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案《骑牛比赛》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10-10 最新的小学英语教案设计 画风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人教版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5
《骑牛比赛》教学设计
作者:聂永春 文章出处:聂永春工作室
【您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网址是】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述课文的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练习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学到真本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骑牛比赛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斗牛或骑牛比赛吗?(指名谈感受)这是两种不同的比赛项目, 都十分危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观看骑牛比赛。
2、揭题,提示:“赛”要读准平舌音。学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
(2)让学生相互提示,读准字音:“术、束、周、超、掌”要读准翘舌音,“曾”要读准平舌音和后鼻音,“只”是多音字,读准“只有”、“一只”中“只”的音。
(3)学生多种形式练读生字。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纠正读音,提示:“背上”、“献上”中的“上”都读轻声,“尽”读第三声“jǐn”。
(5)要求学生自己再读几遍课文,注意文中轻声音节的读法。指名对课文内容质疑,下节课交流、讨论。
(6)指名介绍南美洲。出示地图,学生指出方位,并向大家介绍。南美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位于西半球的南部,有巴西、阿根廷等13个国家。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现在主要由混血人种、印第安人、白人和黑人组成,骑牛比赛是南美洲人喜欢看的比赛项目。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三、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记字形。
(提示:也可采用猜谜的方式记字:木上加点“术”,木中加口“束”,人站立着“位”,又见面了“观” ------)
[点评:记字形的方法很多,教师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字方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记忆。教师放手不放任,适时点拨,在引导学生摸索规律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记字方法,弥补学生认知的不足。]
2、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重点指导:“热烈”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宽一点,托住上半部分,“热”的第六笔的点不要丢掉。
3、教师示范写“热、烈、特、观”等字,引导学生观察、临摹。
4、学生借助笔顺表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坐姿和握笔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词,纠正读音。
2、 用“术”和“束”组词,区分同音字。
3、听写词语,学生互评互改。
二、精读理解
1、精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段。想想要突出哪些字的读音,为什么?
(2)练习用“特别”造句。
(3)让学生轻声读全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南美洲人特别爱看骑牛比赛。(提示:挤满了人、兴致勃勃、热烈的掌声、小姑娘献花)联系上下文理解兴致勃勃的意思。
(4)指导读第一段,进一步体会人们对骑牛比赛的喜爱。
2、精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段,把描写骑手比赛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2、3两句话,思考、比较:好几个骑手和一个骑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只两三秒钟”说明了什么?(时间短,骑手技术不高超。)
(3)指导看图,观察骑牛比赛用的牛是什么样的牛?师补充:骑牛比赛用的牛都是野性大发的公牛,未经过人的驯化,见人就撞,更不能容忍人骑在它的背上。比赛时,骑手坐在光光的背上,只能用一只手抓住牛背,另一只手必须高高举起。参加这样的比赛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被摔伤,甚至被牛踩死。
(4)观看有关骑牛比赛的录像。齐读2、3两句话,在比较中体会其中一个骑手的高超技艺。
(5)让学生读第3句话,理解技艺高超的意思。在最能说明一个骑手技术高超的词下加圈。(汇报、板书:尽管……还是……,牢牢……)指导看图,说说骑手骑牛时的动作、表情。
(6)想想观众会怎么称赞骑手?出示句子,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赞不绝口:有的说;有的说 ;有的说 。
(7)指导读第二段。
[点评:亲眼见过骑牛比赛的学生不多,为了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师发挥了录像和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想像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加深认识和理解,更好地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精读第3自然段。
(1)分角色读第3段。交流读了骑手的话,自己知道了什么?
(提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汗水、甚至鲜血换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板书:曾经 上千次
(2)指导学生先读骑手的话,再读第2自然段中的2、3两句话,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高超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艰苦练习得来的,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学到真本领。
[点评:教师不是单纯地讲授道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自悟其中的奥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 迁移运用:说说学了课文以后知道了什么,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3、指名讲述课文故事。
四、练习
1、选正确的读音。
只 ( zhǐ zhī )有 背( bēi bèi )包 技术( shù sù )
一只 ( zhǐ zhī ) 牛背( bēi bèi ) 热烈( liè niè )
2、填词。
一( )公牛 一( )花 一( )骑手
3、加一笔变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木 ( ) 木 ( ) 木 ( )
4、装扮文中的小姑娘,向骑手说几句话。
板书: 7、骑牛比赛
几个骑手 只┄┄就┄┄
一个骑手 尽管┄┄还是┄┄ 牢牢
曾经 摔下上千次
教学点评:本课教学,教师恰到好处地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比较既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知,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一是引导学生比较同音字“束”和“术”,采用猜谜的方法,区分字形;运用组词的方法,区分字义。二是引导学生比较众多骑手和一位骑手的表现。教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句子,看看比赛录像,想像比赛情景,体会骑牛的艰难,进而产生对一位骑手的敬佩之情。通过比较,学生较容易理解骑手的话,体会成绩的来之不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明白的道理,有助于内化、迁移和运用。
转载自小学语文部落【您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网址是】
Yjs21.Com更多小学语文教案扩展阅读
最新教案《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随文认识12个生字。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认识图上6种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并能说说“谁的尾巴怎么样”。
3、能正确读好问句,并正确、流利地问答。
4、培养学生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问句是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动物尾巴拼图(每组一份)
2、动物名称、尾巴特点词卡(一桌一套)(信封)
3、课件:找尾巴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游戏:找尾巴
准备:每组一份缺尾巴的动物图片,6个动物的尾巴
师:咱们今天的语文课上来了6位缺尾巴的动物朋友(师投影出示),请小朋友们同桌合作一起帮他们找尾巴。找到了就把它的尾巴放在相应的位置上。(请一桌小朋友到投影上去摆)反馈:请小朋友们看投影,有不同意见吗?
表扬:咱们一起来为同桌的第一次合作成功鼓鼓掌。
二、揭题
1、今天这几位动物朋友要举行一项特殊的比赛,比什么呢?(师板书课题)。
2、生自由拼读──指名读题──齐读。(注意轻声)
三、观察动物,尝试说话
1、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他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名称词和尾巴特点的词,组织学生拼读,并贴在黑板上。) (鼓励学生多种说法)
2、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12张词卡,分别装在两个信封里,请同桌合作拼拼读读,把它们读正确。
反馈:开小火车带读词语(正音)同桌互相检查。
3、下面我们一起动手,把这些词语用“( )的尾巴( )。”这个句式摆一摆、说一说。比如:老师先摆再说“(公鸡)的尾巴(弯)。”
4、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看哪桌小朋友拼出的句子多。(请一桌到黑板上去拼)
反馈:请在黑板上拼的同学带大家读句子。其他同学补充。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拼词成句,如果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有趣的儿歌。
四、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师:程宏明叔叔把小动物们比 尾巴的情况写成了一首有趣的儿歌,让我们来仔细读读儿歌。(打开书翻到83页)
2、小朋友们一边读一边把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
3、投影反馈:互帮互助解决困难。
4、同桌互读儿歌,如果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了其中,读好6个问句是奖给他1个五角星。
5、这首儿歌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字词、问号)
指导读好6个问句。(投影)
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生选择一句读──齐读6个问句
6、四组接读课文。
7、同桌练习:一问一答(信封)
8、课中操:《比尾巴》(生自由律动)
9、趣味朗读课文。(配动作)
10、 课堂小结
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小朋友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五、 巩固识字
自由认读课后的生字
会读的读给同桌听,不会读的圈出──投影:想个办法记一记。
这一设计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既在新课开始之际,对学生已有的学力基础进行检测,又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来发现动物尾巴的特点,并通过同桌合作学会拼读12个音节,初步识字,并能按一定的句式组词成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学会合作。
“读”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我在安排上体现了层次性:会读音节──能完整地说一句话──正确、通顺地读儿歌──趣味朗读儿歌。朗读指导的重点。
生字的认读主要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学生主动识字与互动识字相结合。
【板书设计】
bǐ wěi ba
比 尾 巴
动 物 名 字 尾 巴 特 点
【教后反思】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接触过这首儿歌中的动物,有的甚至认识他们的名字;像本课这样的问答式儿歌类型,学生在入学前也曾经接触过,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这首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运用歌曲的鲜明节奏和欢快的律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办法把儿歌读得更有趣,更有个性,在了解本课中例举的几种动物的基础上,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线,体现读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以生为本,突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开课时的主动发现,通过找尾巴的游戏、观察说话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而且学生能大胆想象,表达各不相同。同桌合作拼读音节,组词成句。
3、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体现合作意识。如:同桌合作找尾巴;同桌合作拼读音节,组词成句;同桌合作游戏“你问我答”;甚至连读课文、识字的检查都交换检查。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游戏,歌曲,多媒体课件贴图等。
最新教案《春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春笋具有战胜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笋节节向上、茁壮成长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 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1、 猜谜: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想不想猜?仔细听――
头戴尖尖帽,身披节节衣。每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知道是什么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提醒:“笋”是一个生字,平舌音。
3、 瞧!老师把小春笋带到教室里来了,你们看,它长的什么样子呀?
出示竹笋实物,认识“浅褐色”。
剥开春笋,感知“嫩生生”。
二、 初步感知美文
1、这样一个“嫩生生、浅褐色”的春笋娃娃多可爱啊,它是怎么生长的呢?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播课文录音)
2、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课本,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书姿势啊!
3、按要求自读,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读:(1)个别读;(2)开火车读;(3)游戏:找朋友
5、把生字带入课文读。
6、指名读课文,听后评价读。
三、 潜心会文,读出情趣
1、情境描述:小朋友,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身边,她带来了柔柔的春风,带来了密密的细雨,还带来了隆隆的雷声,轰――轰――
2、那一声春雷,唤醒了谁啊?
3、出示: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指名读。
4、让我们来当春雷,唤醒小春笋。(师生模仿)
5、春雷爷爷会对小春笋说些什么?
6、这一声春雷,还唤醒了谁呢?
(出示填空)一声春雷,唤醒了( ),唤醒了( ),唤醒了( )------
[练习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一反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7、(播放有雷声的音乐)师指图说: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呼唤中醒来了。投影出示,生口头填空,反复朗读,练习背诵。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 )出来。
9师: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好大的一个世界,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请你把自己当作小春笋,和你的朋友说一说。(走下位子练习说话)指名说。
句式训练:我终于看到了---------------------------------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刚出来的春笋是怎样的?自己读读,指名读。
2、通过看图体会春笋的可爱,指导朗读第一句。
3、自读第二句,指导朗读。
“迎着”该是怎样的?师指图:你们看,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笋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气呀!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师生评价。
[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春笋是怎样长的呢?指名读最后两句。
5、师:春笋从嫩嫩的笋芽儿,长呀长呀,越长越高,越长越高,长成了一根根竹子。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春笋是怎样生长的吗?(指名上台说)
最新教案锄禾教学设计
《锄禾》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的一首古诗。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松土,汗流满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所得的道理。新大纲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诗歌阅读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首诗虽然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古诗,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理解题意,了解古诗结构。
首先解题,“锄禾”,即给禾苗锄草松土。然后告诉学生这首诗共四行,每行5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五言绝句”。
二、教给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锄禾日当午,”
1、谁知道“锄禾”的意思?
2、“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
3、教师讲解: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的顺序还原,翻译起来才通顺。
4、指名学生翻译,教师及时补充和表扬,注意要说出“谁”在“锄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古诗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诗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学生说:“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行诗句。
第三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学习方法同第二行,学生对整句话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反复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对着原诗翻译,要求翻译和原诗一一对应,直到学生知道“皆”就是“都是”的意思为止。
3、板书“皆”的意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在学生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后,教师示范“锄禾”的动作,让学生跟着在下面做,要求双手握拳,一前一后,好似抓住锄头似的;前腿弓步,后退伸直;低头弯腰,左右“锄草”。教师并渲染此时是正午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人人满头大汗的情景。然后询问学生的感受,并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农民伯伯每天从早到晚都是这样在烈日下艰难劳作,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农民种粮食的辛苦,激发他们对农民和农民劳动的尊重。
2、在学生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在家庭和学校用餐时,自己或别人有无浪费粮食的现象。如果有,在学了这首古诗后,你会如何去做?从而让学生明白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道理。
四、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学生理解全诗后,教师可告诉学生在朗读五言绝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接着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练习读,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情感,必然水到渠成。
最新教案《春晓》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人们常说:冬去春来,春回大地。春天来了,草儿青了,花儿红了,大家都喜欢春天,你们喜欢吗?
春天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季节(出示挂图)她给大地带来美。从古到今,许多文人,诗人都赞美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春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学:晓
问:是什么意思?那”春晓”是什么意思?
那春天的早晨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样写的。
2、范读古诗,再让学生试读。
3、教学:眠 闻 觉 蹄
4、自读,猜猜是讲什么?哪些你懂了,哪些你还不懂?
5、创设情景,体会诗的意思:
春天的早晨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下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充当一下诗人,好吗?
老师描述:
在这样美的春天,你看到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你这样诗人读书写诗累了,就睡了,好,现在就请你伏下,双手合在旁边,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外面刮风,呼呼地,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坐起睁开眼一看,啊!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的唱歌,你这位诗人可高兴了,哼出了两句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从昨夜的风雨声,你又想到了什么?
(请一个同学当诗人,把3、4行读一下)
6、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先写早晨,天亮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后回想夜里的风雨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
7、齐读。
8、进一步从诗的语言中体会诗的意境,问:
⑴ 春天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们你是在睡觉?
⑵ 春天早晨你在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眼告诉我们天亮了?
⑶ 当你醒来了,听见了叽叽的鸟叫声,哪个字告诉我们是听到了?
⑷ 你仔细听鸟叫声,发现是好几处同时有鸟叫声,谁能说说“处处闻啼鸟”?
⑸ 这两行写了春天睡觉的香甜,悦耳的鸟啼声,春天的早晨,处处充满了生机,也可看出诗人喜爱之情,所以应读出喜悦,兴奋的语气。(指导朗读)
⑹ 诗人又想到昨夜的风雨声,想到许多的花儿,不知道要落下多少,这两行应该怎么读?
(担心,对花木的担忧)
⑺ 指导朗读:
齐读全诗。
⑻ 这首诗你懂了吗?(指名说诗意,同桌互说)
⑼ 请小朋友回家向奶奶讲述一下诗意:
师:哦!我们班已经有一位小朋友等不及了,那我就先来充当一下你的奶奶。
生:奶奶,我们今天又学了一首诗。
奶奶:什么题目?
生:是《春晓》。
奶奶:你会背了吗?背给我听听。
生:(背古诗)
奶奶:什么意思?什么不觉“小”什么“大”啊?
生:(说前两行的诗意)
奶奶:说了鸟的叫声,怎么又说风啊雨啊的?
生:是诗人看到早晨的美景想到昨夜的风吹雨打的声音,想到这一阵风雨,不知道又吹落多少美丽的花儿,这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奶奶:好!学的不错。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