一点一滴改变孩子,不要太急,要让孩子知道服从团体规定的重要。可以鼓励很规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点变化也没有关系。
趋避性: 趋避性高的孩子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容易表现出退缩的态度,容易让人误会胆小、不主动、没兴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诉孩子可能会接触到的事情,让孩子心理有个准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负面的话语,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尝试。
适应度: 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与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属于适应度。适应度低的孩子,面对新环境与团体生活需要时间比较长,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让孩子接触几次,多事先跟孩子沟通,或者事先多练习。
反应阀: 是指引起孩子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反应阀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较高的刺激量才会有反应,容易被误解为迟钝或漫不经心,父母要多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导孩子分辨别人的身体语言与意图。但是反应阀低的孩子,易被外在发生的事情影响,而静不下来,父母可让孩子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帮他定完成的顺序。
反应强度: 孩子对外在刺激反应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脚了,只会“唉呦”一声,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闹。反应强度小的孩子,看起来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响应时,父母要认真的聆听。反应强度大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冷静,不要怕孩子吵闹,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跟孩子讲道理。
情绪本质: 有些孩子天生笑瞇瞇,有些则不是。没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误解他在生气,人际关系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养孩子正面思考,培养幽默感。天生乐观的孩子,父母则要提醒孩子小心谨慎,不要对危险过于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尽量减少孩子书桌上的杂物,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空间,不要在旁边走来走去。专注力高的孩子,别在专心的时候打断他,跟孩子说话时确认孩子真的有听见。
坚持度: 面对外在干扰或是阻碍,孩子倾向解决问题的程度。坚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弃,父母尽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单元,让孩子分次完成,比较有成就感。坚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执,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换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气质没有好坏,是天生的差异,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多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对待之,孩子才会有被接纳的安全感与自信。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蹲下来与孩子视线平视,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处理,也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跟你一样强壮。
如何让孩子变大方
有些父母很自豪:“我孩子在八九个月大时,就能把手里好吃的东西或玩具给其他小孩儿。”其实,这种行为跟孩子是否“大方”并没太大关系,因为1岁内的婴儿还不知道某一样东西只属于某一个人,他们没有物品归谁所有的概念。所以大方跟孩子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两岁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一些东西是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旦他注意到了这个东西,他非常喜欢,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他的了,两岁半的孩子同样如此,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等孩子长到三四岁,随着孩子日益独立,他们会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大人以身作则并且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他们也会很听话,但不是自觉自愿的。父母该怎么教孩子懂得分享?一、两岁孩子的父母该怎么做父母们应该明白:“我的”通常是两岁孩子常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孩子把东西都看成自己的并不表明他自私,而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信号,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权”这个概念,他才能开始慢慢学习与他们分享。给你们的建议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小伙伴,那么他就很难学会与人分享。所以,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换一种方式说服孩子。如果你清楚地告诉两岁的孩子:“你玩这个球已经很长时间了,亮亮一直在等着呢。现在轮到他玩了。”当亮亮玩完了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你还可以继续玩。”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他一样喜欢玩球,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二、三四岁孩子的父母该做些什么鼓励孩子与你分享。因为他知道你不会抢他的玩具,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而大发脾气,所
以他愿意与你分享。经常要求孩子把他的玩具给你玩,并且要让他知道你是有权利再把玩具要回来的。给你们的建议不要强迫分享每一件东西。在小朋友到家里玩之前,允许你的孩子决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给小朋友玩,给孩子一点保留的空间,能让他更容易地放松。轮换玩具要公平。他们会接受父母这样的说法:“飞飞先玩这个汽车5分钟,然后就该佳佳玩了。”最好有时间的限制。设定时间就会让孩子知道过一会儿肯定就轮到他玩了。
孩子“胆小”不等于不勇敢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为儿子的“胆小”而纠结。我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勇敢无惧。然而,在他刚会爬时,我就敏感地意识到,他太谨慎了!刚爬到床边,立马紧急“刹车”。在学站立和下蹲坐下时,只见他一手抓牢小床栏杆,一手试探屁股离床面的距离,然后确保安全时再用手撑住床面坐下。我能说,在他学站期间,他从来没摔倒过自己吗??
社会交际上,儿子同样显示出他的“胆小”。他从不与人抢玩具,甚至还没等别人抢,就“拱手相让”。?
我开始担心“胆小”的儿子将来会受欺负,甚至担心他长大后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因为,他是那么惧怕危险和冲突。
后来,听了某个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讲座,接触到投射和接纳的理念,才看清了问题所在。
一方面,我如此在意儿子的“胆小”,源于我自己的投射。我天性担小,而我又极为排斥和否定这点。所以,我才强烈希望儿子勇敢。
另一方面,儿子天性使然。宝爸和我都是极为温和谨慎的人,儿子自然遗传了这点。
再者,我的小心谨慎进一步感染了他。比如,我担心他在马路上乱跑,于是经常提醒他注意看车。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走砖铺的人行道,远离柏油路。每一次过马路,一定要抱着。
那次讲座后,我试着接纳并正确看待“胆小”这个特质。“胆小”不是缺点,无所谓优劣。再说,胆小源于恐惧,而恐惧是人的本能。只不过,胆小的孩子更敏感细腻,看到了更多的危险,也就有了更多的恐惧。
再回想“胆小”带给我的好处,它让我处事安稳踏实,赢得朋友信任。在乡村孩子野蛮生长、打架斗殴时,它让我选择安安稳稳读书,也让我一路规规矩矩从小县城走到了首都的著名学府。?
正确看待“胆小”这一特质后,我自然接纳了儿子的“胆小”,其实,我现在更愿意用“谨慎”一词形容。因为,“胆小”一词多被国人赋予贬义。
当我不再纠结和焦虑“胆小”这事时,不再强迫儿子去接受超负荷的“恐惧”时,他便按着自己的节奏去克服恐惧,勇敢去探索。
其实,谨慎的孩子未必不勇敢。儿子比很多同龄人都敢于尝试,也喜欢挑战自己。只不过,这个挑战不是鲁莽的,而是非常有谱。
他在一岁多时就喜欢玩公园的“太空漫步”健身器械(不鼓励太小的孩子玩哈),以及那种很高的滑梯。他两岁时就尝试玩儿童绳索桥,只不过第一次会格外小心,接下来他会一遍遍练习,直到非常熟练。?
不到三岁的他,跟着一群四五岁的哥哥踢球玩。不过,不和人直接抢球,偶尔“捡漏”,抱起球就跑,看到哥哥们追,赶紧把球扔出去,以免被撞倒。谨慎又勇敢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他骑着踏板车出去,奶奶追不上。但是,骑一段他都停一下来等奶奶,尤其是到了过马路的时候,一定会等着奶奶牵着他的小车才过。
现在,仍有人时不时会说,你家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真强,或者直接坦言,你家孩子真胆小。但我已经不再纠结,“胆小”怎么了,胆小的孩子行事谨慎,他会为自己规避掉很多风险!总比鲁莽要强。而且,他的谨慎又也妨碍他去探索。
每个孩子都具有爱探索和好奇的天性,当父母应看到他的恐惧并接纳他的胆怯,他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恐惧,勇敢地去探索。相反,强迫他勇敢,只会打乱他的节奏,让他愈加恐惧,并失去探索的勇气。
如何在交往中消除胆怯心理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闯祸,就吓唬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负、吃亏、学坏,常常把孩子关在家中。然而,要想让孩子懂得社交,作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在交往中自然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教专家建议,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大胆和小朋友交往,孩子会在交往中消除害羞、胆怯的心理。另外,父母要带孩子多出去,让他了解和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交往的自信。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一些家长喜欢为自己的孩子“讨说法”,这样做反而会阻挠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因此建议在孩子之间发生无所谓的“冲突”时,家长要以旁观者的姿态,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孩子不喜欢与人打招呼、不喜欢与人交往时,家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教孩子怎样问路、怎样买东西、怎样接电话,当孩子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良好的回馈,这会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当孩子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时,家长可以尝试和他一起活动,让他亲身体会到参与活动的快乐,培养他大胆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