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益于孩子发育
发布时间:2021-08-27 怎样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爬行训练,要避免单一枯燥,要让宝宝喜欢爬行,从中体验快乐。父母要想方设法使爬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以激发宝宝的好奇和兴趣。坚持训练也是在考验父母的决心、耐心和智慧。
1、婴儿爬行训练的重要性
宝宝的爬行训练是生长发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忽略,就会导致婴儿大脑前庭功能发育不完善。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计算、阅读、运动技能的障碍。真是一步忽略,终生遗憾!
2、爬行方法
①1-3个月时,母亲可以用手掌顶住宝宝的小脚丫,当宝宝开始用力蹬腿时,轻轻顺势前推。
②4-5个月时,宝宝能用双手支撑上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并可原地转动身体。
③6-7个月时,可以用上肢拖着下肢爬行,并逐步练习使用腿部参与爬行。
④8-9个月时开始手腿并用,但爬得不快,腿部不够灵活。
⑤10个月后可以手腿并用,快速爬行。
⑥一岁以后可以爬台阶。一岁以内婴儿期,应让宝宝至少爬够6个月。
3、父母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爬行环境
①、首先保证宝宝爬行安全,避免发生任何意外。
②、选择平地,绝不要在桌面,包好家具的各个锐角,以防宝宝碰伤。
③、选择具有防漏设计,质感柔软的纸尿裤,减少宝宝在运动过程中与皮肤产生的摩擦。
④、可以约请小伙伴一起爬行。最理想的是有年龄相近的小儿一起进行爬行比赛和玩耍。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爬行是孩子的必修课
导读: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有的宝宝可能爬得不是很好或根本还没学习爬行,就已经开始学习站立走路了。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中心在母婴健康社区进行的调研中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61/250)。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这样子是代表宝宝长得快,长得好。实际上,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容易出现心智问题。
宝宝运动能力发展顺序:
先会爬再学走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工夫(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
缺乏爬行经历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还看不出危害,但当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缺乏爬行经历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那时家长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
可见,智力和心智不是一回事,感觉统合失调症就是心智方面异常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都将影响心智,只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对于错过爬行期的孩子,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尽早补上爬行环节(即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发生,这才是明智之举。
亲子同睡益于孩子成长
导读:英国儿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育主管玛戈·森德兰研究发现,幼儿与父母同唾有益健康。她建议为人父母者抛弃传统做法,让孩子在5岁之前与父母同睡一床。
调查结果显示:母亲的幸福感与孩子的年龄有一定关系,0-2岁孩子的母亲感觉非常幸福的比例达到了65%以上。这是因为,随着小生命的诞生,多数新妈妈的心情既欣喜又忐忑不安,由于没有经验,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她们的幸福感。当孩子长到两岁时,妈妈相对比较轻松,养育孩子基本得心应手,暂时还不用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3岁以后,孩子要上幼儿园,要交朋友,要上小学,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等社会压力都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强烈起来,妈妈的事业也逐步步入正轨,工作上的压力随之而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妈妈的幸福感。
英国儿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育主管玛戈·森德兰研究发现,幼儿与父母同唾有益健康。她建议为人父母者抛弃传统做法,让孩子在5岁之前与父母同睡一床。
森德兰认为,英国父母通常在孩子出生几周后就让孩子单独睡觉的做法是有害的,因为与父母分离会让婴幼儿身体释放的应激激素量上升,产生焦虑情绪,这不仅有可能引发身体的疾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在婴幼儿时期哭泣时未能得到父母抚慰的女性当中,约有70%的人在成年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
森德兰认为,这种“同睡”的做法会让孩子在成年以后更有可能成为平静、健康的人。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孩子5岁之前让他们与父母同睡,这让孩子受益无穷。在5岁之前,与父母分离都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并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
关于孩子的语言发育
导读:研究者发现,八成2岁时语言能力稍差的孩子到7岁时在语言方面与同龄孩子已相差无几,但另外两成的语迟幼儿7岁时在语言方面依然逊色。
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开口迟、说话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但也有一些父母信奉一句老理“贵人语迟”,孩子说话晚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等长大一点就可以开口说话了。孩子应该什么时候说话?语迟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什么影响?宝宝为啥说话晚?
“贵人语迟”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有什么影响?8月24日,新华网一条资讯给出一种答案:研究者发现,八成2岁时语言能力稍差的孩子到7岁时在语言方面与同龄孩子已相差无几,但另外两成的语迟幼儿7岁时在语言方面依然逊色。
美国合众国际社日前报道说,研究者通过对1766名幼儿的研究发现,男孩语迟的几率是女孩的3倍,然而到了7岁的时候,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差别就消失了。这一发现对于那些担心自己孩子语言发育状况的父母可谓喜忧参半。“宝宝语迟的现象,在我们儿保科很常见。对语言发育有一定了解的家长会非常重视孩子语迟的现象,在和同龄孩子的相比较中发现自己宝宝在语言方面落后于其他孩子,就会带孩子来检查,寻找原因。”郑州市儿童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焦敏说,“也有一些语迟的孩子,是我们在做常规的儿保工作时经详细问诊得知的。”
造成孩子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有:孩子有先天性发育异常,例如软腭或舌系带过短,影响正常发音,这可通过早期发现和医疗处理矫正;后天环境不良,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语言习惯未被及时纠正,也会有语言发育迟缓和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出现;孩子口腔发育异常,造成构音障碍。“宝宝语迟有很多原因,还有一些是因为遗传,父母中有人在幼时语言发育也比较迟缓。”焦敏说,“一些语言发育比较迟缓的孩子会随着年龄恢复正常,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生长发育异常造成的。”
关于孩子不会爬就会走
导读: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不会影响智力,但的确容易出现心智问题。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中心在母婴健康社区行的调研中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61/250)。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工夫(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在幼儿期家长还看不出危害,但当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孩子情绪不稳定,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那时家长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