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沟通在孩子情商教育中最重要

发布时间:2021-05-27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沟通在孩子情商教育中最重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法宝1.让孩子学会自我沟通

让孩子学会自我提问,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结果为导向”式的自我沟通。对于早恋、沉迷网络、厌学的孩子更要多引导他设计这样的提问。问完问题,再用记录的方式,把得到的结果写出来,经常“复习”自我反省。

法宝2.帮助孩子和他人沟通

从孩子学会说话起,父母就需要开始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的互动。“家庭报告”就是不错的形式,每周一次,全体家庭成员到位开始报告。一周的所见所闻、彼此的心情、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抱怨以及抱怨的反馈,都可以成为沟通的内容。

法宝3.换个方法去沟通

首先,批评性的信息可以换个渠道传达给孩子,比如利用节假日给孩子寄明信片,或者给孩子的手机发短信。其次,对孩子的批评处理一下,把批评变成建设性的意见,只说客观事实,不与孩子的人品挂钩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儿教育:最重要是把孩子当孩子


导读:我国幼儿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孩子。很多大教育家的共同观点,就是人生的各个时期,它自身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幼儿时期,它本身是有价值的,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为长大成人做准备。

有人向我提问: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这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而且可能重要的环节不止一个。针对中国的情况,我强调两点:

一是爱,对孩子的爱,这是孩子身心健康生长的最重要的一点,从小就要让他得到真正的爱,当然这个爱应该是有品位的,有格调的,有质量的,不是那种溺爱,不是仅仅在物质上满足他,而是你真正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父母要舍得花精力在孩子身上。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确实是很爱的,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准备将来物质的基础,真的,只要有小孩,父母赚钱都是为了孩子的,我觉得光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没有这一点也没关系,这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让他们从小得到你的关爱,你花时间去陪他们,关注他们的智力的生长,情感的发展,要花心血,与其花很多时间为他们赚钱,还不如把那个时间拨一部分出来,陪着孩子。因为现在我发现很多家长是不陪孩子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把孩子交给保姆了,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可怜的。

二是自由,孩子要有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你说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呢?一上幼儿园就哭,畏惧幼儿园的孩子很多,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在幼儿园里不自由。像西方的一些幼儿园,孩子在那里,给你一个范围,你爱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中国的幼儿园,基本上都是集体活动,一起玩同样的游戏,一起吃饭,一起睡午觉。孩子是最难以忍受没有个人自由的生活的,他是好动的,而且他不断地有新的念头,但是这些东西在幼儿园是不允许的,他怎么会喜欢幼儿园呢。所以,在中国来说,特别重要的是真的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

我觉得,我国幼儿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里面,最重要的原则,即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孩子当孩子”。其实这个是很多大教育家的共同观点,就是人生的各个时期,它自身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幼儿时期,它本身是有价值的,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为长大成人做准备,这是最错误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幼儿教育是完完全全抹杀了孩子时期本身的价值,完完全全把幼儿时期看作了为将来做准备,而且按照这个目标去规划幼儿期的教育,让他们学很多东西,所谓的“不要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时期开始,要找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所谓好的小学就是最后能够进入重点中学的小学,完全是为了将来能考上大学,从幼儿时期就做准备了,而考上大学又是为了就业,就是为了将来的完全没有把握的一种前途,把孩子现在的全部时间都用在这上面,我觉得这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的话,一个是要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单一的高考决定终身这样的制度,这样一个客观的逼迫在那里,很多家长就只能朝这个方向走。但是另一方面,家长自己要清醒,不要做这个体制的合谋者,你的最大任务是保护孩子的童年,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觉得这是家长最重要的使命。从政府方面,应该考虑很多公民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应该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里。现在确实是,幼儿教育对家长们来说,是一个不堪承受的负担,应该说是整个教育里面最昂贵的教育,包括比较好的公立幼儿园,包括大量的民办幼儿园,因为现在幼儿园的编制从公立的来说,根本是供不应求,很多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民办幼儿园,但是民办幼儿园收费非常高。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要自己负担的话,很多家长送不起,实际上幼儿教育这块可能就是缺失的,或者说实际上是没有幼儿园资质的幼儿园,就是临时凑起来的幼儿园,里面的老师其实是完全没有当老师资格的,等于是你把孩子放到那里就是了,根本谈不上教育,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我觉得或者是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或者是国家出钱办很多价格比较低廉的、公正、公道的幼儿园,来解决这样的一个困难。

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的这一项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们是否应该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基础教育已经在尝试着回答。比如,有的小学布置给学生的假期作业是,回家做一道菜,并记录做菜的过程,开学用图文的形式进行展示。学校希望用这种做法,引导学生做一定家务,参与家庭的建设,了解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

但是,在有家长、学生赞同的同时,这种做法同样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反对,在家长看来,孩子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家务没必要让孩子做,孩子也做不好,而且做一次家务难道就能了解父母的艰辛?在学生看来,好不容易一个假期,还要把做菜作为家庭作业,觉得有些形式主义。

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学生对家务的如此理解,由此使得今天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与家务不沾边,在一些家庭条件不错、请有保姆的家庭,学生们就更与锅灶无缘。

当然,做不做家务,其实与学生的人格、与对父母的感情,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与家庭条件、孩子的兴趣有关系。人们从学生很少做家务中,看到的是今天整个家庭教育的迷失,不做家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面。有的人士甚至担忧,从来不做家务的孩子,被教育“今后一辈子也不做家务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会对劳动产生尊卑等级意识,会在潜意识中不喜欢从事服务他人的工作,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今天的家庭对孩子成才的要求,已经完全模式化,几乎每个家庭都以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却忽视了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接受教育,让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人生充满责任。很多时候,不少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之后,才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笔者看来,做家务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教育的一项内容。学校与家长没有必要刻意通过布置孩子家务来进行教育,而应该让孩子们在共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在孩子最重要的头三年 你做对了么


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你做对了吗?孩子人生的头三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很重要。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

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他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嘛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

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

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

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有机会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动不动就俯看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你乐意回答吗?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吗?那么孩子不喜欢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可以责备他没有礼貌呢?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

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

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

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

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孩子的心理安全最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关心儿童的心理需求。因为孩子的安全感往往是在小时候养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关注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他想要妈妈的拥抱,有可能通过碰撞自己,砸东西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来呵护自己,拥抱自己。可是家长却以为孩子太调皮而惩罚孩子,结果就让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变得小心翼翼。也有的孩子在自己取得小成就时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可父母由于其他的事忽略了,让孩子形成“父母不在乎自己,自己做什么也没用”的想法。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他人,怀疑自己的人格。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的理解和明白孩子的意图,积极关注孩子,及时给予孩子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欢笑而少哭闹,情绪欢快、活泼而好探索,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个性特质,并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观。

培养亲密依恋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而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安全感形成的前提。那么具体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

做一个敏感的妈妈

研究表明,妈妈是否敏感是区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重要特征。如果妈妈对孩子的信号作出及时、一致而适当的反应,并经常温柔地拥抱孩子,那么妈妈与孩子之间依恋的安全性也多向正向发展。

因此,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形成安全感就必须做一个敏感的妈妈,正确地理解宝宝发出的信号,并做出适当地回应。比如孩子突然发脾气,是想要大人的关注。孩子画了一幅抽象的画,却要坚持给你讲画的内容,是想要得到你的肯定。这时家长对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要配合而非阻碍。比如,你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去耐心听孩子讲他的绘画作品,并给予积极回应。在决定是否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时,先考虑宝宝是否会接受;必须要打断宝宝正在进行的活动时,一定要采用温和的手腕,不要强迫宝宝马上停止。此外,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父母要及时捕捉到,并作出必要的情绪引导,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如果母亲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意陪孩子玩耍,把孩子寄养在祖父母家,甚至冷落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和获得安全感,心理发展就会延迟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积极关注宝宝

日常生活中,妈妈应该在各种生活场景以及照顾孩子的机会中(如游戏、洗澡、聊天),经常对孩子微笑、拥抱以及亲吻孩子的小脸蛋等。积极与孩子交流,让宝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安全和温馨。

母子交往中,妈妈要用耐心、温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鼓励、支持孩子独自玩耍,如通过捉迷藏逐渐延长妈妈离开的时间和距离,使宝宝知道妈妈会回来的。妈妈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去与孩子(不要有小屁孩的想法)友好交往,如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亲切交谈等。如果妈妈对宝宝的信号长期冷漠,对宝宝的态度变化无常,那么宝宝内心就会很冲突、矛盾,对妈妈的爱不知所措。

触摸宝宝,和宝宝多说话

你可以在孩子游戏或将要睡觉的时候,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身体,由额头到脑后,由头到脚,再由身体中心向手脚前端,动作要柔和缓慢,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抚,从而导致依恋的产生。也可一边陪孩子玩耍一边跟孩子说话,让孩子熟悉妈妈的声音。当孩子取得一点点小成绩的时候妈妈要多鼓励表示赞扬,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在关注自己,并且是喜欢自己的。与此相反,妈妈通常不喜欢身体接触,讨厌抱着婴儿,那么孩子将会积压情绪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会出现攻击、发泄等行为,有时还表现出消极、反对和拒绝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家庭的天使,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安全的。只有孩子对外界有了安全感,他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强的发展动力。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成才成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小走向成功:情商培养最重要的六个方面


“EQ热门”的六大揭秘

EQ:Emotion Quotient,情商,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个词,因为从0岁-100岁,高EQ能让人生更加完美、充实和具有成就感。那么国外宝宝的热门EQ都是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一下。

1、同情心和爱心

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一个9个月的婴儿在看到另一个婴儿啼哭时也会触景生情,毫不吝啬地落下眼泪,这是同情心最简单、最原始的表达方式。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你应该帮助他在平常的生活和玩耍中进一步培养这种好的品质。你可以不定期地问孩子:为了让其它小朋友开心、快乐,你该怎样做?今天你怎么惹小朋友生气了?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融洽关系,培养孩子不断为他人付出爱心。

2、理财习惯

阿岚(化名)决定通过带孩子一起购物来让他潜意识中懂得每一元钱的价值,开始孩子还惊讶钱消失的那么快,现在他会明白并很高兴钱帮了他们这么多忙!另外,你可以把钱交给孩子(至少8岁的儿童),并让他买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孩子第一次成为钱的主人并亲自支配它,定会不知所措,你可以为他做一些精心的场外指导。告诉他如何合理地计划、支出这些钱。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会使他终身受益。

3、专注与责任心

鼓励并尽量让孩子全身心地专注于一项爱好或课外活动,如果这星期各种活动蜂拥而至,她既要练芭蕾,又要弹钢琴,还要画画,孩子会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结果是她可能什么都学不好,相反,如果你只为她精心挑选一项她喜爱的课外活动,她不但会精力充沛地用心学,而且还会培养一种对自己所从事活动、对自己所在集体的强烈责任感。

4、学会理解别人

一天,雅丽(化名)发现,由于自己6岁的儿子嘲笑并且没有邀请同班的一个同学参加他的生日派对,致使这个同学伤心地哭了。

雅丽没有直接指责自己的儿子,而是引导他说:如果没有被邀请的是你,你有什么感受?儿子马上意识到由于自己的行为而给同学造成的伤害,他立即邀请这个同学参加了他的生日派对。通过一件看似微小但却能使孩子受益菲浅的小事,启迪他如何理解、善待他人。

5、诚实做人

孩子难免会说一两句谎话,这时你要耐心地教导孩子。6-7岁的儿童能很快意识到他们说了谎话,并感到很内疚、惭愧,却又不知所措,你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摆脱一切心理压力,让他们放心地感到你不会责骂他们。当孩子能坦白地指出他人的错误行为时,你要对他的勇敢、正直行为进行鼓励、表扬。

6、不要拒绝勇敢

今天女儿忧心仲仲:她认为一个同学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但又不知该不该说。朱莉为女儿讲述了她的经历:在一次班干部竞选中,朋友请求她投自己一票,但这不是她的初衷,暗中投了另一个同学一票。朋友因失去这一票落选了,但这一切朱莉并没有告诉朋友。朱莉惭愧地说道:从那以后我发誓,只要自己坚信正确的就要勇敢地说出来。女儿被朱莉的一席话感染和激励着,她知道该如何面对和处理一些事情了。

父母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孩子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早熟,严厉斥责孩子。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

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

二、父母对性教育的误解

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婷婷玩过家家,有一次,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两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没想到婷婷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打了几个耳光,哭泣不止。

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视。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于是,见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

有一天晶晶对妈妈说:“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边哄边说:“你外婆说得对,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长大结婚了再告诉你吧。”

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啊?”爸爸说,“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还有啊,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别去盯着别人,那样可不是好孩子。”

忌讳谈论性方面的科学知识。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

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


从儿童身体的发展来看,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接触正常的儿童,并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比前者高。这是因为在与儿童的交往上,父亲与母亲的方式是不同的。

早在婴儿期,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就各有特点。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更多的是照顾婴儿。在交往方式上,母亲更多地通过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带给婴儿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亲不仅与儿童有共同操作和探索的游戏活动,还常常同儿童到公园、游乐场以及大自然中进行游览、跑跳、打球、游泳、爬山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儿童身体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父亲的性格、能力等特点,儿童从母亲处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观察和实验都证明,从母亲那儿,儿童可以更多地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经验、想象力、创造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由于父亲常常引导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更广泛地接触客观世界,使儿童得以接受大量的信息刺激,这对培养和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及兴趣爱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些又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力条件。

从儿童个性形成来看,母亲所能引导儿童的是她的女性特征,如会关心人、体贴人、富有同情心等。而父亲通常具有独立、坚毅、果断、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宽厚等个性特征。儿童在与父亲交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影响,进行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进行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儿童具有以上特征,尤其是对男孩要求更是严格。父亲能大胆地让儿童体会到冒险的快乐。

当儿童要从高处跳下来时,妈妈常会说:“危险,不要跳!”而爸爸则很可能说“没关系,试试看,爸爸在这儿。”儿童向未知的挑战精神就是这样萌发的。

早教丰富孩子的体验最重要


大多数家长认知到的早教是诸如提高智商、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等,但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早教更注重在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丰富幼儿体验的过程。

对孩子而言,丰富他(她)对父母的体验格外重要。目前在武汉,很多家庭因为夫妻双方都很忙从而把孩子托付给长辈、保姆等,更有甚者把孩子全托给托儿所或幼儿园。虽然在吃、穿、住上尽量给予最好的条件,在物质上给予了最大的爱,但其实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是孩子“熟悉的”那一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赖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他丰富对父母的体验,也就是说,让孩子熟悉父母的声音、味道、面孔等一切可以让他辨别的因素。

0~3岁是幼儿大脑发展的黄金期,家长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阶段,付出时间与爱去尽量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多感官吸收,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的表达。

专家讲授:丰富宝宝的体验

为什么有的宝宝很早就能清晰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宝宝发育正常却迟迟开不了口?对于现场家长的困扰,黄艳萍说,说多说少并不代表哪个孩子就聪明些,这与后天的刺激和体验关系密切。人的大脑里蕴含有具备各种潜能的“突触”,这些“突触”如果经常受到刺激,就能慢慢变成大脑的稳定结构,让人受益终身。如果得不到好的开发和重复使用,就会被大脑慢慢“删除”,这种潜能就等于关闭了。

多给宝宝洗澡

给宝宝洗澡,就是一个建立亲情很好的办法。因为在洗澡的过程中,家长是处于一个充满亲情和充满爱的状态下,在触碰孩子肌肤的时候,连眼神、声音都会变得非常温柔。除了一起洗澡外,建议家长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花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即使时间不多。

少对宝宝说“你错了”

要多鼓励宝宝表达。即使他的表达是不正确的,也不要责备他。比如当你叫宝宝拿小鸭时,他拿来了小鸡,此时,不要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厉害,拿了一只小鸡过来,现在去拿小鸭过来”。

当他又拿了一只小鸡时,你还是应鼓励他说:“宝宝拿了两次小鸡过来,真厉害!”

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长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孩子在玩时你去叫他吃饭,你很难叫得动他。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作为家长的你千万不要打骂他,因为他没有错。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而在玩中,他获得的不仅是快乐,还有体验的过程,那是他在学习。

互动问答:两岁宝宝喜欢说不

一位父亲:孩子刚满两岁,变得不听话起来,常常跟我们针锋相对,你让他干什么,他总喜欢用“不”来回应。总不能由着他的性子去,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调教?

我们常说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家长不要命令孩子,也不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这会令孩子变得不自信。不如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如果是安全、健康、卫生的,请鼓励和认同孩子的决定。比如叫宝宝吃饭,家长不要用发号施令的语气喊“宝宝,快点过来吃饭”,通常这个时候宝宝会说“不”。家长不妨换个说法:“宝宝,这里有面条和饭菜,你想吃什么?”相信宝宝会做出你期待的选择。

喜欢《沟通在孩子情商教育中最重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管理中最重要的规范——忠诚 忠诚在幼儿园管理上包括顾客忠诚、教师忠诚、投资者忠诚三个方面。其价值体现在: 1.增加入园幼儿的数量。口碑传播往往比其他信息来源更具有信誉,它能吸引并留住众多的忠诚顾客,有利于幼儿园顾客之间的口碑相传...
    2021-05-08 阅读全文
  • 幼儿教育:最重要是把孩子当孩子 导读:我国幼儿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孩子。很多大教育家的共同观点,就是人生的各个时期,它自身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幼儿时期,它本身是有价值的,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为长大成人做准备。 有人向我提...
    2021-03-29 阅读全文
  • 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的这一项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们是否应该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基础教育已经在尝试着回答。比如,有的小学布置给学生...
    2021-04-14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什么是最重要的? 星期一,李老师埋怨:“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
    2021-05-25 阅读全文
  • 在孩子最重要的头三年 你做对了么 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你做对了吗?孩子人生的头三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很重要。 一、不...
    2021-12-08 阅读全文

忠诚在幼儿园管理上包括顾客忠诚、教师忠诚、投资者忠诚三个方面。其价值体现在: 1.增加入园幼儿的数量。口碑传播往往比其他信息来源更具有信誉,它能吸引并留住众多的忠诚顾客,有利于幼儿园顾客之间的口碑相传...

2021-05-08 阅读全文

导读:我国幼儿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孩子。很多大教育家的共同观点,就是人生的各个时期,它自身就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幼儿时期,它本身是有价值的,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为长大成人做准备。 有人向我提...

2021-03-29 阅读全文

华东师范大学对大学生的这一项抽样调查调查,反映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即学生们是否应该做家务劳动,家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这个问题,基础教育已经在尝试着回答。比如,有的小学布置给学生...

2021-04-14 阅读全文

星期一,李老师埋怨:“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是啊,如...

2021-05-25 阅读全文

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你做对了吗?孩子人生的头三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很重要。 一、不...

2021-12-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