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叫宝宝最可爱
发布时间:2021-11-23 宝宝入园 什么叫素质教育 可爱的幼儿园教案名字是区别人与人的称呼,而昵称呢就要亲切些,可以叫得有个性,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那大家都来说说在家里爸爸妈妈们对自己宝宝的昵称吧
网友妈咪:这样叫宝宝最可爱
硕妈眯:我一般都习惯叫他宝贝或阿妞(闽南话对孩子的爱称)有时候也叫硕硕一直都没给他取小名(他爸爸说男孩子取什么小名叫硕硕就可以了)
彤彤妈:在家里严肃时就叫宝宝的学名,平时叫彤彤,表示亲近的时候会叫她小屁屁或小狗狗.刚开始叫彤彤小狗时,她也说妈妈是大狗,可后来她知道那是喜欢她才叫的,就让叫了,每次叫她,她还学小狗叫呢
昊妈咪:因为我家昊爸爸小名叫大为,所以昊就叫小为为!哈哈
深海微尘:我家琪琪有好多的哥哥姐姐表哥表姐,所以叫她“妹妹”,只不知以后会不会是姐姐
果果:我家宝宝小名就叫“果果”,她奶奶会叫她“妮妮”,这也是我们潮州人对小女孩的昵称
夕子姐姐:偶女儿原来的昵称叫宝宝和囡囡,可是后来有一次去健康检查,医生说一定要叫她名字,让她对自己的名字有所记忆,所以我们现在的昵称就叫婷婷,不过偶尔偶还是会叫她囡囡的。
小木子:我们叫诺诺的多,有时也叫宝宝,宝贝,小臭屁,小坏蛋什么的。。。不过她现在会说我不是小坏蛋,你才是大坏蛋!
VIVTOR妈咪:那很多了……宝贝、贝~、小肉肉(沪语)、肉肉、多多、囡囡、小囡……哈哈
杰杰:杰杰自已说自已叫杰宝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这样的宝宝才心理健康
1、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期,宝宝对“正确”’的概念是朦胧的,父母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培养,对宝宝的行为给予正确评价。让他知道
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鼓励他说真话,有了错误要承认。同时,还要引导宝宝认真识别和学习正确行为,逐步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乐于与人交往,能够谦让。
这就要培养宝宝大方不小气,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书籍借给其他小朋友,不仅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能培养幼儿之间团结互助的品质,使宝宝在与同伴交往中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3、求知欲旺盛,喜欢提问题,爱动脑筋,对成人布置的“任务”能很快完成。
宝宝能想出问题,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和智力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父母应该耐心地尽量给予满足。拒绝宝宝的一次提问,就等于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父母别这样教宝宝学说话
认为宝宝听不懂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语言环境复杂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
宝宝第一次,你应该这样做……
第一次独立睡小床
误区1:哭得好可怜,等大些再分床睡吧!
陪睡到1岁就难改了
在宝宝刚出生甚至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都会尝试着让孩子第一次独立睡小床。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哇哇哭闹,看起来似乎很可怜,往往会很“心软”地把孩子搂到身边睡了。几次尝试不成功后,有些家长就会产生侥幸的心理,现在宝宝还太小,等孩子大些的时候再让他自己睡吧。
你应该这样做→
让宝宝从小学会独立生活
孩子在几周大到三个月龄前,此阶段就可以让他一个人睡。在西方,父母此时通常让孩子独居一室,让他从小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家庭如果受居住条件限制,需要与孩子同住一居室,最好是让他独自睡一张小床,而不是与大人一起睡。孩子独自睡要从小开始,而不是到孩子长大后再分床,当孩子与大人同睡已习以为常时,对分开睡就会难以适应。
如果孩子已经较大了,此时分床,或让他独居一室,首先要告诉他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床睡觉,或有自己的房间睡觉;刚开始阶段,要帮助他适应,睡前陪他讲个故事,然后道晚安;如果孩子提出一起睡的要求,您的态度需要坚决,孩子哭闹一下没关系,一般不用多久就会适应。如果孩子小,不妨在他的床上或床头放他喜欢的玩具,他清醒的时候,会自己玩,而不是马上哭着找大人。
第一次捡地上垃圾
误区2:太不卫生了,得赶紧制止!
对小事物有兴趣啦
宝宝第一次捡垃圾往往发生在7-9个月龄,这是因为他到了细节的敏感期,他喜欢观察细小的事物,大人不注意的小东西,他却看到眼里。
家长看到宝宝捡地上的垃圾,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卫生,不能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对孩子往往制止,甚至训斥,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对细节事物的观察与探索能力。
你应该这样做→
换种卫生的小东西让孩子探索
家长的认知与孩子的动机错位了,两个人关注的是不同的方面,对孩子来讲,他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只是对小事物好奇,想去观察、去探索,到底它是什么样的属性,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犯事”的过程。
如果家长认识到这点,就会理解孩子的动机。您可以把垃圾拿掉,给孩子换种东西让孩子去捡,如撕碎的小纸片或其他小东西,只要是卫生的,让他去探索好了。同时,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的属性差别特别敏感,所以当您看到孩子开始捡垃圾、关注小事物了,您应当意识到孩子细节学习的敏感期到了,要给他提供事物属性差别的学习机会,如不同的色彩、形状、材质、冷热、光滑粗糙、轻重等物理的差别,这个阶段,世界在孩子眼里开始细化,是他真正理性认知世界的阶段。
第一次提无理要求
误区3:哭闹没面子,只好满足他!
第一次就坚决制止
宝宝一两岁后,会逐渐有自己的小主见,在逛超市时就会小手乱指,啥都想要。
一旦看上了自己兴趣的东西,更是非要不可,不给就撒开了哭。家长一般不忍心看宝宝哭闹,坚持不了一会,就会妥协让步。
当同样的情形再发生时,家长往往会意识到上次做法不对,这次要坚持原则了,可是当孩子哭闹得比上一次更厉害后,家长又常常因为心软再一次妥协了。
你应该这样做→
全家行动一致冷处理
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从被拒绝到最终得到满足的过程,家长就会在无形中助长和负面强化了孩子用哭闹解决问题的行为,最终造成了宝宝的任性性格,一没满足要求就哭闹。
所以,家长在第一次时就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制止。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理睬他,而且全家行动一致。具体的做法是:由一个家长先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严厉的批评,告诉孩子不同意他的不合理要求,其他的家长则可以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引导孩子去关注另一件他感兴趣的事,让孩子逐渐淡忘前面不愉快的事。
家长冷淡的态度一定要持续一段时间,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会引起家长的不愉快,让他在心中产生小小的敬畏,以后就会减少不合理的要求。
第一次拿勺子吃饭
误区4:吃得脏兮兮,干脆自己来喂!
耐心等待孩子长大
目前许多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用筷子,甚至还要家长喂饭,通常情况是孩子第一次刚学吃饭时,吃得哪里都是,有时不愿吃饭,而是喜欢玩饭,有时不喜欢勺子,直接用手抓,这种“不良吃相”,让妈妈或奶奶想直接喂算了,干净利落。这样下来,孩子就习惯于被人喂饭了,孩子能跑了,还要追着喂饭。
你应该这样做→
再怎么“脏乱”就当孩子在玩
实际上,孩子有自己吃饭的动力与意愿,让他坐在宝宝椅上,与大人共桌吃饭时,他就在观察与模仿大人吃饭。只不过此时他的手指小肌肉还不够发达,手指抓握力量与协调力不够,手眼协调能力还不够精准,所以他还不能完成“成人标准”的吃饭动作,这容易让大人心急。大人总是催促着孩子成长,而没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家长需要做的是:一是有耐心让孩子学习独立吃饭,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阶段再怎么“脏乱”,都要无动于衷,不要促催孩子,就当他玩;当他有一些进步时,要给他鼓励。二是通过一些精细动作的玩具,尤其锻炼三指运动的玩具,多锻炼宝宝的手指运动与手眼协调能力,因为这是拿筷子与勺子的基础运动训练。
怎样让宝宝爱上英语
其实,孩子们英语说得这么好,都是由于我们幼儿园采用了全日浸入式英语教学。短短一个学期,就令孩子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迅速提高了。
我园规定国际班的老师只要在幼儿园的范围内,都必须使用英语,把英语作为唯一使用的语言,创设母语化的英语环境。由于吃早餐、做早操、上厕所、问好、喝水、换衣服、睡觉等,都是孩子每天必须做的事,通过英语老师的不断重复,孩子们很快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英语发音。
刚开始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时,由于孩子在极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下生活,对英语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但老师仍坚持不采用中文解释,我们尽量用实物、图片等,让孩子直接认知。比如教水果时,我们出示真的“苹果”、“梨”、“橙”等水果,这样就能形象地让孩子理解英语,并始终让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时候,老师还通过生动的表演,即运用“身体语言”(BodyLanguage)来教学,便于孩子理解。如教“Carrythechairs”时,老师就拿起椅子,教“Iamsad,Iamhappy”时,就做伤心和高兴状。
看着孩子们从开始时用夹杂汉语的词组或句子表达愿望和意思,到现在能成句成句地运用英语交流,并初步具有英语思维的能力,我们老师看在眼里,甜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