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到谁家去做客呢?

发布时间:2021-06-08 幼儿园新年到说课稿 幼儿园案例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到朋友家做客是预设内容之一。为了给这次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正在进行紧张的讨论。

“老师,到我家做客吧,我家很大,而且我家还有一个长,很多很多小朋友一起去都没关系。”朱浩说。

“我家住在宜嘉苑5号101,我家很整洁的,爸爸妈妈和外公外婆都欢迎我们班级的小朋友来。”黄金晶接着说。

……统计后,共有四个小朋友乐意让我们大家去参观自己的家。但最终的目的地只有一处,去谁家好呢?吴仕婷提议,大家一起来选吧!根据她的建议,由我组织,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想法。最终的结果是:朱浩18票,黄金晶12票,吴文卿2票,高北辰2票。

显而易见,朱浩家应该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可当我宣布时,许多孩子表示了反对意见,那些选择去黄金晶家的小朋友仍然坚持自己选择的选择不动摇,让我不得不把最后参观的地点该为了两处。由于我的及时调整,终于让所有的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分析: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孩子是主人,随时都会出现他们大胆的想法和意见,甚至经常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引发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之间的争论。但教师在孩子争论的同时应善于分辨孩子的争论焦点有无意义,何时旁观、何时回应,教师应当学会把握这之间的尺度。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水到哪去了


这一天,我和孩子们在小花园里又开始了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当我将一盆盆的水泼在草地上、土地上、沙地上时,孩子们睁大了好奇的双眼,兴奋地又跳又叫"老师,水不见了哎!""水消失了哦!""水怎么不见了?""水到哪儿去了呢?"孩子们的兴奋与好奇感染到了我,我也跟着激动地说:"咦?水到哪儿去了呢?我也很想知道哦!"于是,孩子们开动起了小脑筋,不一会儿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知道,因为水里有许多小洞洞,水从哪儿流走了""我知道,小草要长大,是它把水给喝掉了""是因为土里面有漏水的管子,水漏掉了""因为沙地里有恐龙蛋,它要喝水的""……"听到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我又惊喜又好?quot;他们怎么就有那么多奇妙的想法呢?"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我假装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知道水到底是到哪儿去了。有什么办法呢?"有个孩子马上说:"我们就去找找水到哪儿去了吧!"孩子们都很赞同,决定动手了。可是怎么样才能挖开土呢?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小难题,但是聪明的孩子们总是能想到办法的。这不,有孩子说:"老师,我想要铲子。"随即很多孩子都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觉察到孩子们的需要后,我高兴地说:"好!我马上去拿铲子,你们还需要什么工具?"孩子们提出还要放大镜。于是,我尽快帮助孩子们准备好工具后,我们的找水活动就开始了。

夕阳即将西下,美丽的小花园里,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正专心致志地埋头寻找水的去向。有的孩子正在挖土,有的孩子正拿着放大镜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有的孩子正在与朋友谈论……忙得不亦乐乎。我呢?也被孩子们快活的叫声弄得忙起来"老师,我发现水流到沙子里的洞洞里去了,快来看!""我发现水和泥巴混在一起了,真的,你来看嘛!""老师,水在草上,肯定是小草在喝水,它要长高了。""你们快看,有好多小蚂蚁,是它们把水喝了""……"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兴奋于自己的发现。我被他们感染着,为他们的激动而激动着,同时也兴奋于自己的体会:科学的探究思维及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及需要,及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心理及物质环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他们体验主动获取知识与经验的乐趣。

当然,这个活动还没有结束,这只是我班课题研究活动的一个小小的片断.

案例:学做小客人


背景:

张贺是我班最好奇、最好动的幼儿,一天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看见他躲在角落里玩耍各种玩具。只要一听老师喊“张贺”几乎每个幼儿就会用手指向角落。不论你怎么哄、怎么批评,他始终还是一刻也坐不住,还会满脸笑嘻嘻的看着你,为此老师和阿姨都感到很是头痛。

实录:

这天刚好开展“参观我的家”学做小客人的主题活动。来到爷爷的家里,别的幼儿都座的好好的,可张贺兴奋得早把老师事先说的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不翻不跳,忘得一干二净。只见,他东瞅瞅,西看看,很快就选中目标——爷爷家的玩具橱。他兴奋得拉着爷爷说:“爷爷,你家的玩具橱有好多玩具啊,真漂亮!我家都没有这种橱,你让我玩玩吧。”他边说还边用祈求的目光看着爷爷,等到爷爷把玩具给他,他说声谢谢后便立即找一个隐蔽的角落玩了起来(没让任何幼儿发现)。

反思:

从上诉张贺的行为不难看出:由于该幼儿浓郁的好奇心,使得他的观察力远远高于其他幼儿;为了达到自己要从锁住的玩具橱中拿到喜欢的玩具,他会想办法讨好爷爷,一旦达到目的又不失礼貌的说声谢谢。这些我们老师要给于张贺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发现指出:张贺较怪僻,不愿和同伴共同交流玩耍,更不愿和人家分享玩具,他的行为完全受自己的兴趣所支配,任何人都没法影响他,这对于习惯养成中的幼儿是极其不利的。老师也要反省自己,想改变张贺这一情况,就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利用一些能吸引他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自然而然的要跟着教师学,要和同伴交流。

案例:谁对?谁错?


实录:

这学期开学后,我发现班级里的攻击性行为很多,而且屡禁不止,想了各种方法,还是无济于事。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我在班里提出要求,让孩子被攻击后报告老师,让老师出面解决问题。提出要求后,虽然对班里的攻击性行为有了一定的遏制,但我知道这种办法很被动,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今天,张晓宇和沈晔又一起来告状。

张:老师,我刚才在好好玩,沈晔就打我。

沈:老师,他也打我,还叫蔡闻宇来打我。

张:是因为他打我,我打不过他,才叫蔡闻宇帮我打他的。

这时,周婷也走来,对我说:“老师,我看见沈晔打张晓宇了,也看见蔡闻宇帮忙打沈晔了。还有曹越、夏子安、刘承志等几位小朋友都说看到了打架的过程,而且大家还在纷纷评论着谁对谁错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对打架问题的对错认识的并不清楚,这很可能就是打架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想到这里,我决定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对“谁对?谁错?”的问题要讨论明白。正好是区域活动的时间,我请愿意参加讨论的小朋友一起加入,组成了一个讨论组,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

周婷:沈晔打小朋友不对。

刘承志:沈晔打小朋友不对,所以张晓宇请蔡闻宇帮忙打他是应该的。

周唯一、曹越、夏子安等其他小朋友都发表意见,认为沈晔先打人是不对的,张晓宇也说,“沈晔打我是错的,我是对的”。我也加入了讨论,“现在你们都认为先打人是错的,我也同意。可是我还有个问题,打架当中后动手打人的人对吗?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曹越:后打人是对的,他是因为被打心里生气才打的,所以是对的。

周婷:我也觉得后打人是对的,因为自己打不过请别的小朋友帮助也是对的。

张晓宇:我觉得我是对的,是他先打我的,所以我才让蔡闻宇帮助我的。

夏子安:张晓宇也是不对的,被打应该告诉老师,不应该打人,打人就不对。

这时,我问在旁边一直低着头的沈晔,“你觉得呢?”沈晔声音很低的说:“我不对,可是张晓宇他们两个人打我。”

陈冉:他们这样打沈晔也是不对的,沈晔很可怜的。

周婷:对,张晓宇打沈晔,还让蔡闻宇打沈晔也不对。

夏子安:打架本身就是错的,不管先打还是后打。

孩子们都纷纷表示赞同这个观点,我也表示同意。“可是蔡闻宇呢?他是对的,还是错的?”

周唯一:蔡闻宇是对的,他在帮助张晓宇。

孙陆逸:蔡闻宇打人是不对的,因为沈晔又没有打他。

曹越:蔡闻宇帮助别人是对的,可是他应该告诉老师,打人是不对的。

周婷:帮助别人打人是不对的。

经过讨论,孩子们把对于打架事件的是非对错已经认识的很清楚,而且我相信他们也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怎样思考,怎样处理。然后我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请全班小朋友思考和评价,这样处理事情对不对?

反思:

在解决事情的全过程中,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事情就圆满解决了。教师关注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表达情感、解决冲突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运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

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打架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懂得进攻或只懂得退缩,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打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攻击者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当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退缩。如果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面对冲突时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否则便有可能重蹈覆辙,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能。

讨论活动圆满的实现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和幼儿的平等,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幼儿,关注幼儿不同的需要,及时给予应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记得孙云晓先生在《教育的秘决是真爱》一书中曾写到:“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扮演好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首先应该尊重幼儿,从心底去关怀、接纳每一位幼儿,尊重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把幼儿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己平等的“人”。不要总是认为他们年幼无知,而强迫其服从教师的意志。其次是教师要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想法。幼儿犯错时,要给其足够的申辩机会,弄清事情的原由,再下结论;在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与处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教师要对幼儿倾注自己全部的爱,这样幼儿才会与你拉近距离,才愿意与你交谈,教师才能真正听到幼儿的心灵之音,真正地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在此之后,教师就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及时给予应答,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协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幼儿觉得他们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

相关推荐

  • 请到我家来做客 一、背景 四岁的孩子不仅精力充沛,身体、智力发育旺盛,而且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感兴趣,并开始表现出自信。 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开展中,孩子们对自己家里有几口人,有几间房间都能数的清清楚楚。 但...
    2020-11-14 阅读全文
  • 要求孩子做到的,孩子做到了,家长你呢? 要求孩子不准撒谎,要诚实,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打电话找您,就说您不在家,其实您躺在沙发上悠然自得的看报纸。 要求孩子不准随地乱扔垃圾,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把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乱扔。 要求...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去金鱼家做客的故事 1、去金鱼家做客的故事 在一个大池塘里,住着一条可爱的金鱼。 蚂蚱和蜻蜓是金鱼的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 一天,金鱼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想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蜻蜓说:“我可以飞过水面,去你家没问题...
    2020-10-26 阅读全文
  • 大班数学去朋友家做客 这是大班数学去朋友家做客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设计意图: 这几天我会经常听到小朋友在说:"爸爸妈妈昨天带我去亲戚家做客了,做客前爸爸妈妈会去超市买很多礼物。"...
    2021-07-22 阅读全文
  • 小班科学教案:到小动物家做客 小班(生活)活动设计:到小动物家做客 设计意图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规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真正树立起“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教育观,将一日活动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幼...
    2019-12-13 阅读全文

一、背景 四岁的孩子不仅精力充沛,身体、智力发育旺盛,而且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感兴趣,并开始表现出自信。 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开展中,孩子们对自己家里有几口人,有几间房间都能数的清清楚楚。 但...

2020-11-14 阅读全文

要求孩子不准撒谎,要诚实,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打电话找您,就说您不在家,其实您躺在沙发上悠然自得的看报纸。 要求孩子不准随地乱扔垃圾,孩子做到了,可是您却把喝完的饮料瓶随手乱扔。 要求...

2020-12-31 阅读全文

1、去金鱼家做客的故事 在一个大池塘里,住着一条可爱的金鱼。 蚂蚱和蜻蜓是金鱼的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 一天,金鱼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想请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蜻蜓说:“我可以飞过水面,去你家没问题...

2020-10-26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数学去朋友家做客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设计意图: 这几天我会经常听到小朋友在说:"爸爸妈妈昨天带我去亲戚家做客了,做客前爸爸妈妈会去超市买很多礼物。"...

2021-07-22 阅读全文

小班(生活)活动设计:到小动物家做客 设计意图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规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真正树立起“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教育观,将一日活动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幼...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