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5-31 幸福是什么教案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笔记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受生理的制 约和局限。比如,几个月以内的孩子,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决定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三岁儿童的注意不集中,坚持性不强,主要是由生理上不成熟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 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它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渐渐增长,四五岁儿童有时(比如在某些作业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有时 (比如在他自发的游戏中)又能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在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4.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离开妈妈时,哭得很伤心,当妈妈的身影刚刚消失,阿姨和他玩一个诱人的玩具,他立即会破涕为笑。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各人特有的个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兴趣都首先集中在汽车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什么是理性思维?
1
理性思维有多重要?
什么是理性思维?
先给你出一道题:球和球拍的总价是 1.1 美元,已知球拍比球贵 1 美元。请问球的价格是多少?
如果你的回答是 0.1 美元,恭喜你,你答错了!研究者发现,即使是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顶尖学府的学生,也会答错。其实,正确答案是 0.05 美元,球拍是 1.05 美元,加起来才的总价才是1.1 美元。
这其实就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不会为了订单免运费而多买不需要的东西凑数,理性的成年人会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会盲目乐观。
对孩子来说,理性思考同样很重要。例如孩子常常会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好处,结果就会吃亏了。
认知科学家早已经发现,就算很小的孩子也已经能够考虑各种可能性,并区分可能性和现实,会通过观察来推断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理性思考的能力,随着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但孩子长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越早开始帮孩子打基础,对孩子来说是越好的。
2
从哪些角度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
第一: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理性思考第一个要素,就是要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关联的。孩子最擅长观察学习,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做示范。
你可以从生活中开始,比如想让孩子收拾好一个玩具,才能够开始玩另一个玩具,这就是一种规律的学习。孩子越早搞清楚这样的关系,他们就越能够用好理性思考能力。
有一次,我家大宝不小心踩到我的脚,我叫了一声,然后大宝就说:「抱歉」。这时,二宝也跑过来说了声「抱歉」,然后直接踩我的脚。原来,二宝把踩爸爸一脚这个行为和跟爸爸道歉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了一起。我非常庆幸这小孩逻辑能力很好,但是脚也真的很疼。
此外,你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示范。
第二: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
帮助孩子做选择判断要掌握两个原则:
1. 把可能的选择陈列出来。
比如孩子玩滑梯就是停不下来,你可以告诉他,“你是现在回家,还是再滑两次再回家?”,提供有限选择既让孩子独立做选择,也是在让孩子思考自己有哪些选项。
而不是大喊:快回家了!或我们玩一次就回家好吗?!这样家长一直支配孩子的行为,也是支配孩子的想法。
2. 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孩子做好选择后,一定要遵守约定。虽然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反悔,但是也要坚持执行。
孩子理解这些结果需要他自己承担后,他会在之后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更加谨慎、更有策略。
第三: 培养孩子的弹性思维能力
所谓弹性思考,简单是变通思维,也就是不要被既有的框架所限制住了。我们要多带孩子去体验事物的不同方面,特别是鼓励孩子用多样的感官来做探索,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使用一个物品。
除此以外,父母也要身体力行。比如用乐高板子套上钥匙圈挂钥匙,废报纸和杂志剪下来制作成各种小动物形状。
第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会是理性思考中最高阶的一个能力,也可以说是达成目标的能力。帮助孩子达成目标,也要做一些规划。这里介绍两种做法:
1. 做示范
不管你是有意示范,还是无意示范,孩子都在观察大人在做什么,所以,日常遇到解决生活难题时,最好要把我们思考的过程讲出来跟孩子分享,对孩子非常有帮助。
2. 拆解目标
孩子接到一个任务,通常会束手无策,这时,可以帮他们把复杂的目标拆解成好几个可以依序完成的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完成。
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请注意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尽量管好自己的嘴巴和手——不随意指点,不随意帮忙。
3
给不同年龄孩子的特别建议
3 岁以下的孩子
对于 3 岁以下的孩子,建议从养成固定的习惯做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规律。在陪伴孩子时,尽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孩子一起分享。你也可以邀请孩子帮你做决定,孩子会对这件事情的印象特别深刻。
3-5 岁的孩子
建议可以跟孩子一起读一些跟思考有关系的绘本,或是有限度地看一些视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帮孩子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训练孩子去做判断、换位思考,也就是弹性运用自己的知识,举一反三。
5 岁以上的孩子
建议让孩子学一些数学思维启蒙课或简单的编程小游戏。编程玩具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解决问题的工具。再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借助 App 来学习编程。
理性思考包含了了解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做判断、弹性思考以及解决问题这几个部分。这些都和「执行力」有关联性。
作为父母,你自己平时也要独立思考,评估怎么帮孩子找到最适合的工具,既纪录孩子的成长,又能给予孩子协助,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幼儿入学准备核心是什么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但是,哪些准备是最重要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认识却大相径庭。
有些人认为:所谓准备应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如准备好书包、文具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准备应是提前让幼儿学习一部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认拼音、做数学题等,以为这样可减少幼儿入学后的学习难度和学习量,约儿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但是“幼小衔接”(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如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研究还表明:这两种准备之间有极高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水平低的幼儿入学后学业成绩差的较多。
以上研究结果给我们的两点关键性启示是:
①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论知识准备,而要看到学习困难背后的能力原因;
②幼儿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不仅要在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它内在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根据以上思路,幼儿入学准备的核心应该是:
①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②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亲情心理联结是如何发展的
亲情心理联结的概念大约在20年前就开始受到关注,首先是马歇尔·K·克劳斯博士和约翰·H·肯奈尔博士开始研究。他们报告说,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能够和妈妈多进行16小时的接触,对妈妈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不过,一般在孩子出生以后,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
克劳斯和肯奈尔报告说,在出生后的几年中,那些在产后卧床阶段花更多时间与新生婴儿进行亲密接触的母亲,往往会对她们的孩子更加爱护、更加关心,也更加温柔。因此,亲情心理联结的概念就随之产生了: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新生儿与其母亲之间的强烈而健康的依恋关系的迅速发展。
这个结论被大家广泛接受,很多的医院都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修改,希望能够让妈妈和新生宝宝能够尽可能多地亲密接触。
在最初的亲情心理联结现象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居住在克利夫兰的低收入家庭的母亲。在斯坦福大学,大家对中产阶级的母亲同样进行了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在第一个月的养育工作中,和孩子接触多的妈妈会更喜欢和孩子肢体接触,同时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对宝宝更多的爱。
可是,在孩子满一岁后,各种差别就消失了。斯坦福项目因此得出结论,认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婴儿的性别等因素对于养育方式的影响远远大于早期的亲密接触。
除了上述研究以外,对于亲情心理联结还没有做过其他直接的实验。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我们要更为谨慎。
当研究者对这个结论犹豫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找其他的已知证据。很多已知的信息都间接涉及到亲情心理联结问题,有的说明一些孩子在出生后头两年中同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
在依恋过程方面,我们对孩子和动物都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早期经历对于终生的情感与社会健康非常重要,而良好的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身体、情感和教育发展都有所帮助。
在出生后的头3~4个月里,宝宝还是懵懵懂懂的,他们没有办法分辨出人以及各种事物。新生婴儿会同任何花大量时间和他在一起的较为年长的人建立起依恋关系。
直到第4个月,宝宝会开始挑人示好,一般情况下是他的妈妈。这时候,依恋关系就更加牢固了,到了第2年末期,宝宝基本上都会围着妈妈转。
从宝宝的角度来看,依恋关系的发展对宝宝的成长意义不大。但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小时的确是一段特殊的时间。
尽管从智力、感情和社会能力的角度来看,新生儿是最单纯的,可是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就不一样了。在产后的第一天,妈妈就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和经历,这会对她日后的养育方式和对宝宝的感情产生持续的影响。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一个论点呢?现阶段,论据还不是很充分。但是,还有很多其他证据显示,亲情心理联结的概念应当被纳入依恋关系这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之中予以考虑,依恋关系通常是孩子出生后一两年内发生的。所以,依恋关系的成功建立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我们假设亲情心理联结的建立主要是宝宝出生第一天的事情来决定的话,情况会变得怎么样呢?要是这样,结果就是爸爸妈妈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同时,他们会因此而获得很多乐趣。不过有些妈妈如果没有办法和宝宝亲密接触的话,就会担心宝宝和自己不亲。
因为各种原因,许多妈妈没有办法和宝宝长时间在一起,她们就会特别担忧。对于领养孩子的父母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为所有这些父母考虑,对于亲情心理联结这个概念,我认为不用看的太重,它只是一个没有太多证据假设罢了。
另外,在研究人类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多的关于生产和养育的想法,很多都是没有办法证实的。比方说,几年前,非洲的一名产科医生曾经对他的患者使用过一台减压机,用它套在妊娠晚期的妇女的肚子上,这样,较低的空气压力就能减轻腹壁所受到的外部压力。
这名医生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声称,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孩子会更加健康有活力。同时,他还声称,这些孩子在1岁时的发育状况也会更加好。
你可以想象这篇文章所产生的影响。大家都想要找到有减压机的医生来帮助生产。可是这种现象流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消失了。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
综上所述,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和宝宝呆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对大家就更好。但是,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天无法与他进行16小时的亲密身体接触,对爸爸妈妈和宝宝间的健康依恋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发展的基本性质
1.发展的高速度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是变化迅速。相对而言,成人心理的变化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老朋友多年不见面,相遇时往往会说:“看来你变化不大。”儿童则不然,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己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地笑,但是,过一个月以后你再去看他时,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 —— 他会认生了。1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时则很少一步一步地走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如果你想要3岁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必须使教材内容对他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时间还只能很短;4岁以后,孩子开始懂得应该专心听讲;5岁孩子不仅能够用一些方法使自己集中注意,而且会把这些方法说出来,教给别人。到儿童上学以后,更是能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儿童心理变化之迅速,常常使和他朝夕相处的成人都跟不上。比如,不久前孩子还要大人牵着手走路,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居然不听指挥,大人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如果大人要抱着他走,他执意反抗,挺直身子,挣扎着要下地,如此等等。许多科学研究如布鲁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等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2.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幼儿心理又不是匀速发展的。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80%,而在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11—12岁,男的在13—14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②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幼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幼儿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幼儿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好动、言语流畅、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有外倾、内倾之别。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只不过是心理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引言:在父母离异前后,孩子的思想状况及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有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孩子们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许多调查研究结果都表明了,离异家庭的少年儿童,在父母离婚期间及其离婚之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反社会的心理。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放荡不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容易激怒、闯祸、甚至自杀。他们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父母容易产生愤恨,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甚至暴力行动,如偷东西、骂人、斗殴等。我国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离异家庭。
另一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较,离异家庭的儿童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自卑感强、孤独、悲伤、抑郁、情绪低沉、胆小、精神紧张,甚至出现儿童的早期行为,如尿床、吮吸手指等。
经济问题带来的后果也是不能忽略的。夫妻离婚的直接后果,是抚养孩子的一方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有的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因经济上的困难,无法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因而造成了孩子身体发育不良。
夫妻双方离异后,不抚养孩子的一方付给孩子的抚养费,比起孩子的实际生活花销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由此造成了抚养孩子一方的单亲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这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自卑感。
这里引用一份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是我国众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所小学,进行了广泛调查的结果。
(1)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认知、推理与学习成绩诸方面的差异
此研究共测有效被试者1733名,其中离异家庭儿童929名,完整家庭儿童804名。被试取样范围遍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均为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结果显示: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在认知、推理与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经过统计和比较发现,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的离异家庭儿童占83.68%,完整家庭儿童占16.32%;扰乱课堂秩序的离异家庭儿童占78.21%,完整家庭儿童占21.79%;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离异家庭儿童占81.79%,完整家庭儿童占18.21%。
认知和推理成绩代表了一个人的一般能力,即智力。而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的状况。掌握知识必须以一定的智力为前提,智力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调查还发现,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父母离异对小学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对认知的影响小于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对非文字的逻辑推理方面的影响最小,即对知识的影响大于对能力的影响。由于离异家庭儿童学习成绩落后,知识水平低下,必然会限制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水平又影响了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深化。
(2)离异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及他们与父母关系等方面的比较
此研究共使用了4种问卷:儿童问卷、儿童认知发展评价量表、教师问卷和父母问卷。
A、离异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
调查显示,完整家庭儿童比离异家庭儿童更多的是由于学习好和善于交际、待人热情、乐于助人而博得同伴好评。而离异家庭子女在"被同学们同情"这一项的人数明显高于前者。
两类儿童同伴关系差的原因比较调查显示,"孤僻、冷漠","有怪毛病或不良行为"两项,离异家庭子女显著多于完整家庭子女。
B、两类儿童与父母关系的比较
统计结果说明,离异家庭子女比完整家庭子女更不满意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明显不如完整家庭子女。
C、两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问题行为的比较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完整家庭儿童的主、客观自我控制能力均略高于离异家庭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行为分别属于情绪、性格特征、品德、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在问题行为方面与完整家庭子女的巨大差异在每一项上的人数比例都远远多于后者。品德类三种行为特征,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4.94%,完整家庭子女为6.38%,差别最大。其次是性格类八种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学习类三种问题行为特征,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完整家庭子女为8.06%;情绪类六种表现,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完整家庭子女为5.58%。由此可以证明,离异家庭子女问题行为远远多于完整家庭子女。
以上这两个调查报告,已将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推理学习成绩、与同伴及父母的关系、自我控制力及问题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完全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