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来看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发布时间:2021-07-31

幼儿园四季的教案。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来看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留守儿童的未来

有一些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可能只剩下血缘上的关系了,尤其是留守儿童。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可能一年只能见一两次。每次,父母回去的时候,看到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就会特别心疼和愧疚,会想尽办法用一些东西去弥补。这种东西更多的是物质地侵入性的陪伴,因为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侵入性的陪伴主要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愧疚而已。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这些孩子步入青春期时,父母慌乱地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了。

父母说话的时候,孩子的常态反应是不想听,或走开,或抗拒。

父母肯定也感觉到了孩子的这种情绪,直接沟通行不通,那就婉转点。父母通过写信件和小纸条或发邮件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可惜,结果也无效。

不管父母换怎样的形式去跟孩子沟通,都是没用的,因为父母没有看到孩子想的是什么?父母没有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自体,客体”。

“自体”和“客体”的概念类似于“我”和“你”的概念。

很多妈妈是没有“我”和“你”的概念的,也就是说,很多妈妈没有我和孩子的概念,认为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实现目的的工具。说的难听一点,这个工具是用来满足自恋,缓解自身焦虑,满足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内心可能还会有一些对未来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恐惧。妈妈会希望以上所有的这些都由孩子这个工具来帮忙缓解,抵消和完成。

2、“啃老族”和“妈宝男”的背后

有一些妈妈会用孩子的成功来标榜自己的价值,这样,孩子就不是孩子自己了,更多的是妈妈心里期望的那个“他”。

在中国家庭中,有一些越界的行为。

之前,我在微博上写过一段这样的话:当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办法集中精力去做一些事情时,这就意味着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做的过多了,过多地干涉了孩子,侵入了孩子的边界。

孩子正在搭积木,妈妈怕孩子不会搭,一直看着孩子做。

孩子在做的时候,妈妈在旁边不停地唠叨:“你会不会做啊?不会做就看说明书......”

妈妈说的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再跟妈妈说话了,开始封闭自己。

因为妈妈干涉了很多,听的很少。听的很少是指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妈妈很少在旁边,没给到孩子支持。

作为孩子,他会觉得跟妈妈说话没有任何的意义。

慢慢地,孩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跟妈妈沟通。

所以,当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妈妈们不要逼着孩子去说话,停下来倾听吧。

还有一些妈妈替代孩子过多,把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剥夺了,导致这些孩子一直没有发展出很好的技能。

例如,有些人上了大学后连一件衣服都不会洗,看到别人洗衣服,你有想过孩子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吗?他肯定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孩子大了,上了大学,妈妈总不能继续追到学校给孩子洗衣服吧。

与其如此,不如多教给孩子一些技能。

这种行为的背后也可以理解成,在潜意识里,妈妈不愿意孩子离开。孩子学会的技能多了,很有可能会离开妈妈,妈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离开,于是,帮他做很多的事情。

对妈妈来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离开,离开对她来说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她不愿意任何人从她的身边离开,特别是她的孩子。

啃老族和妈宝男是典型的例子。

妈宝男的形成是妈妈不愿意孩子离开,不管孩子是未成年状态还是成年后的状态。哪怕是孩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她也不让孩子离开,照样入侵孩子的边界。

妈宝男的形成,一般是在家庭里,妈妈占据主导地位,爸爸的功能缺失或爸爸作为丈夫的角色没有,更多的是孩子替代了丈夫的功能,成了母亲的照顾者。

妈宝男的成因,做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不健康的四种亲子关系模式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长没必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上了学,自己就不用这么累了,很多东西老师可以教他。

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须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则,孩子步入到社会后,会产生社会化的功能不良。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实现从婴儿走向社会化的目标。

步入社会之后,有人说,“我要改变全世界”。其实,我们不可能改变全世界,而且,改变的前提是适应世界,如果你连适应都做不到,那么,改变的机会连门都没有,因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没有尽到义务,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我整理了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式。

第一种

密友型

密友型的亲子关系没有明确的你我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两个人的关系比较混乱,没有任何的边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妈妈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好边界时,孩子长到了去幼儿园读书的年纪,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而且这样的小孩会不断地入侵别人的边界,引发其他人的反感,进而被其他小朋友们排斥。

虽然我经常说,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但有些人把我说的这句话理解的太绝对化了,认为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是我的问题。这就太过于认真了,把很多的东西都忽略掉了。

妈妈与孩子密友型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困惑,主要的问题就是导致孩子以后在跟所有人的关系中会边界不清。

第二种

上下级型

在这种关系里,妈妈是孩子的主导者,就像公司里强势的上司一样。孩子的角色类似公司的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司,两个人呈现出来的互动关系是控制与服从。

中国人经常描述孩子的关键词是“乖”“听话”,这些词反映出来的也是上下级的关系。

妈妈作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从,拥有自己的主见,妈妈就会非常的焦虑,用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听话。

听话乖巧的孩子面对妈妈的强势,一方面会表现的很顺从,另一方面内心会压抑很多愤怒,会一直在背后做些小动作以示反抗。

有些妈妈会很疑惑,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会撒谎?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妈妈有时会让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或讨好妈妈,于是采用了撒谎的方式。

孩子撒着撒着,自己也就信了。

有时候妈妈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样子,但是妈妈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愿意做,可是又无法直接拒绝,于是,虚伪的表达出现了。

这样的孩子在现实中的责任感会比较弱。

当然,这种上下级关系,也会像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样,不需要讲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够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就可以了。

在这过程中,领导不会询问你,“这件事你愿不愿做?你做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有一个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时候,我妈觉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劳。我考试得了100分,她竟然认为是她的功劳。”这个孩子对妈妈有无限的爱,在生活中,他的表现仍是很孝顺的,但谁能想到,他会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级关系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孩子会很害怕妈妈,不敢跟妈妈亲近,之间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听话,乖巧,讲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听话的孩子没有太大的成就》里面所讲的内容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听话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妈妈的需求。

不信?那我问一问妈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妈妈能回答的出来吗?我再问问听话的孩子,“你们知道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吗?”你们也不知道。

我一直说,看一个人是否成熟主要看这几方面。

1. 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骂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2. 是否有一个骨灰级的爱好,所谓的骨灰级的爱好,是指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因为这个爱好产生很美好的体验。不管你的情绪是悲伤的,还是挫败的,这个爱好都会伴随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着,忘记一切,十分喜爱。

(其实,这种终极爱好是你很美好的客体之一。听话的孩子很难有属于自己的骨灰级爱好,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妈妈给予他的。)

第三种

对手型

妈妈和孩子是对手关系?

不会吧?

会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描述这样的现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妈妈把自己认为好的,理想的样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当孩子真的达到了,妈妈又会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获得了那么多。

这非常有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动力过程。

还有一些妒忌,是妈妈和孩子在潜意识方面的竞争。

这个竞争更多的是来源于妈妈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竞争。

很多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需要照顾弟弟妹妹。从小,这样的妈妈就很懂得照顾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于结婚有小孩后,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她不太信任别人,认为别人接近她是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东西保护的很好。

有一位妈妈非常有趣,很小的时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东西,她就忍不住发非常大的脾气,“你为什么要动我的东西?这件事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他根本不理解妈妈的这样行为。

后来,我跟他说,“你妈妈把你当成对手了。在与你的竞争中,她感到了挫败。她很生气,同时也很害怕。”

对手型的母子或母女关系都会发生。

作为妈妈的我们很难去处理童年时的情节,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成为对手。

曾经我讲过,有一对夫妻的矛盾跟丈夫对女儿的宠爱有关。丈夫把自己所有的关注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看到女儿这么可爱的时候,妈妈会很嫉妒女儿。

这样的想法,在一般情况下,很多妈妈是不愿意去承认的。

最后,妈妈跟女儿成了对手的关系,同时,她又没办法忘记自己妈妈的身份。因此,当妈妈嫉妒女儿的同时也会很纠结。

第四种

角色互换型

这种亲子关系很好理解,非常简单。

有一个个案,她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人的怀里,问女儿在干什么?

女人说:“我在做作业啊。妈妈,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会儿,待会我再陪你玩。”然后,妈妈很开心地离开了。

很明显,妈妈的角色像女儿,女儿则更像是妈妈的照顾者,两人角色互换了。

还有一种类型的角色互换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伤害,哭了起来。妈妈在旁边也哭了起来,而且哭声比孩子更响。

孩子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哭?妈妈说:“我很难过,是我没做好才让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错。”

这时,孩子擦干眼泪,对妈妈说:“宝宝不哭,妈妈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妈妈的照顾者,说到底,这也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模型。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传输这样的话,“妈妈以后要靠你来养我了,以后你给妈妈买大房子,买宝马车,让我过上富贵的生活,好不好?”

会说这种话的妈妈多半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这四种关系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如果这里有你的影子,我们要学会去改善。

改善关系涉及到关系模式重建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四种父母,四种人生


孩子的人格形成于五六岁的时候,之后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孩子在上学前这几年,与父母(主要抚养者)的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情感、人际状态。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是为了帮助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挣钱送孩子去见心理医生。如果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陪伴孩子长大,那么,为什么不从孩子年纪尚小,就开始学习,帮助他创造他美好的人生?

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特质。有研究发现,冷酷拒绝型的父母,所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攻击性。这是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是严苛的,拒绝性的,这就让他难以从内心与父母发生情感联结。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感受到自己是不被爱,内心就缺少了建立安全感的基础。为了抵御不安全的感觉,往往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事情,以确保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

高度控制型的父母,所培养出的孩子容易社会技巧储备不足。所谓高度控制的父母,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切由父母说了算,孩子缺少了探索的机会;父母觉得什么是该遵守的,孩子就一定要服从,压抑自己的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会习惯于服从父母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父母责备。服从的结果,可能是他长大成人后,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为他没有“不被安排”的经验。自主的试探在他的经验中是要被父母惩罚的,为了避免被惩罚的痛苦,能力也就无法真正的调动和发挥出来。

溺爱型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低控制力,也就是缺少心理边界的儿童。所谓的心理边界,就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能力,能够从情感上区分开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有心理边界的孩子,不会要求一切都围着自己转,有能力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

而被高度溺爱的孩子,缺少适当的挫败性体验,所以没有机会建立起对世界的现实性体验。在他的感受中,自己就像上帝一样,想要什么,就可以被满足什么,自己是世界的核心,全世界都应该围着他转。

当他渐渐长大走上社会后,会发现这个世界不像他成长中所体验的那样,可能会非常难以面对现实的社会,体验到严重的失控感,进而影响到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父母努力的目标是做接受敏感型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在关系上自信,在社会中活跃。接受敏感型的父母,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孩子需要什么,并及时地给予恰当满足。所谓的恰当满足,就是给予的内容,恰是孩子所需要的。

比如,一个婴儿哭了,妈妈能敏锐地感受到孩子寂寞了,于是轻轻抱起他,跟他说说话,孩子会非常满足,这是孩子学习建立人际信任的重要基础。但如果这时候妈妈抓起奶瓶,此时的照顾对孩子来说,会是非常有挫败感的。他无法确信母亲能很好的照顾他,因为母亲不能恰当地满足他的需要。

接受敏感型的父母,可以比较准确地满足孩子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的关系是安全的。更重要的是,一个能被恰当满足的孩子,在他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对自己“好”的解读。带着这样的体验成长,他也会在人际关系间中制造好的体验,在社会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拥有安全的人际关系。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重要得多,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自信感的基础。但是,对于有些父母来讲,本身匮乏了情感满足的部分,为了补偿自己的缺失,往往会在物质上过多地满足孩子。这对孩子来讲,有时是非常具有伤害性的。那么,如何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支持呢?

第一,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让孩子确信“我是被爱的”。这个信息的传递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让孩子在情感层面真切感受到。比如孩子闯了祸很害怕,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握住他的手,告诉他“这的确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一起来处理这件事”。如果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惩罚,可能会造成孩子为了回避惩罚,而不敢让父母知道,甚至是说谎。当孩子遇上一些难以面对的伤害时,无从寻求帮助,这会是更糟糕的情况。

第二,父母的抱持性态度永远不嫌多。所谓抱持性态度,就是接受孩子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比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打人时,对父母来讲,那是一件错事,但站在孩子的视角,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表达,所以“打”就成了一个现成的工具。所以,打人的背后,其实是在寻求理解和帮助。

第三,给孩子一些高品质时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能享受与父母一起游戏的过程,对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即便父母时间有限,至少抽出半小时,专心和孩子在一起,做些游戏,读读故事书等。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择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到户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专心去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思维,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段。

第四,允许孩子表达与我们不一致的想法。孩子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和父母可能非常不同,允许他的想法与我们不一致,就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许独立的,会促使他愿意更多的探索世界,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更多的创造性。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培养


亲子关系的质量就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会受父母的应对方式影响。那么你知道怎样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吗?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亲子关系,那么何谓“亲子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由血缘决定的,俗话说,血浓于水,就说明了这种关系的牢固性。但是这种亲子关系有时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温暖亲密,生活中的现实常常使人很无奈。

生活中经常有朋友跟我诉苦说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关系不好,或是孩子叛逆心理太强,不愿意跟自己交心,这样的亲子关系令人伤心。然而,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大多是以前埋下的隐患: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有意识到应该和孩子建立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孩子与其他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儿童心理学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依恋,说的就是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依恋”指的是儿童与母亲(或替代母亲的照料者)之间形成的强烈的情感联系。通俗地说,就是孩子希望时刻和自己的妈妈待在一起,不愿和妈妈分离,分离会使他们感到痛苦和不安;对于母亲来说也一样,不愿和自己的孩子分离;这是个双向的关系。由于孩子是更弱小的,所以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了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发现了依恋的形成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孩子早期成长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抵抗型依恋。婴儿为什么会对母亲形成不同类型的依恋?这主要和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有关。比如,婴儿饥饿哭泣的时候,如果母亲总是能够及时出现并给予食物,那么婴儿就会对母亲产生安全型的依恋,知道母亲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刻及时出现;如果母亲情绪好的时候才给予婴儿很好的照料,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忽略婴儿的需要的话,婴儿对母亲就很可能产生抵抗型依恋,因为他们不知道母亲会怎么对待自己,是冷漠的还是热情的?婴儿完全不能确定。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三种依恋类型的婴儿长大后的个性和行为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回避型依恋的儿童易成长为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人,他们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轻易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而不会有良心的不安;抵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表现出退缩性行为,遇到不适应的环境就回避和退缩,例如:不积极与人交往,学习不主动等;只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其人格和社会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亲子关系的质量就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处于问题家庭,例如时常吵架的家庭、暴力家庭或离婚家庭的儿童,其出现行为问题的比例远远高于和睦家庭的儿童。而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注意:五种亲子关系害苦孩子


溺爱型

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

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

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

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

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这样做


1、满足生理需求。

“妈妈给我买东西,买吃喝”这是生理的需要。相信大多数妈妈都可以做得到。这个是需要层次里最基本的,人只有在满足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后,才会感受到更高层的亲密关系。当然不是让你买很多东西溺爱孩子,是关心他的生活起居,知他所想,顾他所需,满足合理要求。

2.满足安全需求。

“我俩互相陪伴”这是安全的需要。在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后,会考虑到他的安全问题,只有经常陪伴,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当然要高质量陪伴,不是那种世上最远的距离,我虽然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

3.满足社会需求。

“妈妈陪我玩”, 这是社交的需要。在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有社交的需求。我很喜欢陪儿子玩。不管是英语小游戏,还是他感兴趣的话题。记得有次他着迷成语大赛,我们正好要去和朋友聚会。我建议他可以自制成语卡片和小朋友们玩成语大赛。他开心极了,出发前,自己做好了100张成语卡片,到了聚会地点,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只要花心思,了解他所需要的,给他很好的引导,孩子就一直会是我们心中那个可爱的形象。

4.满足尊重需求。

“我俩互帮互助”这是尊重的需要。我会经常寻求儿子的帮助,让他来解决问题。正是因为你对他的尊重,这样也是他积极思考的动力,以及帮助到你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会让他觉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尊重还体现在和儿子是朋友关系,朋友间当然有时也会有矛盾产生。如果是我的错我会主动道歉,想让他成为什么的人,家长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宝宝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宝宝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宝宝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亲子关系究竟怎样最健康?


传统文化讲究“父父子子”,意即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上对下”的关系;而现代社会里的父母越来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大熊猫和小熊猫、大苹果和小苹果……身着亲子装,仿佛就是这群父母无形中对亲子关系的宣言。亲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最健康呢?

1.朋友型

没大没小

一号出场家庭

成员:妈妈王海玲(29岁,幼师);宝宝子琛(4岁,幼儿园中班)

亲子宣言:“我要的教育就是没大没小”

亲子关系:朋友式

“琛琛,和姐姐问好吧?”下了班,海玲拉着女儿琛琛来到操场上,见到记者,海玲轻声跟女儿说道。琛琛今年四岁,幼儿园读中班,读的正是海玲工作的幼儿园。由于这种便利,海玲每天早上带着琛琛上班兼上学,母女俩几乎每天都形影不离。虽然已经快30岁了,海玲也总是一副奶声奶气的可爱模样。“你别见怪啊!我跟小朋友说话说惯了。”海玲有点不好意思地跟记者解释道。而琛琛则赖在妈妈身上帮妈妈梳辫子。

谈起和女儿的关系,海玲说:“我们俩啊就是没大没小,比好朋友还好呢,我看整个就是‘同学关系’。你看,每天早上我们一起整理书包,手拉手上学,只是进到不同的教室。课间时偶尔我还可以给琛琛送点好吃的,晚上又一起回家。她爸爸说我们俩就像姐俩,可不像母女。我的朋友们也都有这种感觉呢。现在不都提倡跟孩子做朋友吗?”

这时,琛琛帮妈妈把辫子梳好了,大模大样地命令道:“妈妈,快拿皮筋来,我好好给你梳梳,你看你这头发乱的。”海玲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根橡皮筋,很开心地递给女儿。记者这才发现,母女俩都穿着粉T恤、牛仔裤,还真是活脱脱像对姐妹。

2.师生型

严格要求培养自立

二号出场家庭

成员:爸爸蓝国营(35岁,网站总监);宝宝蓝东东(6岁,小学一年级)

亲子宣言:“严格胜于娇惯”

亲子关系:师生式

作为广州一家网站的运营总监,蓝国营平时的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儿子东东多半已经睡觉了。只有周末可以一家人出去逛逛玩玩,国营把这个叫做他和儿子的“亲子时间”。记者在体育中心广场上遇见了正在放风筝的父子俩时,正赶上东东把风筝弄到了树枝上,让爸爸帮忙拿下来,国营却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你自己想想办法?”东东想不到该怎么弄,快哭了。

“我和东东妈都商量好了,只要是儿子能做的事,一定要他自己做;他不能做的事也尽量锻炼着去做。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蓝先生在这边和记者谈话,不理会东东的坏情绪,东东拽了拽风筝的线,怎么也弄不下来,索性放弃了,自己蹲在一旁不高兴地玩起了沙子。

◎专家辨症

把握好亲子间的最佳距离

记者采访发现,以上两种亲子关系比较有代表性,很多当代的年轻父母都以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也因此觉得自己是更加合格的家长。而对孩子采取“严师出高徒”态度的家长则认为“必须让孩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学会成长。”究竟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专家倡导的健康关系呢?

出场专家:黄京穗(专业亲子顾问)

1.“朋友”型:孩子易成为心理“孤儿”

对策:保持适度的权威感

“我们经常提倡父母要与孩子做朋友,很多父母也的确在这样做。一些母亲主动陪女儿逛街,一起选衣服,甚至选择与女儿相同风格的衣服,这样的母女关系在别人眼里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但事实上,和孩子过于亲近,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法体会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尽量了解孩子的喜好,但不应当因为要与孩子做朋友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喜好。“我们常说亲子沟通要做孩子的朋友,朋友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过于亲密,甚至返老还童般与孩子一起玩乐、投其所好,失去家长的角色,反而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亲子关系中,家长的角色和示范作用更为重要。家长应该给孩子可信任和被保护的感觉,也就是说家长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长的主舵手。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适度的权威感。在孩子面前家长是一个成年人,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师生”型:可能失去最珍贵的爱

对策:给孩子爱、尊重和自由

既然“没大没小”的“朋友式”关系并不理想,那么家长是不是扮演好“老师”一样的权威角色就够了呢?专家认为,这样的观点就走向了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极端。“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东西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爱’、‘尊重’和‘自由’。‘朋友式’的关系中,‘尊重’和‘自由’得到了体现;‘师生’关系中,家长的权威得到了体现。然而无论何时,父母给孩子以爱的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单纯地重视权威感,却可能失去亲子双方最珍贵的东西,因此‘权威感’的建立也要讲究方法。”

◎专业提醒:

亦师亦友把好度

专家提醒家长,“要善于用自己的阅历来引导孩子的思想成长。”“不仅需要直接对孩子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平时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处世方法,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长的言传身教。”

当孩子对家长吐露成长过程中令人困惑的感受时,家长可能不能马上给孩子有效建议,但父母可以说:“我能够理解你的意思,虽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我们可以一起来想办法。”这样既肯定了孩子体验的现实性,又和孩子一起建立了亲子之间的可靠联盟。这样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以下介绍了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五种亲子关系更利孩子成长


五种亲子关系更利孩子成长

第一种

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CETTIC“亲子咨询师”授课专家徐亮表示,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异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时,男孩更倾向于母亲,女孩更倾向于父亲。南宁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和徐亮都认为,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家庭模式中,“异性相吸”也是家庭关系达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欢母亲,就会在潜意识中“嫉妒”父亲,“为什么母亲会喜欢父亲呢?”他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以父亲为榜样,学习父亲的很多优点,所以夫妻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关键的。

第二种

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徐亮表示,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

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徐亮认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这种模式。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宁肯和对方没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

第四种

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这种模式常常发生在以下这些情况下:第一,母亲从小带女儿,如果在2岁半~3岁时父亲没有介入,常常会出现女儿对母亲过度依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远;第二,由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母亲要给女孩做好榜样,父亲要给男孩做好榜样,所以女孩长大了,应该与母亲更近一些,男孩长大了,应该与父亲更近一些,因此导致同性的亲子关系越来越近;第三,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徐亮表示,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在女儿的心中,父亲的形象离他很遥远,那么当她长大后就会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或不敢接触异性。对于男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种

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徐亮表示,第五种模式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问题更大。

刘凤在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儿子从生下来就给母亲带,到2岁半到3岁时,由于爸爸没有介入,孩子在第一个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开始爱上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热恋”,形成恋母情结。当孩子到4岁半~5岁时,开始排斥父亲,讨厌父亲和母亲那么要好。“孩子是讨厌父亲来跟他争他的母亲。现在是看到父亲讨厌,影响父子关系,长大后就会影响孩子择偶。”刘凤说。

“孩子在3岁以前,家庭的主要抚养人是母亲,这时母亲怎么给他爱都没问题,但随着男孩慢慢长大,那么母亲要和他距离远一点,让父亲与他的距离差不多。”徐亮说,如果男孩与母亲更近,他会从母亲身上习得很多女性的东西,性别角色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过度依赖母亲而“恋母”,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成长的。所以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父亲角色应该介入,让一家人的关系相对均衡一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压在母亲身上,但专家认为,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


六月初,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青少年带来心理隐患。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相信《来看四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四季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 导读:时代正快速变化,所以我们对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应要有所转换,在面对多元化社会下,父母亲被迫的改变,必须要接受孩子的一些行为,再心平气和地了解并抓住孩子的心。 二十一世纪经济长足进步,...
    2021-09-14 阅读全文
  • 四种父母,四种人生 孩子的人格形成于五六岁的时候,之后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孩子在上学前这几年,与父母(主要抚养者)的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情感、人际状态。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是为了帮助孩子创造更...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培养 亲子关系的质量就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会受父母的应对方式影响。那么你知道怎样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吗?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亲子关系,那么何谓“亲子关系”,简单地...
    2021-07-31 阅读全文
  • 注意:五种亲子关系害苦孩子 溺爱型 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
    2021-09-14 阅读全文
  •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这样做 1、满足生理需求。 “妈妈给我买东西,买吃喝”这是生理的需要。相信大多数妈妈都可以做得到。这个是需要层次里最基本的,人只有在满足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后,才会感受到更高层的亲密关系。当然不是让你买很多东...
    2021-07-31 阅读全文

导读:时代正快速变化,所以我们对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应要有所转换,在面对多元化社会下,父母亲被迫的改变,必须要接受孩子的一些行为,再心平气和地了解并抓住孩子的心。 二十一世纪经济长足进步,...

2021-09-14 阅读全文

孩子的人格形成于五六岁的时候,之后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孩子在上学前这几年,与父母(主要抚养者)的相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情感、人际状态。相信每一位父母努力奋斗、创造财富,是为了帮助孩子创造更...

2021-01-25 阅读全文

亲子关系的质量就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会受父母的应对方式影响。那么你知道怎样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吗?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亲子关系,那么何谓“亲子关系”,简单地...

2021-07-31 阅读全文

溺爱型 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

2021-09-14 阅读全文

1、满足生理需求。 “妈妈给我买东西,买吃喝”这是生理的需要。相信大多数妈妈都可以做得到。这个是需要层次里最基本的,人只有在满足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后,才会感受到更高层的亲密关系。当然不是让你买很多东...

2021-07-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