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游戏活动:小木匠做家具
发布时间:2021-07-12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目标:1.尝试用锯子将泡沫塑料锯开,使用锤子和钉子将锯好的材料组装成“家具”。2.在制作前绘制设计图,尝试有目的地制作。3.学习安全使用锯子、锤子等工具。准备:1.将医用胶布和毛线缠绕在长约30厘米的锯条的一端,做成简易的锯子,或购置便于幼儿单手持握的小型锯子;儿童手套。2.泡沫塑料,软木板(如裁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锤子,长铁钉。3.将若干家具(床、桌子、凳子等)的图片布置在墙上。玩法说明:幼儿自主设计“家具”,并绘制设计图,然后用锯子将泡沫塑料锯成所需要的形状,用锤子、钉子将塑料泡沫和软木板钉在一起,组装成“家具”。指导要点:1.活动新推出时,帮助幼儿明确操作流程,即先规划后裁制,最后组装;提出安全使用锯子、锤子等工具的要求,明确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自己和同伴的方法;组织幼儿讨论合理规划、使用材料的方法,如从材料的边缘开始使用,及时将散落的材料收回筐中等。2.如果幼儿一开始就急于使用锯子等工具进行操作,可提醒幼儿先想一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家具,并把它画下来。3.有的幼儿进区后迟迟不动手,可能是在构思,教师不要急于干涉。如果一段时间后幼儿还是不动,教师可提问:“你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吗?”如果幼儿在设计上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墙上的家具照片并进行模仿。如果幼儿在绘图上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所构想的家具式样,协助幼儿绘制设计图。4.观察幼儿使用锯子时双手能否协调配合,锯子的抓握方式是否安全。5.观察幼儿能否依照自己的设计锯出相应的形状。如果幼儿在形状的切割上有困难,可引导幼儿先用铅笔在泡沫塑料上画出相应的形状再锯。6.观察幼儿是否有合理利用材料的意识,能否从泡沫塑料的边缘开始使用。7.观察幼儿是否明确各部分材料间的结构关系,能否用锤子、钉子将软木板和泡沫塑黼一起,组装成“家具”。延伸活动: 用颜料装饰自制的家具,用于“娃娃家”等角色游戏。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游戏活动:看谁放得多
目标:1.在装满水的杯子中逐枚放人回形针,观察水面逐渐隆起的现象,初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2.尝试对照步骤图明确操作步骤。准备:1.纸杯,回形针,装有水的大容器,抹布。2.图文并茂的操作步骤图。玩法说明:幼儿把纸杯装满水,把回形针逐枚放入水中,放到水即将溢出杯口的状态为止,观察水面的变化。指导要点:1.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了解操作的方法和步骤。2.观察幼儿是否明确纸杯中一开始就要放满水、回形针要轻轻放入等操作要求,如不明确,提醒幼儿将纸杯中的水加满,引导幼儿观察同伴是怎样放入回形针的。3.引导幼儿在放入回形针的过程中关注杯口水面的变化,用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回形针放进水里,水面会隆起?”幼儿的回答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应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4.鼓励幼儿数一数在水溢出杯口前自己放入了多少枚回形针,也可以和同伴比一比谁放得多。5.提示幼儿操作完后将纸杯中的水倒回大容器中,用抹布将回形针擦干并收拾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游戏活动:叉子玩杂技
目标:1.组装叉子平衡杆,通过调整叉子的位置感知平衡现象。2.愿意耐心、细致地进行多次尝试,直至成功。准备:1.两把大小相同的金属叉子;一颗纽扣或一枚硬币,厚度以能插入叉头缝隙里为宜;杯沿平滑的玻璃杯一个。2.叉子保持平衡置于杯沿的示意图一张。玩法说明:将两个叉子对插在纽扣的两端,把纽扣水平置于杯沿,调整好位置后松开手,让其在杯沿保持平衡。指导要点:1.活动新推出时,教师在集体中演示叉子平衡杆在杯沿保持平衡的现象:“今天一颗纽扣(硬币)和两把叉子要站在杯沿给大家表演杂技。”引导幼儿明确活动内容,并将图片及材料投放到科学区。2.观察幼儿能否按图组装叉子平衡杆,明确叉头要插紧纽扣,引导同伴间互相学习。3.幼儿可能会问纽扣要插在叉子的哪个口子,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鼓励幼儿自己去试一试什么位置能成功。(不管插在什么部位,只要实现两边平衡,实验就算成功,但一般来说叉子位置越低,重心就越稳,实验就越容易成功。)4.提示幼儿在往纽扣上插叉子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向,避免误伤自己或同伴。5.观察幼儿是否会调整两把叉子之间的角度,可追问幼儿调整的原因,以引发他们对重心、平衡等因素的思考。6.如果幼儿多次尝试仍然失败,教师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或同伴的操作过程,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幼儿调整后再次尝试。7.操作一段时间后,可在集体交流环节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交流成功的经验,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延伸活动:提供“平衡小丑”等游戏材料,进一步丰富幼儿有关平衡的经验。比如,“平衡小丑”的玩法是:在厚纸片做成的小丑的两只脚上插接雪花片,通过调整雪花片的数量和插接方向,让“小丑”在悬空的支架上保持平衡。
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打电话
目标:1.感知声音可以通过管状材料从一头传到另一头的现象。2.在“打电话”的情景中尝试两个人合作探索。3.能控制音量,避免音量过大损伤同伴的听力。准备:用管状材料(如PVc管、纸筒、塑料软管等)连接成传声筒。玩法说明:两名幼儿合作探索,一名幼儿对着传声筒说话,另一名在传声筒的另一端倾听。指导要点:1.创设“打电话”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的玩法。2.观察两人共同玩“打电话”游戏时是否明确“听”和“说”的关系,能否互相配合。如果两名幼儿出现同时听或同时说的现象,可通过提问“两个人都说(听),谁来听(说)呢”引导幼儿关注两种角色之间的配合。教师不要替幼儿分配角色,如果幼儿之间不能较好地协调,教师可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分配角色。3.创设“说悄悄话”的情景,引导幼儿控制音量。当幼儿用较大的音量对着管子说话时,教师可请他的同伴表述“听”的感受。4.幼儿说话时鼓励其先对着管子说一说,再离开管子说一说,然后问一问另一端的同伴在两种情形下声音听起来是否一样。
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分一分
目标:1.观察筛豆子现象,感知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大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不能将豆子撒在地上或放入口、鼻、耳中。准备:1.将两种及以上大小差异明显的豆子(如芸豆、黄豆、绿豆)混装在整理箱中。2.各种有孔容器(如筐子、漏勺、蒸笼等),容器的孔径比小豆子大,比大豆子小。容器大小适宜幼儿操作。3.铲子、勺子等舀豆子的工具。玩法说明:幼儿利用有孔容器将混装的不同种类的豆子分类。指导要点:1.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豆子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操作。2.活动前,帮助幼儿明确“整理箱是豆宝宝的家”,了解筛豆子要在整理箱中进行。活动中,对幼儿及时捡起豆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将豆子撒到外面。3.活动初期,观察幼儿是否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若发现部分幼儿用手拣豆子,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关注提供的工具、材料。4.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和操作后,引导幼儿关注用有孔容器装豆子时出现的“漏豆子”现象。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豆子大小、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能否漏下之间的关系,如:“什么样的豆子从洞里跑掉了,什么样的豆子留在了筐子里?”5.当有孔容器中仍有小豆子却不再漏下时,观察幼儿能否用晃动、拍打容器等方式促使小豆子漏下去。6.待全体幼儿都参与过活动后,让分得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使用工具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