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吝啬给予宝宝的爱
发布时间:2021-11-24 爱的童话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笔记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宝宝未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当宝宝小时候体验到了关于爱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内心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所以,不要吝啬你的爱,向宝宝靠近一点,让他在与妈妈的亲密接触里完全体会爱的亲密。
1、不要吝啬你对宝宝的爱
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宝宝未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当宝宝小时候体验到了关于爱的一切积极的情感,内心才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才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所以,不要吝啬你的爱,向宝宝靠近一点,让他在与妈妈的亲密接触里完全体会爱的亲密。【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2、积极回应宝宝
宝宝还不会说话之前,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与你交流。也许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或是脸部的表情、目光的注视或逃避,但这就是宝宝给你的暗示。
不要吝啬你的回应,你会发现,你的微笑能使焦躁的宝宝逐渐安静下来,他会哭得更少,晚上会更安静。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安抚或者喂食得以安静,此时他大脑的焦虑反应系统自动关闭了。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你只对宝宝的暗示保持一种积极的回应,让他知道你明白了他的要求。
3、尽量跟宝宝说话
你和宝宝所有的谈话将为宝宝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宝宝听到越来越多的词,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功能就会得到发展。尽量跟宝宝说话、阅读或唱歌,也许一开始仅仅是给他读简单的图画书,而并不是努力去教他。当宝宝越长越大,就可以通过读故事来鼓励他参与——重复语调和词语,慢慢地,他就能像你那么做了。
4、帮宝宝建立秩序
对宝宝来说,秩序的建立至关重要。宝宝是在重复中学习的,这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前提。记住,每天固定换尿布和洗澡的时间非常重要。同时,还要重复甚至固定一些能让宝宝体会到快乐的活动,比如在睡觉之前讲故事或唱、听儿歌,回家之后可以吃饼干和糖果。
5、鼓励宝宝安全探索
对于宝宝来说,你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很大程度上你决定了他认识世界的态度,你和他的互动也基本上决定了他学习的方式。因此,当宝宝努力去探索或做游戏时,你要保持接受的态度,尤其是当他受到挫折后,需要从你这儿得到鼓励时。
只有这样宝宝才会对困难、对未来无所畏惧。
6、有选择性地陪宝宝看电视
研究表明,宝宝学习好,跟妈妈限制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有关。千万不要让电视成为宝宝的“姐姐”,即使看电视,宝宝也要和你一起看。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来讲解电视的内容,甚至和他讨论,这样,看电视也能成为学习的经验。
7、把规则作为学习的契机
别指望宝宝永远按照你说的去做,他通常是冲动的,并且很多时候都在吵闹,因为他还没能力在沮丧和愤怒的时候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需要一定的时间。
永远不要打或使劲摇晃宝宝,研究表明这会对宝宝造成永久的不良影响,让他感到害怕,羞辱或是愤怒,这种互动关系只能教给宝宝用同样暴力的方式去反抗。
遇到宝宝让你不开心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数到10,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者找个朋友聊聊,缓解情绪。当你反应过分强烈或要求太严厉时,先跟宝宝说对不起,这样不但会弥补损失,还会让宝宝更加感受到爱和支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不要吝啬给孩子的温暖拥抱
教育家孙云晓说过: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拥抱宝宝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
宝宝的情感表达方式最简单,也最直接,对他来说,最好的表达爱他的方式就是去拥抱他。通过亲一亲、抱一抱,告诉他你对他的爱,他就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并且会给予回报。
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的宝宝会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宝宝健康得多。
拥抱宝宝有4大好处
1.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大人搂抱、触摸宝宝,与宝宝身体亲密接触,对其大脑发育有着重要意义。每当你抱起宝宝,轻柔地触摸他的身体,亲亲他胖嘟嘟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脑袋、捏一捏他可爱的小脚丫,这些都是在“抚触”他的心灵。你每一次抚触,宝宝的大脑就接受了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
2.让宝宝感觉到安全
温柔的拥抱和抚触能让烦躁中的宝贝安静下来,减缓压力。宝宝只有在平静时才有探究环境的兴趣,才能把周围一切事物当作探索的对象,在探究中学习。
3.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指出,拥抱有利于缓解宝宝的沮丧情绪,提升免疫系统的效率。许多儿科医生发现,拥抱和抚摸还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和疾病治疗。
4.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爸爸抱着宝宝,用胡子轻轻扎扎他的小脸,把他举得高高的,或者让他在脖子上“骑马马”,会让宝宝感觉到爸爸的坚强有力。而妈妈抱着宝宝,给他讲故事,等他瞌睡的时候给他唱摇篮曲等,会让他感觉到妈妈的温柔。你们也在拥抱宝宝的过程中感受到宝宝的乖巧与可爱,而在这种亲子互动中更易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宝宝何时需要拥抱
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三次拥抱
早晨醒来第一次拥抱
宝宝在睡了长长的一夜醒来,给他一个拥抱,问候宝宝早上好,睡得香不香,然后给他穿衣起床。
下班回家第二次拥抱
你在外工作了一天,宝宝一天没有见到你,更需要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来弥补这种长时间分离带来的亲子想念。
宝宝睡前第三次拥抱
在宝宝睡前亲亲他的小额头,亲子之间互道晚安,宝宝带着你拥抱的余温,一定能美美地睡个好觉。
每天接送宝宝上幼儿园时
把宝宝送到幼儿园,意味着他要和你分开一整天,此时给他一个拥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的分离焦虑感。晚上接宝宝离园,亲子之间由于较长时间的分离,也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
特殊时期更需要拥抱
宝宝焦躁不安时、生病时、受了委屈时、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这些特殊时期,你的拥抱能减缓宝宝的焦躁感,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宝宝对病、痛、委屈等的注意力。
拥抱宝宝有讲究
拥抱宝宝如此重要,你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地随手一抱,拥抱也不只是简单地双臂抱紧他,要知道,拥抱宝宝的过程实质是给他心灵以滋养的过程。
拥抱宝宝时,你可以给他感兴趣的东西,如妈妈的乳汁、温柔的抚触、好听的歌谣等,同时辅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关注他,让他知道你最了解他、最爱他。
从现在开始,敞开双臂,温柔地拥抱你的小宝贝吧!
不要对宝宝唠叨
不要对宝宝唠叨
养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同时更是个艰辛的过程,除了要做好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护理工作,还要面对孩子的哭吵、破坏进行教养工作。
可能对我们这些边缘人士来说,我们也只能奉劝新爸爸、新妈妈耐心点,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但实际上,繁琐的护理工作已让妈妈们精疲力竭,如果宝宝再哭闹、任性,那么这时妈妈眼中的宝宝将会由小天使变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会对宝宝发一通牢骚。
或许,发泄完之后,妈妈自己会好受些,并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妈妈是否想过,挨批后,宝宝的心里感受?专家告诫:妈妈生气可以体谅,但在牢骚出口前必须得三思。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避免6类最常见的牢骚,如下:
一、否定宝宝人格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Tips: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让宝宝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
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样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的。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Tips: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就可以了。
三、吓唬宝宝
“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反而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老师去,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Tips: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四、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它的错,它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五、拿孩子进行比较
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经常对宝宝出气,“你和别人一样大,为什么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那是应该的,而比别人的孩子差那就绝对不行,其实,妈妈的这种心态才真正要不得。
Tips: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宝宝的特别培养它的能力。
六、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宝宝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妈妈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宝宝好。的确,哪有那么狠心的妈妈呢?可妈妈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哭,还哭,不许哭。”“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后,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对宝宝来说,他从妈妈这里认识到什么是野蛮,并学会野蛮待人的方式。
对于宝宝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妈妈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别吝啬你的感谢
别吝啬你的感谢,儿子君君快要六岁了,是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小男孩。而在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中,却在无意中教会了我这个成年人。
君君上幼儿园后,邻居们一有空总爱逗他玩,免不了就拿上了一些零食,比如巧克力、糖果等。每每这时候,小家伙很是乐意地跟着他们。要他背唐诗,他背得有板有眼;要他学唱歌,他学得有模有样;要他跳跳舞,他又高兴地手舞足蹈。小家伙演完“戏”,吃过糖果,嚷着要回家。此时我责怪道:“君君,你吃了叔叔的糖,怎么不谢谢叔叔呢?”君君把嘴撅得老高说:“君君给叔叔表演,叔叔都不谢谢君君!”
君君的话,使我陷入深思、、、、、、在家里,当孩子给正在进门的爸爸拿来拖鞋时,爸爸却一言不发的接过拖鞋;当孩子给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拿来一个喷香的苹果时,妈妈却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当孩子给准备抽烟的爸爸递上打火机时,爸爸却一声不吭地叼着烟走开、、、、、、这样的生活场景不胜枚举,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在许多父母的潜意识里,孩子做的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事儿,是应该的,不足挂齿,不足以言谢!
试想,如果父亲接过拖鞋时对孩子说声“谢谢”,如果母亲接过苹果时说声“谢谢”,如果邻居们欣赏完孩子的表演后说声“谢谢”、、、、、、孩子在父兄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定会变得温文尔雅!我相信,当孩子接过邻居们递过来的糖果时,他会脱口而出:“谢谢!”
家长们,请别吝啬你的感谢,这是我的儿子送给我的最后礼物!
宝宝需要父母爱的眼神
在空气洁净,阳光充足的乡间,城里孩子重返大自然。他们的身体发育得更健壮,他们吸收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乡下孩子身上,学到了勤俭、自强、坚韧、宽厚等美德,培养了更为积极的人生观。而在另一方面,农村也欢迎城里孩子前来“留学”。近些年来,日本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或多或少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而这些城里孩子的落户犹如给农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少农村孩子也通过与城里孩子的交朋结友,开阔了眼界,灵活了头脑,获益也并不少。
这些“下乡留学”的城里孩子在小学毕业后,往往比其他同龄人成熟、懂事得多。(据日NHK)“下乡留学”好处多●林静在日本,只要一谈起育儿学,人们就会想到内藤博士,在半个世纪里,他撰写了近30部育儿著作,被誉为日本育儿之神。金秋十月,93岁高龄的内藤博士应邀来沪参加99中日专家“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记者特地前往采访了他。?
记者:内藤博士,有幸拜读过您的著作《育儿原理》,深受启发。您在著作中提到,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能否介绍一下,年轻父母应该怎么做?内藤: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眼神是心灵之窗,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和以温柔的眼神注视他的人视线对合,母爱就是靠这种眼神的对话来传达的。?
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在1岁半~2岁半时期,最需要母亲的爱,但在这一时期,父母很容易用“不许这样”之类的口吻训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这样才更有效。?
记者:中国的年轻父母中不少人存在着“育儿焦虑”,您认为如何才能减轻或者消除这种“育儿焦虑”呢?内藤: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比如智力发展、学习状况、体重增长等方面,由此而产生种种“育儿焦虑”,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减轻或消除“育儿焦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他所需要的,他并不需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于他,要顺其自然,这样孩子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
记者:年轻妈妈在育儿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内藤: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地进入角色,即母性本能的自我发现。孩子一出生,母亲就喂以初乳,这不仅仅是营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婴儿嘴唇的刺激从乳头前部神经传到母亲的情绪中枢,进一步刺激了母性的本能,从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母爱。母亲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母亲,要满怀信心地接触婴儿,婴儿的心灵就会充满安全感。?
记者:在育儿过程中,父母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脾气,遇到这种情形,您认为该怎么办?内藤:孩子在特别顽皮的时候,不满情绪很容易发展成为逆反心理,因此,面对顽皮的孩子,父母必须冷静、忍耐、克制,用眼神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行,不能这么做。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稍稍离开孩子,心情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记者:2岁左右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心,如何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内藤:首先应该容忍和接纳孩子的自我意识,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孩子很容易变得任性,而且父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对萌生了自我意识的孩子,父母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温柔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绝对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气,要充满信赖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将是没有效果的。
不要随意揭穿宝宝的“隐私”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宝贝的小秘密。
别拿孩子的先天缺陷当笑料
玲玲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只是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玲玲的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玲玲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三岁的时候,玲玲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拒绝大人的拥抱、抚摸。
分析:胎记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缺陷,对于成人来说,长相漂亮的孩子身上有个心形的胎记无伤大雅,向熟人展示一下只是个供人娱乐的笑料。但是,臀部是人体的隐私部位,对于女孩来说更是如此。当孩子开始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就会对这一特征产生反感。家长在孩子有清晰的个体意识之后,仍不避讳孩子的身体缺陷,就会使孩子产生委屈和自卑情绪,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对策:家长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愿不愿意经常向他人“展览”自己的臀部?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没有差别。对于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征以及后天的疤痕等,家长都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当作谈资或笑料。
别私闯孩子的“小天地”
萌萌有一个大大的玩具柜。从4岁开始,萌萌就不让家人碰这个柜子了,她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这是她的“家”,别人进去就是“私闯民宅”。奶奶担心孙女在里面放不安全的物品,便常趁萌萌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柜子看看,其实里面就是普通的玩具娃娃、积木之类。萌萌的家人搞不懂为什么萌萌要对这个玩具柜保护得如此隐蔽。
解析:其实,这个柜子对于萌萌来说,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柜。正如萌萌所说,这是她的“家”。“家”的概念对于孩子而言和成人理解的“家”并无两样,都是不可侵犯的私人场所。那些玩具娃娃,也许就是孩子的“家人”;那些旧积木,也许就是孩子的“家具”。试想,谁愿意让自己的家人频频被打扰?谁愿意让家里的家具经常被别人扔掉?
对策:既然让孩子拥有了这样一个玩具柜,就应该给孩子留一个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大人尽量不去干涉孩子在里面放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有必要了解孩子“小空间”的情况,则应当提前向孩子说明,以“客人”的身份“参观”,以建议者的身份指导孩子对空间的使用,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别用过去的错误惩罚孩子
小东喜欢画画,最早的作品是从两岁起在家中墙上创作的“壁画”——原本洁白的墙壁被他用蜡笔东一笔西一笔地涂抹成了“大花脸”。不过,小东上幼儿园以后,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纸上画画,不再在墙上乱涂了。然而,家里来客人时,爸爸总会指着墙壁上的污渍当着小东的面对客人说:“看看,这都是让这个淘气包弄脏的,这墙原来装修得多好呀!”每次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敏感的小东却羞红了脸。久而久之,小东对画画失去兴趣了,在幼儿园课上画画总是草草了事,回家后更是不动画笔。
解析:孩子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犯过的错误,对于孩子而言,这也是他们的隐私。无疑,家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已经足够了。家长不应再三揭露孩子的“罪行”,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误解,扼杀孩子的正当兴趣。
对策:如果觉得被孩子涂花了的墙太难看,就重新把墙粉刷一下吧。更好的做法是:在墙上挂满孩子的画,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进步,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毕竟,满是涂鸦的墙壁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别不在乎孩子的信任
幼儿园放学后,森森偷偷地告诉前来接他的妈妈:“我今天对甜甜说‘我喜欢你’,甜甜亲了我一下!”看着哑然失笑的妈妈,森森又连忙补充,“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哦,你可千万别告诉爸爸!”妈妈当时满口答应,不过,晚上还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了爸爸。爸爸又把这个“笑话”通过QQ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同事。渐渐地,认识森森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喜欢开玩笑的叔叔见了森森就捏着他的脸逗他:“甜甜是怎么亲你的呀?”森森很不高兴,发誓:“再也不跟妈妈说幼儿园里的事了!”妈妈很纳闷:这孩子的“气性”怎么这么大啊?
分析:孩子把自己的小秘密毫无保留地告诉爸爸妈妈,这说明孩子把父母当成最亲密的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轻视自己的隐私权。森森的父母没拿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当回事儿,换来的是失去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孩子不再对家长说“悄悄话”,家长就不能准确掌握孩子的思想发展情况,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祸根就是这样埋下的。
对策:当孩子对你充满信任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忍不住”而轻易打破这种威信。夫妻之间可以私下里共同商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绝不能与其他人“分享”被孩子珍视的小秘密,如果孩子说“这个秘密只能告诉妈妈”,那么爸爸即使知道了,也要装作一无所知。如果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隐私,则要马上向孩子道歉,确保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让宝宝爬行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爬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让宝宝在地上爬。他们认为宝宝只要学会站着学会走路就足够了,至于爬行,其实无所谓。到底这样的观念正确吗?
相关专家称,爬行虽然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可是在宝宝的成长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1.爬行可促进宝宝骨骼发育
在爬行的时候宝宝会把头颈抬起来,胸腹离开地面,用自己的手脚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宝宝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会得到锻炼,对于宝宝的骨骼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可以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爬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如果宝宝一直躺着,那么他能看到听到的范围就会比较小,等到宝宝能够坐着、趴着的时候,虽然能够看到听到的范围变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等到宝宝学会爬行以后,宝宝能够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就能够激发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宝宝能够根据声音做转头、抬头的动作,还会开始看远处的物体,也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的大脑发育特别重要。
3.爬行可促进宝宝协调性发展
宝宝在爬行,尤其是在拿东西的时候,他们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体运动中,不断地修正对物体的定位和运动方向,这能够让宝宝感受到乐趣,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前庭平衡的发育,提高宝宝面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高了大脑对手、足、眼等各个身体器官的协调性。
4.爬行可培养宝宝自信心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宝宝更快地了解这个世界。这些学习经验都可以让宝宝更具有好奇心,让宝宝在成长的道路上乐于探索,同时在“摸爬滚打”过程中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可以提高宝宝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自信心。
如何帮宝宝学爬
既然爬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怎样才能让宝宝学会爬行呢?
1.让宝宝多趴趴
爬行需要宝宝胳膊、腿、手、脚、颈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有意识地训练宝宝抬头的能力。
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将两侧小胳膊肘支撑起来。宝宝保持趴着的姿势能够增强其手臂肌肉的力量,为以后爬行打下基础。
2.帮助宝宝学会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用手掌顶住他的小脚板,借助这个力量宝宝就会慢慢往前爬。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没有什么力气,爸爸妈妈最好是从旁边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妈妈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让其自行往前挪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慢慢地能够把胸部、腹部悬空,并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时,孩子就可以一个人爬行了。
3.给宝宝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宝宝爬行的时候给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铺上地垫,接着在地垫上放一个宝宝喜欢的东西让宝宝爬过去拿,在宝宝慢慢会爬了以后,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试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变方向爬、转身爬等。
总之,爬行对宝宝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爸爸妈妈平时最好是能够多多鼓励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乐趣。不过在宝宝爬行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关注宝宝,避免宝宝受伤。
家长不要轻易拒绝宝宝
近日前,黄女士反映自己3岁的儿子毛毛自尊心很强。如果父母的态度让毛毛觉得自己“没面子”,他就以不高兴、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比如,刚吃过晚饭,黄女士在厨房洗碗,毛毛就搬着小凳子过来,也要一起洗碗。如果黄女士坚持不让他洗,他就会很不高兴,甚至会搬来奶奶当“靠山”,一定要洗碗。
对此,广州市早教中心的吴老师指出,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也一天强似一天。无论做什么事,宝宝总要说上一句“我自己”,言外之意是不用帮忙,自己独立完成,其勇气足以令大人们吃惊。
而这时的孩子,也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被人家说“好”。为了得到家人和熟人的夸奖,大有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势。就像毛毛求助于奶奶,这时孩子的心理是“妈妈总是对我说‘不’,还说我小做不好,可她越这么说我就越想试试。奶奶不一样,她几乎每次都能满足我的要求,有时还教我做,我能像大人一样做事,让我觉得很自豪。”
吴老师指出,孩子自尊心的萌芽,是他们向上的内在动力,父母一定要细心呵护才对。因为,“不让做”、“不放心”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使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
建议1 适当满足宝宝愿望
对于那些宝宝力所能及、没有危险的事情,如洗碗、洗菜、摆碗筷、拿东西、扔垃圾……则尽量让孩子去尝试,父母还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多做。
当然,宝宝做这些事情时,有很大的游戏成分,但只要孩子玩得高兴,得到了“锻炼”,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爸爸妈妈何乐而不为?即便是事后自己再麻烦一点“返工”,也是值得的。
建议2 温和语气解释原因
当然,也要让2~3岁的宝宝明白,确实有很多事情他们目前还不能做,比如独自搬比较重的东西、自己倒热水、自己安电插座、自己过马路等。
但父母在向宝宝说“不”时,最好同时向宝宝解释原因,并借助一些看得见或摸得着的事实,让孩子真正理解并牢牢记住。另外,爸爸妈妈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耐心,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
不要让宝宝看负面新闻
现在电视上的节目非常多,但是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宝宝看的。电视中每天都会报道一些负面新闻,比方说杀人、抢劫、恐怖袭击、天灾人祸、赌博、吸毒、涉黄等等。宝宝看到这些负面新闻的话,容易情绪不安,可能会对他的心里健康产生影响。
一、负面新闻对孩子的影响
一方面,负面新闻会让孩子觉得非常不安。原因在于很多的新闻会报道一些恐怖事件,因为孩子现在还比较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看到这类新闻会感到害怕、紧张,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另一方面,负面新闻中罪犯的很多言语都是过激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能力却很高。如果经常看这些负面新闻,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模仿,这对孩子自身、他人以及社会都是不利的。
二、孩子情绪不安怎么办
如果孩子看完这类报道后出现情绪不安的状况,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安抚宝宝,同时正确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尽快忘记这类事件。不然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交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另外,如果孩子害怕某些事物,爸爸妈妈千万不能用这类事物来威胁和恐吓孩子,防止孩子的个性变得懦弱恐惧。
还有,如果孩子观看后确实情绪波动很大,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去看一些美好的东西,让孩子放松心情,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安静下来了。
三、孩子看负面新闻注意事项
爸爸妈妈不要刻意不让孩子看负面新闻,这样做的话,反而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恐慌。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和孩子讲解相应的内容。平时爸爸妈妈要多陪着孩子看电视,遇到负面新闻或者不适宜孩子观看的情节画面,爸爸妈妈要多加引导,这样一来的话就能够开拓孩子视野、放大孩子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