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发布时间:2021-05-26

幼儿故事4岁。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老师,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使得孩子不得不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开始。在家里,这些孩子谁都会让着,无论玩具还是其它的物品都是自己独占。可是到了幼儿园中,情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幼儿这一关键期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问题,这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二、情绪作用大

小孩子总是爱哭爱笑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球境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里若一个小朋友哭了,老师还没有哄好,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这些哭泣都是无缘由的。面对这种情况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对症下药,给小朋友们一些新奇的玩具引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

三、爱模仿

幼儿期的孩子很爱模仿。他们在游戏中对于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词语都会感觉很新鲜,很吸引孩子的兴趣想要模仿,就会重复模仿老师的言行,当另一个小朋友看到这个小朋友在说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带动着纷纷跟着模仿。处在3-4岁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他们还不懂判断,只是在看见有兴趣的就会模仿,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已,不要让自已的不良习惯传给那些天真的孩子们。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2岁-3岁宝宝个性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妥善处理一些强烈的感情(如生气),他会说:“我并没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头而不用来打我。”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适当的时候,继续给他选择食物、服饰和游戏的自主权,还有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他人的情感,你要鼓励他尽量与人为善。

父母也经常会为3岁的孩子犯愁,例如孩子将自己喝水杯里的开水倒入鱼缸,并说:“鱼儿也要喝水。”此时,你别责怪孩子,更不能打他,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这样做。这是3岁孩子“自我中心”心理特点的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并不是说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孩子认为他自己所想、所感、所要,便是别人所想、所感、所要。例如,妈妈指着盆里的黄瓜告诉孩子:“看,这叫黄瓜。”孩子回答:“不,妈妈,这是绿瓜”。妈妈是让孩子认识黄瓜,但孩子认为这瓜的颜色是绿的,应该叫绿瓜。3岁的孩子都有点“自我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摆脱自我中心观念。因此,父母可帮助3岁的孩子在不同情境中学习,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3岁以下儿童的心理需求


0-3岁,宝宝敏感期集中爆发的阶段,语言系统又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这个阶段的宝宝,心中是最苦的。

0-3岁,是每个宝宝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基础。这个阶段受到冷落的宝宝会在潜意识中自然的产生不自信。而家人温馨的陪伴和引导,同样会为宝宝的起点积攒优势;

之前部分推文《你要知道宝宝心中的苦》《你了解宝宝的三次“叛逆期”吗?》《掌握周岁内宝宝心理规律,带娃变轻松》《周岁宝宝:谁来守护我唤醒的安全感》从生理方面讲解了宝宝0-3岁应该注意到的点;

本文从宝宝生活的四个细节上告诉大家,宝宝的内心,是有强烈寻找及时反馈的需求;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保障宝宝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

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

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

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

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

3岁、7岁、10岁,孩子大脑发展的黄金期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就“定型”了。

所以,3岁、7岁、10岁,不仅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补习班也很难补回来。

想要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就要好好把握这三个黄金时期,从小锻炼孩子的大脑潜能。

0岁~3岁:发展大脑本能

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而要打造长大以后也很活跃的大脑基础,重点就在训练脑神经细胞具备最基本的本能。

3岁之前的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也会让幼儿的大脑出现各种特征,例如:想竞争、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姊妹等周围人们的同伴。

比方说,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讲完后却毫无动静,不妨改说:“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快!”孩子听了就会开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却依旧慢吞吞,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孩子就会产生斗志往前跑。这些都是生存本能产生了想竞争的特性后,进一步引发的反应。此外,儿童虽然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太多知识,对于学一点点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0岁~3岁这个阶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着孩子有没有会做很多事?或是有没有比别人强?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抱着愉快的心情对话,并且经常夸奖孩子。

3岁~7岁:戒除大脑坏习惯

“待会再做”这句话代表的是“并不想做”的心情。换句话说,老爱讲“等一下”的小孩,大脑没办法培养主动想做的心情,就不会启动自我酬偿系统;自我酬偿系统不作用,思考力和记忆力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加上没有贯彻到底的企图心,最后会变成一事无成的脑袋。

当孩子说出“等一下”时,先想想为什么孩子不想马上去做。若是因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说:因为正在玩乐高,所以听到要收拾房间就回答“待会再做”,这种状况下,可以问孩子:“现在赶快收拾,吃完饭就可以尽情玩乐高,你觉得先做哪件事比较好呢?”这种因应方式就是促进自我酬偿系统作用启动,让孩子主动说出:“我愿意先去整理。”

此外,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整理房间,不妨花点心思设计出类似比赛的方式,和孩子同乐,以去除“讨厌”这种情绪为先决条件。总之,请仔细观察孩子,并且妥善引导,别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习惯。

3岁~7岁适度进行“修剪”,彻底打好脑神经传导回路网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并不是教授知识与技巧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把目标放在扎稳基础,打造念书和运动都能兼顾的大脑。

7岁~10岁:培养大脑的主动好习惯

7岁~10岁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不要总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必须妥善指引一条明路,主要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比方说,如果孩子不擅长自然科学,不如这样鼓励孩子:“妈妈小时候也很怕自然科学呢!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几次下来之后,自然科学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呢?”

话说到这里后,明白地把答案说给孩子听也无所谓。或者可提出两种方式,问孩子“你想选哪一种?”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也要这样!”、“我会这么做!”等到孩子努力想出来之后,别忘了大力称赞。借由这种方式养成孩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

3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3岁儿童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

3岁小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3岁儿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种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1、2岁小儿都害怕很大的声音,3岁儿则害怕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如动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孩子已开阔了眼界,看得多、听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这一切。比如说,1岁的孩子看见狗也不会害怕。这是由于情感尚未发达,同时尚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之故。但到了2、3岁时,看见狗咬人,人们都怕狗,逐渐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动物,于是就开始怕狗了。等到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欢狗,狗就不咬人以后,就又不怕狗了。

3岁儿童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强了些,那种攻击型的态度少了起来了。3岁儿的喜悦已不是一般物质性的,会因为使爸爸妈妈高兴而高兴了。因此,又把3岁这一年龄叫做捧人的年龄。做什么事只要妈妈高兴,就会神气十足,兴致勃勃地去干。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话了。

喜欢《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4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
    2021-05-24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021-09-08 阅读全文
  • 2岁-3岁宝宝个性发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妥善处理一些强烈的感情(如生气),他会说:“我并没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头而不用来打我。”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适当的时候,继续给他选择食物、服饰和游戏的自主权,还有因为你的孩子已...
    2022-02-07 阅读全文
  • 3岁以下儿童的心理需求 0-3岁,宝宝敏感期集中爆发的阶段,语言系统又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这个阶段的宝宝,心中是最苦的。 0-3岁,是每个宝宝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基础。这个阶段受到冷落的宝宝会在潜意识中自然的产生不自信。而家人温...
    2021-10-09 阅读全文
  • 3岁、7岁、10岁,孩子大脑发展的黄金期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就“定型”了。 所以,3岁、7岁、10岁,不仅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补习班也很难补回来。 想...
    2021-08-12 阅读全文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

2021-05-24 阅读全文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021-09-08 阅读全文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妥善处理一些强烈的感情(如生气),他会说:“我并没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头而不用来打我。”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失望情绪,适当的时候,继续给他选择食物、服饰和游戏的自主权,还有因为你的孩子已...

2022-02-07 阅读全文

0-3岁,宝宝敏感期集中爆发的阶段,语言系统又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这个阶段的宝宝,心中是最苦的。 0-3岁,是每个宝宝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基础。这个阶段受到冷落的宝宝会在潜意识中自然的产生不自信。而家人温...

2021-10-09 阅读全文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就“定型”了。 所以,3岁、7岁、10岁,不仅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补习班也很难补回来。 想...

2021-08-12 阅读全文