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1-07-31

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这样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1、满足生理需求。

“妈妈给我买东西,买吃喝”这是生理的需要。相信大多数妈妈都可以做得到。这个是需要层次里最基本的,人只有在满足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后,才会感受到更高层的亲密关系。当然不是让你买很多东西溺爱孩子,是关心他的生活起居,知他所想,顾他所需,满足合理要求。

2.满足安全需求。

“我俩互相陪伴”这是安全的需要。在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后,会考虑到他的安全问题,只有经常陪伴,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当然要高质量陪伴,不是那种世上最远的距离,我虽然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

3.满足社会需求。

“妈妈陪我玩”, 这是社交的需要。在安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有社交的需求。我很喜欢陪儿子玩。不管是英语小游戏,还是他感兴趣的话题。记得有次他着迷成语大赛,我们正好要去和朋友聚会。我建议他可以自制成语卡片和小朋友们玩成语大赛。他开心极了,出发前,自己做好了100张成语卡片,到了聚会地点,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只要花心思,了解他所需要的,给他很好的引导,孩子就一直会是我们心中那个可爱的形象。

4.满足尊重需求。

“我俩互帮互助”这是尊重的需要。我会经常寻求儿子的帮助,让他来解决问题。正是因为你对他的尊重,这样也是他积极思考的动力,以及帮助到你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会让他觉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尊重还体现在和儿子是朋友关系,朋友间当然有时也会有矛盾产生。如果是我的错我会主动道歉,想让他成为什么的人,家长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不点玩?另一个说:小不点什么也不懂,还是不要了吧?

对话被年轻妈妈听到了。她气急败坏地冲到俩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吓得连连后退。

被怒火点燃的妈妈,像一枚小钢炮,对准两个小哥哥连发。指责他们用小不点三个字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多严重的创伤。“肇事者”吓得不知所措,泪眼汪汪。被母亲护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惊扰,放声大哭。三个妈妈劝的劝,哄的哄,局面顿成一锅粥。

目睹此景,不免为年轻妈妈担忧。孩子的世界原本纯净透明,不掺杂质。“小不点”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发出的善意的社交符号,并无贬低、羞辱之意,但被焦虑过度的母亲误读,采取了激烈的应对方式。

表面上护子心切,实际上是母亲内心既不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这种不信任持续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怯懦,无法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一部讲述人类帮助一只脱离群体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纪录片。

故事中,收养小狼的李微漪与小狼的关系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让格林与藏獒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关重要。因为久离狼群的格林需要学习如何与野兽共处,如何在危难时刻,展开自救。

李微漪当然明白让养尊处优的格林身陷藏獒窝是一步险棋,但她像母亲相信孩子那样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惊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时候,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进自己的身体。洞口狭小,挤不进獒头。每当藏獒来犯,格林麻利地躲进洞穴,静观其变。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动我,试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给与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围绕主人膝头转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学习独立生存、面对险恶的本领,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们相信孩子什么,才会激发他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关键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八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需要面对。平稳度过每一个心理危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危机。婴幼儿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的时期,他们完全依赖成人满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爱温柔的方式满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足够好的母亲。意思是说在婴幼儿时期,为了培育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母亲付出何种程度心甘情愿的爱与关注都不为过。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期。而父母的言行对塑造信任感又起到关键作用。

我有两个同事,同处于事业发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对妈妈外出培训的状况。

其中一位妈妈每次外出前都显得非常焦虑,担心家里人照顾不好孩子,担心孩子过度思念母亲,她选择连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门,从来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别。

结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在时,孩子哭闹不止,不易安抚,她回来后,黏住母亲,深怕又不辞而别。

另一位妈妈则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务都高高兴兴的,提前两三天开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过两天,妈妈要出个远门,不过别担心,妈妈不在,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一样很爱你。每天呢,妈妈可以和你视频。过了三天,妈妈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你带礼物。

每次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都很高兴,分别的时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妈妈出门,迎接妈妈回家,从不躲躲闪闪,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适。

孩子接受现实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的强大。反而是父母们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举止和态度干扰了他们处置不良情绪的能力,也破坏了内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里面说: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诺有关。

今年儿童节,浙江某幼儿园规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过节。某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应接孩子。最后实现承诺的却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几个没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哭声一片。

原来这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被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父母的集体食言爽约,显然给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用相信别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在家等着,我等下杀猪给你吃。”曾妻回家时,听到丈夫正在杀猪。连忙说:“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导孩子听从长辈教导。现在你骗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骗别人。

曾子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要从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任何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也说: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平等而信赖。

欧美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


常听说美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可能是相对于“大家长制”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而言。其实在今天的美国,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尽好做父母的指责,给孩子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训诫。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平等,使家庭权威角色缺失,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

常听说美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可能是相对于“大家长制”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而言。在我们的传统下,孩子对父母要顺从,如同一个单位的上下级关系。而所谓的美式家庭教育则是民主的,父母和孩子在所有问题上都有同等的发话权。

不过随着近年来人口构成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些传统也在发生改变,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给教育风格添标签,已经失去了意义。在今天的美国,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尽好做父母的指责,给孩子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训诫。

前一阵子,我家在整理房子,准备出售。换墙纸、刷墙、清洁……事情非常多,把我搞得手忙脚乱。一旁的房产经纪人看到后直说:“让你的孩子过来帮忙。”这个性情比较直爽的经纪人又补充了一句:“Be the parent!”直译过来就是“做父母”,她是让我在必要的时候,招呼孩子来做事。

在她看来,指派孩子做点事,不但不可耻,还是每个父母都必须完成的“任务”。想来也是,现在子女生育普遍减少,许多父母把搞好孩子的学习当成唯一义务,习惯性地包揽了家里的所有事情。加之网上手机上好玩的东西那么多,孩子自然容易出现懒惰倾向。

事实上,家是基本社会组织。和任何社会组织一样,它需要领导力的存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虽不是上下级关系,但二者在知识、见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却总是存在。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平等,使家庭权威角色缺失,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在是非黑白面前丧失理性判断,以后到了学校或单位便容易张牙舞爪。

至于指派,也未必就是跟在后面唠唠叨叨,或是大吼大叫,而是合理帮他们规划,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当中来。

让孩子“听话”,家长就得会讲话。美国人喜欢把“听”和“说”放在一起,在他们看来,会说话,孩子才会听。会听了,孩子才肯说。

许多人在单位能好好了解下级的心理,知道什么事情激励他们,什么事情让他们不舒服,在家里却往往难以做到。我们以为我们熟悉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但事实上,他们面临的每一次挑战都可能是新的,都值得我们去倾听,并给予引导。

和孩子做朋友的另一个误解,就是孩子愿意和我们做朋友。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全美高教系统技术会议,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几个发言人提到,如今的社交网络,如Facebook等,一开始都是青少年在使用,现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跑去使用之后,青少年便开始逃离。

过去的MySpace也遇到过这种“大逃亡”的情形。原因很简单:青少年不愿意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同一个“圈子”里混。(小编注:MySpace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我前几天去理发,听一个年轻的理发师说到她的妈妈也使用Facebook,当她在上面发表言论时,她的妈妈总是第一个发表评论,她只好回复说:“妈,再回复我就把你屏蔽了。”

可能是青春期的子女担心受到新的管束,也可能是不愿意在同龄人面前显得自己落伍,无论如何,身为父母,会心一笑就好了,我们过去,不也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么?(完)

建立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需要理性教育


1、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重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凌驾在父母之上,是因为在父母过度溺爱或是过度严厉的教育态度下,没有树立起尊重父母的意识。

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态度:当孩子做事情做得很好的时候,就及时表扬;当孩子做得不对的时候,要严厉批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结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都有深远的原因。纵容孩子无礼,等于埋下隐患。

2、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我们时常会看到,在商场里,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大哭大闹,先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

然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都要忍受孩子的无理取闹!

如果妈妈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

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3、严厉的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这时候,孩子常常对父母做出亲昵的举动,这个时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时退却。我们要把冲突看成重要事件,因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时候谈话的效果多是其他时候无法达到的。

矛盾过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你可以耐心地和他谈谈,因为这个时候,你说的话他容易听进去。

对孩子批评过后,要适当鼓励,施以父母的温情,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沟通


沟通是一种过程(process),在一段时间之內,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其重点在于它是一种有意义 (meaning)的行为。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以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要負有責任存在。

亲子沟通的质量以及方式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以及对父母的依赖。好的亲子沟通能够促进亲子感情,而不良的亲子沟通反而会导致亲子情感的破裂。因此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必将是每位父母应当研究的一个话题。

在第28界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快乐。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而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孩子怎么会快乐呢?主要问题还在于沟通!由此对苏州的20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得出以下观点:

中外亲子沟通现状对比

项目

状况

家长

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45.6%

31.3%

了解一般

不太了解

54.5%

68.7%

家庭成员相处和睦程度

非常和睦

57.6%

55.6%

较和睦

40.4%

36.3%

不和睦

2.4%

8.1%

由表可知,家长和子女彼此对亲子关系的自我满意度不太一致:家长的满意度比子女的高。这从某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不够,导致双方对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状况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最终使双方对亲子关系状况评判的标准,结果都有所不同。例如,父母不经意的一句武断的话或过于严厉的训斥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孩子来说或许足以影响到他(她)对家庭关系的评判因此对他们而言,任何触动深刻的言行都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完整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50%的青少年,在空余时间选择与家人共处,而认为与父母关系不佳的青少年仅占3%。融洽的亲子关系,不仅给孩子也给家庭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使得家长和孩子能够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共同学习与提高,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志。在美国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最棒的,再试一次吧!”他们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不断尝试创新,从而激发孩子的“自我感”。持续不断地鼓励会帮助孩子克服心中的怯懦,变得勇敢自信,而且通过实践磨砺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从亲子沟通的现状可以看出事实上亲子沟通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障碍。或许有人以为不要做任何努力,只要顺其自然,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就会明白做父母的苦心了。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沟通是需要费点心思的,即使是自家人也不例外。而且搭筑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应该由父母这边做起,毕竟父母的经验比较丰富,在家里的权利也比较大,亲子沟通从父母这边做起,自然也容易多了。

国外的家长就很注重亲子沟通。比如成立亲子俱乐部,开展父母与子女共同参加的夏令营。亲子俱乐部通常是父母们相互交流的好场所,特别是有特殊问题的父母,比如离异父母,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别的家庭,通过心理专家、教育专家的指导来改善与子女相处的状况。在美国每年4月都会安排一个周末的一天叫做“跟着爸妈去上班”,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做什么,了解社会,了解从议员到普通工人的职业特点,从而理解他们的父母。在我国,像这种有意识的亲子沟通还很少。根据我国的亲子沟通现状我提出以下观点:

1、认识孩子的改变

孩子不仅外表在变,内心也在变,父母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2、接纳孩子的特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要拿他跟别人相比,只有我们真正接纳孩子的特性,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才能顺利。

3、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来跟孩子交往。

美国有一个娱乐节目,一次一个主持人问一个孩子,如果让你架着宇宙飞船带着许多人去太空旅游,突然飞船没有油了,你怎么办呢?孩子回答:“我会让乘客系好安全带,自己带着降落伞跳下去。”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而主持人继续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呢?”孩子回答:“我跳下去拿油箱,再回来救他们啊。”可见孩子的行为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们如果认定孩子的行为意思是怎样,然后根据这样的认定一成不变地来做反应,就容易变成一个主观的,难以沟通的父母了。相反的,如果能把自己的认定看成是一种假设,再从孩子身上小心求证我们的认定是否正确,当假设错误的时候愿意去修改,这样自然可以减少对孩子行为错误的解释,也就可以成为有弹性,容易相处的父母了。

4、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身边,最容易成为出气筒。做父母的要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来面对孩子。情绪当头,绝对不是一个沟通的好时刻,等心情平静再沟通比较妥当。

5、放手让孩子去做

做父母的要学会,像放风筝一样让孩子去闯,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一条路走不通,自然会换成另一条。以这样宽阔的心胸面对孩子,即使对孩子有期望也不至于形成沉重的负荷。

6、给孩子多一点的肢体语言。

美国纽约大学的触摸心理实验发现,缺乏父母身体触摸的儿童,长大以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低,难以向人传达快乐的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常常是冷漠的,缺乏亲和力。

大部分成年人从没觉察到孩子的感觉有多敏锐,尽管他不能表达出来。我们也没认识到亲亲、搂搂、抱抱或抚摸、注视等身体语言对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多大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青春期孩子的亲子沟通显得尤为紧迫,但是要以幼儿园、小学时建立沟通习惯为基础的,因此亲子沟通要从小做起,从父母这边做起。

这样生气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这样生气更有利于亲子关系

这几天,一直在给儿子读绘本,读到其中一本,叫做《妈妈发火了》,是韩国的一本绘本,据说还挺有名。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推崇尊重孩子的本性,不能对孩子生气、也不能对孩子大声“吼叫”。趴趴君不是否定这种观点,而是觉得这种对孩子的所谓“尊重”,却是对父母个人意志的极大践踏。我们都是人,都有克制不住生气的时候,这是真实的我们的一部分,这是真实的人生的一部分。生气的时候憋着,时间久了,难保不对身体产生什么的影响。

为了对孩子的爱,就无视父母?这样当然是不对的。对于生气,趴趴君认为应该一概理解、一概允许、一概接纳。

所以对孩子生气真的可以吗?

是的,生气可以。但是怎么生气,却是挺大的一门学问。也许小山的妈妈就是没学会怎么正确生气,才导致一切可怕后果的。

生命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倡导者、畅销书《妈妈,请这样爱我》的作者林巨建议,家长在生气的时候如果能做到以下三点,就一定会没事:

1、生气时,只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去攻击孩子(的行为、思想、情绪……)

比如:孩子把你辛辛苦苦收拾好的房间,又瞬间弄乱了。

可以说:我很生气、我很失望、我很伤心……

不要说:你怎么这样!你这个混蛋!你太不像话了……

就是说我+情绪词汇,不能说你+情绪词汇。

2、实在没办法控制情绪,就请离开现场。对着空气或者马桶发泄自己的愤怒。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用无害的方式释放出一定要释放出的情绪,这是最好的选择。

3、学会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和自己的生气、自己的愤怒对话。这一点比较复杂,这是林巨一直提倡的生命成长之路,也是生命教育的要义,如果有家长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温馨提示

做到上面三条原则,学会会“生气”,不仅不会造成恶果。相反,这样的“生气”反而对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别人、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这样去生气,反而会让彼此之间情感的纽带,更加紧密、真实。

亲子关系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人是社会型动物,而亲子关系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子对于每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会对青少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依恋关系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父母与孩子的和谐,还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生存环境。

12岁前形成亲密依恋关系意义重大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现代家庭,亲子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如何把握关系的度,非常关键。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太多内容可以去说。这里单就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爱孩子,给大家一些建议。

我们怎么和孩子相处,

可以借鉴三个原则:

1、真诚;

2、同理心;

3、尊重。

第一、真诚。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你的情绪,你的想法,是诚恳的,开放的。 去年大热的电影,叫奇迹男孩。原著的题目更好,就叫奇迹,wonder。这里面有一句台词,在对和善良之间,选择做善良的事情。我套用一下这句台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在对和真诚之间,选择做真诚的事情。 真诚很简单的一点,父母自己做错了,一定要麻溜地给孩子道歉,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很多父母觉得一句对不起,怎么都说不出口。没什么说不出口的。我在孩子们4,5岁的时候,就一直跟他们说,妈妈是普通人,不是超人。是普通人就会犯错,是普通人就会累,是普通人,耐心就有限。有时候我错怪了孩子,弄清楚了,马上跟他们道歉。有时候我说话太急躁,冷静下来,马上跟他们道歉。生活里有很多小事,父母有时候真的说话口气什么的挺影响孩子心情的。

第二、同理心。同理心,简单地说,就是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经历或者是从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这么一种能力。 大家老是说情商,希望培养孩子高情商。我认为,同理心是父母必须具备的情商之一。

有些父母常常问我,我们碰到这样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做。很多时候,你把自己代入到孩子的视角,别人这么说你,别人对你做这样的事情,你会不会觉得舒服。将心比心,你这样想想,很多事情,其实都能想得通了。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无比正义,我又不打不骂的,我讲道理,为什么他听不进去?一个方面,孩子还小,单单靠讲道理,就指望他们自觉去做到,很多时候是很不现实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讲道理的时候,其实你要想想,你是怎么讲的?你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我认为,你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优先于讲道理。这就是我说的,在真诚和对之间,选择做真诚的事情。你去看到孩子的感受。

第三点,尊重。在为人父母的领域,就是,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尊重他的,接纳他的气氛。 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真的挺难。 要做起来,也必须要具备前两点,真诚和同理心。相信他们能做好,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

孩子需要父母尊重他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他的思想、感受、所有物都需要成人的尊重,例如:在他专注一件事情时,不去打扰他,便是一种尊重,叫唤他时,口气轻柔些,也是一种尊重;动用他的东西时,当然也应先征得他的同意。或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东西还不是父母花钱买的,何必要经过他的许可呢?可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尊重所带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对孩子的一生却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也要培养尊重自己的习惯。有些妈妈把先生、孩子、亲戚、朋友等任何人的需要都看得比自己重要,总认为自己委屈一点没有关系。于是,专吃家人的剩菜剩饭、舍不得给自己休闲时间,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等等。如果有这种倾向,父母应该告诉自己:“我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一样重要,我也是值得被尊重,需要被照顾的人。就像切蛋糕时,不要忘了也给自己留一份。”

家园共育《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这样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
    2021-07-22 阅读全文
  • 欧美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 常听说美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可能是相对于“大家长制”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而言。其实在今天的美国,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尽好做父母的指责,给孩子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训诫。如果父母过...
    2021-07-14 阅读全文
  • 建立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需要理性教育 1、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重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凌驾在父母之上...
    2021-07-23 阅读全文
  • 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 导读:时代正快速变化,所以我们对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应要有所转换,在面对多元化社会下,父母亲被迫的改变,必须要接受孩子的一些行为,再心平气和地了解并抓住孩子的心。 二十一世纪经济长足进步,...
    2021-09-14 阅读全文
  •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沟通 沟通是一种过程(process),在一段时间之內,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其重点在于它是一种有意义(meaning)的行为。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以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
    2021-07-31 阅读全文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

2021-07-22 阅读全文

常听说美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可能是相对于“大家长制”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而言。其实在今天的美国,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尽好做父母的指责,给孩子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训诫。如果父母过...

2021-07-14 阅读全文

1、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重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凌驾在父母之上...

2021-07-23 阅读全文

导读:时代正快速变化,所以我们对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应要有所转换,在面对多元化社会下,父母亲被迫的改变,必须要接受孩子的一些行为,再心平气和地了解并抓住孩子的心。 二十一世纪经济长足进步,...

2021-09-14 阅读全文

沟通是一种过程(process),在一段时间之內,有目的地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其重点在于它是一种有意义(meaning)的行为。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以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

2021-07-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