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面对不愿开口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6-0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1.问题的提出:

上午第一节是语言活动《鸟窝》,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猜测故事发展情节,并小组讨论一下,谁的猜想最有道理?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好讨论的问题,小朋友们肯定会讨论得非常热烈,但结果却让我非常失望。除了平时那几个比较活跃的小朋友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外,有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发言,有的组内成员甚至还在相互推辞:“你说,你说哉!”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下课时唧唧喳喳,有着说不完话的小朋友上课时却不愿意发言呢?

2.问题的症结:

针对这个情况,每次请小组讨论时,我都悄悄地进行观察,但不参与他们的讨论。经过几次观察,发现造成幼儿不愿意讨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幼儿对于老师布置的话题不感兴趣,没有讨论的欲望,个别幼儿开始扯其它方面的话题,把要讨论的话题远远抛到一边去了。第二,有部分幼儿平时就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是请他们在小组内小范围的讨论,但是他们也不太愿意在小组面前发表意见。第三,有些幼儿平时上课就比较懒散,他们思维不积极,不愿意动脑筋想问题,参加集体讨论时,总是喜欢当观众,既不乱说话也不发表意见。第四,在使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前,有很多时候都是以我们老师讲解为主,幼儿只要能定神地跟在老师的思路后面学习,每堂课由于时间有限,每次只能请少部分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大部分小朋友都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这就让不少小朋友有了上课不发言的“习惯”。因此就出现了上课时有部分小朋友一直都处于沉默状态,只有组内一两个比较活跃的小朋友在唱独角戏,每次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时,都是那一两个孩子的想法和见解。Yjs21.CoM

3.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谓的“讨论”,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而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转移的,组织能力又有限,那么如何让那些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积极参加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自我和群体的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积极参加讨论的意识、兴趣、能力,甚至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的讨论才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也才真正达到了活动单里所说的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①座位安排强弱搭配

在位置的安排上,我们取消了以前按照男孩、女孩搭配坐的习惯,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进行分组,4-5个小朋友为一组,这一组里有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有数学逻辑思维比较强的,也有画画能力比较强的,这样有利于他们上每一个领域课的时候,每一组都有这一领域的强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然后每一组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再进行具体的分工,语言小组长、数学小组长、美术小组长,每一组组织能力最强的为这一组的常规组长,常规组长要负责这一组的全面工作,每次讨论的时候要督促组内每一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不管说多说少,每一个小朋友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话题讨论由易到难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适应这个模式,刚开始,我们不是就某个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而是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就一些简单的话题,让他们进行叙述,如周一早上来幼儿园后,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我会让他们每个人说一说,星期天在家里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或者到哪里去玩了等等这些没有难度的话题,让他们轮流说一说,养成别人在说的时候,自己要学会安静地倾听,而且自己也要学会用比较完整、清楚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幼儿轮流说的时候,老师还要提醒他们小组之间不要相互干扰,一组的幼儿尽量围在一起说,不要太分散,这样音量就不会很大,小组跟小组之间也就不会相互有噪音干扰。为了检验小朋友之间讨论时同伴是否认真听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进行抽查,如请某一组的某个孩子说一说,他们一组其他小朋友说了什么?对于那些回答比较正确的幼儿我会及时进行奖励,如一朵笑脸花或者是一个小奖品等。刚开始,我是有目的的布置一些话题让他们进行讨论,过了一段时间,当孩子讨论起来已经有模有样了时,我就开始放手,让每一组的组长每天就一个话题,组织本小组的幼儿进行讨论,然后,会轮流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来进行介绍,如: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某某某觉得怎么样,而某某某却觉得是那样的等等,对于那些讨论得比较好的小组,我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给这一组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一朵小红花,或者是奖励他们多玩一次活动区等等。有些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胆怯,不好意思,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锻炼后,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组内的讨论中渐渐活跃起来,而且由于组和组之间有竞争,有比较,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孩子的好胜心理非常强,都想让自己组获胜,所以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这种不经意的训练中,懒散的孩子被吸引过来了,胆小的孩子也被感染了,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去了。

③“舵手”轮流,辅导在先

如果把学习小组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大船,那么,常规组长自然就是这艘船上把握航行方向的“舵手”。他们是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管理者,他们的能力水平决定着所在小组的学习质量,因此在“活动单导学”中发现有孩子不愿意说话时,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对常规组长就这一方面(如何让每个小朋友都围绕话题发言)进行了相关的辅导。第一批尝试从能力强的孩子开始,就组长的职能、公平和具体的组织方法进行了具体指导。这些常规组长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渐熟悉和完善了这些技能,在组内讨论时,鼓励每个同伴,尤其是不愿意发言的孩子发言,要求所有小组成员认真倾听,真正让每个孩子有了说的意识、机会,并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

在幼儿都适应了这种讨论模式,养成了每一次、每一节活动都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的好习惯以后,我们对每一组的组长也会进行不定期的更换,让每一组的每一个孩子都轮流当上组长(原来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也不例外),负责这一组孩子的讨论,由于肩负了组长这一神圣的责任,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积极,也非常乐意地投入到讨论当中去。

4.问题解决后的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和探索,小朋友活动时讨论意识、兴趣、能力变强了,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得非常活跃。看着孩子们讨论时那一本正经的样,听着那些平时不怎么愿意发言的孩子的精彩对话,我都会忍不住偷偷乐。由此,我深深感触到: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只是我们没有去挖掘、发现他。这次通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如何引导孩子“讨论”这一方面的小小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可喜的变化,原来每个孩子都是能在集体面前大方地表达的,只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每个人都创造机会。期待“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正确面对不愿开口的孩子


赵飞燕是我们班一位不爱讲话的小女孩,你跟她说话,她总是先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她不会开口的。

但是他自尊心很强,每次手工制作和计算作业她总是又快又好,常常会令同伴们羡慕不己。

这么一位聪明的小女孩,常常令他母亲“头疼”,“疼”的原因是她不愿多讲。

据我观察发现,赵飞燕和小朋友还是有话说的。

为了鼓励赵飞燕愿说乐说,我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她:一、日常生活中多与她讲话我随时跟赵飞燕交谈,让她感受到老师与她是平等的,消除不必要的敬畏感。

到幼儿园问她看到些什么有趣的......总之,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就尽量和她讲话。

二、巧妙运用角色游戏,让她愿讲赵飞燕记忆力很好,故事听过一遍就基本会讲了,我便让她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有意识的安排需要大声讲述的角色,如“狐狸”“大象”“黑熊”等。

慢慢地她不仅愿意扮演角色,而且还愿意单独讲述故事内容。

为了巩固成果,我还同赵飞燕妈妈商量好,让她回家记录赵飞燕所讲的故事。

三、美术活动中让她乐讲记得有一次手工活动“折花篮”我先让幼儿尝试自己看图示折纸,打算不会折的地方再讲解。

没想到赵飞燕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作品,她高兴的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折好了”。

我想:不如由她来介绍折法,这是锻炼她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时机呀!于是我让大家停下来说:“小朋友,今天我们请赵飞燕来做老师,讲解折花篮的方法,好吗?”开始赵飞燕有些紧张。

我便亲切的走过去牵着她的小手,并轻声的鼓励说:“老师这个地方折的还不如你折的好呢,你来帮帮老师好吗?”听我这么说,赵飞燕爽快的答应了。

我给了她一张纸,她就边折边讲了起来,开始声音很轻,在我信任的目光中她越讲越响亮,讲完后我示意大家拍手表扬,赵飞燕开心的笑了,说:“谢谢大家。

”渐渐地,赵飞燕不管在同伴面前,还是在老师面前,话语多了起来,这使她拥有了一切成功、一份自信。

教育随笔:对孩子说声对不起


今天上午第二节活动课上,我背对着孩子们,在电脑前打了点资料。不一会老师喊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我听着他的回答,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打字,回过头去望一下可爱的朝阳,可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愣住了,只见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因为他的小椅子远离了他的位置,让人生气的是,坐在一旁的另一个小朋友正站在他的小椅子后面,双手伏在椅子背上,正想往前推,当时的情景,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顿时我气不打一处来:“你怎么这样,我们的安全教育你怎么学的?你这叫什么?”还没等我说完,前面的孩子‘唰’的回过头说:“恶作剧”。“对啊,这多危险啊!”他好像还没反应过来呢,一句话也没说,两只眼睛看着我,眼圈红红的,一脸很委屈的样子。

就在我要发火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说,这不是恶作剧,椅子是他自己弄跑后面的。我顿时发觉我犯了一个极大地错误,我冤枉了他。但是我始终没说出对不起。

现在想起来也后悔死了,但愿对他以后的成长没有影响。

小班教育随笔:不愿午睡的孩子


小班孩子刚入园,多数的孩子午睡习惯时都很难入睡,不是说话就是搞小动作,因为他们都不喜欢在幼儿园午睡。说实在的,幼儿园入睡困难除了他们睡眠时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还有家庭的错误教育式造成的。午睡对幼儿是很重要的。

睡眠可以缓解疲劳,人感到疲惫时,就会产生睡意但这样孩子睡觉却适得其反,就拿班里的盈萱小朋友来说,刚入园时她总是不能午睡,一到午睡时间,就用双手捂脸窥探周围,凝视老师。从她妈妈口中得知她在家里从没午睡过,妈妈陪着她疯玩。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不愿午睡的习惯。了解到这一点,我开始主动与她沟通,每当午睡的时候就常常停在床前,给她一个温柔的微笑,孩子会感到亲切,可以增加安全感,反复几次,孩子便能安静入睡了。对离开亲人,对环境生畏缺乏安全感的小班新入园孩子,老师亲切慈祥的笑脸足以给孩子带来安慰,班里好多这样的孩子,多在老师的悉心照顾和陪同下,都能安安稳稳美美的睡一个午觉。

我相信用耐心,爱心去对待孩子,教育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和老师心中的乖宝宝。

2爱上厕所的孩子

“老师,我小便,”“老师,我大便”。每天贻珊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些话。刚开四我没在意,可是每天都如此,便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贻珊刚从厕所出来,就又回去了,有时干脆呆在厕所不肯出来。我来之后也不愿意回活动室,家长反映她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由于她还不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紧张,不合群孤独,最重要的是老师对其不够亲近。针对这些原因,和家长共同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措施。经过这时间的努力,贻珊比以前好多了,能在老师的热情招呼下和其余的孩子一起活动了。看到孩子的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也感到莫大的欣慰,把爱心奉献给每一次的孩子,是老师最大的快乐。

3爱惜粮食

今天早上,晓龙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一包干吃面,他吃剩下一半,随手就扔到地上,洒的满地都是,我看见后就告诉他,要爱惜粮食,不能乱扔,并结合这件事,对孩子进行了爱护粮食并保持地面清洁的教育,让孩子们了解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来的,他们把种子种在泥土里,给他们施肥浇水,锄草,在加工成食品是很辛苦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4爱哭的孩子

小班孩子入园已经一个月了,可是班里的可欣小朋友每次她妈妈领她走进活动室她都不让妈妈走,要让她妈妈陪着她玩,趁她玩的入迷时,她妈妈朝我使了个眼色转身走了。

可欣玩了一会,发现妈妈不在了就开始抹眼泪,我赶紧去哄,一会她就不哭了,事后,通过了解,可欣是怕妈妈走了,别人会抢她得玩具她才哭的,并不是不愿意来幼儿园。

5抓脸

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好多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一不高兴,伸手就去抓别人的脸。平时孩子在家里习惯了玩具,图书都是他一个人的,没人与他们争。可现在来到幼儿园不同,班里所有的玩具,图书都要大家一起看,一块玩。由此就发生了争抢的现象,抢不到就抓别人的脸。针对这种现象每天看书或玩玩具的事后,我都会告诉孩子们班里的玩具是大家的,谁都可以玩,轮着玩或换着玩都行,教育孩子懂得互相谦让,尽管如此,今天纪博和欣旋还是因为抢玩具,抓伤子烨的脸,事后我对纪博说:“你看,子烨的脸好看吗?”不好看,“别人抓伤你的脸你愿意吗?”“不愿意”。“以后还抓别人的脸吗?”“不抓了”。

小班教育随笔 《不愿午睡的孩子》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小班教育随笔 《不愿午睡的孩子》,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不愿午睡的孩子》是一篇关于小班教育的随笔。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午睡被认为是孩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定。然而,这篇文章呈现了不愿午睡的孩子们的状况,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文章中,我们见到了一群不愿午睡的孩子们。他们或许因为睡眠质量不好而无法入睡,或者是因为过于兴奋无法平静下来。而在传统的教育中,这些孩子们被视为不守规矩的孩子,可能受到指责和批评。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这些孩子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一味地抱怨午睡对这些孩子不公平。相反,它展示了一种关爱和理解的态度。教师们开始尝试与这些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他们试图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困扰,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教师们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讲故事、放轻音乐或是提供冥想的环境,来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入睡。这种探索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需求的方法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文章还介绍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关于小孩子睡眠需求的不同。研究显示,每个孩子的睡眠需求和模式都有所不同。有些孩子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而另一些孩子则可以适应较短的睡眠时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应该更加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孩子都午睡。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学校可以提供午睡和非午睡两种选择给孩子们。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这个建议展示了作者对小班教育理念的思考和创新。

总而言之,《不愿午睡的孩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科学的研究和创新的思考,呈现了一个关于小班教育的多元化观点。它让读者们重新思考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午睡规定,并提出了一种关爱和尊重每个孩子需求的方式。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思和讨论教育方式的机会。

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数学操作活动时,学会和理解操作要求和规则尤其重要,可总有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到开始操作时,他们就一遍遍的叫老师:“我不会,帮帮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耐心地再为他们讲解示范,在老师的口干舌燥中幼儿草草完成作业,而那种优越的心理逐渐升温,渐渐的我意识到,这样做只能滋长他们不专心听讲的习惯。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对这些孩子说“不”。

组织活动之前,我先提醒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请几个特别好动的孩子坐在前面,并严肃声明老师只讲两遍操作要求或两遍操作规则。待到操作时,我只帮助理解力和动手能力差的幼儿。当没认真听讲的幼儿又问该怎么办时,我便对他们说:“今天老师不帮你的忙,刚才我讲的很清楚了,为什么别的小朋友会而你不会呢?一定是你没注意听,现在只能请你自己想办法。”没想到,还真管用,一两次以后,这一小部分其实聪明的孩子听讲时明显认真多了,作业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

教育随笔: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在大人精心呵护下长大,个个都聪明、胆大、淘气、顽皮、可爱。虽然我们常说淘气和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但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这种淘气和顽皮已经发展到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事情,这就成了不听话,这种习惯若不加以改正,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谈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应该从孩子的家长入手。俗语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当孩子惹我们生气时,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这通常是无济于事的,而这样的行为正是我们训诫孩子不在做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言行就成了一种反面教材,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其次,我认为应该从教师入手。做为幼儿教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幼儿,他们对老师有一种极强的模仿欲望,而且会很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这份童心和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对老师的信任与崇拜。因此当我们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我们应该尝试一下改变心态,或许这样会对孩子的行为起到好的影响。

1、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的情绪往往很不稳定,这时我们先别急于训斥,可以对孩子说:“来,让我们一起安静一下。”然后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将气吐出来,并示意孩子也这么做。大家都平定一下情绪。这种动作孩子很容易学会,等大人与孩子的情绪都平和了,解决问题才会有效。我们要记住:发火时是不会有好的教育方法的。

2、有时行为上的问题是不需要大声叫嚷或争吵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把问题的环境转变一下。比如:不让孩子玩剪刀,我们可以把剪刀收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而不用大声、反复地讲:“不准玩剪刀。”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越不让玩,越好奇,就越想去试一试,而我们反复地讲:“不准玩”,反而成了一种强化性提醒,更加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其实我们只要把问题的环境转变一下就可以了。

3、孩子也学会有责任感。责任感对于成人来说是应该具备的,而对于孩子来说,是应该培养的,它能使孩子进步,能使孩子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孩子把玩具、图书到处乱丢,不会收放到原处,这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应该对孩子说:“你应该把玩具收好,这是你的责任,因为是你在玩玩具,我相信你可以做好这件事,就像老师收书一样快。”很多孩子乐意看到自己的进步,当听到自己与大人相比较的评论时,他们会觉得很自豪。

4、在孩子的交往中,争吵与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孩子的心情、态度都会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往。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让他们相互交换一下角色,互相体验下,这样做可以教导孩子哪些事要这样做,哪些事不能这样做。比如:两个孩子在绘画时发生冲突,一个孩子没带油画棒,向另一个孩子借,而这个孩子又不愿意借,因此发生了冲突,借油画棒的孩子出手打了不借油画棒的孩子,这时,我们让两个孩子交换角色,让他们再进入到借油画棒的情景中,结果两个孩子的冲突解决了,相互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不需要我们讲什么道理,两个孩子就相互谅解了对方。

5、顽皮和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专利,但如果孩子一味任性而为,那将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因此,当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不能总是温和地讲道理,特别是在处理攻击性行为和危险性行为时,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懂得这些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能再做的。比如:在手工活动时,有的孩子用剪刀去戳其他孩子的脖子,他虽然是无心要伤害谁,可是这样做也说明了他不明白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这时除了给他讲道理外,还必须让他受一点惩戒,我们可以让他抬着小椅子一个人到活动室边坐一会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他的确做了一件与平时撕书、丢玩具不同性质的错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是不能再做的事情。孩子独自一人时会感到很难受,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这种事情的严重性后果,从而帮助他树立是非观念,我们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6、以身作则,与孩子平等相交。孩子学习的一大特点是模仿,而家长和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一说法,我相信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教育孩子要面对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时,我们自己应该以身作则,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与孩子平等相交,自己做错了要主动向孩子说声“对不起,是我错了”。那么当孩子放错而面对错误时才会道歉,才会承认。

总之,要让孩子听话,我们只是发火、只是反复讲道理是不够的,让我们都来进行一下深呼吸吧,只有在平静的心态下才能想出教育的良方。

教育随笔:难以启口的“对不起”


韦诗琦是一个倔强、好强、性子急、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但又脆弱而爱哭的女孩,她做错了事往往不肯承认,如果受到批评了,就容易情绪激动,而这种情绪会影响半天甚至一天的活动。

有一次吃早点时,她在厕所里小便后急着去洗手时,一下子撞倒了雯雯。雯雯摔倒了,疼得哭了起来。可她不但不道歉,还无理地指责雯雯挡在了她前面。几个小朋友马上来告诉老师。看到韦诗琦涨得红红的又气呼呼的脸,老师感到了她的情绪正在激动。为了让她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但又避免抵触,老师没有直接地批评她,而是先询问她事情的经过。韦诗琦别过头嚷着:“是她自己挡在我前面的!”老师轻声说:“别急,请你慢慢说说吧!”韦诗琦气呼呼地重复:“是她不对!是她自己挡在我前面的!”老师耐心对她分析:“厕所里,小朋友那么多,大家都急着小便、洗手,总会互相碰到。可能韦诗琦也没看到雯雯吧!既然,大家都是不小心的,韦诗琦,你先陪个不是,马上说声‘对不起’就没事了。”但韦诗琦还是不肯认错,反而耍起了“无赖”:“谁让她站在这里的啦!谁让她站在这里的啦!”倔强的孩子一时牛皮气上来怎么也说不通。面对她的强词夺理,老师冷静下来,没有发火,也没有放弃。老师试图以先让孩子吃早点来缓和情绪,韦诗琦还是很激动,眼里闪动着泪花,站在原地不肯吃。此时老师从她的激动中读出了倔强、懊恼、受挫、羞愧交织的复杂情绪。正巧那天有幼儿园的老师来听课,客人老师走过教室时,老师轻柔地拉着她的手避开教室里的孩子们来到走廊,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孩子,一起请客人老师来“评理”。老师诉说着:“刚才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有两个小朋友在厕所里撞到了,大家都很不开心……”老师故意没有说明两个孩子是谁。客人老师也明白了这位老师的用意,也客观地帮助分析起来。韦诗琦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那一触即发的激动渐渐缓和下来。谢过客人老师后,老师和韦诗琦说起了悄悄话:“老师知道韦诗琦其实是个很讲道理的孩子,只是刚才小朋友们都在,你有些不好意思对吗?”韦诗琦终于勉强地轻轻点了一下头。老师又说:“那没关系,其实雯雯也早就原谅你了。等你喝好牛奶后,再悄悄地跟她说句话好吗?”韦诗琦再次点点头。喝完牛奶,韦诗琦终于轻轻地向雯雯认了错。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孩子的“不会”


开始玩区域游戏了,今天美工坊提供了制作菊花的彩纸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六位小朋友来制作。他们先每人取了一根“树枝”,接着又拿出筐里的彩纸开始撕了。希希、鑫鑫先拿起彩纸来撕,可是怎么也撕不开,接着小伦、萱萱和涵涵也都撕起来,可是仍然没有一人撕开。希希第一个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不会撕。”然后就把彩纸递给了我,看到希希的举动后,一旁的小朋友都把彩纸伸向我跟前。我看了看之后,便还回希希的彩纸,然后走到孩子中间,重新拿起一张彩纸开始撕了。我指着彩纸重新介绍撕的方法,可是却发现这纸怎么也撕不开,必须用指甲使劲地扣,我艰难地撕开一张之后,发现孩子手中的贴纸仍然撕不开。最后我决定收回孩子的纸,把一张张纸先撕开一个小口,然后再让幼儿去撕贴。果然,重新撕过的贴纸孩子们很快会自己撕开了,树枝上的花瓣也越来越多了,美丽的菊花终于制作完成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个个都兴奋不已。

这个小小案例引起了我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两位老师就发现班上的孩子似乎“很懒”,常听到孩子们跑到跟前说:“老师,我不会。”然后便等着老师和阿姨的帮助。有时候不会提裤子啊,有时候不会画画啊,有时候鞋子也不会穿了。然而只要老师帮助过一名幼儿,一旁的幼儿看见了也会要老师的帮助,其实当老师不帮助时,他们也能好好的完成。所以当听到孩子说“我不会”,我便先不理,要求孩子自己先动手。而当孩子们真正有困难时,遇到上面的情况时,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就要灵活应变了。

总体看来,针对班级幼儿易受他人影响、独立性不够等特点,当孩子们说“不会”时,成人可以分两步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第一步要等一等;当孩子求助时,先观察实际情况分析幼儿的求助原因。到底是不会还是想偷懒,或者真是遇到了大难题。千万不能立即去帮助幼儿完成。第二步要做一半即是帮助幼儿解决一半的困难,留有空间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这既避免让孩子们过分依赖又能让孩子收获自我成就感。

相关推荐

  • 正确面对不愿开口的孩子 赵飞燕是我们班一位不爱讲话的小女孩,你跟她说话,她总是先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她不会开口的。 但是他自尊心很强,每次手工制作和计算作业她总是又快又好,常常会令同伴们羡慕不己。 这么一位聪明的小女孩,...
    2020-11-1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对孩子说声对不起 今天上午第二节活动课上,我背对着孩子们,在电脑前打了点资料。不一会老师喊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我听着他的回答,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打字,回过头去望一下可爱的朝阳,可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愣住了,只见他一屁...
    2021-05-07 阅读全文
  • 小班教育随笔:不愿午睡的孩子 小班孩子刚入园,多数的孩子午睡习惯时都很难入睡,不是说话就是搞小动作,因为他们都不喜欢在幼儿园午睡。说实在的,幼儿园入睡困难除了他们睡眠时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还有家庭的错误教育式造成的。午睡对幼儿...
    2020-06-02 阅读全文
  • 小班教育随笔 《不愿午睡的孩子》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小班教育随笔 《不愿午睡的孩子》,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不愿午睡的孩子》是一篇关于小班教育的随笔。在传统...
    2023-07-0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数学操作活动时,学会和理解操作要求和规则尤其重要,可总有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到开始操作时,他们就一遍遍的叫老师:“我不会,帮帮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耐心地...
    2021-05-22 阅读全文

赵飞燕是我们班一位不爱讲话的小女孩,你跟她说话,她总是先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她不会开口的。 但是他自尊心很强,每次手工制作和计算作业她总是又快又好,常常会令同伴们羡慕不己。 这么一位聪明的小女孩,...

2020-11-10 阅读全文

今天上午第二节活动课上,我背对着孩子们,在电脑前打了点资料。不一会老师喊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我听着他的回答,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打字,回过头去望一下可爱的朝阳,可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愣住了,只见他一屁...

2021-05-07 阅读全文

小班孩子刚入园,多数的孩子午睡习惯时都很难入睡,不是说话就是搞小动作,因为他们都不喜欢在幼儿园午睡。说实在的,幼儿园入睡困难除了他们睡眠时和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还有家庭的错误教育式造成的。午睡对幼儿...

2020-06-02 阅读全文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把自己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去写教育笔记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小班教育随笔 《不愿午睡的孩子》,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不愿午睡的孩子》是一篇关于小班教育的随笔。在传统...

2023-07-06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试着对孩子说“不” 数学操作活动时,学会和理解操作要求和规则尤其重要,可总有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到开始操作时,他们就一遍遍的叫老师:“我不会,帮帮我!”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耐心地...

2021-05-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