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花式玩篮球
发布时间:2021-05-26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我们班的男孩子接触篮球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孩子们一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就会吵着要玩篮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拍篮球的次数增加,孩子们似乎对这种整体拍球的技能有些厌烦了。每天的户外活动男孩们拿到篮球后,拍不上几下就会三五成群的把篮球往地上一放,然后就坐到篮球上面说话打闹,任凭我怎么组织都无济于事,正当我绞尽脑汁考虑该怎么办的时候,孙**宝贝的一个举动又重新带动了孩子们玩篮球的积极性。
孙**宝贝可能是玩累了,干脆坐到了地上,然后顺势把两腿分开,把篮球放于两腿中间拍了起来,看到孙硕这样拍,其他孩子们也都跟着坐在了地上,照着他的样子拍了起来,而且孩子们还都玩的很开心,完全不用我说话,就都能玩的很有秩序。从孩子们的脸上就能看出来,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在孙**玩篮球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其他孩子们也开始自己寻找好玩的方法,就在孩子们玩的开心的时候,李**忽然大声的说:“这样也挺好玩的,耿**咱俩一起玩吧!”我循声望过去,之间李**和耿**俩人坐到地上然后把脚顶在一起,把他们两个的球都放到这个大空里。在这个空间里两人把球推过来、滚过去,玩的好开心。我们的牛牛小朋友还发明了转球玩。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潜力、想象力都是不可小瞧的,很多时候比我们大人都要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开放式的玩具摆放
开学了,常规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之后,我和Rosalene开始布置活动室。活动室分为六个区域:美工区、故事区、益智区、装扮区、活动区和娃娃家。在定了大方位后,我开始将归好类的玩具摆放进各区域的玩具架。可是Rosalene告诉我:“不该把玩具都摆在架子里,两岁的孩子不会主动拿出架子中的玩具玩。”接着Rosalene又说:“拼板应放在桌面或架子表层,建构玩具应该在地毯上搭建给孩子看,小汽车应摆放在滑坡山旁边……”我知道她将这些玩具放在显而易见的位置是为了让幼儿直接玩玩具。难道孩子就不会去取架子里的玩具吗?带着疑问,我还是按照Rosalene的要求摆放玩具。于是,桌上、地毯上、架子上都摆满了玩具,满地的玩具就连走路也要小心。
入园第一天,经过一阵哭闹后,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开始了各自的活动。他们“研究”眼前这些玩具,并将玩具撒得满地都是,然后满足地走向另一个活动区域……待孩子们离开后,我发现架子里的玩具果然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我心里还是不服气,心里想:也许孩子们还不熟悉环境吧?
第二天,除了个别幼儿还需要帮助外,大多数幼儿都能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他们不太会限制自己的活动区域,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甚至喜欢搬运玩具。我特意向幼儿介绍了架子里的玩具……
下午,孩子们走了,活动室一下子安静了。再看活动室,玩具之狼藉胜过昨天,然而有趣的是,架子里的玩具依然还在原处。这让我体会到,对于这个年龄的幼儿,区域划分只是对教师整理玩具而言。活动室的整洁度并不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活动特点和要求,而玩具的凌乱程度反而体现了幼儿与玩具之间的互动率,孩子们非常满意这种活动方式,并有成就感。
从幼儿的生理角度来看,两岁的幼儿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他们逐步摆脱用口尝的感觉方式来了解物体特性,开始用手指的接触来探索世界,并通过对细小物体的抓捏来锻炼小肌肉运动技能,所以我们在投放玩具时除了考虑玩具体积大小,还要考虑玩具的摆放位置。另外,两岁幼儿的视觉发育尚不完善,他们往往只看事物的表象,不容易发现那些隐藏在架子里的玩具。开放式的摆放减少了幼儿因找不到玩具而放弃“研究”玩具的情况。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看,这个年龄的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矛盾冲突较频繁。开放式的玩具摆放减少了幼儿因找不到玩具而发生抢玩具的情况。同时,由于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一年龄特点,其中一方很可能被附近其他玩具所吸引而放弃争抢的玩具。所以说,开放式陈列能有效地减少冲突。
当然,玩具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孩子的秩序感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我们活动室里摆放着各种适合孩子使用的簸箕、扫帚、刷子等。这些小而精致的工具对于孩子而言,其实又是一种别致的玩具,他们在熟悉和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也开始承担起对环境的整理工作。
总而言之,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对环境的接受速度、程度与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应该是相同的:对于一个陌生的环境,首先应让孩子与之互动,使孩子尽快地熟悉环境,适应环境,并成为活动室的主人。
教育随笔:“发球”与“接球”
一句形象的比喻“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表达了师幼关系间的深刻含义,它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接球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然后把球抛给对方或他人。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十分恰当地反映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互动的过程。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要急于把知识呈现给他们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给孩子充分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寻找资料,获取信息,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一次,和幼儿一起欣赏音乐《金蛇狂舞》,我问孩子们听了音乐以后有什么感觉。有的说高兴,有的说快乐,还有的说很激动。我让他们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感觉,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说:“没有了!”怎么会这样呢?我想导致师生互动的冷场在于我,我对幼儿的回应是重复性和封闭式的,没有让幼儿深入感知音乐结构、性质等特点,在回应的问题上缺乏有效性。于是我尝试着抛出问题:音乐的第一、二段高兴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好象看见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好象看见第一段的“龙”在轻松地走路,第二段的“龙”在跳舞、翻跟头。我又让他们随着音乐用动作来学学人们是怎样舞龙的。虽然孩子的动作不很优美,但可以看到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增强了,欣赏音乐的角度拓展了。
精彩的乒乓球比赛会吸引无数各种的眼球,老师在和孩子互相的“发球”与“接球”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接好孩子抛来的球,并恰到好处地抛给孩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教师不能够简单地重复孩子的回答,而应该提升,帮助幼儿将知识经验不断重组和改建。师幼只有在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互动。
教育随笔:玩具怎么玩
区角活动时,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去建构区和益智区玩玩具,刚开始时孩子们是很安静的,可是一会之后就会由静到动,从不说话到大声地争论,在每次玩玩具,孩子们都会把玩具撒落一地,把这个玩具扔到别的玩具盒子里,有的小朋友不想玩自己的玩具,就会把玩具扔在地上等等,弄得乱七八糟的。
一天,班里一个男孩子把玩具扔到地上,我就拿了一盒玩具坐在凳子上,对小朋友说“XXX,你们喜欢玩玩具吗?”“喜欢”“老师呢,也喜欢玩玩具,但是我发现,我们班呢有好多玩具,但是有的小朋友好像不喜欢呢,我不喜欢玩这个玩具。”我扔了一个玩具在地上,我用眼睛看了看小朋友,“不知道玩具疼不疼,怕不怕脏。我想玩这盒玩具也想玩另一盒玩具,那我就把它两盒混在一起,就可以同时玩了。”我们班有小朋友说“老师,你这样是不对的,不能把玩具扔在地上,玩具会疼的,玩具也怕脏的。而且不能把玩具混在一起,那样不好分开。”“对,不能那样做,那样是不对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我说“那老师做的不对,我向小朋友保证,不会再这样做了,那小朋友呢”“小朋友也不能这样做。”扔玩具的,混在一起的小朋友偷偷看了我一眼,把玩具捡了起来。
从那之后,班里扔玩具的现象少多了,小朋友们之间还出现了相互提醒的行为,我想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会用同样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
教育随笔:换种教育方式
教育随笔:换种教育方式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正面表扬法来教育孩子,而且效果很好。但用批评来教育调皮的幼儿所取得的效果却是很不理想。
一天中午我在值午睡时,发现有个别幼儿很难入睡,不是跟身边的幼儿窃窃私语,就是自言自语说个不停;不是拍手,就是瞪脚;老师批评他们,他们却一脸的不在乎。就像班里的小新小朋友,每天中午他总是很难入睡,要在床上玩很久,如果坐在他的床边看着他,他就会不停的翻来翻去,或者发出奇奇怪怪的声音,这样还会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入睡,这实在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有一次,看着几个久久不能入睡的幼儿,我忽然想: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快一点入睡。于是我就说:“现在老师要来看看哪个小朋友睡得最香。”他们就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我行我素,我接着说:“嗯,我看到嘉禾小朋友睡得真香,还有卓艺小朋友、还有博文小朋友她们都快睡着了。”表扬这几个小朋友之后,午睡室里立刻变得很安静,这时候我特意又点了那几个平时睡觉困难的小朋友的名字:“我看到文迪小朋友睡得很好,还有臣翌。”表扬了他们。我刚刚把话说完,他们几个就乖乖的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我去检查的时候他们就真的睡着了。从这以后,我常用此方法来教育幼儿,后来,我还把“反向表扬法”应用到其他教育活动组织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起床的时候到了,我们班里有个别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穿裤子很慢。我这时候会说:“今天豆豆肯定穿得快快的,不会最后一个从午睡房里出来,对不对?小朋友给他们加加油好吗?”果然,她穿衣服的速度显然比平时快了很多,不会在床上慢吞吞的,很快就穿好了衣服。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幼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是一味地去批评孩子才会有效果,要常常改变教育策略方法,认真体会孩子的思维特点,进入儿童的心理世界,这样,可以轻松地激发幼儿的上进心,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随笔:教育需要方式
不管哪个年龄班,都会有几个让老师头大的孩子,这类孩子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在他们身上总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入厕时两个孩子能聊得不亦乐乎;几个孩子会兴奋的推着椅子,有时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或是一种探索;对于老师而言,孩子的这些行为、举动无疑是种考验,因此,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在发现孩子做危险的举动时给与他们制止或是批评。
班里的耀耀小朋友是个聪慧、可爱的小男孩,但有时也会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例如:每天的午睡时间他都不能做到安静的独立入睡,有时还会影响到旁边的小朋友,我们尝试了很多种办法,结果都收效甚微。一天,当孩子们又排好队准备去午睡室午休时,耀耀一个人在教室里到处游荡,根本没有想午休的意向,正好这时班级里图书区的图书很乱,我让他把书整理好,他开心地答应了,我看着他在很认真的摆书,每一层都又仔细又认真,按标记摆好,图书摆的整整齐齐的,我便一遍遍的夸他,看得出来他感觉很自豪,接下来,让他回午睡室午休时他虽没有自己独立睡着,但是相比较来说,明显安静、规矩了许多。后来,有时我会故意让他帮着我拿这个做那个,然后适当的夸奖他,慢慢的我发现,耀耀小朋友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也不再故意跟老师唱反调了,有时他还会主动帮小朋友打抱不平,谁被谁推倒了;哪个小朋友遇到困难了……还会深情的对我说:“王老师,我喜欢你,我最爱你最爱你了”
孩子淘气了,惹事了,家长或老师或多或少都会觉得心里有一股无名火,有时冲着孩子发通脾气或许能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些,但是有时换一种方法或许效果会更好些,在发火前盯着孩子的眼睛看三秒,或许你会想到更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随笔:“我的”玩具
事件实录:在午餐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先吃完饭的小朋友们可以先搬小椅子到黄线上,然后玩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小玩具。A最喜欢玩玩具了,任何空隙的时间,他都会围在玩具筐周围,尝试着伸进箱子摆弄一会玩具。今天我在给小朋友们盛汤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哭声,我一看,只见A的两只手把汽车紧紧地攥着,正张开嘴巴准备用咬来反抗,而一边的B则心急的大叫:“给我,你给我!”我连忙跑过去把他们拉开,但是他们还是在争抢玩具。我连忙把玩具从A手中拿走,问:“要是抢玩具,玩具宝宝就归我了哦。”我先安抚在哭的B,再询问他们事情的经过。A:“是我先拿到的玩具,他要来抢。”我问B:“那你记得陈老师说过,能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B说:“不可以。”“那你想玩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应该怎么办?”A说:“要问他能不能借我玩。”我说:“你很棒的,知道要用嘴巴问,那嘴巴可以用来咬人吗?那你也可以用小嘴巴告诉他不要来抢玩具。”“B,那你再用小嘴巴问一下王熠名能不能把玩具借你玩?”A马上同意说:“可以。”
分析、思考:
虽然上幼儿园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是A他在常规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薄弱,如有时间就去玩区域里的玩具、集体在活动中随意走动等自由散漫的行为。再加上小班孩子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是自己的。因此,在分散玩时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就会去别人手里抢。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让A带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满足他想玩玩具的愿望。和他说道理的时候他都懂的,但是性子急,有的时候会动手、咬人。因此要告诉他正确的解决争抢玩具的方法,让他慢慢地学会用语言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手。还有,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想办法让A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表扬、冷处理等,帮助他慢慢地学会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教育随笔:玩泡泡水
教育随笔:玩泡泡水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下雨的日子”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水的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活动的带来的乐趣。“吹泡泡”这个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百玩不腻。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猜一猜“泡泡水是怎么来的”。“买来的,我见过!”几乎是异口同声。“今天我们不用买,能不能自己做呢?”听了我说的话,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我一一将活动材料介绍给孩子们,现场展示制作泡泡水,然后让幼儿分组用事先准备的洗涤用品自己调制泡泡水,并尝试着吹泡泡,孩子们吹着自己调制的泡泡水非常开心,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吸管和小吸管,一些用废旧的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示范用它们来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操作中获得经验。
在玩泡泡水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孩子的相互交流,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创设有效的材料环境,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育随笔:玩橡皮泥
今天上午我组织小朋友们玩橡皮泥,让小朋友们喜欢捏什么就捏什么,看着小朋友们认真的样子真的是很可爱,我一个个看过去,有些小朋友在捏苹果,而有些在捏动画片中的人物。虽然他们还只是小班的幼儿,但捏出来的橡皮泥像还真有几分相似,走到胡城小朋友的旁边,我迷茫看,看不懂他捏的是什么,便问:“胡城,你捏的是什么呀,告诉老师。”“老师你说像什么?”我假装说“老师猜是一只小猫。”“是的,就是只小猫。”“也像苹果”,“对对对,就是个苹果。”我一时不接,又问:“那到底是什么呢?”“嗯...嗯...嗯...”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旁边有幼儿说道:“老师,他乱捏的。”
顿时他便放下了手中的橡皮泥。我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捏的呀,老师相信胡城小朋友一定很棒的,能够捏出很多漂亮的东西,对不?”只见他坐着不肯动手。
经过反思,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要做到老师的要求和家长所要求,确实不易,凡事都要慢慢来,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是一个好的开始。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而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