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如何应对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发布时间:2021-06-19 幼儿园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 区域观察记录观察内容: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中二班活动室
观察对象:盛盛
观察目标:正确了解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鼓励、引导幼儿正确与同伴交往。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游戏活动中,盛盛小朋友都会频繁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小朋友们也不太愿意和他交往。我通过观察发现,盛盛其实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也很乐意与他们一起玩,每次教学活动他也能积极参与,表现自己,但是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也总是有小朋友告他的状。[大学生范文网 1467.Com.cN]
分析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与盛盛妈妈沟通得知,盛盛在家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的宠溺。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间的沟通和交流时,欠缺技巧。缺乏与同伴分享的意识。
解决策略:
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平时多关注他,引导他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在他与同伴发生争执时,鼓励他与小伙伴要团结,要互相谦让,有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感受与小朋友共享时的快乐。及时肯定他的进步。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笔记:《静观幼儿之间的冲突》
教育笔记:《静观幼儿之间的冲突》
孩子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例如争抢皮球、故意挑逗、不慎触犯等事件屡见不鲜。碰到这种事,我们教师的做法一般是赶快避免并正确解决,以免让冲突升级。然而一件小事却转变了我的观念,教师在重视孩子怎么解决冲突的基础上,不妨静观,看看孩子自己本身的解决之道。
一次下午在户外自选体育器械活动时,辰辰与牛牛因争抢一个皮球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我刚想上前处理时,睿睿小朋友跑过来却让我“陷入”了另外一场“官司”。当我“审判”完这一场“官司”,去处理刚才的争抢事件时,却发明两个孩子已兴奋的玩了起来,他们用本身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一个为另外一个人数数,每人拍了10下,之后互换,不但和平解决了问题,还练习了数数,真是个一箭双雕的上上策。
通过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思考了许久。我想当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不要认识不清的去干涉,而是要学会静观,看事态该如何进展。赏识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要是孩子实在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其中指导调解。
其实,在日常活动中的每一次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矫捷的思维,成长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极其有利的,不要让我们的善意轻易掠夺孩子成长的良机,把这种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力还给孩子本身。
幼儿之间的冲突问题
一日,幼儿在院内玩儿,我在旁边看。突然,李安祖眼泪汪汪地来告状:“老师,王晨博打我!”王晨博紧跟在李安祖的屁股后面,为自己辩解:“他先打我的肚子!”李安祖又说:“他让我的头撞墙上了。”听了他们的话,我首先摸摸李安祖的头,轻声询问:“头疼不疼?”李安祖委屈地点点头,我又问:“能不能继续玩儿?”他又认真地点点头。看来,李安祖的头没伤着。我正思索着怎样处理这件事,却听见两个小家伙在商量,还连说带比划,王晨博说:“我这样走。”李安祖说:“我往那边走。”李安祖泪痕未干的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我心里一宽,说道:“你俩去玩儿吧。”一场纠纷不了了之。过一会儿,时丽雅来报:“老师,中一班的大哥哥欺负田欣冉。”我过去,看到田欣冉一脸不高兴地站在草地上,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站在滑梯上。我看田欣冉没被咋地,寻思着应该对邻班的小男孩客气点儿,就跟田欣冉商量:“咱饶了他,好不好?”田欣冉摇摇头,不肯罢休。“那------”我开着玩笑的说,“让孙老师揍他一顿。”听了这话,田欣冉展颜一笑。旁边孙老师很配合地把那个小男孩抱在怀里。那小男孩本来有点紧张地盯着田欣冉,看她笑了,小男孩也跟着笑了。“一笑泯恩仇”一场风波烟消云散。在幼儿园里,幼儿间的小冲突可谓层出不穷。幼儿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幼儿,防止大问题发生。对一些无法避免的小冲突,则要用爱心、用智慧,灵活处理,将小事化无,让幼儿在和谐、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幼儿园观察记录:幼儿孤僻行为
幼儿园观察记录:幼儿孤僻行为
一、幼儿表现:
TT是个小班的孩子,初次见TT是在家访的时候,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金鱼,一会躲在门后看着我们谈话,又过一会推出他的小自行车骑给我们看,又或者粘在外婆身后。感觉像个调皮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妈妈却告诉我说TT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出去玩都寸步不离的跟着爸爸妈妈,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不玩了,她特别担心,TT上幼儿园能适应吗?的确,TT是个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2)胆小,不喜欢表现自己。
(3)不善表达、话语少、和老师交流较少,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老师或者小朋友讲话时,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有的在建筑区玩,有的在娃娃家玩,还有的合作完成积木,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唯独TT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二、情况分析:
TT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熟悉起来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TT还是这样。通过与TT妈妈的交谈,我们了解到TT小时候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与外界接触的太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带着。经过分析得出:
(1)老师往往认为TT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去勉强他,其实他是会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TT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象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2)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陌生的语言环境和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和群。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他看到其他幼儿和老师亲亲抱抱,TT的眼中尽是羡慕。
(3)TT性格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三、培养目标
1、能够乐意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3、能够主动地要求与老师亲近。
四、措施
爱不爱交往,合不合群、退缩行为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对TT不和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在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早晚接待的时间与TT的父母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
(1)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认识的新伙伴及有趣的、无趣的、生气的、沮丧的等等各种事情。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去家里玩,欢迎主动上门来玩儿的小伙伴,并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等。
2、在幼儿园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干预:
1)让孩子与集体相互了解、接纳。
为了让TT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积极创设环境,课堂游戏或者户外活动时,鼓励TT参与,也请其他的小朋友多邀请TT一起玩。
2)了解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正确方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TT是属于特别内向的孩子,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于是我就多给TT创造机会,表现自己。
3、发现闪光点,在集体中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TT的记忆力很好,上课的内容说过一遍他就能记住,这就是他的闪光点,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幼师多多引导、鼓励。
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5、多亲亲抱抱,多身体接触。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虽然TT的嘴里不说,但是我知道,他也很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和老师亲近,和伙伴亲近。既然他不敢,那老师就主动的和TT多一点的接触,多一点的抚摸,多一点的亲近。
五、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关注,TT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体验到了同伴、老师、父母亲的关爱,感受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木然的表情已失去,灿烂的笑容悄然而至,现在TT变得开朗多了,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时主动举手发言,喜欢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常常会跑过来抱抱老师,还经常和老师开玩笑,做怪相,有时候逗的老师捧腹大笑。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调皮捣蛋,恶作剧呢!看到TT有了这么大的转变,看着TT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就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最大的回报。
六、思考
就这个案例所产生的效果来看,我觉得我所采取的措施还是十分有用的,幼儿园观察记录更是重要的,当然,这首先得益于几位老师对我这个案例的分析和帮助。其次,对于刚刚走上幼教岗位的我来说,我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一件细小的事情中可能藏着一个大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捕捉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有教育价值的事情,切不可视而不见,而应及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个性的发展。
2、注重家园配合,携手共育新苗。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要经常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的方法和经验。只有幼儿园努力是不行的。愿家园联合的悉心教育,如水般无形,却也能如水般绵长有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如何面对幼儿之间的摩擦
中班的幼儿年龄在4到5岁之间,这是幼儿园教育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奇心强,很想与他人交往,动作能力较小班好了很多,好动好玩也成为了他们的天性。因为种种天性,他们之间的摩擦也就变得多了起来。
面对中班幼儿的摩擦,该如何去做呢,这需要我们先找到摩擦的原因,对症下药。有些摩擦很小,根本就是很小的问题,也对孩子没有什么很直接或间接地伤害。教师或家长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忙着去解决,给幼儿自己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时候的家长或老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这的角色,不要过早参与进去。有些问题就是因为参与过早才会让幼儿没有机会自己动手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幼儿的锻炼机会。就像如果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般情况下,先叫的一定不是孩子自己,一定是旁边的家长,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真的好痛好委屈,不哭一下是不行的。当然,如果是遇到摩擦有些大,会有伤害的,像打架之类的,家长和老师就不能当旁观者了,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制止,但并不是劈头盖脸的进行责怪,而是把孩子分开,等他们冷静下来后在进行原因的讨论,如果是某一方做的不对,要及时要求其道歉。但道歉并不是只是说一句“对不起”,得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了,以后不能在这样做了。绝对不能让“对不起”三字变成万能的。在调节完了以后,老师或家长就该想一想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这个孩子会用武力来解决事情。这是值得深思的。
有些小朋友很想跟别人一起玩,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打交道,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拍别人一下,因为不得当的动作,会引发一场摩擦。这样的话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告诉小朋友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法。还有一些小朋友很喜欢武力解决问题,我在他们家长身上找到了原因,因为家长也喜欢武力解决。还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受了点委屈,就在宋他到班上的时候,当着所有孩子的面训斥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还告诉自己家的小孩“不要那么老实,别人打你的时候你也给我打回去......”对于这样的言论我还是不能认同的。当然,为自己的孩子觉得委屈,无可厚非,但他不能教孩子以牙还牙吧。宽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德,何况你要给你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啊,你总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小肚鸡肠吧,何人不会犯错呢,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是一定的。
总之,面对幼儿之间的摩擦。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孩子。如果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完美了。
教育随笔《静观幼儿之间的小冲突》
在幼儿园里孩子与孩子之间不免会出现些小的冲突,比如去户外活动时争抢器材、排队争第一等等,这样的小事情每天屡见不鲜,碰到这种事,我们教师的做法一般是赶快直接帮忙解决批评,以免大打出手,这是很多老师的直接反应。但在一件事情后我的观念改变了,我觉得以后不可能事事都有人帮你去解决,在重视孩子发生冲突的基础上,不妨静观他们的冲突,看看孩子本身的解决之道这样他们才会成长,之后老师在总结。
一天,孩子户外活动时,冉冉和潇潇因抢一个呼啦圈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要是以前我肯定大声的说,那么多呼啦圈非要这个干嘛?这次我上去解决,我就看着,他们会怎么解决,我发现他们提议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让给谁,然而冉冉赢了,可开心了,心仪就沮丧了,我刚想上去,冉冉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心仪马上又开心了,两个人手拉手走过我边上,我马上叫住了他们,并且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演了他们用嘴巴和方法解决了问题,没有打架争吵解决.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之间出现了小冲突,不要认识不清的去干涉,而要学会静观孩子的小冲突,看事态成长,赏识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孩子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其中指导调治。其实,每一次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矫捷的思维,成长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对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极其有利的。
幼儿观察记录:“不突出”幼儿的“突出”游戏
幼儿姓名:邹XX
年龄:6
班级:中2班
观察教师:沈XX
观察日期:6月6日
观察时间段:10:28——10:31(第一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1
客观描述:幼儿利用塑料拱形门搭成了一个“山洞”,并且开始排队“钻山洞”。邹XX小朋友则是利用小圆锥搭了一个东西,并且时不时放在眼睛那里瞄一瞄。
师:邹XX,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邹:这是我的枪。
师:那为什么把枪放在眼睛那里啊?
邹:我想看一下有没有敌人,有敌人的话,我就可以开枪啦!
师:那如果没有敌人呢?
邹:没有的话,那我就安全了,可以钻山洞了。
我了解好情况之后,正好轮到邹XX钻了,看着他蹲在“洞口”,然后还要左看看、右看看,看看是否有“突袭”,然后他就扛着枪钻过了“山洞”。等他出了山洞,他就马上拿着枪对着“山洞”里的同伴,并且还说:“你们快点钻,我来保护你们,要不然就有敌人来把你们抓走啦!”同伴们听了,赶紧加速钻出山洞。
观察时间段:10:33——10:35(第二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1
客观描述:邹XX模拟机关枪的动作,并且还自言自语“现在我的枪里又有很多子弹了。”然后他自带声效“咔咔”,枪已经准备好了。只见他把枪放在眼睛那,说“我要看看有没有敌人?”“呀,不好了,敌人来了,我要保护大家。”然后他就拿起他的枪向敌人扫射,并且也自带声效“嘣嘣,嘣嘣”。玩的十分开心。突然,“敌人”把枪当棍子使,使劲地往邹XX那里打过去。邹XX也有样学样,都把枪当成棍子来使了。打斗的声音传到了边上的同伴那里,大家也纷纷模仿他们,参与“战斗”。
观察时间段:10:37——10:40(第三阶段)
观察地点:动感地带1
客观描述:看见邹XX一直往他的枪上面装设备,很好奇。
教师:为什么还要一直套啊?
邹:我想我的枪再大一点。
教师:为什么?
邹:这样敌人就会消灭了啊!
说完,他组装好了他的枪,并且尝试拿起来,发现手套的不深,他就使劲往里面伸伸,然后又和刚才一样继续把加大的枪拿起来瞭望,看看是否还有敌人。当他看见有敌人来突袭的时候,有点费力地拿起自己的枪,然后开始了他们又一轮的战争。
原因分析:邹xx平常就不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在我们班是属于“不突出”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在今天的户外活动中,偶然发现原来“不突出”的孩子也可以很“突出”。在活动的第一阶段中,他知道自己是拿着枪的战士,要知道防卫敌人和保护自己的同伴,在细节中,体现了邹xx的细心与认真,另外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他并不像平常那样不善于言谈,而是有问必答,并且回答的十分老练,可见今天的游戏十分吸引了他。在第二阶段中,他示范如何操作手枪,从这细节上看出他对枪师很了解的,并且在“战争”的时候自带声效,模拟了野战的情境。原来幼儿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游戏时,完全可以打开了另一个自己,让我感慨良多。在第三阶段中,即使自己装备了很长的枪,很重,但是他还是乐此不彼,乐意拿起很重的枪继续战争。从这些细节中可以了解他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人,做事不会半途而废,做到有始有终。
对策与建议:①在日常生活中,引导邹xx可以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做一个不突出的孩子。鼓励他大胆地表现自己,不要害怕。
②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可以请邹xx向幼儿介绍自己刚才的玩法以及他自己的想法,让同伴知道原来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或者可以下次再游戏前,先让幼儿讲讲他们想要怎么玩,让幼儿自己去创设一个新的情境,让幼儿真正做游戏的助人。
③在游戏中,我发现邹xx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人自己弄他的“枪”,并不会和其他同伴一起商量,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导一些幼儿加入邹xx,和他一起探索,知道相互合作的
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各处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不少教师经常采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然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教师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师生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幼儿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如果教师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如果教师说:"谁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地吧?"这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幼儿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制止或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时,一定要让幼儿懂得哪种做法是不对的,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一、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他们让人分享和给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不要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其次是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再次是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气氛与环境影响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对在家里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他是错误行为的最温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幼儿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周围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教师在班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小朋友一边犯错
误,如,拿别人的玩具,一边用眼睛偷看教师。这时教师必须严肃认真的做出反应,告诉他应该把玩具还给别人。教师虽不能过于严厉,但也不能放任,因为教师的任何笑意都会让幼儿获得错误的信息,认为教师并不反对他拿别人的玩具。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幼儿学习或表现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学习到类似行为。例如,有的幼儿说脏话,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爸生气的时候常说这些话。这时教师不能因此而惩罚幼儿,而要告诉他应该用其它词或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时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幼儿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对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上,而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幼儿说的脏话和做的错事上,去惩罚幼儿。
二、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形势
教师在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应决定是进行个别引导还是集体教育。如果问题涉及一两个儿童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引导的方法,且应尽可能私下里进行,以避免当众让幼儿出丑。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把个别幼儿的错误公布于众,让全体幼儿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幼儿感到羞耻。幼儿的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长时间的、甚至是终生的消极影响。
为了避免幼儿尴尬和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可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在集体教育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点名批评个别幼儿,如"××,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好!"教师可以通过表扬个别幼儿而使有错误行为的幼儿改正过来,如:"今天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都你××一样看着我。""很多小朋友都坐好了,大家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活动。"这样既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又能使集体活动正常进行。
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是教师面对幼儿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错误的迁就。当幼儿经教师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幼儿心情烦躁,教师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幼儿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幼儿冷静下来之后,教师和幼儿交谈已发生过的事情。通过谈话使幼儿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三、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教师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幼儿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下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教师要有选择的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给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就越强。幼儿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内容被互相理解,如果这时教师介入,以成人的思维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引起幼儿的误解。
对待发生较平凡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投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教师处理幼儿错误行为以及冲突时必须体现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师随笔:如何写观察记录
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教与学的起点。顺应孩子的脚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不同需求,才能提供给孩子适当的帮助。你、并让他们享受自己的学习之旅。
观察与记录的态度:
1.从幼儿的角度观察幼儿
幼儿有属于他们年龄发展与个人特质的行为模式,要想了解幼儿,首先要学会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
2.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观察幼儿
观察的过程需要用眼睛随时观看、用耳朵仔细倾听、用嘴巴适时地问或说,然后用心去体会感受。观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记录是一个累积的轨迹,如此才能具体掌握幼儿成长的状态。
自己平时经常要写一些观察记录,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写才好。今天读了《新手老师上路啰》,有了一些理论上的认识。的确,在做观察记录时,我们必须将观察结果客观、具体且忠实地写下来。虽然我有时候仍做不到。但是这样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在做教学计划工作时、设计、准备得更周详,也可以使幼儿的活动更有变化。以后在写观察记录时,要尽量记录得科学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