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举办“婚礼” 游戏还是教育?
发布时间:2021-07-20 幼儿园游戏教育 大班游戏教育笔记□事件回放
1月14日,《郑州晚报》报道:当地一家幼儿园为100多名孩子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新郎”、“新娘”穿着礼服,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接受询问、宣誓、戴戒指,互相拥抱表达爱意,家长也在婚礼现场“见证”。此举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一时众说纷纭,争辩激烈。
园方:这是正常的性教育活动
据本次活动的策划者、郑州市金水区摇篮幼儿园负责人何峰介绍,幼儿园举办这样的活动已有3年多了,而通过每半个月一次的家长会宣传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已经有6年了。
何峰告诉记者,该园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联合国儿童福利基金会与国家计生协联合开展的“少儿生殖健康与生活技能”项目内容,该项目目前只在河南、吉林和甘肃三个省开展。为孩子举办“婚礼”是幼儿园性教育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其他活动还有给孩子们观看带生殖器的布娃娃、让孩子们观看相关的性教育影视片等。
“性差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教育没有早晚之说,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性的认识不一样,采取的教育方式可能也不一样。孩子的性观念,是在大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通过开展成人化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很多孩子都玩过‘过家家’的游戏,我们举办的这次活动和‘过家家’的性质相同,与成人的恋爱、婚姻是两码事。”何峰说。
当记者问起幼儿园开展性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效时,何峰说:“多年的实践证明,一系列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园的孩子普遍比其他园的孩子性格开朗,责任心强,懂得也多,他们对小朋友、对老师、对父母也更关心。”
支持: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那么,“集体婚礼”是不是幼儿园对儿童进行性心理教育的好方式呢? 【WWw.jab88.COm 88教案网】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马锦华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谈起发生在幼儿园这场备受争议的“集体婚礼”,她告诉记者:“我觉得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活动不会对孩子带来什么身心伤害,反而有利于他们日后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体验性别角色,强化责任意识,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有其积极意义。”
反对:有婚姻观游戏化的风险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振存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定要慎重。婚姻和爱情是很神圣的事情,是不能随意被游戏化的。让幼儿园的孩子装扮成‘新郎’、‘新娘’举行婚礼,甚至还互相拥抱说‘我爱你’,是欠妥当的,因为这种方式有导致孩子未来婚姻观、爱情观游戏化的风险。”
王振存认为,对中国的孩子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国情和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及特征,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不宜采取过分成人化的思维和设计。也有研究表明,8岁至12岁是开展性教育的理想阶段,到什么年龄阶段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通过举办“婚礼”对幼儿进行性知识和健康婚恋观教育,有揠苗助长的倾向。
在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幼儿园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接孩子的家长,他们普遍认为,对幼儿园的孩子开展性教育有点过早,举办“集体婚礼”的做法有点偏激。
谈起同行的做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幼儿园园长表示:“婚姻是一个人成长中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婚姻不是儿戏。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等于把成人化的思维嫁接到孩子的头脑中,让他们过早地‘玩’婚姻游戏。”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
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体会他们快乐的心情,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一天早晨,睿睿妈妈特别激动地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大班,每天早晨特别愿意上幼儿园,即使生病了也要来幼儿园,他说在家没意思”。
作为老师,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充分说明了孩子对幼儿园的依恋,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其实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都会带领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智力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孩子每天都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每一天都很快乐。有时在路上看到背着沉甸甸大书包上学的孩子,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感到很心疼……
游戏才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孩子在游戏中钻、爬、跑、跳,孩子的身体获得了足够的活动,促进了身体发育;孩子在游戏中要听老师讲解游戏规则、动脑思考,促进了孩子语言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动脑思考能力的提高;孩子在游戏中要与学着与小朋友和谐相处,促进了孩子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和礼貌行为的养成;孩子在游戏中要处理与小朋友的纠纷、矛盾,促进了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小朋友的鼓励,这就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游戏中的磕磕碰碰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成长资源,这些磕磕碰碰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把游戏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教育随笔:游戏时每个幼儿都是主角
下午户外游戏,带着孩子们平台上玩了集体游戏“踢球”的游戏,这是一个新游戏,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注意力,把球会踢到一个小朋友的脚下,这个小朋友再踢给另外的小朋友,因此,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游戏结束了,当我组织孩子们回到班里时,大部分幼儿还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回到班里请小朋友们讲讲这次游戏中的感受,忽然发现邦晨、宇涵两个小朋友趴在桌子不说话,表情沮丧,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将他们叫到身边,询问原因。宇涵说:“刚才玩游戏时,我都没踢到球。”邦晨接着说道:“有的小朋友都踢了好多次,我都踢到”此时,我才发现这次游戏中竟然有幼儿被忽略了,他们虽然也参加了游戏,当没有成为其中的主角,情绪自然低落。于是,我承诺他们明天再玩这个游戏时,一定让他们每个人都被轮上,他们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我将幼儿分成了两组,围城两个圈。这样,每组幼儿的数量减少了,每个幼儿被轮到的次数也就相应增多了。同时我也参与到游戏中去,会去每个圈里和他们一起玩,球踢到我身边是,我会把球尽量踢给那些不太主动的幼儿。游戏结束时,我将全体幼儿集中起来,特意问了问他们今天的游戏感觉,听着他们讲述自己怎么接到球,都踢给了谁,还有谁踢得好等等,看到他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得很甜,我也十分开心。
通过这次集体游戏,让我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今后的每一个活动中,我都要更加细心,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关注每名幼儿,让他们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做游戏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每一天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随笔: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刚看到宣传活动内容的时候,我感觉今年的宣传活动没啥意思。毕竟,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游戏。细细研究下来,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戏。用成人的眼光所看到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
既是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妈妈的我有天无意间问我的儿子:“幼儿园一天里你最喜欢什么时候啊?”原以为他一定会说是自由区域活动的,结果他却说:“最喜欢吃完午饭自由活动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可以跟小朋友们讨论植物大战僵尸……听到这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也许,那些我们认为的游戏根本就不算游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干扰实在是太多了。
在教研活动中,我将心里的疑惑说出没想到好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触:自己精心设计的娃娃家无人问津,孩子们更热爱用纸盒搭建的简单厨房;费劲制作的玩教具孩子们根本不买账……经过几次探讨,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实验,让孩子自由探索,自由发挥。一开始,我的心是忐忑的。害怕孩子们会无所事事,害怕他们举着木棒打到对方。但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原本想放在娃娃家里的美食被孩子们当成“外卖”进行游戏。原本放在益智区里的PVC管被孩子们拿到建构区当做房子的框架……一个个意想不到就这样发生了。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的我可以跟我的伙伴们一起跳皮筋,一起翻花绳。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踢毽子打沙包……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电子产品,即便是孩子也是整天抱着手机、Ipad玩游戏。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各种电子游戏。父母更是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孩子们游戏的权利早已被剥夺。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挚爱。孩子通过玩游戏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体会游戏的乐趣。
我希望我们小时候的编花篮、翻花绳能让这一代孩子传承下去;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在茶余饭后能凑到一起跳皮筋、打沙包;希望听到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少给孩子报几个特长,少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们。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童年只有一次,让我们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快乐游戏。让游戏真正点亮孩子的童年。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之一
游戏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可以反映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事物.美的本身就要体现环境、语言、行为的自然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幼儿感到身心愉快。幼儿喜欢画画和做手工等美术活动,而美术活动又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幼儿在这些实际活动中手脑并用,同时促进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也表现出她们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在一次大班的美工剪贴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将自己收存的废书带到班上来,把里面好看的画剪下来,,然后按自己的意愿粘贴成一幅完整的画。再把自己粘贴的连画画编成一个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杨子轩剪贴的是《三打白骨精》,而且还分别粘成一打、二打、三打。并且讲得淋漓尽致,讲出了一个孙悟空在打妖怪的生动情景。
游戏要布置适宜的环境,要适当化妆,装饰要尽可能有美感。游戏中文学艺术的语言,优雅的音乐,彬彬有礼的行为,优美的舞姿等,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对自然、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把游戏还给孩子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在精神活动的时候;当儿童自发努力时,正是他们对周围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物质进行全力搜寻的过程,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时刻啊!”然而,就在这神奇的时刻,如果他们的行为被影响,被制止,这是多么粗暴地扼杀啊!
教师和儿童心理的关系,犹如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儿童的心理就是教师需要伺候的主人。教师把桌子擦干净,把用具摆在固定的位置,做好这些后就退到幕后,克制自己想要帮助的冲动,静静地在旁边观察,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他没有需要,就不要擅做主张,一旦他们有所吩咐,就要立即给予满足。
教师的及时隐退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让孩子自主地发展能力、性格和人格。
蒙台梭利说:“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孩子们能够自己认真工作,而不在意教师在不在身边。”不管能不能做到,我想我会为之努力!
教育随笔:幼儿的游戏意识
今天角色游戏的活动时间又到了,丰怡雯担任的是理发店的发型师,有一个顾客来到了理发店,丰怡雯开始为他理发,她一只手拿着梳子,一只手拿着小推子,梳一梳、推一推,认真地,有模有样地为顾客理着发,理完了,顾客照了照镜子,高兴地走了。她看见顾客走了,又没有新的顾客来,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摆弄着理发店里的物品。摆弄了一会,丰怡雯看看还是没有顾客来,就起身离开了。丰怡雯来到美食店,对服务员说:“我饿了,给我一串韭菜吧。”她接过服务员给的韭菜串,然后独自坐在烧烤炉前开始烤他的韭菜串。她烤着韭菜串,烤了一会韭菜串后,听到旁边的小朋友说这个很香,那个很好吃,就又跑到服务员面前,大声地喊着:“我还要一串这个,一串这个。”好长时间过去了,她烧烤的热情依旧高涨,在老师的提醒下她才放下了手里的各种烧烤串,离开了烧烤店,回到了理发店继续当理发师,等待顾客上门。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是很强,对游戏的坚持性也比较差,不管是担任服务员、理发师、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或是顾客的幼儿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容易被其他游戏所吸引,不能很好地坚守岗位,尤其是当他们在无所事事或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就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各个游戏区都会有时而人多拥挤,时而冷冷清清的现象,当冷清的时候我们该怎样让他们觉得不那么无所事事,就是还要提供游戏材料,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
小班幼儿验血风波(游戏是生活,生活即游戏)
不久前,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验血了。在小班幼儿看来,验血是件很害怕的事情,孩子们对验血也很关注。在第二天的游戏中,验血情节在小医院中出现了。紫紫是医院的小医生,她穿起了白大褂,整理起小医院的物品。彦彦到医院里看病了。彦彦挂号之后进入医院,并在小椅子上坐下来,等候医生的处理。
紫紫看了看,问:“你肚子疼吗?”
彦彦说:“肚子疼的。”
紫紫说:“吃点药就会好的,不过,先要验血。看看有没有小虫子!”说着,就去拿棉花球。
彦彦一听双手直摆说:“验血很疼的,我不验血,我不验血。”
说着,彦彦转身就要走。紫紫用力拉住他,并大声喊着我,让我去帮忙。
游戏似乎到中断了。
小班幼儿容易将游戏和生活混淆,在他们看来,游戏是生活,生活即游戏。彦彦是个胆子很小的小男孩,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把游戏当真。彦彦是前几天验血哭闹最厉害的一个孩子,当时的彦彦满头大汗,用力挣扎的样子记忆犹新,从孩子今天的反应来看彦彦对验血还是心有余悸。怎样让孩子能安心接受验血,确实体验到验血的好处,在游戏中进行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于是我马上捂着肚子,说自己和彦彦一样肚子疼,让医生给我检查。紫紫还是建议给我验血。我问为什么?紫紫说:“(看看)你的血里有没有小虫子,没有(的话)吃些药就行了。有(的话)要吊盐水的。”我问:“验血疼吗?”紫紫说:“不疼,就这样弄一下就好了。”
我很快伸手让紫紫给我验血,彦彦不放心地在一旁问:“疼吗?”我告诉彦彦:“医生本领很大的,一点也不疼。”彦彦一看,果然是这样。他很快伸出手让紫紫给他验血。紫紫很细心地用棉花球给他擦了擦,再用针筒在他手指上戳了一下。彦彦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下来,对着紫紫笑了。我问:“彦彦,肚子还疼吗?”孩子高兴地说:“不疼了。”我说:“看了医生我们身体就会好的。彦彦是吗?”彦彦直点头。
紫紫和彦彦都顺利完成了验血过程,两个人都很满足。游戏继续。
我们经常在医院里看见孩子看病时大哭大闹的样子,因为孩子有过看病的痛苦经历,原因是孩子并不了解看病的目的和过程,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被动的接受这一切。因此游戏中开设小医院显得尤为重要,医院游戏让孩子更多的了解看病的过程、了解医生的工作,逐渐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亲近感,并愿意亲身尝试模仿小医生,逐渐喜欢医生。当孩子建立从惧怕医生——了解医生——喜欢医生这样一个心路历程,那么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孩子就会逐渐接受医生检查和行医,这将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啊!
教育随笔:走进游戏 走近幼儿
教育随笔:走进游戏走近幼儿
今年寒假期间,我读了由徐则民、洪晓琴两位作者编写的书《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学到了很多实际性的东西,因为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多实际性的案例,本书就是对一个个案例进行分析,从而讲出了一个个道理,这些道理透出的是老师们向幼儿学习的心得,我看到,他们在读游戏的同时,也读懂了每一个幼儿。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分别讲到:
一、游戏的作用包括:
1.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2.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
二、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1.还幼儿真正的游戏自由;
2.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三、追随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
1.适时介入适度回应,推动游戏发展;
2.充分发挥共享交流的作用。
四、确保时间与空间,践行各类游戏:
1.遵循主流价值,落实幼儿园基本活动;
2.让环境材料推不动游戏发展。
五、带领教师在游戏中“学研做”:
1.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
2.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
3.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
六、确立快乐玩有效学的理念,在游戏设计中和积累:
1、教师设计个体游戏;
2、对集体教学游戏的思考。
本书内容全面,细致的解剖了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不管是从书中的案例看,还是从现实幼儿的日常生活看,都证明这一点,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种内容。好像就是这样,很多类似的过程,每天每时每一刻好像都在发生,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就是在游戏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
那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幼儿的游戏呢?
首先就是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还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自由,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站在幼儿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想问题。
那到底幼儿的自由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书中介绍了一个故事《不可少的开场》,故事中讲到在玩游戏前一定要聊一下,“想玩什么,谁想去玩”这样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还能发挥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老师在游戏前,尽早扫除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障碍。经过经验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主题,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情节,自由选择同伴及玩具。但是,当给幼儿很多自由时,幼儿就会自己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幼儿的需要?怎么回应?回应程度如何呢?研究者发现可以从两个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的内容是否接近课程目标,二是,活动是否满足群体需求,研究者画了一个坐标,从而得到四个象限,再根据象限内容的不同,分别对生成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已发展的眼光看待游戏中自发产生的各种内容。通过研究各种案例发现,幼儿生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参与活动的人数也不断变化,一些在第一象限,是应该发展的内容,由于和老师和幼儿不同步,没有及时跟进,最终远离课程目标,而一些不起眼的内容却被老师睿智的回应,师幼间的互动转化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这里动态的实施价值判断,回应策略,是保证幼儿快乐、自由游戏的关键。
我们始终倡导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资助的游戏过程,但是为什么老师在参与时会变得如此乏味且有负担呢?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把游戏作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追求即使目标的达成,责任过多而失去趣味。事实上,我们应忘记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年长者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就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
那我们如何才能走近幼儿?
让幼儿充分自主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了解幼儿。根据皮亚杰观点,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应,因此,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游戏就成了教师了解幼儿的窗口,看懂了游戏,就看懂了幼儿。这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看有而游戏,耐心观察分析,游戏的行为,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应该在游戏时,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呢?首先要看幼儿在干什么,这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兴趣需要,其次看幼儿干的怎么样,这但应出他们的经验水平,包括语言、动作、想象力等,再看幼儿的态度,这个能反映幼儿情绪情感,个性特征,只有教师在读懂这些的基础上才算走近幼儿。通过书中案例会明白,只要我的回应得到了幼儿的积极呼应,在提升幼儿水平的同时,支持和维护幼儿的游戏进程,帮助幼儿更好的实现了游戏意愿。
一般而言,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入其中。但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时,教师应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构思。以下几种情况,老师可以进行介入:
1.当幼儿寻求教师帮助时,教师根据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不同回答,对于简单的要求,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当经验高出幼儿水平很多时,教师应该直接帮助幼儿解决;当幼儿的问题要求不现实时,老师要直接指出问题所在。
2.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材料有安全隐患时或当幼儿行为过激时。
3.当游戏纠纷无法自己解决时。
4.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准备放弃时。五,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意愿时。
6.当教师遇到个别儿童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通常在结束时,会组织一次总结交流,因为有的幼儿尽兴,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围坐在一起,引导幼儿回忆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幼儿争议思考。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情况、年龄不同,控制在5-20分钟不等。交流内容包括:分享快乐,总结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
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生来好动,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实践工作中,幼儿教师不了解游戏,就不了解幼儿。因此做为一线老师,更应该把理论付诸于实践,认真研究幼儿游戏的真谛,才能走进游戏,走近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