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宝宝需要父母爱的眼神”,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空气洁净,阳光充足的乡间,城里孩子重返大自然。他们的身体发育得更健壮,他们吸收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乡下孩子身上,学到了勤俭、自强、坚韧、宽厚等美德,培养了更为积极的人生观。而在另一方面,农村也欢迎城里孩子前来“留学”。近些年来,日本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因而或多或少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而这些城里孩子的落户犹如给农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少农村孩子也通过与城里孩子的交朋结友,开阔了眼界,灵活了头脑,获益也并不少。

这些“下乡留学”的城里孩子在小学毕业后,往往比其他同龄人成熟、懂事得多。(据日NHK)“下乡留学”好处多●林静在日本,只要一谈起育儿学,人们就会想到内藤博士,在半个世纪里,他撰写了近30部育儿著作,被誉为日本育儿之神。金秋十月,93岁高龄的内藤博士应邀来沪参加99中日专家“21世纪儿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讨会,记者特地前往采访了他。?

记者:内藤博士,有幸拜读过您的著作《育儿原理》,深受启发。您在著作中提到,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能否介绍一下,年轻父母应该怎么做?内藤: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眼神是心灵之窗,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和以温柔的眼神注视他的人视线对合,母爱就是靠这种眼神的对话来传达的。?

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在1岁半~2岁半时期,最需要母亲的爱,但在这一时期,父母很容易用“不许这样”之类的口吻训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这样才更有效。?

记者:中国的年轻父母中不少人存在着“育儿焦虑”,您认为如何才能减轻或者消除这种“育儿焦虑”呢?内藤: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于其他孩子,比如智力发展、学习状况、体重增长等方面,由此而产生种种“育儿焦虑”,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要减轻或消除“育儿焦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他所需要的,他并不需要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于他,要顺其自然,这样孩子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

记者:年轻妈妈在育儿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内藤: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地进入角色,即母性本能的自我发现。孩子一出生,母亲就喂以初乳,这不仅仅是营养问题,更重要的是,婴儿嘴唇的刺激从乳头前部神经传到母亲的情绪中枢,进一步刺激了母性的本能,从而激发了更强烈的母爱。母亲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母亲,要满怀信心地接触婴儿,婴儿的心灵就会充满安全感。?

记者:在育儿过程中,父母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脾气,遇到这种情形,您认为该怎么办?内藤:孩子在特别顽皮的时候,不满情绪很容易发展成为逆反心理,因此,面对顽皮的孩子,父母必须冷静、忍耐、克制,用眼神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行,不能这么做。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稍稍离开孩子,心情也会逐渐平静下来。?

记者:2岁左右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心,如何教育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内藤:首先应该容忍和接纳孩子的自我意识,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孩子很容易变得任性,而且父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对萌生了自我意识的孩子,父母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温柔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绝对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气,要充满信赖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将是没有效果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的拥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锤子、螺钉、饥渴、死亡,全都抛在脑后。在一颗星球上,在一颗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个小王子需要安慰。”——《小王子》

这几天,广州电闪雷鸣,连降暴雨。王女士8岁的女儿问她,打雷会地震吗?她意识到,地震对女儿的影响,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这之前,白女士已经告诉女儿一些和地震有关的知识,为什么她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电视、读报纸、问爸爸妈妈,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从这些消息里,他们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会伤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关念红医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惧会多一些。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并不奇怪。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还会害怕一个人待着;原来能做的事,现在却不愿意做了;身体不舒服,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反应,都是因为孩子觉得不安全。作为家长,当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时,首先要告诉他,害怕是正常的,每个人看到这样的事,都会难受。同时,王医生强调,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的地方,现在不会发生地震。

多一些拥抱多几次解释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但他们可能完全不吃这套。相比之下,拿一张漫画给他讲故事,做游戏,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关医生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实的环境里,说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应该多有身体接触。不仅要耐心的听孩子讲,他对地震的看法,还要多抱抱孩子,让他体会到切实的安全。

孩子对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几天,就冒出一个想法。关医生说,对孩子来说,可能要解释好几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对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话打发掉。像“别老想着地震”这样的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另外,孩子问的问题,也许每次都不同,家长要看具体的情况。对王女士来说,除了告诉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还应该告诉她,打雷和地震,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如果孩子对地震的恐惧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两周,并且通过上面的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应该立刻带他们去找心理医生,尽早恢复。

从积极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让孩子多了解地震,但电视、报纸的画面,有时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办呢?关医生提醒,和地震有关的直播节目,比较震撼人的画面,少让孩子看。看一看新闻报道,了解一下进展就可以了。

让孩子了解地震,多从正面积极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伤员,为灾区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另外,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心。比如,给灾区的小朋友写卡片,画画,用实际的方式来关心别人。

自救意识很重要

有的孩子还担心,如果上课的时候发生地震,爸爸妈妈会来救自己吗?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一定会去救你的。”关医生指出,家长这么做,的确能让孩子安心。但同时,也要向孩子强调,自己赶到学校,需要花些时间,在这之前,一定要先保护自己,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父母爱唠叨,孩子易焦虑


核心提示: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孩子焦虑父母爱唠叨是主因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后果很严重。反正父母爱唠叨,什么事都要管,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在孩子年幼不懂事的时候,父母的唠叨会使其产生不自信、自尊感差等心理问题。父母唠叨过多,孩子就算听从父母的话了,也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或怨恨等负面情绪,让亲子关系受到破坏。

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


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问:“谁不会爱孩子?”其实不然,爱孩子也需要智慧。

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而替他们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有时只是施爱者的一厢情愿,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爱是相互的,单方面倾注的爱,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因此,智慧的爱,首先包括的应是了解,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其次包含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成为支配和控制,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的规划,而一旦孩子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深,或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缺乏理智的爱,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这样的爱只会将孩子引入歧途。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是非。对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可以顺应自然,给予点拨和指导。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都要不言放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家长始终要对孩子充满期望。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并可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10月育儿知识:宝宝入园后需要父母多鼓励


10月育儿知识:宝宝入园后需要父母多鼓励

幼儿园是宝宝第一个与他人共同交流、学习的场所,面对陌生的环境,宝宝难免会显得不知所措,家长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才能让宝宝尽快对幼儿园中的环境得心应手。

当孩子在幼儿园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一首歌、一支舞时,父母应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鼓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很多人前表扬孩子,或送他一个小礼品等等。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可深深的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对不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孩子,父母要尽量避免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的开心吗?”“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吗?”等,因为这会让孩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不良情绪中。

如果孩子说不喜欢老师,不想去幼儿园,父母就要避免与他谈幼儿园的事情,而应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培养孩子方面,父母和老师是一个战线上的战友,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正确评价老师,首先应该信任和协同教师的工作,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议论教师。孩子刚入园,需要在心理上长生一种对老师的安全感,父母要帮助他们维护教师的形象,让老师的地位在他们心中变得很重要。所以,如果孩子在父母前抱怨说:“今天我表现很好,但老师没有给我小红花。”父母不能说老师偏心,而应说:“那是老师认为你能表现的更好,他正在期待着你下次更好的表现!”然后,在私下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绪和表现。记住,在孩子面前,理智的父母应维护老师的形象。

孩子刚入园,家长要帮助老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的掌握孩子的特点,有效的接近孩子,使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信赖的心理。家长在幼儿入园后,应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和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有利于老师采取措施来消除孩子的不安、顾虑,家长也能从老师获得指导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直接与教师交流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联系手册,进行家园联系。此外,幼儿园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元旦,以及父母开放日,父母要积极参加,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方法,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全面了解孩子,才能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使教育发挥最大效率。

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在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就希望一起玩。一开始这个孩子只盯着小朋友,不说话。当他看到小朋友不理他时,就扑上去,一把推开那个小朋友,抢了小汽车。这显然是孩子缺乏交往技巧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如何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如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待交往技巧。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大方地向别人问好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总结: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进入的集体生活环境,面对陌生的环境,孩子可能会无法适应,就需要父母提供及时的帮助,首先家长要站在老师一边,主动和老师交流,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性格和习惯等,让孩子变得更加信赖老师。当然,也要教会孩子怎样与小朋友们更加友善的相处,懂得分享。

父母需要再学习吗?


父母需要再学习吗?

没升级成为妈妈前还真没想到原来为人父母其实是需要有很多学问的。虽然奇奇是我们计划而来的,可是在逐渐养育他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育儿知识的欠缺,因为如果是被动的处理出现的各种状况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只有提前了解了他每个年龄段的发育特点才会做足心里准备,能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在家里就经常批评不爱学习育儿知识的奇爸:“你要花时间多看看育儿书或者上网多查阅些育儿知识,这样,你才更有资格教育他!”奇爸却总是不以为然,反驳我说:“咱们父母有这么多知识吗?你看,把我们不也一样教育得很好吗?”我们很好吗?当然不够优秀,起码在我看来,嘿嘿。(我爱我的爸妈,可不是想说两位老人家的坏话哟)想养大一个孩子还是很容易的,但是父母的育儿境界和知识是否渊博绝对直接决定了育儿的成果,我就相信,爱学习有学问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更优秀。

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古做父母难,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做父母是不是更难了?我们现在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变化非常快捷的时代,孩子从小对网络、音乐、美术、文学、体育等方面产生的需求也日益在增长,是不是变相的也要求我们父母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学习,从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从而可以树立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在我看来,有几点是需要我们父母再学习的:

1.对孩子的态度。学习倾听孩子说话,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不但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还可以每天了解孩子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有效的教育。

2.言谈举止。永远需要我们记住的一句话是: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好的激励。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孩子进行模仿的榜样。

3.让孩子自己进行学习。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多样的选择,在民主尊重的原则下,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孩子会快乐的进行学习,从而也会坚持学下来,不会半途而废。

4.让孩子自己做主。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给予不同的责任,要相信孩子绝对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学做好父母也是一门愉快的功课哟,虽然永远拿不到毕业证书,但其过程却是非常有意义的。

做父母也需要学习?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1.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

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俗话说:三岁看老。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卖了几百万册,正是父母们这种心理的反应。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到大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怎么会有成长呢?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也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我们常常居高临下地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让你听,你不听,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这可是《联合国儿童宪章》规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父母不进步,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小学、中学时,总喜欢说:“老师,这孩子全交给你啦,拜托啦!”其潜台词是“与我”无关啦。其实,绝对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坏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

张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复习迎考,他父母邀了几个朋友来家搓麻将,其响声搅扰了孩子,孩子无奈说:“11点多了,还打,我明天怎么考试?”麻友们正在兴头上,对孩子的话不予理睬。孩子生气了,就将电视打开,并把音量调大,弄得左邻右舍上门抗议,他父母觉得丢了面子,将他打了一顿。孩子连夜出走……

朋友们常问我每周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说由于工作忙,我与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书、写作。身教远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2004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了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龙、成凤?

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

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拿过家中东西,但我们让他知道,犯这种错误受到的处罚远远胜过考试学习的失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很看重分数,而很重视品德,使他成为一个谦和的人。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时候整天丢三落四,今天买的尺子明天丢,到三年级骑车上学,钥匙也常丢,常要我们送。怎么行!后来我们决定:钥匙再丢得自己跑回来拿备用钥匙。四年级还这样,他自己把车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换来的是钥匙再也不丢了。所以,父母们应充分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实验有句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现实情况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状态”。实际上,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状态。有了状态就有了方法,有了状态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跳楼自杀,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状元,应当说学习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可又怎么样呢?父母白养了他,还不如考不上大学留在身边的子女,对社会也没有贡献可言。一位学者说过,哲学家与普通工人的差距远小于野狗与家犬的差距。哲人与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个单位里同工种的人其差距是状态造成的。有些人聪明,但他无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无所成。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状态,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状态培养的,就要去做;凡无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把童年还给孩子

大家经常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没有快乐。只要进了学校就没有好日子。

在入幼儿园前,父母们怀着许多梦想,让孩子弹琴、画画、唱歌、跳舞……一进学校,进了考试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戏。当然学习也不是为了给孩子快乐,而是寄托了许多幻想。逐渐地,现实让他们梦破,到了初中,那些美丽的幻想中的爱好便被斩尽杀绝。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们所说:“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幸福是一种体验,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追问孩子幸福吗?答案是不。可孔子《论语学记》首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呀。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玩耍中学习呢?为什么关在书房才叫学习呢?我们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快乐指数啊!别让范进重现!

5.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先让我们从男孩、女孩身上说起吧。

我们给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类的,给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种模型、而且是活动型的。那里面含着我们希望女孩温柔、文静,希望男孩勇敢、活泼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结果会是挨训:现在就这么疯,以后怎么办呀?男孩打架的结果是被赞赏:调皮的孩子聪明。孩子长大了,人们说:女孩到了中学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学就好了。

要知道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状态。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爱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机会,欣赏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责他们吧。

孩子的潜力恒大于已经实现的一切。现代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残疾人舟舟不也成为很棒的指挥吗?聋哑女孩周婷成长为美国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赏识教育的杰作。让我们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吧!

6.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

父母在培养儿童智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非智力的培养,应该使年轻一代具有远大的目标,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让他喜欢一件事情,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每个孩子,在家庭中、学校中都应使他有个兴趣爱好。什么最好?特色。现在分数最好,其他人都是失败者。

其实,孩子学得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名牌,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价值。复旦那个自杀的研究生有什么价值?

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并没能接受正规大学的教育。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诸如善良、勤勉远远超过大学的收获。

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7.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

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常常比物质来得重要。

8.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写日记是个好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化思考;可以锻炼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让子女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锻炼他的意志,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不仅孩子写、老师写、父母也可以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一位家长,一个学校的状态。因为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家园共育《宝宝需要父母爱的眼神》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应付逆反的宝宝,父母需要一些策略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暴风骤雨似的。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宝宝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逆反的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
    2021-09-14 阅读全文
  • 关于父母给宝宝取名字需要注意的建议 宝宝的名字是伴随着他一生的,所以在爸爸妈妈给宝宝取名字的时候要慎重。要说孩子的名字可是关系到宝宝的一生呢,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要注意及时避开一些“坑”,不然以后带给孩子很多麻烦。给小孩取名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幼儿教育教师网为大家整理出的关于父母给宝宝取名字需要注意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欢迎借鉴!
    2021-11-25 阅读全文
  • 通过眼神来了解宝宝的心思 导读: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看宝宝的心里都想着啥?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
    2021-08-05 阅读全文
  • 如何通过眼神来了解宝宝的心思 宝宝语言不完善的时候,家长们总是通过不停的猜测,来满足宝宝的要求,其实通过小宝贝的眼神,家长们也能掌握宝宝的小心思哦。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看宝宝的心里都想着啥?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
    2021-11-30 阅读全文
  • 父母的拥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2022-01-01 阅读全文

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暴风骤雨似的。 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宝宝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他逆反的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

2021-09-14 阅读全文

宝宝的名字是伴随着他一生的,所以在爸爸妈妈给宝宝取名字的时候要慎重。要说孩子的名字可是关系到宝宝的一生呢,所以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要注意及时避开一些“坑”,不然以后带给孩子很多麻烦。给小孩取名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幼儿教育教师网为大家整理出的关于父母给宝宝取名字需要注意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欢迎借鉴!

2021-11-25 阅读全文

导读: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看宝宝的心里都想着啥?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

2021-08-05 阅读全文

宝宝语言不完善的时候,家长们总是通过不停的猜测,来满足宝宝的要求,其实通过小宝贝的眼神,家长们也能掌握宝宝的小心思哦。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看宝宝的心里都想着啥?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

2021-11-30 阅读全文

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2022-01-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