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关于婴儿的交往行为

发布时间:2021-08-27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当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一下我们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婴儿的交往行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导读:把婴儿当作一个个体的生命了逐渐认识,就像慢慢地去读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你会逐渐发现他是喜欢温和的对待,还是稍稍粗暴一点的管教;你会发现是否他具有幽默感,喜欢开玩笑,乐于参加活动,还是他喜欢安静。

孩子的交往行为始于婴儿时期。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和孩子对你、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将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早在幼年时代,交际行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还是个不爱交际的新生儿时起,婴儿就通过模仿其他人从而参与到他周围的交际圈中。他最先模仿的是别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然后是说话声,最后是行为方式。在他生命伊始,一个最重要的领路人就是妈妈,或妈妈的替身。那些和他们的妈妈建立起充满温馨、爱恋和开朗的关系的婴儿会被早期在这种关系中获得的乐趣所激发,从而也会和其他人建立友好关系。也许在孩子出生后第二年的某段时间,会有一点小麻烦,这时,孩子会使出浑身解数企图闹独立,以至于在这个阶段,他会拒绝你让他做的所有事,却偏要去做那些你禁止他做的事。这时,你应该跟他配合,应该认识到他不会变成一个怪物,他还需要你的帮助才能步入长大成人的正确轨道上来。若是你运用你的智慧,让孩子感到好像他在自主行事,而不是你在帮他,那么你的工作会更容易开展,最终,你将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他会尊重他人的情感,他强烈地希望和那些他所爱的人们分享他的幸福。

人格的发育0-1岁

你的孩子不同于别的孩子,他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你读过多少书,却没有一本书能告诉你有关他的一切,你必须一点一点地去了解他,仔细观察他,对每个迹象都全神贯注,你会逐渐认识他并引以为骄傲。孩于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之—,你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培养他的个性,帮助他生长成熟,保护他不受伤害。

把婴儿当作一个个体的生命了逐渐认识,就像慢慢地去读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你会逐渐发现他是喜欢温和的对待,还是稍稍粗暴一点的管教;你会发现是否他具有幽默感,喜欢开玩笑,乐于参加活动,还是他喜欢安静。可能你花费几周的时间,去了解孩子的问题,你刚弄明白,可是孩子已经没有问题了。甚至你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他哭的方式——这会表明他是—个躁动不安的婴儿还是一个安静的婴儿。但不要着急,你会逐渐了解孩子的所有个性:如他吃饭是快还是慢;他需要较多还是较少的睡眠;他是否喜欢别人抱他。

当你对孩子有所了解后,你就不得不做出许多新的考虑和调整,以便使你的日常生活适应他的需要。

交往里程碑

孩子6个月时,他会学到不少有关交往的知识,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他已变成一个随机应变的专家。他会知道怎样和你搭话,如何和你谈下去;他还能学会怎样用微笑、用咿呀学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他感兴趣,对他好奇;他还知道怎样用心不在焉和表现出不耐烦来结束交谈,在这个阶段,他获得的能力可以用以下的文字概括:

●3个月

他不喜欢被剥夺交往的机会,当把他一个人丢下不管时,他常常会哭喊;当大人重新出现在他身边,并且和他说话,用拨浪鼓逗他开心时,他就会停止哭叫;听见人的说话声他会微笑、蹬腿、晃动胳膊来表示他的兴奋;他对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很友善,这说明他能认识他们;他看见陌生人会表现出害怕,做出驱赶他们的姿势,甚至还可能哭喊起来。

●4个月

希望别人抱他时,他会举起胳膊;他会死死地盯着人的脸看,目光几乎总是追随着人离去的方向;他会对和他说话的人微笑,当别人对他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时,他会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当有人同他做游戏时,他会开怀大笑。

●5—6个月之间

他对微笑和责备的语气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会微笑着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对陌生人则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恐惧。

●6个月

交往活动会变得更加主动,以至于当别人抱他时,他可能会拽人家的头发、刮人家的鼻子或开始拍人家的脸。

●7—9个月

他通过模仿别人说话的声音或手势来参与社交话动。

●12个月

若别人说“不”时,他就会停止做某事;他不喜欢陌生人,当陌生人接近他时,他会表现出恐惧,并躲到妈妈身边,他甚至有可能哭喊。在这个年龄,他可能变得对你有点恋恋不舍。

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

我们普遍接受的好孩子的定义是他很少哭,很好哄,能安静地睡上好长时间;坏孩子的定义则与之相反。如果单从这些定义看,那么我所有的朋友们都有好孩子,而我的孩子则是个坏孩子。然而,我从不把我的哪个孩子看成坏孩子,他们正需要我的耐心。偶尔,他们也很难伺弄,但是,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他们想要引起我的注意而已,而且对我来说,这实属正常。

在孩子刚出生的头几周里,你和孩子不得不彼此熟悉。无论孩子最初怎样表现,你都不要厌烦,因为他还不能控制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他可能要尽情地展现他的脾性,但那只能持续几个月的时间。他可能让人难以忍受,脾气反复无常,或者睡眠少,过于精神,或者特别能睡。但是,你必须做到尽可能平静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尽你所能给予他全部的关心和爱护。

“困难”孩子

假如某个孩子总是哭叫,用通常的方法不能安慰他,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困难”孩子,你很难平静地对待他。孩子不断哭闹的声音令人又气又急,若是你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安慰他,他都不予理睬,那么你可能感到被蔑视,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你甚至会变得很生气,因为你认为孩子是故意哭闹,但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孩子哭闹完全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直到他的需要被理解被满足为止。倘若你对这一切不能理解,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孩子不停地哭闹,你变得神经紧张,当你紧张时,你就无法冷静地对待孩子,于是他哭得更厉害了,你和孩子都变得火气十足。

怎么办

●建议你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失去耐性或太冲动。在可能的情况下,和丈夫共同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轮流去照顾孩子。

●有关孩子哭闹的问题不妨多看看本书前面的有关建议,别忘了,你的孩子不是世界上要度过“困难”阶段的唯一的孩子,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这个阶段都是你必须面临的最重要的阶段。

●不要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有意和你作对——这时,他还没有能力这样做,团为他非常渴望去适应这个世界。你必须接受孩子的—切,恰如其分地对待他;随着他慢慢长大,他会有所改变的。

●要接受来自朋友和亲属的帮助,因为你也要有适当的休息。如果朋友们能帮忙照看一会儿孩子,即使是两餐之间的几个小时也好。这样,你就能“充足电”,继续战斗。

多眠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通常被看成安静的孩子。一天24小时,你的孩子也许就能睡上21个小时;他很少要求你做什么,很少哭闹,不够活跃,很少注意周围的世界,也许吃奶时也处于半睡眠状态,当别人和他说话时,他没有任何反应,很少表现他的情感。

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最初让你很省心,因为他允许你在忙碌后有喘口气的机会。然而,他未能体味到人生中一段非常特别的生活,你应该诱导他,让他意识到醒着才是更有趣的。

●别企图强迫孩子保持清醒状态,他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睡眠,你应当尊重他的需要。然而,你要确保不让他饿着肚子睡太长时间。如果他能睡上一宿觉,那么在你睡觉前必须叫醒他,给他喂点东西吃,因为对于新生儿来说,一夜滴水未进未免时间过长了。

●无论何时,只要他醒着,就尽可能多的为他提供一些刺激和感染。你可以在他的吊床或带栏杆的小床四周,布置一些活动的物体和照片。这样,即使你不在他身边,他也有东西看,而不觉得没意思。

●可以尝试着把孩子放到你的背上的背兜里,这样,即使他睡觉的时候,也能感觉到你的温暖和体香。

不愿睡觉的孩子

在孩子刚出生的头几周里,通常在24小时小孩子能睡上16个小时,但你的孩子只睡12个小时,而且睡觉中还常常突然间就不睡了,所有的时间里他都对身边的事兴致勃勃,并渴望了解它们。不愿睡的孩子通常很喜欢交往,充满感情。尽管他也许会让你筋疲力竭,但他将来会补偿你的。

怎么办

等到孩子大一点可以自己玩时,你和你的丈夫将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他可能要占有你白天和夜晚的所有时间,假如你不能和你的丈夫做好合理的分工,那么你也许会特别劳累,以至无法承受。不要总是埋怨孩子不爱睡觉,你应该努力接受他,并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你也获得充足的睡眠。

●建议你把孩子背到身后的背兜里。

●当你在家时,无论你在哪,建议你随身带着孩子的小帆布床或者摇篮,把它平稳地放在桌子或工作台上,这样孩子就能一直听到你的声音。

●从孩子出生后6周左右,你就可以扶着他在他的小床或童车里练习站立。

●注意使孩子的房间保持温暖,因为这有时会增进睡眠。

●把孩子带到大床上和你—起睡觉。

不满足的孩子

你也许有一个不满足的孩子,他饿了就发脾气,但是不喜欢吃饭,吃起饭来又慢又费劲。吃饭后,他不爱动弹,不喜欢别人抱他。当你同他说话时,他好像爱搭不理的。他好像很倦怠,却又躁动不安,不愿意休息。把他放到床上哄他睡觉,他就开始哭闹。

怎么办

你不要认为你永远无法让孩子安静和愉快起来,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满腔的怨言,试着排除头脑小所有的消极情绪,你应该明白,孩子做出的种种举动只是针对他还无力适应的外部世界,而不是针对你的。不要把孩子的不快乐看作他个人对你的非难,无论孩子怎样拒绝你,你都应尝试着朝他微笑,想办法让他参加游戏活动;让孩子坐在你的膝盖上尝试着教他做一些身体练习,帮孩子做出反应,一旦他这样做事,那么你就应该明自你已经过了这一关,你们彼此开始真正了解了。

●当他哭闹时,试一试所有能制止哭闹的办法。

●注意保持孩子房间的温暖和舒适,在把他放到床上睡觉之前,尽量把他包好,使他感到温暖舒适,这样他会有种安全感。

●尽量按他的需要给他喂奶,永远不要让孩子饿着肚子哭闹着等着开饭。

●在孩子的吊床上面,多放一些活动的物体,吸引他的注意力。

●如果能给他安慰的话,尽量随身带着他。

神经过敏的孩子

所有的新生儿都对大的声响和突然、急促的运动很敏感,但是神经过敏的孩子却对十分正常的刺激也过分敏感。当他肚子饿时,通常他不用持久的哭声表示饥饿,而是马上歇斯底里地尖叫,抱他起来时,他的身体僵硬,若再把他放下,他的身体可能会痉挛般地抽动,他好像对任何声音或急促的运动都异常警觉。

怎么办

●身为孩子的父母,你应一再地理解孩子的行为不是对你的一种反抗,那只是他无力面对新的环境。

●要确保大多数时间都把孩子包裹好,这样,当他被移动时,他的胳膊、腿就不能随便踢打,否则,会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抱他起来时,要尽量轻些、慢些。当你弯腰温柔地和他说话时,你甚至可以试着唱一首歌给他听。

●当他在你身边时,若想让他得到更大的安全感,不妨把他放进你背后的背兜里,确保他所有的时间都能跟你在一起。

●不要给孩子洗澡,每天只给他洗洗头和脚就行。不要—下子就把他全身的衣服都脱掉,应经常确保他身上穿着背心、包着尿布,一直保持孩子身上盖着东西,即使只是一条毛巾也好。

●不要把他留在声音嘈杂的房间里不管。比如,避免他所在的房间朝向嘈杂的马路或学校,也要避免屋子里有报时钟或电话。

把孩子看成家庭的一员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儿周里,全家将围着他转,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将必须学习适应每个家庭成员和家里的种种事情。对新生儿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同一群人生活在一起。这些人有日常生活的惯例,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一系列生活准则和规章制度。如果不把孩子介绍给他们的话,就别指望孩子适应家庭生活。所以,应尽量多地让孩子参与诸如聚餐、游艺、出游、购物、家务、照看宠物和拜访朋友之类的家庭活动。对孩子来说,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通过参与家里的活动,他将明白人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用这种办法,他知道了怎样同家人相处,并由此联想到怎样和陌生人相处。通过家庭的影响,孩子将学习交往礼仪和交往举止。孩子学习的方式是模仿——通过观察和模仿你的举止,形成了他自己的行为模式。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婴儿期开始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导读:幼儿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爸妈应该创造温馨的气氛与各种条件,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根据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来为宝宝创设各种条件从而培养他们的人际社会智能。

首先,要为他们创设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是指在家庭或周围的邻居间充满温馨快乐的氛围,与宝宝的接触中,养育者能用口头语言、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来鼓励和支持宝宝。在这样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宝宝会耳濡目染,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感,长此以往,宝宝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别人,特别是小伙伴。

其次,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都注意培养宝宝的社交礼仪。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在小区,只要遇见其他人,都要提醒宝宝向别人问好,当宝宝接受了别人的服务或好意后,都要敦促宝宝表示感谢。让这样的问候和感恩成为宝宝的一种习惯,以后当宝宝长大成人,就会很自觉地打招呼和说谢谢,而这正是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第三,为宝宝与其他宝宝接触和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只要有机会,就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宝宝和周围的同伴相处和一起游戏,让宝宝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如何解决宝宝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


导读: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给予一些赞赏,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发严重,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教育孩子做到:

学习分享。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当家里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

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如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懂得分享时,家长应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孩子将会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关于宝宝人际交往


12至15个月

在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教导你的小宝宝对人要客气。当你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可以把他放在婴儿安乐椅上,让他和你们在一起,他会很高兴的,偶尔还会嘣出某个字的音调呢。

15至18个月

在这个阶段他将可以自己玩了,并不非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会对家人、宠物或者玩具表现出喜爱之情。作为父母的你必须赞赏他这些表达爱的行为,并且鼓励他继续这么做,还可以让他帮助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

18个月至2岁

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宝宝都会对分享这个概念感兴趣,所以你可以尽量让你的小宝宝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记住,你的宝宝肯定在与他人分享之前最先和你分享。当你看到他与别人分享的时候,应该马上对他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如果你的宝宝连抓带打只是为了想引起你对他的注意,那么你最好不要去严厉地责怪他。

2岁到2岁半

从现在开始就要教导宝宝如何礼貌待人,告诉他要尊重个人的私有物品。当你的小宝宝2岁以后,他就会本能地表现出与人对抗的心理,所以你要开始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一些能够使他懂得共同分享这个概念的游戏。如果他做不到,不用去理他;如果他做到了,就夸奖他。你说话的语气和腔调是使他能够表现出色的最佳妙方。

3岁

小宝宝到了3岁就需要懂得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了,因为这是使友谊牢不可摧所必需的品质。如果你的宝宝越来越表现得慷慨大方,并不自私自利,而且对伤心的人有同情心,你就要对他多多赞赏。鼓励他多多与家人共同分享,告诉他他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他有责任像其他家里人一样分享他所拥有的。这种团队理念将对他的一生都有正面的影响。

婴儿扔东西是本能行为


导读:扔东西最初就是婴儿的一种实验,他这样做只是想看看东西掉在地板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他把奶瓶扔在地上后就哭了起来,直到你把它捡起来才罢休。

婴儿扔东西、敲东西或松手让东西掉在地上是一种本能行为。他正在探索外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证实自己的判断。婴儿6个月左右时,多数已可以灵活地使用双手,并开始进行实验。

扔东西最初就是婴儿的一种实验,他这样做只是想看看东西掉在地板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他把奶瓶扔在地上后就哭了起来,直到你把它捡起来才罢休。这很快变成他的游戏。开始时,你可以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学习,但你不要给它太多的注意。否则,你会强化这种行为,以致孩子认为这种游戏相当好玩,但你则感到自己正在被孩子耍着玩。

孩子乱投东西确只是在玩,因为他们想知道,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婴儿要花费许多时间练习这些简单的技能。如果你能够不对他们的这些行为做出过度反应,他们就不太可能利用扔、敲东西引起你的注意,从而使这些不良行为自动消失。

如果婴儿总是不停地扔东西,可试用以下方法:

1、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拾起来递给孩子,有时候他仅仅是在练习抓东西的技巧,但还不够熟练。但是,他一旦学会了抓东西就开始学扔东西了。

2、如果婴儿只是扔着玩,不要总给他捡起来,让东西留在地上就是了,再给他一件就是了。

3、如果是大些的孩子,你可以为他拾东西,但是你要告诉他,如果再扔就把它拿走了。如果他又扔了,你要把东西收起来一会儿。对那些不停地把玩具掉在地上的孩子,这个方法很灵。

投东西:尽管投东西和扔东西一样,也是一种练习和实验,但你对这种行为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有危险。

1、态度坚决。当你的孩子投东西时,无论他投的是什么,你要大声和清楚地说:不行!

2、没收物品。如果孩子继续投东西,你把它拿开两分钟;如果他又扔了,你要没收它一整天。

3、排除在外。如果你不能把那件东西拿开,就把孩子抱开,把他放在一个地方呆上一会儿。

4、过度纠正。例如,孩子一直在投石子,你要让他拾起来两倍的石子。如果有必要,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怎样做。过度纠正还包括对被打伤的人道歉等。

敲东西:婴儿和幼儿很喜欢弄出声响,他们敲东西时感觉很开心,这没什么不好。可时间长了父母就受不这刺耳的声音了。如果你的孩子爱敲东西,你要想一些办法。

1、提供敲打的东西。给孩子提供敲打的玩具和东西:如小鼓、木勺、旧锅、橡皮锤、托盘等。其中,只有橡皮和塑料东西发出的声音比较容易忍受。

2、限制敲打的地点。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敲东西的地点。例如,他可以在家里敲东西,但不能在餐馆或爷爷奶奶家敲东西。有些父母做饭时让孩子敲锅和盘子,这样,大家都可以高高兴兴地在厨房忙活了。

关于孩子的恐惧行为


导读: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

人类在环境生活中,总不免会面临到各种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险情况时,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就会随机应变,迅速采取逃离行动。而伴随着这项逃离行为的是一种特殊内在情绪,那是一项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种紧张状态的情绪,就是一种所谓的恐惧。

恐惧虽然使情绪呈现紧张状态,但却存有积极的一面。它会促进个人小心和谨慎,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会酿成灾祸的事情;它也会成为一种驱策力,使人们努力并对将来有所准备;它亦会提供人类冒险情境,使人们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惧这种情绪,若从人类实际生活情境来观察,那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因此,儿童若有恐惧情绪产生,应属于正常反应。不过假使此种情绪显现过分,那就异常了。恐惧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情绪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碍人际关系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消极面。

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发展,如何发挥恐惧情绪的积极价值,减低消极影响,是值得我们重视。

凡个体因察觉或预期到危险性,而产生强烈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称为“害怕”,如小孩见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显现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过分强烈的害怕称之为“恐慌”。

厌恶或不愿面对环境,则称之为“畏惧”。

非理性且持续很久的害怕,则称之为“恐惧症”。

这里讨论的恐惧,则限于常见之畏惧、恐慌、害怕的情绪状态,甚至包含轻微恐惧症,统称为恐惧。此种情绪反应,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标或情境所引发,或根本不为人所注意的一种不自觉反应。

恐惧行为的特征

有关儿童恐惧的行为特征,依据学者研究结果,大致可归纳下列几项:

一、显现生理征候

个人面临恐惧时,在生理上首先会出现不同征候,随意筋肉疲软,有时且作抽筋震动,口音变粗、结舌,或完全不能言语;唾液分泌停顿、口干、出冷汗、皮肤生粗粒、毛发耸立、咽喉紧缩;血管收缩、忽急忽缓、心跳急促、面色变白等等。

二、伴随心理症状

当恐惧降临个体后,不仅生理显现征候,而且也伴随某些心理症状,首先使个体感到浑身不舒服、焦虑不安,有的甚至惊惶失措。其次使一个人变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减、欲望退缩,不想出门。若在极端恐惧下,更是手足失措、身体不能做任何活动、呆若木鸡、任凭灾难侵袭。

三、因年龄而殊异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恐惧行为。幼儿阶段的恐惧,主要是由他近旁环境中的具体事情引起。在学龄前时期,其恐惧便由想像或预料的危险来形成。小学以后,大部分则来自永远不会实现的不幸。因此,随儿童年龄不同,其恐惧也有殊异。

四、固定次序模式

研究发现:所有的恐惧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和模式出现,另一方面也是按着一定次序和模式消失,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譬如两岁孩子,常怕突然的巨大声音,两岁半的恐惧,多半是有关空间的,三岁孩子则害怕看见过的东西。

五、具有类化性质

研究发现:儿童恐惧情绪会经类化而扩展到其他相似的刺激。例如:一个实验室里的动物,害怕某一种声音,以后对其他类似声音也害怕起来,而此种声音?未曾直接地对他们制约过。

产生恐惧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1.人类恐惧有一部分来自天生本能。譬如,若把刚生下来的婴儿,忽然一举一放,婴儿就会呼吸停止,双手伸展,这正表示他知道害怕。此外,新生婴儿容易对喧闹或突然而强烈的刺激,产生惊恐反应。有学者认为:一岁内的小婴儿害怕陌生人,儿童害怕黑暗、鬼怪、风雨、闪电等等都不是后天学习的。

2.敏感

我们常可发现一些小孩出生以后就会出现过分敏感和难以照顾的现象,他们对声音、突然的动作、环境改变等现象反应特别激烈。其主要成因乃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敏感。这类儿童,很容易因一些轻微声音而惊哭,因此比一般小孩更容易产生害怕情绪。

3.遗传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惧怕来自遗传。

二、心理因素

1.创伤经验

研究发现,大多数恐惧症病人都具有特定的创伤经验。此种创伤是因心理压力或身体伤害所造成的长期害怕情绪,使得创伤者,经常觉得无助,也没有心思去解决周遇问题,仿佛过去的害怕感觉一直残留在心中似的。

2.移转作用

有些个体对某事物的恐惧并非直接来自该事物,而是间接转移而来的,例如小孩子因被带到医院打针而产生害怕情绪,以后则看到穿白大褂的人,都会害怕起来。

3.引起注意

害怕也会变成影响或操弄别人的一种手段。有时候,小孩只有在出现害怕表情时,才会得到大人的注意。如此,自然强化了小孩害怕行为,变得愈来愈害怕。使得害怕本身变成一种(令自己很不舒服,但又能得到大人关切)矛盾的混合体。换言之,小孩利用害怕博取父母、师长注意。

4.压抑

精神动力论者认为恐惧是冲动压抑的结果。以恐高症为例,有人认为患者可能潜意识有很强的自杀冲动,对这类冲动极度压抑,反面以害怕到高处的形式来表达。所以,他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害怕高处,?不知道是害怕自己会自杀。

三、家庭因素

1.不良气氛

过分批评小孩,可能会导致小孩变得害怕,因为小孩觉得他没有能力做任何事,即使做了,也会担心自己一定做得不好,等一下必然会挨骂。

2.过分严格

父母对小孩的要求太过严格,会造成小孩莫名的害怕,以及对权威的恐惧感。凡是象征权威的形象,例如老师和警察,都会带给他们相当的害怕感觉。对小孩不够了解的父母,常会对小孩有过分要求,而且也不能忍受小孩出现害怕,所以父母会对小孩的平凡表示不满,导致小孩害怕自己会失败。同理,本身是完美主义者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小孩害怕情绪。

四、社会学习

另有一些心理学者认为恐惧是一种学习,是后天习得的。

1.制约学习

行为学派认为恐惧症主要是因为制约学习的结果。

2.模仿学习

小孩行为大部分来自模仿学习,若孩童经常接触的兄长、父母或朋友,一再显现害怕情绪时,孩童也会习得害怕。

预防儿童恐惧行为的方法

儿童的恐惧往往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怎样运用心智,也不能对一切恐惧成因,都加以预防。而且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所采取的防止办法,往往会养成依赖性,所以并非任何恐惧都有必要预防,这是要认清的事实。虽然如此,仍须采取各种步骤,以防止及克服那些没有实际益处而徒然制止行动并引起苦恼的恐惧。

一、加强面对恐惧毅力

任何儿童在生活中,必然会遭遇恐惧情境。我们若想预防恐惧发生,首要加强儿童面对恐惧毅力,不宜过度保护,但也不应放任不理,忽视小孩害怕情绪。应鼓励小孩主动面对他所害怕的事物,提升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减少人为恐惧情境

虽然儿童的恐惧情绪是自然、无可避免的,但也有部分是父母有意、无意的不当处理所促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到父母说:再不听话,要把你送人了;若不睡觉,大灰狼会把你捉去,诸如这类的话,父母完全忽略小孩对害怕的感受,无形中增添许多恐惧情境,假若平常为人父母或师长者都能谨慎避免制造这些害怕情境,将可减少部分儿童恐惧情绪的产生。

三、促进了解恐惧事实

在人类一般心理上,对某些事物,若大家都是如此,就不会奇怪了,因此小孩假使知悉:在人们生活中,恐惧、害怕是极为平常的事。那么他就较容易接受,不会把害怕视为一件懦弱行为,而勇于接受,让害怕表露出来,而不致埋在心里,产生紧张的情绪。

四、提供满足乐观榜样

悲观、恐惧的父母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父母若能适当提供满足乐观的榜样,无疑地,必可减少儿童恐惧情绪。父母若能保持冷静、自然和乐观态度,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之中亦能化解小孩恐惧、害怕的情绪。

对恐惧儿童的辅导策略

一、消弱原理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者强调人类行为的后果,若获得增强,则此种行为会再出现,若不继续予以增强(即消弱),则该行为出现率将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部分恐惧行为可以藉此原理的应用来辅导改善。例如一位初上幼稚园的孩子,每当母亲把他送到幼稚园之后,母亲要离开时,他就哭。此种不甚严重之害怕分离的焦虑情绪,就可利用消弱原理来改善,每当母亲送孩子到校后,马上离开,不管他哭,老师也不予理睬。起先孩子哭得更厉害,但片刻之后,就停止哭了,这时老师才去注意、关怀他,如此,可以改善哭的行为。

二、增强原理的应用

儿童行为是否再度出现,与其后果有关,若有满意后果,则行为再度出现机会增加。儿童若有恐惧行为表现并非表示永远如此,处处这样,有时候会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理想的行为,无恐惧的情况,这时要抓住机会,应用增强原理,予以奖励,使原先会恐惧事物,在表现出勇敢面对时,因增强而后能继续表现不害怕的态度,如此,也有改善的可能。

三、约消除法行为主义学者认为非理性恐惧系后天制约学习的结果。既然恐惧是学习而得,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来消除。其方法是:在引起案主恐惧情绪出现时,若与愉快、喜欢、满意等积极情绪配对出现,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制约刺激。以后在案主恐惧情绪发生时,即呈现此种制约刺激,以唤起案主的愉快情绪,当可克服恐惧。

四、认知治疗法

认知心理学者认为,恐惧主要是个人的情感及行为,受到他对该世界看法的影响,因此,恐惧可以藉著教导当事人改变自己不合理性的想法而减低消除。

四、社会模仿法

由于行为是透过模仿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些行为主义学者采用示范引导儿童学习减低恐惧的反应。

社会模仿法是将害怕某物的儿童和不害怕的儿童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的儿童接近某物。害怕的儿童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不害怕的儿童的动作及情绪。

相信《关于婴儿的交往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关于周岁前婴儿的行为语言 导读: 孩子在1岁之内,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是通过婴儿的体态语言向父母传递的,而每个婴儿的传递方法也各有不同,父母应细心观察婴儿的体态语言,了解其心理需要,才能促使心灵之间的交往。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有...
    2021-09-24 阅读全文
  • 婴儿期开始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导读:幼儿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爸妈应该创造温馨的气氛与各种条件,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根据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来为宝宝创设各种条件...
    2021-10-13 阅读全文
  • 交往,促进孩子行为健康发展 新生儿对妈妈的爱抚、接吻、拥抱及注视的反应是将两眼对准妈妈并微笑。妈妈的爱抚常常易使婴儿安静下来,大概与妈妈同婴儿在生理、内分泌和感情上的内在联系有关。在安静觉醒状态,他会以非凡的能力模仿成人的动作,...
    2021-10-27 阅读全文
  • 如何解决宝宝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 导读: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孩...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几个月大的婴儿交往里程碑 孩子6个月时,他会学到不少有关交往的知识,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他已变成一个随机应变的专家。他会知道怎样和你搭话,如何和你谈下去;他还能学会怎样用微笑、用咿呀学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他感兴趣,对...
    2022-03-21 阅读全文

导读: 孩子在1岁之内,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是通过婴儿的体态语言向父母传递的,而每个婴儿的传递方法也各有不同,父母应细心观察婴儿的体态语言,了解其心理需要,才能促使心灵之间的交往。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有...

2021-09-24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爸妈应该创造温馨的气氛与各种条件,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根据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来为宝宝创设各种条件...

2021-10-13 阅读全文

新生儿对妈妈的爱抚、接吻、拥抱及注视的反应是将两眼对准妈妈并微笑。妈妈的爱抚常常易使婴儿安静下来,大概与妈妈同婴儿在生理、内分泌和感情上的内在联系有关。在安静觉醒状态,他会以非凡的能力模仿成人的动作,...

2021-10-27 阅读全文

导读:对于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小气,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孩...

2021-11-18 阅读全文

孩子6个月时,他会学到不少有关交往的知识,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他已变成一个随机应变的专家。他会知道怎样和你搭话,如何和你谈下去;他还能学会怎样用微笑、用咿呀学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他感兴趣,对...

2022-03-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