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

发布时间:2021-07-01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

我大概天生就长了一张好人脸,特别招小孩儿喜欢。

昨天我在小河边挖土,给月宝准备种植作业,突然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嗨,阿姨,你是捉蛐蛐吗?”

抬举我了孩子,阿姨哪有那个本事啊!

男孩知道我要种种子,就很热心的用石头帮我挖土,两只手捧着放进我的袋子里:“阿姨,你真好,还帮你女儿做作业,我妈就没时间管我。”

我看看他,大概8、9岁的年纪吧,背了个书包,步行回家,好像的确是没人管。

“没有大人管着你还不好?你多自由啊!”我逗他。

“不好。”他沮丧起来,“有人管着、唠叨着才是爱我啊!”

我做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你们这些小孩真难伺候!唠叨你们,你们嫌烦,不唠叨,你们又说缺爱。到底要怎样?!”

他想了想说:“可以唠叨,但是不要逼我们听。”

哐啷,我挖土的铲子都掉在地上了。谁说孩子们是一张白纸,他们明明是智慧的化身啊!这个孩子,简直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记得我写完“优秀的妈妈,话都少”这篇文章时,就有妈妈在下面留言:“如果只说一遍,孩子不听怎么办?不唠叨的话就是放任自流,难道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吗?求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特别害怕家长找我要方案,因为那会迫使我站在家长的一边来对付孩子,你们应该知道,我明明和孩子是一伙儿的。

而且方案这个词,带着明显的目的性,非要孩子去听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我和月宝一起看动画片,有时她看到妙处,还想再看一遍,就对我说:“妈妈,你往后倒一点。”

我嗖嗖地往后倒了,她叫起来:“往后,往后倒!”

“是往后倒了啊!”

“这不是往前倒吗?”

我问她:“你是想把看过的再看一遍吗?”

“对啊!”

“那是往前倒!看过的是前,没看过的是后,记住了吗?”

但是下一次……

“妈妈,往后倒!”……“哎呀不对,是往后、往后啊!”

有一次我们开车出门,车里给她放着故事,她又来了:“爸爸,往后倒。”

哈哈,我说:“她根本就分不清前后,她说往后你得往前你知道吗?”

“到底是往前还是往后?”月爸左三下右三下的调了半天,最后彻底凌乱了。

但是就在那次,我坐在车里看着前面的路,突然发现:没走过的路是“前方”,走过的是“后方”,但是从时间上看,我们经历过的是“以前”,没经历的是“以后”,这个逻辑完全相反,到底谁是对的呢?

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朋友圈问了一下,果然,我们这些大人,对“往前”和“往后”的理解也截然分成了两派。

没有标准答案,现在想想,我一直要求月宝按我的逻辑分清前后,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不是吗?

前几天有位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件事,她意外怀上了第三胎,打算生下来,可是家里的老人觉得他们小夫妻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劝她不要生,但是没想到她意志坚决,于是家族中动用了很多人对她又是规劝,又是警告,甚至直言:她如果再生第三胎,就和她断绝关系。

关于这件事,如果我开放留言,鼓动大家评论的话,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而且不用评判,肯定条条在理。

你说谁说的是错的?我觉得没有人说的是错的。

世界上的事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每个人的说法取决于他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受自己的经历和三观的影响。

同一件事,对这个人来说是对的,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错的;对同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事情此刻是对的,下一刻可能就是错的。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它通常介于中间的灰色地带。

那如果对同一件事起了争执,该怎么办呢?答案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只有他自己有这个权力!

比如那位朋友,该不该生下这个孩子?我的答案是:自己决定。

别人的意见、建议、威胁都是一种越界的行为,带着浓浓的善意,却造成了剥夺别人自由的伤害。不可取。

当然,孩子生下来,自己承担责任,老人不搭把手,经济上不支持、不帮衬也都是老人家自己的自由。

说了这么多,和唠叨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觉得吗?那些喜欢干涉孩子的老人,并不是一天长成的,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喜欢唠叨孩子、干涉孩子、喋喋不休到你服了为止。

3岁时,妈妈要求“给你穿哪件衣服你就必须穿哪件衣服”

18岁时,她会要求“让你考哪个大学你就得考哪个大学”

4岁时,你不喜欢吃西蓝花,但是妈妈把西蓝花喂到你嘴边:“吃一口吧,多好吃啊,又美味,又营养,吃一口吧吃一口吧。”

25岁时,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她会说:“你的工作多好啊!别人想要还得不到呢!你别眼高手低,调整心态,好好珍惜吧你!”

5岁时,爸爸说:“这个孩子太淘气了,我不喜欢,你不要和他玩。”

30岁时,他会告诉你:“这个男人我看不上,你要是嫁给他,咱俩就断绝关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在一段亲子关系里,也在代代相传的轮回中。

习惯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控制孩子的家长。

孩子一点也不烦妈妈的唠叨,就像那个男孩说的一样,妈妈的唠叨在某种层面上说,是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孩子都懂。

他们烦的是,妈妈喋喋不休地要求自己按照她的指令去做,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的头上,要用那些固守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框定他的心智。

所以孩子的反抗就是自保,确保自己不要走上毫无主观能动性的傀儡之路。

那我们让孩子好好吃饭、少看电视、认真写作业、早点上床睡觉都错了吗?

孩子小时候,各种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从不否认家长应该在这些方面多花费些气力。

但是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生活中各个角落依然存在着很多孩子自由探索、自己拿主意的机会,比如,该不该把拳头放在嘴里尝一尝。

你有用“脏净”来评价他吗?你有用“不要”这样的词来限制他吗?

他想爬树的时候呢?

他想玩沙子的时候呢?

他想把面团放进鱼缸里的时候呢?

我们评论一件事,只代表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好恶出发而产生的结论,对孩子,未必都有利,未必都有用。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从小时候紧紧抱着,供养他一切,到后来牵着他两只手,让他学会行走,直到最后,完全放手,让他走自己的路。

我们永远都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是却不能要求他听命于我们。未来谁都没有去过,还说不定,谁是谁的引领。

小时候最难忘父母的唠叨,长大后最想念父母的唠叨,成年后最幸福的,是有父母的唠叨。

只要父母不强势,唠叨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唠叨也会伤孩子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那么父母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呢?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其次,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最后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

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读尹建莉的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让我久久沉浸在书中,虽没有读完,但已不能忘记那朴实却引人深思的字句。去年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时凭着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读完,作为一个不是母亲的年轻幼儿教师觉得很多做法太好了,但案例毕竟有限,反复看可实践可操作的也是很有限的。教育孩子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做法就好了,大家可以借鉴前人的做法和思想去教育孩子,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有些方法觉得很好,但是操作起来不见效果。育儿是一种理念,只要大的方向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用问别人你该怎么做,该如何去做?你和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她,你了解他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你最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看到现在带给我自己最宝贵的经验是: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爱他如他所是。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自省的过程。读完本书第二章中一篇“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文章中的种种理念,直击现实生活中的“反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叹息——人们将那么多错误的做法,都累加在孩子那幼小而稚嫩的心灵上。时光不能倒流,有很多时候,可能不是发生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而是你的一些无意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都不可挽回的。

尹老师提出所谓的“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学生做的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学生,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书中说到:经常被苛责的学生,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学生,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学生,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学生,会越来越刻板固执。书中举了很多的实例向大家阐述,其中提到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四十岁的中年单身女士,就是因为父母的严厉教育,警告的方法不管用就采取打骂的方式解决导致她断送了一生的美好生活,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这悲惨实例后面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有些家长在生活当中遇到孩子犯错误或者做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事就开始着急,为孩子好的心是每个家长都具备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教育孩子,只知道着急着采取警告的方法,见不出效果一生气一发怒就容易打骂孩子,从心理上将所有的错都推到孩子的身上,却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做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爱,你越严厉,他就越退缩,慢慢地离你越来越远。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鼓励而不是一直严厉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教师不但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应该放下心中的棍棒,并且是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时刻告诉自己:耐心的对待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案例:小敏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提问了问题。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敏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平平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的孩子说:“老师,让我说吧!让我说吧!”小敏看着平平,他小声地说:“老师,让我再想想!”“老师,让他想好了再说吧,我已经想好了。”贝贝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问题。小敏安慰孩子们:“老师保证你们都会有机会说的,让我们再等一等平平吧!”小敏用眼睛鼓励平平大胆说,平平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小敏和孩子们一起用力鼓掌。

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时常会遇到。但是真正能做到像这位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这一句“让我再想想”,尊重孩子思考的权利,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耐性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往往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没有耐性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会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个儿童探究的权利,会扼杀了他成功的欲望,会熄灭了他创新的火花。

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行为,自主探究是儿童的权利,教师和家长都无权剥夺。“让我再想想!”这是一个求知者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执着的个性,是燃烧着的创新的火焰。儿童们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点关爱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点关爱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他时刻提醒我,要爱学生,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小W,一个中途转来的孩子,人高马大,因为成绩差,本该上高一年级的学生却被留了下来,记得刚开学的头几天,常常收不到他的作业,而且好几次对我说:“老师,你们这里读书真累。又不好玩。”我就问他,在老家是怎么读书的?他说,不用做作业,每天跟高年级的大同学PK打架。听了他的话,我的心就凉了半截,这样的学生怎么教?为此特意找来了他的妈妈,要求最起码孩子的家庭作业要完成。一段时间后,小W能把作业交出来了,但字写得不好,后来又跟孩子的妈妈联系,他妈对我说:“老师,他现在好多了能写字做作业,以前在老家从来不做的。”我说孩子是有点进步了,但我们还要让他做得更好。慢慢地在家长、老师两面盯下,小W的的学习稍有起色。但进入三年级后,可能由于作业量增多,作业的难度增加,小W又开始老毛病重犯,作业不认真,常常偷工减料,而且贪玩的现象日趋严重,多次跟他家长联系,他妈妈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不听话,常跟妈妈顶嘴,而父亲虽能管住孩子,却不管。他妈妈一再地说:老师,麻烦你多操点心,我是实在没法了。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由于小W气力较大,我就让他负责中午用餐的搬桶和汤盆的发放,这件事他能有始有终的做好,而且等大家用完餐后,还能把桶和盆都放整齐。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借机找他谈话,表扬他对所做事情的负责任,而后话题转到他的学习上,其实他的脑子还是较机敏的,只是没有好的引导,再加上家长的放任。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对待学习要像负责班级用餐一样,相信你会做得很好,还多次打电话给他父亲,和他谈谈孩子的情况,希望能抽出时间管管孩子。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谈心,小W有了些许的进步,虽然成效不大,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小W会有长足的进步。

从小W的身上,不由得想到教育学生除了要付出耐心以外,更多的是付出我们的爱心。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弗洛姆说:“爱是一门需要用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书,要读懂这本书必须学会师爱,研究师爱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我们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小W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小W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点音乐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点音乐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我颇有感触。特别是一位音乐家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记得法国的大文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学,二是文学,三是音符。”音乐教育对孩子潜能的开发,确实有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音乐的熏陶。

从现实生活中看我们周围的普通人,我们也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社会交往易成功、工作成绩也较好的人,同时也是多才多艺的人,他们过去接触过音乐,受到过一些训练和熏陶,虽然在长大成人时,没能选择做音乐工作者,但他们有较好的性情、灵活的思维、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与他们所受的音乐教育有关,也有他们成功人生的有利因素。

音乐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对其记忆力及有意注意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即使知识欣赏,也需要一种对音符变化的连续记忆,而这个过程不是被强迫记忆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愉快的过程,是孩子易于接受的。对于音乐艺术技能的学习者来说,就更有利于技能的培养,因为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了音乐,音乐的每个音符的出现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对于欣赏者、演奏者来说,其旋律是要记忆在脑海中的,对于演奏者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知道孩子注意的发展是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孩子对于音乐的喜欢天性,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而音乐的学习正是需要在喜爱、先欣赏的基础上去进行有目的地学习,这就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做呢?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定时给孩子播放音乐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选择一天中的某个固定时间,按时播放音乐,如起床、晚饭后、睡觉前等,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播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0-30分钟,播放的乐曲或歌曲不要频繁更换,这样孩子在一个无意识的记忆过程中,固定的听一段音乐,有助于唤起孩子固定的记忆,激发听音乐的兴趣。

2、精心选择,适时参与

2岁多的孩子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有特殊性,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舒畅、愉快的古典音乐让孩子欣赏、例如奥斯的“时钟店”、莫扎特的“玩具交响曲”等都是孩子喜欢的经典作品。在听音乐时可以这样指导:“闭上你的小眼睛,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你能有声音表示出来吗?”以此来提高孩子听音乐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些歌词浅显,节奏单纯的儿童歌曲,反复播放,孩子听后,往往跟着哼唱起来,例如教材“小小兵”、“小小粉刷匠”等都是适合此年龄阶段的音乐作品。这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唱,让孩子看了家长的口形和面部表情,要求吐字清楚,表达出歌曲的情感。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可以和孩子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做音乐节奏游戏,如拍拍手、跺跺脚、玩玩小木鱼、小铃铛、小拨浪鼓等,让孩子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认识。

3、参加多种音乐活动

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多收看电视、多收听收音机中少儿音乐节目,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共同观摩表演等活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音乐意识氛围,提高孩子的音乐兴趣与品味。

4、处处有音乐

家长和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语言编成歌谣,游戏中也带有音乐。

其次,对孩子的节奏、音色、音准方面也要加强训练。

相信通过这样的加强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自身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等。

育儿心得:请给孩子一点自信


育儿心得:请给孩子一点自信

最近我看了《伤心的影子》这本书,《伤心的影子》是著名作家张之路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里记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张之路在封面写了一句话:我希望我的这些作品,既是一部部神秘的戏剧,又融会着严肃的人生命题。文学的陶冶是舒缓的,它是润物无声的细雨,看似柔软,却能力克金石。对这句话我感触很深。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静静的石竹花》这个故事。

在《静静的石竹花》这个故事中我认识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身世、经历让人觉得可怜。她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爸爸在一次事故中去世,这就让她的生活缺少了该有的欢乐。再加上她又长着一张歪嘴,这使她更感自卑。虽自卑却有追求,热爱美术的她因为“我”的原因,有机会参加一次“美展“开幕式,偏偏又因为这张歪嘴让区里的领队觉得会影响国家形象要让她离开,为了不让她失望“我”想到了让她戴上口罩参加开幕式的法子,没想到“我”的“好意“更让她自惭形秽,她只好悄无声息地离开展厅。这种种打击如何让她在今后自信地生活下去?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人们的鼓励,越是做错事时越需要别人的鼓励。这点我深有体会。

我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次,我参加劳动,因为做得不好,劳动组长又是一个挑剔王,她使劲地数落我:“你怎么那么笨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我们劳动组十多个人,哪一个做得跟你一样啊,你看看,你看看啊!这种小事都做不好,真是的,真是一头活生生的猪!”最后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怎么可能笨得像猪一样啊,这大伤我的自尊心。我不敢大声地哭,让其他人看笑话,抽泣地说:“组……组长,对不起,我……我错了,我……我也许真的有点笨,请原谅我。”组长白了我一眼,说:“那还不快去擦玻璃!”人在缺乏自信的时候也许也降低人的各种能力。我泪眼朦胧,稀里糊涂地就拿了一块我误以为是浅黑色的抹布,其实是块脏抹布。我,心情烦乱,就胡乱地擦了几下,也没有用报纸擦干水渍,劳动结束的时候,我也忘了检查玻璃有没有擦干净,就说完成了,老师检查完之后,叫我和组长去她的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我们。回去时,组长又冷冷地白了我一眼。这接二连三的责骂、白眼,让我伤心,伤自尊。连自己的判断能力、劳动能力都下降了。假如在我做不好的时候,有人鼓励我一下,我想情况一定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次,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我考得非常不理想,才考了八十二分,根据我的分析,老师都会这样做:1.请家长2.请吃“竹笋炒腌肉”3.惩罚洗厕所或抄课文。4.狠狠地骂一顿。可是,我全都猜错了,老师非但没骂我打我,还摸了摸我的头,和蔼地说:“怎么了,因为考试伤心吗,没关系的,要知道,老师我小时候也考不好过,下次努力就好了。”我十分惊讶,老师没有给我思考的时间,又说:“快上课了,回教室吧!”回到家,我猜妈妈看了试卷会晴转多云,我万万没想到,妈妈也没有生气,而是说:“你认真就好了,就怕你是随便乱做的,那就不好。”我“哦”了一声,说:“妈妈,我回房间做作业了。”我躺在床上使劲地哭,这不是委屈的泪水,而是充满感激的泪水,感激老师的鼓励、感谢妈妈的信任。哭过之后,我总结、反省,浑身充满了力量。接下来的考试,我格外认真,考了九十四分。这再一次证明人在逆境时别人的鼓励有多重要。

我还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想要找几位六年级的学生指导,校长知道了,急忙把六年级所有同学名单交给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在几个同学的名字上画了圈,说:“这几位同学天赋很高,过一段时间我再来。”校长很惊讶,因为名字被画了圈的这几位同学,要么很调皮,要么学习成绩非常不好,但他还是觉得心理学家的话不容置疑,于是就没多想。谁也没想到,那几位原本在老师眼里笨拙的学生知道心理学家说自己很有天赋之后,刻苦读书,竟成为了班级里的尖子生。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又来到了这所学校,校长立刻将所有事情告诉他,并说:“大师,他们本来都是些差生,没想到他们各个都那么有天赋,您的眼光实在太好了!”心理学家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说:“我只是在名单上随便画了几个圈。”

综上所述,鼓励是给人自信的秘诀。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做错了事,只有骂,才能让孩子悔改,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样深深刺痛了孩子的心,孩子失去了自信,又怎么能做好一件事呢,他们的心里都在想:爸爸妈妈说我根本做不好这件事,反正也做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随便做好了。反过来,在孩子需要鼓励时给孩子鼓励、让孩子自信,那样也许孩子的潜能也会得到挖掘。

也来唠叨一下“幼升小”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前途无量的开始,很多家长选择幼升小择校,没经历过的不知道,这里面真是很复杂,利弊权衡,很是纠结!

兜从一岁开始,我就开始琢磨孩子的上学问题,之前也不听谁说过一嘴,孩子要上学,除了户口必须落在当年学校招生范围内的片区,而且必须要落满三年,也就是说,六岁上学,三岁前就必须搞定这个落户问题,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三:

第一,姥姥家,那也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从小到大就没离家多远过,所以周围的学校,孰好孰坏也是心知肚明,比较好的,是古二小,可是姥姥家不在该片区,纵然离的很近,也是毫无人情可言的,而且,姥姥家的房子小,孩子在这里上学,我回来住都会觉得挤,为了进个连区重点都算不上的小学买套房?不划算,而且距离市区比较远,升值空间小,pass!

第二,通州,当初买房子,纯粹是看上了这里的闹中取静,当然了,不可否认的还有就是便宜,孩子?完全没考虑过,否则也不会买两居了,总觉得很遥远的事情,可是如果真要在北京没别的窝,就这么一个地界,周末的升学环境,就不那么乐观了,首先,学校软硬件和城里肯定是没法比,很多虽然是名校的分校,可是我也听周围人说了多少次了,所谓的分校,那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老师都是就地解决,真给你从城里调过来?开,开,开,你开玩笑哪!还有,就是同龄人的素质,通州现在几乎就是外来人口聚集地,首先说,我并没有歧视外地人的意思,北京也一样有不是东西的,但是,通州这种现状就决定了,如果就地上学,学生素质肯定是良莠不齐,这兜上本小区的幼儿园就已经感觉到五湖四海皆兄弟了,上学?no,我坚决不会同意,也许是北京人的那么一点点优越感在作怪,但是,进城读书,必须的!

最后一个,就是奶奶家了,东二环,其实兜一出生,户口就落在奶奶家了,可是后来我实际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同是挨着的几个楼,划片完全不同,偏巧兜奶家划片的小学就不好,临二环主路,学校没有什么成绩,在周围的几个学校来说,不说垫底,也差不多,没办法,最后一条路了,必须得硬着头皮走,开始了漫长的看房之路。

最终决定买了一套超级蜗居,50平,为了儿子,小总价就是优选了,就在这看房过程,就感觉到了北京房价的超级大波。所以在儿子二岁半之前,终于咬牙买了,虽说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名校,但是在这片,还算是个相对好的学校,而且,在这附近买房,不说赚,但至少不会亏,保值空间比较好。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斗争过,反正都是买房,干嘛不买名校,那时候史家的片区房也就在2.6-2.8w左右(我买的2.2),但是多方打听,那样的名校,出入接送孩子的,非富即贵,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小头小脑的,就是那句话,您开个富康,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孩子之间的攀比非常严重,名车接送,专职保姆,我的娃如果进去了,每天得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看了个论坛,里面有个孩子爹开捷达接孩子,第二天接到孩子电话,让他把车停远点,别让同学看见,看得我这个心寒,算了吧,儿子成不成才固然重要,但是做人还是根本,从小接受这样的刺激,难保孩子不为了挽回面子撒谎,或者承受极大的心里压力,这还读什么书,所以干脆放弃了去名校的想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不丢人!

当个妈容易吗,一天到晚得琢磨多少事?最开始跟兜爸说的时候,他完全不理解我的行为,说我杞人忧天,结果经历了买房后才发现,周围多少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谈论起来头头是道,丝毫不逊于尔等,一问,孩子才几个月。如果真等等孩子快上学的时候,你再去找,那真是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那不是对孩子不负责么?等到孩子上学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还不得懊悔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能做到的,我会尽120%的努力,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的苦心,学校再好,孩子不学,也是白瞎,他学的好,小升初,我就能松口气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老师,你也轻一点 玩活动区时,孩子总显得很兴奋。这不,刚开始玩,教室里便炸开了锅,一片喧哗。看到小朋友踩到了彩垫的袁涛,大声地喊着:\"徐文韬,不要踩,不要踩!\"智力区中的顾泽辉,边称着积木,边大声地说:\"99斤!...
    2020-12-16 阅读全文
  • “老师,你也轻一点” 在活动室玩游戏时,孩子们总是很兴奋。游戏刚刚开始孩子们就“炸了锅”。看到有的小朋友扔玩具,李志苗大声叫着:“你们别扔了······”张瑞涵边走迷宫边吆喝:“我快成功了,我快成功了······”还有很多...
    2021-09-09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背景: 我们家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孩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吃饭、睡觉、穿衣等基本都由奶奶包办,甚至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也顺着奶奶的想法。奶奶总是为孩子准...
    2020-09-27 阅读全文
  • 打针一点也不痛 2020教育笔记 医院来给孩子们打预防接种针,孩子们排队等待打针。轮到金盛了,他那紧张的眼神告诉我他害怕打针。我看看往后躲的金盛,灵机一动说:“咦,金盛快看啊,这儿有一个小猫咪一样的杯子呢,好漂亮哦!”当金盛全神贯注的...
    2021-01-23 阅读全文
  • 唠叨也会伤孩子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
    2020-11-05 阅读全文

玩活动区时,孩子总显得很兴奋。这不,刚开始玩,教室里便炸开了锅,一片喧哗。看到小朋友踩到了彩垫的袁涛,大声地喊着:\"徐文韬,不要踩,不要踩!\"智力区中的顾泽辉,边称着积木,边大声地说:\"99斤!...

2020-12-16 阅读全文

在活动室玩游戏时,孩子们总是很兴奋。游戏刚刚开始孩子们就“炸了锅”。看到有的小朋友扔玩具,李志苗大声叫着:“你们别扔了······”张瑞涵边走迷宫边吆喝:“我快成功了,我快成功了······”还有很多...

2021-09-09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请给孩子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 背景: 我们家和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孩子是由老人一手带大的,吃饭、睡觉、穿衣等基本都由奶奶包办,甚至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也顺着奶奶的想法。奶奶总是为孩子准...

2020-09-27 阅读全文

医院来给孩子们打预防接种针,孩子们排队等待打针。轮到金盛了,他那紧张的眼神告诉我他害怕打针。我看看往后躲的金盛,灵机一动说:“咦,金盛快看啊,这儿有一个小猫咪一样的杯子呢,好漂亮哦!”当金盛全神贯注的...

2021-01-23 阅读全文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

2020-11-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