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1-12-09 给自己孩子开拓思维的故事 有创意的幼师述职报告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孩子的自信心和决断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孩子早具备这种能力,父母应早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重要的事情。作为父母,应该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架构,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如何去做,不给孩子任何锻炼的机会,那么父母只是一个“监工”罢了。这样的教育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
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就坚持“陪着”孩子。
当孩子与孩子玩的时候,他就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把电视关掉,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学习;当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他就给孩子规定时间,不让孩子过多的休息。在这位父亲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成为父亲的骄傲。
但是,当孩子要参加中考之际,这位孩子却失踪了!
被找到的孩子这样回答:“爸爸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被他监视着,一不小心就会做得不好,我很恐惧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可见,这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孩子的监工。他总是监督孩子的各种行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而这种监视却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他所需要的。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时间。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相处起来才会比较融洽。
对孩子严厉不是坏事,但是严厉不是不是绝对权威。孩子问题涌出来,只是海水击石,会撞出无数的浪花,如果父母能因势利导,让浪花回归大海,那一刻,是多么美丽壮观。
如果父母管得太来厉,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对抗行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因此应当及早采取措施。
1)态度要冷静
面对孩子的错误要理智和冷静,切勿简单粗暴。对于处于在逆反期的孩子,面对他的无理要求和蛮横态度,一定要冷静对待,先给孩子做耐心细致地讲解,尽量让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后作出具体处理。
2)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强烈的成人意识,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再当小孩子看,所以父母要改变以往的态度,遇到遇到孩子的意见,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更不要大包大揽,而要与之商量。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就越高。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一味地批评、责怪,只能使他们走得离父母更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平气和地交谈。
4)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这是一个拉近与子女关系的好办法。因为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普遍渴望被认同感,喜欢和那些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
5)教孩子学会把握自己
可以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提醒孩子,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凸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6)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冲动,走极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与人多交流,使之在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快乐,增长经验,学习处世之道。
7)有意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乐,舒缓他们内心的压力。另外,对家庭事务把孩子叫来一起商量讨论,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8)多用事实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认识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总的来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进行家教,原则上是少讲道理,多摆
事实,并且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适度;必要时,给孩子一个面子,让他有一个台阶下,让其有反思的余地,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用过东西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事,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从不代劳。
记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检查一下,有没有忘记带的东西?”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
到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说我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但在我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让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们改正,则永远也“改不正”这个错误。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现在儿子虽然才10岁,基本上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两天,他也能在家照顾自己。我觉得,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赞成现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欢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饭,上了小学也不会穿衣服……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会使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也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
其实,父母虽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抹煞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1.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2、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重播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3、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承担责任。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教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
4、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玩耍;让孩子学会忍耐,先面对痛苦解决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人差,成绩却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5、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让孩子拥有专属自己的空间
研究认为:宝贝在适合他成长的坏境中,才能发挥出潜能。
南妮是雯雯的同事兼好朋友,去年,她们前后都生下了聪明可爱的猪宝贝,南妮的宝贝比雯雯的大3个月。从宝贝一出生,两个好朋友就为很多问题争论起来,她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也都各有道理。
比如说要不要买小床吧,南妮觉得,宝贝应该和爸妈一起睡在大床上,一来方便照顾,二来也有利于培养宝贝和父母的感情,还经济省事;而雯雯则坚持一开始就要给宝独立的小床,不惜代价给宝贝买了价值2O0O多元的原木木床,还特意找了床板上有8个环保透气孔的,并配上床围、转转乐等。宝贝一出生,就在属于自己的小床上睡觉,宝贝8个月以后,在自己的小环境里畏是惬意。只要旁边有人.就能够在自己的小床里独自玩一会儿。
雯雯计划,等宝贝再大一点,就给宝贝专门布置一个儿童房,里面放上配套的小桌子、小椅子、小床和儿童专用的各种家具,为此,雯雯早早就去儿童专用家具店逛了,那里的儿童专用家具色彩缤纷,可爱极了,雯雯打算要为自己的宝贝布置一个像童话故事里一样的小城堡。南妮这次又和雯雯产生了争论,南妮说,我们小时候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不也一样生活得很健康?你这样会宠坏宝贝,让宝贝从小就知道什么东西是专属自己的。将来就会变得很自私。
那么,适合宝贝的环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专家认为,适合宝贝成长的环境是:
1、应该利于宝贝的行动
为宝贝创造一个所有东西的大小,都跟他的能力相配的环境,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潜力。
比如,挂衣服的衣钩正好在他伸手就够得着的地方,当他轻轻打开一扇门时,门的扶手大小也正好能被他的手握住,房间里的小凳子,重量正好适合他的臂力,使他搬起来不太沉。如果你给宝贝这样一个合适的心理环境了,他在这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会令你惊叹不已。他不仅会在这里十分愉快地生活,而且内心充满了活力。
2、有宝贝容易拆卸的玩具
众所周知,宝贝常常毁坏他手中的玩具,尤其不珍惜那特意为他制作的玩具。
但是,宝贝的这种破坏行为恰恰是智力发达的证明。他之所以会拆坏玩具,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说,他想在玩具里面寻找有趣的东西。因为,玩具在外观上没有任何使他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有时候宝贝会像对待仇敌一样,用力将一个玩具打碎,以此探索隐藏在里面的奥秘。不要给宝贝那种粘贴得过于牢固,宝贝完全不能移动和拆卸的玩具,那样对开发宝贝的智力并没有好处。
比如,扫地、吸尘、自己穿衣服和梳洗等,家具必须轻巧,摆设的位置必须方便宝贝移动;照片要贴在与宝贝的视线同样高的地方.让他很容易观看。
宝贝学会了注意环境卫生,学着把污渍擦干净,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保持卫生的好习惯,就会把他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刷洗干净。
让宝贝拥有专属自己的空间,会让他变得自私吗?
南妮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就是被宠坏的宝贝娇纵自私,自己的东西一点也不让别人碰。如果从一开始就给宝贝布置专属的房间、家具和玩具,会不会让宝贝变得更加骄横自私呢?
给宝贝布置房间、买家具只是给宝贝独立心理环境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给宝贝爱和安全感。蒙特梭利也说过这样的现象,就是穷人家的母亲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请不起保姆,只好把宝贝随时带在身边,但这样的宝贝,心理反而更健康;而富人家有保姆,母亲往往把宝贝扔在一个豪华的房间里,让保姆看着就离开了,这样的宝贝长大后反而有更多心理问题。
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如果妈咪只注意给宝贝物质的满足,却忽视给宝贝来自妈咪的无私的爱,和宝贝做情感的交流,那么,即使给宝贝布置了可爱如宫殿的房间,对于宝贝的心理健康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些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
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孩子能够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多让孩子做主做决定,对孩子自身的成长有利。
自己进食。孩子想要自己进食时,索性就让他尝试,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即可。当然,宝贝会因此弄得满脸、满地都是饭,但不要责怪他,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决定穿什么。天气冷的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对于外套里的衣服,则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玩具分享。当孩子不愿将玩具与同伴分享,有争吵行为发生时,别急着介入他们的争执之中,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自己呆一会儿。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时,有选择独处的自主权,这段时间暂时不要去打扰他。
游戏区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决定在哪个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在这段时间这地方是属于他的游戏区,父母不要去干扰他。
哭的权利。当孩子受到挫折、受伤时,让他尽情地发泄。孩子享有哭的权利,此时不要给他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回应,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与他讨论:“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午睡问题。大部分家长(或幼儿园)在午饭后都会安排孩子午睡,如果孩子睡觉时不断想爬起来,不要强迫他继续躺在床上,可以让他呆在房间里,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
让孩子做快乐的自己为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两个星期前,园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你儿子,唉,一个动作都不做,老师让他向左,他向右,还捣乱!我回答:不勉强他,强迫他,就不想上幼儿园了.回来我还是告诉他:老师今天说你会做一个动作了,好好学,六一我要去看你们表演.儿子点头,可是又说:我不喜欢做,我不想做.
昨天看了表演,没轮到他们班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下楼了,估计是看一圈也没找到我,表演也不看,开始抠墙皮,(刷的漆,有些剥落).之后向台上扔,被人制止又钻出来,反复几次上楼去了.不一会又下来了,开始玩台边上垂下来的气球,东逛西转跟没事人一样.之后看到我,兴奋地走过来,指指他肩上的装饰,总之不愿意去表演.我郑重地和他说:妈妈今天来就是来看你和小朋友一起表演的,不然我会失望.他才又回到后台去了.
轮到他们班表演了,他真是一个动作都不做,他一直在边上到处走,看!而且踢地上铺的地毯,没一点组织纪律观念啊.一看这阵势,就会想起,正式上学,班上总会有几个捣蛋又学习差,基本坐在教室最后排,老师不管不问的孩子,我这儿子,上幼儿园已经开始有这苗头了啊!
我和老公都是比较呆板的人,文艺这块没一点儿细胞,对孩子也没要求.他长大的理想是当公交车司机,我很赞同,昨天又想开救护车,我也赞同.开车才是目前他最喜欢最渴望的事情,喜欢各种车,尤其对xx的棒车心心念念,开始自己攒钱买棒车了(每次帮我提垃圾收取费用,这钱约定好不能买吃的,冰淇淋之类的).
可是看到在集体活动中他这样的表现,我还是担心的,一个说明,他没有融入集体活动,这是明显的集体意识缺乏.这也让我想起开学一个月后和新老师交谈的时候,老师无意说出的一个现象,上课的时候,他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坐,总单独坐在教室的前面窗边位置,上课时面对小朋友,还喜欢管事儿,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没坐好.不过上个月老师说已经和小朋友一起坐了.
文艺表演结束,每个小朋友都有礼物,有吃的,这下可好,啥事全忘光,立即全神贯注表演猪八戒吃人生果的场景了.他没有不开心,结束就是快乐.我闭嘴,不再提,不再评他的六一表演.只在这里如实记录,有图有真相.
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只做喜欢的事情,这咋让我想起了许三多的:做有意义的事儿!哈,儿子:我只希望你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儿子快6周岁啦,但还不会嗑瓜子。上次朋友聚会,他看到与他同龄的,甚至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能自如地嗑着瓜子,很是羡慕,于是便嚷嚷着要学嗑瓜子。朋友们听了,一齐上阵指导他。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还亲自示范给他看。儿子学学这个又仿仿那个,一段时间努力下来,他不是把瓜子肉和壳一起咬烂,就是壳留在嘴里了,但瓜子肉却吐出来了。小家伙越学越觉得心急,最后看着壳肉不分的一堆,差点就要哭出来了。真是狼狈啊!
今天,家里来了朋友,一边拿出瓜子水果招待客人,一边和朋友看新买回的电影碟片,为了不让儿子吵着大家,我就抓了一把瓜子让他在边上自己嗑。电影情节感人,一时竟忘了关注儿子,看到大约一半光景,转头看看边上的儿子,却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他正有滋有味地磕着瓜子,小嘴里还时不时地吐出瓜子壳来。咦
,上次怎么教也教不会,怎么这次自己就学会磕瓜子啦?再仔细看桌子上的碎屑:一堆瓜子壳里,有壳肉相连的,也有嚼碎的,但越到后来的壳就越完整——看来,儿子在自己摸索着嗑瓜子。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带儿子去小区游泳池游泳。由于我自己也不会游泳,所以每天只能让他带着游泳圈在池里自己玩。时间久了,他发现一些小哥哥小姐姐都不用救生圈游,而且还能在水里练闷气。他便也要求拿掉游泳圈,还自己抓着池边练闷气。我不懂游泳方面的技巧,所以只让他自己去尝试,我只在边上关注他的安全。小家伙自娱自乐了几天,新的惊喜一波接一波地来,他不但学会了在水中闷一小会儿气,还能憋着气一个猛子扑腾二三米远呢!
这两件事串到一起,给了我启示——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传授给孩子,让他摸仿着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这些方法适合你,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相反,如果我们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摸索和体验,孩子就会凭着他天生的灵性和才智,不断地尝试去寻找自己的感觉,从而获得成功。话又说回来,既使没有成功,所有的尝试对孩子来说,依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这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