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最怕教不到点儿上
发布时间:2021-10-28 幼儿园不教哪些内容 小学人教六上英语教案 教育教学文献笔记如今,利用节假日去“家长学校”听课的家长们真是越来越多。记者近日赶赴某一家教中心家教课堂现场看到,500个座位的会场挤了个水泄不通。
“教育子女”是家长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对于绝大部分并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们来说,最大的担心是教育子女教不到点儿上。
了解孩子是关键
据一份对小学四年级102个孩子的调查报告表明:在“你最不喜欢……”一栏中,有62个孩子答不爱学习,不想写作业,1/3小学生有十分明显的厌学情绪。而对父母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在一篇初一学生的日记中,孩子一笔一画地记着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在一起议论的问题多是如何对付爸爸、妈妈,大家各有自己的绝招儿———莎莎说,我爸不同意,我就磨我妈,爸爸是个软柿子;李朴说,不理他们,他们总会心疼我;周文说,那我就哭……
“厌学、任性”这在8岁至14岁的孩子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其实就是满足得太多了。无原则的满足让我们的爱失去了正确的坐标。
孩子的心,种什么得什么
在咨询现场,家长们热衷询问的问题多是:
(1)我怎样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
(2)孩子不听话,我该怎么办?
(3)成绩不好我能帮什么忙?
(4)我为什么总和他有点别扭?据了解,家长们多是从孩子手中拿到这种学校发下来的“家长学校咨询票”,对于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家教问题,一个学期也就只有几场的咨询讲座课让家长们常常感到“不解渴”。遇到具体事儿,许多常来听讲的家长还是感到“远水救不了近火”。越寰家教中心姜云香老师说:手把手教您怎样做,当然不现实。听出门道,悟点心得才会真正有收获。
据日前首都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课题组调查研究表明:家长与子女间出现的心理偏差是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教育方法和家庭气氛与子女随年龄增长的实际需求间的矛盾是十分严重的,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缺乏了解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
(2)家长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少,不了解他们随着生理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和需求。
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引导好孩子,了解的内容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发育、健康状况。孩子探索人生奥秘父母应以正确渠道加以引导,对男孩子的生长发育也要细心关怀。
(2)了解智力发展状况,不要超负荷加压。
(3)了解心理状况。人类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别让好孩子走进了心理的死胡同。
(4)尤为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要肯定孩子的成绩,否定他们的过失,仅有一腔朴实的爱是不够的。
“你是一个成功的家长吗?”“你能真正做到先思考后行动吗?”在家长学校,记者看到一张张急切的脸,一个个写着密密麻麻小字的记录本。几场咨询会对于整个家庭教育恐怕也就是杯水车薪。采访结束时,一位家长告诉我他最喜欢那句话:孩子的心是片空地,种什么,就得什么,种真诚、种善良、种勇敢、种自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幼儿教育,到底该学点什么?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龄前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成长标准。这是我国首次为幼儿成长设置标准,旨在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健康方面
需成人呵护,但别包办代替
3到6岁儿童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要确保孩子具有健康的体态,能保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要让孩子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记住自己家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
◎语言方面
鼓励孩子与成人和同伴交流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接触社会
做好榜样,要避免生硬地说教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地说教。
◎科学学习
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艺术领域
理解并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育儿知识:如何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迟到?
育儿知识:如何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迟到?
孩子上幼儿园迟到,会错过很多幼儿园的精彩活动,会失去很多与同学亲近的活动,会养成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会使孩子失去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总之,迟到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各位家长知道的要严重的多,请家长千万不要将迟到当做一件小事!
如何让孩子上幼儿园不迟到?
1、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最好是在晚上9点前让孩子上床睡觉,可以和孩子聊聊天,也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让他早点进入梦乡。
2、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教孩子认识时钟,告诉孩子去幼儿园的时间,有意识地说一些关于与时间赛跑的事,或做有关时间的游戏,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存在意识。
3、留出孩子赖床的时间:赖床对于成人都是难免的,何况孩子。早晨请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赖床时间,提前5分钟叫醒孩子,否则也是来不及的。
4、准备好去幼儿园的衣物:可以和孩子商量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把要带的东西提前放进书包,这样可以早一点出门。
5、给孩子一点小甜头:比如说能按时起床,就给予表扬,或给孩子一个奖励贴,或是奖励孩子想要的玩具。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
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在孩子懵懂无知的幼儿阶段时,就开始张罗五花八门的教材,让孩子学习英语、音乐,以及各种技艺等等。孩子天性敏感,尤其在感受父母的心意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父母对于“精英教育”过分地执着,就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
是什么让父母们不得不板起脸来教育?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别人不好了Ta也没面子。
别觉得可笑,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家人,亲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没反应过来。你要是说这些人都不是“别人”,只能说你分不清人际界限。
没错,携带着你的基因的,流着你的血的,从你身上掉下来的这块肉,是“别人”。
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免会过度参与Ta的生活,因为你没有把Ta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人,去尊重。
不少家长就是因为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损,俗称没了面子。
一个人担心自己会没面子的时候,Ta就会焦虑,使尽一切办法,去维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不免严阵以待了起来。当孩子一脸无辜地望着你的时候,你心里想的却是怎样看住这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跟在屁股后面,生怕Ta犯一点错,自己就会觉得万般羞耻。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为挂钩的后果就是,你会为了避免这种羞耻的感觉,而对小孩严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适合这样被管教吗?这样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结果吗?未必。
不少严厉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相当严厉,自己本身就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得十分压抑,也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觉的完美,而去严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规律,对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除了打骂和说教想不到其他的办法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其实很重要。心理学家华生曾夸下海口说,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也反过来提醒了家长们,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否能够按照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来教育,也许会对孩子最终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差异。
一个只懂得打骂和说教的家长,和一个能够依照不同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哪个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显然是后者。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身为家长的自觉性不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语言因其使用方式的不同,有可能会变成一把毁掉孩子的利刃,也可能对促进孩子的成长发挥出魔力。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你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有些家长之所以不得不板起脸来对孩子凶,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正在干扰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也不认为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有什么问题。尽管让孩子承受一个大人的情绪,这可能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是假如不板起脸来,就一定没法把孩子塑造成精英了吗?
如果不板起脸来教育,可以怎么教育?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
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这条路,你要先牵ta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而父母塑造行为的工作,也应该这样展开。
请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18个你想不到的教育观点
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嬉闹的童年是灰色的。你是否也曾为孩子的调皮、捣乱、不听话、搞破坏……而烦劳不已、对此板着一张脸抱怨过呢?你是否也曾强求你的孩子做“超人”,钢琴、美术、英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在指望他做“成人”,承担维持家庭团结的使命,更期望把他养成一个十足听话的乖乖小孩呢。请收起您的抱怨声,放弃这些美好的愿望,让我们的孩子做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像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吧。
观点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观点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观点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观点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观点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观点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观点7、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母亲的很多信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观点8、孩子5岁时突然对外部世界发生很大的兴趣。家长要好奇的、欣赏的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教育他。用文字去干扰他,而不是去评判他的对错。
观点9、孩子在5岁前,对语言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对孩子太多的价值观、对错的判断会让孩子感觉爸妈不喜欢他。
观点10、左脑的东西都是需要用语言描述的,右脑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当我们过早的开发孩子的左脑时,孩子就习惯于用语言去描述他的所见所闻,但是他所能够描述的仅仅是他感受到了的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当他在用语言描述时,他就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
观点11、当孩子在涂鸦时,千万不要让他去学画画,因为当他要画出被别人认同的画时,他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我们的教育是让他保留他的那份天份,而不是去发展他的什么潜能。你教他什么,他就会失去什么,因为他丧失了他原初的东西。
观点12、在孩子没有学会分类之前,不要让他认字。过早的认字会让孩子丧失掉他的图形思维。文字思维是趋向于简单化,而图形思维则是需要大量神经参与工作的。一旦孩子过早的认识字,他就会仅仅发展文字思维而丧失图形思维。他就会习惯于用简化的、概括性的文字去描述世界,而这种描述是极不完整的,因为他只能用文字描述,而不能很好的画出来。
观点13、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观点14、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说谎者。
观点15、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的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观点16、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观点17、一个不服从规则的孩子就是一个创造规则的孩子。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只给孩子一条规则:尊重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观点18、“早恋”本身并不会给孩子产生压力,真正的压力来自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早恋”的态度。做家长和老师的面对孩子的“早恋”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强行压制,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