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命力没有自由绽放的母亲,是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

发布时间:2021-07-26

力的教案幼儿园。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生命力没有自由绽放的母亲,是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常会遇到面临离婚抉择的读者来向我咨询。

很多时候,她们并不是来征询我的意见。她们更像是来向我证明自己。证明她们的决定是正确的,无奈的,只能如此的,非此不可的。

听到最多的话可能就是:“我受够了他,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和他离婚了。”

通常情况下,我并不会代替读者去做选择。因为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选一条最对的,最美的,最好的路,而是在选一条我们能走的起的,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路。能不能走的起,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

独木桥再美,对面风景再好。你没有那本事,我不会赶你上去。

能不能离婚,并不只是看对方有多不合适,你们的婚姻有多差,更多的,是要看离婚以后,你到底能过的更好,还是更糟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经济,生活,精神,是否可以独立。

即使如此,无论我多么的不会给你正面的意见,有一点,我却是可以斩钉截铁地对你说NO。永远不要说,为了孩子,你选择xxx...

这xxx包括很多,离婚,不离婚,出国,不出国,创业,不创业,再婚,不再婚,读书,不读书,工作,不工作。。。

我相信,客观上来说,一个母亲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会首先考虑孩子的利益,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母亲的本能。

但这个事情的本质在于,孩子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首先考虑他,但你并非只是为了他。他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把他安排好了,你的生命才可以完美绽放。如果用逻辑来解释,孩子好了,是你生命得以完美绽放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就是说,孩子没有培养好,你这辈子肯定不能算过的好,但是孩子培养好了,你这辈子未必就一定过的好。

这还只是理想状态。假设的是,一个母亲把孩子培养的身心健康,乐观幸福,注意,这里的培养的好,一定是指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而不是说考上了名牌大学,或直成名成家。而自己,因为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

孩子培养的很棒,自己的生命却很空洞。这种情况可能存在吗?基本不存在。

因为孩子好不好其中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孩子和母亲的亲子关系。

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的生命力没有自由绽放的母亲,是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一个孩子,和母亲没有建立好的关系,他也不能算是健康快乐,圆满具足的。

最后的逻辑很有意思,即使为了你的孩子,你也不能只为了你的孩子活着。

我们看到有一些母亲,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就会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当钢琴家的母亲逼着孩子学钢琴,想当舞蹈家的母亲逼着孩子学芭蕾,学习不怎么样的母亲逼着孩子考名牌大学。

还有更多的人,甚至没有梦想。她们的人生平淡无奇,又无法在这贫乏人生中自得其乐。当她们有了孩子,这崭新生命立刻点燃了她心中火焰,从今以后,火光为孩子而亮,生命不再只有漫长黑夜和未知的前方。

更残酷的是,有一些母亲,在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就将更多的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你在别处亏欠,却只想用孩子来填满。

当孩子承担起填满你生命空洞的繁重任务的时候,他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沉重。

中国人的婆媳关系总体不大好,这很大程度上和中国人的夫妻关系不大好有关。结婚十年后,还能坐在一起聊天喝茶,谈情说爱的夫妻太少。很多妈妈都把孩子当成了老公来爱,尤其是有儿子的妈妈。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很多结婚后,婆婆和媳妇一起争夺儿子的笑话。

有一个古老的问题: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就暴露了,长久以来,中国的婆婆和媳妇,在争夺同一个男人的爱。这真的很可怕。

在有一些时候,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是一片繁花似锦,还是一派荒芜之地;

我们的夫妻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还是感情淡薄,缺乏温暖;

我们的人生规划是什么样子的?是拥有梦想和实施的计划,还是一片迷茫;wWw.YJs21.cOm

我们对未来的信念是什么样子的?是充满了希望,浑身是劲儿,还是内心冰冷,充满绝望。

生命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兰花,沐浴阳光,其中蕴含着蓬勃的力量,这力量终将绽放开来,不在这里绽放,就必然要在别处绽放。

一个母亲,倘若在自己的生命里,没有自由的绽放,这种力量就会积蓄下来,寄生在别人的身上,这别人,往往就是自己的孩子。

当一个人的生命里,掺入了另外一个人的意志,梦想,希望,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最爱的人,无法拒绝的人,事情会怎么样?要么扭曲,挣扎,痛苦,反抗,要么被另一个生命彻底吞噬、控制。

寄生与被寄生,控制与被控制,吞噬与抗争,这样的亲子关系,如何美好?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母亲是孩子人生的榜样。无论你是学者教授,还是文盲农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生命的活力,张力,成长力,让孩子看到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有的是活的无趣昏暗的所谓精英、上层,也有的是活色生香,有滋有味的乡野村姑。在生命面前,很多东西会露出最本质的模样。

孩子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此生成长的救命稻草。

生命可能真的没有那么有趣,但我们也必须活的精彩。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们家长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没话说”“聊不来”。

亲子关系是一项难以驾驭的学科,但又确实是一门非常具有艺术性的科学。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上都存在着误区:重视教育,忽视亲子关系;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心理。这就导致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教。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十二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六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很多父母说怕和孩子关系太亲密了,容易导致溺爱,而且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严。但是,强势家长往往会教育出弱势、有问题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因为母亲太强势,孩子的性格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分裂,甚至成年以后也未能摆脱母亲的控制,从未获得真正的自我。这真是母爱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强势的父亲,为了显示自己教育孩子有多厉害,沾沾自喜地跟我说他把吵着要买玩具的女儿关在门外,任由他女儿哭得喉咙哑掉,一直关到晚上才放她进来,从此以后,他女儿再没敢吵过要买什么。这位父亲常常在人前炫耀这件事,来显示自己教育孩子水平的高超。

但是我跟他说:“我为你女儿感到悲哀,有这么不讲道理的爸爸,她以后估计很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同时我更为你感到悲哀,你女儿不再让你买东西是怕你,却不是尊重你认同你。”

每个家庭应该都会遇到孩子吵着要买东西的情况,我自己也遇到过,一般我也不会完全满足孩子,我相信延迟满足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更有帮助。但是我不会粗暴地拒绝,我会在现场和孩子们好好解释好好商量,回到家后还会跟孩子们认真解释这件事。而到了合适的时机,我可能会把孩子们之前看中的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同时附上一封信或者一张小卡,写满我对孩子们的祝福和爱。

严惩、恐吓、隔离甚至暴力,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能说明父母没有耐性及理性,这样做往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也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那个小女孩可能再也不会要求什么了,但也会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任何事情不敢主动争取,不敢表达,成为一个做人做事都很被动的人。

孩子出问题多与亲子关系有关

犹太人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但是他们和孩子关系亲密,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一位犹太妈妈,她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四岁多,小孩子一岁多。邻居常常发现,无论手中正做着什么事,只要孩子需要,她都会立刻放下,先照顾孩子。那个大孩子永远都全副精力地探索世界,小的也精力旺盛地在抓、拉、爬,认识世界,而她总是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让孩子在需要她时能看到她,但同时,她也不干扰孩子。

这位犹太妈妈曾问邻居:“你能发现我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吗?”邻居问:“有什么不同?”

她说:“我的孩子不用回头找妈妈,而很多孩子都会害怕妈妈不见了,总是回头找。”

总是回头找妈妈的孩子,跑不远,也不会勇往直前,充满信心。

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不离开孩子,孩子永远在母亲的视线内,孩子的呼唤妈妈永远都能及时地回应;等到孩子长大些了,探索的范围更大,孩子需要的时候,也能在妈妈劳作的地方找到妈妈,不会产生离开妈妈的焦虑,直到他有足够的能力,不再时时依赖母亲的呵护。

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非常重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都直接和亲子关系有关。父母在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赢得孩子的心。

亲子关系 关键在于“定位”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家长要摆正自己的身份,在孩子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给孩子留下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家长可以选择和孩子做朋友,多进行沟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形象,疼爱和严格教育相结合,恩威并重,拒绝家庭暴力,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现代父母,理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我相信最好的教育就在你和孩子的相处中,在你和孩子坐着一起吃饭的时候,在你和孩子轻松聊天的时候,在你和孩子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在你和孩子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在你和孩子一起为某件事共同努力的时候……

只要你付出真心,和你血脉相连的孩子怎么会感受不到父母深切的爱呢?只是这个爱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并非一味地顺从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父母的爱没有条件,但是要有原则。有智慧的父母要善于在有原则的爱中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专注力的重要性


不少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百爪挠心: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 ,一会儿腿让蚊子咬了……逼的亲妈也变后妈了。写个作业拖拖拉拉,背后的原因很多,但首当其冲的,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光是写作业让父母抓狂,还有的孩子……

1.有点声响就分神

2.做事常常丢三落四

3.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4.不注意细节,会做的题,却因为粗心大意丢分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常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孩子身上这些让我们“头疼”的毛病,其实都跟专注力不足有关。

专注力对孩子有多重要?

专注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它指一个人专心于一件事、一个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 “学霸”,你就会发现,他们并不见更聪明努力, 但是为什么他们学什么都快?学什么都能学好?原因就在于,学霸比别人专注时间更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将最学习的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具体到孩子身上:专注力越好,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成绩也越好。

同样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努力,学习效果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何科学培养专注力?

一、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有位妈妈吐槽,她4岁的儿子完全没法坐定2小时写英语作业,她都快急死了。大家觉得这样的期待合理吗?

的确,专注力是可以培养的,但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忌拔苗助长,用自己的焦虑,喂养了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那么,孩子发展规律是怎样的?如何期待才不会过分?这些都需要学习。

除了这些数字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决定孩子专注力好坏,最底层的因素是什么?

是孩子的安全感,是亲子关系。所以专注力,不仅仅是专注力,它是整个亲子关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

二、尊重脑科学,把脑科学方法运用到训练中

明白了专注力底层的“道”,更要学习提升孩子专注力的“术”。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专注力不好,最重要的是视觉专注力和听觉专注力要提升。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我们要先识别出来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学习优势类型。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综合型?针对拥有不同优势的大脑,我们提供给孩子的训练方法才会更有针对性。

比如,听觉主导的孩子更适合用音频资料当成训练素材,而视觉主导的孩子用下面这种图片素材训练效果会更好。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梁,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自己要花时间和自己孩子沟通。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即使和孩子沟通也挺多的,但是亲子关系依旧没有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掌握沟通时与孩子相处的一些技巧。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坚持做好以下这四点,可能会事半功倍!

1、注意观察孩子的神情

眼神交流其实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不要一个劲的说而不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姐姐以前是学育儿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方法。每次她在和小侄子聊天时,都会注意观察小侄子的神情。如果发现有神情有些不对,姐姐就会马上安慰小侄子的情绪。由此可见,注意观察孩子的神情是沟通的一大神器。

2、聆听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都很少静静的听听孩子的想法。可以听孩子想法的家长大部分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小编的表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孩子,尽管他的想法有时候很幼稚舅舅舅妈都不会随便打断他。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就像朋友一样,表弟是一个非常听话有爱的孩子。由此可见,沟通的时候家长多多聆听孩子的想法,可以加强亲子关系。

3、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

大部分孩子都是吃软不吃硬的,育儿专家也说过很多妈妈们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沟通的时候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菲菲是一个非常温柔的妈妈每次和她的孩子沟通的时候,都可以深入的了解她的孩子。由此可见,用命令的口吻只会让孩子反感,沟通也就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家长们还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套用孩子的思维。

4、及时给孩子抱抱

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进行肢体接触,会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冰冰是一个非常听妈妈话的孩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冰冰妈妈努力为冰冰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每次与冰冰出现异常和他沟通的时候,冰冰妈妈总是及时给予冰冰抱抱。及时的给孩子一个拥抱,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与父母倾诉和沟通。

总之家长与孩子沟通固然重要。但是沟通过程中的几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不能忽视。

欧美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


常听说美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可能是相对于“大家长制”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而言。其实在今天的美国,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尽好做父母的指责,给孩子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训诫。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平等,使家庭权威角色缺失,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

常听说美国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可能是相对于“大家长制”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而言。在我们的传统下,孩子对父母要顺从,如同一个单位的上下级关系。而所谓的美式家庭教育则是民主的,父母和孩子在所有问题上都有同等的发话权。

不过随着近年来人口构成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些传统也在发生改变,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给教育风格添标签,已经失去了意义。在今天的美国,有许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尽好做父母的指责,给孩子提供指导和适当的训诫。

前一阵子,我家在整理房子,准备出售。换墙纸、刷墙、清洁……事情非常多,把我搞得手忙脚乱。一旁的房产经纪人看到后直说:“让你的孩子过来帮忙。”这个性情比较直爽的经纪人又补充了一句:“Be the parent!”直译过来就是“做父母”,她是让我在必要的时候,招呼孩子来做事。

在她看来,指派孩子做点事,不但不可耻,还是每个父母都必须完成的“任务”。想来也是,现在子女生育普遍减少,许多父母把搞好孩子的学习当成唯一义务,习惯性地包揽了家里的所有事情。加之网上手机上好玩的东西那么多,孩子自然容易出现懒惰倾向。

事实上,家是基本社会组织。和任何社会组织一样,它需要领导力的存在。家长和孩子之间虽不是上下级关系,但二者在知识、见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却总是存在。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平等,使家庭权威角色缺失,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在是非黑白面前丧失理性判断,以后到了学校或单位便容易张牙舞爪。

至于指派,也未必就是跟在后面唠唠叨叨,或是大吼大叫,而是合理帮他们规划,让他们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当中来。

让孩子“听话”,家长就得会讲话。美国人喜欢把“听”和“说”放在一起,在他们看来,会说话,孩子才会听。会听了,孩子才肯说。

许多人在单位能好好了解下级的心理,知道什么事情激励他们,什么事情让他们不舒服,在家里却往往难以做到。我们以为我们熟悉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但事实上,他们面临的每一次挑战都可能是新的,都值得我们去倾听,并给予引导。

和孩子做朋友的另一个误解,就是孩子愿意和我们做朋友。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全美高教系统技术会议,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几个发言人提到,如今的社交网络,如Facebook等,一开始都是青少年在使用,现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跑去使用之后,青少年便开始逃离。

过去的MySpace也遇到过这种“大逃亡”的情形。原因很简单:青少年不愿意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同一个“圈子”里混。(小编注:MySpace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

我前几天去理发,听一个年轻的理发师说到她的妈妈也使用Facebook,当她在上面发表言论时,她的妈妈总是第一个发表评论,她只好回复说:“妈,再回复我就把你屏蔽了。”

可能是青春期的子女担心受到新的管束,也可能是不愿意在同龄人面前显得自己落伍,无论如何,身为父母,会心一笑就好了,我们过去,不也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么?(完)

破坏亲子关系的根源,是付出感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一篇有关亲子关系的文章。

很多人以为,爱是关系的润滑剂。那些坏掉的亲子关系,都是因为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爱。

然而,本期分享人伊姐却发现,有时候谋杀亲子关系的元凶,正是异化的爱——付出感。

无论你是否已为人父母,这篇文章的道理,都值得你牢记于心。

作为一个妈妈,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剁手党,是那种会在日本ABC MART给孩子按色系一口气买四五双鞋,海淘各国益智玩具,包裹刷刷进家门的嘚瑟主儿。

有一天我在拆快递,我妈妈大声对葫芦说:葫芦你看,妈妈总把最好的给你,长大要孝顺妈妈啊。

我立刻阻止了她,并请她以后再也别这么说了。

因为,我深深地知道,这句话,是谋杀健康亲子关系的元凶。

请回想一下:为什么要生孩子?

以前跟一个未婚的女孩聊天,她坦然告诉我,最讨厌父母们在微信圈没完没了晒孩子——尤其是配文表达“孩子呀,妈妈不容易,以后要记得妈妈的好哦”这种调调的。

她说,麻烦每个妈妈回想当初,为什么要生孩子?

有的是想留下爱情的结晶;

有的是迫于传宗接代的压力;

有的是潜意识希望夫妻关系得以巩固;

有的是渴望一份超级的亲密关系。

她认为——

“孩子,是为了丰富和完整我们的生命,为了我们的渴望,而来到这个世界。

孩子的到来,基于我们百分百武断的选择,我们为孩子付出,只是一种成年人基本的负责。”

女孩的观点有点偏激,但细想不无道理。

所以,当我们想对母爱索求回报的时候,先清楚这个前提——你对孩子付出的一切,起点从来不是“我为你好”,而是“为自己好”。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怎么消失的?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观念,所以在中国的关系里,亲子关系是一个“有用”的东西,这份感情,是需要回报的。

朋友A的父母有个小本子,从A出生开始到结婚买房,为他花的每笔钱都写在小本子上,每次A与他们意见相左,就会拿出小本子数落A。

这个本子,于A而言,是孙悟空的紧箍咒。

还有一种比要求物质回报更要命的,是情感回报。

朋友B的父母,在老家有房有车有朋友圈,但退休后,他们非要双双挤到儿子在北京不足60平米的小家。

理由是担心B从小不会照顾自己,愿给钱愿干活,怎么都行,总之不愿意与B分离。分离,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孝。

两代人生活观念差异在B生了孩子后达到顶峰,育儿观念差异、婆媳矛盾、地小人多,孩子两岁时,B离婚了。

据我所知,A是农村家族三代唯一考上大学的,整个家族希望都寄托在A身上。

而B的父母感情一直不和,双方拼命争夺孩子的爱,来填补自己的失落。

A的父母是爱孩子,但更爱的孩子带来的荣耀;B的父母也爱孩子,但更爱这份不愿放手的情感寄托。

事实上,A和B从小就有一个愿望,考到外地,远离父母。

亲子关系让他们备受束缚的程度远超过了青春期叛逆,变成了一种内心的恐惧。

这样的父母其实我们见得不少,他们本身也许是时代或者命运的受害者,我们不忍指责,但有一点极度清晰的事实是——

在这样直接或变相表达“我已经把最好的给你,你要孝顺我”的过程中,健康的亲子关系,消失无踪。

孩子的爱无需要求,它一直都在

我不太喜欢“孝顺”这个词语,尤其是“顺”字,等级色彩太重。

爱是互相的尊重,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只有不自信的父母、害怕自己不值得爱的父母,才会拼命去强调爱,要求爱。

这种不自信,跟阶层有时候是没关系的,再底层再艰难的父母,也有智慧和能力,给孩子一份“不求回报的爱”。

《麦兜-我和我妈妈》里,麦兜从小没有爸爸,麦兜妈妈打很多份工来维持母子俩的生计。

她不仅不在麦兜面前诉苦他的爸爸,而且带着麦兜经历生活困苦的时候,总有能力消解它。

带着麦兜街头卖艺,翻滚麦兜,逗得他哈哈大笑;去菜市场,教麦兜学会萌萌地说“便宜点卖掉算了”砍价必杀技。

麦兜一直吵吵要去马尔代夫度假,麦兜妈妈就带着他坐公车到廉价酒店,在局促的小房间里,假装在韩国,奏乐起舞;假装在日本,大吃寿司。

麦兜妈妈有时候会告诉麦兜,跟大表叔住一段,自己要代表宇航局去太空执行任务。很久之后麦兜才知道,那是妈妈在住院,却不愿意小小的他承受不安和惊恐。

麦兜妈妈靠零工维持生计,没房没车,甚至没有麦兜爸爸。她比你,比我,比大部分的人都艰难,她完全可以跟麦兜大吐苦水,大提要求。

但她不,她用自己的朴素的人生智慧,消解了这种生活的沉重,用乐观和坚韧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种智慧叫:舍不得、会心疼。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绝对舍不得他们背负这种“被付出感”的沉重。

付出感,是谋杀健康亲子关系的元凶

中国有一个关于孩子赎罪的神话,非常惨烈——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哪吒就是不能承受父母的“付出感”,为了脱离要偿还的这种沉重。

一个健康家庭成长的孩子绝少可能变成白眼狼,因为随着他接触外界变多,他会愈加明白,父母给出的,不求回报的爱,多么克制包容,多么用心良苦。

孩子给我们爱的回馈,不是我们要求来的,它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像种子在土地,只要有阳光雨露就可以生长,我们的要求和监督,是拔苗助长,甚至会适得其反。

麦兜长大成为名侦探,每一个习惯、每一个思维方式、每一个小动作,都留着妈妈的痕迹。

他说:

“多年之后我终于明白,面对命运,妈妈把能输的都输掉了,把能赢的都赢来了。只不过,输的她都留给了自己,赢来的,她都留给了我。”

这句话我每次想起,都感动得想哭。

我相信普天下每个妈妈都是这么做的,但区别就是,你是自己说了出来,还是留给时间,让孩子自己悟到。

前者是索取,后者才是爱。

我们喜欢说一个很浪漫的爱情观点:亲爱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这句话的意思,我是成年人,我对自己感情和选择和负责。

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最该对孩子持有的态度,也莫过于此——孩子,我爱你,我甘之如饴地去付出,但这份付出,与你无关。

关于亲子关系:陪伴是最重要的


关于亲子关系:陪伴是最重要的

刚刚看过电影《我爸比我小四岁》,讲的是一个父亲为了让处于叛逆的女儿与他更亲近一些,假装车祸后失忆,智力跌至五岁(所以比九岁的女儿还要小四岁),由女儿陪着他流落街头、到建筑工地打工。经此灾难,女儿当然成长了也懂事了,与爸爸的心也贴近了。待到最后,才发现这是父亲一手设计出来的游戏。

虽有剧透之嫌,却不得说,这个构思值得一提,它指出这场陪伴的性质:这不是一场被动的、被逼的陪伴,而是一个父亲的思考和主动选择。表面看来,是孩子在陪父亲,事实上,是父亲陪孩子。

父亲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工作狂,在电影中,女儿对父亲进行控诉,说他的工作是个杀人的工作,因为他没有时间照顾家里,母亲为了给他送文件遇到车祸去世,之后,孤独又怨恨的女儿只能做各种叛逆的事来引起父亲注意。

但是身为一个父亲,为什么要等到女儿都出现问题了,才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吃尽苦头来上演一出关于陪伴的大戏呢?他之前到底干嘛去了?不是这个父亲奇葩,其实这样的父亲比比皆是,所以“爸爸去哪儿”才成为那么热门的节目,光是这个节目名都让人心有戚戚焉。而这也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的问题,更不仅仅是都市成功人士的家庭现状。在一部叫《单车少年》的美国电影中,也写了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苦苦索求父亲陪伴而不得的故事。片中的父亲,与妻子离异,生活困苦,四处打工,无奈中还卖掉了儿子的单车。儿子从收养院逃出来,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他,他竟然说:“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儿子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很困难,我管不了你。”

看电影的时候,我曾与同伴讨论,孩子为什么那么眷恋父亲呢,即使这个父亲一向不关心自己?也许,渴望父母的陪伴是由生物本能,何况对于并没有在世界上建立强大的的关系功能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核心人际关系的全部,与父母的关系是他们在世界上一切亲密关系的预习,所以他们本能地需要抓紧这种关系。同理,如果在孩子的幼年,一个父亲执意要疏离孩子,切割孩子的依恋,那么他造成的伤害,可能是他远无法预计的。

片中的父亲(即白凯南饰的陈总)看到后果是女儿的叛逆,其实,这个父亲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孩子尚在童年,要修复仍有机会,并没有造成不可逆的创伤。我有过一个朋友小M,美丽聪明,善良有趣,但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令人诧异的癖好。她的每一任男友都很忙碌又很冷漠,表面看,他们的冷漠是以忙碌为由,但深入的相处就觉得,忙于工作只是一种借口,这种铁板一样的冷漠是一种冷暴力,会让身边人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即使受伤分手,小M再寻找的,仍是一个这类型的男人。

作为朋友一开始我不明白小M为什么这么喜欢自找苦吃,这不就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症状么?人家说吃一堑长一智,她倒好,每次都在同一个问题上摔跤。后来有机会听了小M说及她的父亲,原来,她的父亲与她的历任男友,都是同一类人。

她父亲聪明,帅气,事业有成。小时候,她每天晚上睡着了父亲还没有回家,因为事业如日中天,自然疏于家庭。但后来父亲的生意破产了,本以为会回归家庭,但他又迷上赌博,更加彻夜不归。对于小M母女来说,这个男人就像一个恶梦。但是,在内心的深处,小M一直羡慕那些可以在父亲跟前撒娇卖萌的小朋友,她似乎是恨父亲的,内心却有无法摆脱的恋父情节,甚至于投射到男朋友身上——她只被这一类男人所吸引。

一个父亲的影响何等之大,我们在小M身上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对于多数人来说,父亲的缺失,不仅对于自己自己是一种遗憾,对于父亲本人来说,也是一种遗憾。

以影片中白凯南所饰的老陈来说,错过对孩子的陪伴,他确实得到了很多,比如事业,比如财富。但是,人生的成就感,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事业和财富确实可以带来成就感,孩子的成长,也可以带来成就感。

我自己的体验确实如此。生孩子之前,全吃喝玩乐去了,生孩子之后,同时面临着事业和养育孩子的双重压力,我不是全能的人,孰取孰舍,颇费思量。

出于没办法,也出于本能,我只能将陪伴孩子放在首位。这种本能如果加以思考,无非是因为,孩子是一个人,而工作不是。还有什么能比一个生命的成长、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发展、两个人的交流和共同进步——更重要呢?我想象不出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我们多数人都看重恋爱,看重成人之间的相互交融,因为那样的交融,会马上得到回报——成人懂得表达,他会很快地回应你,给你快乐。但我们总是轻视与孩子的交融,因为孩子的回报,往往是滞后的,是不直接的。

但是,这回报肯定有的。这回报不仅是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在对一个人的陪伴中,你感到人生温暖的底座。我自己,也是在对孩子的陪伴中修复自己的很多问题的,这种陪伴,表面看来是一个大人在付出,实际上,也是对人性的审视,对自己的反省,也是一种修炼。所以,即使它不能创造财富,不能推动GPD,不能增加点击率,但是,对一个人的深切了解和深入交融,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也最能让我觉得,这样活着是充实的。

教你如何建立起和孩子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你如何建立起和孩子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与孩子的沟通,是与孩子心灵的碰撞。如与孩子间没有建立好平等关系,孩子不但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则得不到孩子的信任。

【教子现场】

司菁菁跟同学打架了,一身是伤地回到家。司菁菁的父母把她拉到一边,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她打了一顿,然后才问她为什么跟别人打架。司菁菁人小脾气拧,不管父母怎么问,就是一声不吭。司菁菁的父母看着孩子不说话就生气了,又把司菁菁骂了一顿。

第二天,妈妈接司菁菁放学,去得有点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司菁菁回答:“不理你!”妈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又有好几次类似的事情发生,“不告诉你”、“不想说”就成了司菁菁的口头禅。

【专家解析】

沟通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手段。父母想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和孩子进行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沟通父母可及时发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以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较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而主动地学习、上进。相反,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不管父母怎样教育,结果都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亲子沟通的障碍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妈妈,就是不善于跟孩子进行沟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成功的父母,能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并成功地引导孩子的思想。这样的父母,不仅能达到引导孩子行为的目的,还可以教养出有主见的孩子。

孩子的心里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如今的社会,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多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所以现在的孩子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很早熟。可是孩子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分辨能力,这时,就非常需要父母为他们指点迷津,释疑解惑。

与孩子沟通之前,父母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事实上,父母和孩子沟通,是为了促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激励孩子,帮助孩子实现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就等于教育成功了一半。

【建议父母的妙招】

沟通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毕竟父母与孩子在年龄、心理、思想及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相互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只有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两代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支招一:尊重孩子,蹲下来同孩子讲话

方法示例

胡烟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一天,当一家人一同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罗非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胡烟芬在车门口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儿子,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的,对吗?”罗非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又有一次,大家一起去公园玩,罗非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胡烟芬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是没关系的,对吗?”这时,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然后自己玩去了。

胡烟芬谈起自己的教育方式时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亲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所以我们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操作提示

父母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事情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父母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大声呵斥。

这样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与合作精神,也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同时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这虽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支招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方法示例

王强向妈妈说高兴的事,妈妈会产生共鸣,例如王强告诉妈妈他在学校里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妈妈会称赞他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王强向妈妈诉说不高兴的事,妈妈会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例如当王强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了,还吃了亏,非常气愤地说明天要怎样报复时,妈妈会让他对着他的娃娃练一通拳击,然后说“打人也会手痛的吧,明天你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吧”;当王强向妈妈说着她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在她很忙的时候,妈妈也会捺着性子听,还不时地用“嗯”、“噢”、“是吗”等词语,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不仅使王强更乐意向妈妈倾诉,而且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提示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当孩子要与父母沟通时,父母不妨先坐好,停下手上的工作,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我重视的,我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一切。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一定会对父母说出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话。

支招三: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方法示例

孔凡江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情绪总是很不好。父母说什么他都不爱听,叫他做什么他也不愿去做,而且不说明缘由。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妈妈想到孩子可能有了什么烦心事,也可能是处于叛逆期,所以没有对孩子盲目批评,而是放下父母居高临下的架子,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心,说:“儿子,最近有什么事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妈妈都会与你一起分担的。”

孔凡江看到妈妈这样对待自己的暴躁,感动地说:“妈妈,我就是没有原因地心烦,没有别的事,你不用担心。这些天对你们的态度不好,请原谅。”孔凡江的妈妈听儿子这样说,知道儿子是处于青春成长期,于是给儿子讲起了自己那时的情况,并告诉儿子:这个时期人人都有,很快就会过去的。鼓励儿子多参加活动,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孔凡江在妈妈温馨话语的鼓励下,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又变回以前那个乖巧的孩子,并且比以前更懂事,更体贴父母了。

操作提示

爱是阳光,能唤醒沉睡的种子;爱是雨露,能滋润干涸的心田。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则不能称之为教育。”

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构筑一个爱的池塘,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心灵。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由衷的赞扬,能够给孩子快乐;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最好的鼓励,能给孩子信心;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无限的温暖;甚至当孩子调皮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是无声的批评和无形的约束。

支招四:孩子的事情要跟孩子协商

方法示例

郝红霞是个美丽的小女孩,乖巧听话,人见人爱。郝红霞虽然听话,但也有自己的主见,之所以很少与父母的意见相左,表现得听话懂事,是因父母对与她有关的事情,都与她平等商量,所以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

有一次,爸爸想给郝红霞报兴趣班,就同郝红霞商量道:“爸爸看很多孩子都报了兴趣班,也想给你报一个,你是怎么想的?”郝红霞摇摇头说:“我不想报,报了兴趣班就没有时间玩了。”“不会的,爸爸帮你报一个你喜欢的、能在其中体验到快乐的兴趣班,不是报很多的班,你看呢?”郝红霞听爸爸这样说,低头想了一会儿,高兴地说:“行啊,我喜欢唱歌,你给我报个歌唱班吧。”就这样,爸爸与郝红霞把这件事情确定了下来。

郝红霞的父母经常这样,有关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与孩子商量,从不勉强孩子做她不乐意做的事,所以孩子都很乐意去做,并且完成得都很出色。

操作提示

父母若想让孩子听话,使用暴力或者命令的方式,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只有蹲下来,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与看法,才能取得孩子的认可,孩子对父母要求的事情才能够愉快地完成。

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第一步,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尊重、相处的平等,孩子们才会放下对父母高高在上形象的畏惧,就能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亲子关系是麻烦还是礼物


一个孩子生下来,他有些东西被接纳,有些东西不被接纳,他可能很多地方、很多纯真都不被接纳。他被要求很多、被应该很多。像我们70年代和之前,包括现在生的孩子,还是有很多的“应该”。他不被接纳的时候,尤其是他尝试做自己,遭遇到很大的痛苦和恐惧的时候,他就退缩回来,隐藏、压抑这一部分,甚至会合理化:人就不应该这样,人就应该那样。合理化之后,就成为他的模式——只要遇到这个事情,想都不想就这样反应。

然后,当他长大以后,他做了父母。这个时候,他的孩子引起的那些焦虑,就是触碰了他封锁起来的原本自己的那些生命本来要舒展的部分。

比如有个观念:孩子必须要好好上学。实际上生命本身是什么?不识字也可以很快乐、很幸福!但是如果这个人,他在他的生活环境,他从小就被教导、被教育:如果他不上学,就会非常地受打压,或者他目睹到什么后果。总之他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不上学就坏了。

这时候他碰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非常刺激这部分的焦虑。这就是反应了父母对自己生命中禁锢起来的能量。有的是在学业上,有的是在关系上。(现在不能想一个贴切的画面和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反应在关系上也是非常常见的。

总之,孩子在最初的呈现,让父母感到很多的压力、很多的麻烦,很多无能为力、很多无奈、很多恐惧,其实是(父母)让自己打开生命之门的机会。

如果父母去做一个权威的话,这个游戏就是个陷阱。你只要是做孩子的权威,就是个陷阱。因为你并不比孩子聪明,并不比孩子多太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关于社会化方面,是肯定(比孩子强),但是社会化有很多破坏性的东西。社会化本身也没那么难学,而社会化的局限性非常大。我们70年代的社会化是这样的、90年代的社会化是那样的,回到60年代、40年代,社会化都不同。所以这个社会化的建设并不是那么特别地有价值、有力量,或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对孩子来讲,谈不上优势。我们本身是平等的心灵。

当我们企图去做孩子权威的时候,在这里也是冲突非常非常大的。我们总想去带领孩子、教导孩子,为孩子负责、把控孩子,去把孩子扶上马!不管那个马是孩子自己选的,还是我们(父母)指定的,我们要帮着孩子上路。有可能孩子根本就不想骑马,他喜欢下水呢?完全另外一个生活方式。

如果是权威的话,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冲突,非常多的焦虑,非常多的麻烦。(孩子)身体疾病、厌食症、暴食症,心理问题、人生的痛苦非常多的花样百出,万花筒般的困境和麻烦。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不是没有希望的。

希望在于——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心灵,孩子是另外一个心灵,我们是平等的。然后把孩子的出现,当成“他向我展示生命的可能性”。

我尊重他的主体性,我做好自己的主体性。我也不去用自己的认知去限制他,我也不要他为我负责。在这种平等,和孩子的相处中,去了解生命本身、去连接遗忘的自己,去重新体会生命的滋味。这就是孩子来教会我们的。

(妈妈:这有点像是“无条件养育”,我一样的困扰: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不去教导他任何东西,他是自己的生命,同时滋养了我的生命。那这个怎么做呢?这和放任不管的区别在哪里?他一生出来就是个婴儿,我不用去教导他,我和他一样大?)

在生理上,具体的生活常识上、社会常识上,我们要尽父母之责,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内容(要承担的)。最简单就是钱,我难道能让他自己去赚钱,供自己上学吗?不是的。就是我们该做父母的那部分,还是必然要做的。但是从心灵上来讲,从人格上来讲,从主体性上来讲,我们是完全平等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真的教导孩子,从心灵和思想层面教导他。

(妈妈:那我不要对他说:“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是这意思吗?)

我们不需要去套牢一个词汇,“应该”也不是说就不能说。哪种形式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内涵——当我这样去说的时候,我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而生出的限制?

发现了吗?绝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都是焦虑的。焦虑程度不同,但是绝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都有非常明显的焦虑的。极少部分父母,对孩子是充满惊喜、感谢和惊叹的。

推荐一本书,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这个就体现了一个人在成熟期:“我”基本上没有人生困境了,也没有特别多的匮乏感,“我”是作为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相处。“我”不需要孩子来给我挣面子,他的行为和别的孩子不同,我不觉得有什么事。老师如果打电话给我,说孩子表现怎么怎么样,我不会在意自己的自我形象,不会产生对自己的评判。“我”对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依赖,需要他来证明我是个好家长;或者他要表现出色,我就自我感觉良好。“我”没有这些需要,“我”觉得自己可以了。对自己的心灵上的完整、成熟,还有社会和人生追求上的基本满足。“我”也不为钱也不为前途那么焦虑。

这个时候就能做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相处,去看他眼光中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他眼光中亲子关系中的爱是怎么流动的。有很多这些例子,可能对所有父母来说占比很少,但是有一批父母是这样的。显示出一个生命和另外一个生命是这样的关系——充满了欣喜、感激和学习:今天孩子教会了我这个,今天我发现生命是可以这样的,他带给我如此多的快乐。

这个是一个状态,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前者:唉呀!孩子怎么就是达不到我的期待?孩子怎么不听我的?都不爱和我说话,连话都不跟我说了。后者就是互相教会和滋养,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得很多滋养。然后前者就是反应了我们过去的被禁锢和被隐藏的生命的创伤。

有的父母特别本分,孩子就特别地叛逆;有的父母特别刚硬,孩子就特别地柔软。不是说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形成这样的对比,但这是一类。在这里面,(孩子)就是来帮助父母去拾回自己压抑和否认的力量:一个人是完整的,既可以很强大,又可以很柔软。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生命力没有自由绽放的母亲,是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力的教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们家长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
    2021-07-22 阅读全文
  • 自由绽放生命个体的美丽 三下午我们进行了民间游戏《炒黄豆》。游戏开始前,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游戏儿歌,在学会儿歌后,我和褚老师合作示范,并请他们一起帮我们念儿歌。接着再让个别孩子上来尝试,游戏的重难点在于怎么“翻跟头”上...
    2021-04-12 阅读全文
  • 相到模仿创造和谐亲子关系 导读: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收获?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
    2021-10-30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专注力的重要性 不少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百爪挠心: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一会儿腿让蚊子咬了……逼的亲妈也变后妈了。写个作业拖拖拉拉,背后的原因很多,但首当其冲的,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光是写作业让父母抓狂,还有的...
    2021-07-22 阅读全文
  •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梁,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自己要花时间和自己孩子沟通。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即使和孩子沟通也挺多的,但是亲子关系依旧没有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掌握...
    2021-07-06 阅读全文

我们家长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

2021-07-22 阅读全文

三下午我们进行了民间游戏《炒黄豆》。游戏开始前,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游戏儿歌,在学会儿歌后,我和褚老师合作示范,并请他们一起帮我们念儿歌。接着再让个别孩子上来尝试,游戏的重难点在于怎么“翻跟头”上...

2021-04-12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也可以有所收获? 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那么父母呢,在孩子模仿你们的过程中,...

2021-10-30 阅读全文

不少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百爪挠心: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一会儿腿让蚊子咬了……逼的亲妈也变后妈了。写个作业拖拖拉拉,背后的原因很多,但首当其冲的,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光是写作业让父母抓狂,还有的...

2021-07-22 阅读全文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 沟通是加强亲子关系的桥梁,大多数父母都明白自己要花时间和自己孩子沟通。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即使和孩子沟通也挺多的,但是亲子关系依旧没有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家长没有掌握...

2021-07-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