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尽情的玩
发布时间:2021-11-0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玩的游戏今天,主题活动一结束,孩子们一个个便分头托腮,向窗外张望着,心却早巳飞到了外面。只怪天公不做美,连续几天的绵绵细,孩子们无法进行户外活动,只能呆在教室里,就像一群久居笼中的小鸟一样。看着他们一幅垂头丧气的模样,我也只能为之叹气。这时,一个调皮的身影突然闪到我的身边,原来是杨杨,他马上拉着我的手来到窗户边说:“老师,今天没下雨,我们也去玩一下好吗?”其实我早就知道今天没下雨,只是怕地上的水没干,弄脏小朋友的衣服,才不让他们出去的,接着又有几个幼儿跑过来央求我说:“老师,带我们出去玩一下吧!”经不住他们的再三恳求,我终于答应了带他们出去,但向他们提出了几点要求。孩子们一听说要出去什么条件都满口答应了下来。孩子们象出笼的小鸟一般飞到了外面。接下来的时间本以为会过得很平静,谁知道玩具场的另一边传来惊叫:“阳阳,倒在地上了。”我走过去,拔开人群一看,可不,只见阳阳小朋友躺在地上四肢挺直,眼睛微闭,小朋友在一边叫着:“阳阳,快起来,快起来。”可他还是没有半点反应,几个胆子稍大的孩子,边用手摇晃他的手臂,边叫着他的名字,还是不动。我正准备掏也手机拔打急救电话时,阳阳却一骨碌爬了起来,笑嘻嘻地说:“我们正在玩病人的游戏呢?”此进,我真是又气又急,真想把他狠狠地骂他一顿,可又转念一想,孩子们难得玩得这么投入,而且在游戏的同时还能锻炼他们遇事处事的能力,放纵他们一回吧。马上,那边就有一个小朋友,把手放在耳朵边作打电话状说:“喂!120吗?我们这里有一个小朋友生病了,快来呀!”接着,就有几个幼儿来把他扶到别处去“看病”看着他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其时,在很多时候老师不妨也带着一颗童心走进他们的世界去,你会发现那里真的很美,很有趣。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让孩子尽量多玩而不是多做
秋意渐渐转浓,秋风慢慢变瑟,时钟拨到了深秋,我们的孩子就如同这一直行走的时针,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着,在这“滴答滴答”声中,他们不经意地有了细小的变化,若你能及时捕捉,那你便一定会为这“小而强大”的进步感到欣慰……
十月,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苹果和桔子》,于是,谈一谈自己喜欢的水果成为了孩子们最热门的话题,尝一尝各式各样的水果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愿望,画一画可爱的水果宝宝成了孩子们最乐意的事儿。当然,随着主题的发展,我们在区角里进行了材料的投放和跟进,新开的水果店便是最受欢迎的场所,孩子们在水果店里制作完一只红苹果后,脸上立刻会洋溢着满意和快乐的微笑。
有一天的区角活动,我正巧路过水果店,店里很安静,点点和玲玲正在制作苹果,她们平凡却又深刻的动作令我为之驻足。只见点点把报纸球用力的捏成了小球,接着,她努力得想要让纸球塞进喜糖袋里,但是点点的手太小了,握住了报纸球就没法拉紧喜糖袋两端的绳子,一次、两次失败以后,点点有些着急,拍拍旁边玲玲的肩膀,说:“帮帮我!”玲玲听立刻回答她好的。于是,两个孩子开始合作制作起一只苹果来。点点负责把报纸球用力塞进喜糖袋子里,玲玲负责拉两端的绳子,这样“你一塞、我一拉”,报纸球终于乖乖地进入了喜糖袋子里,两个孩子松了口气,开心地跑到我甩了甩她们制作的小苹果,兴高采烈地叫喊着:“老师,你看,你快看!”看着孩子们喜悦的笑容,我不仅为她们的成功,更为弥留在她们身上的那份“合作”精神感到欣慰。
其实,当初提供这份材料的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到材料与主题的匹配以及材料的层次性体现,并没有意料到它能促进孩子之间的合作行为。点点遇到困难向同伴发出求救信号,玲玲愿意帮助有困难的朋友一起解决困难,这些都说明了两个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而老师提供的这份“比较难”的材料恰恰给两个孩子的合作创造了契机。设想,假如苹果只是单纯的涂涂颜色,那么孩子在操作时便是独立的,甚至是与同伴没有交流交往的,正因有那么点“难”,需要别人帮忙才能完成,所以才促使了两个孩子合作完成。可见,教师在材料提供的时候是有技巧的,简单的材料适于平行操作,侧重于孩子技能的习得,孩子之间的交往自然会少一些;提供稍难的材料可以把指导重点放置于对孩子间“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意识到与他人一起完成的便利和成功。
当然,这些结论并不适用在小班区域游戏中,因为这样一来,必定学习的成分大于游戏。其实,游戏本身就是一个让孩子相互间交往的过程,我们不能只注重“合作”却忽略“交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却是不能兼得的。所以,我们在小班孩子区域游戏中,可以多提供一些简单易做的半成品,促进区域与区域间的互动,带动孩子间的交往;而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提供稍难一些,需要与同伴一同完成的材料,帮助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因此,作为区角游戏的材料,我还是建议简化一下这个制作苹果的材料,让孩子尽量多玩而不是多做,但对于这次孩子所表现出的“合作行为”,我想我们应当进行及时的表扬,同时,在讲评环节中进行讲解,将这个“合作技能”分享给其他孩子。
一只苹果,一段故事,以上便是从“这只苹果、这段故事”发散出的一系列想法。
放手让孩子玩一玩
人是自然之子,天性喜欢亲近大自然,回想我们小时候也爱玩泥、玩土、玩水。在我们幼儿园的后院,有一块很大的草地,我班孩子很喜欢在那里玩一玩土,东挖西挖,玩得不亦乐乎,当然免不了身上、脸上脏得像泥猴。一次我带孩子在土地上玩,龙龙跑过来说:“老师,土脏,奶奶不让玩。”我蹲下来问他:“那你想不想玩?”他默默点点头,我说:“没关系,你玩吧,我不告诉你奶奶,这是我们的秘密。”孩子们对泥土的兴趣与日俱增,探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对泥土里的小动物产生了兴趣。一次龙龙从泥土中挖出半条流血的蚯蚓,他把“战利品”拿给伙伴们看,孩子们围在一起研究这个“宝贝”有的孩子问:“它受伤了,会死吗?”龙龙马上说:“蚯蚓住在泥土里,身体断了会再长出来。”听着龙龙“见多识广”的话,我立刻表扬了他,在放学时并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龙龙奶奶,龙龙奶奶笑呵呵的说:“玩泥还玩出知识了,看样子玩土也不是件坏事。”现在的孩子经常对刚买的玩具失去了兴趣,但对这些脏兮兮的东西,总是不厌其烦,所以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要阻止,而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多让孩子去玩水
水是万物之母。爱玩水是人类的天性,更别提孩子。我们会注意到孩子很爱在下雨的时候去踩水坑,孩子很爱玩水枪,或者洗澡的时候将玩具浸在水里玩的不亦乐乎。注意到孩子的这些表现,我们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就要善于去引导孩子。孩子玩水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是顺应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几乎不用家长或者老师去敦促孩子。所以我们要为他的这个兴趣设置条件,比如教师多开展一些可以玩水的活动,让孩子去了解水的特性,水的用途,知道水来之不易,形成珍惜水资源的概念。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游泳,也让孩子去踩水坑,让他们在玩水的过程中区探索世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其次我们要让孩子在兴趣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提高技能。比如教师可开展“我爱玩水”的科技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或者发明一些小玩意,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家长尤其是父亲亦可陪同孩子一起去钓鱼、观察池塘等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学会观察,热爱自然,获得生存技能。最后一点就是保护好孩子了。玩水很有趣,但是雨天玩水也有一定的隐患,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告诉孩子雨天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不能再雷雨天玩手机等常识,更要教孩子雨天在外的保护措施,如果雨后要玩水,踩水坑,也要注意多穿衣服,避免感冒等。
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我会蹲下身来多和孩子用眼睛“说话”
今年三月份接手了一个新开的班级。全部的孩子都是新生,我也调整好心态,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他们适应期的哭泣。
第一周的教学主要是让孩子熟悉幼儿园和教室环境,认识自己的毛巾、杯子、座位等,以玩玩具、讲故事、做游戏为主,积极鼓励正面教育,尽早地稳定幼儿的情绪,努力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把孩子送到三位完全陌生的老师手中,不光孩子有焦虑情绪,家长也有。你们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吃饭好不好等,但这种焦虑常常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因此家长要树立一种观念:小鸟长大了,就会飞,为了让小鸟飞得高,飞得远,父母应该推他一把。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就要让他学习独立生活。
有些家长送孩子来,孩子好好的,大人倒先哭起来了,结果弄得大人、小孩一起哭。还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后,总是不放心,不肯离去,陪着孩子玩,有的躲在窗外偷看。这样,孩子永远都无法学会独立,等到别的孩子都已适应集体生活时,你的孩子上幼儿园还要哭闹。
所以,当你们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上时,就应该以信任的心态和孩子说再见。
怎样让孩子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实光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一、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的孩子坐着等老师来喂,有的孩子还有比较严重的偏食挑食现象。
在家里可以试着让孩子这样做:1.吃饭时先鼓励孩子自己吃,孩子不愿吃了再喂;2.饭前不要让孩子吃零食;3.吃饭时不要让孩子离开饭桌;4.教会幼儿如何使用勺子。
二、不爱护玩具:玩具随地乱扔不会整理,并且有抢夺玩具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包办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与别人分享的经验。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孩子学习整理玩具。我们提醒他们玩具也有自己的家,我们玩好后应该把他们都送回家。对于要抢玩具的孩子,我们要求多跟孩子说,“大家一起玩好吗?”“你玩好了再给我玩好吗?”等等语言。家长平时在家也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来收拾玩具。
三、行动自由散漫:孩子刚上幼儿园,从一个自由的环境到一个相对来说有规范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比如上课或游戏时还有几个孩子随意走开,集体观念差。而且孩子们好模仿,一个走开了,后面会有很多小朋友跟着一起离开。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会在选择教学内容游戏时,多考虑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另一方面也会对小朋友有一定的纪律约束。
放手!让孩子自己玩
有一天,我想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尝试自由活动,便说:“今天请小朋友自由活动,不过活动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一是玩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追逐打闹,不猛跑猛停,防止摔伤。二是要在老师的周围活动,不跑到远处去,让老师看得见。三是有什么事及时向老师汇报。小朋友能做到吗?”
“能!”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一会功夫,孩子们便各自开心的玩了起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他们有的在做小组游戏,有的蹲在地上打卡,有的在藏猫猫,有的在玩大风吹,有的在自己打篮球……活动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对我说:“老师,明天还让我们自己玩吧。”
没想到,一次看是随意的自由活动却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仔细反思这次组织的自由活动,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其实孩子们的组织力及想象力是挺丰富的,以后要多给还孩子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玩!
教育随笔:让每个孩子尽量“长”上去
今天,读到了一句非常好的话: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说的非常有哲理。孩子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规律,不能把所有孩子一概而论。“理平头”、“揠苗助长”的教学方法都是极其不科学的。
我们班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比较符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的各项要求,但有几个孩子的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其中一个小朋友名字叫小宇,小宇生性比较内向,胆子也比较小,在课堂上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在画画的时候他也只是用眼睛看着我,从来不动手。我劝过,也说过,但小宇的“不行动”丝毫没有改变。一直到一次活动,那是一次户外体育活动——袋鼠运蛋。小宇所在的男生队都落后一段距离了,这时候,轮到小宇做袋鼠夹毽子了,他在夹之前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心里有点害怕,但是很想得到鼓励。于是我大喊了一声:“小宇,加油!你跳的最快了!”听到我的呐喊,其他男生队的小朋友也都喊起来:“小宇,加油!小宇,加油!”小宇有自信了,跳的速度也快了起来,在这一轮,男生追上甚至超过了女生,我不失时机的夸了小宇一句:“小宇,你真棒!跳的真好!”小宇的脸上汗珠直往下淌,但嘴角却有笑容了。我感觉,自信的种子已经在小宇的心中发芽了。果不其然,在以后的活动中,小宇在我的鼓励下举手回答了问题,并且开始拿笔画画了。现在,小宇已经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活泼开朗多了。在举手回答问题时也非常积极了,跟小朋友相处的也非常好。
从这个事中,我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但要懂得,每一块玉的雕琢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轨道,老师的责任就是找到孩子的特殊轨道,而不是“一刀切”,让每个孩子都尽量“长”上去。
如何让孩子自觉捡玩具?
今天的游戏中,我为小朋友准备了雪花积木,可是在游戏开始后不久,我就发现地上的雪花积木撒了好多,于是我在旁说了声:“宝宝们,积木掉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啊?”可是不知是因为宝宝们玩得太高兴了没听见,还是听见了也不想捡,宝宝们谁也没有去检。本来碰到类似情况,我总是会让小朋友把积木捡起来再玩。可是,我想,为什么孩子们非要我去说了,才肯捡呢,难道真的是我的常规工作没有做好吗?我在思考着,能不能想到一个孩子主动愿意去捡的方法呢?孩子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二、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那个空筐,灵机一动,拿了筐说:“宝宝们,地上有这么多的蘑菇,我去采蘑菇了。”并捡起了一片雪花积木。这个方法真灵,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积木,抢着捡地上的积木。一会儿,就把地上捡的干干净净。在积木捡完后,有的宝宝说:“这是红的蘑菇,这是黄蘑菇”。然后他们把红的黄的各放在一边,开始把捡起来的雪花片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分别放在了两个筐里。而且嘴巴里还不时的说:“这边有好多的红蘑菇,这边有好多黄蘑菇。”分类进行完了之后,他们开始拼插雪花积木,整个游戏玩了很长时间,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只用了雪花积木和塑料篮子两样东西,但他们的兴趣始终浓厚,而且游戏也进行的有声有色。在游戏结束时,我问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他们齐声说“开心”,还一再要求我下次再玩“采蘑菇”的游戏。
三、我想,如果在开始时我以传统的方式“命令”小朋友们捡完了积木再玩,那么他们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对今天的游戏也会失去兴趣。而2—3岁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而且他们的模仿性强。我所采取的“采蘑菇”的游戏,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虽然到后来游戏的性质产生了变化,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仅有的篮子和雪花积木,使游戏进行得有声有色。这其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意事项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非常的关注。
让幼儿尽情享受餐后美好的时光
每天吃完午餐后,孩子们都异常的兴奋。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老师既要帮助吃得慢的幼儿,又要关注已经吃好的幼儿活动,所以早早吃完饭的孩子是不用被老师紧紧盯着的,他们非常放松,于是有些孩子就开始和伙伴们追逐嬉戏,有些孩子则跳着蹦着自由活动。然而就在这一小段时间里面孩子们之间容易发生混乱,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这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特别是我们班的几个男孩子特别调皮,安静下来的时间非常少,而且还会带动其他听话的小朋友。那末如何让每一个孩子爱好餐后运动,而且能包管幼儿平安、顺利进行餐后运动,是我不停思虑着的成绩。《纲领》中指出:“应包管幼儿天天有恰当的自立抉择和自在运动光阴
,树立优越惯例,防止不用要的治理行动,慢慢领导幼儿进修自我治理。“
我觉得组织活动时首先还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幼儿知道了安全规则他们才会有序的进行活动。那么在我们班每次小朋友吃饭之前我都会进行简短的餐前谈话,让幼儿了解饭后休息的好处和饭后激烈运动的坏处。其实孩子很怕肚子痛,很怕吃药打针,那么了解了这些健康小知识,他们渐渐的有了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现在我们班的小朋友吃完饭后基本上能在小椅子上安静的坐一会儿,有些孩子还会提醒其他同伴呢!混乱的场面明显好了很多!
其次要加强进餐习惯的培养,减少交互环节。控制幼儿的进餐时间差距,减少与自主游戏环节的交互时间,这就要求幼儿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对于“狼吞虎咽”的幼儿,我们将引导他其这样吃饭的不良之处,并及时监督与提醒,要求他们细嚼慢咽;对于吃饭速度较慢的幼儿,我们借助家园的力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接着要让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这样能大大减少幼儿的乱跑行为,从而降低因跑动、碰撞而发生的安全事故。我们一般规定在餐后进行阅读活动,请孩子坐在上课的位置,这样既不影响吃饭的孩子,又能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而且提供的书籍是平时给孩子讲过的故事,他们看起来更加专注。
最后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组织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餐后活动中的幼儿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让幼儿尽情享受餐后美好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