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师,你应充当什么角色
发布时间:2021-06-09 幼儿角色故事 角色游戏教案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一、案例描述
这是中(一)班李老师的一节常识观摩課>教学片断。
李老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只乌龟,让他们自由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孩子们非常兴奋,纷纷畅所欲言。贝贝竟不由自主地学着乌龟爬起来,脖子一伸一缩,还爬得有模有样的。同组的小朋友乐得哈哈大笑,竟相模仿。李老师一眼瞥见了坐在自己眼皮底下两只手不停地做动作自得其乐的贝贝,向他使了个眼色,可他注意力都被乌龟吸引了,对老师的眼色全然不觉,老师只好不动声色地过去,用手摸了摸贝贝的头,并悄声对全组的幼儿说:“小乌龟真可爱,呆会我们再来扮演它,好吗?”贝贝看看老师的脸,总算明白了。
……
到了表演游戏>的延伸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站在相应的场地扮演里面的角色,一次游戏后,乌龟和兔子交换角色,可是贝贝站在一边不动,说:“我才不扮演兔子呢!因为兔子输给了乌龟!”李老师一怔,说:“兔子确实有点骄傲,比赛的时候睡懒觉,所以输了,可是它最后也知道自己错了。如果再来一次比赛,我相信它再也不会睡懒觉了,还是个好孩子。”于是,贝贝愉快地戴上了小兔的头饰。
二、简要分析
从李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
1.提供条件。为孩子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孩子积极、主动、投入参与的前提条件,学生在看、摸、说、模拟多种感观的具体实践中自主活动,获得大量乌龟的感性认识。
2.寓教于玩。针对孩子好玩、好动、好表现等特点,设计表演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扮演角色,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加深了对乌龟的认识,而且使枯燥的说教变得有趣、有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丰富学习内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3.循循善诱。当孩子对教师的行为发生抵抗情绪时,教师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较好地引导了贝贝不愿扮演兔子的偶发事件,并把其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
这些做法应大力提倡,但她的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本来,李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课堂的突发事件-----贝贝的表现,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观察乌龟的爬行特征。可是,她怕因此打乱了自已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没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而是采取了较为隐性的制止,由此课堂出现了僵局。
三、反思角色
如何让这节常识课更加充满活力、生机和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
1.充当孩子张扬个性的支持者。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猫儿、狗儿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桌子、椅子、玩具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贝贝的个性其实最为丰富,模仿乌龟的爬行,最为投入,最为真实。他的投入专注行为被李老师追求所谓一节课的完整流畅,扼杀在摇篮中,剥夺了他的表现欲。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变得合乎情理,甚至会觉得孩子了不起。
2.充当孩子自我表现的激励者。
>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已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孩子时时刻刻渴望接受新的刺激,他们非常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活动。试想,如果孩子整天担心成人指责,他们将生活在怎样的焦虑和不安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的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教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教师的表扬是甘泉,滋润着幼小的心田,教师的肯定是催化剂,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在贝贝学乌龟爬时,李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其中隐藏的教育契机,而不是对他貌似“离经叛道”的做法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予以处理,满足贝贝自我表现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不拘泥于一种学习思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不单纯流于形式。
3.充当发生偶发事件的调控者。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到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又必须努力充当一名“医生”,“诊断”课堂上出现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我为什么没有五角星
韬韬是个好问,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天美术活动,我们画太阳。韬韬就迫不急待地拿出水彩笔,趴在桌上认真地画了起来。他的作画动作很迅速,我看了他一会儿,画纸上就已经布上好几只形状各异的太阳,我微笑着鼓励他继续画太阳。没有想到,待我巡视一周后再回到韬韬的身边,发现原来美丽的画面变得杂乱无章。太阳的旁边都加上了说不上名的形状。“韬韬,这是什么?”我很生气地点着他的画纸。他依然在画,兴奋地点着那些莫名其妙的线条说:“这是太阳照射下来人的影子、这是从地里爬出来的虫来晒太阳、这是中午烧饭帽出来的烟……”“这次是画太阳,看你把画纸弄得这么脏,这幅画要重新画。”我很严厉地指责,转身又去拿了画纸给韬韬。只见他闪动的眼神一下木纳了,似乎很不情愿按照我说的行动。果然他没有重新画,而是在那张乱七八糟的画纸上上起颜色来,最后他把他的“杰作”交了上了。在作品评价的时候,许多画得又满又干净的幼儿得到了“五角星”的奖励,韬韬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一直没有送他五角星。讲评快结束了,韬韬忽地站起来:“王老师,我画得和别人不一样,我的太阳也很漂亮,我还画了影子、虫子、烟囱……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呢?”
分析与措施:
人的创造潜力与生俱来,对孩子来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只是有的孩子创造性强点,有的孩子创造性一般。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向着特殊才能的方向发展。老师、家长有责任保护好孩子天然自我的创造力。依样画葫芦,阻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扼杀幼儿创造潜力的提升。有否五角星在幼儿的心里是“好”与“坏”的区分,创造性的发挥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肯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放弃创造、发挥,最终必定会阻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及创造潜力的提升。韬韬的画虽然零乱,但是画面中包含了他的思想。这是他的绘画作品闪光的一面。老师不应该全盘否定韬韬的作品,而要将他的画进行有效地分析,使韬韬明白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懂得什么样的作画方法才会出来好作品。
事后,我向韬韬进行了说明,表示他画的太阳很美丽,应该得到五角星。但是添加的其他物品缺少美感,而且还和绘画的主题不符合,占用了太阳的空间,使画面看上去杂乱无章,影响了作品的效果。老师喜欢自己动脑画画的小朋友,不过在动脑的时候再都想一想这么做好不好?美不美?韬韬听了我的画,很用力得点点头。我鼓励他回家好好想想,再画一张。第二天早上,他一见到我,就递上了他的作品:满满的太阳,纸的下端开满了美丽的小花。晨间谈话时,我将他的作品在全体幼儿面前进行展览和表扬,补送了韬韬一颗五角星,他笑得开心极了。
反思:
二十一世纪竞争最激烈的并不是电脑,而是人脑,是人的创造力,改革也并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更在人的思维方式,而未来要求今天的孩子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这就需要在后天对幼儿加以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将助一臂之力。我们解放孩子的双手和大脑,要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来异想天开,来标新立异,来开展活动。在幼儿的创造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幼儿探索、了解、表现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肯定幼儿的创造成果,鼓励幼儿的创造热情,并在活动中给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以催发幼儿的创造性。然而创造不是胡想,也不是“不一样”就是创造。教师要帮助幼儿把握思维的方向,孩子在进行创造活动时,老师可参与其中,成为孩子的伙伴和朋友。看见孩子在沉思,允许孩子异想天开,指导时讲究有效性,鼓励时体现尊重,评价时追求合理。
案例:从老师到朋友—角色转换正在进行
·朋友意味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采取的合理教育才会让孩子认可你是他们的朋友。
·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的理由
实录:
在进行“国戏--京剧”教学活动设计时,我利用幼教资源上的资源,超链接了三张京剧脸谱,在欣赏其中一幅有许多旗帜的脸谱时,孩子们看到后立即手舞足蹈起来,我索性让他们活动了一会儿,当大家安静下来继续欣赏时,林林却舞动起来,我未予制止,有几个男孩见势,也跟着舞动起来,教室里一片“混乱”,杰杰在舞动中把手甩到了林林的脸上,看来孩子们的兴趣还在模仿活动中,何不再次满足他们的愿望呢?这次我请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模仿活动,过了几分钟,只听小马在跟军军说:如果我们能戴上脸谱来表演京剧就更好了。两人走来向我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当我把这个建议告诉其他孩子时,孩子们立即响应,活动有自然地回到了“原点”,继续欣赏脸谱,接着,我们进行了生成活动—制作京剧脸谱,当孩子们戴着自己设计的奇形怪状的脸谱模仿着京剧表演时,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思考:
要了解孩子,要做孩子色朋友,要赏识孩子……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已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但真正落实这一理念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采取科学的策略。
朋友意味着理解。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着与成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当他们因天真幼稚出现“错误”“犯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引导。幼儿年龄小,出现错误”“犯规”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不难发现,犯错的根源就是孩子的天性—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无意识占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就应该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正当理由,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从欣赏京剧脸谱转移到了表演上,虽然我已经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他们的欲望仍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出现了“犯规”行为,打断了预设课程,所幸我以朋友的角色来理解孩子们,满足了他们表演欲望,让孩子自然的回到:“原点”并提出制作脸谱的主题。朋友意味着理解,只有在理解基础上采取的合理教育才会让孩子认可你是他们的朋友。
案例:“老师和我一起跳”以及“龙龙,今天你当小老师”
上午8:20,晨间活动时间。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分自由活动与集体活动两个部分。自由活动由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器材,自由选择活动方式;集体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身体发展需求,组织幼儿有目的,有规则的完成“跑、跳、爬、钻”等技能的练习,来帮助幼儿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今天集体活动的内容老师安排了“过小河”,这个游戏要求幼儿用两个圈当作过河工具,双脚并拢从一个圈跳到另一个圈,往前行进。
薇薇是我班最小的一个,看上去就比别人嫩点儿,在平时她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就比别人差些,象这个跳过一定障碍的游戏对于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薇薇就愣在那儿,只用眼睛盯着老师看,而且还隐隐含着泪花。
“薇薇,怎么了?”老师有意问道。
“我不会。”说完薇薇的眼泪就直往下滑。
老师蹲下身来拍拍她的肩膀说道:“老师知道我们薇薇其实不是不会,而是有点害怕,不敢跳对吧?”
薇薇低头不语,眼泪继续往下流。
“薇薇不怕,先别哭。我们好好想想怎么办,哭可不能解决问题呀!”老师继续耐心的引导。
薇薇停止了哭声,用手揉了揉眼睛,又动了动嘴唇,但没有声音。
老师睁了一下眼睛问:“啊,怎么,你说!”
薇薇慢慢地,轻轻地说道:“老师,你和我一起跳,可以吗?”
“好呀,我们一起跳。”老师答应了她的请求。
接着薇薇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次次的完成了这个游戏,薇薇也高兴的笑了。
(评析:了解状态是指导活动的前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充分了解的行为表现,引导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说出心理的感想,在薇薇说:“老师,你和我一起跳,可以吗?”老师一口答应,在求得老师的帮助后,幼儿完成活动内容,其目的行为与教师的行为取向结果一致。)
“龙龙,今天你当小老师”
中午11:10。午间活动。每天这个时候幼儿都是自由选择室内活动的玩具开展游戏,今天也不例外,老师正常组织幼儿准备开展活动。这时,龙龙小朋友悄悄走到老师身边,拍拍老师的手臂说道:“老师,今天我们不玩那些,换一个玩玩吧?”老师转过头来诧异的望着龙龙说:“换什么呢?我们龙龙有什么好的见意呀?”龙龙随口说道:“只要不是这些,其它的什么都可以的。”老师想了想,给龙龙提了一个要求:“龙龙,老师不想了,请你来想,我呀今天把老师的位置让给你,你来当回小老师,组织我们活动,你想和大家怎么玩就怎么玩,好吗?”老师边说边笑着看龙龙。“嗯!”龙龙点头答应。
(评析:幼儿为做某件事而事先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想法,以求得老师的同意。在这个案例中,龙龙就是以这种方式征求老师的意见想改变游戏的方式,老师并没有制止他的行为取向,而是给了他实施行为的权力,让龙龙当了回小老师,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增强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和谐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