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面对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化思维

发布时间:2021-06-08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案例:面对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化思维”,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实录一:

自主性游戏像往常一样又开始进行了,但是新来的奇奇却坐在原地无动于衷,我上前询问;“奇奇,你怎么不去玩呀?”他说;“我才刚来,和其他人还不熟悉,不认识他们,跟不熟悉的人怎么玩呢?我还要熟悉一段时间。”

实录二:

中班的孩子开始进行拍皮球的训练,奇奇第一次学着两手交替拍,一开始比较生疏,没拍几下球就跑了,他开始抱怨起来,小嘴里一直嘀咕着,我上前仔细一听,哦,原来他在抱怨他的球没气,我接过他的球一试,弹的很高,气很足的,可是他似乎还是不服气,一直不停地说着:“这球没气,这球没气。”还使劲地用小手把球往里压想证明球的确有憋的地方。

实录三:

一次画螃蟹的美术课上,轮到孩子们自主画螃蟹时,发现奇奇画的螃蟹,两只大钳子特别的细细长长,不是象一般的粗粗大大,我就在边上画了一只大大的蟹钳说:“你看哪一个更像呢?”他想了想指着我的说:“这个有点像。”“那你能学我的画吗?”我进一步问。“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的!”奇奇回答道。

分析:

奇奇每一次的回答总会让人吃惊,总感觉超出了正常中班孩子的思维,有些想法甚至于偏向成人化,经过几次与他母亲的交流证实了我的想法,他在家里也经常会说出一些令家人感到吃惊的话,进一步与家长的接触中,我又了解到平时他的妈妈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大人就会与他分析,讲道理,久而久之,形成了奇奇接受道理并常为自己寻找理由的习惯,在加之家附近也没有同龄的小孩玩伴,一直处于成人的活动空间中,所以他更愿意找老师,找大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

措施:

针对目前孩子的这种情况,可以提供家长一些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成人与孩子交往方面的,指导家长更好地开展教育孩子的工作。同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外出找寻一些同伴的机会,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孩子接触玩耍,找回本该属于他的童趣。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


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

小二班教师陈瑛

实例一

早上,我值班。幼儿基本都来了,我便组织凉台活动的幼儿回班里洗手、入厕、喝水等等活动,准备进行早餐。这时,青青来了,爸爸推她进入教室,我也招呼她进来。她进入了教室,没有去洗手,而是奔向窗口,看着爸爸离去的背影。

突然,她大哭起来。我十分惊讶地走过去问:“青青,你怎么了?”她还是闭着眼哭,对于我的问话闻所未闻似的。“你吃饭了吗?”我继续努力地问。“吃了。”她哭着答。为了能安抚她,我用双手想去拉她的小手;这时,我才发现,她右手食指指头尖上包着创可贴。

“这手怎么了?”我惊讶的问,并抓起她的手想看个究竟。

“不是你弄的吗?”立刻止住哭声的青青反问我。

“我怎么给你弄的吗?”我还是惊讶的反问。

“你剪得太靠里了。”青青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什么时候剪了?”我惊问。

“昨天------”没等她说完,我也想起原因来了。

“昨天,不是你自己咬得吗?”她不说话了。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中午,我刚来接班。小朋友们也刚上床,而青青却不肯躺下。

“青青,怎么不躺下呀?”我问。

“你剪手指头-----”

“我为什么剪手指头?什么时候剪过手指头呀?”我惊问。

“某老师让你给我剪手指甲。”青青说,听完她的话才明白,我紧张的心才放下来。

“手指甲怎么了?”我边问边向她走过去。

“手指甲痛。”青青说。我一看,原来她的食指已经被她啃秃了。而且,有一条已经撕进指甲肉里,因此,一碰肉刺就痛。

“你别再动了。”我边安抚她边去拿指甲刀。回来后,便靠指头肉边将指甲刺剪掉,并问她:“还痛吗?”

“不痛哪。”她笑着答。

“那就睡吧!以后别啃指甲了。”我叮嘱地说。

“嗯。”她便睡下了。

没想到昨天的一次修指甲刺,到了今天,变成了我剪她的指甲剪得靠里了。

实例二

以上的事使我又想起,在这事的前一天,也有一位家长找我:“老师,英语还报吗?”

“好像不报了吧,昨天开课了。”我惋转地说。

“噢,昨天上英语课,我们孩子说‘就剩她自己在教室里------’”

“不可能,昨天是我上课,上英语的幼儿走后,我带剩下的19人上的‘脚踏车’的游戏活动呢。”我忙解释。

“噢,我说呢,不可能让她一人在教室的”家长忙说:“昨天,她一回家就哭,说‘小朋友都上英语课去了,老师也去了,就剩她自己了,她要报英语课。’”家长飞快地说。

“不可能,昨天正好是我上课,上英语课的有另一位老师带着,共13人,而我领19人上课做游戏的。”我还是解释。

“这我就放心了。”家长说:“以后孩子的话还不能全信呢。”

确实,有上面两个事例可见。小班的幼儿,虽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不能完整的、正确的描述所发生的情景,作为家长应多方调查后,再定结论;有些幼儿为个人的目的,而进行讲述,家长也应分析了解,不急切的兴师问罪。而作为老师,对于家长的疑惑,会给以明确的解释。只要,家园间,都保持理性的、分析的头脑,误会就会迎刃而解。

别让孩子过早的陷入竞争


朋友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严重失眠,凌晨三四点钟就睡不着了,原因是学校评“小红花”,竞争很激烈,她老担心自己评不上。失眠,一个人们通常认为只属于成人的困扰已经侵蚀着年幼的孩子了。诚然,激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方法不当,过早将激烈竞争引入孩子的生活反而会害了孩子。

“排他性竞争”不适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妈妈,特别崇尚“鳗鱼效应”。其“理论依据”是:以前渔夫捕鱼时最犯愁的就是带鱼捕上来后很容易死,后来,一个聪明的渔夫在船舱中放进了带鱼的天敌——鳗鱼,于是,鳗鱼追着带鱼咬,带鱼被迫四处逃窜,带鱼体内生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死亡率大大降低。

这位妈妈认为,对孩子也应该让他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的竞争天性“激活”。

初听这番话颇有道理,但仔细澄清一下,便发现这个类比有点简单化了。

竞争是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竞争的释义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这种成人职场上的拼杀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规则,是一种“排他性竞争”。

而孩子们生活在“太平天国”中,他们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并不是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结局不可。将来即使孩子上了小学,参加竞争性比较强的运动会尚还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况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优良的品格的。

电视台要来幼儿园给孩子们拍摄一段录像,老师、孩子和家长知道了都很高兴。摄制组来了以后,发现为了取得较好的视听效果,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参加,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长来园告状:“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原来是没上节目的个别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饭,发脾气,哭诉:“某某还没有我表现好呢,为什么她上电视我不能上电视?”“老师偏心,喜欢某某,不喜欢我。”家长知道后不但没有正面引导孩子,而且还把老师告到园长那里,弄得园长和老师都很被动。

输不起的孩子真痛苦

竞争本身是个中性词,对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的就是良性竞争,使人变得自私、狭隘、妒忌、规避、退缩的就是恶性竞争。孩子“输不起”就是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

输不起的孩子常常是这样的:

■生气

中班孩子在进行拍球测试,蓓蓓(化名)刚拍了两下,球跑了,她气得噘着嘴不拍了。小朋友帮蓓蓓把球拣过来,她还是不拍,老师来劝也没用。蓓蓓平常就是这样,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稍微有点不顺心就生气。

■说谎

上大班的都都(化名)经常制造“家园矛盾”。美术课上他的作品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跟妈妈说:“今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排座位没有坐在中间,他就告诉妈妈:“老师不让我学习,让我坐在旮旯里。”于是妈妈常为此类谎话去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

■攻击

可可(化名)和睿睿(化名)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老师近来发现,画画或手工活动时,每次做到一半,可可就会把睿睿的工具抢走。原来,睿睿的画和手工作品常常得到前来观摩的其他老师或家长的称赞,这使可可“醋意”大发,就搞起了小破坏。

■退缩

佳佳(化名)上小班了,她很喜欢幼儿园和老师。可是,有一段时间她却不想上幼儿园了,妈妈问佳佳为什么,佳佳不说;妈妈问老师,老师也说不清楚。后来,佳佳总算说出了心里话,她不想上幼儿园的真正原因是“画不好气球”。

■任性

妈妈觉得洋洋(化名)是个小“两面派”,在外面,尤其是在老师或比他大、比他厉害的孩子面前,洋洋是低眉顺眼的,可是在家里,他就任性得很是“嚣张”。什么事都得顺着他,否则他就百般耍赖、撒泼,直到取得最后“胜利”,一家人都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苦恼不堪。

总之,输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绪低落,心理痛苦,态度气恼,要么性格倾向不可爱,影响他们将来和谐性格的形成。

过早竞争带给孩子的:

过早引入竞争会影响孩子内在动机的形成

孩子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可能来自孩子自身,也可能来自外界。比如,孩子认真听讲,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听,也可能是因为害怕老师批评。

研究表明,来自孩子自身的动机更强烈、更稳定,可以保证行为持续的时间更长、更有效果;相反,由客体引起的动机不够稳定,也不够强烈。所以,好的教育者应该努力将外界的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力。过早引入竞争,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外界事物上,使得孩子仅仅是为了得小红花好好表现,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过早引入竞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儿童阶段是许多心理品质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很不成熟,如果压力过大,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安。特别是那些要强,但又比较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希望在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但又害怕得不到,因此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过度紧张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因此,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一种平和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过早引入竞争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它会带给人勇气和力量,帮助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缺少自信心的人总认为自己不行,即使有很好的机会出现,他们也会放弃。儿童期是自信心培养的关键年龄,取得成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竞争不可避免会带来失败,如果经常处于失败地位,孩子会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孩子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败。因此,过早引入竞争,会引起孩子对自己的片面和负面评价,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让孩子感受挫折和失败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目的,而只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手段。因此,无论运用何种教育手段,一定不要忘记教育的根本,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每个家长和老师应该时刻牢记的。

可见,对孩子实施“排他性竞争”教育,会使孩子对人对事缺乏理解、宽容和大度,而且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

案例: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


案例背景

做事有始有终是一个人有责任心的表现,它涉及到能力、态度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要使这种行为形成好习惯,就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期抓起,故我园提出了《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习惯的实践与研究》的全国“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子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分阶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把总目标细化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好习惯。同时,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老师,必须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作为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更好地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描述

片段一:我不想来幼儿园了

早上,幼儿来园经过晨间锻炼后心情愉快地准备吃早餐了,往常就很早来园的一休今天还没到,我心里在嘀咕着是不是感冒了还是身体不舒服,正准备打电话给家长询问,大老远就听见了小孩的哭声,探头一看,原来是一休。我马上热情地接过他,抱在了怀里,进行了一番安抚他才平静了下来,今天是怎么了,我问他,他摇头不说,看他不开心的样子,我摁了一下,准备打电话给家长,寻找原因,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爸爸配合我们“做事有始有终”行为习惯培养所做的坚持拒绝给他买面包,爸爸不给买他就哭闹不想来幼儿园。

片段二:请为我加油吧

课间活动幼儿们玩得可高兴了,有的拍皮球,有的跑步,有的玩跳马,个个脸上都写着兴奋两个字,一休也参加了活动,他挑选的是拍皮球,技术掌握得很好,就是喜欢在老师面前玩,晃来晃去的,还经常对老师说:“老师我棒不棒呀?看我多厉害,我的球跳得最高。”老师表扬了他,就去关注别的幼儿了,他又紧追不放,非要在老师面前表现不可。时间也差不多该回教室了,小朋友都很自觉地把球収好,只有一休把球放进了篮子又把它拿出来。“一休哥是最棒的,我们请他回来排队吧。”一休拧过头一看大家都排好对了,立刻赶了过来,球也忘记捡了,老师提醒了他,才把球捡回了筐里。孩子们有秩序地排着对上楼梯回教室,我们有一个习惯,先上到楼上的幼儿会主动排好队在上面为没上的幼儿加油,气氛很热烈,又轮到一休了,在小朋友的拥护声中上来了,谁知道,他又折腾下楼去了,再一次在小朋友的欢呼声上楼,反复了几次,还口口声声地说:“为我加油啊!快点快点。”

片断三:我就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举行了半日活动公开,为了让家长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及所开展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组织了一次双语亲子互动游戏,小朋友都很高兴地进入了游戏状态,并大方地向自己的妈妈介绍各种动物的英文名称,一休也去拉妈妈过来,可是不是读而是把图片撕了下来,妈妈马上就批评了他,“不许这样”并马上又帖了上去,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休就一直闷闷不乐的,对参加以后的活动很消极,如在接下来的做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时,他都不动手,甚至离开座位自己玩车去了。这其中有个小插曲,有几位幼儿看见妈妈参加活动,情绪不稳定,要妈妈抱着,一休的同桌就有两位这样的孩子。老师见他离开了座位,请他回位置,并引导他进行操作,妈妈则在旁边看着,他做了一会就离开自己玩车去了,老师又请他到另一组进行其他材料的操作,结果时间也持续不长,妈妈见他的表现不好,只好早早地带他回家了。活动后,我与家长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妈妈也很着急,并与我们探讨了教育他的一些良策。

案例分析

幼儿在环境变化时一反常态的表现,正是孩子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样,用这种方法来宣泄感情,以此表达到心理平衡,而做出的一种不顾场合、不顾对象的行为来。从主观上分析,是因为幼儿有强烈的表现欲,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大人对自己的给予肯定,从而得到一种成功感、满足感如在上面片断二中一休打球的表现及上下楼梯要同伴为他加油的镜头,就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从客观上分析,是由于孩子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发生变化,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规则的遵守及做事的有始有终的坚持不是很到位,如在片断中由于由于爸爸的态度与他的愿望发生了冲突而引发不想来幼儿园的念头;老师要求收拾玩具与他自主想多玩一会想法冲突而发复收球与玩球;妈妈的限制与自己学习的方式不和谐而出现的消极抵触情绪等等,都是由于儿童的大脑抑制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时就难以控制,难免做出一些超越规矩的举动,致招大人的讨厌。其实,表现欲强的幼儿往往具有较强的交往动机,因此幼儿在宣泄时,其实是在暗示着一种最基本的心理交际需要:多给我一些关注吧!他们希望能在环境变化时有人关注他,希望虽好,但由于幼儿对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发现有些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就尽力去做,且由于幼儿的控制力比较差,即使成人引导激励或移开注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当大人采取方式限制或不理睬时就会出现消极的行为,这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很不利。那么这种行为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幼儿面对环境的变化时为了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该如何正确引导值得我们的深思。

教育措施

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应多加观察孩子的需要,并掌握好教育时机,家园一致对幼儿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从原则上讲,教育孩子要及时,特别是面对三岁多的孩子,让他清楚究竟错在哪里,要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要根据孩子目的的不同施行不同的方法:

一、了解和接纳孩子想被关注的需要,引导孩子的表现欲朝着规则性方向发展。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

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冯先生的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它是情感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基于这种教育思想,我着重从做人的角度开始,重视他的需要及兴趣点,采取转移注意力、利用语言提示作用从正面来进行影响教育,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大惊小怪也不严厉训斥,多使用激励的语言,让他的好于表现在不知不觉之中朝着规则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总强调不好的一面,而是用好的一面来激励幼儿养成好的习惯。

二、减少孩子的“自我中心”,一如既往地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大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中心”。孩子一旦觉得自己的“中心位置”被人“夺走”,就会采取自己的手段来争取。一休家里就他一个是小孩,爸妈的工作都很忙,照顾他的任务就落在了老人家的身上,由于是孙子,老人多数是顺从他的意愿,爸妈因为平时很少时间照顾他,心里也觉得内疚,所以当他要什么时都尽量满足他,这更加深了他的“自我中心”,父母为了省事,经常他一哭闹时就用物质来引诱他,乖巧的一休满足了,但是日子一久,大人的做法却对小家伙产生了“类化”的效应:那就是当要达到要求时就会有激烈的反应。如在带早餐的问题上,我与家长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交谈,从卫生角度及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方面出发,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家长最后认同了我们的做法表示会家园一致地培养他不在拿早餐回幼儿园,接下来是如何在平时的教育中如何引导一休在早上回园时不在哭闹,我的做法是早上安排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以故事或请医生家长来给小朋友上健康课,并用小红花的激励教育来强化好的行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有始终的坚持,慢慢地引导他大方地对待每一个人或善待环境的变化,同时锻炼他的意志力。

三、引进适当的教育机制,创造性地培养孩子形成好习惯。

亲子活动后,我对他的行为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那天他之所以会变得顽皮不听话,老师和家长的制止都无济于事,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很积极,自己找东西玩。但事实上,他只是用一种貌似积极的办法来表现他的消极情绪。这种特别想在别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而有被人否定的孩子,内心一定隐藏着某种不满,那就是他感觉到妈妈迟迟不给搂抱,认为家长的到来而分担了老师对他的关注,那时他要争取的不是利益,而是别人对他存在的认可,或者讲,他寂寞了。于是我与家长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在关注他需要的同时进行自控力的培养,在有要求的情况下慢慢满足他的要求,也就是在做事之前提出要求,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点挫折教育,增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做到了就立刻进行表扬巩固好的行为,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不仅倍感觉到而且还被肯定。

案例:面对反常现象


这是大班幼儿的一次科学活动,老师让小朋友将老师为其准备的一小箩活动材料分别投进水里,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常”的现象:

现象一: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有一两只浮在水面上。

现象二: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有一两只沉入水底。

面对来自孩子的发现,老师显然心里觉得有点不合常理,但是没有马上表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能最先找到雪花片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老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老师快看,会浮的雪花片中间没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叫了起来。老师和小朋友过去一看,果然如此。

“明明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立即表扬。小朋友们给予热烈的掌声,投去羡慕的目光。明明抿着嘴巴,心里乐滋滋的。

“这只会沉下去的木头夹子跟别的木头夹子有什么不一样吗?”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谁知道,这只木夹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师再次启发。

“我知道我知道,木头和铁丝。”红红抢着回答。她俩的话让孩子们茅塞顿开。有的孩子把两只木夹拆散了,用手掂量木头和铁丝的轻重;有的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用“天平”称重比较两只看似一样的木夹重量是否也相同……

分析:

南京大学教育系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曾写道“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幼儿科学

活动又叫科学探索活动。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主动探索,无疑是遇到难题时。本案中,孩子之所以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研究雪花片和木头夹子,显然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幼儿教育学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概念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而且更有益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生在对“是非”“正误”的辨别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来自对教师的观察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来验证,要通过实验、数据去验证。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试想想,假如老师一味地拘泥于预成的教案,对生成的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为“息事宁人”而直接将原因告知幼儿,或许能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但是必将剥夺孩子亲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机会。

由此可见,当面对反常现象时,教师选择怎样应答?非常重要。是拘泥于原有的教案、回避矛盾,还是正视问题、耐心等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并加以积极引导?值得深思。

孩子过早上幼儿园的危害


开学季又到,不少妈妈让刚过2岁或2岁半的孩子插班上幼儿园,除了面对宝宝嚎啕大哭的表象,其实宝宝的内心除了恐惧,还将会对年幼的宝宝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孩子更容易生病年幼的孩子抵抗力比较小,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2. 导致厌学、自卑、焦虑孩子由于年幼,理解能力差,很多时候会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在跟大孩子的日常相比中,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接触。年幼的孩子很多时候,跟年长的孩子玩不到一块,这样也让幼儿感到焦虑和烦躁,不利于心理的发展。3.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指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幼儿园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与牛津大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以上观点。由于在缺 乏安全感的因素下,过早上幼儿园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也导致他们的身体发育迟缓常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 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4.亲情冷淡幼儿在3岁之前仍处在亲子依恋阶段,过早入园会导致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够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不懂调节情绪等问题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变的不愿意主动社交和表达。过早地把孩子推向陌生人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这些孩子会逐渐变得与父母的交谈越来越少,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没那么密切。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孩子内分泌和 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而过早入园的孩子,缺少了情感调节器,容易导致孩子情感的缺陷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面对孩子过早出现的成人化思维》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成人化的话题探究 导读: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童真。这就造成孩子全方位地接收社会带来的信息,使孩子所受的熏陶超出了孩子原本的接受能力。 近期,网络上一个名为“周家坝实拍两岁老烟枪”的帖子引起轰动,当地一个...
    2021-09-07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误区之“扮成人化”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样的词汇通常令人想到儿童。然而,如今的儿童越...
    2021-04-14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成人的弱点 “妈妈头上有太阳”真是童言无忌,不管孩子说什么,我老是觉得不错,起码经过她自己的大脑出来之后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成年人太落入俗套,说话办事讲求代率,一句话出口想了又想,力求入木三分之势,但是毕竟...
    2020-10-31 阅读全文
  • 幼师敢于面对孩子的否定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导读:坦然面对孩子的否定,不会让自己觉得没有了威性,反而使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靠的更近了。 美术活动是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我在黑板上范画青蛙,我一边画一边问小朋友好看吗?我为自己画得如此好看而...
    2020-11-30 阅读全文
  • 案例: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 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
    2021-05-17 阅读全文

导读: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童真。这就造成孩子全方位地接收社会带来的信息,使孩子所受的熏陶超出了孩子原本的接受能力。 近期,网络上一个名为“周家坝实拍两岁老烟枪”的帖子引起轰动,当地一个...

2021-09-07 阅读全文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天真烂漫、可爱无邪,这样的词汇通常令人想到儿童。然而,如今的儿童越...

2021-04-14 阅读全文

“妈妈头上有太阳”真是童言无忌,不管孩子说什么,我老是觉得不错,起码经过她自己的大脑出来之后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成年人太落入俗套,说话办事讲求代率,一句话出口想了又想,力求入木三分之势,但是毕竟...

2020-10-31 阅读全文

导读:坦然面对孩子的否定,不会让自己觉得没有了威性,反而使自己的心与孩子的心靠的更近了。 美术活动是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我在黑板上范画青蛙,我一边画一边问小朋友好看吗?我为自己画得如此好看而...

2020-11-30 阅读全文

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思:孩子的话,成人请分析的听小班教学反...

2021-05-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